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朴氏的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2收藏

关于朴氏的族谱,第1张

韩国人韩国和中国结下邦交关系,相传是始于三千一百年前周武王灭殷时,殷贤者箕子带同几位志士东来避难抵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其四十八代后孙韩奇鲜于等创三氏姓。同时,随同箕子东来之康侯、景如松、琴应、南宫修、鲁启等各成为抗氏、经氏、秦氏、南宫、鲁氏的始祖。其后,后汉光武帝四年(新罗儒理王五年),后汉儒臣黄洛与丘大林将军出使交趾,在赴交趾国途中,船行至东海遇风浪,漂流至朝鲜平海丑山港,不得已,在该处定居下来,此为韩国黄氏和丘氏的始祖。此黄、丘二姓为箕子以后,最初来韩国的归化姓氏。此后至西元九三五年新罗灭亡之时为止,总计有四十余姓氏归化来韩。唐高宗五年(新罗武烈王七年),唐苏定方率援军进攻百济时,时任中郎将之李茂于战争结束后并未返唐,归化新罗,新罗王封其为延安伯。因此,其后孙便以李茂为始祖,即以延安为其本贯。延安李氏人口达十二万六千余人,为韩国姓氏中大姓,高丽、朝鲜朝时人才辈出,为一名门大家。唐玄宗时,金忠以按廉使赴日本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朝鲜盈德地方,后居于该地并归化新罗,景德王赐姓为南氏。南氏人口亦有二十一万人三千余人,属大姓之一,历史上亦人才辈出,为一名门大族。

唐宪宗二年(新罗哀庄王八年),东来的李瑗三个儿子枝春、叶春、花春于景文王四年,因讨伐倭寇有功,受赐姓为安氏,名字亦各自改为邦俊、邦杰、邦侠。邦俊受封为竹山君,邦杰为广州君,其后孙们即将本贯据于竹山、广州。邦杰的十三世孙向(裕)于高丽忠烈王十二年以儒学提举随忠烈王入元,笔抄朱子全书归来,为韩国最初研究朱子学之学者。

白姓:

韩国白氏始祖的宇经原为苏州人,唐朝时为仕,官至吏部尚书,后为奸人所陷逃亡至新罗,新罗宣德王宠之,援以左仆射司空兼大司徒之官爵。目前白氏人口约有三十万人,历史上白氏人物辈出,亦为一名门大族。

张姓:

韩国张氏始祖贞弼原为浙江省人,新罗贞圣王六年随其父来韩,十八岁时随正使赴唐,文科及第,官至吏部尚书,后又返回朝鲜,于高丽太祖十三年于与金宣平、权幸等,以 退甄宣军之功,成为高丽开国之功臣。

禹姓:

韩国禹氏始祖玄,高丽显宗五年文科及第,官至门下侍中平章事。其八世孙倬,文科及第,官至成均祭酒,程子之学最初自中国传来之时,无人能晓,倬仅费时一月即通晓之,并以之教导后进,此为韩国理学之蒿矢。倬对经史、易学亦深通晓,世人皆称之为易东先生。

刘姓:

韩国刘氏始祖荃为汉高祖刘邦之四十世孙,宋朝时官至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高丽文宗三十六年归化来韩。荃精通九经、百家书,穷天文、地理,不出仕专心为义成后进而努力。目前刘氏人口约有二十万人,历史上人才辈出,亦为名门大族。

青海李氏及朱氏:

南宋忠臣岳飞五子莲为避秦桧之延祸,东渡归化来韩。其六世孙李元开助李成桂建立朝鲜,策录开国一等功臣,封为青海君,此为青海李氏之始祖。宋宁宗十七年,朱熹之曾孙潜率子余庆、婿具存裕归化来韩,此为韩国朱氏之始祖。其婿具存裕为韩国具氏之始祖。潜之孙悦,忠烈王时官至一品职之知都兼议事府,受封为绫城君。与朱熹之曾孙潜同为中国名门后裔,归化来韩之其他姓氏兹列举如下:

诸氏:

新罗兴德王时,诸葛亮的二十世孙公巡东渡归化来韩,公巡十三世孙的泓与滢将复姓诸葛分宗为朱与葛,泓为诸氏,滢与诸氏,各为其始祖。

新罗贞圣王二年,孟子四十世孙承训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据经典为传播儒学来韩,后归化新罗。其后孙思诚为朝鲜初期有名之政丞,其清廉自持为朝鲜朝之代表。

孔子的五十四世孙昭为元朝之翰林学士,陪侍恭 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归化朝鲜。其孙俯与郑梦周、李墙等相交,诗文超卓,书法直追王羲之自成一家,当代名士之碑文皆出自其手。

程氏:

宋程颐(伊川)之十四世孙思祖,元顺帝时为御尉校丞,陪侍恭悠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归化朝鲜,官至殿中侍御史,为韩国程氏之始祖。

董氏:

汉王帝时之大儒董仲舒的五十一代孙承宣,恭悠王十七年以接慰使前来高丽,后未返国归化高丽,成为广川董氏之始祖。另承宣之弟印宣的曾孙越,于明孝宗一年以皇帝登极诏使来韩,返国后将其遍历韩国名胜古迹之见闻,载于朝鲜赋中刊行。其七代孙一元于丁酉两乱时,以提督参战,立下大战功凯旋而归,与同时参战之二子大顺、昌顺归化定居朝鲜。其后孙称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广川董氏之一支。

明氏:

元顺帝二十三年,大夏国立于成都,明玉珍在三年即驾崩,其子异继承王位,洪武四年隆明,次年(恭悠王二十一年)率陈理等男女二十七人东来归化高丽,与尹熙宗之女结婚居于开城,与李成桂为围棋棋友,关系至为密切。相传后日李成桂登基时,异母彭氏制献龙袍衰衣,李太祖大受感动。此为朝鲜衰衣制度之蒿矢。其后,太宗封之为华蜀君,下赐忠烈世录。

左氏:

元镇历了济洲高丽三别抄武士的最后抵抗,于元宗十四年六月在济洲设置耽罗总管府,作为征伐日本的前哨基地。元朝军士见济洲为天然之牧草地,两年后便于此地开设了牧场,引进蒙古的战马饲养,并派遣春秋战国时代著速左传之作者左丘明的六十七代孙亨苏为牧马场的监牧官,此为韩国左氏的始祖。其后孙有一段期间以其先人世居地的中国青州(山东省)为本贯,一九二二年随着朝鲜户籍令的制定,因韩国无青州之地名,为整顿户籍,改同音之清州为本贯。左氏二代祖自又为明医,时值王后重病百药无效,闻自以神医,召至宫内治王后之疾,自以调配灵药令王后服下,不数日即愈,王钦服其神术,下赐自以以所居一圆之地。十四代孙时佑为韩末儒学者,任济州乡校训长作育许多后生。

其他二十余姓氏:

朝鲜朝时历经壬辰、丁酉两乱和丙子胡乱有二十余姓氏归化,此些姓氏视其归化之理由分别为:一、壬辰、丁酉两乱时,参加明朝援军前来的将兵各因各人情事不返国而归化朝鲜:如苏州贾氏、广州董氏、杜陵杜氏、浙江徐氏、浙江施氏、浙江刘氏、浙江张氏、颖阳千氏、秋溪秋氏、浙江彭氏、浙江片氏、全州扈氏、晋阳化氏等皆属此类。二、参加明朝援军返国之将兵后孙,当明朝为清所灭时,纷纷走避往其先人曾立下战功的朝鲜并归化之:如上谷麻氏、海州石氏、浙江柴氏、陇西李氏、广东陈氏等均属此类。三、明末以使臣身份前来朝鲜便定居下来者:如巴陵楚氏、巴陵胡氏等属于此类。四、丙子胡乱时作为人质押往潘阳的凤林大君,当其返国时陪从来朝鲜而归化者:如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属于此。有一特别值得记述之事,就是有关壬辰倭乱时想当总司令身份率军来朝鲜的李松将军与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及李如松副将参战的秋水镜之故事。李如松将军于壬辰年末率军渡鸭绿江直逼平壤城,与倭军相战半年,终收复倭军占领之平壤城,并乘胜追击,于收复汉阳后返国。李如松停留朝鲜时遇琴氏夫人,生下子夫忠,其后孙世居巨济岛,其亦于此。明亡时,李如松之孙应祖避难来朝鲜,其后孙世居江原道淮阳地方。李如松之么弟如梅亦与其兄参战后返国,其孙成龙与表兄弟之应祖避难来朝鲜,其后孙世居忠清南道舒川之地。朝鲜王朝实录里记载:李如松将军返国时,将自己之宝剑赠予琴氏夫人,然目前不传于子孙间。李如松的五代祖英,原为朝鲜星州李氏,犯重罪走避中国,其后孙在中国立下战功,位及于高官,后归化中国,本贯亦改为陇西。李如松曾向朝鲜官员言及此事。

壬辰倭乱时,兵部尚书石星之夫人柳氏,为石星任礼部侍郎时所再娶之夫人。柳氏夫人年轻时,双亲不幸罹疾去逝,独生女之柳氏无力将父母安葬于浙江故乡,不得已只得委身青楼卖身。柳氏卖身时偶遇朝鲜朝鲜译官洪纯彦,蒙其好意代为赎身,并得将双亲下葬浙江故乡。柳氏念念不忘洪译官之恩德,既使在成为礼部侍郎石星之夫人之后,犹积极地寻觅恩人,时洪纯彦率辨诬使一行前来,为回报其恩德,柳氏向礼部侍郎的丈夫亲述洪纯彦救赎之恩。因此,使臣一行因柳氏之助圆满达成其目的,使臣一行之功得以光国功臣策录,洪纯彦亦以二等功臣获策录,同时受封为唐城君。其后,洪纯彦在壬辰倭乱时,于派遣数万援兵来朝鲜协助收复平壤城与汉阳之事上,亦扮演了决定性之角色。后来石星因丁西雨乱投狱殉国,柳氏夫人 二子东来朝鲜海州归化定居,柳氏死于该地,其二子往南走避,其后孙世居领南地方,本贯即以当初定居之海州为之。

秋氏:

南宋高宗时,位及门下侍中之秋磕于高丽仁宗时东来韩国,定居于咸兴,是为秋氏之始祖。其孙嫡,自幼精于文章书法,博通百家,官及民部尚书艺文馆大提学,忠烈王三十一年任国学教授时,为使文字启蒙之幼儿有一学习古典之门书,在各种经书和诸子百家诗赋中,取其易懂又具深意的两百六十个字,分成十九篇编成明心宝鉴。此书成为日后数百年间初学者之道义教本,李栗谷数次详议此书,并为之作序与跋文,西山大师亦熟读此书数遍,并将之录至自己之著书儒家 鉴中。目前在大邱市郊花园面所在地之秋适祠堂的仁兴院中,尚保存著明心宝鉴木刻版一百六十余枚。

秋适之孙濡,于朱元章初建明朝之际,即恭悠王十二年前往中国协助朱元章,成为开国功臣,并将其祖父所作之明心宝鉴传至中国。

濡之五代孙水镜,于壬辰倭乱时任李如松之副将,与长男蔗、次男荻同时参战。树立战功,被封为完山府院君,归化定居于全州。丁酉两乱时,三男菊、四男芝、五男蔺随麻贵将军来朝鲜,于全州遇其父兄,终战后与父兄定居于全州。其后孙们即以全州为本贯并世居全州。

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

西元一六三六年即仁祖十四年,清入侵朝鲜,朝鲜战败,清以朝鲜王子为人质,将凤林大君押往潘阳,历八年,在西元一六四四年即仁祖二十二年,始让其返国。当时于潘阳的九名明朝遗臣陪从凤林大君逃来朝鲜,此谓之九义士。此九义士中,有五名士的子孙绝后,只有四名义士之子孙得继香烟,是为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

中国王氏家谱字辈大全

1、善庆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

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

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

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

善、立、名,祖、诒、云、衍。

7、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

……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8、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9、湖南省长沙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名,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0、硕旧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1、湖南省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

……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12、湖南省安化王氏旧派语

……派、传、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

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

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13、安徽省绩溪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14、山西省祁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暕:开元时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礼部员外郎);景肃,守三郡:终、传、凉、丹、阳、太、守;政:字元之,唐开元二十五年进士,襄邓等州防御史,

鄂州采访使,子十;仲舒,字弘中,江南西道观察使。子七,初、哲、贞、宏、泰、复、洄、奉母山西迁安徽宜州船莲塘;宏(迁宣州歙县)。

15、婺源武口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希翔,廷钊、子十八,仁斡、子二:文岳、文庆,文岳,德豪。………

16、乐平傅贤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行 子三:项、顼、债;项 子三:珍、现、琏;珍 子三:臻、安、僖;安 子二:权、植;植 子三:聚、叔虎、袤。……

17、江西省乐平流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袤 子三:端义、佐才、端虚;佐才 子六:千二、千三、千五、千六、千八、千九。……

18、湖北省浠水团溪(团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九龄 行千三,字嵩卿,子四:文焕、文炳、文灿、文兴;文兴 子三:安、震、富(富公孙国贤、国贤二子去浙江余姚);安;衡 子:国生;国生 子二

椿、梅;椿 子三:勋、寿、烈;烈 子二:塾、垒;塾 子四:镐、鉴、铭、钰;铭 子二:永松、永裕;永松 子二:朝仪、朝;朝仪

子二:守文、守章;守文;正壹 子二:德弼、德衡;德弼……;佑东(本人佑字辈)堂号“孝义堂”。……

19、湖北省浠水团溪王氏文焕公,文炳公2支下辈派:(始祖九龄公起)

……九、文、卿、拱、如、仕、大、厚、中、承、希、三、民、宏、兆、博、学、审,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

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

文灿公第3支下辈派:(自2世起)文、大、千、秀、谷、仕、庭、如、子、世、德、朝、启,永、朝、守、正,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

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

昭。

文兴公第4支下辈派:(自团溪第10世纪)永、朝、守、正,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之、家,自、有、余、庆,秉、义、进、贤,慎、思、

广、益,植、槐、滋、茂,纪、望、丛、淮,持、品、宜、端,经、纶、乃、济,嘉、谟、斯、在,懿、美、常、昭(经考证此是正确的,以前的有些小误,在此表

示歉意)湖北浠水团溪王氏四支到团溪第22世才通一派字。

20、江西省乐平流槎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君、臣、绍、今,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洪,宣、和、纯、正、直,福、德、永、神、授,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

21、湖北省鄂州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胜、仁、秀、宗、得、金,景、单、世、守、良(良道同派),立、心、化、家、邦,祖、先、传、德、厚,永、远、佐、朝、纲。大、本、为、忠、孝,谦、

恭、名、益、彰,积、善、有、余、庆,兰、桂、满、庭、芳,贤、能、生、泽、润,文、彩、晖、映、长,襟、怀、千、秋、业,全、力、保、国、昌,清、正、

民、安、定,功、高、自、显、扬,英、豪、成、继、述,三、槐、荫、玉、堂。……

22河南省濮阳县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新谱派语;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23、太原堂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

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

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24、《王氏谱族》光绪十二年

……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

宝邦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二房鸭头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第联。

二房西陂滩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派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

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五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

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房旧派

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八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

大,思昭甲第联。九房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台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

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甲第联。

25、宁乡鸟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

瑞、应、集、簪、缨。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

朝、荣、后、彦,宝、树、植、庭、槐。……

注:6修支谱20卷,民国28年,太原堂。

26、湖南省浏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凿石支派字: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27、湖南省长沙王氏六修族谱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28、王氏支谱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29、湖南省常德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东阳十甲)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

立。(东阳九甲)成龙致□□,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

大。(坪潭等处)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注:《王氏家乘》10卷首,王玉山等纂修,光绪20年。

30、硕旧王氏重修族谱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31、湖南省益阳王氏一支家谱字派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注:《王氏四修通谱》9卷首,王成功等修,民国36年,木活字本。

关于赵奢的身世,一种说法是他是赵武灵王的幼子,自幼善御马,因而后来封号为“马服君”。《战国策赵策》载,他对赵胜说:“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由此可知,赵奢参与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惠文王四年的“沙丘之乱”后,赵成、李兑专权时期,迫害赵武灵王近臣,此时正值燕王召贤纳士,于是赵奢亡命入燕,得到信任,被任命为郡守。赵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李兑失势,受其迫害者陆续回国,赵奢也在这时回到了赵国。初仼田部吏,也就是专门负责征收土地税的官员。田部吏虽然是国家委仼的官职,但是在赵国却有一些人家的税是一般田部吏不敢去收的,那就是皇亲国戚,赵奢的前仼们往往对这些人家敬而远之。而在这些皇亲国戚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被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贵为平原君的赵胜,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当时在位的赵惠文王的弟弟。只要平原君家不向国家交税,其它皇亲国戚就都有恃无恐。周赧四十四年,即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赵奢收税到平原君赵胜家中遇到了麻烦。平原君赵胜时任赵国宰相,是权势显赫的战国四大贵公子之一。他家有大片的封地,并且还有私田。按规定,封地的赋税是他本人的俸禄,是不用纳税的。但是他家开垦的私田是应该向国家交纳税赋的。然而赵胜却自恃位高权重,其家人仗权抗税。这样的事情在别人眼里也许认为正常,但赵奢是不能容忍的。赵府管家根本没把赵奢放在眼里,蛮横地说:“这是我们赵家自己的事,你一个小田部吏就不用操闲心了。”管家的态度如此蛮横,赵奢却毫不动气,他问那人,“赵国的国法是谁制定的?”并且大声询问其它同僚:“抗税不交该当何罪?”左右齐答:“杀!”“赵奢问那人到底交与不交税,那人撇下一句“不交”,便大摇大摆的向外走,赵奢喝令刀斧手,擒下此人,推出去斩了,接着赵奢召来平原君府上第二个管事的,依然拒绝交税,又被赵奢推出去斩首了,就这样,赵奢一连斩了平原君府上九个管事的家臣。

平原君赵胜知道这事后,十分生气拍案而起,声称非杀赵奢不可,以泄心头之恨。赵奢得到平原君要杀他的消息后,立刻来到平原君府上。大家都为赵奢捏着一把汗,担心赵奢冒犯了一国之相,平原君不会轻绕他,此去凶多吉少,难逃杀身之祸,还以为赵奢是来赔罪求绕的。赵奢却告诉平原君,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维护赵国的法制和利益,其中也包括维护平原君的利益和前途。平原君虽然十分生气,但他毕竞是一位有德名臣,否则也不会在人才济济的战国时期被列为“四公子”。他暂时按住火气,听赵奢进一步解释。赵奢进一步解释说到,在赵国,你是权高位重的公子,如果我不依法办事,纵容你家管家的这种不交税行为,大家一定会竞相效仿,这样发展下去,赵王制定的国法就会失去威严,国库也会渐渐空虚,赵国会日趋衰落,必然会遭到其它国家的侵略,赵国轻则损兵割地,重则会遭受灭顶之祸。如果赵国灭亡了,你平原君的一切不也就会随之失去吗?反之,如果你平原君家带头按法交税,赵国上下都会令行禁止,赵国自然会越来越强大,你平原君的一切利益就不会受到仼何损害。权衡利弊,你打算怎么做呢?

赵奢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不但如此,平原君对赵奢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安危秉公执法的做法颇为赞赏,认为他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贤德人才。于是平原君不仅没有怪罪赵奢,反之又将其推荐给赵惠文王,让他统管全国税赋。赵奢统管全国税收后,兢兢业业,以法冶税,公平合理。经过赵奢的努力,税赋管理得井然有序,老百姓富裕了,国库也充实了,国家出现了升平景象。举国上下交口称赞赵奢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安危忠心为国的精神。同时,对平原君不计个人恩怨,不仅知错即改,而且以国家利益为重举荐人才的做法也大加赞赏。

主 动 请 缨 扭 转 危 局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重兵包围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惠文王先后召见廉颇和乐乘问他们该怎么办?二人都说道远险狭,难以使救。赵惠文王又召见了赵奢,赵奢说:“其道险狭,尤如两鼠斗于穴,将勇者胜。”此说表明两个意思:一是表明了赵奢的战略思想;二是赵奢在危急关头主动请缨出征。这些想法与赵惠文王想法相同,便命赵奢为将,率兵解救阏与。

赵奢领命后,自知军情紧急,责仼重大,决心以大智大勇战胜强秦。便采用欲擒故纵、声东击西的策略,制造畏秦不前的假象。赵奢率兵行离邯郸以西三十里的地方,也就是紫山、堵山一带安营扎寨,命令士兵构筑防御工事,造成要在这里打防御战的假象。还下了一道命令,“有以军事谏者死。”实际上赵奢是在运用高超的军事谋略,密切注视战局的发展动向,积极寻找捕捉战机。这时秦军在武安以西发动了强大的军事攻势,擂鼓呐喊使武安房屋上的瓦都振动起来了,中国有句成语叫“武安瓦振”,说的就是这件事。这时赵奢军中有一位侦察员建议火速进军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赵军在紫山一带修筑营垒,操练部队,停留了28天,不仅不出动,而且不断加大构筑防御工事的力度,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紫山以南的堵山连绵如堵,象一道长长的墙垣,形成了防御邯郸的天然屏障,紫山又是堵山北部的制高点,是理想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给世人尤其是秦军造成了赵军不顾阏与,决心保卫邯郸的局面。这时,秦国一位间谍来到这里,赵奢盛情款待,然后才送走。秦国间谍从赵奢那里得到的只是坚决在邯郸西部打防御战的假情报,秦将听了信以为真,十分高兴地说:“赵军离开邯郸30里就停止不前,只忙于修筑防御工事,看来阏与就不再属于赵国了。”秦军逐渐麻痹起来了。赵奢打发走秦国间谋之后,立即下令全军收起行囊,急速行军,两天一夜便赶到了阏与前线。秦军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全军扑来。这时,赵奢接受军士许历的建议,一面严阵以待,以逸待劳;一面占领北山制高点。从武安赶回的秦军和包围阏与的秦军向赵军发起猛烈攻击,赵奢身先士人卒,指挥将士冲锋陷阵。赵军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勇猛出击,把秦军打得落荒而逃,阏与之围被解除了,赵奢的大军凯旋而归。这也是秦赵军事对峙以来赵国取得的一次最重大的胜利,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赵国军民的斗志。这也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唯一的一场败仗,也是秦国在军事上经受的最大挫折,此一役之后,秦国很长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唯恐重蹈阏与之战的覆辙。

由于阏与之战的特大军功,赵惠文王对赵奢十分赞赏,便赐封赵奢为马服君,成为赵国八大将军之一,其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同。这场战争之后,邯郸很快成为东方六国的政治中心,纵横智谋之士云集邯郸,策划对付秦国的谋略。赵奢当年驻军的紫山。堵山一带,也由于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添色增彩名扬天下。

不 徇 私 情 社 稷 为 重

赵奢作为战国时期的良将,其品格高尚,风范长存。他不徇私情“受命之日,不问家事”,对儿子的赵括的教育与认识,均以国事社稷为怀。赵括少年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记,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背教条,轻视实战经验,不能对所学内容融汇贯通,赵奢对其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战争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夸夸其谈,学习军事知识片面,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把战争说得太容易了。将来如果起用赵括为将,必打败仗,给赵国带来损失。只有摆脱了骨肉亲情的羁绊,置国家利益至上的人,才能对自已的儿子作出如此深刻的认识。而他的忧虑,在长平大战中得到了应验。

赵孝成王七年,秦国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对垒。当时赵奢己去世,赵王派廉颇为将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与交锋,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不予理睬。这时,秦军的间谍到邯郸散布谣言,秦国所害怕的是马服君之子赵括,而不是廉颇。这时赵惠文王己经去世,继位的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谣言,准备起用赵括为将替换廉颇,蔺相如劝赵王不要临阵换将,赵王不听劝告,任命赵括为将替换廉颇。赵奢的妻子也就是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诉说当年丈夫赵奢对赵括不能为将的看法要求撤换赵括,并进一步说到:“当年我服侍他的父亲时,赵奢为将军,自身的俸禄经常与几十人共进饮食,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其宗室所赐赏的东西全部分给军中的部下和他的下属,从接到军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现在赵括刚一做了将军,军官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所赐赏的金银绸缎,拿回家中,而且天天观察便宜合适的田地房屋,可以买的全部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与儿子心事不一样,希望大王不要派他为将。” 这番话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胸怀呀?只有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赤胆忠心,只有以国家利益为最大利益的博大胸怀,才能割舍骨肉亲情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惊人之举。赵王听了后说:“您放下这件事吧,我的决心己定了。”赵括的母亲趁机说:“大王您终究任用他,假如有不称职的地方,我是不是不要因为他受到株连?”赵王答应了。

赵括取代廉颇为将后,便立即改变廉颇的作战部署,更改了军纪命令,撤换了军中的将领。老谋深算、善于用兵的秦将白起听说后,便指挥部队假装败退,以迷惑赵军。赵括过于自负,加之求胜心切,一味命令部队追击前进,后来秦军突然杀出,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使赵军断绝了给养,战斗力大大减弱,秦军又插入中间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赵军的部队开始军心动摇,抵抗力也随之减弱。当赵括发现中计之后已被秦军四面包围,陷入被动应付而不能自拔,就这样被秦军包围了40多天,全军断粮饥饿难奈,赵括挑选出部分精锐部队亲自率领,与秦军决战。秦军人多势众,射杀了赵括,赵括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缴械,秦军全部活埋了他们,使赵军四十五万将士死亡。现在,山西长平在当年赵军将士被坑杀处建了一处骷髅庙,里面摆放着出土的人头骨,以表人们对当年阵亡赵军将士的怀念和哀思。

这场战争,改变了秦赵军事力量的对比。使赵国元气大伤,也使秦国更加强大,助长了秦国吞并六国的信心。战后人们在怨恨赵括指挥失当使赵国遭受如此大损失的同时,对赵奢夫妇不徇私情以社稷为重的高风亮节更加钦佩。

马 姓 始 祖 受 人 尊 敬

长平之战,使赵国的青壮年数量锐减,国力大大衰弱,战争的创伤直接使上百万个家庭残缺,赵氏成为人们愤恨所指。在社会大众议论这场战争的同时,赵奢家族内部也非常自责,赵奢之孙(赵括之弟赵牧之子)赵兴羞于与“纸上谈兵”的伯父赵括为伍,崇尚爷爷马服君的高风亮节,决心弃赵改姓马服,后又去服为马,尊爷爷马服君赵奢为马姓始祖。对此,我国的许多古籍,诸如我国第一本姓氏专著《世本》,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现存介绍姓氏的专著、由唐朝国子博士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二十五史中的《新唐书》,都有着明确的记载。1997年河北永年县发现了一块唐朝墓志,是唐朝昭义军节度使押衙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扶风君马府君及夫人太原王氏合葬的墓志。墓志上写“公讳连,字口口,苗裔始自禹,以益伯(应为伯益)之后,春秋既征,赵为强国,因赵奢封马服君,故有马姓。降及汉代,有辛(新)息侯。……”此墓志是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所立。墓志记述的马氏祖源与历史文献的记述是完全一致的。就连许多马氏家谱也都记述着这个史实。邯郸的广平马氏,其家谱首撰于明成化十九年(即公元1483年),是由时任南京兵部左侍郎(从二品)的马显所撰,其序言中写道:“战国时,赵王子赵奢,善御马,封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奢之孙兴,徙咸阳”。诸如此类的记述,在马氏族谱中多为常见。人们为了敬仰和纪念马服君赵奢,把他列入战国时期的七位贤能高尚的人加以颂扬,现在的丛台公园就专门建有七贤祠,供俸包括赵奢在内的七位贤人。赵苑的成语典故苑的壁画中,就有赵奢以法治税为内容及解救阏与之围战争的画面。保定一位收藏家藏有两枚马服君布币(金属质地)。故宫藏有马服君印。

王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王氏家谱是王姓族人追溯祖先的重要资料,其中字辈是王氏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是王氏家族的后代,想要了解自己的字辈信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查询。

1手动查询

手动查询是最传统的方式,需要到家族中心或者祖籍地的档案馆进行查询。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祖籍地,然后到当地的档案馆进行查询。在查询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如祖先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等,以便工作人员进行查找。手动查询的优点是查询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2网上查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族组织和档案馆将自己的资料数字化,并在网上提供查询服务。通过搜索引擎输入“王氏家谱字辈查询”等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网站。在查询之前,需要注册账号并提供一些个人信息。查询结果较为方便快捷,但需要注意网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委托专业机构查询

如果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查询,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查询。这些机构通常有丰富的查询经验和资源,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但需要注意机构的信誉和收费标准,以免上当受骗。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查询,都需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查询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王姓家谱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王 128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明)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北图 129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 华东师大 美国 130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区博(存二卷) 131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清)王梁修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一册北图132全国陇南王氏族谱钞本 一册北图注:卷首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该族散居陕西、甘肃等地。 133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 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134 全国王氏通谱(清)王庸敬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上海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35 全国王氏宗谱(清)王国栋修清抄本、北图注:本书包括《太原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136全国王谢世表(民国)黄大华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河南图 江西图 陕西图 美国 137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统二年(1910)听笙堂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国郎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民国)王志周 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39、43-46、48、49、60)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三槐局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听笙堂木刻本 四十册 湖北黄罔县档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惺 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41 北京通县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民国)王 舫 王凤苞撰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北京市通县档 142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振钧 王守恂等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荫堂刻本 四册南开大学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 四册北图 144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北图 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5 河北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向荣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河北唐山市档 河北滦南县文管 河北滦南县档 146 河北新城王氏谱八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山东图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清)王祖灅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一册山东济南市博 148 河北抚宁王氏家谱一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宁抚宁县贲坨乡 县村(二部) 149 河北抚宁王氏谱图一幅写本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 150 河北沧县王氏家谱写本 三册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 151 河北临漳王氏家谱五卷(清)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五册人民大学 152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明经修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 十册科图 153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淑修清交绪十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 十册历史所 154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民国)王凤鸣 王树海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 十册科图 河北大学 155 河北阳原西宁王氏家乘不分卷(民国)王仅纂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 十册历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祖绎 王祖彝同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北图(二部) 首都图 天津图 浙江图 湖北图 157 河北枣强王氏家谱不分卷(清)王锡麟续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达堂刊本 四册日本 美国 158 河北沧州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国均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册科图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清)王士焱等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清)梁卓午撰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美国 164 辽宁本溪王氏宗谱书一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 复印本辽宁本溪山城子乡朱石峪 165 辽宁本溪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振昌纂民国间铜刻本辽宁本溪连山关镇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谱不分卷 (清)王镐主编 陆於郿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 钞本 一册浙江图 167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寿康纂清咸丰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北图 日本 美国 168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民国)王坤增重修民国八年(1919)蓝格钞本 一册上海图(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民国)王师曾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河北大学 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国 170 上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民国)王钧善 王为丰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 一册河北大学 171 上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庆圻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北图 科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注:一名《翼经堂家谱》 172 上海松江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清)王兴尧等三修清嘉庆六年(1801)遂高图刊本 十二册美国 173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三卷首一卷(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颐和堂刊本 八册美国 174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 王锡骥等编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北图 历史所 上海图 哈雨滨师大 日本 美国注:又名《王氏三沙统谱》。 175 江苏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清)王慰祖总辑 王同播协修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 六册科图 176 江苏南京王氏族谱八卷(清)王明松 王有焕等续修清嘉庆四年(1803)木活字本辽宁图注:王松、王廷谦首修於明永乐八年。 177 江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宗谱八卷(清)王宗庸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美国 178 江苏江宁王李郁三宗同家谱不分卷(民国)王厚泉创修民国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 一册日本 美国 179 江苏江宁阐头王氏家乘十四卷(民国)王锡宏 王彬彦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 十四册历史所注:王梦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80 江苏溧水江左王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王瀣纂民国三十四年(1945)鹅书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东岗村 181 江苏睢宁王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王存质总理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睢宁县党史办注:王良辅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江苏丰县套娄乡小王庄 183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二卷(民国)王开璋重修民国六年(1917)写本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184 江苏丰县王氏家谱三卷(民国)王军伯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钞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185 江苏东海王氏宗谱二卷(民国)王发英纂民国十三年(1924)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6 江苏东海王氏家谱一卷(清)王元璋 王善夫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纂 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7 江苏赣榆朱柳村王氏宗谱一卷洪锡纂钞本江苏赣榆县档 188 江苏赣榆王氏家谱江苏赣榆县金山乡 189 江苏淮阴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琛编辑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 一册江苏淮安县图 190 江苏阜宁王氏宗谱三卷(民国)王凤诰等修 191 江苏泰州王氏宗谱六卷(民国)王国麟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 六册南京图 192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清)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学 193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六卷(民国)王穆文等修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八册美国注: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民国)王传政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四册历史所注:王士发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苏泰兴王氏族谱十八卷(清)王屏之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十八册北图 196 江苏如皋东院王氏家谱十二卷附补遗(清)王兆荃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北图 辽宁图注:王郜等首修於明万历四十一年。 197 江苏海安王氏族谱八卷(清)王业衢等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 八册美国 198 江苏镇江润东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文英等纂修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 八册科图 199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元禄 王砚农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历博 日本 美国注:一名《开沙王氏重修甲分谱系》。 200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厚存 王桂冬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册科图 日本 美国 201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昌言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十册北图 202江苏镇江沙州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贤里木活字本 十册美国 203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十五卷 (清)王如鋐 王崇广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贤里分祠活字本 十六册北图 历史所注:封签题《润东王氏族谱》,雇页题《王氏家谱》,版心题《崇贤里王氏族谱》。 204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清)王秋农等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双柏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美国注:一名《京口王氏家谱》 205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民国)王汝诫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活字本 三十册北图 206 江苏镇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谱四卷(清)王家羲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 四册美国 207 苦竹王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王振泽修民国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历史所注: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王诚意修民国二年(1913)

关于朴氏的族谱

韩国人韩国和中国结下邦交关系,相传是始于三千一百年前周武王灭殷时,殷贤者箕子带同几位志士东来避难抵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其四十八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