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神话的性质。并阐述古代神话特色及其价值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神格特征;神话中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天的改造。几千年来,这种尚德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一
“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国的神话天地中,姑且不说被后世改造过的神话,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话,我们也看不到对大神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见不到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细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关爱情的内容极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话和后起的巫山神女传说在中国神话天地里就显得秀丽旖旎,风景这边独好了。
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们手下的众神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品性。在希腊军队与特洛伊的战争中,阿喀琉斯让阿伽门农把抢来的女俘克里塞斯送还到他的父亲阿波罗的祭司的身边,因此时阿波罗神正为他的祭司的女儿被劫而用瘟疫来消灭希腊军队,阿伽门农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硬是将女俘克里塞斯留在了自己的身边,阿喀琉斯愤而带领他的军队撤出了战斗,使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很快地杀掉了还没有死于瘟疫的希腊士兵。希腊人的这次惨败只是因为一个女人,这种结果是中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的,也是中国神话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许的。又如,阿波罗因同玛耳绪比赛吹笛子而失败,便残酷地剥了玛耳绪的皮,并把它挂在树上;再如月神与阿波罗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们的母亲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并禁止忒拜妇女向勒托献祭,他们便射杀了尼俄泊众多的儿女。如此等等。可见,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当神们脱掉神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二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另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不仅创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对我国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及对英雄的讴歌中,同样也反映出一种崇尚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在这些神话中,大凡是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英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凡是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所以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也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而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诛灭,也会被历史文化所诛灭。
中国上古诸神所普遍体现的献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不具备的。在希腊神话中,其开辟神话充满了血腥:宇宙最先生下了开俄斯(即混沌)、胸怀宽广的地母该亚、地狱之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埃罗斯。开俄斯又生了黑夜之神尼克斯和黑暗之神埃瑞波斯。尼克斯和埃瑞波斯结合后生下了太空和白昼。该亚则生了乌拉诺斯(天空)、大海、高山。这时乌拉诺斯成了主宰,他与母亲该亚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共十二位天神。后来,第一代主神乌拉诺斯被儿子克洛诺斯阉割了。克洛诺斯与妹妹瑞亚结合也生下了六男六女,宙斯是最小的一个。克洛诺斯害怕他的儿女们像他推翻父亲一样来推翻他,便将自己的所有儿女都吞进了肚子之中。在宙斯出生之前,瑞亚在地母该亚的帮助下逃到了克里特岛,上岛之后才生下了宙斯,宙斯这才幸免于难。后来宙斯联合诸神推翻了父亲克洛诺斯,逼他吐出了哥哥姐姐们。宙斯于是便在奥林匹斯山上建立了神性王国,自己做了至上神。这则希腊神话表明,宙斯的神界秩序是在代代天神们的血肉之躯上建立起来的,更严重的是这种杀戮还都是骨肉之戕。
不独希腊神话如此,巴比伦神话和北欧神话同样也都带有浓浓的血腥味。记载着巴比伦神话的《埃努玛·埃立什》说,开初,神族有两大派:一派象征着无规律的“混沌”,是从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征着有规律的“秩序”,是从汪洋中分化出来的天神。创世的过程被理解为混沌与秩序的战斗过程,最后秩序战胜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们的尸体创造了万物和人类。北欧神话则说,天神奥定杀死了强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尸体创造了世界上的万物。
三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尚德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体现在他们“保民佑民的责任感”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们所礼拜的神,就应该尽到保民佑民的职责。远古时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他们在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自西周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话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于是这些上古的神话英雄或始祖神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由神祗摇身一变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间帝王。首先,他们均以天下苍生为重,平治天下、造福人类是他们的根本职责。其中大禹就是一个典范。大禹大公无私,为天下苍生的幸福鞠躬尽瘁。其他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天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所以,尧年老后便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同样也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这种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于后人甚至搞不清这究竟是史实还是神话了。
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表现出了与中国神话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腊神话中,天神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爱、恨、怒、欲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个例子:当人类被创造出来以后,英雄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观察星辰,发现矿石,掌握生产技术。作为天父的宙斯竟出于对人类的嫉妒,拒绝将“火”送给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的火焰中取出火种赠送给人类。宙斯发现之后就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凶狠的饿鹰啄食他的肝脏。与此同时,宙斯加紧了报复人类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丽的潘多拉——“有着一切天赋的女人”,诸神赐给她柔媚、心机、美貌,让她带着盒子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开了那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盒子,于是从盒子里飞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从此人间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对此,宙斯并不满足,他又发动洪水来灭绝人类。
西方神话中的这种种行径和中国神话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话相比,真是判若天壤,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宙斯不幸成为中国上古的神王,那么他早就被打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中国上古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而另一些则是后天人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会中文化的重塑与选择的结果。经过这种文化的重塑与选择,在古老的大神们身上还遗存的一点点“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远远脱离社会、脱离人类、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理念化形象,于是他们原有的神性也随之削弱,他们成了人间崇拜的偶像,变成人间帝王们的典范。于是神话中的大神们最终演变成了人间的始祖,敬神变成了祖宗崇拜,神话变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后天漫长的文明社会里,无论臣废君取而代之,还是君贬臣、诛臣,往往都有从“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杀机横生的“政变”或“贬诛”才显得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这种文化的选择,甚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民族的思维和习惯中,依然处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内涵丰富深刻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虽然不及“多彩贵州”那么简洁,但它毕竟属于“多彩”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深厚而浓墨重彩。我们生在黔东,长在黔东,“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深刻文化内蕴就融在我们的眼神里、淌在我们的血管中,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这浓重的文化之彩探索之,表现之。
一
梵天净土,深含以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和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文化。简言之,即包含梵天信仰与净土自然两个方面。
(一)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贵州的佛教自唐朝始,牛腾是将佛教传入贵州的第一人。牛腾的足迹虽无以细考,但据可靠资料记载,唐朝的黔东就有沿河县的福常寺(永佛寺)和常乐寺,还有万山的弥勒寺。邻近黔东的有遵义的香山寺、岑巩的鳌山寺、酉阳的永和寺。到了宋朝,沿河有沿丰寺,思南有华严寺和城子寺,印江有西岩寺。
梵净山区的佛教虽有自乌江、沅江(辰水)逐步向核心区纵深的过程,但在金顶区域修建草堂石殿,也当在宋末时期。仅新金顶的十五世纪的摩崖石刻就言明梵净山“委系古迹名山”。如果,我们将这当作梵净山金顶寺宇第一次重修的史证,那么,梵净山西线上护国寺的出土石雕佛像就明白无误地证实了这次重修的真实性。当代著名高僧、贵阳黔灵山的住持大和尚慧海就曾多次阐释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渊源长远及其在贵州、西南佛教史的重要历史地位。当他主持举行黔灵山弘福寺开山630周年庆典的时候,他曾坦言,弘福寺自有其330年的创业艰辛与丰功伟绩,但它又不能同梵净山比,因此时,梵净山寺宇的重修就已达430年矣。明朝的梵净山佛教是鼎盛时期。一座山,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觉寺,呈众星拱月之寺庙建筑群。其庞大的规模,恐怕难有二山能比。四百年前的万历皇帝下诏《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碑》巍然屹立,先不说太后牵头,太监、侍郎督办重建的记载,也不论碑文的气势宏大与艺术高超,单就那记载的众多奇观异景,令人不知所措、难寻踪影,就足以证明今古之差距。列在九龙池之前的“天心池”、“金沙池”当在何处?标在太子石之后的“青阳石”、“金子石”又在哪方?“叠经台”、“炼丹台”和“献果山”、“凤凰山”与今天的称谓又有几多异同?今人连落款的天字寺宇“天林寺”建在哪里都无从知晓,这就足见当年梵净山佛教鼎盛期有多么的宏大辉煌!
梵净山佛教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思南府志》、《铜仁府志》就不乏土官土酋热衷奉佛兴寺的记述。如12世纪中叶,少师思国公田佑恭的《墓志铭》就盛赞田佑恭“或舍良田,或立浮屠,或铸洪钟,或建宝藏”。田氏80岁于1154年寿终正寝,后人又“乃为祠堂于水东梵宇”。《铜仁府志》则载:“倿佛者朝谒名山,号称进香。往往结党成群,携老扶幼,此风他省亦间有之,近日惟吾铜尤盛”。可以说,佛教是黔东北地区世俗的普遍信仰。人们普遍信奉观音,供奉观音,在相当多的农家,都将观音之名写上了神位。在口语中也多有菩萨之词,赞美某人心慈善良是“菩萨心肠”、“活菩萨”等。土家族人就为求幼子易长成人,为其专制狗尾佛帽,且成为一种盛装。在许多地名中,也不乏大圣墩、观音山之词。特别是活跃在广大农村的阴阳道士,几乎成为一种职业,在学校兴起之前,他们就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人。无论谁家死了人,特别是老人,都会请他们去做道场,诵经祈福。这些人大多有佛教的法号,有手抄或版印的经书。人们祭奠亡灵,重要的是送亡者进入西天净土,或保佑后世平安。由于此信仰之风的盛行,才在广大城乡有兴盛不衰的香纸业。在铜仁,“过社”是一大很浓的习俗,其内容也是为死者烧钱化纸,求其灵在西天安宁,庇佑后代。
还可以这样讲,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使人们逐步形成一种心理境界——梵天信仰。不可否认,佛教向善、悯生、救苦的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刻。黔东人许多性格特质都有这些普世性的印痕。比如动土要择日,砍树要烧香,对古树奇石倍加保护,或者呼“保爷”、“干爹”,每节都去焚香挂彩。这种敬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心理境界,不能不说和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关联紧密。又如敬神先敬牲,杀猪宰羊祭祖敬神,但必在杀生之前有一番仪式,不仅要烧香纸,还必画符念咒,表明其必然与不得已而为之。不杀耕牛、不食狗猫以及供奉牛头等,都是佛教悯生的菩萨心肠在发挥作用。又如宽宏大量的心理也深受佛理之影响。宽大为怀是佛教的重要原则。黔东人坚定坚韧而不矜持艰涩,宽容包容而不纵容形容,这都与梵天信仰有关。多民族共处,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以致难分你我。杨应龙能在梵净山藏身,白号军能在这里建立江汉王朝,最后一支太平军能在梵净山生存,黔东根据地的红旗能那么红艳,这都离不开黔东人民的宽容照应。“梵天”作为一种信仰和心智,其源流长远,其影响也更加深远。
(二)净土自然,处处彰显和谐气氛
梵净山净土,首先是梵净山物的自然和谐。这里的净土,不仅指人迹难至的与凤凰山相对的山——梵净山,也指人迹罕至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也含难得的567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更是指范围更大的方圆700里的梵净山脉或以梵净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因为这一地区山体古老、溪流纵横、植物丰富、动物纷繁。梵净山山体是黄河以南最先露出海面的台地,距今有10~14亿的年岁。其山上接苍穹,下柱深渊,傲立于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大斜坡上,或狮子抬头,雄视群山沧海;或桶立山脊,刺破流云霞光。山形似佛,山影似佛。
山奇必有怪石,太子石、蘑菇石、老鹰石、万卷书岩,这些百姓称呼的名字,自然、实在,不仅形似,更有八九分神似。再加上其他许多奇形怪状的页岩,以天然地质博物馆概之,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新金顶,在两千多米高的山脊上,再长出一尊石山,径不过40米,高却近100米,且上半腰一分为二,或如二指并举,祝福吉祥胜利;或如龙啸长空,经天纬地,超凡脱俗。更奇的是,在这绝妙的指峰上,还建有释迦、弥勒二佛之铁瓦石殿,中以天桥连接,常在雾里云中。如此这般仙境,世上绝无二处。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高山云雾化水,汇集成溪,汇溪成河,99溪或明或暗,或真或幻,实则为百溪之一溪难寻,状其溪流之众多。牛尾河皇子觅母,马槽河白马寻根,黑湾河观音现水,盘溪河金猴戏情,每一溪都是风光无限,故事妙传。
有山有水,植物自然丰富多样。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这垂直植物带谱,似乎专家更感兴趣。十分珍稀的孑遗裸子植物——贵州紫薇,高30余米,三四人合抱,难怪当地人视为神树。高山杜鹃,更是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百合花形、吊钟形,漫山遍野,气势夺人。还有那中国鸽子花树,成林成片,花瓣大于树叶,在微风中似白鸽飞舞,好不壮丽。
这些树,是那样古朴、古老,有新枝,有嫩叶,有花,有果,必然养就成百上千种珍稀动物。黑熊、野猪、麂子,这些动物随处可见。曾经有过的华南虎,说不定哪天也会弄出张“照片”来。黔金丝猴,这倒是真的,虽然濒危程度最高,但毕竟这个大山里有,山下的动物救护站里也有。它不仅长相美,而且还通人性,尊老爱幼,小猴在群间乱窜,备受关爱。而成年母猴不准他群公猴侵犯,否则,必将发生猴王决战。娃娃鱼、胡髭蛙、长尾白颈雉……这些稀罕的小型动物更是不胜枚举,使梵净山的灵气放大增辉。
山石和谐,水木和谐,动物和谐。和谐,是梵净山的主色调、主旋律。
梵净山,不仅物物和谐,还有人物和谐与人人和谐。这种和谐就是净土的表现。梵净山区的人民普遍敬奉山神、土地,土地庙之多,恐怕是黔东的一大特点。大的如寺祠,小的则是几块料石砌塑,最小的,只需两三块尺余片石磊叠。在梵净山凯文,小溪的左右各塑一座土地庙,两边香火都很旺盛,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古树一老,往往也会被人们当神供奉,巨石一奇,也有被人呼为“保爷”,加以尊敬焚香。梵净山区的每一个山寨,都会有不少古树,或寨前,或寨中,或寨后,或路之要冲。这些树一旦被认为是风水树,必严加保护,或者编些神奇的传说,让你不敢砍伐,或遍钉铁钉,叫你不能砍锯。梵净山的数百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也是世代当地百姓和历代官府保护的结果。山腰山顶的几通禁砍山林碑,就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保护森林,保护动物,这就是人与物的和谐。
梵净山地区的人民,也特别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土家族很重视祖先的崇拜,立房必有香火,香火必立神位。苗族也对祖先很神往尊敬,悬棺也必选择向着远古先人所处的东方。崇拜神祇,其实也是为求得人间的平衡、和谐与安宁。如在梵净山麓保存较为完好的戏剧活化石——傩,就是中国民间傩的典型代表。傩,最初为驱鬼避邪,是娱神之戏,后又加进历史掌故,以及经典传说,又达到娱人的目的。民间的花灯花鼓,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民族,大家都可参与,献技献艺,使人处在和融之中。还有那清纯、古朴、粗放的民风民情,比如喝大碗酒,吃大个粑,数十人捕鱼,数百人围猎,哪家有事务,全寨人出动,这种齐心协力和谐的铺陈局面,就是人与人和谐的自然典型。“铜仁”之名的来历,就是渔人在江心石山下捞起三尊铜像,经识为孔子、老子和释子,遂将万安县改为铜人县,后又为固仁义,才改为“铜仁”县,且向民解释为三个铜人。儒、道、释同尊,这种信仰的和谐,算是铜仁的大特色。
总之,梵天信仰与净土自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梵净山地区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文化内涵。
二
“桃源铜仁”,则是以铜仁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如桃花源般美丽、深邃和纯净。桃花源,就是东晋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一)桃花源令人神往
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一个理想世界。陶渊明因仕途受挫,对上层生活、宫廷斗争十分厌倦,所以产生了逃避现实社会的思想。由于其特殊经历,他不是选择市井生活,更不是选择那种虚无缥缈的仙宫生活,而是选择一种远离社会上层、远离钩心斗角的下层乡村生活。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理想的生活区。
桃花源这个生活区,因在桃花夹岸的溪流源头尽处而得名。它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在武陵山地区深处。武陵人打鱼为生,他肯定不会到武陵以外的什么地方去打鱼。有人做过资料查阅,说陶渊明未到武陵山地区做过官,也没有什么亲戚是武陵山人,他同武陵山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与了解。不管这是不是事实,都不影响陶先生的创作。在东晋,当时的朝廷管辖范围大约就到湖南省西部,武陵郡(今常德市)大约属西部前沿,再往西,就是还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武陵深处是何水土,五溪源头有何景观,世人不得而知。这种神秘感,陶渊明恐怕也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去描绘了。事实上,到了唐朝,武陵深处仍然是个谜。王昌龄被发配,也只到了五溪之一的溪的外围——黔阳(安江)。李白被贬谪发配到黔阳以西的夜郎(有说在石阡县),那也是数月未到达目的地,后遇赦半道而归。我们说桃花源在武陵深处,是因为渔人两次迷路。渔人的认路本领,那是众所周知,很了不得的。人家在茫茫无际的大海尚可凭方向、风向或其他参照物回家,何况在山区这种顺水而归的路呢?然而,他真的迷路了,去时迷了路,不知到了何处。返回后第二次前往又迷了路,虽然曾打下记号,也是再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二是桃花源太美了。溪水潺潺,夹岸桃花,草绿花艳,鱼肥水甘,这是何等的幽、优、静、洁。再有那奇山,如天门,似桥洞,屏立山前山后,临之花香扑鼻,气畅情舒,进之更是气象万千。桑间有蚕,其纺织衣帛不言自明;良田可种麦插稻,丰收景象亦在其中;竹节高雅,四季常青,可见其主人之志趣;再有房舍布局合理,炊烟起处,鸡犬之声相闻,其生气充盈天地、满布山冈……一幅绝妙的山村画图跃然纸上、陡起心间,其幽、其闲、其静,与喧闹的市井、纷乱的官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怎不令人向往流连?
三是桃花源民风纯朴、热情真诚。桃花源人见有外乡来客,争相见之,并依次迎请,尽其所有加以款待。这种接待热情而不过分,真实而不虚假,特别真诚,令人钦佩。渔人问之,以实相告,没有防避,没有戒心,不怀疑、不担心,其纯朴,经天纬地,世间少有。倒是渔人忘了临行前的承诺,出了山就去告官,以证其“发现”。
四是桃花源人并非异域,更非外星他类,他们都是华夏子孙,只不过是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蛰伏于此。陶渊明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向往天宫仙界,不奢望鬼魅从良,也不相信有救世主,而是忍让逃避,应该是最现实的现实主义。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山水秀美,风景可人,风情纯朴,自然和谐。
(二)铜仁与桃花源颇有渊源
“桃源铜仁”,这是对铜仁的形象定位。我的理解,一是铜仁与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有某种联系,二是铜仁有着“桃花源”般的秀美迷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虽然作者用“武陵”这个真实的地名和旅行家刘子骥的真实人名,但这并不能改变桃花源记的创造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是哪一个地方。如此,我们只能反过来看哪个地方更像“桃花源”。我认为,铜仁最是“桃花源”。
铜仁属于武陵,且在武陵山腹地。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屹立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会的地方。武陵山地区的五溪之一辰溪,就发源于梵净山南麓,上流的太平河、德旺河在江口县城交汇而成锦江,在铜仁城又汇入小江之水,再纳溪汇流进入湖南的麻阳,后汇入沅江,流经武陵郡故地——常德。据明朝万历皇帝敕赐古碑记载,梵净山有“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这一记载正好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和“遂迷,不复得路”不谋而合。梵净山山体庞大,方圆七百余里,“四时有不谢之花,漓漓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今之临幸,春有李花、杏花、桃花、桐花、杜鹃花,山花遍野,清香四溢,实则比“桃花源”更桃花源。关于铜仁的两江汇合处,早有古诗盛赞:“桃花红映处,风景似江南”。还有,铜仁地区保存有相当完整的民间傩,其中第一折戏就是请师开桃源洞。想必这两个“桃源”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
桃花源中人是因避秦而至。铜仁也有避秦的徐氏后裔。众所周知,对秦始皇影响最大的方士是徐福。据《徐氏家谱》记载,在徐福东渡日本前,他的后人就已经从江苏的赣榆南迁,先到南京,后到南昌,后又迁到临川一个叫草坪的地方。其后,徐福的五十六世孙徐宰六又寻武陵而迁至铜仁。徐福的后裔中,数铜仁这支最为发达,以后出过广西道副使徐以暹,管理过北京运河的徐如澍等。徐氏为避秦而迁至铜仁,还在一个很僻静的茶园山修有山庄,这个山庄是铜仁市很有特色的名胜古迹。
特别是“铜仁”这个地名的来历更能说明问题,与“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吻合。在汉朝,董仲舒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后儒成为华夏大地的主流文化,尊儒成为普遍风尚。在铜仁,则是不仅尊儒,而同时尊道、尊释,三尊同供。
以上三点,并不是所有号称“桃花源”的地方都具备的。
(三)铜仁,当今的桃花源
铜仁地区以梵净山为中心,国土面积18000平方公里。梵净山最高峰2572米,次高峰2494米,加上奇异的新金顶,三峰并列,曾有三山谷之称。方圆七百余里,山岳雄奇,峰谷深切,溪流密布,森林原始,珍稀动物十分丰富。黔金丝猴、长尾白颈雉、大鲵、冷杉、鸽子花树等,在此山孑遗繁衍,保持了自然生态的长久平衡。由于历代官府、百姓的保护,使梵净山成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一块绿洲。人们只要走进梵净山,那饱含负氧粒子的空气,沁人心脾,肺爽神清。生活在这里的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纯朴真诚,充满生机活力。神秘的傩,奇异的巫,精细的服饰,古朴的山歌,人性化极强的民居习俗,谱写了一曲曲勤劳、智慧、勇敢、坚毅的民族古歌。
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成员,又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物与物和谐,567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原始,生物多样,垂直植物带谱明显。人与物和谐,敬山神土地,畏而守自然规律。人与人和谐,多民族共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在广大乡村,一客进寨,满村同喜的情形随处可见。祖先崇拜,不忘宗祖。弥勒崇拜,量大宽怀。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基础厚实,源远流长。渔艺之乡、箫笛之乡、鼟锣之乡、书法之乡、花鼓之乡、花灯之乡、傩戏之乡、山歌之乡……特色文化相当丰富。
铜仁物产丰富,旧有汞都,今有锰海,黄牛、山羊、纸伞、天麻、社饭、酸鱼、花生、油茶,还有花甜粑、绿豆粉、珍珠花生和山野蕨苔,数不胜数。
铜仁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明朝有奏请贵州开科的教育先贤田秋,有影响当时的理学家李渭,清朝有平定张格尔叛乱的一等果勇侯杨芳、书写“颐和园”三字而获慈禧“宸赏”的书法家严寅亮,民国有向孙中山进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而被任命为贵州都督的席正铭,大革命时期有洪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周逸群、红六军军长旷继勋,当今又有国务委员戴秉国、解放军总后勤部长廖锡龙等。
还有黔东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地,以及傩文化博物馆、乌江博物馆和民族民俗博物馆等。
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铜仁也在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行。但总体说,铜仁是农业地区,因过去没有工业而未受到污染,自然生态得以保存。而今,按全国总体产业布局规划,铜仁位居长江中上游,属于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设区,山清水秀、人和物谐、生态铜仁、桃源铜仁的特色,将伴随“两带两圈”、“六个新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一步得到完善、突出与彰显。
什么是世界?
我们区别了世界观合世界论的涵义,澄清了人们基于对对世界理解的不同内容是由于出发点所站的角度,立场,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事实。他对于此节谈论什么是世界的内容构勒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依据。
什么是世界亦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是相互相等的问题呢?因为世界的问题是一个终极的问题。我们声称什么是世界,你永远无法指定任何一个具体的概念和具体事实来代表他。同样道理,在这个终极的问题上,究竟世界是什么,你永远无法指向某一个具体的存在能够代表或理解这样的一个事实。但作为一个问题,我想,他永远逃不出是关于世界的定义和概念的问题。因为,根据目前的人类认识,我们所认识的对象根本无法游离出我们的主观认识的范围事实。当然,我是希望人们能够脱离这种认识,但现实显示的迹象表明并不允许。这说明了什么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的发展仍然处于十分原始和简单的初级阶段。也许这种设想会招致许多人的反对,但在我们人类仍属于有限的思维之内,他至少是无比正确的。
世界的定义是根据我们人类对现实的认识并根据各种不同的认识手段和方法来界定的。譬如说,我们可以以唯心主义的方式从人出发来定义世界的概念。当然也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定义世界的概念。这种定义的权力是无法剥夺的。
zhengzi
整子总之,世界的定义有以下几例:
1,宗教的世界定义:他是指人类所居住的这个世界,而排除了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灵或其他被称为世界主宰的概念。实际上,宗教的定义是实指尘世。尘世被宗教哲学认为世丑恶的。他们关于超脱尘世的世界事实上宗教已经在无形中也承认了这个超脱世界的荒唐性。他从本质上讲是超理想的,幻想的,虚无的。他反映了信徒们一种对另外一个美好世界的向往心理,摆脱尘世的苦恼,以达到一种自我安慰得以寄托的愿望。宗教承认我们人类社会所处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残忍,险恶,丑陋和艰难的事实。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它表现的更加真实和突出。
2。自然科学的世界定义。这个定义只指世界是一个物质,物理,实在的,有形有状的客观世界。他排斥了人的心灵,主观世界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他里面充满了星系,恒星合其他一些未为人知的星球以及存在于星球之上的一切物体。他允许用肉眼合仪器来测定他们的实在性。他世依据一定的物理定理而生存着。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林林总总。一切主观的,心灵的人的头脑所设想的都世虚假的,不真实的/。主观世界永远的,绝对的不可能自由地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它只是对这个世界的某种不定因素的反映。物质的世界是由自身决定着。他实际上也就是指宇宙。
3。天文学中的世界定义。天文学中的世界定义实际上是独立于整个自然科学的世界定义之外。因为他正是研究整个物质宇宙及其其中所有相关的系列总体。因此,他有自己的独特的领域和非常特色的理解。目前天文学中的世界外廓大致是指总星系。由于这跟我们的视仪有关,是达到我们所发现的视觉极限和允许极限所存在的范围之内。因此,也有人把这样的一个世界称之为-----我们的世界。天文学中的世界比整个自然科学中的世界定义无疑更加具体。但这个具体性,我们不难发现,却又是介入了人类的认识{感性认识}为前提的。因此说,这个定义,无论在空间角度和历史发展角度而言,都必然有其缺陷合局限的。
4,文学中的世界定义。文学中的世界定义世一个泛性定义。这个定义也可以叫做“跟着定义”。“跟着定义”意思就是说,用着什么意义的世界就有什么世界的定义。但是,文学中的世界定义也并非因此而没有了什么标准。他的定义的思想更多的是受到宗教的世界定义的影响。但有 一点可以肯定得加以区别的是,文学的世界定义没有一种另外的超世界的影响。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 十分现实的世界。他是无限广阔的,但又是有限广阔的。他的意图和意义主要来自于具体对象或具体物质的存在,然后多多少少的加入一些修饰成分。但显然,他正是根据这一具体性和现实性的标准来定义世界的。对于哲学研究而言,文学世界的定义之能仅做参考而已。从这一具体性和现实 性出发,他几乎与领域,范围,区域等概念相等同。这就是文学中世界的定义的本质。
5。社会学的世界定义。社会学的世界定义是指我们人类社会所居住的这个地球。 这个定义几乎与全球,环球,寰宇等概念实指表述相同。他是相对于社会这一概念而言,是基于人类直接面对的直接活动的地球范围内而言。至于地球之外的物质世界在这个意义中仅作为概念化的东西来参考。他通天文学的世界性质世界定义差不多的。不过区别的是一个指外,一个指内。一个包含有自然性质,一个包含有社会性质。通常情况,他必须以一种社会的局限的人类活动的缺陷与空白为前提。事实上,我们现在也可以直接如此理解,社会学中的世界就是 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统一的世界范围。
6 。哲学中的世界定义。哲学中的世界定义无疑是来自于以上五种定义的综合。哲学中的定义和现代宇宙论哲学中的定义和理解是相当的一致的。但仍然存有许多本质性的区别合不同。英国包罗。戴维司在(上帝与新物理学中)一书中对世界的定义有一种比较确切的理解:他说:“有人用”UNIVERSE这个词来表示太阳系或银河系。但我将案一切物理性的存在的东西这一较为常规的意义上使用宇宙一词。我们说的宇宙是散布在一切星系之中,之间的一切物质,一切形式的能量,一切非物质的东西如黑洞,引力波,以及一切延伸向无限(假如真的如此的话)的空间。有时,我将用世界(WORLD)来指上述一切。“这个定义应该说只是宇宙论哲学中的观点与认识。如果当我们排除有关柏拉图的数理世界的定义在自然科学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意义的实在影响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为哲学中的世界定义增添更多的新生有意义的成分。尽管柏拉图世界对于我们这里所谈的 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及其成分的新颖意义有一定的差距或者说世差别。
哲学中的定义必须塑造一个五可争议的,十分完美的定义。一个真正的世界定义实际上也只有从哲学的非同寻常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的。这个世界包括了现实中所有的物质,所有的事实,所有的事件,所有的时空性质,所有虚幻的和真实的观念,所有的一般存在,所有的普遍性质以及所有的不同物质形态。他囊括所有,囊括一切,包含他自身,囊括宇宙,囊括自然,囊括人类社会,囊括过去和将来。世界是所有存在的总称。是一切实在和被视为实在的综括。当然,这个综括是一个整体。
一、牛顿的故事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
二、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三、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
“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四、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五、诺贝尔小时候故事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 诺贝尔 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薛定谔的猫肯定有不合理性,否则按照无论是量子自杀还是薛定谔的猫,如果这么说世界的一切都是不确定,这样世界就会崩溃,也就像人们的设想一样崩溃,不会影响现实,一切都是有关联的,不相连的则会被排除在外,不可组合的就只能想象,而这个想象也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该设定的,所谓的分裂宇宙就是在现实与自己的幻想世界的混杂。
薛定谔的实验把量子效应放大到了我们的日常世界,现在量子的奇特性质牵涉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了,牵涉到我们心爱的宠物猫究竟是死还是活的问题。然而对于宏观世界来说,薛定谔的实验理论是不存在的:半衰期是宏观上的概念,而具体到某一个原子,他的衰减期是固定的(即使你无法测量)。所以当这个被选出来的原子放进箱子里的时候,猫能活的时间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说,你“不知道”,不代表它“没有发生”。
所谓的量子理论其实也不是真理,只不过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对微观世界进行准确的测量,导致我们只能用“几率”“概率”这样的理念去推论。而传统物理论上的精确测量方法在面对无法精确测量的环境下无法适用。事实上,随着技术的进步,量子理论最终会被真正的物理学挤占掉,并最终作为一个“伪理论”消失掉。
如此消失的“伪理论”,量子理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量子派后来有一个被哄传得很广的论调说
“当我们不观察时,月亮是不存在的”,这稍稍偏离了本意,准确来说,因为月亮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组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转过头不去看月亮,那一大堆粒子就开始按照波函数弥散开去。于是乎,月亮的边缘开始显得模糊而不确定,它逐渐“融化”,变成概率波扩散到周围的空间里去。当然这么大一个月亮完全融化成空间中的概率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不过问题的实质是:要是不观察月亮,它就从确定的状态变成无数不确定的叠加。不观察它时,一个确定的,客观的月亮是不存在的。但只要一回头,一轮明月便又高悬空中,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但其实,量子力学定律将月亮这种巨大质量的物体的波函数限制在很小的区域中,所以即使月亮弥散开去,弥散的程度也不是人眼能看出来的。
测不准原理解释: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其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由此指明它的位置。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到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故必须用短波长的光来测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改变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月亮不观测时不是不存在,量子态在观测时由于观测力的相互作用而使波函数坍塌为确定值,微观粒子整体呈现规律性,宏观尺度下观测力几乎对其不影响。)(
参考资料:
不能不承认,这听起来很有强烈的主观唯心论的味道,它其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哲学理论有一定区别,不过讲到这里,许多人大概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主教的那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拉丁文:Esse Est Percipi)。这句话要是稍微改一改讲成“存在就是被测量”,那就和哥本哈根派的意思差不离了。贝克莱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疑是重要的,人们通常乐于批判他,我们的哥本哈根派是否比他走得更远呢?好歹贝克莱还认为事物是连续客观地存在的,因为总有“上帝”在不停地看着一切。而量子论?“陛下,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与贝克莱互相辉映的东方代表大概要算王阳明。他在《传习录·下》中也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如果王阳明懂量子论,他多半会说:“你未观测此花时,此花并未实在地存在,按波函数而归于寂;你来观测此花时,则此花波函数发生坍缩,它的颜色一时变成明白的实在……”测量即是理,测量外无理。
薛定谔的猫和量子自杀
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决定了宇宙的命运?或者说:‘上帝’玩骰子吗?这个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最大的争议。量子力学主张:世界是由不确定的、随机的事件决定,这个不确定(后者叫波动)其实就是辩证法主张的矛盾运作;而相对论则认为:世界应该是由固定的、机械的规律统治,任何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都有必然在支撑。
关于薛定谔的猫,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许多非主流科学家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这个原因是由“平行宇宙”(MWI)造成的,即: 当我们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都是全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在量子的多世界中,我们通过参与而选择出自己的道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都是真实的。这个观点还有更骇人听闻的假设:量子自杀。
量子自杀的提出
在 量子力学 里,量子自杀是想法实验,这令人毛骨悚然和啼笑皆非的实验在80年代末由Hans Moravec,Bruno Marchal等人提出,而又在1998年为宇宙学家Max Tegmark针对 哥本哈根 “波函数坍缩”中的“意识怪兽”,在那篇广为人知的宣传 MWI 的论文中所发展和重提。Max Tegmark认为宇宙有多个, 量子 的不确定性被分配到各个 宇宙 去,只要从主观视角来看,不但一个人永远无法完成 自杀 ,事实上他一旦开始存在,就永远不会消失!总存在着一些量子效应,使得一个人不会衰老,而按照MWI,这些非常低的概率总是对应于某个实际的世界!
量子自杀实验
在一套设备里,利用原子衰变来控制扣动一把枪的扳机,我们就可以观测当一个人被打死了(如果衰变-->开枪)或者没有(没有衰变)。他迟早被打死,因为随着原子衰变概率的增加,枪的扳机迟早会扣动。但对当事人本身的角度来说完全不是这样。因为对他唯一有意义的就是“那些他活着的世界”。永远都会有一个他活在某个世界!如果平行宇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对于某人来说,他无论如何试图去自杀都不会死!要是他拿刀抹脖子,那么因为组成刀的是一群符合 波动方程 的 粒子 ,所以总有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可能性,以某种方式丝毫无损地穿透了该人的脖子,从而保持该人不死!当然这个概率极小极小,但按照MWI,一切可能发生的都实际发生了,所以这个现象总会发生在某个宇宙!其实不管换什么方式自杀都一样,跳楼也好,卧轨也好,上吊也好,总存在那么一些宇宙,让他还活着。从该人自身的视角来看,他怎么死都死不掉!当然在其他无穷个宇宙里,他的亲朋好友却要为他哀悼了。这实际上也是薛定谔猫的一个真人版。大家知道在猫实验里,如果原子衰变,猫就被毒死,反之则存活。对此,哥本哈根派的解释:在我们没有观测它之前,猫是“又死又活”的,而观测后猫的波函数发生坍缩,猫要么死要么活。MWI则声称:每次实验必定同时产生一只活猫和一只死猫,只不过它们存在于两个平行的世界中。
宇宙分裂
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也不必再为死活问题困扰。只不过是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罢了。对于那个活猫的宇宙,猫是一直活着的,不存在死活叠加的问题。对于死猫的宇宙,猫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实实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们打开箱子才“坍缩”,从而盖棺定论。
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点,没有叫恺撒和安东尼怦然心动。那些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鼻子派历史学家”一定会对后来的发展大感兴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蝴蝶效应。在某个宇宙中,格鲁希没有在滑铁卢迟到,而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似乎这个结论是可以将整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联系起来,或者说,是用相对论取代了量子力学。但是,请注意:平行宇宙的保留了矛盾的对立性(同一个宇宙的猫不会有生死叠加)却肢解了矛盾的统一性(使得矛盾双方位于两个不同的宇宙),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似乎要被否定了?
且慢!仔细考虑一下:每一个电子的跳跃,每一个光子的衍射,我在键盘上敲打的每一个字符,都可以创造一个宇宙?那么,自大爆炸以来,究竟有多少个宇宙被创造出来了?宇宙的数量每秒钟都在以骇人听闻的速度增长?这个理论似乎是要为了解释一个小小的电子的衍射而兴师动众的创造一个庞大的宇宙呀!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个理论,我们从来没有发现我们拥有能够创造宇宙的能力。
弦论
看来,唯物辩证法被推翻的的忧虑暂时是可以放下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大一统理论确立(最可能的是弦论),辩证法也会被提高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而建立在辩证法之上的理论,也就有了稳固的根基,而这正是我们研究哲学和物理的根本目的。
事实上,薛定谔的猫的意义不仅在于宏观量子态是否存在,而且对于量子态波函数的如何塌缩都是一个冲击。仅仅在极端条件下实现几个粒子的两种叠加状态,便说证实了薛定谔的猫有些为时过早,等到哪天真能观测到宏观物质的量子态再说不迟。
以我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神话的性质。并阐述古代神话特色及其价值
本文2023-09-29 02:01: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