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产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温州特产,第1张

双炊糕,香糕

[三杯香] 泰顺名茶,采摘于清明前后,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该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细紧有苗锋,色泽翠绿油润,芽毫藏隐,泡开之后呈一芽两叶叶形。

[大荆红花芋] 乐清大荆镇利用山地和梯田,大种红花芋。它个大而均匀,去皮后呈粉红色,艳如花蕾,肉嫩味香,为芋中的上品。1994年初有40万公斤陆续运销日本。

[大黄鱼] 又叫黄花鱼,为暖温性集群回游鱼类。洞头渔场盛产大黄鱼。渔讯期3月至6月,以5、6月为盛。大黄鱼蛋白质、脂肪丰富,无机盐及维生素含量高,鲜食味美,晒制成鱼鲞,则可保持较长时日。肝可制鱼肝油,鳞可制芡鳞胶、咖啡碱。

[上吴枇杷] “浙南五月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浙南有名的批杷生产基地——永嘉县六龙乡上吴村,有枇杷树46,67多公顷,10多个品种。种植最多的“大红袍”、“青碧”,都是枇杷中的珍品,皮薄色黄,果晶柔软,味甜如蜜,食之满口生津。还有“红毛丫头”,红红果子,大如鸡蛋,25~26颗便有1公斤重。80年代全市枇杷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66.67余公顷。

[马站四季柚] 历史上有“仙家名果”之称。又名苍南四季柚。据马站魁里乡下魁村《周氏家谱》记载:周大川(1698—1780)曾任四川省千总,带回四川柚苗种植,后经农民繁殖选育而成四季柚。四季柚以一年能多次开花结果而得名,以第一第二次花所结果实最好。果实卵圆形,单果重075—125公斤,果皮较薄,肉质脆嫩,汁多无渣,甜酸适口,品质上乘。果肉白色居多,也有挑红色的。果耐贮藏。果树喜温湿气候和黄红壤,唯马站气候土壤适宜。

[乐清湾缢蛏] 乐清湾,为我国缢蛏(俗称蛏子)三大产地之一。蛏味很鲜,为沿海居民所喜食。除鲜食外,也有加工为蛏干和蛏油。乐清每年围塘整涂,规模较大。整涂培苗与海区自然涂附苗比较,亩产要提高10至20倍。

[永嘉田鱼] 学名田鲤。养殖于水稻田,形似鲤鱼。永嘉稻田养鱼已有数千年中历史,至今相沿。该鱼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当年鱼苗最大的达0.5公斤。全县养殖面积5666.67公顷,年产量达80余万公斤。肉质肥嫩,少骨刺,味鲜美,营养丰富,兼有利尿、消肿的药用价值。田鱼多姿多采,也是理想的观赏鱼类,人们誉之“体像鲤鱼,味赛鲫鱼,色如金鱼”。市区菜市场有售,还远销国外。

[永嘉早香柚] 永嘉中部山区岩头、花坦,碧连等地,有百亩以上的早香柚荃地8个,其中花坦乡巽坑村荃地达400亩。永嘉早香柚原产碧莲,9月下旬成熟,属我国特早柚类品种。平均亩产1500公斤。肉质脆嫩,果汁多,甜酸适口,1993年在泰国曼谷国际农产品评比中获银质奖,1994年又在全国第三次柚类评比中获金杯奖。

[龟脚] 学名石砌,长5—8厘米,因形似乌龟之足而得名。龟脚分布于海浪冲击的崖礁缝中,瑞安北麂、北龙、大峙等海岛有产.其肉淡红色,肥而细嫩,味极鲜美。因渔民要攀登海岛悬崖找寻、挖采,十分艰险,所获不多,故更显名贵。

[沙岗粉干] 永嘉枫林镇西北的新坊、镬炉、兆潭、东岸庄、徐家湾等村庄统称沙岗.这里农户向来以制作粉干为副业。粉干为民间主要副食品。其制法是:米粉加水蒸成半熟,捣成块状,再压成细条,扎制成贴,晒干即成。沙岗粉干细如纱线,洁白软韧,快熟难断,耐煮汤清,是温州地区最优质粉干之一。

[瓯江子鲚] 子鲚,瓯江特产,上市时节满腹是子,故名。学名叫凤尾鱼,也叫凤鲚,系因尾部有分叉、细长而尖、形如风尾而得名。它从立夏、小满开始,洄游人瓯江中游咸淡水汇合之处产卵繁殖,一直到夏至、小暑,捕获期约两个月。此鱼高蛋白、高脂肪,肉质细嫩、鲜美,久负盛名。食法有红烧、油炸或加工成鱼干。尤以油炸鲚为夏日筵席上的时鲜佳晶。

[瓯柑] 温州栽培柑桔,已有千余年历史。瓯柑早在唐代便列为贡品。今有柑桔种植面积近1.333万公顷,优良品种有“茶山温州”、‘梧埏温州”等,还培育出无籽瓯柑。瓯柑肉质鲜嫩无渣,香甜略带苦味,夏日食瓯柑犹如玉液琼浆,沁人心脾。瓯柑还能去胃中瘕热,利水谷,止呕咳,生津止渴,久食能通筋络,开肠胃。储藏得法、春后不溃的瓯柑,还有清心消暑、去邪祛毒、降血压等作用。矿山、井下、炉前接触煤气烟毒硅尘的工人最宜吃瓯柑。

[金星草] 又名雁荡铁皮石斛,为当地特有的兰科植物。生长于峭壁和峰柱裂缝处,高约50厘米,竹鞭状,条叶鲜丽。其根枝清热解毒,疏肝化郁、并能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热症抽搐、心悸、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疾病。

[黄腹角雉] 我国特产珍禽,属国家一级保护鸟,产于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体型略大于家鸡,羽毛鲜丽。尤其是雄鸟,头顶有一簇由黑色和棕红色羽毛组成的羽冠,头两侧有一对钴蓝色的角状突,腹部纯淡**,背面黑底缀以许多米**的圆斑和棕红色的块块,颗颗小白点散布其间,显得格外柔和、匀称。更为别致的是,它胸前挂着一块从喉部垂下的肉质裙,肉裙中央鲜红,外缘镶以蓝色的条纹图案。文成石蝉林场也曾发现黄腹角雉,被专家们确认为新分布。

[菊花鸡] 温州特产细毛乌骨鸡,味美,药用价值高,因周身羽毛向上卷曲似菊花,故名。其特点是:躯干部似圆球,全身羽毛洁白无瑕,羽枝如丝,顶上毛冠大而圆,中间附生半球形软顶骨,耳垂呈翡翠色,额前肉冠形似胡桃,连同颔下肉垂呈蓝紫色,腿羽扩张如帚,五趾羽毛宛如两把雪白的小扇子,婆娑而行,别具风趣。

[温郁金] 因产在温州而命名,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末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稍扁,肥满,外皮细皱,表面淡**,断面有光泽。加工成药,味苦、辛甘、性寒,具有和血散瘀、行气解郁的功效,治胸肋脘腹疼痛、痛经等症,瑞安市马屿、陶山各乡镇,为全国三大郁金产地之一,产品出口印尼等国。

[楠溪江香鱼] 瓯江八珍之一。生息分布在大小楠溪,上至巽宅,溪口,下至沙头,尤以大楠溪产最佳。年产约50吨。楠溪江香鱼头小吻尖,尾分叉,身上细圆鳞发光。除腹部为银白色外,全身呈淡**。一条100—150克重,体长为15严20厘米。肉味鲜美,素有“淡水鱼之王”美称,清炖、白烧、熏焙咸宜。

[檀香橄榄] 又名青果,温州橄榄均属白橄榄,分布在飞云江南岸。种植历史已逾百年。平阳塘川檀香橄榄,脆嫩少渣,味清甜,含旃檀香,回味持久。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10万公斤。瑞安董夏村是橄榄专业村,年产橄榄4万公斤,主要有长榄和檀香揽两种,品种多,以老香、丁香榄最佳,是鲜食和加工兼用优良品种。

[三杯香] 泰顺名茶,采摘于清明前后,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该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细紧有苗锋,色泽翠绿油润,芽毫藏隐,泡开之后呈一芽两叶叶形。

[大荆红花芋] 乐清大荆镇利用山地和梯田,大种红花芋。它个大而均匀,去皮后呈粉红色,艳如花蕾,肉嫩味香,为芋中的上品。1994年初有40万公斤陆续运销日本。

[大黄鱼] 又叫黄花鱼,为暖温性集群回游鱼类。洞头渔场盛产大黄鱼。渔讯期3月至6月,以5、6月为盛。大黄鱼蛋白质、脂肪丰富,无机盐及维生素含量高,鲜食味美,晒制成鱼鲞,则可保持较长时日。肝可制鱼肝油,鳞可制芡鳞胶、咖啡碱。

[上吴枇杷] “浙南五月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浙南有名的批杷生产基地——永嘉县六龙乡上吴村,有枇杷树46,67多公顷,10多个品种。种植最多的“大红袍”、“青碧”,都是枇杷中的珍品,皮薄色黄,果晶柔软,味甜如蜜,食之满口生津。还有“红毛丫头”,红红果子,大如鸡蛋,25~26颗便有1公斤重。80年代全市枇杷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66.67余公顷。

[马站四季柚] 历史上有“仙家名果”之称。又名苍南四季柚。据马站魁里乡下魁村《周氏家谱》记载:周大川(1698—1780)曾任四川省千总,带回四川柚苗种植,后经农民繁殖选育而成四季柚。四季柚以一年能多次开花结果而得名,以第一第二次花所结果实最好。果实卵圆形,单果重075—125公斤,果皮较薄,肉质脆嫩,汁多无渣,甜酸适口,品质上乘。果肉白色居多,也有挑红色的。果耐贮藏。果树喜温湿气候和黄红壤,唯马站气候土壤适宜。

[乐清湾缢蛏] 乐清湾,为我国缢蛏(俗称蛏子)三大产地之一。蛏味很鲜,为沿海居民所喜食。除鲜食外,也有加工为蛏干和蛏油。乐清每年围塘整涂,规模较大。整涂培苗与海区自然涂附苗比较,亩产要提高10至20倍。

[永嘉田鱼] 学名田鲤。养殖于水稻田,形似鲤鱼。永嘉稻田养鱼已有数千年中历史,至今相沿。该鱼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当年鱼苗最大的达0.5公斤。全县养殖面积5666.67公顷,年产量达80余万公斤。肉质肥嫩,少骨刺,味鲜美,营养丰富,兼有利尿、消肿的药用价值。田鱼多姿多采,也是理想的观赏鱼类,人们誉之“体像鲤鱼,味赛鲫鱼,色如金鱼”。市区菜市场有售,还远销国外。

[永嘉早香柚] 永嘉中部山区岩头、花坦,碧连等地,有百亩以上的早香柚荃地8个,其中花坦乡巽坑村荃地达400亩。永嘉早香柚原产碧莲,9月下旬成熟,属我国特早柚类品种。平均亩产1500公斤。肉质脆嫩,果汁多,甜酸适口,1993年在泰国曼谷国际农产品评比中获银质奖,1994年又在全国第三次柚类评比中获金杯奖。

[龟脚] 学名石砌,长5—8厘米,因形似乌龟之足而得名。龟脚分布于海浪冲击的崖礁缝中,瑞安北麂、北龙、大峙等海岛有产.其肉淡红色,肥而细嫩,味极鲜美。因渔民要攀登海岛悬崖找寻、挖采,十分艰险,所获不多,故更显名贵。

[沙岗粉干] 永嘉枫林镇西北的新坊、镬炉、兆潭、东岸庄、徐家湾等村庄统称沙岗.这里农户向来以制作粉干为副业。粉干为民间主要副食品。其制法是:米粉加水蒸成半熟,捣成块状,再压成细条,扎制成贴,晒干即成。沙岗粉干细如纱线,洁白软韧,快熟难断,耐煮汤清,是温州地区最优质粉干之一。

[瓯江子鲚] 子鲚,瓯江特产,上市时节满腹是子,故名。学名叫凤尾鱼,也叫凤鲚,系因尾部有分叉、细长而尖、形如风尾而得名。它从立夏、小满开始,洄游人瓯江中游咸淡水汇合之处产卵繁殖,一直到夏至、小暑,捕获期约两个月。此鱼高蛋白、高脂肪,肉质细嫩、鲜美,久负盛名。食法有红烧、油炸或加工成鱼干。尤以油炸鲚为夏日筵席上的时鲜佳晶。

[瓯柑] 温州栽培柑桔,已有千余年历史。瓯柑早在唐代便列为贡品。今有柑桔种植面积近1.333万公顷,优良品种有“茶山温州”、‘梧埏温州”等,还培育出无籽瓯柑。瓯柑肉质鲜嫩无渣,香甜略带苦味,夏日食瓯柑犹如玉液琼浆,沁人心脾。瓯柑还能去胃中瘕热,利水谷,止呕咳,生津止渴,久食能通筋络,开肠胃。储藏得法、春后不溃的瓯柑,还有清心消暑、去邪祛毒、降血压等作用。矿山、井下、炉前接触煤气烟毒硅尘的工人最宜吃瓯柑。

[金星草] 又名雁荡铁皮石斛,为当地特有的兰科植物。生长于峭壁和峰柱裂缝处,高约50厘米,竹鞭状,条叶鲜丽。其根枝清热解毒,疏肝化郁、并能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热症抽搐、心悸、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疾病。

[黄腹角雉] 我国特产珍禽,属国家一级保护鸟,产于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体型略大于家鸡,羽毛鲜丽。尤其是雄鸟,头顶有一簇由黑色和棕红色羽毛组成的羽冠,头两侧有一对钴蓝色的角状突,腹部纯淡**,背面黑底缀以许多米**的圆斑和棕红色的块块,颗颗小白点散布其间,显得格外柔和、匀称。更为别致的是,它胸前挂着一块从喉部垂下的肉质裙,肉裙中央鲜红,外缘镶以蓝色的条纹图案。文成石蝉林场也曾发现黄腹角雉,被专家们确认为新分布。

[菊花鸡] 温州特产细毛乌骨鸡,味美,药用价值高,因周身羽毛向上卷曲似菊花,故名。其特点是:躯干部似圆球,全身羽毛洁白无瑕,羽枝如丝,顶上毛冠大而圆,中间附生半球形软顶骨,耳垂呈翡翠色,额前肉冠形似胡桃,连同颔下肉垂呈蓝紫色,腿羽扩张如帚,五趾羽毛宛如两把雪白的小扇子,婆娑而行,别具风趣。

[温郁金] 因产在温州而命名,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末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稍扁,肥满,外皮细皱,表面淡**,断面有光泽。加工成药,味苦、辛甘、性寒,具有和血散瘀、行气解郁的功效,治胸肋脘腹疼痛、痛经等症,瑞安市马屿、陶山各乡镇,为全国三大郁金产地之一,产品出口印尼等国。

[楠溪江香鱼] 瓯江八珍之一。生息分布在大小楠溪,上至巽宅,溪口,下至沙头,尤以大楠溪产最佳。年产约50吨。楠溪江香鱼头小吻尖,尾分叉,身上细圆鳞发光。除腹部为银白色外,全身呈淡**。一条100—150克重,体长为15严20厘米。肉味鲜美,素有“淡水鱼之王”美称,清炖、白烧、熏焙咸宜。

[檀香橄榄] 又名青果,温州橄榄均属白橄榄,分布在飞云江南岸。种植历史已逾百年。平阳塘川檀香橄榄,脆嫩少渣,味清甜,含旃檀香,回味持久。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10万公斤。瑞安董夏村是橄榄专业村,年产橄榄4万公斤,主要有长榄和檀香揽两种,品种多,以老香、丁香榄最佳,是鲜食和加工兼用优良品种。

你好!!

温州特产和小吃介绍:

三杯香] 泰顺名茶,采摘于清明前后,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该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细紧有苗锋,色泽翠绿油润,芽毫藏隐,泡开之后呈一芽两叶叶形。

[大荆红花芋] 乐清大荆镇利用山地和梯田,大种红花芋。它个大而均匀,去皮后呈粉红色,艳如花蕾,肉嫩味香,为芋中的上品。1994年初有40万公斤陆续运销日本。

[大黄鱼] 又叫黄花鱼,为暖温性集群回游鱼类。洞头渔场盛产大黄鱼。渔讯期3月至6月,以5、6月为盛。大黄鱼蛋白质、脂肪丰富,无机盐及维生素含量高,鲜食味美,晒制成鱼鲞,则可保持较长时日。肝可制鱼肝油,鳞可制芡鳞胶、咖啡碱。

[上吴枇杷] “浙南五月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浙南有名的批杷生产基地——永嘉县六龙乡上吴村,有枇杷树46,67多公顷,10多个品种。种植最多的“大红袍”、“青碧”,都是枇杷中的珍品,皮薄色黄,果晶柔软,味甜如蜜,食之满口生津。还有“红毛丫头”,红红果子,大如鸡蛋,25~26颗便有1公斤重。80年代全市枇杷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66.67余公顷。

[马站四季柚] 历史上有“仙家名果”之称。又名苍南四季柚。据马站魁里乡下魁村《周氏家谱》记载:周大川(1698—1780)曾任四川省千总,带回四川柚苗种植,后经农民繁殖选育而成四季柚。四季柚以一年能多次开花结果而得名,以第一第二次花所结果实最好。果实卵圆形,单果重075—125公斤,果皮较薄,肉质脆嫩,汁多无渣,甜酸适口,品质上乘。果肉白色居多,也有挑红色的。果耐贮藏。果树喜温湿气候和黄红壤,唯马站气候土壤适宜。

[乐清湾缢蛏] 乐清湾,为我国缢蛏(俗称蛏子)三大产地之一。蛏味很鲜,为沿海居民所喜食。除鲜食外,也有加工为蛏干和蛏油。乐清每年围塘整涂,规模较大。整涂培苗与海区自然涂附苗比较,亩产要提高10至20倍。

[永嘉田鱼] 学名田鲤。养殖于水稻田,形似鲤鱼。永嘉稻田养鱼已有数千年中历史,至今相沿。该鱼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当年鱼苗最大的达0.5公斤。全县养殖面积5666.67公顷,年产量达80余万公斤。肉质肥嫩,少骨刺,味鲜美,营养丰富,兼有利尿、消肿的药用价值。田鱼多姿多采,也是理想的观赏鱼类,人们誉之“体像鲤鱼,味赛鲫鱼,色如金鱼”。市区菜市场有售,还远销国外。

[永嘉早香柚] 永嘉中部山区岩头、花坦,碧连等地,有百亩以上的早香柚荃地8个,其中花坦乡巽坑村荃地达400亩。永嘉早香柚原产碧莲,9月下旬成熟,属我国特早柚类品种。平均亩产1500公斤。肉质脆嫩,果汁多,甜酸适口,1993年在泰国曼谷国际农产品评比中获银质奖,1994年又在全国第三次柚类评比中获金杯奖。

[龟脚] 学名石砌,长5—8厘米,因形似乌龟之足而得名。龟脚分布于海浪冲击的崖礁缝中,瑞安北麂、北龙、大峙等海岛有产.其肉淡红色,肥而细嫩,味极鲜美。因渔民要攀登海岛悬崖找寻、挖采,十分艰险,所获不多,故更显名贵。

[沙岗粉干] 永嘉枫林镇西北的新坊、镬炉、兆潭、东岸庄、徐家湾等村庄统称沙岗.这里农户向来以制作粉干为副业。粉干为民间主要副食品。其制法是:米粉加水蒸成半熟,捣成块状,再压成细条,扎制成贴,晒干即成。沙岗粉干细如纱线,洁白软韧,快熟难断,耐煮汤清,是温州地区最优质粉干之一。

[瓯江子鲚] 子鲚,瓯江特产,上市时节满腹是子,故名。学名叫凤尾鱼,也叫凤鲚,系因尾部有分叉、细长而尖、形如风尾而得名。它从立夏、小满开始,洄游人瓯江中游咸淡水汇合之处产卵繁殖,一直到夏至、小暑,捕获期约两个月。此鱼高蛋白、高脂肪,肉质细嫩、鲜美,久负盛名。食法有红烧、油炸或加工成鱼干。尤以油炸鲚为夏日筵席上的时鲜佳晶。

[瓯柑] 温州栽培柑桔,已有千余年历史。瓯柑早在唐代便列为贡品。今有柑桔种植面积近1.333万公顷,优良品种有“茶山温州”、‘梧埏温州”等,还培育出无籽瓯柑。瓯柑肉质鲜嫩无渣,香甜略带苦味,夏日食瓯柑犹如玉液琼浆,沁人心脾。瓯柑还能去胃中瘕热,利水谷,止呕咳,生津止渴,久食能通筋络,开肠胃。储藏得法、春后不溃的瓯柑,还有清心消暑、去邪祛毒、降血压等作用。矿山、井下、炉前接触煤气烟毒硅尘的工人最宜吃瓯柑。

[金星草] 又名雁荡铁皮石斛,为当地特有的兰科植物。生长于峭壁和峰柱裂缝处,高约50厘米,竹鞭状,条叶鲜丽。其根枝清热解毒,疏肝化郁、并能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热症抽搐、心悸、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疾病。

[黄腹角雉] 我国特产珍禽,属国家一级保护鸟,产于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体型略大于家鸡,羽毛鲜丽。尤其是雄鸟,头顶有一簇由黑色和棕红色羽毛组成的羽冠,头两侧有一对钴蓝色的角状突,腹部纯淡**,背面黑底缀以许多米**的圆斑和棕红色的块块,颗颗小白点散布其间,显得格外柔和、匀称。更为别致的是,它胸前挂着一块从喉部垂下的肉质裙,肉裙中央鲜红,外缘镶以蓝色的条纹图案。文成石蝉林场也曾发现黄腹角雉,被专家们确认为新分布。

[菊花鸡] 温州特产细毛乌骨鸡,味美,药用价值高,因周身羽毛向上卷曲似菊花,故名。其特点是:躯干部似圆球,全身羽毛洁白无瑕,羽枝如丝,顶上毛冠大而圆,中间附生半球形软顶骨,耳垂呈翡翠色,额前肉冠形似胡桃,连同颔下肉垂呈蓝紫色,腿羽扩张如帚,五趾羽毛宛如两把雪白的小扇子,婆娑而行,别具风趣。

[温郁金] 因产在温州而命名,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末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稍扁,肥满,外皮细皱,表面淡**,断面有光泽。加工成药,味苦、辛甘、性寒,具有和血散瘀、行气解郁的功效,治胸肋脘腹疼痛、痛经等症,瑞安市马屿、陶山各乡镇,为全国三大郁金产地之一,产品出口印尼等国。

[楠溪江香鱼] 瓯江八珍之一。生息分布在大小楠溪,上至巽宅,溪口,下至沙头,尤以大楠溪产最佳。年产约50吨。楠溪江香鱼头小吻尖,尾分叉,身上细圆鳞发光。除腹部为银白色外,全身呈淡**。一条100—150克重,体长为15严20厘米。肉味鲜美,素有“淡水鱼之王”美称,清炖、白烧、熏焙咸宜。

[檀香橄榄] 又名青果,温州橄榄均属白橄榄,分布在飞云江南岸。种植历史已逾百年。平阳塘川檀香橄榄,脆嫩少渣,味清甜,含旃檀香,回味持久。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10万公斤。瑞安董夏村是橄榄专业村,年产橄榄4万公斤,主要有长榄和檀香揽两种,品种多,以老香、丁香榄最佳,是鲜食和加工兼用优良品种。

谢谢!!

瓯绣 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又称画帘。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 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金版画 是指在圆木家具(如花鼓桶、六格盒、斗、升、洗脚盂等)上所做的独特的画,这种画要经过涂画、贴金、刻画、上漆等四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贴金”、“刻画”为要着,非技术精通者莫能掌握。金版画近似漆画,但它比漆画更富丽,层次更丰富。

细纹剪纸 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檀香木雕、樟木雕、枣木雕、唐梨木雕等等,通称木雕。其中当推黄杨木雕为重。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齐称"浙江三雕" 。

绣花 明末,温州乡间妇女在羽沙布上用十字针法挑绣出图案花纹,称之为十字花边,俗称挑花。工艺品甚富乡土气息,多数作品精致美观,常作家具装饰品。远在19世纪,即远销意大利、已西、瑞士、比利时等国。建国后,十字花边吸取百绣之长,不断创新,并结合绣、缕、贴、嵌,迭出新意,花色品种发展到2000多个,畅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温州特产小吃:长人馄饨、矮人松糕、白蛇烧饼、县前头汤圆、陡门头灯盏糕、胶冻、凤尾鱼(子鳍)、乌牛早茶叶、无核柿、永嘉竹笋、瓯柑。

温州名产:瓯绣、瓯塑、黄杨木雕、彩石镶嵌

[三杯香] 泰顺名茶,采摘于清明前后,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该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细紧有苗锋,色泽翠绿油润,芽毫藏隐,泡开之后呈一芽两叶叶形。

[大荆红花芋] 乐清大荆镇利用山地和梯田,大种红花芋。它个大而均匀,去皮后呈粉红色,艳如花蕾,肉嫩味香,为芋中的上品。1994年初有40万公斤陆续运销日本。

[大黄鱼] 又叫黄花鱼,为暖温性集群回游鱼类。洞头渔场盛产大黄鱼。渔讯期3月至6月,以5、6月为盛。大黄鱼蛋白质、脂肪丰富,无机盐及维生素含量高,鲜食味美,晒制成鱼鲞,则可保持较长时日。肝可制鱼肝油,鳞可制芡鳞胶、咖啡碱。

[上吴枇杷] “浙南五月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浙南有名的批杷生产基地——永嘉县六龙乡上吴村,有枇杷树46,67多公顷,10多个品种。种植最多的“大红袍”、“青碧”,都是枇杷中的珍品,皮薄色黄,果晶柔软,味甜如蜜,食之满口生津。还有“红毛丫头”,红红果子,大如鸡蛋,25~26颗便有1公斤重。80年代全市枇杷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66.67余公顷。

[马站四季柚] 历史上有“仙家名果”之称。又名苍南四季柚。据马站魁里乡下魁村《周氏家谱》记载:周大川(1698—1780)曾任四川省千总,带回四川柚苗种植,后经农民繁殖选育而成四季柚。四季柚以一年能多次开花结果而得名,以第一第二次花所结果实最好。果实卵圆形,单果重075—125公斤,果皮较薄,肉质脆嫩,汁多无渣,甜酸适口,品质上乘。果肉白色居多,也有挑红色的。果耐贮藏。果树喜温湿气候和黄红壤,唯马站气候土壤适宜。

[乐清湾缢蛏] 乐清湾,为我国缢蛏(俗称蛏子)三大产地之一。蛏味很鲜,为沿海居民所喜食。除鲜食外,也有加工为蛏干和蛏油。乐清每年围塘整涂,规模较大。整涂培苗与海区自然涂附苗比较,亩产要提高10至20倍。

[永嘉田鱼] 学名田鲤。养殖于水稻田,形似鲤鱼。永嘉稻田养鱼已有数千年中历史,至今相沿。该鱼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当年鱼苗最大的达0.5公斤。全县养殖面积5666.67公顷,年产量达80余万公斤。肉质肥嫩,少骨刺,味鲜美,营养丰富,兼有利尿、消肿的药用价值。田鱼多姿多采,也是理想的观赏鱼类,人们誉之“体像鲤鱼,味赛鲫鱼,色如金鱼”。市区菜市场有售,还远销国外。

[永嘉早香柚] 永嘉中部山区岩头、花坦,碧连等地,有百亩以上的早香柚荃地8个,其中花坦乡巽坑村荃地达400亩。永嘉早香柚原产碧莲,9月下旬成熟,属我国特早柚类品种。平均亩产1500公斤。肉质脆嫩,果汁多,甜酸适口,1993年在泰国曼谷国际农产品评比中获银质奖,1994年又在全国第三次柚类评比中获金杯奖。

[龟脚] 学名石砌,长5—8厘米,因形似乌龟之足而得名。龟脚分布于海浪冲击的崖礁缝中,瑞安北麂、北龙、大峙等海岛有产.其肉淡红色,肥而细嫩,味极鲜美。因渔民要攀登海岛悬崖找寻、挖采,十分艰险,所获不多,故更显名贵。

[沙岗粉干] 永嘉枫林镇西北的新坊、镬炉、兆潭、东岸庄、徐家湾等村庄统称沙岗.这里农户向来以制作粉干为副业。粉干为民间主要副食品。其制法是:米粉加水蒸成半熟,捣成块状,再压成细条,扎制成贴,晒干即成。沙岗粉干细如纱线,洁白软韧,快熟难断,耐煮汤清,是温州地区最优质粉干之一。

[瓯江子鲚] 子鲚,瓯江特产,上市时节满腹是子,故名。学名叫凤尾鱼,也叫凤鲚,系因尾部有分叉、细长而尖、形如风尾而得名。它从立夏、小满开始,洄游人瓯江中游咸淡水汇合之处产卵繁殖,一直到夏至、小暑,捕获期约两个月。此鱼高蛋白、高脂肪,肉质细嫩、鲜美,久负盛名。食法有红烧、油炸或加工成鱼干。尤以油炸鲚为夏日筵席上的时鲜佳晶。

[瓯柑] 温州栽培柑桔,已有千余年历史。瓯柑早在唐代便列为贡品。今有柑桔种植面积近1.333万公顷,优良品种有“茶山温州”、‘梧埏温州”等,还培育出无籽瓯柑。瓯柑肉质鲜嫩无渣,香甜略带苦味,夏日食瓯柑犹如玉液琼浆,沁人心脾。瓯柑还能去胃中瘕热,利水谷,止呕咳,生津止渴,久食能通筋络,开肠胃。储藏得法、春后不溃的瓯柑,还有清心消暑、去邪祛毒、降血压等作用。矿山、井下、炉前接触煤气烟毒硅尘的工人最宜吃瓯柑。

[金星草] 又名雁荡铁皮石斛,为当地特有的兰科植物。生长于峭壁和峰柱裂缝处,高约50厘米,竹鞭状,条叶鲜丽。其根枝清热解毒,疏肝化郁、并能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热症抽搐、心悸、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疾病。

[黄腹角雉] 我国特产珍禽,属国家一级保护鸟,产于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体型略大于家鸡,羽毛鲜丽。尤其是雄鸟,头顶有一簇由黑色和棕红色羽毛组成的羽冠,头两侧有一对钴蓝色的角状突,腹部纯淡**,背面黑底缀以许多米**的圆斑和棕红色的块块,颗颗小白点散布其间,显得格外柔和、匀称。更为别致的是,它胸前挂着一块从喉部垂下的肉质裙,肉裙中央鲜红,外缘镶以蓝色的条纹图案。文成石蝉林场也曾发现黄腹角雉,被专家们确认为新分布。

[菊花鸡] 温州特产细毛乌骨鸡,味美,药用价值高,因周身羽毛向上卷曲似菊花,故名。其特点是:躯干部似圆球,全身羽毛洁白无瑕,羽枝如丝,顶上毛冠大而圆,中间附生半球形软顶骨,耳垂呈翡翠色,额前肉冠形似胡桃,连同颔下肉垂呈蓝紫色,腿羽扩张如帚,五趾羽毛宛如两把雪白的小扇子,婆娑而行,别具风趣。

[温郁金] 因产在温州而命名,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末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稍扁,肥满,外皮细皱,表面淡**,断面有光泽。加工成药,味苦、辛甘、性寒,具有和血散瘀、行气解郁的功效,治胸肋脘腹疼痛、痛经等症,瑞安市马屿、陶山各乡镇,为全国三大郁金产地之一,产品出口印尼等国。

[楠溪江香鱼] 瓯江八珍之一。生息分布在大小楠溪,上至巽宅,溪口,下至沙头,尤以大楠溪产最佳。年产约50吨。楠溪江香鱼头小吻尖,尾分叉,身上细圆鳞发光。除腹部为银白色外,全身呈淡**。一条100—150克重,体长为15严20厘米。肉味鲜美,素有“淡水鱼之王”美称,清炖、白烧、熏焙咸宜。

[檀香橄榄] 又名青果,温州橄榄均属白橄榄,分布在飞云江南岸。种植历史已逾百年。平阳塘川檀香橄榄,脆嫩少渣,味清甜,含旃檀香,回味持久。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10万公斤。瑞安董夏村是橄榄专业村,年产橄榄4万公斤,主要有长榄和檀香揽两种,品种多,以老香、丁香榄最佳,是鲜食和加工兼用优良品种。

  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探析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西晋太康二年(281),境内设置暨阳县,县治杨舍镇。在千年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包括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从笔者所了解的相关资料和社会实际看,择其要者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一、重教兴学

  自古以来,张家港民间就有重教兴学、读书上进之风。《杨舍堡城志》曰:“步趋圣贤,砥砺名节,士之上者也;修身好学,士之次者也;能文知名,士之下者也。” 境内名门望族无不以知书达礼、耕读传家为立身之本,纷纷办私塾,设义学,建书院,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孙。普通老百姓也以家有“读书声、织布声、小孩哭声”为评判家庭兴旺的表象依据。较为典型的,以妙桥金家村为例,明清期间即有“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之说,翁同和有诗赞金村“马队文人集,牛行旧德多。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其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

  重教兴学之风孕育了一大批跻身仕途的达官贵人。唐宋至清末,境内共出了2名状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数百名进士。其中,章卿赵氏自宋至清出了37名进士,鹿苑钱氏明代有“一门九进士”之誉,清代康乾年间港口蒋氏出了父子宰相。境内官至大学士、尚书、御史、巡抚、总督者代不乏人。重教兴学之风还造就了一大批擅长经史文学、工于书画篆刻、精通医学音乐的名彦硕儒,事迹载于国史或方志,这里不再赘述

  重教兴学的社会风尚在境内代代相传,从未断绝。延至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沙洲沿江地区。解放前,这一地区长江洪灾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五六十年代,普通农民生活水平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但人民群众笃信读书,渴望“书包翻身”,宁愿“住草房、吃麦粞、喝腌菜豆瓣汤”,勒紧裤带也要千方百计供子女读书。一批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苦学,成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张家港6名中科院院士中,合兴曹楚南、三兴章申、兆丰薛永祺,都来自贫穷的沙洲地区。在张家港籍正教授级的知识分子中,沙洲片的子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忠勇报国

  张家港地处江尾海头,系由海入江之咽喉,兵家必争之要冲。频繁的战乱给境内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也造就了港城人民抗御外侮、不畏权奸、忠勇报国的一代民风。面对强敌险境,无论士大夫还是老百姓,均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在悲壮激烈的战斗中,“慷慨捐躯者有之,从容赴义者有之,若男怀屈子之诚、女抱蟂姬之烈者,更不胜屈指”。

  南宋建炎三年(1129),韩世忠率兵驻防江阴、常熟一线,深得境内百姓拥戴,军民和衷共济,合力抗金,留下了马嘶桥、茯苓山、庆韩镇、弄里芹菜等古迹和传说。开僖年间(1205~1207)权臣韩侂胄兵败师溃,引得金兵自涡口直逼江淮。我市南沙丘家埭人丘崇时任江淮宣抚使,率部奋力抗敌,亲自督阵,终于使金兵未能越江淮防线一步,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乡人引以为自豪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江南,我市河阳桥人钱泮(官江西参政)、邵舍人徐察(官太医院吏目)在三丈浦与倭寇血战,壮烈牺牲,参与战斗的数十名乡亲均慷慨捐躯,无一人苟且偷生。杨舍人许蓉率家丁乡兵,在杨舍一带同倭寇多次决战,虽家园被毁而斗志不减。在建造抗倭工程杨舍堡城的过程中,江阴县令为经费严重匮乏而一筹莫展,又是在许蓉首倡下,杨舍及其周围的士民百姓慷慨捐资、义务出工,仅90天即完成这一旷世工程,显示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御外敌的民意民心和爱国爱乡、精忠报国的传统意识。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阉党专权,杨舍及其周围地区在朝为官的东林党人缪昌期、李应升、黄昭、贡安甫拍案而起,以死抗争,最终青史留名,成为乡里先贤忠勇报国又一典范。清代学者叶廷甲赞曰:“吾江清淑所钟,蔚为人文,如前朝名贤焯著寰宇内,贡公生华士,黄公生杨舍,李公生赤岸,缪公生白鹿,百余年中贤豪挺生,都在杨舍二十里而近,可谓盛矣。"

  清代顺治乙酉(1645),江阴典史阎应元抗清,守城81日,城内外殉难14万余人。张家港境内挺身参战、城破死义者不计其数,仅白鹿乡东兴里缪氏一门,就有17人同时捐躯,“子死父、妇死夫、弟死兄、仆死主,无不视死如归”。

  三、务实兴业

  张家港境内著姓大族,大多自晋唐以来从外乡迁入。考其家谱,除章卿赵氏、杨舍郭氏等少数几家是先祖来此当官任职而占籍外,其他均因政局动荡、流离辗转,或为养家糊口、四处谋生,最后定居到此。正因为如此,这些家庭都安分守己,勤勉持家,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由此形成务实兴业之风

  以庞氏为例,其始迁祖百源公于元末明初从吴江来到塘桥,仅是背井离乡、身无余资的一介平民。初在潘姓豆腐店帮佣,入赘为婿,后靠几代经商,家业大振,至清代中叶始登科夺魁,遂成望族。叶氏始迁祖爱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浙江寿昌挑了一付草药担子到杨舍定居,靠广结善缘,耕读传家,其后裔始兴旺发达,江阴最大的藏书楼叶氏静观楼和叶氏所修《杨舍堡城志》得以名留青史。南沙张氏始迁祖南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靖江来到江南,卜居香山北麓,合族子孙围垦江滩,又开凿河道,发展灌溉运输,此河即为今日张家港河之前身。像这样先祖艰苦创业、率先垂范,子孙谨遵祖训、薪火传承的事例,在张家港境内可谓不胜枚举

  这种务实兴业之风发展到近代,造就了一批工商实业家。解放前,杨舍的焦氏布厂、赵氏铁厂,后塍的汤氏酒厂、祝氏帽厂,塘桥的庞氏油厂,塘市的徐氏米厂等,以及境内各镇著名商号的经营者,无不靠惨淡经营、务实创业而发家致富

  解放以后,港城人民务实兴业的习俗一直未有改变。50年代末,境内即有社办工业,60年代曲折发展,70年代后期提出“聚精会神想富、理直气壮抓钱”,并以“四千四万”精神大办乡镇工业,以“泥腿子闯世界”气概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践中,务实兴业的民俗民风升华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造就了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的辉煌业绩

  四、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张家港人自古以来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理念。历代志书对境内先人衣、食、住有如下记述:“民居尚俭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市人怪而哗之。”“邑中治家多从朴素,衣冠、筵宴恒不轻举。惟家有喜庆及入泮乡举,乃具柬邀客,以八盘八碟为上筵。”,先人节俭持家之风可见一斑。

  古人深知“勤俭持家”重点在“勤”。不勤则难以寻觅生计、养家糊口。故务农者“仰事俯畜,勤动三时,不敢游惰”;泥瓦木工成衣者四时外出打工,“勤作不苟”;作经纪者“谨小慎微,唯恐亏折”。 由于懒惰奢靡必导致家业颓败,故境内所有家谱的“祖训”篇均不乏“勤以持家、俭以养廉”之类的谆谆教诲。以《章卿赵氏宗谱》为例,其“祖训”篇载:“我赵氏江常子姓数以千计,贵在各守职业,各安本分。若有习于游惰、耽于博饮、荡废家业者,则传通族于祠堂,惩以家法。”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是勤俭持家的又一要义。张家港民间有谚语:“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大多拮据,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之余,便起早带晚从事小手工业和家庭种养业,即使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仍痴心不改。当时有句顺口溜“春秧夏瓜秋白菜,冬杀羊肉捞外快”⑽,就是农民利用自留地和冬闲时间从事家庭种养业的真实写照。直至现代,许多家庭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的同时,考虑日后买房、子女读书、赡养老人等项支出,常节衣缩食,存款防后,很少超前消费,更无挥霍无度,力求收支平衡,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孔孟之道在中国沿袭数千年,反映到民俗民风方面,表现之一就是老百姓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敬宗睦族事象。古训谓“两间有大伦,曰君曰亲;人生有大节,曰忠曰孝。为人臣而不鞠躬尽瘁者即非忠臣;为人子而不慎终追远者即非孝子”, 至今仍是张家港境内老百姓笃信无疑的传统理念

  从《杨舍堡城志》记载的岁时节庆习俗看,其主要内容就是虔诚地祭祀祖宗。如,大年初一晨起煮糕圆、点香烛,供奉家堂祖像;“四立”日、冬至日拈香拜宗祠;清明节合家上坟祭扫祖墓,谓之“飘山”;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食茄饼、祭先祖,合家会餐;十月朔(初一)祭扫祖墓如清明节。时至今日,张家港农村大部分家庭尚延续保留这些习俗,希望祖宗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有的人即使住在城里,如逢上述节庆,还要专程回到乡下折锭烧纸,祭拜祖先,礼仪不稍减

  敬宗睦族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编修家谱。老百姓认为家谱是寻根问祖、联络宗亲的重要依据,所谓“天下事莫大乎敬宗,敬宗莫大乎收族。收族者,千子万孙皆祖宗之所由出也;敬宗者,水源木本皆子孙之所当崇也。其载之而不朽者惟谱。”“文化大革命”中,家谱被视作封建“四旧”而大多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张家港境内目前已有56部家谱浮出水面,其中后塍镇在2003年编修地名志过程中,就收集到24部家谱。这些家谱大多始修于唐宋时期,一般经过七八次甚至十几次续修或重修,体例完备,支系清晰,凝聚了几十代人的心血,谱序、像赞、传状不乏名人手笔,具有极其珍贵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境内民间续修家谱之风方兴未艾,村支书、企业家出资倡修,花几十万、上百万都在所不惜。有的家族无大老板支撑资金,即采取各户集资方法,由热心人义务纂修,四出采访,逐户笔录,化二三年时间倒也水到渠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境内在修家谱大约不下20部,其中德积一地就已修成陈氏、丁氏、潘氏3部家谱,有的还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装帧考究

  六、积德行善

  广结善缘、广种福田是佛门教义,在张家港民间却有广阔市场。明代杨舍乡绅许庄著《虑远集》,其序即引司马光名言:“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 这种把积德行善作为做人准则、门庭之福的民俗理念及其生动事例,在张家港的历史上俯拾皆是。

  举办义庄、义塾、义学、义冢,是境内士绅富户积德行善的主要形式。明清年间,境内各乡镇基本上都设有义庄,用于扶贫济困,其中规模较大的数恬庄杨氏敦本义庄,有义田2000多亩;塘桥庞氏裕后义庄近800亩。凤凰西徐市有周氏、缪氏、王氏、陆氏4处义庄,总田亩超过2000亩。 义塾、义学则是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读书上进的办学形式。清代乾隆年间恬庄杨氏义塾就有两处教学点,各延请塾师1~2人,招里中清寒子弟入学。 义冢是地方上收葬无主尸体的公共坟地。1937年11月20日,日寇在港口、恬庄境内烧杀抢掠,数百名无辜群众和国军士兵遇害,其中108具无主尸体就安葬在义冢。

  敬神拜佛是积德行善又一重要民俗事象。千百年来,张家港民间敬神拜佛之风经久不衰,善男信女渴求佛祖神仙消灾赐福,甘心情愿捐款助缘,如鲁迅笔下祥林嫂苦捐门槛者不在少数。至明清年间,由祭祀、烧香发展到庙会、节场,神像由室内供奉发展到出外巡游,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搞越大,成为地方上民俗风情中的亮丽风景线。以杨舍河南庙“二月十九”庙会为例,从初一至十九日,方圆百里组织的拜香队赴庙进香者每天不下千人,十八、十九两天更是人山人海、鼓乐喧天。更有甚者,杨舍地方乡绅组织的大型拜香队沿街表演“扎肉香”、“大盘香”,均有青年男女用钢钩扎进手臂,以示“报答娘恩”,后面紧跟彩灯、彩轿队伍,白天晚上巡回表演,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九”庙会竟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盛大节日

  七、习武健身

  张家港民间素有习武健身的风俗习惯,此风在南部地区尤甚。农民在耕作之余,举石担、掷石锁、扛石鼎、顶石臼、推石滚、捏石笋,有的还舞刀弄枪、击剑练棍,乐此不疲

  习武健身之风孕育了一批武将、武举人。宋、明、清三个朝代,载入《杨舍堡城志》的武将就有25人,其中杨舍蔡氏一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连出6名千总或把总。 另外,泗港邵巷村清代乾嘉年间出了邵永福等5名武举人,邵氏被史学家缪荃孙誉为“武世家”。 还有不少人练就一身功夫,虽未中举为官,却在地方志书中留下许多动人传说。明代顾玉川、清代郭敬明等杨舍人均生性侠义,身怀绝技,喜抑强扶弱,惩治恶少奸猾。其中顾玉川还擅长神行轻功,当年钱牧斋考中探花的泥金函就是他在三日之内从北京徒步送回家乡鹿苑报喜,钱牧斋专门写有《题玉川画像歌》附在顾玉川传略之后

  解放以后,张家港民间习武健身之风未减。1957年,江阴县在后塍镇举办武术汇演,各乡均派代表队踊跃参加,其中素有习武传统的南沙乡代表队在半数以上表演项目中拔得头筹。1983年至1992年,连续10年举办“张家港(沙洲)之春”大型文体表演活动,每届都有民间武术表演,表演者激情投入,观看者喝彩叫好,其中南沙武术队的节目还被江苏电视台拍摄播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张家港为使习武健身之风后继有人,命名具有练武习俗的乡镇为“武术之乡”,并在中小学生中倡导武术训练,其中后塍中心小学武术队训练成效卓著,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亮相,并在苏州市和全省的群众体育比赛中屡获大奖。

  八、绿化造园

  张家港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与此相应的民俗之一,就是自古以来植树、栽竹、养花、造园的良好风尚。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张家港的香山种梅栽竹,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内有“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年酒醉竹成林,分向瑶池配丹阙” 等百读不厌的诗句。

  绿化习俗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南部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民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幽香袭人;园内栽种修篁绿竹,四季常青。北部沿江地区自然村,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河溪边种有杨、柳、榆、槐,场园内栽有果木竹林。

  由于境内市民喜爱植树栽花,因而自古以来境内不乏私家园林。据记载,境内最早的园林是鹿苑的陈陆园,建于宋代,内有读书台、待潮馆等景点。 明代杨舍有姜园、息园、沧江别墅、许氏前园,清代有赵氏、叶氏寓斋小园。其中以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沧江别墅规模最大,“广袤数十亩,杂艺百卉,植梅三百余株,中有沧江书舍、鸣鹤轩、香雪窝诸胜。园有八景,曰段山浮翠、令节乔林、月浦渔歌、烟村牧笛、谷渎潮声、海门帆影、斜桥鹤唳、沙渚鸥眠”。

  延至当代,境内城乡居民均以植树栽竹、种养花卉为高雅生活情趣。改革开放以后,绿化造林成为政府行为,每年都投入巨资,全市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质量水平跃居省内外前列。

  以上所述,仅是从张家港民俗民风中采撷的几处亮色。同长江流域各兄弟城市的民俗文化一样,张家港民俗文化可谓异彩纷呈、仪态万千,既同属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系列,又因地而异,各有特色,有源有流,自成体系。

  一、绵延千年的传承积淀,是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意识的深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积累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烙印。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为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土壤。如前所述,早在距今8000年前,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就是闻名长三角地区的东山村遗址。境内的徐家湾遗址距今5500多年,蔡墩遗址距今4000多年,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考古挖掘的文物看,张家港的先民当时使用石刀、石斧、石纺轮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壶、陶鼎等生活器具,同时也孕育出原始社会中境内较为简陋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包括各种图腾和已经流传几千年的“河阳山歌”。

  到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境内设置暨阳县,以后又设置梁丰县,县治均在杨舍镇,这一历史延续了345年,至唐代武德九年(626)张家港才分属江阴、常熟两县管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境内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以编修家谱这一民俗事象而言,唐宋之前境内家谱很少,如有也仅是残本断简,内容十分简单。发展到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年间,修谱之风日盛。由于历经几十代人的资料积累,谱本内容也由简到繁,乃至出现了囊括方圆数百里的宗族大统谱。其中徐氏大统谱多达94册,涉及苏、锡、常和上海地区以及部分外省的所有徐姓宗亲。再以祭祖敬神这一事象为例,秦汉时期先人祭祀仪式一般仅在家庙举行,较为简单,人数也少。发展到明清时期,境内工商业发展,庙宇剧增,仅南沙乡就有30多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座多。 宗教场所的祭祀活动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游玩、热闹繁华的庙会,境内每个集镇不分大小均有庙会,有的每年1次,有的几次,最早的在农历正月半,迟者农历九月半。庙会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拜谒庙者一”。 也就是说,在人山人海的参与者中,90%是游玩贸易者,仅10%是祭祀拜佛的善男信女。

  正是由于历史的演化、传承与积淀,使得张家港境内的民俗文化发展成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纷繁复杂的地方风俗时尚。

  二、吴地文化的熏陶化育,是其重要的思想原因。

  民俗文化是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反映,更是思想文化意识的反映。张家港地属江南吴地,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太伯、仲雍、季扎、言游等古代先哲高尚德行和传统思想的教化熏陶。晋代诗人陆机在《吴趋行》诗中有“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太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我市梁丰中学在清末民初的校歌中有“三吴文化起春秋,季扎言游,遗泽故乡留”等句,说明这些先哲在民间的影响是何等深远。可以这样说,太伯仲雍让贤避国的美德,培育了境内敬宗睦族、积德行善之习俗;季扎言游以儒学教化乡民的举措,造就了境内重教兴学、处处弦歌的风尚。

  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传承,固然要有为政者的倡导,而士大夫和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和践行也十分重要。从张家港的历史看,地方官吏、文人学者在弘扬传统文化、造就良好民俗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舍自晋代置县,迄于唐初为县令者,仅有二人可考,其中一人就是梁代名宦司马筠。此人“孤贫好学,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在任时以儒家礼仪道德之说治理地方,政绩卓著,影响深远,被本地崇祀为名宦。 北宋江阴军学教授郭庭坚,受任之初,因学校狭小破败,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扩充学校,并“招延治中俊髦,开筵讲学,阐绎先儒性分之理,陶育人才,一时称盛。” 明代,后塍以南曾名“化成乡”,就是为政者在传扬先贤美德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德治民、化民成俗,因而称化成乡。境内著名的文人学者,如北宋经学家陆绾、元代文学家陈基、明代大学者钱牧斋、清代经学家庞大坤等,无不精通儒家经学,著述宏富,也无不以重教兴学、提携后学、感化一地民风为己任。较为突出的有清代杨舍学者叶廷甲,弃举业而习经学,建静观楼藏书5万余卷,“乡里有利益事率倡为之,镇多博徒又随所聚而力禁之,俗以大革,市无犯者数十年。”

  在如此浓郁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境内老百姓的伦理观、价值观、民俗观得到规范和优化,一般人家均以读书上进、勤俭节约、敬宗睦族、积德行善等传统理念教育子女,有的还在住宅大门的对联中、或者客厅堂额上,写上先哲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劝学箴言、治家格言。这种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普遍认同和践行,是境内民俗民风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和重要助推力。

  三、江尾海头的特殊位置,是其重要的地域原因。

  民风习俗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因地而异。自然环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存条件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吴地自古以来就称作断发文身的荆蛮之族,以民风强悍、尚武轻死而著称。《汉书》“地理志”:“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晋代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概之风。”

  张家港民间习俗中的“节概之风”比起吴地其他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如前所述,张家港居长江之尾、大海之口,素称金陵锁钥、江海门户。《杨舍堡城志》谓杨舍乃“由海入江之咽喉,自狼(山)福(山)西达江(阴)靖(江),我镇适扼二三两重门户之中。”自明代“筑倭城,设参戎,列巨炮,经武制胜者盖已三百年于兹矣”。 因此,尽管境内属鱼米之乡,山水秀美,物阜民丰,但战乱不断,屡遭兵燹,由此造就了市民百姓不畏强暴、刚烈忠勇、习武健身、保家卫国的习俗。

  据清代光绪《江阴县志》记载,自前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起,到明代朱元璋亲率大军在巫子门大败张士诚止,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江防兵事就有20多起,其中南宋建炎三年(1129)至淳佑中(约1245)的110多年中,就发生9起重大兵事。面对如此频繁的战事,境内百姓惟有奋起抗争,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以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为例,杨舍乡民为抗倭而自发参加习武训练者有2000多人,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支乡民武装成为抗倭战斗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乡民武装毕竟缺乏严格正规的训练,在虎狼般凶狠的倭寇面前,其弱点暴露无遗,先后有数百名乡兵在杨舍、港口、凤凰、鹿苑、南沙等地的血战中壮烈牺牲。

  血的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在抗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斗争中,畏缩后退没有出路,不掌握杀敌本领、不练就高强武艺也没有出路。此后,境内习武健身之风有增无减,民谚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思就是要练实战真功,不练花拳绣腿。明清时期,仅南沙香山周围地区民间习武健身的拳场就有几十家,专聘武艺高强者传授指点。这些拳场的徒子徒孙在明末江阴抗清守城、清代咸丰庚申之变、1927年农暴斗争中,均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实战本领。

  四、锦绣水乡的富庶产出,其重要的经济原因。

  经济状况是支配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决定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基础。张家港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经济实力作为依托和支撑。[/size]

  在远古时代,“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 至唐宋年间,“吴中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人无贵贱,往往皆有常产。”到明清时期,自给自足农本经济逐渐向工商业发展,带来境内经济的兴盛繁华,棉纺织业、五金铁业、油米加工业、酿酒制酱业陆续出现,商贸服务业日趋昌盛。以后塍镇为例,晚清时期的雷沟杜布远销海外,抗战以前“商业一条街,南北三华里”,大小店面数百家,从业人员逾千人,其中米行就有32家半,人称“盘篮升斗满天飞,车载肩挑尽是米”,街头巷尾运输货物的手推车之多如“周庄潵墩梅子”。

  古训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在这种经济基础的支撑下,境内民俗文化这一上层建筑的发展获得坚实而丰富的物质条件,民间才得以重教办学,培养出众多达官贵人、儒家学子;行善积德、敬宗睦族之风才得以代代相传;讲究礼仪、祭神拜佛之风才会延绵流传。以绿化造园习俗为例,贵族大户人家建造私家园林固然不足为奇,而一般老百姓在衣食无忧之余,也习惯于在场前屋后设置花坛、花圃,甚至在农田中建小型花园,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明代后塍之东、蔡港之滨,徐姓农家在耕作之余,共计辟出30余亩田栽种四时名花异卉,此村由此得名“徐家花园”。 明代塘市古泾村农民以种花为业,连畦接壤,品种繁多,尤以牡丹、芍药为最,此村后由顾鼎臣改名为“花泾”。 如果农民在饥寒交迫、衣食无着之中苦度光阴,是决不会有此养花种草、侍弄园艺之雅兴的。

  民俗文化是方志编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地方民俗民风特色及其成因是方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研究张家港民俗文化的特色和成因,目的是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当今,传承后代,以更好地存史育人。我相信,民俗文化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培育下,一定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弘扬,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瑰丽无比的奇葩!

温州特产

双炊糕,香糕[三杯香] 泰顺名茶,采摘于清明前后,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该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细紧有苗锋,色泽翠绿油润,芽毫藏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