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有哪些名人
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于1937年10月,为避战乱"跑鬼子反",在母亲罗孟华的率领下,与弟妹从合肥乘"小火轮"穿插巢湖而来到外婆家所在地三河镇,租住"孙大生药房"商号家产的3间平房,每天数次往返一人巷,到同时迁来而设在张家祠堂的庐州中学就读,直至1938年1月,从古鹊渚渡口乘木帆船溯丰乐河而上,到桃溪与先期到达的父亲杨武之汇合辗转去了西南联大。
今日的"杨振宁旧居"是经过修葺布展的旅游人文景点,展出杨振宁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140余幅,涵盖了他的幼年、少年、青年直至老年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材、获奖的全过程;展厅还摆放杨振宁幼年读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声律启蒙》、《论语·孟子》等旧时代书籍和当年用过的"自来水笔",滚动播放获诺贝尔奖时在瑞典皇家学院领奖时的录相资料片。
展厅后面是杏园,草木葳蕤,竹叶婆娑,花团锦簇,让人流连忘返。
后厅便是当年杨振宁读书、就寝之所,一桌一椅一床一箱,便是全部家当。
那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灯,还仿佛映照着15岁的杨振宁读书时的不倦身影。
2001年10月24日,这位80高龄的老人重返旧居时还深情地说:"我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煤油灯下学习的,真是难忘啊!"
孙仲德
孙仲德,化名余凯章,1902年生,原合肥三河人,1920年考入直系军阀保定随营军校。
不久,他离开军校,到山东任下级军官。
1927年秋,孙仲德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宗仁)特务团,任迫击炮连连长。
1931年秋回到家乡,经三河森园酱园老板左子和与杨正清担保,进三河商业武装队(商装队)为队员。
不久,被提任第四中队第一分队分队长,带领30多队员,驻三河西南郊张家祠堂,他组织"舒庐合赤色互济会",自任主任。
通过互济会的活动,扩大革命影响。
1934年春,孙仲德毅然离开生活安定,待遇优厚的三河商装队,投身革命。
6月1日,加入 ,不久任肥南区委书记。
1935年6月成立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共3个连,孙仲德为师长,张如屏为政委,曹云露为参谋长。
1937年5月,他和刘敏、曹云露、杨银声、奚业胜、顾鸿等一起化装北上。
7月到达延安。
孙仲德进入抗大第三期一大队学习。
1938年毕业后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任三支队五团团长。
1939年9月,调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任司令员,1940年6月任政委。
1941年5月,调新四军七师十九旅任旅长。
1942年3月任七师参谋长。
1945年10月,孙仲德随七师北撤,到达山东,被调华东局校任校委委员和一队队长。
1948年1月,孙仲德、谭启龙率先遣支队解放合肥,仲德任合肥军管会主任。
建国后,孙仲德先后担任安徽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兼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1961年11月4日在合肥逝世。
董寅初
董寅初,安微合肥三河人,中学时代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4年他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实业管理。
1938年,董寅初于交大毕业分配去香港邮政汇金局,兼任《申报》翻译、编辑。
1939年8月,他应印尼雅加达《无声日报》邀请任编辑。
1940年后,他办了《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同爱国华侨陈嘉庚办的《南洋商报》等一起,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在华侨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印尼,他被捕入狱。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始恢复自由,为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共同建立了中华侨团总会,并担任常委、总干事兼治安委员会主任,积极保护华侨安全。
1947年董寅初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上海侨联副主席、主席。
1980年12月,他被选为当时在上海新建的致公党市委主委,1983年,他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1986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兼外事联络委员。
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现任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
现整理一新的董寅初旧居坐落在三河镇西街,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展出的内容分为十个方面: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求学阶段、流亡海外、海外抗日、报效祖国、开发浦东、招商引资、参政议政、社会活动。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谁也不知道,这个小男孩的往后余生会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有人说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
总之,杨振宁在科学界是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可是杨振宁却因为一段师生恋被大家所诟病,也有人质疑他回国报效的过程,可是无论怎样评价,他曾经做过的贡献还是无法抹杀的。
杨振宁的第二段婚姻,是他的学生,其实第一段婚姻,他依然是娶的是自己的学生,这一段感情被人们称赞为“珠联璧合”。
杨振宁少而聪慧,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杨武之。
母亲罗孟华虽然文化不高,却一直秉承勤俭持家的训诫,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一个女人的魅力不仅仅是妖娆的外表,还在于理家处事的才能。
在父亲杨武之忙于事业之时,母亲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杨振宁尚在四岁稚龄之期,母亲就亲自教育他念书识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杨振宁竟然学了3千个字。
家庭氛围和谐,母亲教导有方,父亲严格要求,杨振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天才”。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他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入小学二年级,1929年,其父亲应聘了清华教授,杨振宁的幼年时期就是在学术氛围非常浓郁的清华园长大的。
环境也是能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杨振宁如一颗小树苗,在春风化雨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这之后他虔心为学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1956年时,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宙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父亲杨武之在1973年故去,他一直劝儿子不要脱离中国国籍,但是杨振宁因为一个原因违背了父亲的心愿,父亲在去世之前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2017年8月26日,95岁的杨振宁再一次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杜致礼系名门之后,她活泼开朗,美丽大方,父亲杜聿明时任陆军中将。她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并且酷爱文学和音乐,深得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喜爱。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数学,而此时的杜致礼也正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附中,在这里他们相识了,不过匆匆一年,并未留下太深的印象。
杜致礼与杨振宁的再一次相遇是在异国他乡。1950年圣诞节的浓烈气息,笼罩着普林斯顿,杨振宁与同事去一家中国餐馆就餐,突然看到邻座有一个女孩似曾相识。
于是杨振宁就主动打了招呼,女孩似乎也认出了杨振宁,但是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杨振宁便说起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执教的经历,在互相寒暄之中,他们认出了彼此,这个女孩就是杜致礼。
他们已经有五年时间再未见过,这五年时间足以改变一切,当然也包括人,杜致礼也从青葱少女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眼前的惊鸿一瞥,让杨振宁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多巴胺的分泌也让两位年轻人,慢慢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
一见钟情之后,就是热烈的回应,杨振宁本来只打算在普林斯顿呆上一年之后就离开,然后再到芝加哥大学,可是见到杜致礼后,一切都改变了,他决定留在普林斯顿。
夫妻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互相成就,互相包容,1950年8月26日,他们在普林斯顿的小镇上,结为秦晋之好。
假如不是杜致礼的家庭遭遇变故,她不会去往普林斯顿,也早就名花有主,可正是因为一些阴差阳错,成就了他们的姻缘。
缘分这个东西有时候很难讲清楚,杜致礼与杨振宁的缘分也许早就注定了吧,从一开始的师生情谊,再到之后的夫妻情缘,每一步仿佛都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
婚姻就是一场修行,当然也要势均力敌的筹码,杜致礼与杨振宁都出身名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然也有共同的话题与语言。
杨振宁勤学上进,在22岁时就考取了留美公费生资格,在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之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
婚后的杜致礼秉承着一个妻子的本分,打理好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接送孩子,教育孩子,人际交往,以及各种生活琐事,杨振宁只需要虔心做科学研究就好了。
都说妻子是一个家庭中最好的风水,杜致礼就是把这种好风水带给杨振宁的不二人选,她曾经这样说过:“(杨)到底是个科学家,忙碌起来没日没夜,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事务不能说是通达的,交友之类的人际往来更是疲于应付。”
可见,杨振宁虽然在学术上精通,于生活、日常事务还有交际方面都是欠缺的,而这些他欠缺的东西,都是杜致礼补上的。
用一句通俗的歌曲来形容杜致礼的贡献,“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杜致礼自己也是一个聪明上进的人,她理解丈夫工作的艰辛,也懂得去平衡家庭的关系,她在没有丈夫陪伴的日子中,把幼时的爱好统统捡识起来,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杨振宁之所以被诟病,其实就是在杜致礼去世仅一年之后,他再次娶妻,这一次不一样了,他不但娶了一个小自己54岁的女人,这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学生。
杜致礼陪伴杨振宁多年,默默付出的她,终于等到丈夫功成名就了,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杜致礼刚刚30岁。
那一年,她风华正茂,她陪同杨振宁去斯德哥尔摩参加了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这位来自东方的淑女,手挽瑞典国王,步入颁奖礼的晚宴,身穿无袖旗袍,身姿绰约,尽显一位大国名媛的气度。
在晚宴上,杜致礼大放光彩,翩翩起舞,以至于多年之后,杨振宁在回忆起这段往事中,依然满眼骄傲。
男人最好的炫耀,不是来自笔挺的西装,以及口袋的钱财,他最荣耀的事情,应该来自妻子的笑容,以及家庭的和谐与美满。
婚后的杜致礼与杨振宁相濡以沫,育有三个孩子,婚后的生活依然多姿多彩,夫妻俩人经常参加派对、物理学探讨、以及周游世界等等活动。
这样的生活,杜致礼与杨振宁一过就是几十年,直到2003年,杜致礼才走完了幸福而甜蜜的一生。
虽然杨振宁在杜致礼去世后娶了28岁的翁帆,可是大家发现翁帆的气质与杜致礼非常接近,也许这就是杨振宁心中的执念吧。
杨振宁成就有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1999年获昂萨格奖、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2022年被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等。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美院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相变理论杨振宁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三河古镇有哪些名人
本文2023-09-29 03:17: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