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改造和发展,家谱的格式逐渐成熟、定型和完备。总揽明清时期的家谱,一部完整的家谱的格式大体是这样的:
1谱序
内容主要介绍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过程,修谱人员组成,家族姓氏源流,迁徙经过,郡望,历次修谱情况,编谱原则等。如果过去已经修过谱,旧谱的谱序一并收入新谱。谱序作者可以由主编撰写,也可请名人撰写。
2凡例
主要确定若干条指导修谱的准则,记述家谱编修原则与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类目分类理由、适用范围,人物入谱标准及其他有关问题的说明。
3谱论
不少家谱专门辟有谱论一章,收录前代名人学士对谱学论述以及对古代谱学经典的摘录,为本谱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4恩荣录
主要内容是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匾、赐联、御制碑文等,以及地方官员的赐认谕文字等,以显示朝廷对该家族的奖励,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身价。
5像赞、遗像
是本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置于卷首,用于光大族望,鞭策子孙。一般排列顺序:从皇帝到姓氏始祖、历代英贤、始迁祖,再到本房祖先像。
6姓氏源流
姓氏是家族的根。姓氏来自何处,根就在哪里。由于时间久远,姓氏十分复杂,有的无法考证,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姓源多元。因此,家谱需要设一章以记述全家族的得姓来源和始末,本族的历史渊源与始末,本族始祖、始迁祖、世派、迁徙经过和原委,族人的分布,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地环境与历史以及各支派外迁历史最为重要,必须详查记述。
7家训族规
是家族为了家族稳定发展,自己主持制定,用以教育、规范和约束家族成员的训诫和法规。其内容十分广泛,条目很多,主要内容是修身、齐家、忠君、敬祖、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睦乡里、守法纪等,要求族人必须严守族规,若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
8祠堂、祠产、坟墓
祠堂是家族祭祀和议事的场所,一般有祠堂的碑文、词联、祠匾和祠堂内神位世次排列等。祠产是记录家族共同财产如祠田、坟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记录族中公共坟地、牌坊等。坟墓包括基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9宇辈谱
也称派语,一般是用家族成员的姓名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选择有一定涵义的字,按五言,七言组成字辈谱。在封建社会里,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字辈谱。有的是帝王赐予,多数是祖先商定,从始祖开始到后代子孙,一代一字作为排序。
10世系
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体部分,是所有的家谱都共有的,是家谱区别于正史、方志的重要标志。图表排列有横式,竖式和一贯式三种类型。一般以五式为一表。
11世系录
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相同,是记载家族成员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即本人的名、字、义名、字、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时、寿数、官职、墓地、妻妾的生卒年月时,诰告,岳家、子女嫁之人等。
12图
在家谱的卷首绘有本家族的祖庙、坟墓、祠堂和学校、牧场、山村、桥梁、房屋等族产图,在近代又增加了族人居住图及照片等。
13志
利用记事的体裁,专门记载家族中科名、节寿、仕宦、宗寿、封赠、学校、祠堂、祖产分布、生活环境等资料,内容较为广泛。
14五服图
五服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颜色,即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而穿的一种服饰。由于五服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不仅举行丧礼需要穿戴,而且执行宗族事务,执行法律时都会涉及五服,所以,家谱要记载五服图。
15传记
传记又称行状、行述、志略等。主要是记述本家族中英贤名臣,能工巧匠和有重要贡献而又有影响的人物事迹。明清时期,多记载所谓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通过传记,可了解传主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
16艺文
主要收录本家族中先人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家训、族规、行状和各种文章等。有的全文收录,有的只列其目录
17年谱
对家族中有影响力、德高望重的重要人物,专门记载他们的出生年月日及其生平事迹。
18契纸文约
专门记载和收录与族产有关的契纸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家族内部承嗣、婚姻、分家等文书契约。
19领谱字号
古代家谱修成后,很重视保密,为防止外传,在家谱后面都注有顺序号,然后登记造册,某人领某号,并定期抽查。也有的家谱排列许多字,一户族人给一字为领谱字号
20纂修人员和捐资人员名单
家谱最后列出本谱领衔主纂、编修人员姓名;捐资人面姓名,捐资数额以及资金的收支情况
21附记
是家谱编后的说明。简述编修家谱的历程和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的说明。
家谱是从家族的开创者或者知名祖先开始撰写的,记录家族世系、传承和家族故事的一种文献。
在编写家谱时,有一些特定的规则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首先,家谱的编写应该从家族的始祖或者开基祖开始。始祖是指一个姓氏的最初来源,而开基祖则是家族在特定地域或更远地方的开创者。如果无法确定这些信息,可以从可追溯的最早祖先开始整理。
其次,家谱是对家族历史的研究和记录,必须保持高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夸大、虚构和错误的信息。
第三,除了对事实的尊重,家谱也应该传递积极的信息和价值观。它应该反映出家族的成就、荣誉和道德风貌,以及家族成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
最后,家谱应该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整理,不仅要包括重要的家族人物和事件,也应该记录下家族的传承、家训和家族文化等重要内容。
在编写家谱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继承老一辈的写作要求和思路。比如在整理家族世系表时,要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家族成员的信息,包括他们的生平和重要事件。同时,对于重要的家族故事和传统,也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记录。
总之,家谱的编写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和保护,必须认真对待,尽可能真实、全面、详细地记录家族的世系、传承和文化信息。
1 介绍
电子家谱制作是指将家族祖先的家谱资料以电子方式进行编制和储存,从而达到保护、传承和共享家族文化遗产的目的。与传统的手写家谱相比,电子家谱制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易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
2 制作准备
要制作一份电子家谱,首先需要准备好家谱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家族成员提供的口述历史,也可以是祖先的遗物、文献等。其次,需要选择一款好用的家谱制作软件,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最后,要准备好计算机、扫描仪等必要的设备,以及足够的存储空间。
3 制作流程
将家族资料数字化是制作电子家谱的第一步。这一过程可以使用扫描仪、相机等设备完成,将手写资料、文献等数字化。之后,需要将这些数字化的资料整理成合适的格式,并将其输入到家谱制作软件中。在软件中,可以将家族关系、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进行编制和管理。最后,将制作好的电子家谱保存到安全的存储设备中,以备不时之需。
4 使用注意事项
在制作电子家谱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确保家族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错误信息的输入。
42 对于家谱中的隐私信息,需要进行保护处理,避免泄露。
43 在选择电子家谱制作软件时,需要选择一个功能完备、易用稳定、安全可靠的软件。
44 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5 传承和分享
制作好的电子家谱可以方便地分享和传递给其他家族成员。可以将电子家谱分享到社交媒体、家族网站等平台上,在家族成员之间进行共享。此外,也可以选择将电子家谱上传到在线家谱专门网站上,与其他家谱进行比较、汇总、接龙,使家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6 结论
电子家谱制作是一项传承家族文化、保护家族历史的重要任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管理、保存和分享家族资料,以便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在制作电子家谱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隐私保护及备份等方面,以便确保家族资料的安全可靠。
家谱的封面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主体形式,叫世系图,长这个样子
世系图分为宝塔式图谱、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和牒记式图谱(无图,曾以是以文字叙述先人事迹)
树系图谱
线性图谱
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写家谱呢?
目的是记载自己家族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
一般是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该写家谱了。大家一致决定好,然后如果祠堂的钱够,那就直接从祠堂拿钱,开始写家谱。如果祠堂没钱,那就大家捐钱。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谱,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决定辈分什么的。
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
家谱的内容都有什么?
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写清楚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
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
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训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有功绩和品行之人的传纪。
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五、家族中人的诗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在这部分进行续补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六、祖先、老照片、风水图等。
这里的祖先、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风水图主要只祠堂图、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甚至详记地理方位。有的族谱中还要把故居和村庄图放上。
最后补充一点,女孩可以上家谱吗?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现代修家谱也有例外,因为有可能小辈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修家谱的情况出现。
《中国家谱总目》于2000年6月正式立项,上海图书馆作为牵头、总汇和总校单位。在长达九年的编纂过程中,得到海内外近600家中国家谱收藏单位、数以千计的私人家谱收藏者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副主编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以及各编委单位的通力合作。“大家都是怀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无私奉献,才使这部煌煌巨著得以问世。”在上海图书馆14日举行的首发式上,《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研究员不胜感慨地说。专程来沪的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主席沙其敏表示,《中国家谱总目》的正式出版是中国目录史上一件大事,《中国家谱总目》所汇集的巨大家谱数据量,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非常详细的线索。
怎样才能做到续好家谱
什么叫续谱?说白了就是找人,把一个家族所有的人全都能找到,然后写在家谱上。
“文革”以后,还有一些没有被烧的家谱,近几年来,有的家族开始做了续谱的工作。但现在仍有一些还没有进行续谱。有一些老旧家谱上不接老祖,下不接后人,或上接老祖,但下又不接后人。研究家谱申民风老人说,这叫断代谱。失去了现在的作用和今后长久存在的意义。
据了解有的老家谱现在已有七八十年没有续谱了,时间长的有近百年没有续谱了。时间长不续谱,这样下去就会使有的家谱失去应有的作用。据说上海第一大博物馆现藏存家谱档案八万余册,比其他国家都多,是世界之最。有人花高价出买,给多少钱也不卖,作为国家文物长期保留。
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
有的家族想要续谱,但由于脱离历史时间长,困难多,找人不好找,所以有的家族放弃了续谱的工作。有的想续谱但困难多,又在困难之中。
本人曾也做过一个阶段的续谱工作,遇到的问题不少,困难也很多,也曾有过灰心不想再继续续下去了,但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在家族人的帮助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找到了家族人378人,应找到的都已经找到,终于完成了续谱的任务。
在续谱工作中,我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也学习到了一点经验,续谱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长久性。这次续谱用了15年的时间,下次再续谱可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能够节省时间,节省人力和物力,并能做到保证家谱的长久存在。
一、为什么要续家谱,家谱的用处和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现在续家谱没有用了,有家谱也用不着了。世上没有绝对有用的东西,但也没有绝对没有用的东西,有用和没有用都是相对的,这才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我们说家谱是有一定用处的。
(一)起源和血缘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庭的起源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人员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家族血缘的记载,是证明一个家族血缘的依据。惟有家谱才能证明一个家族人员的血缘关系,能够找到血缘,知道了血缘关系才能够防止近亲结婚,对提高人的素质和健康,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好处。
(二)《家谱》是一种传统文化
《家谱》是一个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家谱才能够反映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家谱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申老说,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谱的遗失将给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家谱》是纪念先祖,敬重前人,尊敬长辈,团结家族人,祭祖祭祀,最简便,最好的一种形式。一个家谱就象征一个家族的团结,便于沟通、往来,互相交流,可以继承和传代,具有历史深远的意义。
(四)《家谱》是一个家族最大、最好、最全的人事档案库。可以查找某人人,供人们查找资料。
(五)《家谱》最大的用处就是能够维系一个家族的完整和长久的存在。
用长远的观点看, 没有家谱,便没有一个家族的永久存在。有人说没有家谱也会照样有家族,家族是永远存在的。这不一定,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家谱没有人继承了,这个家族也便不存在了,这是一。还有家族人就是有,你到哪里去找你的家族人?你依据什么为凭证说是你的家族人。同姓不等于一个家族人,因为同姓家族人太多。家谱证明家族如同证明一个家族人血缘一样,所以说没有家谱便没有家族。
世界上过去的历史事物都是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给人们提供了认
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完美世界,这是人类的根本任务。世界是美丽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人类生活中多彩的篇章。只有这样的去看才能爱你的家谱。
二、如何做到克服在续谱中遇到的困难
我在续谱中遇到有五难。
(一)不知情的人多,知情的人太少。
我的《家谱》(族谱)是在清朝前半期时立的《家谱》。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有十二代人。前六代是老家谱,在“文革”期间也被烧了。是一位有心的族弟当时他用笔偷偷地把老祖宗的名字抄写记下来,又保管起来了。“文革”后,我才知道,并取得了联系。
我的祖父杨喜清是杨家第七代人,1870年生人,同年随同父母和三位亲叔叔一起从河北省河间府(现河间市)宁静县大杨家庄逃荒来到东北,落脚在吉林省怀德县朝阳坡镇西八家子屯开荒种地。到1930年第六代4位老爷子先后去世,家族分成四大股份。我祖父是第一大股长房人,有两个弟弟。四股排行也是老大,有堂弟七人,共有兄弟10人,妯娌10人,亲堂姐妹11人,第七代共有31人。我是从第七代人续谱的,时间是1990年开始的,距离上次续谱已有60多年,当我开始调查时,第七代人早已全部去世。第八代有69人,调查时,在世的只有15人,有的人连自己父母的名字都忘了,调查时知情的人少,非常的困难。
(二)面积大、路线长
在东北有吉林省怀德县、公主岭、朝阳坡、清水沟子、玉川、八家子、长春等地。在黑龙江省有佳木斯、黑河等地。沈阳、大连、河南省郑州、上海、河北、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
(三)调查需要时间,需要人力、物力和经费,无有人出,没有人纳。
(四)有阻力,有人反对,不赞成,不拥护,不支持,不配合。
(五)不会写,没有写过,不知怎么写。
除了五难,还有干扰、讽言和讽语。如有人说纯属是吃饱饭撑的,是没有什么事情干了。也有人说是为了搞虚名堂,为了虚荣心等等。
对以上的这些困难,我们的做法是:
确定目标不动摇,面对困难顶着干。讽言讽语任去说,需要经费自掏包。详信依多数人,续成家谱是真的。
三、续家谱老传统保留不能丢,同时也要有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的家族素有历史悠久,勤劳俭朴,忠厚仁义,财产富有,勤俭节约,诗书门第,勤于学习,互为友好,全家族人一家亲的光荣传统。
(一)突破了旧礼教的三个规定,树立新观念。我的家族在封建旧礼教时期有三个不上家谱的规定。1、活着的人不能上家谱。2、家中出生女性不能上家谱。3、出嫁的姑奶子不能上家谱。
新续家谱打破了这三个规定。
活着的人上家谱没有任何妨碍,有好处没有坏处。家中只有出生男人上家谱,女人不上家谱是不平等的,出嫁女上家谱是因为血缘不能变,当今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男女平等从家谱上也要体现出来,也是为了全家族的团结,这对研究家史是有其必要的。对出嫁女的男方和社会并无有影响。
(二)续家谱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的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做法是实行四定:
1、定点。
就是定一个指定的地方。要选择比较中心地带人员多又比较集中,后继有人,居住能长久,有变化也小,交通方便,通信便利的地方为最好。定点处设有长期总负责人。
2、定人。
为了防止没有人问,无有人管,没有人抓的问题,根据已往长期以来的情况看定人是需要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尽管定人也不十分保险,但总比不定人要好,人是第一因素。定人就是明确有人负责。定人要按家族股份有多少和股份大小而定,每个股份最少定一个人,股份大的人口多的定二个人最多不超过三个人。人员要由各股份推选和志愿者承担。
3、定任务。
1)每个续谱负责人要明确自己承担的义务,平时要把婚丧嫁娶,新出生的婴儿时间,名字都要记好,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好人好事,如见义勇为者,凡是受到社会上表彰的好人好事都要记上,平时记平时积累,用时不难。
用时就有现成的材料,不用再去调查,这样记的人和事又真实可,可性强。
2)要防止新出生的婴儿重名。
关于重名问题,现在国家是做不到不叫重名的。作为一个家族现在是能够做到不叫重名的。重名在历史上就有,是一个大老难,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新出生婴儿起名之前,先要和续谱处联系,现在有多少新生婴儿,都叫什么名字,了解知道后,再给新出生婴儿起名,这样做就不会有重名的。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电话几乎城市、农村家家都有,打一个电话又快,省时省力,不用走路就可解决,事在人为,就看做不做。
有几百人的一个家族,在一代有二代人没有重名的(指是男的)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大成绩,说明这个家族是沟通的,有联系的,是团结的,否则做不到。
4、定时间。
每10年续一次谱,50年一大续。下次续谱订2017年1月2月为续谱时间,两个月完成。各个股份续谱负责人要在2017年的1月完成,将2006年1月1日到2016年底,所记收到的情况写成汇表,邮给或送给定点处。二月份定点处负责人要把各个股份邮送的报表进行汇总,然后再回给各个股份。这样得到每个股份以少换多,邮出一份材料,可以得到多份材料,每个股都可以自己进行续谱,不用再去调查。
(三)建立规章制度
没有规章制度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不成规则。规章和制度是规范人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人们走上正路,使要做的事情得到保证和实现。对多数人是一个借鉴,对少数人是一个强制。
我们的规章制度是
1、各股续谱的负责人一定要负起责任,一定要按时完成本股自己所担当的任务,不能马马虎虎,上要对起祖宗,下要对起后人,要为家族负责,要为后人负责,完不成任务的责任要自负。
2、各股负责人的权利,有代表权,有参与权,有提出意见和建议权,有提出家谱修订和修改权,但要经过多数人的同意。
3、各股续谱负责人不能无故缺席,因个人有事脱离不开,一定要找一个人代替自己,不能空位,不能没有人管,一定要完成任务。
4、一定要保证时间,时间确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时间,谁打乱时间,要由谁负责任。
5、各股向定点邮汇报表,邮取材料来回邮资费用,要由自己承担。
6、续谱方案发给续谱负责人每人一份。对其他人要进行宣传,要使人人都知道。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郑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此,谱学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询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序),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
(1)谱名,有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的不同;
(2)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
(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
(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
(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
(7)五服图,即明确族众的五服关系;
(8)世系,系家谱内容的主体,族中所有成员依照图表格式,按辈分次序进行排列,借以明确族人的代系及血缘关系等;
(9)谱系本纪,即记载族人的简单情况,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职、妻室、葬地、子女等;
(10)命名行派,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顺序以区别辈分,如曲阜氏依照“兴额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会德维垂邮,钦昭念显扬”二十字命名;
(11)官迹,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还专门收集族中及第人员;
(12)传记;即族中名贤的传记材料,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忠义、孝友、贞节、寿文、贺序、墓志、序文、祭文、年诺等;
(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徒情况,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徒地区等。 (14)名i录,记述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楼阁等
(15)祠堂,有记堂图、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规制、神位世次等;
(16)族产,如祠田、义庄、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
(17)坟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
(18)艺文,收录族人的著述;
(19)领谱字号,记载家谱的编号、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取人名。
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它所构成的体例要素计有三十项:
1.谱名。2.目录 3.谱序
4.凡例5.万年历6.世源
7.世系图 8.派序 9.先祖像及赞
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
13.家戒14.坟茎15.五服图
16.宗祠17.族产18.耆旧传
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
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
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输名目
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
:200711258265496jpg
此外,一些家谱还有专章记载本宗族曾经发生的大事,如与其他宗族发生的纠纷或械斗;与冒认本族的同姓所打的官司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是传家之宝,一般秘不示人,故领谱子孙妥善保存。每次大祭时,全族将所有现存家谱集中到祠堂查验,凡是遭到鼠咬、油渍、虫蛀、受潮霉烂的家谱,藏谱者都要受到声讨和处罚,若卖出即被作为不孝子孙逐出宗族,如《西石城风俗志》记载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谱集,污则罚之。谱未呈验者,亦予罚。”由于家讳甚严,家谱严格遵循隐恶扬善的规定,但家谱仍是人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 “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 “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这是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当时大夫、士阶层家族的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立自立一家,成为某一家支的始族,即“别子为祖”,继承始祖别子的也只能是长子、长孙、长曾孙这一系统,此谓“大宗”。《仪礼·丧服》:“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服族也,”极言大宗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之高:别子的继承人是世代不断的,故称“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别子除有长子,还有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祭毕合族会食。“凡所告事,宗于皆书于宗籍,大宗无后则支子以昭穆之后宗之,则宗道存,而诸义有主也。”(《续通典》卷67)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
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以编撰当代姓氏人物世系为题材的籍典,有以人物世系为研究对象而创制的体例和修撰法则,从而研究它的起源、类别、功能、社会作用等,进而“演为专门之学”,这就是谱学。早期的谱学概念,主要着重于谱碟的修编、总汇、法则等方面。晋太元中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称其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在贾弼旧本的基础上,充实增补改撰为《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隋唐时的《衣冠谱》、《开元谱》、《元和姓纂》、《永谱》等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唐在全国收集了大量的士族家谱,考其世系,撰编成大型的《氏族志》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计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至今敦煌石室还存有《氏族志》原始写本残页。五代以后,有郑穛的《通志》著录谱序六种,另有《氏族典》、《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是有影响的谱学专著,特别须提及的北宋欧阳修与苏洵在谱学领域所创制的欧苏二体,为谱牒的修撰提供了至今不改的法则。这些古代谱学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谱学,更着重于谱牒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而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取其有史学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精华部分,并从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地方史等方面解析历史,从而服务于现代社会。
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徒、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家谱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本文2023-09-22 01:35: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