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三朝时的琅琊王氏,为何势力不减,能历时300年不衰?
在晋朝时有个相传的名言“王与马共天下”,在这里所说的“王”便是琅琊王氏,而“马”就是指的司马氏。司马家能夺的天下,如果不是琅琊王氏中的王导、王敦等士族的倾情支持,也许司马家族早已亡。
据历史资料记载,琅琊王氏从汉朝崛起,并打开了三百年光辉贵族世家的历史。后代不明白,为何琅琊王氏兴盛不衰,经历汉朝、三国、晋朝三个时期呢?
说起琅琊王氏崛起,还需要上推到秦代的大将王翦,此人才是琅琊王氏的先人。而琅琊王氏大多数是宰相,不怎么出将领,但其先人可是大将。
别看王翦将领出身,如果不是王翦就不可能有琅琊王氏。就是王翦的聪明,才为王氏保存后代。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元前224年,王翦向始皇帝要六十万精兵。王翦出关前,他又持续五次向秦始请求赐他美田。对于王翦的请求,他的部下都认为王翦为秦国打仗,还需要田要钱有些过分。王翦告知下属,始皇帝敏感多疑,如今秦代的精英都在王翦手中,只能不断向秦王提出很多需求,才可以打消秦王认为拥兵自重的顾虑。
王翦是四朝老将,实际上在灭楚前就已经急流勇退了。但王翦灭楚后,不管始皇帝怎么劝,王翦还要回家养老。此后隐退而得以善终。
王翦很聪明,尽管是大将但不贪取名利,为后代子孙造福了。尽管其子孙也有人是秦将,但王翦却安全保存了王氏后裔的繁衍。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廉颇、李牧一起合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是白起之后秦国最杰出的将领,同时也是秦始皇灭亡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功劳最大的将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一起灭亡了东方六国中的五个国家,除了韩国之外,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五个诸侯国都是王翦父子联合灭亡的。
说王翦父子是秦国最著名、功劳最大的名将世家也不为过,王翦父子无论是名声,还是战绩,都远超蒙骜、蒙武父子,王翦父子是秦国排名第一的武将世家,王离就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
作为出身将门的王离,少不了受到家族的熏陶,学习各种军事思想与谋略,同样也因为家族出身,王离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仕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王离的爷爷王翦就隐退了,告老还乡了,王离的父亲王贲没过多久也应该退休了,就只剩下王离在秦军中任职。
王离也许是参与了部分战争,因为他被封为成武侯,秦朝是军功爵位制,同时因为王翦的爵位也是成武侯,也有可能这个爵位是王翦传下来的,而王离的父亲王贲是通武侯,显然王贲没继承王翦的爵位,而是王离继承的。
王离在秦始皇时期唯一的记载就是在公元前219年与父亲王贲及丞相王绾、李斯等人一起在海上议论秦始皇的功绩,这一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2年后了,之后王离应该是成为蒙恬的副手,与蒙恬一起镇守北部边境。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秦始皇去世后,秦始皇一去世,天下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首先就是沙丘政变,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逼死了蒙恬,于是副将王离成为长城军团的最高指挥官,王离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年后,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随后整个天下的局势开始失控,秦朝也开始调到军队参与地方平叛,王离所率领的长城军团就参与了这种平叛,根据史记的记载:
《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这话的意思是说:刘邦路过砀,到达成阳,与杠里的秦军对垒,打败了秦军的两支部队。随后刘邦又率领楚军出兵攻击王离,把他的军队打得大败。
成阳是地名,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东北,这个时候还是刘邦刚刚率军准备西进攻打咸阳,而项羽则被派到北方去协助赵国抵御秦军的时候,这说明王离很早就参与了平叛起义军的战争,这是章邯率军杀死项梁之后的事,王离连刘邦也打不过,这只能说明王离军当时的战斗力真的不怎么样。
大概几个月后才是巨鹿之战,王离应该是被刘邦打败之后,就撤退到北方去了,去配合章邯一起攻打赵国,从巨鹿之战秦军的部署来看,章邯的官职应该是高于王离的,因为当时王离的任务是包围巨鹿城,而章邯则驻扎在巨鹿城的西南方为王离提供粮食的。
巨鹿之战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只是章邯围点打援的谋略,章邯手下有20万囚徒军团,王离手下也有20万长城军团,加起来40万人,这差不多是秦朝全部的主力军队了,拿40万人打一座赵国的巨鹿城,这简直是杀鸡为牛刀,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想借攻打巨鹿城的机会,把天下所有的反秦义军吸引到巨鹿来,然后围点打援一起消灭。
但是巨鹿之战却成为了项羽的封神之战,别说王离打不过项羽,就是王离联合章邯也打不过项羽,那么问题来了,王离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王离能力不行。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中说过王离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是以对话的形式说的,是说有个人说:王离是秦朝的名将,现在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打败赵国是必然的。然后另一个人说:不是这样的。听说做将领的世家到了第三代必定会失败,因为他们家杀戮过的人太多了,后代就要代为承受惩罚,如今王离已经是第三代将领。
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有点类似于“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这么说是没有道理的,古代的世家大族很多,有很多流传几百年而不衰弱的家族,比如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四代人都很强,就说王离同时代的蒙氏家族,蒙骜、蒙武、蒙恬三代人不都是有能力的吗?只是因为蒙恬被逼自杀而已,而不是因为第三代要受惩罚。
相对来说,王离的能力是比不上蒙恬,蒙恬家族的功业是不如王离家族的,但蒙恬能成为长城军团的主将,而王离只是副将,原因就是蒙恬更有能力,王离能力差一些,再一个证据就是王离还被刘邦打败,都说明了王离能力一般,比不上他的祖辈与父辈。
二、章邯见死不救。
巨鹿之战,秦军人数远超诸侯联军人数,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最多不过5万人,再加上赵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等等诸侯国的军队,总数不会超过30万人,而秦军至少也有40万人,关键是诸侯联军是很多不同势力加在一起的总数,难免不能同心同德,这是联军的劣势。
巨鹿之战项羽的战术安排就是:激励士气,猛冲秦军运粮食的甬道,切断王离军的粮食供应,然后再设法打败王离。
当时负责为王离提供粮食的是章邯的军队,项羽以破釜沉舟激励士气,然后冲断了秦军的甬道,秦军反复派出大军争夺,都被项羽的军队击退,最终项羽成功切断了王离的粮食供应,于是包围巨鹿城的秦军开始面临缺粮,进而产生恐慌,原本观望的诸侯联军发现机会来了,于是不观望了,发兵包围了王离,王离军队于是全军覆没,王离本人都被项羽俘虏,手下大将苏角被杀,涉间不愿意投降自杀而死。
在这个过程,章邯没有尽全力救援王离,眼睁睁地看着王离的长城军团全军覆没,而章邯的囚徒军队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也许是章邯无法救援,也许是章邯故意不救,总之,章邯就这样看着王离的20万人被吞并,这也是王离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秦朝中央政权与军队离心离德。
巨鹿之战发生时,秦朝廷的内部斗争也相当激烈,赵高掌握了朝廷内外大权,李斯被杀,就连皇帝胡亥也快被赵高所杀,而且秦朝廷与秦朝军队之间也是离心离德,赵高猜忌章邯,章邯派到朝廷打探消息的人,差点被赵高所杀,在这种情况之下,章邯根本不愿意为朝廷卖命。
章邯如此,王离也好不到哪里去,王离之前败给了刘邦,现在指望着打一场胜仗,但不幸又失败了,虽然不知道赵高是否有猜忌王离,但可以肯定赵高一定不会善待王离,因为赵高掌握大权,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在外的领兵大将,赵高想要掌控全局,他一定会把军队的将领换成自己人,像王离这种功臣之后,一定是赵高打击的对象,所以王离及其军队也不会得到赵高的支持,在外作战难免会失败。
王审知,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王审知出身贫苦,是秦朝大将王翦的后代,五代居住在河南信阳县城外的分水亭乡。王审知少年喜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铃之术尤所精致”,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李唐时期曾与两兄长一起加入农民军,随之转战福建。三兄弟打下泉州(泉州,也称“鲤”),以泉州为根据地,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基础。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攻下福州,为后来全闽统一打下基础。唐朝福建观察使陈岩,向朝廷推荐,任命其兄长王潮为泉州刺史。
不久兄长王潮去世,王审知接任他的位置,唐廷更升任他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封琅琊王。朱温灭唐建“后梁”,仍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也注重教育,"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揽海外商贾,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得到闽地广大人民拥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他在福建政迹,是福建地方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王翦:秦朝杰出军事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最大功臣。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狄青出身贫寒,他的一生成就全靠不懈的努力,他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中国男版的《大长今》。
在演义小说中,狄青的曾祖父叫狄泰,是五代时后唐明宗的翰林;祖父叫做狄元,是宋太宗时的“两粤总制”,“威振边夷,名声远播”;他的父亲更是太原府总兵。总之狄青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之家。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狄青的真实出身,比小说中虚构的谱系要寒酸许多,以至于并没有人知道他父亲的名字。
与狄青一起平定侬智高之乱的余靖,后来为狄青写墓志铭,其中写道,狄青有个远祖,是唐朝的名臣狄仁杰!狄青当上枢密使后,有一位狄仁杰的后裔,将狄仁杰的画像与其他文物档案奉献给狄青,以此作为狄仁杰是狄青远祖的确凿证据。
没想到狄青老老实实地说:“我只是一时运气好当上了大官,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梁公相提并论。”梁公是狄仁杰的爵位。狄青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好心的同宗,然后将他送走。
狄青字汉臣,出生于1008年。他的家乡在今天山西汾阳,这里以汾酒而出名。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描写的杏花村酒家就在今天的汾阳——宋代的汾州西河县。狄青的家,应该就在离杏花村不远的地方,一个叫做狄家社的村庄中。
1933年的冬天,有一个叫白志谦的人奉命到汾阳县政府主管教育。出于对宋代名将狄青的崇拜,在公务之余,他写了一部狄青的小传,后来收入王云五先生主编的百科小丛书,于193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可能是至今唯一一部狄青的传记专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记载过狄青小时候的故事。说一次狄青的哥哥狄素与一个叫做“铁罗汉”的人在水边打架,被狄素扔入水中。人命关天,看看事态严重了,当地的保伍忙把狄素抓了起来。保伍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一类的人物。这时,16岁的狄青出面说,杀“铁罗汉”的是他而不是狄素,再说什么狗屁罗汉可能还没有死呢。一番折腾后,“铁罗汉”吐出了数斗水,活了过来。保伍看看没闹出人命,也就不管了。
苏东坡记载这个故事时,就说狄青“本农家子”,也就是说狄青是农民出身。后来狄青在村中当乡书手。宋代将乡村的民户分为五等,每个等户都要为国家白干活,乡书手是第四等户的差役,可见狄青家在乡村中也不算富裕。乡书手是负责文书事务的,差不多就是乡村中如有土地买卖、缴税收税的事情,乡书手就负责拿出表格让人家填好,然后在经办人一栏中签上自己的名字,诸如此类。
但乡书手这种应付县里收税的文字工作并不是一份好差事。可能是因为狄青做人不够“灵活”,不太懂收税过程中的种种“潜规则”;也可能是因为狄青好打抱不平,像梁山好汉一样犯了什么事,总之,25岁时,他逃到了北宋的京师开封。到了开封走投无路,只好应募入伍,在禁军“拱圣营”当了一名小兵。
由于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又善于御马,狄青后来加入了骐骥院做了骑御马直,也就是皇家仪仗队的一名马兵,倒也威风凛凛。
汉魏晋三朝时的琅琊王氏,为何势力不减,能历时300年不衰?
本文2023-09-29 05:35: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