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第一部分原文及译文如下:
1、原文第一部分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为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2、译文第一部分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
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
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
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庄子
庄子(本名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1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鹏程万里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
《庄子》内篇卷4人世间诗解 8不材之才非斩而祥支离其德至无而有
题文诗:
南伯子綦 , 游商丘见 , 大木有异 , 结驷千乘 ,
庇 其所藾 子綦曰此 , 何木也哉 必有异材 ,
仰视细枝 , 拳曲而不 , 可为栋梁 ; 俯视大根 ,
轴解而不 , 可为棺椁 ; 咶其叶则 , 口烂而伤 ;
嗅之使人 , 狂酲三日 , 而不已 也 子綦曰此 ,
果不材木 , 以至此大 , 嗟乎神人 , 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 , 宜楸柏桑 拱把上者 , 求狙猴之 ,
杙者斩之 ; 三围四围 , 高明之丽 , 求者斩之 ;
七围八围 , 求椫傍 之, 贵人富商 , 之家斩之 ;
未终天年 , 而中道之 , 夭于斧斤 , 此材之患
故解之以 , 牛之白颡 , 与亢鼻豚 , 有痔病者 ,
不可适河 此皆巫祝 , 以知所以 , 为不祥也
神人所以 , 为大祥也 支离疏者 , 颐隐于脐 ,
肩高于顶 , 会撮指天 , 五管在上 , 两髀为胁
挫针治繲 , 足以 餬 口 ; 鼓播精 , 足十人食
上征武士 , 支离攘臂 , 游于其间 ; 上有大役 ,
以有常疾 , 而 不受功 ; 与病者粟 , 则受三钟 ,
与十束薪 支离形者 , 犹足养身 , 终其天年 ,
又况支离 , 其德者乎 守弱与朴,至虚而实
原文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①,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②,隐将芘其所藾③。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④;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⑤;咶其叶⑥,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⑦,三日而不已⑧。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⑨,以此不材⑩!”宋有荆氏者(11),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12),求狙猴之杙者斩之(13);三围四围(14),求高明之丽者斩之(15);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16)。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17),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18)。此皆巫祝以知矣(19),所以为不祥也(20)。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
译文
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并不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子綦说:“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桩的人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寻求建屋的大梁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七、八围粗,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幅的棺木又把树木砍去。所以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 庄子内篇 》 憨山释德清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谓有异于众木):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言千驷之车马,隐息于树下,而树之枝叶皆能庇荫之也)。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不知其不材,故异之也)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言本身之解散也)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言叶之恶气薰人,令人狂酲如醉而不醒也)。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夫神人,以此不材(言子綦因试知其木不材,乃知神人以不材、无用而致圣也)。”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取猿狙之具也)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屋栋也)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乃棺木之全傍边也)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此甚言材之为害,以见不材之得全也)。故解之(解者,祭祀解赛也。古者天子有解祠,谓解罪求福也。出《汉书 郊祀记》)以牛之白颡(言色不纯也)者,与豚之亢鼻(言形不美)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以人祭河,谓人为巫祝也。又《汉书》有为河伯娶妇,选童男女之美者,投之河中,谓之适河。此事或古亦有之)。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言此三者,小有不材,足以全生。况神人以无用而自全者乎)。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此极言不材之自全,甚明材美之自害也。惟神人知其材之为患,故绝圣弃智、昏昏闷闷,而无意于人间者。此其所以无用,得以全身养生,以尽其天年也。此警世之意深矣。
注释
①南伯子綦:人名,庄子寓言中人物。商之丘:即商丘,在今河南省,地名。 ②驷(sì):一辆车套上四匹马。 ③芘(pí):通作“庇”,荫庇的意思。藾(lài):荫蔽。 ④拳曲:弯弯曲曲的样子。 ⑤轴:指木心。解:裂开。“轴解”意思是从木心向外裂开。一说“解”讲作“散”,指纹理松散不可用。椁:“椁”字的异体,外棺。 ⑥咶(shì):通作“舐”,用舌添。 ⑦酲(chéng):酒醉。 ⑧已:止。 ⑨嗟乎:感叹声。 ⑩以:如,这个意义后代写作“似”。 (11)荆氏:地名。 (12)拱:两手相合。把:一手所握。 (13)杙(yì):小木桩,用来系牲畜的。斩:指砍伐。 (14) 围:一说指两臂合抱的长度。一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 (15)高名:指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丽:通作“”,栋,即屋之中梁。 (16)椫(shàn)傍:指由独幅做成的棺木左右扇。 (17)解之:指祈祷神灵以消灾。颡(shǎng):额。亢:高;“亢鼻”指鼻孔上仰。古人以高鼻折额、毛色不纯的牲畜和痔漏的人为不洁净,因而不用于祭祀。 (18)适:沉入河中以祭神。 (19)巫祝:巫师。 (20)以为:认为。
原文
支离疏者①,颐隐于脐②,肩高于顶,会撮指天③,五管在上④,两髀为胁⑤。挫针治繲⑥,足以 餬 口;鼓播精⑦,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⑧,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⑨;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⑩;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11)。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译文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餬口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 庄子内篇 》 憨山释德清注:
支离疏者(此假设人之名也。支离者,谓隳其形迹者,谓泯其智也。乃忘形去智之喻),颐(口旁两颐也)隐於脐,肩高於顶(两颐隐于脐,则其背偻可知),会撮(发髻也)指天(言背偻而项仰也),五管在上(谓五脏之腧,随背而在上也),两髀为胁(髀,大腿也。言大腿为两胁,则形曲可知)。挫针(缝衣也)治繲(浣衣也),足以餬口﹔鼓荚播精(言簸米出糠稗也。此就其形之曲戾而可为之事也),足以食十人(言形曲,簸米则有力,故取值多,可以食十人也)。上徵武士,则支离攘臂於其间(言形既支离,故不畏共选,故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言大役难免,而支离又以疾免)﹔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言以疾,则多得其赐)。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此言支离其形,足以全生而远害,况释智遗形者乎!此发挥老子“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之意。前以木之材、不材以况,此以人喻,亦更切矣。
注释 ①支离疏:假托的人名。“支离”隐含形体不全的意思,“疏”隐含泯灭其智的意思。 ②颐:下巴。脐:肚脐。 ③会撮:发髻。因为脊背弯曲,所以发髻朝天。 ④五管:五官。旧说指五脏的腧穴。 ⑤髀(bì):股骨,这里指大腿。胁(xié):腋下肋骨所在的部位。 ⑥针(zhēn):“针”字的异体。“挫针”即缝衣。繲(xiè):洗衣。 ⑦鼓:簸动。:小簸箕。播:扬去灰土与糠屑。 ⑧上:指国君、统治者。 ⑨攘(rǎng):捋。“攘臂”指捋起衣袖伸长手臂。 ⑩以:因。常疾:残疾。功:通作“工”,指劳役之事。 (11)钟:古代粮食计量单位,合六斛四斗。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这位***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祖国60年的变化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60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60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60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
1 庄子借粮演化出的成语,及其思想意义
斗水活鳞
拼音: dòu shuǐ huó lín 简拼: dshl
解释: 语本《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鳞”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故事:庄子借粮
有一次,庄周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就去找监河侯老爷借粮。监河侯听说庄周来了,热
情地接待了他,并且表示 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以一贯之的,应该全面落实好知识分子
待遇的改善问题,非常欢迎庄子经常来提出意见和建议。
庄子等监河侯说完,就表示自己没有吃的,想借一批粮食,等自己薪水领到了就还。
监河侯听了,欣然应允说:“这没什么问题。庄周先生能够开口向我借粮,这本身就是
看得起我。当然,也说明 的工作没有做好,我首先向庄周先生表示诚挚的歉意和深
深的慰问。您受苦了!”说着,监河侯向庄周行了一个礼,看起来眼泪都好掉出来了。
庄周也觉得很感动,觉得监河侯真是个好官。
不过,监河侯马上表达了自己的难处:“不是我不想借给您粮食,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粮
可以借。——不过不要担心!我马上就要收取我封地的税金了,等我收到税金以后,一
下子借给您三百金,怎么样哇?”
庄子一听,收了笑容,冷笑一声,说:“这个先不忙说,我先给您讲讲我来时的见闻吧
!
“昨天我在到你这里的路上,听见有声音叫我。细细找去,发现路旁的车辙里有一条鲋
鱼,因为没有水,挣扎着快要死了。我就问:‘鲋鱼先生,您有什么事哪?’
“鲋鱼说:‘庄周先生,我是东海的水族,不幸落到这步田地。请您弄点水来,让我活
命吧!’
“我说:‘鲋鱼先生,您的境遇太可怜了,我很同情你!我马上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让
他们开凿河渠,引西江的水来救活你,怎么样呢?’
“鲋鱼听了我的话,气得要死,它说:‘我现在离开了大海,无处安身,只需要一斗一
升那么少的水就可以活命。没想到你竟说出那么大得摸不着边的混账话。你去引你的西
江之水,还不如早早到鱼干店里找我吧!’
“我就不明白啦,”庄周对监河侯说,“我那么好心要从根本上解决那条鲋鱼的困难,
为什么它还要对我生气呢?你给评评理,我们俩谁有道理呢?”
2 文言文《庄子贷栗》的翻译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推荐你看看《庄子》这本书,很有益处。
3 庄子妙喻借粮讲的是什么故事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经常缺粮少钱。有一天,他家又揭不开锅了,只好到他的朋友监河侯那里去借粮食,监河侯正整理行装准备外出,见到庄子,二人寒暄了几句。庄子因妻子还等着米下锅,便直接了当地说明了来意。监河侯说:“借粮的事好说,等我收完租子回来,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说完,就想告辞上路。
庄子听后,又气又急,但心想自己是来求人家的怎好意思发火,于是,他对监河侯说:“仁兄且慢,你陪我喝完这一杯茶再走好吗?”监河侯允诺,便叫人备茶。庄子一面喝茶,一面说:“昨天,我走在路上,听到有求救的呼声,原来是一条快要 的小鱼在干沟里张着大嘴呼救呢。我问小鱼:‘你从哪里来?’小鱼回答:‘我是从东海来的,现在快要 了,你能不能给我一点水,救我一命呢?’我回答它说:‘要水吗?这好办,你等着,我去请人堵住西江的水,然后把西江的水引来接你回东海去。好吗?’那小鱼听了生气地说:‘我都快要 了,只要一小桶水就能活下去。如果要我等到西江水引来的时候,我早就没命了。’”
庄子说到这里,监河侯满脸通红,感到很惭愧,他立即叫家人到粮仓里装了一袋粮食,借给庄子。庄子谢过监河侯,兴冲冲地回家去了。
4 历史上,谁向谁借粮﹖一、庄子借粮
庄周家境很贫穷。一天,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得到封地上的赋税。那时,我借给您300两黄金,好吗?
庄周愤愤地说:我昨天在路上听见大呼救命的声音,看,原来东辙里有一条快要 的鲍鱼,便问:‘你叫什么呀? ’鲍鱼答道:‘我是东海的大臣,您能给我一升水救救我吗? ’我便说,‘行。我将到南边去拜方吴越的大王,请他发西江的大水来迎接您,好吗?’鲍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经常相伴的水,以至落到这样的险境。我只要得到一升水就可活命,可您却说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还不如早些到干鱼市场上去找我吧。
二、颜回借粮煮米饭
且说孔夫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师徒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上饭。后来见实在撑不住了,孔子就对子路说:“仲由啊,离此地不远,有位王先生与我有一面之交,你去他那里借点粮吧!”子路就顺着老师说的方向找王先生去了。
子路一路打听着来到王家,对王先生说:“老人家,俺师徒们在这里困住了,想向您借些粮食,能否周济一下?”王先生说:“借粮不难。不过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看你跟孔夫子学得怎么样。你答上来就借,否则别怪我不给面子。”子路说:“请您老问吧。”王先生说:“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喜?什么恼?”子路想:“我还以为是什么难题呢,这还不好回答吗?”就不假思索回答道:“世上星多,月亮少;娶媳妇喜,发丧恼”。先生说:“不对不对,你回去吧,这粮不能借。”子路无法,只好回来,把借粮经过向孔子说了一遍。
颜回在旁边一听,马上明白了王先生的用意,便对孔子说:“老师,我去!”他来到王家,对王先生鞠一躬说:“晚辈是孔夫子的学生,姓颜名回,奉老师之命来向您借粮,请您老行个方便。”王先生还是说:“借粮好说,听说你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我要考你几个问题,答上来才借粮给你。”颜回说:“您老请问,颜回洗耳恭听。”王先生问:“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喜?什么恼?”颜回答道:“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时喜,还时恼。”王先生听后频频点头,说:“你明白这个道理,这粮食我借给你了。”就装了一口袋小米,让颜回背着回去。
颜回回到驻地,见老师和师弟们饿得有气无力,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师弟们都闻香抬头,眼巴巴地等着开饭。这时,有人看到颜回抓了一把米饭送进嘴里,心中不悦,心想:这颜回是老师树立的道德典型,怎么煮饭竟自己先吃呢?便向孔子报告此事。孔子不信,那人便说:“我亲眼看到的,还会有假吗?”孔子为了证实一下,等颜回过来请他吃饭时,便故意说:“我刚刚打了个瞌睡,梦到了我父亲,想用这米饭先祭奠他一下。”不料颜回着急地说:“不行啊老师,这饭已经不洁净了: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掉进锅里,我觉得弃之可惜,便把脏了的米饭抓出来吃掉了;这样再用来祭奠先人不是不敬吗?”大家这才明白了事情原委,那人也消除了误会,对颜回更加敬重了。
孔子借机教育弟子们说:“大家一定记住:眼见未必为实,何况道听途说?我常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如颜回者,不愧为磊落君子啊。”
三、刘邦借粮
刘邦为了得到相助韩王的张良,设计向韩王借粮(良),后来韩王被项羽杀了张良就投奔刘
邦去了 。
5 庄周贷粟的译文庄周贷粟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贷粟(sù):借粮。〕于监河侯〔监河侯:监河的官。刘向《说苑》作魏文侯。〕。监河侯曰:“诺〔诺(nuò):好吧。〕,我将得邑金〔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曰:“周昨来,有中道〔中道:道路中间。〕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鲋(fù)鱼:鲫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话。〕!子何为者邪〔子何为者邪:你是做什么的呀?邪,同“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这里是鲋鱼自指。〕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可有一点点水救活我呢?〕?’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且南游吴越之王:将往南到吴国越国去游说君主。吴越是水乡。〕,激〔激:引〕西江〔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吾失我常与:我失去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与,相伴。〕,我无所处〔我无所处(chǔ):我没有地方安身。〕,吾得斗升之水然〔然:乃,就。〕活耳。君乃〔乃:竟。〕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卖干鱼的店里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毫无用处。曾,乃,还。〕!’”
译文
庄周家庭穷困,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的封地要交租了,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到处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鲫鱼在那儿。我问它:‘喂,鲫鱼!你是在做什么呀?’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里的小人物,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方吴越的君主,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干脆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吧。!’”
6 庄周贷栗的文言文用的什么论证方法你好:
《庄周贷粟》一文采用比喻论证,监和候的作法等于是见死不救,,还要用动听的言语加以掩饰,可见监和侯虚伪、吝啬、冷酷。
译文如下: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轮碾过所留下的痕迹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本文讽刺脱离实际的举动和假装大方的伪君子,揭示一个浅显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空话。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7 《庄子外物》的译文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
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
'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可能是“缘分”吧,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那个时候还没有学习过文言文,因此父亲只能用白话文给我解释。可能是当时年纪尚小,对父亲的解读并不能完全理解,如今模模糊糊地记得当时听完故事的第一感受是:
读者朋友读到这里一定会哈哈大笑。诚然,这个想法很显然充满稚气,但如今想来,却有颇有感触。我个人认为,孩童的想法往往最能体现我们的本能和天性。“变成蝴蝶”的理想我想可以侧重于三个点进行讨论:
第一,“蝴蝶”是美丽的,这体现了孩子对于美的追求;
第二,“自由自在”这个对于飞行的修饰词,体现了孩子释放天性、张扬个性的本能;
除此之外,“飞”表达了孩子对于飞翔和天空的渴望,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的梦想;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要是”是孩子对于美好未来的理想,体现了孩子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我要是”实际上就是“我要试”,正是因为人类心怀理想,才促使我们做出行动将梦想付诸于实践。
短短的孩子的一句话,我们却看到人类的本能和天性的缩影。当我们被挫折打败在地,一时间感到垂头丧气,为什么不看一看翻一翻儿时的理想,这也许能唤醒我们内心最深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动力,从而坚强地爬起来,心怀理想,勇敢地面对生活和未来!
在说完了儿时的我第一次接触庄子的思想之后,我们来正式的读一读《庄周梦蝶》的原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庄子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常深刻的思维洞察力。如果是我,我梦见我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蝴蝶梦见了我自己。我读到这里,对庄子对于“逆向思维”的运用十分敬佩。可能对于庄子来说,这种“逆向思维”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齐物论》中“齐物”的观点之一就是道家的经典观点:对立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庄子继承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也就能够非常自然地在提出哲学观点时对正反(顺逆)两方面的论证进行兼顾。
道家对于“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实际上已经初具朴素辩证的意味,我认为庄子哲学中“齐物”的观点在先前的道家学派的观点上更进一步,庄子认为:
这句话最早是我在上初中时的一个暑假读到的。当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仿佛是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命题”。这句话让当时的我感到费解许久:老子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产生于同一个根源我上可以理解,但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本质是同一个物体,这让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明白!我当时就想,比如说书和笔,显而易见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事物,如果说组成书和笔的微观粒子都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那我认为“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这个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明书就是笔,笔就是书啊?
现在我逐渐意识到,我认为,庄子不仅看到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的表象特征,同时也对于这种表象特征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从上方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庄子的“齐物”观点可以大致理解为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的内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造成了事物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产生于同一个根源。
我认为,庄子“齐物”的观点可以同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观点进行对比。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共同的根源。而这两种观点在对于不同事物关系的讨论上又有一些差别:老子深刻的看到了对立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但他可能还是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客观区分,而“道”即使产生世间万物的根源,又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道”仿佛“凌驾”于客观事物之外;而庄子在老子观点的基础上,不仅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于同一个根源,而且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本就是一个统一体,不同的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同一个事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本文2023-09-29 04:27: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