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父子三人与甄氏有何纠葛?洛神赋与甄氏有关吗?
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袁熙的妻子,袁绍病死后没两年,他的大本营邺城就被曹操攻破,曹操俘虏了袁绍的亲属,这其中就包括了袁绍的妻子刘夫人与儿媳妇甄氏,被俘虏的女人在当时无论曾经的社会地位有多高,此时也不过是男人的战利品。
曹操早年在南征北战时,只要看到或者俘虏了漂亮的人妻,都会自己收编为妾,比如曹操收编了张绣的婶娘为妾,收编了何进的儿媳妇为妾,收编了秦宜䘵的妻子为妾,甚至为了收编漂亮的美女,不惜得罪关羽这样的英雄,曹操抢了关羽看中的秦宜䘵之妻,关键是有人在抢自己的妻子时,秦宜䘵还活着。
曹操与儿子们
所以,以曹操的个性来看,基本上看中了漂亮的美女都会自己先收了,当时甄氏22岁,曹丕18岁,曹植13岁,曹操50岁,在当时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曹操在攻打邺里时带着18岁的曹丕,这个时候的曹丕已经结了婚有正妻的,但是身为曹操的儿子,曹丕也继承了曹操好色的基因,曹丕也看中了漂亮的甄氏。
曹丕与甄氏
曹丕虽然看中了甄氏,但当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曹丕纳妾都是要经过曹操同意的,曹操得知曹丕看上了甄氏,很快就同意了曹丕的请求,虽然曹丕小了甄氏4岁,但并不影响什么,曹丕也顺利地娶到了甄氏,在当时可没有什么贞节观念,离婚后再嫁,或者抢了别的妻妾为自己的,这种现象在乱世之中很正常。
当时的曹植只有13岁,还是虚年,虽然古人13岁就能结婚生育,但是身体也不过刚刚发育,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很容易喜欢美好的事物或者漂亮的女人,但是曹丕看中的女人,理论上就是曹植的嫂子,曹植看甄氏就相当于男人在大街上看到漂亮的女人多看几眼的感觉,何况还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了妻子,曹植可是个聪明人,再怎么样也不会对自己的大嫂有什么想法。
甄氏
这应该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初见到甄氏的内心感觉吧,随后甄氏就成为曹丕的妾,还在当年给曹丕生了一个儿子曹睿,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之所以后来有很多人说曹植与甄氏之间的关系有些不清不白,其原因有两个:
1、公元216年曹操带着卞夫人、曹丕以及甄氏的一双儿女曹叡、东乡公主一起南征孙权,甄氏因为生病留在邺城,而当时曹植同样留守邺城,这中间有一年的时间,曹植与甄氏是同在邺城生活的,虽然两人各住各的,但是在曹操、卞夫人、曹丕等人回来时,甄氏脸上的气色很好,因此有人怀疑曹植与甄氏有些不清不白。
河洛之神
2、曹植曾在公元222年写了一篇叫《感甄赋》的文章,文章中描写了一名绝色美女河洛之神,曹植用各种赞美之词描写,有人认为《感甄赋》中的“甄”就是甄氏的“甄”,而后为即位为皇帝的魏明帝曹睿把《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要知道曹睿是甄氏的儿子,如果不是敏感了,为何要改曹植的文章名?
先说第一个原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虽然曹植与甄氏有一年时间是居住在同一个城池中,但并不是住在一个宅子中的,这是分得很清楚的,当时曹丕已经是世子,曹操的接班人,而曹植是只是曹操儿子中最有文学才能的,难道住在一个城池就有奸情,这也太强词夺理了,况且曹丕是未来的接班人,身份地位特殊,比曹植的地位高得多,再说了曹丕无论是武功还是文学,综合能力都是曹操儿子中最强的,曹植与甄氏就算住在同一个城池中,见面的机会也是不多的,他们是没有必要的见面机会和共同轨迹,就算曹植偶尔来看生病的甄氏,那也是要避嫌的。
甄氏
所以,第一个原因不能凭甄氏脸上气色好,就断定她与曹植有什么关系,这应该是不存在的。
再说第二个原因,曹植是个文人,文人写文章凭着一股情感,《感甄赋》的词藻豪华,描述深刻,是曹植对自己理想中的爱人的仰慕之情,所谓的河洛之神最大可能就是曹植虚构出来表达情感的,文人嘛,都会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很难说这其中就有真实发生的事情。
曹植在这一年被封为曹丕封为
鄄城
王,所谓的《感甄赋》就是曹植在被封后所作的一篇文章,虽然“鄄”与“甄”很相近,且读音相同,但没有证据显示曹植与甄氏有什么关系,如果真有关系,曹植会把自己这一段不伦恋给公开写出来吗?难道他不怕曹丕杀了他?曹丕处处打压曹植正愁找不到借口杀曹植呢?但从曹丕对待曹植的做法来看,至少曹丕都没有认为曹植与甄氏有什么问题,相信我,如果有问题,曹丕会第一个动手的,而不会让曹植活过了自己。
甄氏被曹丕逼死
至于甄氏的名字,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有人叫她为“甄宓”,也有人叫她为“甄洛”,这些都是后人牵强附会叫出来的,因为《感甄赋》的河洛之神名字叫宓妃,之后曹睿改名为《洛神赋》,因此才把甄氏叫做“甄宓”或者“甄洛”,其实是缺乏史书记载的。
美好的东西人人是仰慕如,但这并代表其中有什么不清不白的事情,难不成在大街上看了漂亮的美女几眼,就会有所企图吗?同样的道理,曹植多看了几眼漂亮的嫂子甄氏几眼,就应该跟甄氏有些不清不白的关系吗?这也太牵强附会了,最多是曹植有些仰慕甄氏的美丽,在精神上有所爱慕,但是任何实际不伦之事应该是不存在的,这才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与甄氏之间纠葛。
《洛神赋》中的神秘揭秘:曹植暗恋其嫂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聪颖过人,10岁的时候便诵能出口成诗,下笔成章,很受曹操的宠爱。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几次都想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曹植还是在同长兄的争斗中失败。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他日后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来,想借口杀掉以除后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吟诗一首,其中还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如果做不到就要处死。曹植知道这是曹丕想借机杀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伤。忽然看到炉火中的豆秸。便随口做了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文中曹植这样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他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
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的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但最终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那么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甄氏呢?
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曹丕见到甄氏后,惊叹于甄氏的美貌。他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甄氏为妇。甄氏见曹丕生的英俊,又因为是曹军的俘虏,不得不从,因此也无异言。
一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顾恺之(约公元345年—公元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画家。江苏人。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代表作《洛神赋图》收藏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洛神赋图》来源于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著名文学家曹植编著的《洛神赋》,画面生动感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经典作品。
由于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所以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由于怜香惜玉,曹植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帮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也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以示感谢。两人再次相见,都觉得命运注定。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能够与与甄氏朝夕相处,当父兄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氏的感情迅速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势,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划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公,定都于邺。在谁来继位的问题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为长子曹昂早亡,还有四个儿子为卞氏所生;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个儿子中曹操最偏爱曹植,倾向于封曹植为世子。但曹植不治威仪,放荡恣肆,而且三番两次耽误大事,擅自开启司马门,使得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在这种情况下,曹丕顺利地当上了世子。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氏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氏认定成洛神了。《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但是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没有发生过恋情。
他们的理由是:
第一,曹植不可能爱上他的嫂嫂,曹植与嫂嫂之间的感情只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曹植在年轻的时候与嫂嫂之间是一种亲人关系,长大后,曹丕与曹植兄弟之间存在着紧张的政治斗争,曹植不会有很多的机会接近甄氏。假若《感甄赋》真是为甄氏而作,曹植这是色胆包天,曹丕不会让这样的文章到处流传。
第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很看重各种伦理。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洛神赋》不过是由于曹植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既然曹丕没有将玉枕赠给曹植,那么就不会有曹植睹物生情,而为甄氏作《感甄赋》了。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应当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感甄”之说确有。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
后人否定曹植与自己嫂嫂的爱恋关系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爱上一个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行为比较随意的曹植是很可能爱上不仅有美貌,又有与自己有较多的相同爱好的嫂嫂的。看来,《洛神赋》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1]。《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因魏明帝曹睿将《感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 到曹植与魏明帝曹睿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民间传说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继位,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对叔嫂之情的质疑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叡继位,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为避母讳,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一改名举动竟被后人理解成“欲盖弥彰”,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洛。 宋人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曹植爱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 第五,《洛神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后来的人否定感甄说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为妻。
富森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 又作敷臣世居开原后冠汉字姓甄(珍)
尼珠珲氏Nijuhu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尼竺浑世居长白山等地,后冠汉字姓尼、甄。
《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三字姓的郁都甄氏入中原后改为甄氏。富森氏Fuse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敷臣,满语的意思“孳生的”,世居开原,后冠汉字姓甄(珍)。
补充: 山东滕州甄家洼甄氏衍用 宗派字八个 『忠』字系一百三十一代忠 厚 传 家 诗 书 继 世山东金乡、鱼台甄氏衍用 宗派字三十个 『天』字系一百二十九代天 锡 鸿 恩 远 瑞 应 献 吉 昌绍 先 启 恒 运 俊 伟 耀 荣 光裕 德 广 济 世 祖 阴 庆 绵 长注:『忠』与『鸿』共为一百三十一代 『世』与『昌』共为一百三十八代 自『绍』字始 全族统一衍用本人是山东滕州甄家洼甄氏第一百三十代 『宗』字辈 比『忠』高一辈同山东金乡、鱼台的『锡』字辈平辈山东 滕州 甄智 补充: 湖北宜昌的 家谱是:
永远承景运
万代启文明
本立到此发
种维宝家庭 补充: 合肥的以下是甄氏辈份排序:潓、仁、良、大、守、善、自、昌、礼、隆、学、士、德、宜、元、长。茂、盛、福、寿、文、焕、典、章、功、多、骏、业、瑞、映、华、堂。恩、厚、培、祖、开、泰、三、阳、天、行、正、健、君、相、奋、强。地、宁、宽、容、万、物、依、方、贵、和、时、利、江、山、兴、旺。 补充: 合肥的以下是甄氏辈份排序:潓、仁、良、大、守、善、自、昌、礼、隆、学、士、德、宜、元、长。茂、盛、福、寿、文、焕、典、章、功、多、骏、业、瑞、映、华、堂。恩、厚、培、祖、开、泰、三、阳、天、行、正、健、君、相、奋、强。地、宁、宽、容、万、物、依、方、贵、和、时、利、江、山、兴、旺。
甄姬就是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 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曹丕为太子时,曾经请诸位文学椽(属官名)宴饮,宾客尽欢,曹丕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客人都低头伏在地上,唯有刘桢不拜,反而平视甄夫人,曹操听说了这件事,便惩罚了刘桢,减去他的死刑发配去做劳力磨石。 蒙求中也有“甄后出拜,刘桢平视”的典故。
唐代李善注引《汉书音义》:宓妃,是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中成为洛水之神。《昭明文选》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
甄后被进谗而赐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说完,就消失不见了,遣人送来一颗宝珠,东阿王悲喜不能自胜。
扩展资料:
甄氏著有诗歌《塘上行》一首,属《相和歌·清调曲》。以决绝的笔触抒发了因谗言而与丈夫嫌隙的沉痛,追思昔日欢好。
不同于其他闺怨诗的哀愁,整部作品于阴云密布中透露出一种难得的自尊之情,王叡在《炙毂子》中又说名《塘上辛苦行》,评结尾“从君独乐,延年千秋”之语可称绝妙, ”于悲恸伤绝中又生沉致之姿,风采殊绝。”
明代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感慨此诗云:“诗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间,相去无几,顿自绝殊。”这首《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最初编入南朝《玉台新咏》、唐《艺文类聚》等诗集,承传于后世,当代《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中国皇后全传》等著作,都录有此诗。
——文昭甄皇后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
因为曾经的 <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1]。《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 洛神赋图
到曹植与魏明帝曹睿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编辑本段对叔嫂之情的质疑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睿继位,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为避母讳,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绝不会想到,这一改名举动竟被后人理解成“欲盖弥彰”,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洛。 宋人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曹植爱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 文字部分
第五,《洛神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后来的人否定感甄说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为妻。
曹操父子三人与甄氏有何纠葛?洛神赋与甄氏有关吗?
本文2023-09-22 01:32: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