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家谱序言?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2、编写家谱的社会背景、目的和作用,也就是说明编写原因。
3、简述新修家谱的内容,评价家谱质量。
4、简述编修家谱的经过和组织情况
、修谱贡献(含经费等)
5、结尾:日期、落款等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但其实呢,历史上的刘备,只是一个传说中汉室宗亲。因为在正史中,并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汉献帝认过刘备这个皇叔。
更主要的是,《三国演义》里的逻辑大约是这样的,刘备比汉献帝的年龄大了近20岁,所以汉献帝自然应该叫刘备一声叔叔。
但问题是,汉献帝与刘备在三百年前是一家人。等到现在,刘备与汉献帝之间,到底差多了多辈儿?或是谁的辈份更大?本身就是难以捊清的。
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和刘备三百年前是一家的人。现在正好刘备年龄比汉献帝大20岁,所以刘备就比汉献帝大一辈。这也未免太巧了吧。当然,为了让大家相信刘备是标准的汉室宗亲,在《三国演义》中,罗老爷子还特意给刘备编排了这样一份家谱: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按照演义中的这份家谱来推算,刘备是高祖刘邦的第21代孙,汉景帝的第19代孙,貌似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但问题是,罗老爷子在为刘备编这份家谱的时候,估计是没有仔细看汉献帝的家谱,以至于这份家谱编的有点粗糙。
因为,汉献帝是皇帝,所以汉献帝的家谱,那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史书上可以很容易找到依据。按照东汉皇帝的家谱,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等传到汉献帝刘协这一代时,他属于是汉高祖刘邦的第16代孙、汉景帝第14代孙。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罗老爷子在《三国演义》中给刘备编写的家谱,刘备要足足比汉献帝小五个辈分。换句话说,如果按照辈分的话,就是刘备的爷爷,那都还是汉献的曾孙,如果刘备见到汉献帝,就相当于汉武帝见到汉高祖刘邦的父亲,那是要称呼其为天祖父(比高祖父还高一辈份)。
从这层意义上说,即便刘备是汉景帝的后人,汉献帝也绝不会称呼刘备为皇叔。
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刘备从出道一来,一直号称是汉室宗亲。所以当他拜见汉献帝时,汉献帝一看本家有这么牛的一个人物,自然会跟他叙叙本家情谊的。
因为,刘备本人有枭雄之誉,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这种世人共认的万人敌。现在他们随曹操进入许昌,如果汉献帝能够把他们拉拢到自己这一边,和自己结成利益共同体,自然有可能成为汉献帝用来制约曹操的重要筹码。
在这种背景下,即便刘备没有家谱,甚至汉献帝查出刘备不在他的族谱内(当然汉献帝未必会跟刘备叙谱),汉献帝也会承认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当然,汉献帝肯定不可能叫他皇叔,只会承认他是宗室子弟,毕竟皇室中的辈分是不能乱叫的。
看了曹云金的7000字长文,感觉证据确凿,说的都很明晰。郭德纲那个啥专访,从头到尾含沙射影的,自己心里鬼太多了,怀疑这怀疑那的。
再说了,要是有欺师灭祖行径的败类总归是少数,要是大部分徒弟都离你而去了,那是谁的问题很明显了。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追认”这词儿用的,知道的是全红婵取得奥运冠军,不知道的还当最近发作了什么对外战争出了个女烈士呢!
我们讲点儿实践的啊!我以前聊过一点宗族的意义,差不多就是在社会资源相比照较瘠薄的年代,以家族为单位,关于资源统一管理。
宗族的价值在战争年代尤为明显。搁三国南北朝那会儿,家族的作用那是能够保命的,坞堡壁垒,普通武装力气都打不进去。由此,家族保住了更多的人和能够运用的土地,铁打的宗族流水的皇帝,巅峰时期,足以与皇权博弈。这事儿,东西方差不多,为啥提这么一句,后面说。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中央集权很快抑止住宗族权力的发酵。到了清朝,就是祭田与族学的根本配置了。这些和女孩儿都没多大关系,女孩不考科举,女孩不分家产,嫡支还是旁支,要是五姓七望还能希望封侯拜相拿诰命,要是同城张氏姚氏,还能希望出个读书种子。
这事儿要搁西方呢!算是进步继承等级,差不多就是家族十八个嫡系兄弟姐妹都生闺女,就你家一儿子,那嫡支家产就都是你家的了。哦!如今西方这条也没了。嗯,西方,中国到亲兄弟姐妹为止,什么堂的表的都不算合法继承人,何况这个“追认”的?搁有皇上那会儿,把亲戚家孩子算到本人家门下,怎样也得得到人家亲生父母的同意,哪有这么自说自话就记名的?
人孩子妈生病,需求家族庇护的时分,家族在哪儿?得了荣誉了,就闻着味儿来了?现在的所谓的什么宗族族谱早就变了味道,就是那个意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按男女平等来说,现在的族谱应该包括所有的男女,而不是出名了就加入族谱。全红婵家里需要钱治病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她家的亲戚,成了奥运冠军之后十里八乡都是她家的亲戚。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记录祖宗事迹的习惯,后世称之为“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宗谱的存在有着“辨亲疏,明昭穆”的重要作用,古人常云:“谱谍立身之本也。”可见,族谱虽与国史、方志都属于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但谱更能通过追根溯源了解到你是谁、从哪来。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家谱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修谱即是行孝,那如何才能将行孝做到尽善尽美?修谱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生不立传”,是写史人的一个态度。古语有云:“盖棺定论!”、“历史对错让后人来评说。”,人会变化,先前行为良好,后来人生发生变化,导致晚节不保也是常有的事例。如若给生人立传会出现偏差,且带有请托行为、人情世故、主观色彩、个人喜恶等影响客观公正的因素产生,因此给尚在世的人立传为时尚早。既然要立传,就应让后来者认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盖棺再定论”。
史料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以史为据编修家谱能增强家谱的可信性。在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史料,辨别史料真伪,搜集本家族始祖、名人等重要历史资料,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物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客观记叙。对先人不作主观带感情色彩,影响后世对家族先辈客观认识的评论。
人无完人,不能对一个人责备求全。且好坏也不是一两件事能定论的,判断历史对错也要因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环境而定,不以今时之参照标准去衡量古人,今日之标准也不能成为后来者评价今人的标尺!
家谱本身具有教化作用,警示后人更是家谱的重要作用。因此家谱里更不应有与传统道德观念有抵触的内容,否则不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
如何撰写家谱序言?
本文2023-09-29 03:01: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