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有没有一个叫高士奇的人?
当然有啦
高士奇
〔清〕(一六四五至一七o四)一作(一六四五至一七o三)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浙江平湖人(世) 钱塘。初以国学生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二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郎。谥文恪。精鉴赏,收藏名迹,与孙退谷(承泽)相埒。所著江郁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工,书,尤善锺、王小楷。画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拟徐贲枯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丝纶垂钓图,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 《清史传、山静居画论、名人扇集小传、平湖县志、当湖历代画人传》
补充
高士奇(1645-1704) 清朝大臣、史学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号江村、全祖。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党营私,被劾、解职归里。后复召入京,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能诗、善书法,且精鉴赏,所藏书画颇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天录识余》、《扈从目录》等。
补充:清康熙十九年(1680),授额外翰林院侍讲。二十二年,补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三年,迁右春坊右庶子,不久,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转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后迁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八年春,随康熙南巡至杭州。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弹劾,指责他结党营私、贪赃受贿、私营土木,结果被解职归杭。三十三年,应诏入京到南书房修书。三十六年,以养母请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四十一年,授礼部侍郎,未赴任。四十三年,又迎驾南巡杭州。高士奇学识渊博,康熙曾在左右大臣面前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能诗,善书法,精考证,能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补充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谓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对高士奇的评价,贬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平湖县志》,还是高氏的家谱《渤海高氏家谱》均叙述得不翔实。
但据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于余姚(今慈溪樟树镇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全家北迁。不幸的是,到京后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担无情地压在这个二十岁的文弱书生身上。直到二十六岁入太学时,生活才有所转机。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年青皇帝,在果断巧妙地铲除专权谄佞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后,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为明珠所荐,而是凭他的书法才学。这年五月,康熙钦命高士奇为其抄写经筵讲义,高士奇兢兢业业,每夜书成后,与妻对读,常至半夜。由于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见了这位抄写员,且特赐内缎。而高士奇也不失机会,献《东巡赋》,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显现出自己的才华,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补詹事府录事,高土奇高兴地写下:“禁初开简从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高士奇以录事随康熙行南苑,从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随从。高士奇得意地写下:“自笑功名薄,谁知雨露深”的诗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内阁中书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赐御书“忠孝”二字。后来,康熙又赐救高士奇曰:“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还赐“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现藏平湖市博物馆,篆体,七月初一赐)。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谕吏部曰:高士奇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授为翰林院。吏部议叙后,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康熙称高士奇学问淹通,当然有依据的。在高士奇任内阁中书后,亲试其学问,赐博学鸿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士奇补侍读充日讲起居住官,与康熙的关系更贴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迁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转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了康熙的“老师”。
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归郎后,辄以明日所讲易义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虽寒暑也如此。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读三更,高士奇请曰:“圣躬过劳,宜少节奉。”康熙回答说:“朕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今,乐此不为疲也!”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高士奇又转为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詹事府少詹事。从一个监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这在举科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高士奇在内廷的这段时间,正是康熙大展雄图的时期。康熙二十年,已彻底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二十二年,收复了台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击沙俄侵略者,收复了雅克萨。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而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不难想象,一直在内廷的高士奇,对康熙皇帝的影响和作用。
正当高士奇步步高升的时候,厄运降临。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土奇。康熙谕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问。那么狱辞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谕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说:“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伏乞赐归田里。”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辞恳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又南巡杭州,解甲的士奇仍为随从。在杭州,康熙题西溪山庄诗一首,并以御书“竹窗”两字赐高士奇。士奇即以“竹窗”为赐号。可见,康熙并不因为高士奇涉及张案而冷落,这必然引来更大的攻击。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高士奇成了一个表里为奸,植党营私的主犯,列举高士奇四大可诛之罪,最后又说:“高士奇、王鸿绪、陈允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畏势者既观望而不敢言,趋势者复拥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负圣恩……”这样慷慨激昂之辞言,谁能不信呢就这样高士奇等人休致回籍,康熙令他们回家。
高士奇因闻平湖风俗敦朴,地僻事简,无外物之扰,得优游林野。10月,奉圣命归田,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高士奇离开康熙,但康熙仍念念不忘,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四月十六日,又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因前岁大病,后赖此药复还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笔者认为,康熙对待高士奇远远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高士奇离康熙三年多,当康熙大病复元,就想到江湖远隔的高士奇,一定没有当年的气相,赐南方所没有的补品,并安慰他“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意思十分明显。七月,又赐高士奇御制扇诗一首:“故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康熙赐物寄情,君臣关系成了“久别的故人”。在封建社会中,又有谁能被皇上称故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命大学士于翰林院官员内荐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前来修书,这实际上为高士奇等复出开了大门,这一点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人很明白,况且张玉书与高士奇在南书房共事过。因此,自然荐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这样高士奇在离京回乡五年后,又官复原职,住进内廷,在封建王朝中,二次能住进内廷的能有几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噶尔丹叛乱,康熙三次亲征。高士奇也随皇上远征,风餐露宿。当噶尔丹叛乱平息后,高士奇就以母老乞还,康熙授高士奇詹事府詹事,为三品官,难其回乡,并赐“清吟堂”御匾一幅。
高士奇回归后,康熙仍然惦记着高士奇,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七月,赐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追忆高士奇当年讲授《左传》、《国语》时的情景,诉说了高士奇心慕江湖,无法挽留的伤情。可见康熙与高士奇之间情感是多么的笃诚。
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三月,康熙又赐高士奇“忠孝节义”匾。这“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实际是对郭琇弹劾的四大可诛之罪的最好答复。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赐高士奇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是一代英主康熙对高士奇的一生评价。
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康熙授高士奇礼部侍郎、二品官,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癸未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士奇特奔淮安接驾。南巡后,士奇又随驾入京,三月十七日至畅春苑,即住进内直。二十一日,康熙对高士奇说:“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康熙一整天陪伴高士奇游览皇宫内园各式景点,正如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写道:“是日所经,即内待少疏远者,亦不能至也!”康熙对高士奇最难能可贵的是四月十七日,他当着左右说:“当日初读书,教我之人止云:熟读四书本经而已……后得高
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得好:“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三百多年来,除了郭琇弹劾高士奇的奏折外,不少野史也把高士奇当作贪得无厌的佞臣这是不足为奇的。笔者认为缺少确实的依据。
对高士奇的评价,笔者认为,康熙是历史上人们肯定的英主,高士奇是他的内臣,并不是外官,郭琇所以弹劾徐、高、王三家,实际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反映。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未对高士奇论罪。高士奇的离京,是康熙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个措施。因此,高士奇解任回乡,康熙还是念念不忘,当高士奇最后一次离京时,康熙说:“见尔感涕,朕亦难忍。”命阖宫首领内监送至苑门外,此时不觉大恸,人人哀伤,这在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有如此激动的场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少有的。
高士奇从北京回来,就为康熙编纂《御制诗》,六月十五月完稿并写了跋。可是,仅过半个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应该说,高士奇带着康熙对他的信任与他对康熙的忠诚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高士奇是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决不是郭琇等人所说的“国之一路蠹,民之贼”。正因为如此,在高士奇病故后,康熙赐谥号文恪,意思是:一个谨慎守规章的文人。
高士奇
〔清〕(一六四五至一七o四)一作(一六四五至一七o三)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浙江平湖人(世) 钱塘。初以国学生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二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郎。谥文恪。精鉴赏,收藏名迹,与孙退谷(承泽)相埒。所著江郁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工,书,尤善锺、王小楷。画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拟徐贲枯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丝纶垂钓图,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 《清史传、山静居画论、名人扇集小传、平湖县志、当湖历代画人传》
补充
高士奇(1645-1704) 清朝大臣、史学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号江村、全祖。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党营私,被劾、解职归里。后复召入京,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能诗、善书法,且精鉴赏,所藏书画颇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天录识余》、《扈从目录》等。
补充:清康熙十九年(1680),授额外翰林院侍讲。二十二年,补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三年,迁右春坊右庶子,不久,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转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后迁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八年春,随康熙南巡至杭州。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弹劾,指责他结党营私、贪赃受贿、私营土木,结果被解职归杭。三十三年,应诏入京到南书房修书。三十六年,以养母请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四十一年,授礼部侍郎,未赴任。四十三年,又迎驾南巡杭州。高士奇学识渊博,康熙曾在左右大臣面前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能诗,善书法,精考证,能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补充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谓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对高士奇的评价,贬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平湖县志》,还是高氏的家谱《渤海高氏家谱》均叙述得不翔实。
但据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于余姚(今慈溪樟树镇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全家北迁。不幸的是,到京后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担无情地压在这个二十岁的文弱书生身上。直到二十六岁入太学时,生活才有所转机。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年青皇帝,在果断巧妙地铲除专权谄佞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后,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为明珠所荐,而是凭他的书法才学。这年五月,康熙钦命高士奇为其抄写经筵讲义,高士奇兢兢业业,每夜书成后,与妻对读,常至半夜。由于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见了这位抄写员,且特赐内缎。而高士奇也不失机会,献《东巡赋》,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显现出自己的才华,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补詹事府录事,高土奇高兴地写下:“禁初开简从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高士奇以录事随康熙行南苑,从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随从。高士奇得意地写下:“自笑功名薄,谁知雨露深”的诗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内阁中书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赐御书“忠孝”二字。后来,康熙又赐救高士奇曰:“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还赐“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现藏平湖市博物馆,篆体,七月初一赐)。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谕吏部曰:高士奇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授为翰林院。吏部议叙后,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康熙称高士奇学问淹通,当然有依据的。在高士奇任内阁中书后,亲试其学问,赐博学鸿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士奇补侍读充日讲起居住官,与康熙的关系更贴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迁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转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了康熙的“老师”。
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归郎后,辄以明日所讲易义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虽寒暑也如此。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读三更,高士奇请曰:“圣躬过劳,宜少节奉。”康熙回答说:“朕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今,乐此不为疲也!”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高士奇又转为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詹事府少詹事。从一个监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这在举科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高士奇在内廷的这段时间,正是康熙大展雄图的时期。康熙二十年,已彻底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二十二年,收复了台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击沙俄侵略者,收复了雅克萨。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而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不难想象,一直在内廷的高士奇,对康熙皇帝的影响和作用。
正当高士奇步步高升的时候,厄运降临。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土奇。康熙谕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问。那么狱辞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谕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说:“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伏乞赐归田里。”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辞恳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又南巡杭州,解甲的士奇仍为随从。在杭州,康熙题西溪山庄诗一首,并以御书“竹窗”两字赐高士奇。士奇即以“竹窗”为赐号。可见,康熙并不因为高士奇涉及张案而冷落,这必然引来更大的攻击。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高士奇成了一个表里为奸,植党营私的主犯,列举高士奇四大可诛之罪,最后又说:“高士奇、王鸿绪、陈允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畏势者既观望而不敢言,趋势者复拥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负圣恩……”这样慷慨激昂之辞言,谁能不信呢就这样高士奇等人休致回籍,康熙令他们回家。
高士奇因闻平湖风俗敦朴,地僻事简,无外物之扰,得优游林野。10月,奉圣命归田,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高士奇离开康熙,但康熙仍念念不忘,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四月十六日,又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因前岁大病,后赖此药复还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笔者认为,康熙对待高士奇远远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高士奇离康熙三年多,当康熙大病复元,就想到江湖远隔的高士奇,一定没有当年的气相,赐南方所没有的补品,并安慰他“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意思十分明显。七月,又赐高士奇御制扇诗一首:“故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康熙赐物寄情,君臣关系成了“久别的故人”。在封建社会中,又有谁能被皇上称故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命大学士于翰林院官员内荐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前来修书,这实际上为高士奇等复出开了大门,这一点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人很明白,况且张玉书与高士奇在南书房共事过。因此,自然荐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这样高士奇在离京回乡五年后,又官复原职,住进内廷,在封建王朝中,二次能住进内廷的能有几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噶尔丹叛乱,康熙三次亲征。高士奇也随皇上远征,风餐露宿。当噶尔丹叛乱平息后,高士奇就以母老乞还,康熙授高士奇詹事府詹事,为三品官,难其回乡,并赐“清吟堂”御匾一幅。
高士奇回归后,康熙仍然惦记着高士奇,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七月,赐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追忆高士奇当年讲授《左传》、《国语》时的情景,诉说了高士奇心慕江湖,无法挽留的伤情。可见康熙与高士奇之间情感是多么的笃诚。
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三月,康熙又赐高士奇“忠孝节义”匾。这“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实际是对郭琇弹劾的四大可诛之罪的最好答复。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赐高士奇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是一代英主康熙对高士奇的一生评价。
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康熙授高士奇礼部侍郎、二品官,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癸未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士奇特奔淮安接驾。南巡后,士奇又随驾入京,三月十七日至畅春苑,即住进内直。二十一日,康熙对高士奇说:“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康熙一整天陪伴高士奇游览皇宫内园各式景点,正如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写道:“是日所经,即内待少疏远者,亦不能至也!”康熙对高士奇最难能可贵的是四月十七日,他当着左右说:“当日初读书,教我之人止云:熟读四书本经而已……后得高
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得好:“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三百多年来,除了郭琇弹劾高士奇的奏折外,不少野史也把高士奇当作贪得无厌的佞臣这是不足为奇的。笔者认为缺少确实的依据。
对高士奇的评价,笔者认为,康熙是历史上人们肯定的英主,高士奇是他的内臣,并不是外官,郭琇所以弹劾徐、高、王三家,实际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反映。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未对高士奇论罪。高士奇的离京,是康熙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个措施。因此,高士奇解任回乡,康熙还是念念不忘,当高士奇最后一次离京时,康熙说:“见尔感涕,朕亦难忍。”命阖宫首领内监送至苑门外,此时不觉大恸,人人哀伤,这在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有如此激动的场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少有的。
高士奇从北京回来,就为康熙编纂《御制诗》,六月十五月完稿并写了跋。可是,仅过半个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应该说,高士奇带着康熙对他的信任与他对康熙的忠诚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高士奇是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决不是郭琇等人所说的“国之一路蠹,民之贼”。正因为如此,在高士奇病故后,康熙赐谥号文恪,意思是:一个谨慎守规章的文人。
临淮郭氏三公堂族谱首修于清朝乾隆壬申年八月,主修人为郭世勋。嘉庆三年,道光甲午年,光绪七年,民国23年4次续修,现存民国版12册。此谱初修时参照了明朝正德十一年武定侯郭勋编辑的凤阳郭氏家刊文献《毓庆勋懿集》8卷,和《郭氏家传》5卷,将明朝万历年间始迁江苏丹阳的郭凤公后人,与郭英公三子郭镛公对接,由郭沦园详细考证和订增。考证的世系为郭英生郭镛,郭镛生郭瑄,郭瑄生郭胜,郭胜生郭凤。郭凤公后世资料由郭觐扬和郭揆文父子记录,郭鲁珍与郭辉五进一步收集而修成。此谱原封未动的保存了《毓庆勋懿集》的资料和部分《郭氏家传》的资料,对明朝临淮郭氏家族主支记录的准确性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此谱为临淮郭氏后人,保存了明代早期先辈们的名讳和各分支的世系关系,为后世寻根问祖提供了较可靠的信息。
此谱始迁祖一世列为郭三公,生六子;二世郭聚公,生五子;三世郭山甫公,生四子。四世列四人:郭长君,为淮南总制,无嗣;郭子兴,陕国公,生四子;郭德成,历任骁骑卫亲军指挥使,福建都指挥使,生一子;郭英,营国公,生十二子。五世17人,郭子兴4子,依次为郭景仪,郭景振,郭景扬,郭景抃,名讳只有字,无名。郭德成1子,郭敬,只有名无字。郭英公12子,名讳依次为郭镇,字彦鼎;郭铭;郭镛,字彦声;郭鉴;郭钥;郭铨,字伦举;郭錡;郭钰,字景南;郭钫,字景宣;郭鑌,字彦华;郭钢;郭錀。六世41人,名字均以王字为偏旁部首。值得注意的是此谱记载郭子兴四子郭景抃,因年幼时家族变故,由郭英公抚养成人,其子郭瓒过继郭英公第十一子郭钢为嗣。郭登公姐为宣德皇帝国嫔,夭諡贞哀。
三公堂族谱载有郭子兴,郭德成,郭英三公的老年神像图,以及丹阳始迁祖郭凤公与夫人彭夫人的神像图。载有郭氏家族丹阳赐田的地基图,无家族墓地图。
此谱主要的局限性为受明朝郭勋公突出本支的影响,对旁支的记录准确性和精确性不高。如将郭子兴前三子均记为早亡无嗣,二子郭景振于洪武丁卯(20年)死于国事,显然与郭景振洪武22年才受封继巩昌侯的历史史实不符。生卒考记郭英公长子郭镇生于洪武壬子(5年),晚于次子郭铭(洪武已酉,2年),自相矛盾。且郭英公于洪武戊午(11年)到己未(12年)一年内共生郭镛,郭鉴,郭钥,郭铨,郭錡,郭钰,六子,不合常理,值得认真考证。另外,郭胜公与郭凤公的名讳,在明朝末年记录军人世袭的《武职选簿》中多次出现,有些记录与郭兴公的名讳有关,家谱对接是否准确,也值得商榷。山东胶东地区多部清朝首修的郭氏族谱从三、四世修起,但未明确三、四世从何人而始,例如潍县郭氏首修的族谱,即墨郭琇公首修的族谱,诸城郭氏族谱等。如果临淮郭氏以郭兴、郭英公辈为一世,则此谱四世为郭胜,诸城桃园郭氏四世为郭能,且五世也有郭凤,两谱似乎关联。
人物生平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北宋 " 靖康之变" 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浙江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器重。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为詹事府录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入值内廷,康熙帝赐御书"忠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定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后,把第二天所讲的内容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这样。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拉、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次南巡,拜谒明孝陵。高士奇随驾南巡。赐号"竹窗",康熙帝御书"竹窗"二字赐予他。十月,高士奇辞官归田,定居平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高士奇在籍赋闲。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高士奇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二次南犯。高士奇在职修书。
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征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 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著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諡号文恪。
主要成就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
人物评价 总评回顾高士奇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从考入太学才踏进仕途,凭的是自身的才学。他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其荣耀实在令人羡慕。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两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日理万机的康熙的思念。称其为 " 故人 " ,揣摩其 " 气相 " 。
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 对于高士奇来说,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领受了。
历代评价《清史稿》: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徐)干学、(高)士奇先后入直,(王)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借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干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康熙帝: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张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文恪以单门白士,徒步游长安街,遭辰遌时,平陟通显,仁皇帝(康熙)数十年之矜全培护,断非他人梦寐所敢几,奈词章而外,他事无闻。其结欢内侍,纳赂疆臣,无非为身家富贵之计,依恃宽大,巧言自文,不以墨败,幸也。视世之五谏(五种进谏方式)从讽,片语回天者,辟(屏除、驱除之意)诸草木,区以别矣。
个人作品高士奇生平著作甚富,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春秋讲义》、《毛诗讲义》、《江村消夏录》、《金鳌退食笔记》等等。他的画大多留于故宫,他的书法体现为"西湖十景"的碑题。为此,高士奇的名字民国初就入册《辞源》、《辞海》,同时入册以后发行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收藏家辞典》。
就是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评论《石头记》的一节里,他运用了前人对《石头记》人物的影射,说薛宝钗影射高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说到此,实在凑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到平举行诗会,是平湖东湖的一大盛会,给诗坛留下了佳话。可见,高士奇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名士。
史籍记载《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
《清史列传》
《清代七百名人传》
《清平湖县志》
《渤海高氏家谱》
轶事典故 君臣关系康熙离不开高士奇,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士奇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由。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灵隐寺另有"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高明配天!"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
家庭生活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 "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御史弹相在高士奇的权势发展到最为显赫之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天,左都御史郭琇终于向他亮出了正义之剑,上疏将他弹劾回家。
郭琇手上掌握了高士奇与原任左都御史王鸿绪等人结成死党,内外呼应,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的大量犯罪事实。他于是精心准备了一篇弹劾文书,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高士奇的杀头之罪。郭琇所写的,不仅条条都有真凭实据,而且他揭发的主要问题,如高士奇的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最为猜忌的,康熙又岂能两样郭琇抓住这几个要害问题进行检举揭发,可以说完全摸准了皇帝的普遍心理,打中了高士奇的要害。疏文一上,既容不得高士奇一伙半点狡辩,也堵死了康熙继续保他的所有门路,无奈之下,康熙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
藏书之家高士奇藏书楼为"朗润堂"、"岩耕草堂"、"江村草堂"等,分别收藏书画、古籍、彝鼎,也喜搜罗地方文献和诗文集。刻印图书很多,如隋杜公瞻《编珠》2卷,宋周弼《唐三体诗》6卷、宋高鹏飞《林湖遗稿》1卷、清张英《渊鉴类函》450卷,目录4卷、查为仁《绝妙好词笺》7卷等10多种千余卷。收藏印记有"士奇"、"红雨轩"、""生香乐意斋"、郎润堂"、"萧香斋"、"澹人"、"蔬香园"、"香斋"、"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竹窗"、"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等多枚。著述宏富,主要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扈从西巡日录》、《宛西集》、《归田集》、《城北集》等。
家族成员父亲:高古生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大清相国》中的高士奇作为陈廷敬的对立面形象而塑造,自从在南书房里行走,他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和四处逢迎,自然也为此煞费苦心。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影视 演员 2002 电视剧 《李卫当官》 曾静
1
《聊斋志异 猪婆龙》在青柯亭版是放在第二卷第4篇。
据说原稿分八卷,猪婆龙在第一卷的最后,与卷二中第24篇的“猪婆龙”重复,以致蒲松龄在后一篇的“猪婆龙”首尾画上勾销符号,并写上一个“重”字。
青柯亭版第一卷含《鹰虎神》有42篇,第二卷39篇,24落在合理区间内,如此可以推想青柯亭与原稿的排篇顺序可能大致相同,也许就是蒲松龄自己排的。
我要更正此前青柯亭版是赵起杲选编的说法。
相距不远的两卷会有重复篇章,在聊斋篇章之间没有内容上的联系,则说明蒲松龄有可能是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写好一些,看看字数差不多了,就集成一册。
聊斋写作的时间跨度很长,不是全部写好了才对外发布,一些短小篇幅,蒲松龄很有可能COPY了几份发给若干VIP,则回收后整理成册。
同一篇归还有先后,蒲松龄先后收到《猪婆龙》的手稿,第一份放在了第一卷,然后忙于后续写作,过一段时间收到第二份后,又放入了第二卷。
通篇整理时才发现有重复,于是删除了第二份。
2
猪婆龙的故事性并不强,大致分三段,或者说三句话。
第一句介绍猪婆龙。猪婆龙即扬子鳄,鳄如其名,生活在扬子江流域,它曾在更广泛的范围生存,比如山东,不过,那至少是8000万年以前的事儿了。
蒲松龄的读者生活在山东,蒲松龄最远到过宝应,到清初的山东或苏北,除了化石,他们是都没机会见过猪婆龙的。所以蒲松龄觉得有必要先说明一下。
第三句讲了一个类似《大白鲨》的恐怖故事。
第二句是本文重点,讲如何吃鳄鱼。中国人是吃货的民族。聊斋里正常的吃桃吃梨不算,变态的有吃蛇、吃屎、吃石头,也吃鳄鱼。
3
第二句原文:“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
何以猪婆龙只有陈、柯二姓能吃
陈友谅出身渔民,敢反元,自立为帝,估计胆大包天,以前经常捕捉鳄鱼,鳄鱼陈迪。
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演绎了一段元末版赤壁大战,陈中箭身亡。
其子陈理降,1372年,朱元璋将其打发到了高丽,时,陈理大约二十一。1408年,陈理死于朝鲜,享年57,按古人的条件,勉强及格,不算短寿。
陈理死后,朝鲜李朝给了50石米豆,100卷纸,出了一口棺材。
清制1石 = 2斛,1斛 = 5斗,1斗 = 10升,约现在的60公斤。
也就是说李朝给了3000公斤大米和杂粮,全部按便宜的大米算,一万元上下。
如今陈据说是朝鲜半岛的大姓,很多人自认为陈友谅后裔。
陈理是陈友谅的次子。陈友谅的长子陈善儿在战场被擒,落在老朱手里,估计此后非死即亡,反正现在过去六百多年了,我说的肯定没错。
从陈理的年龄上推,陈善儿也许有后代,所以中国的陈姓中可能有陈友谅的后裔。
朱元璋也流放了陈友谅父亲和兄弟到滁州,他们也有后裔在中国。
4
柯姓又如何成为陈友谅后裔的呢
最早见于明代文学理论家王世贞的《居易录》,说根据一本《柯陈氏谱》传说陈理跑到了四川,改姓,于是有了柯陈是也。《四库全书总目》对王世贞的史学定评是:“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证”,不过,关于柯陈,王世贞明显想多了。
读聊斋,查史料,尽信家谱,不如无谱。家谱这东西极不靠谱。
王世贞开了个头,于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姐》一书中记载:“酒阳柯氏、马氏,陈友谅遗裔也。”他倒是没说陈理的事儿,但他也没说史料来源,估计是从王世贞那里转手的,因为王世贞在明末实在是名气太大了,独霸文坛二十年,于是谈迁想王世贞也许在陈理的事情上没弄对,总不会全错了。
实际上王世贞根本就是随意胡说,那本族谱他没见过,也是听人说。
比蒲松龄晚的后代历史学著作,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都在反复加固细化这个不存在的证据。
然后,就有好玩的东西出现了。
互联网上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四年,湖广总督柯永盛给顺治的奏折里称陈友谅遗孽有兴国土贼柯抱冲者云云”
既然都进了奏折,这下坐实了柯陈之说吧。
且慢,湖广总督柯永盛是个什么鬼
清顺治二年年底,设立湖广四川总督,首任为罗绣锦;顺治四年年底,分设湖广总督和四川总督,四川总督一直未任,是个空衔,罗绣锦一直担任到顺治八年,由张长庚接替。
查顺治清实录,有:“湖广总兵官柯永盛奏报、兴国州等处寨寇悉平、下兵部察叙。初陈友谅遗孽。分为柯陈二姓。盘踞江西武宁。湖广兴国。而居兴国者、尤蕃衍黠悍。迄明之世、为患将三百年。有柯抱冲者、与何腾蛟结连。自立为王。以其党陈珩玉为帅。倚山结寨。焚劫郡县。攻陷兴国州。杀武昌同知张梦白。”
原来把湖广提督误为湖广总督。
柯永盛官至大清军区司令,参与长江以南的战事,主要“功绩”是赣州大屠杀的刽子手之二,然后跑到五台山重修了个佛舍利塔。
他向皇帝汇报的柯抱冲则是一位反清的民族英雄。
为了撇清自己与同姓土贼的关系,柯永盛采用了兴国当地流行的说法,将柯姓进一步确认为陈友谅“遗孽”;同时,反贼来头越大,则自己武功越高。
5
这种撇清看似拙劣,其实是打预防针,柯永盛活到了康熙十四年,死时是太子少保山西提督三等阿达哈哈番,不傻。
柯在胶东时,曾擒获另一个不知是反清还是反明的反贼郭尔标,解了即墨的围困。
这件事儿,后来康熙的反腐打手郭琇曾提过。
郭琇的政敌诬陷他是郭尔标的儿子,以此来反制和报复。
康熙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屡屡过河拆桥,逼得郭琇上疏自辩,撇清与郭尔标的关系。
郭琇也曾在聊斋里友情出演,他的故事到时再讲。
6
结论:《猪婆龙》里提到的陈姓有可能是陈友谅后裔,柯姓是陈友谅后裔大概率只是阳新县、武宁县一带的民间传说,不一定是真的。
只是这个传说被普遍认为是真的,而且这个传说后来很普遍。
7
让我们再说说龙吧。
猪婆龙沾到了龙字,就会与帝王气运相联系。可惜不是真龙,而是鼉。关于它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和朱元璋相关,也不太好。
明人田艺蘅 《留青日札 晏公庙》:“太祖(朱元璋)渡江取张士诚 猪婆龙攻崩江岸,神复化为老渔翁,示以杀鼉之法。问何人,又曰晏姓也。”
朱元璋真是沾不得。
遇到真龙,猪婆龙不是被吃就是被杀。
8
我说吃扬子鳄是变态没错的。
扬子鳄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也是最温驯的鳄鱼,濒危动物,一级保护动物,不能吃,犯法。
猎捕、收购、运输、贩卖都入罪。
舒穆禄氏,是清代时期著名的满族大家族,八旗皆有此姓。
八旗的分属并非根据姓氏,与姓氏没关系。八旗是军政组织,按军事编制划分。
舒穆禄,满语"珊瑚"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清代定名的舒穆禄氏,源出辽、金、元、明女真人的“石抹氏”。祖籍地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的海林市老宁古塔境内的舒穆禄山。以山地为氏。
舒穆禄氏,是辽、吉两省历史上的望族显姓。舒穆禄氏后代有官至内大臣、散秩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兵部尚书、刑部尚书、西安将军、荆州将军等。后人多改汉姓为舒姓、苏姓、徐姓、花姓。
扩展资料
舒穆禄氏名人
1,扬古利
舒穆禄·扬古利,清朝开国元勋之一,世居珲春,隶满洲正黄旗,库尔喀部首领郎柱之子。娶努尔哈赤女为妻。先后封一等总兵官、超品公世职,地位仅次于贝勒。后参与征伐辉发、乌喇、哈达、渥集诸部的战役,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先后擒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蒙古贝勒介赛。从攻沈阳、辽阳,略明关内通州、蓟州、大同、宣府等地。崇德元年(1636年)与阿济格、阿巴泰同率师伐明,攻克畿内十二州县,五十八战皆捷,俘众十余万而归。同年跟从皇太极讨伐朝鲜王朝,次年一月因遭遇朝鲜伏兵伤重而死,追封为武勋王。
2,佛伦
佛伦,穆禄氏,满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为山东巡抚,三十一年为川陕总督,三十三年为礼部尚书,三十八年为内阁大学士,三十九年三月致仕,寻卒。
吴三桂既死,其孙世璠犹据滇、黔,命佛伦总理粮饷,通镇远运道,旋兼理四川粮饷。事平,迁刑部侍郎。寻迁左都御史,擢工部尚书,转刑、户两部。先是下河工程,靳辅与按察使于成龙议不协,命佛伦偕侍郎熊一潇等勘议。
佛伦受明珠指,议如辅言,为总漕慕天颜所劾。御史陆祖修亦劾佛伦袒辅,且言:“九卿会议时,尚书科尔坤等阿佛伦意,尚书张玉书、左都御史徐乾学言兴屯所占民田应还之民,科尔坤置不闻。他九卿或不得见只字。”上怒,下部严议。及郭琇劾明珠,指佛伦为明珠党,因解佛伦任。召辅等廷对,佛伦乃奏停屯田,并汰前所设官。部议夺佛伦官,上命留佐领。旋授内务府总管。
3,舒赫德
舒穆禄·舒赫德,字伯容,号明亭,满洲正白旗人,礼部侍郎徐元梦之孙。雍正六年(1728),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十三年,迁监察御史,在军机处行走。乾隆间。参与平定大金川土司、准噶尔部与回疆贵族叛乱。旋迁工部尚书、镶红旗满洲都统。
二十八年,任经筵讲,兼署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加太子太保。三十年,任国史副总裁。三十一年署陕甘总督。三十九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年,领兵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因功加三级,得云骑尉世职。四十一年七月,任文渊阁领阁事。四十二年,充蒙古源流临清纪略正总裁。四月,卒。谥文襄。
——舒穆禄氏
——舒穆禄·扬古利
——佛伦
——舒穆禄·舒赫德
清朝康熙年间有没有一个叫高士奇的人?
本文2023-09-28 23:20: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