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和雍正的结局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年羹尧和雍正的结局,第1张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中国清朝军事人物。原籍怀远(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同进士出身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於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但翌年(1725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雍正四年(1726年)赐自尽

  现在雍正的死根据宫廷的档案来说,那就是官方的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药中毒而死

  有的学者考证雍正是得了中风死的。很多的学者同意这种看法,但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他就是死于中风,也是算一说吧。

  另外一种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得了一场大病之后,他亲自写了手谕,让各个地方大员推荐名医和术士到这个皇宫给他治病,帮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长生不老,各地就推荐。后来有两个大的道士,一个叫张太虚,另一个叫王定乾,这两个大的道士,他们到了宫里之后,就帮助雍正炼了丹药,交给他们道术。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宫,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设坛,供奉道神的符板。后来雍正长期在圆明园,他派人往圆明园送炼丹的药,数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铅200斤。雍正曾经在五年之间,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叫做《活计档》的记载,送炼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炼丹的丹药,他宠信那些大臣,还派人送给他们吃,雍正长期吃炼丹的丹药,可能汞,铅,硒一些重的金属中毒,应当说雍正的死和铅中毒和丹中毒有一些的关系,但不一定是与其完全有关。有人统计,就是我们历史上的皇帝炼吃丹药死的有14位之多。

雍正的妃子年氏有三儿一女,女儿还没起名字就夭折了,儿子分别叫:福宜、福沛、福惠,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是福字辈的,这只不过是小名。

中国古代讲究点的人家都是按家谱取名,叫什么祖宗早就定好了,后辈可不能随意更改,皇家更是如此。雍正那一代是胤字辈,乾隆这一代是弘字辈,嘉庆那一代是永字辈。

年氏的儿子既然是皇室子孙,当然得遵守规矩。他们可不是福字辈,那只是取的小名,只是福宜几个月大时早夭,福沛出生当天就没活下来,也就只取了小名没取大名。

福惠从小就身体孱弱,再加上两位兄弟都没长大,雍正可能担心名字太大了压人,就一直唤着小名(其间取过一次大名,很快又改回去了)。

这和贾宝玉的情况有点类似,也是不按大排行走,取个小名让人叫唤,压一压他的福气好养活。但就这样福惠也没能平安长大,8岁时去了。

也就是说,年氏的所有孩子都没能长大成人。我认为这和她的体质是很有关系的,她自幼体弱多病,母体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

看了《甄嬛传》,很多朋友可能会以为年氏是个又美又蠢的女人,雍正帝并不喜欢他。真实的历史可不是这样,福宜是1720年出生的,福惠是1721年出生的,福沛是1723年出生的,这说明年氏一直盛宠不断。

年氏也不是电视上那个嚣张跋扈,动不动就要赏人一丈青的华妃,事实上她谨小慎微,宽厚平和,极得宫中人的爱戴,雍正对她也是真心喜欢。

而在福沛夭折后,年氏悲伤过度,没多久就也去了。她病重的时候,雍正正在皇陵祭祀,特意下旨进封她为皇贵妃,祭祀结束立刻赶了回来,专心陪伴于年氏身旁。在她过世后,雍正悲痛伤心,追谥她为敦肃皇贵妃。

至于民间传闻里说的雍正因为忌惮年羹尧而冷落年氏,是真的荒谬。因为事件发生的顺序不对,年羹尧是在年氏过世后才案发获罪的,这说明年氏没受年羹尧的牵连,反而是没了年氏就没了保护。

雍正可不是会因个人私情而纵容大臣的皇帝。喜欢他的妹妹是一回事,定他的罪是另一回事。

“朝乾夕惕”,汉语成语,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而“夕惕朝乾”则是将“朝乾夕惕”语序颠倒,则可以理解为,我要每夜先想好,有所警惕、有所防备,以便白天去见皇上。

雍正皇帝即位后,日夜勤慎,也以“朝乾夕惕”自励、自诩。年羹尧在贺表中将语序颠倒,将“朝乾夕惕”写作“夕惕朝乾”,颂扬雍正励精图治,雍正以此为借口兴起大狱。

清世宗雍正借年羹尧颠倒语序,兴起大狱,只能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扩展资料:

雍正之所以要除掉年羹尧,起因不仅仅因为年羹尧在给雍正的《贺疏》里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

《贺疏》即大臣们给皇帝写的贺信,阴历二月当是每年之始,写几句应景吹捧的贺词,拍拍皇帝老儿的马屁,本是君臣之间联络感情的常事,但这回年羹尧却马屁拍到马脚上去了。

本来将汉语中并列关系的词语,顺序颠倒一下,含义并不改变。有时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作者还特意将词序作些调整,也是常有的事。但写给皇上的贺书里,这个词一倒装,就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了。

其实,导致年羹尧掉脑袋的真正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在雍正给他下的92条大罪,林林聪聪,归纳起来无非也只是他如何骄横自大,如何越权行事等,但还是罪不至于该死。

据史学家推断,其背后更深层的矛盾还在于:一是年羹尧与九太子胤禟不能划清界线,二是年羹尧干预朝政大事。这两条落在一般人手里倒也可以无事,但落在战功大、威望高的武将年羹尧手里,就被雍正认为是构成了对自己严重的威胁。

-朝乾夕惕

-年羹尧死因

雍正是个好皇帝,甚至可以说是清朝仅有的好皇帝,要说他有错,也就是错在选错了接班人——那个纨绔子弟乾隆败光了他的家底,还挖空了清朝的墙角。但是雍正铁腕反贪,也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被人黑得挺惨,关于雍正的谣言,从来就没停止过,咱们今天就选出流传比较广的四个谣言,并且逐个来揭穿。

首先来盘点一下这四大谣言:改诏篡位说;与年羹尧是父子说;偷龙转凤说;吕四娘行刺说。

第一个谣言当然是改诏篡位说,这已经不值得一驳了,因为现在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汉字简化前,“于”是写做“於”的,正规公文中“十”是要写做“拾”的,把“传位皇拾肆子”改成“传位於皇肆子”,不但技术上不可能,语序也混乱了——清朝的正确叫法是“皇某子”,而不是“某皇子”。其实不用咬文嚼字,就是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康熙根本就没想过要把皇位传给老十四,因为比较起来,老十四胤禵就像曹操的黄须儿曹彰。

在曹操决定选定曹丕当魏王世子之前,就一直派曹彰在外面打仗,而把曹丕留在身边处理政务广结人脉树立威信——战场上刀剑无眼,“储君”是不可以以身犯险的。老十四虽然被封为“大将军王”,但既不是亲王也不是郡王,只是个临时称号,而且远远地被打发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打策旺阿拉布坦去了。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还要把胤禵调离权利中心,细想起来,康熙未尝没有替雍正扫清障碍的意思。

第二个谣言就有点离谱了,有一个传说,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在清朝就有这么个传说:说当初雍正皇帝的母亲曾经和年羹尧私通,然后入宫八个月以后生下了雍正皇帝。这个谣言不但抹黑了雍正,连康熙皇帝都抹绿了。这个谣言流传很广,现在还有人写小说引用这段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吕不韦秦始皇故事的翻版暂且不管他,就是两个人的年龄也对不上号,雍正生于1678年,年羹尧生于1679,雍正比年羹尧还大一岁,所以不但雍正不可能是年羹尧的私生子,就是年羹尧也不可能是雍正的私生子。

第三个谣言是关于乾隆的。现在很多人都说,电视剧也总演,记载最活灵活现的是《清宫十三朝演义》,那里面说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都快五十了还没生出儿子来,于是就用自己的女儿“偷龙转凤”换来了陈世倌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而事实上,雍正1722年继位的时候,也才四十四周岁,而那时候乾隆皇帝,也就是弘历,已经十一周岁了,弘历上面还有四个哥哥(有一个夭折未序齿,所以弘历排行第四),老大弘辉老二弘昐要是活着,已经二十五岁和二十二岁了,就是老三弘时,也比弘历大七岁。明明自己有亲生儿子,还要抱别人家的孩子并且把江山拱手相送,难不成雍正脑袋进水了?

雍正的脑袋当然没有进水,是编故事的要刻意欺骗不懂历史的老百姓,就像编造比雍正年纪还小的年羹尧是雍正亲爹一样,都是骗没知识的傻子的。

第四个谣言有两个版本,很多“著名作家”都采信,一个说法是雍正死于自己的亲生女儿(私生女)之手,这个说法出现在某“现代名著”之中,此说不仅荒诞,而且丑陋,不是雍正丑陋,而是编故事的人内心丑陋且罔顾事实——能够被册封为妃嫔的女子,不仅不能是汉人,而且要有明确的祖宗十九代家谱。第二个版本是雍正死于吕四娘之手,这个传说当武侠小说看看还行,要是当真了您就错了:蹿房越脊如履平地的“剑侠”,只存在于武侠小说里,,要是真有那样的高人,清朝还会被八国联军吊打?派几个“高手”把对方将领通通干掉,那不就万事大吉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康熙眼里,老十四就是个曹彰,跟皇位根本无缘;雍正既不是年羹尧的私生子,也不是年羹尧的亲爹;至于“偷龙转凤”,那是某些人的幻想;而相信雍正被刺说,那是武侠小说看多了……

清朝康熙年间,西北地区边疆十分不稳定,屡次遭受准噶尔的侵扰,领土的统一与稳定日渐成为康熙帝的一块心病,而此时的年羹尧年纪尚轻未满三十,就已经骁勇善战,在平疆战事上尽显军事才能了。年羹尧进士出身,后入阁,由于十分受到皇上的欣赏与信任,于是迁至四川地区任巡抚,作为封疆大官。年羹尧为人聪慧,文武双全,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在四川任职时大有作为,也丝毫没有辜负康熙帝的重任,平定藏区边疆动乱。年羹尧十分惜才,镇守西安时,广招天下人才谋士,以丰厚的俸禄来引进有用之人。年羹尧极具军事领导才能,曾在短短一个冬季的时间里就逼得敌方十万大军全数缴械投降,且年羹尧料事如神,还能闻声识敌。年羹尧曾在平定青海时,某一日突然要求全军次日每人携带木板与干草,众人不解,直至第二天行至泥淖处,才发现原来用草束填之,铺上木板便能行军无碍,他们的军队正是以这种方法破解地形的难题,攻入敌方内巢。

在抗击 地区的侵军时,有一日晚上突然狂风来袭,但仅呼啸片刻,年羹尧立刻唤人带马出营,于森林中搜寻敌军,果真全数逮捕。问其因,年羹尧说仅仅响动一时必然不是狂风,定是群鸟受惊,必有人惊扰,故判定敌军来袭遂出兵擒之。年羹尧在清代前期对于平定边疆、国家稳定有着不可取替的作用与贡献,也因其运筹帷幄的军事头脑登上总督、抚远大将军之位,一度统领西北大权。年羹尧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大将,深受两代皇帝的赏识与重用,在抵抗边疆侵军与内陆叛乱均做出了巨大的功劳,立下赫赫战功,对清朝时期国土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大的意义。但最终由于君臣关系恶化,被皇帝赐于狱中自尽。

年羹尧一生征战沙场,极具军事才能,凡论及清朝将领用兵,无不谈及年羹尧,那么年将军用兵究竟妙在何处呢?年羹尧领军带兵有三个特点,首先其能够深入了解并利用作战环境,其次它能够对敌军做出准确的判断,另外他极佳的指挥才华能够带领军队作战杀敌,此为年羹尧打仗的三大妙处。羹尧曾在平定青海时,某一日突然要求全军次日每人携带木板与干草,众人不解,直至第二天行至泥淖处,才发现原来用草束填之,铺上木板便能行军无碍,他们的军队正是以这种方法破解地形的难题,攻入敌方内巢。在抗击 地区的侵军时,有一日晚上突然狂风来袭,但仅呼啸片刻,年羹尧立刻唤人带马出营,于森林中搜寻敌军,果真全数逮捕。问其因,年羹尧说仅仅响动一时必然不是狂风,定是群鸟受惊,必有人惊扰,故判定敌军来袭遂出兵擒之。年羹尧平定 、青海,领兵征讨,仅用一个冬季便能使叛军十万全数投降,敌方首领落荒而逃,年羹尧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一代功将,却因居功自高,权力过剩而得意忘形,最终激发君臣矛盾引来杀身之祸。

雍正为何杀年羹尧的理由史书记载明确,但这都是皇帝自己编撰的理由。到底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康熙在位时对年羹尧就非常的重视,并对其委以重任。年在众多汉族学子中脱颖而出,证明他学识渊博。高中进士之后,年被委任为重要官员,不久便又晋升。这个时候的年羹尧还不到30岁,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直到雍正继位后,他的仕途发展到了顶峰。他成了天下皆知的大人物,满朝除了雍正没有人敢对着他说一个不字。民间更有年羹尧功高盖主的传言。我们暂且不说年是否真的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狂妄和目无君主,就凭他的这个名声就成了皇帝统领天下的威胁。雍正要杀年随着年的名声大噪之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如果年羹尧能在这个时候不要掉以轻心的话,就不会早早的成为亡魂,死时还不到50岁。

雍正要杀年势在必得,这是古今所有功高盖主的辅佐大臣的普遍结局。张良知道自己辅助刘邦称帝之后,聪明的他选择归隐山林安享晚年,才逃过刘邦的猜忌怀疑。同样,年羹尧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存在威胁,杀年是早晚的事情。可笑的是,年自以为妹妹是皇帝的宠妃可以被雍正所容。他太单纯了,一个帝王的心启是他可以轻易相信的。雍正对他百般之好,为的就是消除年对他的怀疑,然后在年最料想不到的时刻一举将他拿下。雍正不用一兵一卒就杀了年,这是年最大的悲哀。年羹尧由于贪恋权势被雍正皇帝处置以后,其在狱中自尽,革家臣,抄家产,子嗣或死或流放,声名显赫的年氏家族就此覆灭,那么年羹尧有后代吗?如果年氏未绝后那么他的后代如今身在何处呢?

在酒泉博物馆存有一副刺绣精致的盔甲,金银线刺绣加以铆钉,经专家考证该装置是皇帝赐予武官上朝所穿戴,然而这幅奢华铠甲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尧,追究这幅铠甲的由来与出处,是金塔地区一户姓连的人家,或许由此可探寻年羹尧的后代。众所周知年羹尧被皇帝处置后,其大儿子随之一同斩首,其余子嗣均发配边疆,听上去充军好像能有一条活路,其实古代的刑罚极其严酷,实则生不如死。而此时,多亏了年羹尧为孩子请的老师岳钟举,是年家的恩人。岳先生多年来受到年家的信任,为人一身正气,在年富死后,不顾杀头的风险将自己的学生也就是年羹尧的小儿子年忠与一副年羹尧的盔甲携带到老家山西逃亡。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岳老师将年忠改姓连,恰逢山西闹水灾,于是他们逃往年羹尧的其中一个老婆的甘肃家中,从此改姓埋名,做些小买卖维持生计,定居在金塔。岳先生一生无后,为连忠娶妻造房,死后受到连家世代的拜奉,而年羹尧的后代也就以连姓繁衍了下来。据悉,当时是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将盔甲送至博物馆,而金塔一带的连姓家谱上也有记载,其祖先确实是迁户至此,以此可见这幅铠甲就是年羹尧大将军流传给他的后代的。

年羹尧和雍正的结局

  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中国清朝军事人物。原籍怀远(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同进士出身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