毛以升造过哪些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毛以升造过哪些桥,第1张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附图: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即钱江一桥的历史

钱塘江大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

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

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大桥如虹飞架南北,铮铮铁骨肩负重任。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

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

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

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

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

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 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

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址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在事后来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

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

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烟弥漫中,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忏悔,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亲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的愿望直到全国解放之后的1953年才得以实现。

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六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大桥北堍,竖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铜像,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人们也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

钱塘江大桥即钱江一桥的历史

钱塘江大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

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

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大桥如虹飞架南北,铮铮铁骨肩负重任。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

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

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

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

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

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 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

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址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在事后来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

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

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烟弥漫中,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忏悔,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亲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的愿望直到全国解放之后的1953年才得以实现。

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六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大桥北堍,竖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铜像,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人们也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

简单介绍钱塘江大桥的历史背景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 近代以来,由于造桥技术落后,中国大型桥梁的建造被外国人垄断。

直到1937年,在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下,中国人才自己设计建成第一座近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揭开我国造桥史上新的一页。 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1896-1989年),江苏镇江人。

早年就读于唐山工业学校。那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许多桥梁都由外国人设计建造:建造郑州黄河大桥的是比利时人;建造济南黄河大桥的是德国人;建造蚌埠淮河大桥的是英国人……中国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国土上建造大桥,这使年轻的茅以升深感痛心。

他发愤用功,立志在桥梁事业上为祖国争一口气。后来,茅以升赴美留学,攻桥梁专业,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1933年,面对重重困难,茅以毅然接受了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 旧时杭州有一句俗话,叫作"钱塘江造桥",用来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钱塘江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汹涌异常的钱塘潮,造桥的确非常困难。茅以升深入工地,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创造许多新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一连串技术难题,终于建成了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的规模,比当时所有的桥梁都大得多。桥身用钢梁建造,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公路,下层是铁路。

全长1453米。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附图) 青年时的茅以升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然而,这座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但战事紧迫,大桥工地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中。

整个9月、10月,淞沪会战异常激烈。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

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已危在旦夕。这时,钱塘江大桥已全部完工。

但茅以升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 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

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炸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茅以升一直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

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他后来对家人回忆起那天的情形说,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11 月17日清晨,所有的炸药都已埋好。就在这时,茅以升接到浙江省 命令: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必须当天全面通车。

浙江省 此时还不知道大桥上刚刚布满了炸药。此事被高度保密!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

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 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

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 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在通车的第89天被炸。日本兵友永河夫在硝烟散尽后,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

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这一愿望终于在1953年得以实现。

简单介绍钱塘江大桥的历史背景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 近代以来,由于造桥技术落后,中国大型桥梁的建造被外国人垄断。

直到1937年,在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下,中国人才自己设计建成第一座近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揭开我国造桥史上新的一页。 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1896-1989年),江苏镇江人。

早年就读于唐山工业学校。那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许多桥梁都由外国人设计建造:建造郑州黄河大桥的是比利时人;建造济南黄河大桥的是德国人;建造蚌埠淮河大桥的是英国人……中国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国土上建造大桥,这使年轻的茅以升深感痛心。

他发愤用功,立志在桥梁事业上为祖国争一口气。后来,茅以升赴美留学,攻桥梁专业,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1933年,面对重重困难,茅以毅然接受了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 旧时杭州有一句俗话,叫作"钱塘江造桥",用来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钱塘江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汹涌异常的钱塘潮,造桥的确非常困难。茅以升深入工地,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创造许多新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一连串技术难题,终于建成了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的规模,比当时所有的桥梁都大得多。桥身用钢梁建造,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公路,下层是铁路。

全长1453米。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附图) 青年时的茅以升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然而,这座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但战事紧迫,大桥工地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中。

整个9月、10月,淞沪会战异常激烈。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

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已危在旦夕。这时,钱塘江大桥已全部完工。

但茅以升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 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

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炸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茅以升一直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

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他后来对家人回忆起那天的情形说,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11 月17日清晨,所有的炸药都已埋好。就在这时,茅以升接到浙江省 命令: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必须当天全面通车。

浙江省 此时还不知道大桥上刚刚布满了炸药。此事被高度保密!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

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 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

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 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在通车的第89天被炸。日本兵友永河夫在硝烟散尽后,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

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这一愿望终于在1953年得以实现。

钱塘江大桥的主要事件

1937年7月7日,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

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

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

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

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 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

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直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在事后来对家人的回忆诉说中,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

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

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烟弥漫中,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忏悔,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亲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的愿望直到1946年才得以实现。

抗战胜利之后,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 钱塘江大桥于1935年4月开始建设,1937年10月全部竣工。

桥全长1453米,上层为双车道公路,车道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下层为单线铁路。正桥18孔,跨距66米;桥下距水面有10米空间,可以畅通轮船。

在铁路和公路桥之间,有107米高的M形钢架,承托公路桥面,既分承了运载的重力,又凝聚了桥身的承应力;立体几何结构,巧妙地美化了这条千米“苍龙”。桥身联接北岸青山巨塔和南岸广袤平原,江、山、水、塔、桥……和谐地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立体图画。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粉碎了非洋人不能建造铁桥的神话,成为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茅以升儿时一叶扁舟辞别故乡镇江,来到南京求学。

10岁那年的端午节,秦淮河赛龙舟,观看的人群挤塌了文德桥,溺死多人。当时在南京思益学堂读书的茅以升闻之,心中萌生出立志建桥之愿。

1911年,16岁的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是年秋,辛亥革命席卷华夏,不少同学投笔从戎的壮举,使得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在教室里再也坐不住了。

1912年秋,孙中山先生亲临唐山路矿学堂,在讲演中谆谆告诫同学们,中国革命的成功,决不是仅仅需要一支武装大军,而是同时需要武装和建设两支大军。从此,茅以升暗下决心,当一个中国的桥梁专家!大学4年,成绩名列全校榜首;一年攻下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接着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在梅隆工学院上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19年12月,茅以升回到祖国。在黑暗的旧中国,有几座现代化的大桥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郑州黄河大桥是比利时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造的,沈阳的浑河大桥是日本人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造的……难道中国人真的不能自己造现代化的桥梁吗?茅以升在蓄势待发中,机遇终于等来了。

在茅以升回国13年后,他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授的职务,应邀南下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钱塘江大桥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 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是一个公、铁、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

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外形美观,桥基稳固,投资只需510万银元(合当时美金163万元)。 钱塘江自古就是一条凶险之江。

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浪涌入,若遇台风过境,浊浪排空,势不可挡;提及高达5至7米的钱塘江大潮,更令人生畏,这是其一;再者,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钱塘江无底,当然它。

钱塘江大桥的历史价值

2006年0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钱塘江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动工,历三年零一个月时间,建成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历经坎坷。

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钢梁双层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位于六和塔东侧江面。作为整个杭州城市观光的南起点。

站在并不宽阔的桥面上可以一览六和塔全景,体会杭城依山傍水的味道。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

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

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1、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3、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先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5、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钱学森

—林则徐

—茅以升

—戚继光

—龚自珍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当记者采访茅以升时,他说:“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64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 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解放后任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茅以升光荣地加入中国***。茅以升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山东东平县东平镇护驾村人,1894年生于天津。幼年丧父,喜爱绘画,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居巴黎数年。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回国后,入北京五城学堂习国文。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 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截止到9月15日,筹委会收到中外建筑师40余人应征设计图案,经评选委员会及中外专家顾问的评选,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名列榜首,获得奖金2500元。孙中山家属代表和筹委会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并决定聘他为中山陵墓的建筑工程师,限于两个月内完成工程详图。吕彦直受聘后,即赴南京实地考察,赶绘全部工程详图。当年12月,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中标,中山陵墓建筑工程遂即开始动工。

在南京中山陵墓的建筑工程进入高潮之际,吕彦直又承担了广州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他设计的两份建筑图案,因其构思别致,水平高,又以首奖入选。图案入选后,受“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的委托,主持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李仪祉 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中国水利高等学府的创始人 ,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近代科学治理黄河的开拓者,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 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

主要论著

茅以升有什么疑惑,请在短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下来,相关内容如下:

茅以升做了两件事:吹灭蜡烛,发现小纸人、小纸马慢下来,最后停了下来。

拓展内容:

1家庭

茅以升祖父茅谦为举人,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父亲茅乃登是报社记者。1896年1月29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茅以升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

茅以升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本。

2修建大桥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74周年纪念日。

毛以升造过哪些桥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