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建立者拓拔元昊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皇族有关系吗?
一、党项皇族拓跋氏的族属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政权,此前他放弃唐赐的李姓与宋赐的赵姓,改名嵬名曩霄,标志着彻底脱离了中原王朝,直到公元1227年被雄起的蒙古所灭,领土包括今宁夏全境、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西夏能够在两强(大辽与北宋)间立国,偏处西北一隅189年,确有其非凡的能力,实际上拓跋家族统治这一地区可以上溯到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被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实际统治了三百余年。
西夏,其实是宋朝对其的称呼,元昊建立国家,叫“大夏”,都城设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主体民族是党项羌,《隋书》中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境内有汉、吐蕃、回鹘、吐谷浑、鞑靼(蒙古族的一支)以及契丹人。
党项羌属于西羌别支,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见于史料,到了隋唐时夹在中原王朝与吐蕃、吐谷浑之间,时而附吐蕃或吐谷浑,时而附隋唐,因此隋文帝与武则天先后两次内迁党项,之后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为主,渐渐形成八个大部落:拓跋氏、野利氏、费听氏、米擒氏、往利氏等。
看到“拓跋”这两个字眼,不由让人联想到鲜卑这个民族,鲜卑众多部落中有一个十分强大又显赫的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事实上,南北朝所谓“五胡乱华”恰恰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党项人受到吐蕃与吐谷浑(鲜卑的一支)等的影响,民族间相互通婚融合,便有一支鲜卑拓跋加入到党项的行列,并且形成一支拓跋氏。
唐代林宝记载:“开元后,右监门大将军西平公静边州都督拓跋守寂亦东北蕃也。”
这个拓跋守寂是党项大首领拓跋思泰之子,被称为“东北蕃”,也就是说拓跋守寂不是党项羌,是东北的鲜卑人,是安史之乱后,唐大将郭子仪建议把这支拓跋部党项人迁到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的故地,当时称平夏,由之,这支拓跋所统领的党项羌人又被称为:“平夏部”,日后建立西夏的元昊就出自这部。
元昊立国,就自称是北魏的后代,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根据的,决非冒认旁大枝。元昊当年给北宋上表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就是北魏)之初基。”
西夏臣僚罗世昌也说:“先魏衰微,居松州者,以旧姓为拓跋氏。”
《辽史》中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
《宋史》中的《宋琪传》中有:“自银、夏至青、白两池,地惟沙碛,俗称平夏拓跋,盖番姓也。自麟、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谓之南山野利,盖羌族之号也。”
从宋琪传中也可以看出,拓跋氏不属于羌族,而应是鲜卑人,而野利氏属于党项羌族的大姓,两者不容混淆,应该严格加以区分,也就是不同的族属。
二、党项拓跋氏拥“定难”之地
到了唐朝后期,唐国势衰落,党项逐渐强大起来,唐政府对其施行经济封锁,勉强遏制党项的发展势头。
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拓跋思恭凭借实力占据了宥州(位于今陕西靖边县,隶属于夏州节度使),自封宥州刺史,刚刚即位的唐僖宗听说后自然不高兴,这是需要朝廷任命的,不是自封的。但还没来得及处理他,黄巢起义爆发,愈演愈烈,最后攻入唐朝京城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避难。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响应唐僖宗号召,率领夏州党项军队追随沙陀人李克用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同年四月,夏州节度使诸葛爽投降了黄巢,唐僖宗便任命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赐军号曰“定难”。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赐李姓,正式册封为夏州节度使(后称定难军节度使),由此,以夏州为中心,据有夏、绥、银、宥四州之地,不久又把静州纳入版图。
从此李思恭(拓跋思恭)家族在定难五州广施恩德,树立威信,深得人心,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无人能撼动。
转眼到了五代时期,李思恭孙子李彝昌被手下部将高宗益杀害。
夏州诸将又杀了高宗益,推举李彝昌族父李仁福为留后,不久被后梁册为节度使,又进封陇西郡王,可见拓跋家族的势力无人能撼动。
后梁被沙陀人李存勖所灭,建立后唐,李仁福又臣服后唐,被封为朔方王。
李仁福去世,其子李彝超继任。后唐想趁机歼灭割据定难地区的李氏(拓跋)势力,派大军突袭夏州,结果被党项人打得惨败,只好承认李氏接着拥有定难地区。
五代十国,皇帝人人坐,政权走马灯似的,而党项李氏始终稳稳把控着定难五州之地。
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摇身一变取代了后周,建立宋王朝。
此时的定难节度使李彝殷立马遣使进贡,为了避讳赵匡胤父亲李弘殷的“殷”字,改名李彝兴。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闻宋朝缺少战马,进献良马三百匹,令赵匡胤龙颜大喜。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兴病故,赵匡胤追赠太师,夏王,授其子李光睿为定难节度使。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李光睿死了,其子李继筠袭职,但两年后也死了,他的弟弟李继捧继位。
赵光义看到这党项李家根深蒂固,代代世袭,不是什么好事。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六月,天上掉了馅饼,李继捧带着一大家子人入朝了。
寻问的过程中,得知李继捧的叔父加兄弟辈不服他的领导,认为他没资格继承节度使的位置,这让他十分不安,生怕出了乱子,所以愿意留在京城,过逍遥的日子。
这是赵光义求之不得的美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李氏(拓跋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来,彻底根除西北这一盘踞一百多年的危险势力。
一面派了曹光实为四州都巡检使带人接收定难地区,一面派人负责搬迁李氏家族举家入京。
这李继捧有一个族弟叫李继迁,时为管内都知蕃落使,年方二十左右,血气方刚,又智勇兼备,不肯入朝,诈称出城为乳母送葬,带着一家子几十人遁入一个叫地斤泽的地方。这个李继迁就是元昊的祖父,为元昊打下立国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东魏都是由拓跋氏建立的,但西魏和东魏的国姓是元,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时期搞汉化运动,把拓跋改成了元。
1、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2、西魏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国号“大魏”。
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至公元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统,西魏开始。
公元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公元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
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公元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覆灭。
3、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今河南安阳),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陪都。
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东魏历时十七年。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
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
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
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公元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覆灭。
扩展资料:
拓跋氏的皇帝:
1、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字涉珪 ,鲜卑族,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代国王拓跋什翼犍嫡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代国为前秦苻坚所灭后,随着母亲贺兰氏流亡,在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麾下长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趁乱复兴代国,即位于牛川,年号登国。
皇始三年(398年),正式建立北魏,从盛乐城迁都平城,即位称帝。前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积极开疆扩土,统一北方部落,对抗后燕和前秦。后期沉迷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屠戮大臣。
天赐六年(409年),为皇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弑,时年三十九,葬于云中金陵。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二年(410年),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追谥道武皇帝。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庙号太祖。
2、拓跋嗣
拓跋嗣(392年-423年),即北魏明元帝(409年―423年),鲜卑族人,鲜卑名木末。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
登国七年(392年)生于云中宫,天兴六年(403年),封齐王,拜为相国,加封车骑大将军。
天赐六年十月,拓跋嗣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为太子,生母刘贵人按北魏“立子杀母”的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宫。
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太子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二弟清河王拓跋绍,太子拓跋嗣在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
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进攻刘宋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夺取刘宋领土三百里。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六日(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南北朝
——拓跋姓
拓跋家族出自鲜卑拓跋部落。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扩展资料:
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_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
-拓跋姓
拓跋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家族。他们是北方游牧民族中的一支,曾经统治过北方大片土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拓跋氏的起源、崛起、统治以及衰落等方面进行探讨。
起源
拓跋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犹如一支蓬勃发展的力量。拓跋氏的祖先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居住在今天的内蒙古和辽宁一带。拓跋部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但他们的崛起却在后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崛起
拓跋氏的崛起始于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力微。他在战乱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统治能力。拓跋力微在统一拓跋部后,开始了对周边游牧民族的征服与统治。他不仅以军事手段征服了其他部落,还采取了巧妙的政治手段,通过联姻和结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拓跋力微的领导下,拓跋部逐渐壮大起来,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势力。他们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控制了黄河流域和辽东地区。拓跋力微的儿子拓跋_继承了他的统治地位,并继续扩大了拓跋部的势力范围。
统治
拓跋_是拓跋氏的第二代统治者,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巩固了拓跋部的统治地位。拓跋_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使得拓跋部的势力不断增强。他加强了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控制,同时也与南方的中国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拓跋_的统治下,拓跋部实行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即“以汉法治民,以鲜卑法治族”。这种制度使得拓跋部能够更好地统治不同民族的人群,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拓跋部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衰落
然而,拓跋部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拓跋_之后,拓跋部的统治者能力逐渐下降,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拓跋部的势力逐渐衰落。内部的腐败和分裂加剧了拓跋部的衰落,而外部的压力也对拓跋部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拓跋部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其他游牧民族所取代。北方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拓跋部的影响力逐渐消失。最终,拓跋部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
结尾
拓跋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者,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崛起和统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虽然拓跋部的统治并不长久,但他们的存在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敬寿帝拓跋余--景穆帝拓跋晃。
1、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开,字涉珪,后魏开国皇帝(386—409年),鲜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键的孙子,魏献明帝拓跋寔和贺兰氏的儿子。
2、太武皇帝——拓跋焘
北魏拓跋嗣明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3、北魏拓跋嗣明
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4、南安王拓跋余(?―452年)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获封为吴王,后于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
5、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庙号高宗,字乌雷直勤,北魏太武帝(即世祖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晃长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452年,宗爱暗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再弑之,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濬即位为文成帝,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长子拓跋弘即位。
中国历代中北魏为拓跋氏,共有13位皇帝。具体情况如下表。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国号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北魏还有后魏和拓跋魏、元魏的称呼。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辫发的习俗,所以被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
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
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取其美好伟大之意,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尽管如此,在孝文帝之前仍有相当多的人私下使用“代”为国号。
西夏的建立者拓拔元昊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皇族有关系吗?
本文2023-09-29 05:15: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