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高考状元名单公布,张家港文理科状元是谁多少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8收藏

张家港高考状元名单公布,张家港文理科状元是谁多少分,第1张

张家港高考状元名单公布,张家港文理科状元是谁多少分

一、2018年张家港高考状元相关信息

恭喜梁丰高中!

文科穆飏同学以407分、双A+喜摘苏州市状元!

理科韩啸同学也以403分、双A+摘得张家港理科状元!

让我们恭喜他们!

同时也祝各位考生都考出了好成绩!

二、最新张家港高中人气排名

梁丰高级中学

沙洲中学

暨阳高级中学

张家港高级中学

塘桥高级中学

崇真高级中学

乐余高级中学(此为公立学校)

1常青藤高中部

2外国语高中部(此为私立学校)

三、高考状元高中学习方法和心得/高中学习方法/

在小学初中时复习靠老师,到了高中复习要靠自己。因为在高中的课程多,内容广,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经常反复。一节课内容一个星期之内不复习就有可能变得陌生,最好是三天内复习一次。

要把问题真正弄懂,可能要“读”或“做”五、六遍甚至十几遍,每次“读”或“做”总会有比原来更多的体会,我不相信人的头脑学一遍做很少的习题就能够把问题理解透彻。求学问从不知到知,从没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还要“印”的正确,“印”的清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要通过多次的反复钻研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复习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疏理和总结,使之形成系统,为解决以后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常常要象过**一样把各科的常规问题过一遍,把各科的课本与笔记过一遍。

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加能说会道、他们是常常是在最恰当的时侯用自已毅力与勤奋把该要学会操作,操作到熟练,操作到形成习惯为止。你要习惯于看课本,课前要看、课内要看、课后还要看,直到真正弄懂为止。你要习惯于及时演练,时机把握的好不好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特别要珍惜课堂练习机会,珍惜例题重做时机。

懂得了到会做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只有在懂得与会做之间架上习惯之桥才行!学习一种新的操作,我们往往会受原来的操作习惯、原来的思维习惯的支配,因此新的操作,新的思维取向的形成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习惯。

新的操作习惯的形成的同时如果能克服掉原来的不好的习惯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注意当原来你所具备的操作习惯与思维走向也是良好的习惯时,如果被你的新习惯毁掉,那是十分可惜的。

比方说学习打乒乓球,学会了推球,形成了推球的习惯,接着学会了削球,形成了削球的习惯,如果削球的好习惯毁掉了推球的习惯,能说你进步了吗?只有在两个好习惯之间在建立一个相互连结的习惯才行。在弄懂与会做上架起了习惯之桥,在新旧习惯之间架起转化之桥。

对操作有困难的问题一定要反复训练直到习惯,要加强对能否化简操作的思考,要注意越是形式化的操作往往越脱离问题的本质,因此进行简捷操作时要注意对问题的本质的思考。

一旦习惯养成,坚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收获也就水到渠成了。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的一段话: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

苏州状元桌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乾隆皇帝时期。据历史记载,乾隆皇帝喜欢听评弹,特地到书场里面去听。皇上到了肯定坐中间,所有的观众都不敢上去,不过乾隆皇帝很亲民的,说我们不讲地位高低,有学问的、有功名的坐到前面。现在就叫它状元桌,因为这些人读书读得最好,相对来说书场里面其他座卖五块,这几个位置就卖六块。

苏州历史上曾出现过50名状元,1500多名进士,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城市

自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从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间,共举行科举考试788次,产生了留有名字的状元共有671名,而出产状元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省,其中苏州府和徽州府名列前茅。例如,明清两朝,共产生状元204名,其中来自苏州府的有34名;清朝共有状元114名,苏州府占了27名。 苏州向来具有崇教尚文的文化传统,经济富裕带动文教发达,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财经和状元,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钮家巷3号苏州状元博物馆原本是苏州状元潘世恩的家,潘世恩命其为  “留余堂”。

站在留余堂前,追溯历史源流,可以一直追到公元前789前的武真宅,那是泰伯十六代孙吴武真建在这里的宅子,据说当时建成后  “有凤来集”,便称作凤池苑。

武真宅在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魏嘉瓒老师的《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把武真宅列为苏州第一个私家园林。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历史厅中,也是这样定位的。

武真宅到底怎么样?现在已无从查考,只知道当时很大很大,整个这一个片区都是宅子的范围吧?

岁月悠悠,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造阖闾城,这里是城中心;唐宋时这里是凤池乡;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进士及第仕途顺畅的顾汧致仕归来,买下钮家巷地块,建设自己家园,凤池园。这是公元1695年。

这一年,江苏巡抚宋荦准备重修沧浪亭,而宋荦是凤池园的常客。

宋荦是河南商丘人,而顾汧曾经担任河南巡抚,是宋荦家乡的父母官。

顾汧是1673年的进士,他是这届的二甲第一名,总排名在第四。而这届的状元,是我们苏州的韩菼,榜眼是江南娄县的王鸿绪,探花是苏州昆山的徐秉义。

这一届科考是苏州人最牛的一届科考。

韩菼后来住在南显子巷,加上住在凤凰街明楼的宋荦,还有其他学者,经常雅集,诗酒联欢。

到了乾隆末年,公元1793年中了状元的潘世恩,买下这里的地块,建造自己的  “留余堂”。

⋯⋯

今天的走读状博,从上午9:30到12:00,再从下午1:10到4:30,五个多小时,还是有许多故事没来得讲。

很大的收获,吕老师为我们分享钮家巷的水巷旧照,还有女篮五号的拍摄故事。

最大的收获,留余堂后院和东路的风景入眼,竟然还可以迈出东路东门,走到隔壁王鸿老翥家,粗壮的石柱、石条,石子铺地,都在整修建造中。

期待修复后古建的开放。

状元博物馆专家苏砚老师送了我一本书,《石韫玉年谱》,很开心,回家就开始读书,下次走读就详细讲讲苏州状元石韫玉。

雍正五年状元,长洲彭启丰

乾隆三十一年状元,吴县张书勋

乾隆三十四年状元,元和陈初哲

乾隆四十六年状元,长洲钱启

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吴县石韫玉

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吴县潘世恩

二千年的科举,大苏州出了5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被称为状元之乡苏州状元博物馆地址在平江历史街区钮家巷的状元宰相潘世恩故居。

截至2012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籍两院院士总数增至106名,其中苏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达到74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达到35

名,扣除4位“双院士”的重复,是105名,加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胡绳,苏州籍两院院士总数已达到了106名,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第二名为宁波,102名。

宰相称谓各朝代不同,按同等级别全统计有62人。

一、东汉(1人)

1、陆闳,字子春,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四世祖。笃行好学。光武帝建武中(25—55),历官颍川太守、尚书令。

二、三国吴(5人)

2、顾 雍 (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任合肥长。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任会稽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吴大帝孙权黄武四年(225),改太常,晋封醴陵侯,任丞相,平尚书事。执政19年。卒谥肃侯。

3、陆 逊 (183—245),本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孙策婿。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以取荆州功,封华亭侯,改封娄侯。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222),拜大都督,大败蜀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后拜上大将军、右都护,辅太子。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卒谥昭侯。

4、朱 据 (194—250),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景皇后父。三国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建业,征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迁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领丞相。后坐争废太子事,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任。为中书令孙弘所谮,赐死。

5、陆 凯 (198—269),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族子。三国吴大帝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绩。拜建武都尉。末帝孙皓宝鼎初,迁左丞相,封嘉兴侯。著有文集5卷。

6、顾 谭 (205—246),字子默,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雍孙。三国吴大帝赤乌初,为左节度,加奉车都尉,寻为选曹尚书。赤乌六年(243),祖父雍卒数月,拜太常,平尚书事。后为长公主婿卫将军全琮父子所构陷,徙交州而卒。著有《顾子新语》。

三、东晋(6人)

7、陆 晔 (261—334),字士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从孙。晋元帝太兴元年(318),迁太子詹事。拜侍中,迁尚书。晋明帝时,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为领军将军,晋爵江陵伯,遗诏领六军,录尚书事。成帝即位,加卫将军,进爵为公。卒谥穆。

8、顾 众 (274—346),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荣族弟。晋元帝时,曾为义兴太守,加扬威将军。以平苏峻功,封鄱阳县伯,除平南军司,不就。更拜丹阳尹、本国大中正,入为侍中,转尚书。穆帝即位,执政录尚书事,后迁尚书仆射。卒谥靖。

9、陆 玩 (278—341),字士瑶,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晔弟。晋元帝时累加奋武将军,明帝时拜侍中,迁吏部尚书,转尚书左仆射。成帝咸和中封兴平伯,转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咸康六年(340),迁侍中、司空。卒谥康。

10、顾 和 (288—351),字君孝,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荣族子。晋元帝时累迁散骑侍郎、尚书吏部,领晋陵太守。成帝咸康初,拜御史中丞,迁侍中,转吏部尚书,徙领军将军、太常卿、国子祭酒。康帝时迁尚书仆射,领国子祭酒,迁尚书令。卒谥穆。著有文集5卷。

11、陆 纳 (约326—395),字祖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玩子。历官黄门侍郎、本州别驾、尚书吏部郎,出为吴兴太守。迁太常,徙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卫将军。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拜尚书令。二十年(395),除左光禄大夫、开府,未任而卒。

12、陆 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纳弟。父陆玩卒,嗣兴平伯,历官侍中、尚书。

四、南朝(14人)

13、陆万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始子。宋宋武帝、文帝时(420—453),历官临海太守、秘书监、侍中。

14、陆仲元,字道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万载子。宋武帝、文帝时(420—453),历清资、吏部郎、右卫将军、侍中、吴郡太守等。

15、张 畅 (408—457),字少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军南侵彭城,力主坚守。后出任南郡太守。孝武帝即位,任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后任都官尚书,转侍中。孝建二年(455),出为会稽太守。卒谥宣子。有《张畅集》。

16、张 悦 (?—470),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畅弟。宋孝武帝时,历官中书吏部郎、侍中、南郡太守等。宋明帝泰始四年(468),为雍州刺史、宁远将军。复为休若征西长史、南郡太守。六年(470),任三巴校尉,加持节,辅师将军,领巴郡太守。未任即卒。有《张悦集》。

17、张 永 (410—475),字景云,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畅从弟。宋孝武帝时,以功封孝昌县侯,官至太子詹事、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加护军将军。后废帝即位,加侍中,出任吴郡太守。元徽二年(474),迁兖州剌史,侍中如故。后因兵败被免官削爵。有《张永集》等。

18、张 岱 (约413—约483),字景山,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弟。宋孝明帝时(494—498)),历官至益州刺史,征侍中,迁吏部尚书。齐高帝时加散骑常侍。建元元年(479),出为左将军、吴郡太守,为护军,加给事中。武帝即位(483),复为散骑常侍、吴郡太守,秩中。

19、张 绪 (422—489),字思曼,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张岱侄。举秀才。宋明帝时曾领长水校尉,寻兼侍中,历迁祠部尚书等。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寻加骁骑将军。四年(482),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等。武帝即位,转吏部尚书。卒谥简子。

20、王敬则(435—498),晋陵南沙(今江苏常熟)人。先世临淮射阳(今江苏宝应东)。文盲好武艺。宋时因功封重安县子,历官暨阳令、带南泰山太守、临淮太守等,迁右卫将军、中领军。齐建元元年(479),出为南兖州刺史,封寻阳郡公。后为都官尚书、吴兴太守,领丹阳尹、会稽太守。迁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刺史,迁司空,加侍中。再任会稽太守,进位太尉、大司马。谋反兵败被杀。

21、张 瓌 (?—505),字祖逸,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子。南朝宋末,响应萧道成(即齐高帝)斩杀吴郡太守刘遐,授辅国将军、吴郡太守。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任侍中,加领步兵校尉。次年迁都官尚书。后任度支尚书、平东将军、吴郡太守等。梁武帝初为光禄大夫。

22、张 充 (449—514),字延符,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绪子。南齐明帝时任镇军长史,出为义兴太守,历太子中庶子,迁侍中。入梁后,初官太常卿,迁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征拜国子祭酒,历左卫将军、尚书仆射,除吴郡太守。卒谥穆子。

23、张 稷 (451—513),字公乔,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子。张瓌弟。南齐永元末,为侍中兼卫尉。入梁,任侍中、左卫将军,迁大司马左司马、散骑常侍、中书令,封江安县侯。又为侍中、国子祭酒,领骁骑将军等。后任尚书左仆射,出为安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24、张 种 (504—573),字士苗,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张岱弟张辨孙。张稷侄。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任左民尚书。次年,权监吴郡,寻征复本职,迁侍中,领步兵校尉。后任太常卿等。宣帝即位(569),任都官尚书,领左骁骑将军,迁中书令。卒谥元子。

25、陆 缮(518-580),字士繻,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万载五世孙。南梁时历官中书侍郎,掌东宫管记,后授司徒右长史、御史中丞,辞未任。陈武帝永定元年(557),任侍中,又任贞威将军、新安太守。陈文帝即位(560)后,任贞毅将军、建安太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陈宣帝太建初(569),迁度支尚书、侍中、太子詹事,领扬州大中正。后迁尚书右、左仆射。卒谥安子。

26、孙 瑒(516—587),字德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梁末征讨侯景之乱,力战有功,敬帝嗣位(555),改授持节、仁威将军、巴州刺史。陈武帝至宣帝时(557—582)屡委军政要职,后主即位(583),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寻任中护军、度支尚书,领步兵校尉。加散骑常侍,迁侍中、祠部尚书,改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卒谥桓子。

五、唐(6人)

27、陆敦信,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经学家陆德明子。高宗龙朔间(661—663),为左侍极兼检校大司成、同东西台三品,封嘉兴县子。麟德二年(665),以左侍极兼检校右相。三年七月,以老病辞检校右相,复拜大司成,兼知左侍极。

28、陆元方(639—701),字希仲,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举明经。唐武后长寿二年(693),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载元年(694),又加凤阁侍郎。证圣元年(695),贬绥州刺史。寻复为春官侍郎,转天官侍郎、尚书左丞,寻拜鸾台侍郎、平章事。以忤旨罢知政事,转文昌左丞。

29、顾 琮 (?—702),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高宗时弘文馆学士、学者顾胤子。为补阙。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官至天官(吏部)侍郎。秉性公直。长安元年(701)五月,以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十月,卒于任。

30、陆象先 (665—736),本名景初,字崇贤,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元方子。才望高雅。举制科高第。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太平公主谋废唐玄宗。后封兖国公,历官工部、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加刑部尚书等,迁太子少保。卒谥文贞。

31、张 镒 (?—783),字季权,一字公度,苏州昆山人。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修国史。后以中书侍郎出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四年正月,与吐蕃尚结赞在清水(今属甘肃)会盟。著有《五经微旨》等。

32、陆希声(?—900后),字鸿磬,号君阳遁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象先弟景融四世孙。唐僖宗时召为右拾遗,迁歙州刺史。唐昭宗即位(888),擢给事中,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二年(895)罢为太子少师。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著有《周易微旨》、《颐山录》等。

六、宋(7人)

33、丁 谓 (926—1037),字谓之,后字公言,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后出知升州。天禧三年(1019),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四年(1020),为枢密使,迁平章事。后封晋国公。仁宗明道中以秘书监致仕。著有《丁谓集》等。

34、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有敢言之名。后在陕西主持对西夏军事。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推行新政。五年(1045),罢参知政事,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等。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35、范纯仁 (1027—1101),字尧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哲宗元佑元年(1086),知庆州,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三年(1088),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哲宗亲政,出知颖昌府,贬武安军节度副使等。八年(1093)复相。卒谥忠宣。南宋高宗初追封许国公。有《范忠宣公全集》。

36、章 淳 (1035—1105),字子厚,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进士。王安石嘉其才,为编三司条例官。哲宗初,知枢密院事,后贬知汝州。哲宗亲政,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封申国公。力排元佑党人。徽宗时贬至睢州。

37、林 摅 (约1067—1124),祖籍福建长乐,寄籍福清,徙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徽宗喜其尽言河朔利害,赐进士。擢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使辽国还,出知颍州、开封府等。后擢兵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劾知滁州,起为端明殿学士,终拜庆远军节度使。

38、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孝宗淳熙五年(1178),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两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

39、卫 泾 (1160—1226),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平江昆山(今属江苏)人。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状元。宁宗开禧三年(1207),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诛丞相韩侂胄功,封秦国公。后出知潭州等。卒谥文节。

七、明(10人,其中南明2人)

40、徐有贞 (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晚号天全,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进士。天顺元年(1457),因谋划英宗复辟有功,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后改中极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后出任广东参政,诏徙金齿为民。著有《武功集》。

41、王 鏊 (1450—1524),字济之,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武宗正德间进户部尚书,迁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专权,欲害韩文、刘大夏、刘健、谢迁等人,他力救得免。后归休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卒赠太傅,谥文恪。著有《姑苏志》等。

42、顾鼎臣 (1473—1540),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状元。世宗嘉靖间,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东南赋役不均,因得其力有所改正。力主造昆山城池,倭寇来犯,合城无恙。卒谥文康。著有《未斋集》。

43、严 讷 (1511—1584),字敏卿,号养斋,南直隶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三吴地区遭倭患,又遇灾荒,上书陈情得以免征钱粮。神宗万历间,累迁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卒赠少保,谥文靖。著有《严文靖公集》。

44、王锡爵 (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榜眼。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二十一年入阁为首辅。三十五年(1607)引疾归休,加赠太子太保,晋建极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肃。著有《王文肃公集》。

45、申时行 (1535—1614),榜姓徐,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神宗万历中,累官吏部尚书,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政务宽大。卒谥文定。著有《赐闲堂集》。

46、顾秉谦 (1550—?),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以谄附魏忠贤,熹宗天启三年(1623)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五年正月,晋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改建极殿大学士。九月晋少师。后为首辅。总裁《三朝要典》。崇祯初削籍为民。

47、文震孟 (1574—1636),字文起,号湛持,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因忤逆魏忠贤,镌级被逐。思宗即位,以原官被召,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著有《姑苏名贤小记》。

48、瞿式耜 (1590—1651),字伯略,一字起田,号稼轩,南直隶常熟(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任广西巡抚。唐王隆武二年(1646),拥立桂王朱由榔,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两部尚书。永历四年清军破桂林,被俘就义。追赠粤国公,谥文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忠宣。有《瞿式耜集》等。

49、朱天麟 (?—1652),字游初,一字震青,南直隶昆山人。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饶州推官,改翰林院编修。南明唐王隆武时擢少詹事,署国子监事。南明桂王永历二年(1648),擢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病卒于广西南坂村。著有《七观斋集》等。

八、清(13人)

50、金之俊 (1594-1670),字彦章,一字岂凡,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思宗崇祯时,官至兵部右侍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降。圣祖康熙间,官至中和殿(明称中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卒谥文通。著有《金文通集》。

51、宋德宜 (1626-1687),字右之,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编修,累迁国子监祭酒。圣祖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恪。

52、徐元文 (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圣祖康熙间,历任国子监祭酒、明史馆总裁等,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著有《含经堂集》。

53、王 掞 (1644-1728),字藻儒,一作藻如,江苏太仓人。明大学士王锡爵曾孙。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授刑部尚书,复历工、兵、礼部尚书,晋文渊阁大学士。康熙末年,因屡上疏请复立太子,遣赴西陲军前效力。后复职。

54、蒋廷锡 (1669—1732),字扬孙、酉君,号青桐居士等,江苏常熟港口(今属张家港市)人。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世宗雍正间,历官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曾任《明史》及《圣祖实录》总裁及《康熙字典》等典籍总纂官。卒谥文肃。

55、蒋 溥 (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港口(今属张家港市)人。蒋廷锡子。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进士。高宗乾隆间,历官湖南巡抚、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56、潘世恩 (1770—1854),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宣宗道光间,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管户部。军机大臣,晋东阁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晋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恭。

57、彭蕴章 (1792—1862),原名琮达,字泳莪,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状元彭启丰曾孙。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文宗咸丰间,历任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晋武英殿大学士。后署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卒谥文敬。

58、翁心存 (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进士。文宗咸丰间,历官工部、吏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穆宗同治元年(1862),以大学士管工部,任实录馆总裁,并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59、沈桂芬 (1818—1881),字经笙,又字小山,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寄籍顺天宛平。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穆宗同治六年(1867),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九年(1870),迁兵部尚书。德宗光绪五年(1879),以协办大学士晋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定。

60、潘祖荫 (1830一1890),字伯寅,号郑庵,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潘世恩孙。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探花。德宗光绪元年(1875),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后升任工部、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八年(1882),任军机大臣。后任兵部、工部尚书,晋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勤。

61、翁同龢 (1830—1904),字叔平,号声甫,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翁心存子。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状元。同治、光绪两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等。甲午战争时主战,后支持光绪帝亲政变法。追谥文恭。

62、陆润庠 (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圣祖康熙状元陆肯堂七世孙。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德宗光绪间,迁国子监祭酒,后任工部、吏部尚书等。宣统间,任协办大学士,由体仁阁转东阁大学士,充弼德院院长。为溥仪师傅。卒谥文端。

在苏州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套《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乃出自吴湖帆先生的私人集藏与捐赠。在书法领域,这套“七十二状元扇”为藏界一大美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吴湖帆自身在近现代书画史上的显赫地位,加上清代“七十二状元扇”所具有的审美及学术价值,这项收藏的意义深远无比,既为清代书法发展史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凭证,扇面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致的品相亦独步书界。

吴湖帆(1894-1968)生于苏州诗书簪缨之族,原是吴大澄的侄孙,后过继为孙。他禀赋聪颖,专事丹青,造诣非凡,且家藏丰厚,精于鉴赏,有“一只眼”的美誉。所藏书画十万多件,其中最难得的有唐怀素草书《千字文》、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残卷、宋黄庭坚书《酴诗》卷等。

论起状元扇的渊源,当初在吴大澄遗留的书画中,有十八把清代状元的扇面,均出自苏州状元,吴湖帆遂发愿集齐苏州清代状元扇面。在后来的搜集过程中,又将收藏范围扩大至全省乃至全国。虽然清代“七十二状元扇”在他的众多收藏中并不是最受瞩目的,但它们也是吴湖帆倾二十年心力所得,共搜集到六十八位清代历朝状元书写的扇面。之所以称“七十二”,是因为其中有四位状元各收录了两幅扇面,分别是金德瑛、潘世恩、张謇和刘春霖。1959年,吴湖帆将这七十二把状元扇,悉数捐赠给了苏州文管会,并提出,希望文管会继续征集清代状元扇,以期合璧。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一名,是通过科举制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七十岁恩科为止,一共开了一百十二科,取了一百十四位状元,苏州占二十六名。明清时期的应试士子,大多兼习诗文书画,到清代时,对书法要求更高,要练就出一式工稳停当的“馆阁体”。有些状元不仅书法极佳,且兼擅绘画,是当时书坛画苑的风云人物。

清乾隆以前,帖派独盛,书法家远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追摹唐贤,归于赵董(赵孟頫、董其昌),继承传统,各具风格。乾嘉以后,碑派崛起,书法家搜求、临摹鼎彝碑版,开拓创新,另成蹊径,篆隶真草,诸体大备。康有为总结道:“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董其昌);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赵孟頫);率更(欧阳询)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康熙尚董,乾隆推重赵体,由此上行下效,百余年书法以董其昌、赵孟頫二家为帖学主流。科举考试中,书法也是一项重要标准。王士祯说:“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

七十二状元书扇中,大多是状元金榜题名后赠送亲友的应酬之作,书风大多雍容平正,也符合时风的转变,即“顺欧、康董、乾赵”,兼及碑学及临摹名家,所以状元扇除了彰显状元自身的文化修养,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帝王的审美偏好和书法主流风格的变迁。扇面书写内容主要有:一、自书诗。二、抄录古诗,如王维、岑参、苏轼、米芾、黄庭坚、乾隆等。三、节抄古文,如《洛神赋》、《文赋》、《文心雕龙》、《书谱》等。四、抄录碑帖题跋,如孔羡碑、灵藏碑、十七帖及淳化阁帖等。

状元扇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状元本人亲自馈赠,如清末状元张謇、刘春霖;二是友人的藏扇,吴湖帆往往是用自己的作品或其他字画、古玩换取;三是状元的后人有藏扇,但后人一般也很珍视先祖的墨宝,若非确有困窘,否则不愿让出,为此吴湖帆有时一掷重金,有时多次登门恳求,才达成所愿。关于友朋赠送、代购状元扇的情况,吴湖帆在日记中有零星的记载,如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廿九日:“李拔可赠王以衔、林鸿年状元扇二。曹友卿赠陈冕状元扇一。钱境塘赠黄思永状元扇一。冯超然代购孙家鼐状元扇一。程云岑来,云有王式舟、梁国治状元二扇,可取来。”其余赠送者有陈巨来、陶贞甫、孙伯渊等。这些状元扇面经由吴湖帆一一甄别,去伪存真,裱边题跋,注明该状元的名号、爵里,钤有“吴湖颿”“梅景书屋”“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等印,附“江苏苏州府属状元都二十四人”目录及清代状元表目录。最后交由当时最好的装裱师刘定之、洪秋声、刘桂生等人陆续装裱成册,郑重什袭珍藏。

傅以渐(1609-1665),字於磐,号星岩,山东聊城人,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是清代实行科举制度后第一个状元,即授弘文院修纂,次年,充会试同考官。历任《明史》纂修官、国史院侍讲、左庶子、秘书院侍讲学士、秘书院大学士等。顺治十二年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康熙的老师。不久,改任国史院大学士,兼文、武殿试读卷官。顺治十五年充任会试主考官,同年,因久参机务,加少保,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著有《贞固斋诗集》。傅以渐书法有很高的造诣,字体遒劲,长驰短击,纵横恣肆,放达中仍不失矩度。

钱棨(1742-1799),字振威,号湘舲,江苏长洲人(今苏州)。乾隆四十五年(1780)参加乡试,翌年赴京应试,在会试、殿试中连连夺魁,为辛丑科三元及第(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他是清代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乾隆认为是太平盛世的大喜事,挥毫作《三元诗》:“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藩。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钱棨书法崇尚唐欧阳询和李北海,开张雄健而不失严整沉着。

翁同龢(1830-19O4),字声甫,号叔平,又号松禅、贫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出身显宦,其父翁心存官至大学士,任同治的老师。咸丰六年(1856)殿试一举夺魁,即授翰林院修撰。历任陕甘学政、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辅佐光绪亲政,力主变法,并提出“非变法不足以图存”之主张,曾密荐康有为才堪大用,与之屡商变法大计,深为光绪帝倚重。著有《瓶庐诗稿》、《瓶庐丛稿》、《翁文恭公日记》等。邹王宾在《松禅老人遗墨·跋》中论翁同龢书法“远宗颜、李,近迈张、梁,有驾苍龙游碧落之概。至其结体森秀,若良玉之蕴巉岩,运笔健遒,似纯绵之裹精铁”。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筼,直隶肃宁人。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在光绪二十九年会试落第,因其馆阁体书法出类拔萃,受慈禧太后赏识,为太后抄写《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唐三藏经·圣教序》,翌年应考即夺魁。该科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寿辰特设恩科,同时科举将废,故刘春霖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书法承袭唐风,以虞世南、欧阳询为宗,用笔精健含蓄,结构规整稳妥,墨气和润,清静疏朗。清代首科状元傅以渐,与末代状元刘春霖楷书七言扇,两位状元一首一尾,及第前后相距两个半世纪,书扇归于一处,实为难得。

状元之中还有些承继关系,有叔侄联魁,如吴廷琛(嘉庆七年状元)与其侄吴钟骏(道光十二年状元)。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与其侄翁曾源(同治三年科状元)。有祖孙状元,如彭定求(康熙十五年状元)与其孙彭启丰(雍正五年状元),陆肯堂(康熙二十四年状元)与玄孙陆润庠(同治十三年状元)。

状元扇中还有一把五状元扇——《潘世恩、吴其浚、朱昌颐、林鸿年,钮福保合作为鲁斋行楷》,泥金扇面,计36行。五位状元的书法同集一页扇面上,亘古未有。

清代官绅士人间有互送书扇之风,京官回乡省亲,必定遍求朝中诸贵或京中名人书画扇,回乡作为赠礼。翰林书扇,尤其是状元扇,颇受人青睐。时至今日,通过苏州博物馆,“七十二状元扇”仍在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并以海外巡回展览的方式向全世界弘扬。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第一名(即状元),当时只有二十三岁。先当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①,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期,他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绍圣元年(1094),年满十八岁的宋哲宗亲政,四十七岁的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惇重行新法。

  徽宗即位后不久,蔡京受到守旧派的攻击被夺职,闲居杭州。爱好书画的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去访求书画,蔡京趁机勾结童贯,把书画送进宫去,因此而得到重新起用。蔡京擅长书法,逐渐受到爱好书画的宋徽宗赏识。邓洵武和温益知道徽宗将要重用蔡京,都力荐蔡京。崇宁元年(1102)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仆射(yè夜)兼门下侍郎(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这以后,一直由蔡京任左相,不设右相,“独相”达三年之久。

  蔡京是个书法家。右图“题听琴图诗”,是蔡京为徽宗皇帝“听琴图”所题的诗。

  《听琴图》画上端坐在古松树下的弹琴者为宋徽宗本人,两侧毕恭毕敬聆听的,红衣者为蔡京,青衣者为童贯。这幅图上,蔡京题有一首诗,评论家评为“字体草而不狂,字圆笔润”,“字势豪健,痛快视着”。照我看,蔡京的“书法家”美名,无非捧臭脚的人吹捧出来的,不免言过其实。平心静气地说,这样的书法,也很一般,不但后人超过他的,不知凡几,就是和赵佶的字比较起来,也缺乏风流倜傥的潇洒感,甚至可以说它“拱肩缩背”,有“奸诈之相”。

  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担任宰相,共计长达十七年。他和宦官童贯、杨戬(jiǎn剪)、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人,互相勾结,把持朝政,竭全国的财力,供宋徽宗挥霍。他们设苏州应奉局和杭州造作局,专门采买、制造宫廷用品,又从南方搜求奇花异石,动用大量船舶运到开封,称为“花石纲”;又在开封建延福宫和艮(ɡěn)岳,耗费大量财力;设“西城括田所”,名副其实地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币制混乱不堪;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史家称蔡京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①上书,称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fǔ甫)、梁师成为六贼;而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赵桓(huán环)即位以后,蔡京被贬到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改革”的旗号,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崇宁元年(1102)九月,宋徽宗根据蔡京的建议,把元祐(1086-1094)年间恢复旧法的司马光、文彦博、苏辙等120人,定为“元祐奸党”,赵佶亲自书写名字,刻在石碑上,称为“党人碑”,立于朝廷的端礼门(文德殿南门)外。凡是刻在党人碑上的名字,人已经死去的,下令削去原来的官职称号,活着的则被“下放”,贬到外地。徽宗还把章惇等人定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又复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后执政时代“下诏求直言”应诏者所上的书奏,被查者达582人,其中蔡京的党羽有41人,都得到升官重用;其余541人,则分别受到贬逐下放或降、免官职的处分。

  被当时人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形成以蔡京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蔡京、王黼先后任首相或太师、太傅,依靠宦官童贯、梁师成,以朱勔、李彦为爪牙,控制着整个徽宗时期的朝政,逢迎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时期之一。

  李春芳(1511—1584)字子实,一字石鹿。祖籍句容,曾祖迁兴化。他少时在句容茅山华阳洞读书,别号华阳洞天主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廷试鼎甲第一,高中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经六次升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加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隆庆二年(1568),继徐阶致仕后接任首辅,史称“状元宰相”;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授柱国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明史》称李春芳居官恭慎廉洁,持论平允,不事操切。他处理国家大事时却毅然果断。当时宗室藩衍,岁禄难继,他考察了旧日典章制度,对皇室吉凶大礼和对宗室供给赏赐作了严格规定,帝嘉许赐名《宗藩条例》。他操守廉洁,馈遗请属,一无所受。隆庆元年(1567)春,穆宗下诏修凤翔楼,他进谏:土木之费,岂能经先皇之世,今朝政革新,宜与百姓更始,而复兴役劳民,天下谓何?穆宗嘉许,便取消了此项工程。他持政务使国家安定。时蒙古翼士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求通明朝,举朝争论。他首赞其议,帝即采纳,隆庆五年(1571)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放归其降将,使数十年无边患。他位极人臣,德高望重,深得时人称赞。因屡受奸党诬告,深谙“贵不如安”的为官之道,多次引疾请疏归养,隆庆五年(1571)允准致仕归。

  李春芳工词翰,还喜欢神话和传奇志怪,喜爱听说书,回乡十三年常常“角巾私第”、“婆娑里社”,流连书场。他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策划者和校订者。从目前所能见到的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前的各种《西游记》版本,没有一部是署吴承恩所作,而是署“华阳洞天主人校”。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学者汪浚著《吴承恩与〈西游记〉》一文,最先认为“华阳洞天主人”是李春芳。苏兴教授详尽推考出“华阳洞天主人”就是李春芳。1982年,邑人黄俶成教授撰文《李春芳与〈西游记〉》,指出“金陵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西游记》是罕见的官版小说,非经达官贵人难以官版印行。2000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沈承庆先生遗著《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考证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挚友——明嘉靖、隆庆年间兴化籍宰相李春芳。

  李春芳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得见引书《西游记》,故有条件据为新稿“祖源”。李春芳与吴承恩交往三十余年,由壮年至晚年,友谊绵长,老而弥深,堪称文人至交。早在明嘉靖二十年(1541),李在淮安设馆授徒,就与吴交往密切。后来李在吴仕途的关键时刻,频频伸出援手,“长兴县丞”的保荐任职和后来的冤狱平反,使吴得授“荆府纪善之补”,皆是李关照运作的结果。吴贺李父寿诞的《元寿颂》中云:“承蒙恩公殊遇二十年,谒选来都,又出公之敦喻。”表示了吴对李的由衷感激;李致仕回乡家居,吴作小令《驻云飞》四阕赠之,极尽颂扬之能事;李父母八十大寿时,吴又作《德寿齐荣颂》致贺,可见两人亲密至深。

  李春芳卒后赐葬扬州城西二十里句城塘,赠“太师”,谥“文定”,祀乡贤祠。著有《贻安堂集》10卷行世、《宗藩条例》2卷,编有《明隽》10卷。《明史》有传。

  李春芳在兴化历史上的重要性,不仅由于其是状元宰相、文学巨擘,而且东南望族李氏的兴起和绵延,吴承恩、陆西星、韩贞、宗周、宗臣等文友儒士群的形成和显赫,古典名著《西游》、《封神》的联袂问世,以至于明代中后期兴化崛起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甚至于今天兴化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小说重镇,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1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十五)是乡先贤文定公春芳诞辰500周年纪念日,聊以此文奉上心香一瓣,纪念兴化历史上这位至关重要的名人。

  顾鼎臣(公元1473-1540年)是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1505年)乙丑科状元。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至嘉靖十九年 (1540年)十月,任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任职时间两年。

  顾鼎臣性格柔淳宽厚,史书评价他:“素柔媚,不能有为,充位而已。”而《吴郡五百名贤传赞》则称他是:“救时良相,名炳青史。”他是苏州状元中少数几个搬上舞台的人物之一,越剧、沪剧、锡剧、滩簧文戏中有 《顾鼎臣》;苏州长篇评弹 《顾鼎臣》更是名闻江、浙、沪,盛演不衰。那么,历史上的顾鼎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婢女私生子 少似流浪儿

  顾鼎臣与大多数出身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的苏州状元、宰相相比,算得上是个“另类”。他是苏州状元、宰相中出身地位最低下的。

  顾鼎臣父亲顾恂更是个买卖针线的小商人,在当地镇上开设一爿小店铺。其妻子是个凶悍、好嫉妒的女人。顾家有个姓杨的“青衣”婢女生得眼清目秀,楚楚动人,顾恂的妻子对婢女行动防备严密,禁止顾恂与她接触往来,顾恂又是个十分怕老婆的人,平时对婢女不敢正面看一眼。一天,婢女去给顾恂送饭,刚到店铺就下起大雷雨,婢女不能马上回去。天下大雨,自然也没有人来买东西了。顾恂与婢女眼睛对眼睛,望着那年轻、漂亮、温顺的女子,顾恂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与她发生了关系。天下就有这样的巧事,那女子竟然怀孕了,经过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中状元做宰相的顾鼎臣。那一年,顾恂已经是57岁的老头子。

  顾恂妻子得知老头子与婢女养了个私生子,十分恼怒,曾多次搜索男孩要杀死他,顾恂无可奈何,只得将孩儿掷到隔壁磨房,想让拉磨的驴子踏死,幸亏磨房主人发现,将男孩救出并收养了起来。后来,顾恂老婆始终不承认顾家有这个儿子,对他的生母更是像奴隶般虐待。顾鼎臣考中了秀才,顾恂妻子则不以为然,仍让他生母干脏活累活。顾鼎臣状元及第后,衣锦还乡,要求见生母,说道:“即使能见一面,死也无恨!”最后在亲友的帮助下,母子终于得以相见。见生母衣服褴缕、蓬头垢面地从厨房间里出来,顾鼎臣悲从中来,与母亲抱头痛哭,泪如泉涌。

  顾鼎臣小时候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上山割草砍柴。有点像无人管教的野孩子,流浪儿。有一天,顾鼎臣与一群要饭的流浪儿一起打死了一条狗,一时找不到可烧的柴,便跑进一座破庙搬出罗汉佛像当柴;狗烧熟后,顾鼎臣得以饱餐了一顿。这事大概算得上是他出生以来吃得最香最饱的一顿。

  勤学中状元 青词结君王

  顾鼎臣勤奋好学,警悟疏通。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取乙丑科状元。关于顾鼎臣考状元还有一则趣闻:乙丑科的殿试读卷大臣是内阁大臣刘健和谢迁,其中谢迁是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的状元。殿试题目,由刘健奉旨拟定。考生在答题时,谢迁问刘健殿试策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刘健说:“不过是以纯王之心,行纯王之政罢了。”意思是以周文王那样的心去行周文王之道。谢迁说:“这个意思,可不大容易领会啊!假如让我参加这场考试,我肯定拿不了这个状元了!”就在二位大臣交谈之间,顾鼎臣已把试题答完。但仔细一检查,发现订好的试卷中误空了一页。文章讲究内在的逻辑性,中间补一页可不是容易的事。才思敏捷的顾鼎臣只得绞尽脑汁,终于写满了空页。不知是听到了刘、谢的交谈,还是鬼使神差的巧合,这勉强补上的一页文字正好切合刘健的出题要求。阅卷时,刘健找来找去,没有发现领会自己用意的卷子,正当他感到很失望时,读到了顾鼎臣的试卷,不禁高兴地对谢迁说:“天下读书人岂敢轻视!我的意思有人领会了!”

  顾鼎臣的试卷末尚留有19行空白,而这一科的阅卷大臣恰巧19人。按照当时的规定,每个阅卷大臣都要写上自己的评语。刘健一见不禁感叹道:“此人用心不凡,我们每个人写评语的地方都留好了!”于是,便取顾鼎臣为一甲一名,送给皇帝点状元。

  顾鼎臣刚入翰林,明孝宗便驾崩。继承帝位的是正德皇帝,是个典型的昏君。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终因纵欲荒*而丧命。武宗无子嗣,按兄终弟及的祖训,他的堂弟朱厚熜入承王位,即明世宗,次年改年号为“嘉靖”,俗称嘉靖皇帝。从此,顾鼎臣时来运转,开始青云直上,一直当到副宰相。

  嘉靖皇帝迷信长生不老之术。他坐天下的第二年,便在乾清宫设坛祈祷。此后,他陷于求仙术而不能自拔。斋醮祈祷时,要宣读祭告“天神”的奏章表文,这是一种赋体文章,需要以极其华丽的文笔表达出皇帝对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诚意,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青词”。当时奉命作词的几个大臣水平一般,嘉靖皇帝很不满意。顾鼎臣瞅准这是讨皇上欢心的大好时机,曾撰写《步虚词》七章,即七章高水平的“青词”献上,并上疏条陈斋坛上应如此这般,才合乎斋祷仪式。嘉靖皇帝御览了他的“青词”和奏疏,龙颜大悦,“优诏褒答”。他因此成为世宗朝第一个以“青词”而受宠的大臣。《明史》称“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鼎臣倡也。”

  功存桑梓 救时良相

  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顾鼎臣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朝廷机务。明年正月,加少保兼太傅,进阶武英殿大学士。担任宰相后,顾鼎臣最值得荣耀的一件事是皇帝南巡时代朝临政三个月。大学士翟銮认为:顾鼎臣“留守居重,伊、周而下,莫之再见。非肃慎忠贞者,不足以语此。”《明史》评价顾鼎臣“素柔媚,不能有为,充位而已”;沈德符也说他“事业毫无闻”。实事求是地讲,顾鼎臣还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事的。

  一、关心国家经济,疏请丈量田亩。顾鼎臣是明代关心经济的少数几个大臣之一,是明朝中期的经济学家,《明史·食货志》用了较多的篇幅记载他关于经济的主张及动议。古代的田赋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天下额田已减少一大半,国家的税收财政已无以为继。据此,顾鼎臣提议重新丈量全国田亩,清查庄田,还田于民,改革赋役制度。于是,世宗敕谕户部清查庄田,对强占民田者,都归还原主。

  二、裁减江南赋税。江南自古以来赋税严重,出身江南的顾鼎臣十分关心日益严重的江南赋税问题。他十分同情百姓困苦,早在正德年间担任谕德时就曾指出:江南许多地方的粮长滋害州里间,民间往往“一人逋负,株连亲属,无辜之民死于箠楚囹圄者几数百人”。对此,上疏改革钱粮积弊四事,详细分析积弊形成的原因,并一一提出对策。嘉靖十八年(1539年),身为大学士的顾鼎臣再次就江南赋税问题上疏,他说:“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供输甲天下,而里胥豪右蠹弊特甚。宜将欺隐及坍荒田土,一一检核改正。”最后,嘉靖皇帝饬命巡抚欧阳铎裁减田赋,使繁重的江南赋役一度有所改轻。

  三、关心百姓疾苦,请求纾民解困。嘉靖十五年(1536年),京师大地*雨连绵,沉灶坏屋,百姓溺死无数;而全国其它的郡县也多水灾。顾鼎臣特地作《悯雨》诗,反映北地水患灾情;并上疏“极论伤夷困苦之状”,规劝皇帝应该“修人事以格天心,纾民困以消隐祸”。结果得旨而行 。重病临终前,他还奏疏:“一、复盐法以备边计;二、兴两京、山东、河南水利,开稻田以省漕运;三、经理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山西边备,以保障京师;四、复河套,经理甘肃,以保全陕;五、经松、潘,以保全蜀”(《顾文康公文集》),竭力主张整顿盐赋制度,根治黄河水患,兴修水利,开垦新田。

  四、修筑昆山城,抗倭保家乡。昆山县城最早是“列竹为栅”,至宋代仍然如此。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知州费复初为防浙东海寇,始筑土城。嘉靖五年(1526年),邑人都御史周伦以昆山濒临东海要地,屡遭倭寇抢盗,疏请筑砖城,没有结果。嘉靖十七年(1538年)顾鼎臣入阁后,想到家乡滨临大海,土城倾圯,屡遭倭患,于是亲自撰写《代工部复筑造城垣疏》,疏请沿海无城墙的州县次第修筑砖石城墙。经顾鼎臣奏准,昆山首先修筑砖石城墙。他带头捐出了皇帝给他的“惠养故旧”的赐金,作为倡导,动员百姓纷纷出钱出力。工程从嘉靖十八年二月动工,到第二年五月竣工,新城墙周长12里,共计2387丈,高2丈8尺,雉堞4587垛,城濠则与元代相同。此后,昆山人民凭据这坚固的城墙,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其中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坚守了90天,昆山城得以保住,百姓免遭灾难。为纪念顾鼎臣上疏筑城之功德,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巡抚都御史张景贤具奏,请于昆山马鞍山阳慧聚寺法华堂故址修建“崇功祠”,大学士赵贞吉撰写《太子太保文康顾公崇功祠碑记》。

  顾鼎臣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实事,不失为是一位能关心百姓困苦、关心朝政大事的好官吏。大学士翟銮称他“嘉靖中兴相业者,当有所归”,为嘉靖中兴作出了贡献。苏州沧浪亭《吴郡五百名贤传赞》则称赞他是“泽被东南,功存桑梓;救时良相,名炳青史。”

  后人为纪念顾鼎臣建有“顾文康祠”,祠旁立有石碑,颂扬他筑城功绩。昆山县城城隍庙南有顾文康书院。在乡间,还有为顾鼎臣修建的“起凤坊”、“宫谕坊”及“宰相坊”等古迹。

张家港高考状元名单公布,张家港文理科状元是谁多少分

张家港高考状元名单公布,张家港文理科状元是谁多少分 一、2018年张家港高考状元相关信息 恭喜梁丰高中! 文科穆飏同学以407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