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有哪些堂号?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7收藏

胡氏有哪些堂号?,第1张

1,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

2,三恪堂:始祖胡氍公。

3,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4,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

5,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6,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

扩展资料

胡氏名人:

1,胡歌

胡歌,1982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1996年,14岁的胡歌便成为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小主持人,200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2,胡一天

胡一天,19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内地男演员。2016年,胡一天出演《猫的树》系列微**;同年,他出演青春偶像剧《夏至未至》饰演欧俊一角,正式出道。

-胡姓

——记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邱家儒

文/邱冠瑛

山祖昆仑,水祖海宿。

在东方古老的土地上,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精深的独特历史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祖国的南海之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商贾云集、富豪众多的鹏城深圳,一位饮誉海内外的爱国慈善家,正以宗亲联谊弘扬血缘姓氏文化的特殊方式,演绎和诠释着一个新时代实业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他,就是被姓氏文化界誉为“中国民间联宗修谱第一人”的香港中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鼎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法华园佛教学会名誉会长,国际狮子总会深圳福田狮子会创会会长,深圳市酒店业商会副会长,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训中心董事,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创会会长,《中华丘氏大宗谱》总编,中华炎黄文化基金会邱氏文化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中华炎黄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邱家儒先生。

邱家儒,这位从戎十年,后游弋商海数十载的儒商,可谓生活里先苦后甜,事业上大器晚成。

1953年7月,邱家儒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陶河镇下家村一户农民家庭。家中兄妹七人中,他排行最小。在他的记忆中,17岁以前没有穿过新衣,也没有穿过新鞋,白天打赤脚,晚上踏木屐。

1971年,吃红薯长大的邱家儒为圆自己儿时的英雄梦,踏进了军营。十年的军旅生活,虽然没有条件使他成为邱少云式的英雄,却磨炼了他那坚强的意志。

1980年,邱家儒转业到了河南省外贸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邱家儒迅速完成了从军人到商人的角色转变。

1984年,为了响应国家支援特区建设的号召,邱家儒来到了深圳。这一来,他犹如金鳞入海,很快在这片商机无限的金土地上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1990年,邱家儒辞职下海,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入籍香港后,他凭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与刚强,秉承诚信为本的理念,不但实现了最初的人生梦想,而且以超乎常人的眼光与胆略,终于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名满香江。

回到深圳,邱家儒投资创办了深圳市鼎昌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山水源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金鼎美食世界、河南省鹤壁同发纺织厂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楼、纺织品贸易等,成了名符其实的实业家。

在商海,邱家儒虽然还算不上是个声名赫赫的倾国巨富,但他作为传承中华血缘姓氏文化的慈善家,其赤诚爱国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却在海内外广为传诵。

一、以血缘文化为纽带构筑海内外宗亲团结交流的桥梁

在历经无数坎坷,解决了自身温饱之后,邱家儒总在考虑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他常对人说:“一个有剩余价值的人会常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而不应要求国家为自己做什么。当一个人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时,金钱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组无聊的数字符号,要使这无聊的数字符号化腐朽为神奇,就必须把金钱奉献出来,做一些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为国家、为民族承担一点责任。”他说:“财富来自社会,也须回报于社会。否则,这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企业家,而是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于是,他修桥、修路、建学校、救灾帮困,扶助优秀学子,积德行善。他深知孩子是明天的希望:

1997年,他慷慨捐资被聘任为香港童子军的副会长;

2000年9月,他在广西投资建起了“南宁明天学校”。

2001年他捐资创办了深圳市福田狮子会,狮子会作为世界著名的慈善机构,其宗旨“我们服务”和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致。所以,他利用狮子会这个平台,积极为弱势群体忠诚服务,无私奉献。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使邱家儒的爱国热情得到充分释放。

事业如日中天的邱家儒,和每一个优秀的中华儿女一样,十分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对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极其愤慨。总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份贡献。

一个偶然的机会,邱家儒在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中突然感悟到,炎黄子孙相同血缘文化才是海峡两岸认同最珍贵的纽带。特别是当他了解到居住在台湾的丘(邱)姓人口多达四五十万,且有十多位立法委员时。心想:台湾丘(邱)氏的根都在大陆,倘若通过姓氏的血缘文化,开辟宗亲联谊的渠道,加强海峡两岸的血脉联系,宣传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扩大与世界各地丘(邱)氏宗亲间的人员交往、信息交流与经济合作,把这些同姓宗亲的亲情都凝聚在一起,岂不是又增加了一条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纽带吗?毕竟血浓于水啊!这种感悟,使邱家儒激动不已。他联想到泰国的同姓宗亲曾经说到他们最怕自己的子孙后代会忘掉祖宗,期待着祖国有他们寻根认祖的条件和场所。认识到无论人在哪里,无论身在何方,正是同样的血缘,共同的祖先,相同的文化,凝聚了海外华人、华侨、华裔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限的向往啊!身为客家人后裔的邱家儒,深深地体会到血缘姓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萌生了编纂一部编写涵盖全世界丘(邱)氏宗亲,统一全世界丘(邱)氏辈序字派的《中华丘氏大宗谱》,以实现传承中华民族血缘姓氏文化的愿望。

2001年1月,他信·西那瓦当选为泰国第23届总理。得知这个消息,邱家儒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信不但是华裔,而且正是丘(邱)姓的后代。邱家儒为同姓宗亲能在异国他乡当上国家总理,深感骄傲和自豪。邱达信,泰国叫他信。他的曾祖父叫邱春盛,约1900年前后从潮州坐船到泰国的曼谷

1908年和当地泰国人唐迪结婚,在曼谷做过税官,后来搬到清迈,生了个儿子叫乃清,乃清的儿子叫乃乐,就是邱达信的父亲。

邱达信1949年7月份出生,却已经不知道曾祖父邱春盛是广东哪一个村庄人。邱家儒为他信找不到祖籍而难过,他便毅然决定要编纂一部编写涵盖全世界丘(邱)氏宗亲,统一全世界丘(邱)氏辈序字派的《中华丘氏大宗谱》,以圆海内外丘(邱)氏后裔的寻根梦。从而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血缘姓氏文化的时代责任,藉以释放自己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

2001年9月,邱家儒与同宗的邱君儒、邱子文、邱锦辉等宗亲畅谈三天,一致认为:建立宗亲联谊平台,研谱修谱,兴教育贤,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毋乖天序,毋渎天伦,尊祖敬宗,昭穆不乱,敦亲睦族,尊老爱幼,患难相济,贫困相周,爱国爱乡,报效祖国等传统美德的善举。有利于海内外宗亲溯明祖源,理清世系,使后代子孙了解国史、姓史、族史、家史的木本水源;有利于满足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需要,为海内外宗亲认祖归宗提供史实依据,增强海内外宗亲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地丘(邱)氏宗亲间的联系,扩大与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华裔及其友人的信息交流与经济合作,促进宗亲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有利于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协助政府抢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协助国家培养人才,减轻政府负担。符合国家政策,利国、利民、利宗亲。因此,邱家儒倡议组建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

2001年12月,邱家儒广泛联络同姓热爱中华民族血缘姓氏文化的有识之士,在深圳创建了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邱家儒不同凡响的义举,很快得到了海内外宗亲的广泛认同、热情支持、衷心拥护和热烈响应。许多海内外颇有影响力的丘(邱)氏贤达纷纷加入这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社团组织,并以邱家儒为楷模,纷纷解囊相助。台湾、香港、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哑、美国纽约等地的丘(邱)氏宗亲会纷纷与邱家儒联系,向他提供族谱资料,高度盛赞他这一伟大的创举。

2002年8月5日,邱家儒和台湾邱清辉、邱正吉,泰国的邱鸿城、丘双德、邱剑锋,新加坡丘耀兴,香港丘钧尧、邱财文及国内宗亲代表,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邱家儒被推举为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的创会会长。

2002年9月9日,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及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230多位邱(丘)氏宗亲代表欢聚鹏城,参加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的庆典大会。在这次被称为“9·9”庆典的盛会上,海内外宗亲取得共识:中华丘(邱)氏自穆公营丘开姓以来,代逾百世,瓜瓞绵延,子孙遍布世界各地。但由于漫长的历史变迁,祖源世系已朦胧难辨。特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严重践踏,许多记载祖源世系,维系宗族感情的族谱被焚毁,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保护价值的祖祠祖墓等一大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时代,许多海内外宗亲有着强烈的寻根认祖、敬宗睦族的愿望。他们深怕自己的子孙后代忘记祖宗,舍本远亲。编纂一部涵盖全世界丘(邱)氏源流世系、统一天下丘(邱)氏字派辈序的《中华丘氏大宗谱》,不仅是我中华丘(邱)氏历代先辈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当代全世界丘(邱)氏500多万宗亲的共同心声。它对于理清祖源世系,弘扬尊祖敬宗,敦宗睦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使子孙后代知木本水源,为海内外宗亲认祖归宗提供依据,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邱家儒顺应时代的潮流,正式提出并和与会宗亲共同确定了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尊祖敬宗,爱国爱乡,忠诚服务,无私奉献”的宗旨和编修《中华邱氏大宗谱》,统一世界丘(邱)氏辈分,统一认定丘(邱)氏开姓始祖;修缮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保护价值的祖祠祖墓;兴教育贤,培养中华丘(邱)氏人才的“三大任务”。会上,邱家儒凭着一片赤诚之心,首先认捐1000万元人民币,倡议成立了《中华邱氏大宗谱》编纂委员会和中华邱氏兴教育贤基金会,并从全国各地选拔编谱精英进驻深圳市莲花山庄的中华邱氏谱馆办公,宣告《中华邱氏大宗谱》正式开编。随后,联络发动宗亲参与研谱修谱的工作迅速展开,在广大宗亲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响应下,国内一大批市县的丘(邱)氏族谱研究分会相继成立,截止2007年12月,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在全世界成立了415个分会、宗亲会、联谊会、联络处,踊跃参与编修《中华邱氏大宗谱》全国各县市区分谱。为了宣传“三大任务”,邱家儒又主编了7期会刊、78期间报、6期资料汇编和一系例音像资料免费赠送到全世界的丘(邱)氏族人。以传承中华民族血缘姓氏文化,激发海内外丘(邱)氏子孙的爱国热情。

二、编修《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把同宗共祖的全世界500万邱氏子孙联系起来,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贡献

家谱与国史、方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今正逢盛世,我国民间的修谱联宗活动正方兴未艾。邱家儒倡导编修《中华邱氏大宗谱》的初衷,就是要打造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血缘姓氏文化,把同宗共祖的全世界500万邱氏子孙联系起来,进而影响和带动百家姓一道让全世界的中华血脉都紧紧地连接起来,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不管身在何方,他们的根在中国,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同胞,要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中华振兴做贡献。就是这个初衷,不但使邱家儒圆了丘(邱)氏族人几千年来的一个共同的梦,也使“弘扬中华民族血缘文化”的大旗插上了前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历史高峰。他的梦想是要让中华民族的子孙都能牢记自己的根,他的希望是让所有的炎黄子孙团结如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仁义道德。这就是爱国慈善家心中蕴藏的赤子情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血源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而不朽的生命力。但古往今来,各个姓氏一般都以支系、以房派修家谱,而每个姓氏的有识之士,都梦寐以求想修成一部全国统一字辈的族谱,然而除孔、孟、颜、曾四姓由官府主持修成外,民间修谱却没有一个姓氏能真正实现了全国统一字辈的愿望。

《中华丘氏大宗谱》是稽三千年祖源世系,纳海内外浩繁支派,汇全世界丘(邱)氏裔孙的一项巨大的系统文化工程,也是中华丘(邱)氏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其编纂的艰巨性、复杂性,也是世界氏族史上民间自发修谱所从未有过的。为确保一部完整全面、翔实准确、科学权威、严谨规范、统一优质的《中华丘氏大宗谱》早日面世,并使之成为符合史实,经得起时间检验和专家学者考究,经得起子孙后代评说,对得起历代先祖的传世宝典,邱家儒主持制定了《中华丘氏大宗谱》编纂总方案和《中华丘氏大宗谱》各卷编纂方案,并设置了四级论证机制,先后聘请了数十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按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知者叙之,不知者宁缺勿错的指导思想和横排世系,纵贯时间的编谱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六年来,各地前来深圳奉送老谱和世系资料的丘(邱)氏族人络绎不绝,各分谱编委会研谱、修谱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编纂形势十分喜人。截止2007年12月,全世界有380多万邱氏宗亲参修《中华邱氏大宗谱》,有202部分谱已正式出版面世。

2003年12月29日,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在《中华丘氏》简报第4版向全世界丘(邱)氏族人正式公布了《中华丘(邱)氏采用统一辈序字派的决定》,从此使丘(邱)氏家族成为继孔、孟、颜、曾之后第五个全国统一编排辈序字派的姓氏,也是第一个全世界统一编排辈序字派的姓氏。

2004年,为了将家谱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一起,造福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邱家儒捐资5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先生主持的对我国百家姓的顺序排列经调查作出了新的结论,2006年1月1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了研究成果。邱家儒对我国的遗传基因学、姓氏起源学及姓氏文化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功不可没,必将载入史册。

三、协助政府保护和抢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邱家儒倡导并捐巨资修缮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保护价值的祖祠祖墓,其目的就是以民间力量协助政府保护和抢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了弘扬祖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为海内外宗亲尊祖敬宗、祭拜祖先提供实实在在的场所。

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保护价值的祖祠祖墓等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为保护和抢救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子孙后代知木本水源,为海内外宗亲认祖归宗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邱家儒号召宗内有成就的企业家,慷慨解囊,积极捐资抢修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我国的历史文化宝库更加灿烂辉煌,让全世界各地的宗亲无论回到祖国的东南西北中,都有祭拜祖先和宗亲联谊的场所。他不但四处奔走游说,发动宗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先后修复了江西宁都文仲宗祠,邱维屏家庙(均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一大批濒危的祠墓。

他还出资数百万元重修了广东丘(邱)氏宋始祖烋秀祠,广东海丰余庆堂,文宗史祖、《左传》作者、山东肥城丘明墓,福建上杭丘(邱)氏宋始祖二十七郎惟禄祠等一大批名祠名墓,为海内外丘(邱)氏族人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创造了条件。现在,邱家儒又出巨资正在组织重修山东临淄姜太公后裔百姓大宗祠,丘(邱)氏河南堂,指挥使、唐初从中原南迁赣州的客家丘(邱)氏第一位始祖丘崇的祠墓,《大学衍义补》作者、执掌内阁四年的明大学士海南丘濬的祠墓,明东阁大学士、宜城丘瑜墓等祖祠祖墓,努力协助政府保护和抢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各地掀起了修缮祠墓的热潮,积极组织巨额资金,抢救破败不堪、濒临倒塌的祖祠祖墓。这对于扩大对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于繁荣祖国的文化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都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兴教育贤,为国家振兴培养人才

中华丘(邱)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从春秋长事齐君以孝著称的丘吾子,到文宗史祖《左传》作者丘明,从一信降服千军万马的丘迟,到总领道教的蒙古大宗师丘处机,从理学名贤、一代巨儒丘濬,到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丘逢甲,数不清的丘(邱)先贤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是,邱家儒认为:近代中华丘(邱)氏的人才相对少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拔尖人才屈指可数。说明当代丘(邱)氏对国家、对人类贡献人才较少。丘(邱)氏是百家姓中排序第65位的大姓,应该对国家、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所以,邱家儒以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及时地把“兴教育贤,培养人才”当作“三大任务”中的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提了出来,他说:“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宁可苦了我们这一代,也不能苦了子孙后代。家里再穷,也不能不支持兴教育贤。”邱家儒带头资助寒门学子外,不但在家乡设立了奖学金,还对全国各地每年考上北大、清华的邱氏子弟进行将励。

最近,热衷于兴教育贤的邱家儒又有了新的计划:在红军长征的起点瑞金和长征的终点直罗镇,分别投资建校,泽被更多的学子。广大宗亲和各地分会在邱家儒的感召下,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响应邱家儒兴教育贤的号召,以兴教育贤为己任,纷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持分会建立兴教育贤基金会,广泛筹集资金、扶持和奖励宗内优秀而又贫困的学子完成学业。宗内有成就的企业家也积极响应总会的号召,以兴教育贤为己任,致富不忘扶助和鼓励优秀学子。邱氏总会的副会长邱玉举率先资助江西九江、兴国、云南的困难学子;福建连江的邱安健则投资7000多万元,修建了福州地区一流的私立学校,并对邱氏子弟实行优惠;邱氏总会的副会长邱让华捐资70多万元,对江西宁都的灵村小学进行改造;香港邱依德和桂忠宗亲捐资100多万元兴建潮安县凤塘东龙“依德”教学楼;广西陆川的邱姓人家则开展了“陆川邱氏最佳育贤家庭活动”;广东惠东分会筹集数十万元奖学金对考入大学的学子予以奖励等等……现在,兴教育贤在全国各地的丘(邱)氏已蔚然成风,前景十分光明。

五、传承中华血缘姓氏文化的巨大凝聚力

邱家儒具有广阔的胸怀。虽然他一直致力于丘(邱)氏“三大任务”的实施,但他的目光却有更远的期待。他说:“丘(邱)氏实施“三大任务”,具有深远的表率意义。如果全国各姓氏都行动起来,中国的希望工程就会更加庞大和坚实,全球的华人、华侨、华裔就更能团结如一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就更有希望。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华丘(邱)氏总会的成立,也宣告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邱家儒的话语里,我们体会了一种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不懈追求。

邱家儒的心血没有白费。“三大任务”的成功实施,蕴涵着传承中华血缘姓氏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强大生命力,也彰显了“利国、利民、利宗亲”的现实意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大任务”的成功实施,凝聚了全世界丘(邱)氏后裔的心。美国圣路易市神学院院长邱恩处博士回来了,并出任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台湾“总统府顾问”邱金标回来了,台湾“立法会议员”邱创良、邱清辉、邱正雄、邱镜镕回来了,台湾世丘会领导邱正吉、邱永仁、邱仕燃回来了,泰国丘(邱)氏宗亲总会领导邱鸿诚、邱双德、邱细见、邱留粦、邱剑锋回来了,马来西亚丘(邱)氏宗亲会邱耀权回来了,新加坡丘(邱)氏宗亲会邱耀兴回来了,法国丘(邱)氏宗亲会邱明回来了,香港邱钧尧、邱达生、邱瑞真、邱财文、邱全、邱肇龙、邱永良、邱万忠等回来了,澳大利亚的邱育章回来了,菲律宾的邱天祝也回来了,他们分别出任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顾问、名誉会长、副会长和祭祖代表团团长,在他们的引领下,海外一大批有成就的实业家纷纷来到祖国投资兴业,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

2005年7月2日,泰国第23届总理他信回到广东梅州寻根访祖。却因无详实的资料佐证,而无法确认。在梅州市政府和丰顺县侨办的帮助下,在丰顺县塔下村找到了他信总理先祖邱福宁的祠堂、及其先祖居住过的祖屋、上祖的坟墓和一张保存了70多年有他信先祖家族23人合影的珍贵照片。邱家儒又出资10万元,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邓亚军博士专程到海丰,为邱春盛的胞弟邱三盛的四代孙作DNA鉴定,最终确认丰顺县塔下村为他信总理曾祖邱春盛的故里。

他信总理曾祖邱春盛的故里找到了。消息传到泰国,他信家族的兄第们于2006年再次来到塔下作实地考察,最后确认无疑。

2007年10月22日~23日,他信的大哥泰国陆军上将、国防部长邱乌泰、他信的二哥泰国陆军上将、三军总司令邱猜也实,他信的三哥泰国空军上将邱巴威等他信家族成员一行六人拜访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邱家儒并在邱家儒的陪同下回到了广东省丰顺县塔下村祭祖。

2007年11月7日~9日,泰国公安部副部长、警察上将邱旺国拜访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邱家儒并回到广东省揭西县东园镇宅埔村祭祖。这充分证明了邱家儒成功实施“三大任务”的强大凝聚力和丘(邱)氏后裔无论走到哪里,不管身在何方,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根在中国,他们是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同胞。

穆发千枝,四海邱氏尊始祖;公传万代,九州后裔总同宗。2004年9月16日,首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国际祭姜太公大典在山东临淄隆重举行。这一天,邱家儒率领来自美国、泰国、香港、台湾等地的700多名邱氏宗亲来到临淄,祭邱氏太始祖姜太公。开幕式上,近200面印有寓意着“中华丘(邱)氏氏作为龙的传人,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会徽的会旗迎风招展,形成了一道鲜艳夺目的靓丽风景。这一天,对中华丘(邱)氏氏宗亲联谊总会来讲,是值得庆贺的一天,山东省淄博市为中华丘(邱)氏氏宗亲联谊总会建立了会馆,国家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参加了会馆的揭牌仪式。从此,每年的9月12日,海内外都有数百位丘(邱)氏后裔在邱家儒的率领下,来到山东省临淄举行国际公祭姜太公大典、国际民间祭丘(邱)氏开姓始祖穆公大典。而中华丘(邱)氏氏在百家姓中的影响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邱家儒与时俱进,忠诚奉献,以宗亲联谊弘扬血缘姓氏文化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世界的楷模和典范。他不但得到海内外数百万宗亲的拥戴,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关注,许多媒体纷纷上门采访报道,称赞他承传中华血缘姓氏文化这一利国、利民、利宗亲的伟大壮举,称赞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称赞他为中华丘(邱)氏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历史丰碑。

可以坚信:只要全世界500万丘(邱)氏宗亲坚持不懈团结起来,共同弘扬包括血缘姓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丘(邱)氏就必将人才辈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人物简介

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京剧”创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为一体,创制二簧反调。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青衣小腔溶于老生唱腔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后辈所仿效。《都门杂咏》有诗云:“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倚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天津第一代泥塑匠张明山塑造余三胜饰《黄鹤楼》中刘备泥塑一座,被京剧界尊为“祖师爷”。

艺术经历

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改唱老生,时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

艺术特色

原唱汉调,清道光年间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他通文墨,口才便捷,常自创新腔。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

艺术地位

道光、咸丰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或梨园三鼎甲。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

代表剧目

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或称《当锏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 余三胜腹笥渊博,上演剧目非常丰富,其他如《沙陀国》、《让成都》、《阳平关》、《伐东吴》、《白帝城》、《磐河战》、《太平桥》、《空城计》、《金水桥》、《金沙滩》、《盗宗卷》、《黄金台》、《状元谱》、《造白袍》、《取帅印》、《桑园会》、《五彩舆》、《南阳关》、《黄鹤楼》等,为后人所效仿传唱。

重大贡献

奠定徽剧以生为主的基础

自清初至道光,无论昆腔、京腔还是秦腔,所演剧目莫不是以旦角为主。就“花部”戏曲而言,见于《燕兰小谱》[④]的剧名,计有《烤火》、《卖饽饽》、《花鼓》、《拐磨》、《小寡妇上坟》、《浪子踢球》、《王大娘补缸》、《三英记》、《缝胳膊》、《龙蛇阵》、《樊梨花送枕》、《倒厅门》、《滚楼》、《吉星台》、《潘金莲葡萄架》、《打门吃醋》、《狐狸思春》、《别妻思春》、《百花公主》、《擂台订姻》、《看灯》、《吊孝》、《背娃子》、《打灶王》等24出,几乎无一不是以做功为主的旦角戏。徽班也是这样,第一个进京的三庆徽班就是以名重一时的旦角演员高朗亭为其领班人。乾隆年间刊刻的《缀白裘》中所载当时流行的“花部”剧目《买胭脂》、《花鼓》、《搬场拐妻》、《思凡》、《出塞》、《探亲相骂》、《过关》、《上街·连相》、《借妻》、《看灯》、《戏凤》、《别妻》、《挡马》、《面缸》等都是以旦角为主的戏。

然而自汉戏进京之后,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演男性角色的剧目日多,尤以老生为主之剧目数量最大。于是徽剧由旦行为主迅速演变为以生行为主。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当时雄踞北京剧界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嵩祝、新兴金钰、大景和等七个戏班,除大景和以净行任花脸为领班人外,其余六班,如三庆的程长庚、春台的余三胜和李六、四喜的张二奎、和春的王洪贵、嵩祝的张如林(亦作“张汝林”)、新兴金钰的薛印轩,均是以老生行为领班人。而大景和班中亦有梅东这样闻名当时的老生演员。《都门纪略》所载上述七班演出的剧目计有80余出,而以老生为主的剧目则占一半以上。它们是《法门寺》、《借箭》、《文昭关》、《让成都》、《三挡》、《摔琴》、《白蟒台》、《定军山》、《当锏卖马》、《双尽忠》等40余部。这其中余三胜所演见于记载的有《定军山》(饰黄忠)、《当锏卖马》(饰秦琼)、《战樊城》(饰伍员)、《鱼肠剑》(饰伍员)、《击鼓骂曹》(饰祢

衡)、《探母》(饰杨延辉)、《双尽忠》(饰李广)、《捉放曹》(饰陈宫)、《碰碑》(饰杨令公)、《琼林宴》(饰范忠禹)、《牧羊卷》(饰朱春登)、《乌盆记》(饰刘世昌)、《摘缨会》(饰楚庄王)等,计13种。在6个老生领班中,余三胜所擅长的老生剧目远远高出其他5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京剧”条云:“道光后期,梨园风气突然又起变化……演出剧目随之亦改以老生为主,且都是唱功戏或唱做并重的戏,如《文昭关》、《让成都》、《法门寺》、《草船借箭》、《四郎探母》、《定军山》、《捉放曹》、《碰碑》、《琼林宴》、《打金砖》、《战樊城》、《打渔杀家》等,这些剧目至今大都还保留在京剧里。”文中列举的12种以老生为主的戏,有6种为余三胜所主演或擅演者。这说明,在徽剧由旦角为主转为老生为主的变化过程中,余三胜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以生为主这一局面的出现,从内容上讲,提高了戏剧舞台反映生活的能力。从艺术上看,说明徽剧声腔和表演技艺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艺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它总是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幼稚走向成熟。余三胜等人正是遵循艺术规律的实践者。其二,统治者的干预也是原因之一。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多次三令五申禁演梆子、“乱弹”。这类剧目虽具有生活气息,清新活泼,但它们以旦角为主,内容常有庸俗、轻佻之处。而老生戏则多庄重严肃。当时宫延内又常以祝寿、庆贺为名召演员入宫承应,应召的戏班不得不注意无伤大雅,故多以老生戏来承应,所以老生戏借此机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三,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京剧形成的过程正值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这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演员们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反映或影射这种生活。而老生戏多表现重大主题,较少表现儿女情肠,更宜于表现这种现实生活。从现存京剧剧目看,老生戏多写重大题材,很少写爱情,实际上就渗透着演员对时代变化的关注与或多或少的爱国情绪,以及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憧憬。由此看来,余三胜等人的革新创造不但合乎艺术创造的规律,也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要求。

皮簧声腔曲调的主要改革者

汉戏,亦称汉调或楚调,即今汉剧的前身,以唱西皮与二簧调为主。汉戏的历史也较为悠久,浙江余姚人叶调元作《汉皋竹枝词》[⑤]记载有道光年间汉口演出汉戏的情况。其中有两首云:

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簧。

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

小金当日姓名香,喉似笙箫舌似簧。

二十年来谁嗣响,风流不坠是胡郎。

由上诗可知,汉调在道光时期即为武汉观众所喜爱,艺术表现力强且演员技艺高超。汉调以唱西皮与二簧调为主,二者有诸多板式,且有反调。西皮调旋律急骤,易表达激昂雄壮或活泼愉快的情绪,二簧调旋律较缓慢,多表现凄凉沉郁的情绪。

汉二簧调起源于何地?看法颇不一致。有人认为与徽剧中二簧调同出一源,由在元末南戏基础上形成的弋阳腔演变而来,只是由于渗进了地方色彩,与徽二簧不尽相同而各有特色。一说来源于湖北的黄陂、黄冈,故称“二黄”。有的干脆说“起于湖北黄冈县”。[⑥]欧阳予倩在《谈二簧戏》一文中说:“平二簧是由安徽人唱出来的……渐渐由湖北改造成现在的形式,复从湖北流传到安徽,再由安徽人传到北京,便变成了京二簧。”这说法,实乃仍主张二簧调起自湖北之说。二簧若起于湖北黄冈,与余三胜有无关系?不敢臆断,待考。

至于西皮调,一般人认为是清初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演变成的。据说当时湖北人称唱词为“皮”,因而称从陕西而来的腔调为“西皮”,也有人称“襄阳腔”或“北路”。余三胜、王洪贵、李六将这种汉调带到了北京。由于进京后与徽班同台演出,余三胜等艺术大师得以在徽剧的基础上吸收汉调的优点,对徽剧进行改造和提高,从而最终完成了徽、汉合流。

余三胜等对徽调的改造与提高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其一,是丰富其声腔旋律。汉戏进京之前,徽调虽然在腔调上十分丰富,然而它在曲调上却也存在着平直简寡的缺陷,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时尚黄腔喊似雷”。徽调虽有实大声洪的特点,但还缺少演唱技巧,声调高响平直而缺乏韵味。而湖北汉戏的皮簧腔,与徽戏皮簧腔相比,无论腔调还是板式,均有独到之处。例如在板式上,汉戏二簧腔此时已发展得较为完备,像二簧摇板、散板、滚板、导板、二流、慢三眼等一套二簧板式均已出现;就汉戏西皮而言,散板、摇板、快板、二六、导板、原板、慢板等比二簧腔更为完备。同时还有反二簧、反西皮。余三胜是汉戏班的名角,且又富于创造性,他在汉调皮簧和徽戏二簧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特点,逐渐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这种唱腔,既有汉、徽皮簧的某些特色,又不完全同于原汉、徽皮簧的所谓“楚调新声”的西皮、二簧唱腔。其声调悠扬圆美,既有高昂激越之优,又具有浓郁深沉之长,丰富了皮簧声腔的音乐性,加强了皮簧腔的表现力。当时,有余三胜擅唱“花腔”,以唱“花腔”独树一帜之说,他并有“时曲巨擘”之称谓。据一些资料记载,京剧中的二簧反调如《李陵碑》、《牧羊卷》、《乌盆记》中的反二簧唱腔,均由余三胜所创始。同时余三胜很重视声音的色彩(通过声带的紧松来表现)和感情的表达,例如同一板式的唱段用于不同内容的戏剧和人物,却能唱出不同的感情和音乐色彩来。如他饰《文昭关》中的伍员时所演唱之“二簧慢板”转“原板”的成套唱腔,与饰《捉放曹》中的陈宫时所演唱的“二簧慢板”转“原板”的成套唱腔,尽管二者在板式和基本旋律上大同小异,但通过他的演唱,却刻划出了两个不同的人物。余三胜还善于把青衣小腔巧妙地溶于老生唱腔之中,使行腔圆润流利,婉转缠绵,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他戏路宽广,不仅擅长反二簧,同时也擅长西皮(亦属花脸)。他通过丰富的艺术表演的实践,在徽、汉合流的过程中,为其声腔旋律的丰富,不断摸索创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二,使唱腔板式更为完备。徽班进京之初,未见记载有“西皮”一词。其所唱的二簧,主要是平板之类,或即今日之“四平调”。而余三胜、王洪贵、李六进京之后,与广大徽、昆、梆等戏曲艺人协作,使徽调声腔板式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到了道光中期,不仅以西皮、二簧为主的声腔已经被确定为各戏班(指徽剧班)演出的主要声腔,而且从当时流行的《文昭关》、《捉放曹》等一些戏中,可以看到二簧与西皮在一戏中相间使用的情形,已较为普遍。此外,从《李陵碑》(余三胜饰杨令公)的唱腔可以看到反二簧的导板、散板、原板、慢板等各种板式已经发展得更臻完美。从《四郎探母》(余三胜饰杨延辉)和《击鼓骂曹》(余三胜饰祢衡)等的唱腔,可以得知在当时包括导板、原板、慢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等在内的一套西皮调板式,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从《文昭关》伍员的唱腔和《大保国》李艳妃等的唱腔中可知,包括慢板、原板、散板、导板的一套二簧曲调板式,也发展得颇为完备。这些各具色彩的声腔板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在一出戏中或先唱二簧,后唱西皮,或此用原板,而彼用快板,不仅在演唱上灵活多变,色彩纷呈,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套既符合生活规律,又能细致地揭示人物感情的变化,富有音乐美感的唱腔结构程式。同时这种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皮簧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徽班诸腔杂奏的状态,使这个更臻完美的皮簧声腔板式,成了徽班演唱的主要音乐形式,为京剧这一新生剧种的形成,在声腔曲调上创造了条件。而在这一改造过程中,余三胜始终走在王洪贵、李六等人的前列。

对京剧语言的改造

现在的京剧演唱语言实际上是以“湖广音”读“中州韵”为基础的。所谓“中州韵”,是以元人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为标准而确定的声韵体系。这部韵书以元代北方语言为标准,对字音、声调、辙韵均做了统一规定,是自元以来北方戏曲所遵循的声韵规范。在余三胜等人未率汉班进京之前,已在北京立足的徽剧,其语言并没有统一规定,与北京观众也有一定的隔阂。而余三胜等汉戏演员进京之后,同徽剧演员一起,在演唱上以“中州韵”为准,使徽班的演唱统一在这种语言标准之下,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北京字音,为京剧在唱念上的谐调、统一奠定了语音基础。“中州韵”最大的特点是无入声字,原广韵中的入声字分别并入平声、上声、去声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入派三声”。“中州韵”又将平声分出阴平、阳平,这样就和今天推广的普通话的声调相同。所谓“湖广音”实是指湖北省所特有的地方语言声调。湖北方言的特点是音域宽,语调跳跃性很强。而汉戏皮簧的曲调属于大跳音程的句式本来很多,演唱起来高低跌宕,曲调悠扬。余三胜作为湖北东部人,率汉班进京之后,尤其在执掌春台班主之时,唱念之中,在广泛采用“中州韵”的同时,在唱念四声调值上坚持沿用本色的“湖广音”。由于这种舞台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且与当时北京观众语言有相通之处,因而时间愈久,影响愈大,最终成为京剧的规范语言。

这种特殊舞台语言的形成,大约在道光中期。这时老生演唱分做三派,程长庚(安徽潜山人)为“徽派”,张二奎(传系北京人)为“京派”。凡在演唱中使用“湖广音”者,均被称为“汉派”。余三胜即“汉派”之代表人物。“汉派”虽为三派之一,实际上它在徽班中占有统治地位。就“湖广音”的使用而言,从余三胜传至谭鑫培(湖北武昌人),再递及余叔岩(余三胜之孙),直至杨宝森(1909—1958,北京人)而相沿至今,它一直是京剧老生演唱中的一个主要派别,其规范成为京剧演唱所遵循的准则。

四、子孙承祖业,使“汉派”成为京剧主流

余三胜不仅从上述三个方面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培养了京剧事业的接班人,尤其是培养了其子余紫云继承了自己的事业。余紫云又培养了三子余叔岩为“汉派”传人,使京剧中主流派“汉派”后继有人。此亦当是余三胜的又一贡献。

艺术影响

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

故居

余三胜故居,位于石头胡同61号,三进院落,前院东房3间,大门道直通北游廊,西房3间;中院上房(西房)3间半,带前廊,北房、南房各2间;南跨院设南房3间。现为市文化局所有的民居。

后嗣演员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余紫云

余紫云(1855—1899)出生之时正值余三胜处于艺术高峰期。由于家庭的熏陶,他幼年即师事梅巧玲,习青衣兼花旦、昆旦。所演花旦戏、青衣戏均很著名。据《梨园旧话》载:“余伶先演花旦,后演青衣……其唱功固臻妙境,不专属青衫之剧,如《戏凤》之李凤姐、《虹霓关》之丫环姿态横生。”又《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载:“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实为今王瑶卿、梅兰芳之先驱者。”据说他每饰演《虹霓关》之丫环时,北京所有旦角都来观摩其做功和台步。

“汉派”重要继承人是谭鑫培(1847—1917),武昌人,新老生“三鼎甲”之一。谭鑫培对于前辈名家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无不悉心琢磨,深刻领会。如演《碰碑》、《珠帘寨》、《定军山》等纯宗余三胜。他继承余三胜所采用的以“湖广音”夹京音来读“中州韵”的方法,统一了京剧舞台语言的字音,使之规范化。他学习余三胜的创造精神,创造了倒板、闪板、赶板等腔调,使京剧的板式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

余叔岩

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生于北京。他幼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又师从以戏文上讲究音韵准确而著名的老生艺人吴连奎。他少年时期即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当铜卖马》等,初露头角。他向众多艺人学习“谭(鑫培)派”唱腔,后拜谭鑫培为师。1915年加入梅兰芳班社。余叔岩精于音律,讲究字音声韵,对口形的开、齐、合、撮,字音的出声、归韵,四声的细致区分等,都一丝不苟,且把握得准确得当,所以唱来韵味醇厚,规矩谨严,较之谭鑫培,另有一番境界。1917年谭鑫培去逝后,他自己挑班,演出《打棍出箱》、《定军山》、《打渔杀家》等剧,名重一时。其它如《战太平》、《断臂说书》、《空城计》、《南阳关》、《失印救火》等戏的唱腔和表演,也无不贯通谭鑫培的艺术精髓,成为“汉派”的主要传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余派”。余叔岩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王少楼、吴彦衡。晚年又收孟小冬、李少春、陈大@①等。“余派”继“谭派”之后,对京剧老生行当的表演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后学者演《捉放曹》、《宿店》、《搜孤救孤》、《打鼓骂曹》、《打棍出箱》、《战太平》等戏,大多宗余。1935年后,余叔岩因病不常演出,曾灌制唱片18张半,是京剧声腔的珍贵资料。

注释:

①该文原载于湖北省戏剧工作室主编的《戏剧研究资料》1983年第8期。

②③清人粟海庵居士所著《燕台鸿爪集》有云:“京师尚楚调,乐工如王洪贵、李六以善为新声称于时

胡氏有哪些堂号?

1,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2,三恪堂:始祖胡氍公。3,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4,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