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常遇春,为何会在征战归来时突然暴毙?常家子孙结局如何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一代名将常遇春,为何会在征战归来时突然暴毙?常家子孙结局如何呢?,第1张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常遇春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会是徐达、常遇春这两人。两人都是朱元璋麾下的猛将,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相比徐达后来的长寿,常遇春却是英年早逝。自1355年加入朱元璋麾下后,征战十余年,帮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在1369年,就在明朝刚刚建国两年之后,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而亡。在野史上,关于常遇春的死因,众说纷纭。

1壮年暴毙的野史传说

对于常遇春的死,明史上并无详细记载,仅仅只有十余字的记述。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但在一些野史和小说上,对于常遇春的死因,却是说法极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当属所谓的‘被悍妇之肉吓死’了。

在这个说法当中,朱元璋因为怜惜常遇春没有儿子,便赏了常遇春两个宫女。奈何常遇春的妻子,性情凶悍,根本不允许常遇春亲近这两个宫女。有一次这两个宫女帮常遇春洗脸,常遇春赞叹了一句‘好白的手’。

这句话被常遇春的妻子听到之后,起了嫉妒之心,将这宫女的手砍了下来。此事被朱元璋知道后,老朱听说自己赐下的宫女,竟然被一个悍妇给砍了,怒不可遏。便派人去常遇春府上,将这位悍妇给大卸八块,做成了肉酱分给群臣吃。

常遇春因此事惊吓过度,自此身上留下了暗疾,所以才会壮年暴毙。这个说法,倒是很符合后来老朱诛杀功臣的形象,因此在民间流传颇广。不过,稍微对明朝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能分辨出,此事绝不可能是真的。首先,常遇春是明初的名将,在军中威名极盛。不管怎么说,老朱都不可能在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固的时候,就因为这种事情,杀掉功臣妻子。

其次,众所周知,明朝初年的另一位名将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如果这位悍妇真的存在的话,那肯定是蓝玉的姐姐。要是老朱真的把人家大卸八块了,后来蓝玉还能替老朱卖命?另外,常遇春也不是没有儿子,常遇春膝下有三子,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因为没有子嗣被赐下宫女,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扯淡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除了这个说法以外,还有人把《倚天屠龙记》里的说法当真。说常遇春是早年受了伤,被张无忌治疗。张无忌医术不行,给老常留下了暗伤。

对于武侠小说里的这种说法,真是连解释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常遇春一生征战无数,曾经杀过很多俘虏。所以民间传说,常遇春之所以会英年暴毙,就是因为所谓的杀降不详。

这种说法其实也没什么依据。且不说杀降不详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要真有这种事情的话,那杀降的罪过,也该落在朱元璋头上。为何老朱活的时间就很长,只有常遇春英年早逝呢?这些野史小说里的说法,显然没有一个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2名将死于卸甲风

那么,常遇春英年暴毙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后世史学家们的分析,常遇春的死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卸甲风。卸甲风,顾名思义,是古代人打仗之后,身体发热,突然卸去甲胄后,体温骤然下降,引起了中风。这种病,在今天来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吃点感冒药可能就好了。但是在古代,却是要人性命的大麻烦。史学家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也非常简单。常遇春死于柳河川,这个地方今天在河北赤城县以西。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那一天应该是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公元1369年8月9日)。

去过这个地方,或者在这附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此地八月份时,昼夜温差极大,最大的时候,完全可以超过20摄氏度。也就是说,从温度上来看,常遇春正午卸甲的时候,气温可能在30摄氏度左右。但等到入夜之后,附近的气温会迅速降低到10摄氏度左右。这么大的温差,就算再好的身体,也容易出病了。堂堂一代名将,最后死于自己保健意识不强,这样的结局,实在也是够让人唏嘘的。如果常遇春能够多活些年的话,对于明朝的功劳,只怕还要更大了。

3常遇春的身后事

一代名将,死于卸甲风,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明朝才建立仅仅两年,虽然元顺帝已经逃回了上都,但北元依然强大。而常遇春的英年早逝,对于明军士气,显然影响颇大。好在当时明军当中,人才很多,常遇春的死,总算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常遇春的死讯传回南京后,朱元璋悲痛欲绝,赐葬于钟山之下,并亲自祭奠。追授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从唐朝一直到明初,能够谥号忠武的,常遇春是第三个人。之前两个,一个是唐朝的尉迟恭,一个是宋朝的岳飞。

而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同样得到了厚待。长子常茂袭承了常遇春的爵位,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后来还曾和朱棣一起,平定北方。可惜在朱元璋在位后期,因为在北方对北元首领纳哈的失误,被发配到了广西,后来病死在当地。

次子常升,史书记载,在常茂被褫夺了爵位后,常升接替常茂做了魏国公。但对于常升的死因,史书上则没有明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常升在靖难之役当中,辅佐建文帝,战死在战场上。至于三儿子常森,史书上更是完全没有记载了。

而常家的后人,常茂无子,常森无记载。只常升这一支,留存了下来。据说是靖难之役后,常家因为辅佐建文帝,被发配到了云南。直到弘治年间,才被平凡昭雪。

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开国功臣,不过后来许多人都遭到屠戮。然而,还是有一些人活了下来,他们的爵位也延续了下来。这些开国功臣的后裔就是勋贵集团,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和明朝的统治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当清军入关时,这些人有着怎么样的表现呢?

明朝勋贵集团成分很复杂,除了开国功臣后裔外,还有靖难功臣的后裔,以及因战功被授予世袭爵位的人。不过在这里,咱们主要说说那些明朝开国功臣的后裔。由于朱元璋的杀戮,到明朝灭亡时,依然拥有爵位的开国功臣家族已经不多了。

主要有魏国公徐达的后裔,鄂国公常遇春的后裔,曹国公李文忠的后裔,卫国公邓愈的后裔,信国公汤和的后裔,武定侯郭英的后裔,诚意伯刘伯温的后裔。靖难之役结束后,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虽然反对朱棣,但他毕竟是朱棣的妻弟,所以魏国公的爵位没被废黜。

爵位先后由徐钦、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承袭,另外由于徐家身份特殊,所以还一直掌握着南京附近的军队,“皆守备南京,领军府事”。常遇春家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他的儿子常茂、常升先后丢掉爵位。朱棣即位后,因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妻子,也没给恢复。

直到弘治五年,明孝宗下旨,“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于是,常遇春的玄孙常复被封为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到嘉靖年间,常复的孙子常玄振被封为怀远侯,至此常遇春的后裔才算恢复了勋贵的身份。之后怀远侯的爵位得到传承,最后一位怀远侯名叫常延龄。与常遇春家族类似的,还有李文忠的后裔,邓愈的后裔,汤和的后裔,刘伯温的后裔。他们都曾丢掉爵位,后来才重新成为勋贵。

此时南明在南京附近拥有二十多万军队,主要掌握在这些勋贵手中,然而他们却不做任何抵抗,主动开城投降。这些投降的勋贵包括魏国公徐文爵、临淮侯李祖述、灵壁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囿。当年他们的祖先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如今他们却向清军开城投降。

其实并不意外,因为这些开国功臣的后裔,和那些明朝宗室一样,大多是纨绔子弟,已经完全没有祖先的血性与才能。不过也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是怀远侯常延龄,这个人品行还算不错,“南都诸勋戚多恣睢自肆,独延龄以守职称”。他眼见南明腐朽,辞职而去,隐居乡里。

另外一个就是诚意伯刘孔昭,此人品行不太好,热衷于权力,在南明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当时负责长江江防的就是刘孔昭,他根本没有抵抗,不过他却没投降清军,一直率军坚持抗清。1656年,清朝攻打舟山,刘孔昭全军覆没,此后他就不知所终了。总体而言,这些开国功臣后裔的表现令人失望。

常遇春倚天屠龙记人物介绍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有一个人物叫常遇春。小说里的常遇春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虽然在《倚天屠龙记》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其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为众多金庸迷所喜爱。“常遇春舍命救张无忌”的戏份,把常遇春重情重义,胸怀天下的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常遇春都身负重伤,常遇春带张无忌去蝴蝶谷找胡青牛求救。胡青牛是常遇春的师叔,两人同是明教中人。胡青牛外号“见死不救”,有一个原则便是“只救明教中人”。胡青牛答应为常遇春治疗。但张无忌不是明教人,如果想要活命便只能加入明教。张无忌的太师祖张三丰曾告诫过他,明教是邪道,所以张无忌誓死不加入明教。

后来,常遇春决定将自己的治疗的机会留给张无忌。这也惹得胡青牛很不高兴。最终,胡青牛对张无忌的病情越发好奇,平生从未见过此类病症,便下定决心把张无忌的病治好。待治好后再将他杀掉,就算没有违背“只救明教中人”诺言。

后来,张无忌一直待在胡青牛的身边潜心学习医术。张无忌见常遇春被病痛折磨的难受,便希望能够帮常遇春治疗。就这样,常遇春的病被张无忌阴差阳错的治好了。但胡青牛告诉常遇春,治疗过程中扎错了一个穴位,常遇春可能会折阳寿40年,或许只能活到不惑之年。常遇春听罢,说到:“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这也体现出常遇春胸怀大志,意欲纵横天下的心态。

常遇春是 还是汉族

常遇春,明代著名将领。一直以来,常遇春的民族属性都是众人讨论的对象。有人说常遇春是 ,是从东亚迁过来的 的后裔,之所以有很多人这样说,也因为常遇春的后代中有很多信奉 教的教徒。在北京常营 乡,有家谱为证。

但正史从未提及常遇春的 身份。常遇春出身于安徽怀远县,祖籍浙江台州地区。在朱元璋率兵攻占和州时,投奔朱元璋,后跟随朱元璋征讨天下。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常遇春是汉族的可能性更大。据了解,在常遇春的出身地安徽怀远有一本常氏族谱,上面记录着常遇春、儿子常升、孙子常继祖等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此外,常遇春死后葬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地区,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常遇春墓葬的方式完全按照汉族的礼仪进行厚葬,并未按照 教 的礼葬的方式进行安葬,从这个角度也可证明常遇春是汉族人。

此外,常遇春的后裔中,有部分人信奉 教,但大多数人是不信奉的。据了解,常遇春的后代遍布云南、四川、广西、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信奉 教的可能仅有十分之一左右,因为少部分的后代信奉 教便断定常遇春是 ,确实没有什么可信度。

常遇春为何杀降

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杀降者不祥”,这句话大抵意思是,两军交战时,如果胜负已经区分出来,对于缴械投降之人,应该不能杀害。如果进行屠城,那这就是不仁不义的举动,将会遭到谴责。纵观历史上,喜欢杀降屠城之人,往往都没有一个善终的下场。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跟随朱元璋征战南北,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常遇春攻下一座城池后,他就要进行杀降屠城,为这事,朱元璋曾教训过他,但是常遇春屡禁不止。

据说,常遇春在睡梦中,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悲惨的生活,于是便下令屠城。等他从梦中醒来,发现士兵都不在帐营中,便问身边的侍卫,士兵们身在何处?侍卫告诉他说,将军命令屠城,战士们得令后,便开始执行命令了。常遇春听后,连忙收回兵令,可是士兵们已经杀了很多人,血流20多里。

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等人的军队,统一了江南地区。便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带兵北上,剿灭元军,常遇春进入青岛途中,包围了潍县城,因为城内的元兵誓死抵抗,使常遇春军队花费了很多时间,常遇春部下在这次斗争中损伤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攻下了县城。常遇春十分恼怒,便下令屠城,将潍县城内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杀死。

朱元璋曾劝说常遇春,攻下了城池,得到了土地,但是没有百姓的话,空城有何用?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让常遇春改掉这一毛病。

后来,常遇春暴病而亡,享年四十岁。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明朝常遇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横,明朝开国名将,出生于1330年安徽。农民起义爆发后,曾投靠于刘聚,但刘聚是个强盗,并没有雄图大志,然后在1355年投身于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常遇春自小习武,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常遇春在采石战役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所不惜。因为早年投身于朱元璋时,自愿请战,并扬言能用十万军队征战 天下 ,所以军中也称他为“常十万”。朱元璋执政期间,常遇春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明史中对常遇春的评价是常遇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的智慧谋略不在徐达之下。在1366年,徐达和常遇春大破苏州后,再次因功受封,封为鄂国公。1367年,朱元璋继续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进行北伐,仅用3个月平定山东,1368年,在洛水于元军大战,获得大捷,史称塔儿湾大捷。常遇春继续乘胜追击,攻取了河南和潼关,为朱元璋进军大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1369年,常遇春又在上都取得胜利,凯旋而回归,当大军到达柳河川时,常遇春患病,于7月7日,病死军中,享年39,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赐葬于钟山原。并在南京功臣庙中为常遇春塑像祭祀。

常遇春家谱介绍

 常遇春的妻子为蓝氏,和常遇春共育三子一女。常遇春的妻子名叫蓝彩云,弟弟是明朝开国将领蓝玉。和常遇春结婚后,蓝玉生下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为常氏,被后人称为元妃。

 常遇春的妻子比常遇春小两岁,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妻子蓝氏为开平王夫人。常遇春妻子去世后,朱元璋 命令 将蓝氏葬于龙山厂,后来改名为常府山。常遇春去世后,长子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跟随父亲常年作战的缘故,常茂也是一员猛将,在 军事 作战方面有很高的技巧和战略,屡战屡胜,当时被称为无敌大将,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封他为孝义永安王。

 常升是常遇春的次子,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太子少保。有史书记载,常升死于永乐初年。 历史 上,关于常升的记载少之又少,只能从零星的 句子 中推测出,常升早年间跟随父亲出战,因骁勇善战而颇具威名。

 常森是常遇春的第三个儿子,相关书籍没有对他的记载和介绍,至于他的生平历程,无法得知。常遇春去世后,很多地方为了纪念他生平功勋,修建了很多祠堂以此来彰显他显赫的功绩,常遇春后人们为了缅怀她,还修建了常遇春墓,此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马村,现在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常遇春是明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他戎马一生,曾为大明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然而这样一位英勇无比的大将却在他四十岁那年因过度劳累去世了,实在是令人惋惜。据史书记载,常遇春在生前育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女儿们分别嫁给了明朝的王孙贵族,而关于他的儿子及后代的下落至今仍是谜团,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死是活,也不知道他们的后代到底迁移到了哪里。

常遇春在作战时十分英勇,曾有“常十万”的称号,他膝下的三个儿子分别为常茂、常升和常森。排行老大的常茂因为自己父亲的缘故被授予了郑国公的称号,之后他因为破坏了明朝的招降计划而被贬,但常茂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变得更加放肆,这让朱元璋大为光火,便命人前去取常茂的性命。然而事情并不简单,据史料记载,当时朱元璋派人去时,得到的消息是常茂已经死了。但是后来又有证据证明常茂当初并没有死,而是躲到了山林之中,消失在了人间,如今关于常茂的下落仍没有确切的说法。

常升是常遇春的次子,关于他的死因正史中并未提及,至今仍是谜。据史学家分析,关于常升的下场有两种说法,一是他因与蓝玉案有关而被杀死,另一个说法是他在靖难之战中,在一次阻击朱棣军队的过程中被杀害。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但相比下来,第二种说法更有道理,因为蓝玉案中被杀害的人大都有记载,以常升的身份一定会被记录其中,但明史中并未找到他的名字。

常森是常遇春最小的儿子,他的结局也是一个谜。相传,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后,常森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果断地选择了逃跑,而他的逃亡目的地定在了陕西米脂县一带,后来,常森便在这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据传,如今米脂县还一直存续着常森的后代,他们在陕北地区一呆便是几百年。

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跟随朱棣靖难,无后代。次子长升,有记载死于蓝玉案和死于靖难之时。后代应该说还不错。一直到崇祯都有封侯的。

徐达的长女嫁给了朱棣。长子徐辉祖为建文忠臣,后朱棣破南京而入。独守徐达灵牌而不去朝觐,被夺爵幽禁。朱棣念岳父之功。辉祖后代也多为公爵。二子添福早卒。四子增寿与朱棣谋。后代也很显贵。

沐英世守云南,直到明亡除爵。鹿鼎记里的那个沐剑屏就是沐王府的。

胡大海封越国公。配享太庙。爵位世袭。直至明末。

刘伯温的后代也多有封爵的。

一代名将常遇春,为何会在征战归来时突然暴毙?常家子孙结局如何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常遇春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