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面花属于哪儿的特产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黄陵面花属于哪儿的特产,第1张

黄陵面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陵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黄陵面花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是黄陵人不忘恩德、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每年的清明时节,黄帝陵前都会有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到此祭祀先祖,而在祭祀仪式过程中,必不可少黄陵面花。而作为祭祀轩辕黄帝和祖先的供品,则要求面花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祭奠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这时当地面花能人纷纷显露身手。

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的传承人王民政的家里,我们目睹了公祭的最高标准捏制面花全过程。73岁的非遗传承人王民政和71岁的老伴田粉琴制作面花那娴熟的手法、利落的动作仍令我们眼花缭乱、大为叹服。只见老人随手捏起一点面团,随意地揉一揉,搓一搓,然后用剪刀、镊子、梳子、汤匙、盒盖、小刀等工具,拍、拉、盘、揪、剪、切、扎,制作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惹人欢喜的万物生灵,然后放到锅里经过四十分钟蒸制。一切对轩辕黄帝、祖先的虔诚祭拜和对未来美好的祈祷、祝愿全都溶到花馍上。

王老对黄陵面花的执着来源于对黄陵文化的感情,他告诉我们,黄陵面花在黄陵延续了千年历史,面花中的吉祥动物,多色花卉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都代表了富贵、吉祥。而他从二十岁开始学习黄陵面花制作,从事黄陵面花制作已经长达40年,这40年当中他制作的黄陵面花不计其数。他制作黄陵面花的材料非常简单,只是加入食用色素的普通面团,色素对面花作品的功效很强大,不但可以延长面花的“寿命”,而且还可以使面花更加色彩艳丽。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黄陵面花,了解黄陵面花,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走出黄陵,走向全国,享誉世界。(来源黄陵县文明办)

黄陵老秧歌在黄陵当民俗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集民间舞蹈、音乐、民间艺术美术装饰等于一体,更加体现了这种大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黄陵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他无论是舞蹈表演的形式,鼓乐变换、绘画剪纸、纸扎制作等都是黄陵民间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挖掘、抢救、保护黄陵老秧歌,其主要价值是:

(一)文化历史价值

老秧歌是黄陵当地土壤滋生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是黄陵人文民风的现实表现,而且她在不同侧面反映了黄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人民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其表演是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质的独特舞蹈表演形式,对黄陵老秧歌的挖掘、抢救、保护将极大的带动和促进黄陵民俗文化的发扬,而它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征是罕见的、是珍贵的。对她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不仅对于丰富陕西舞蹈史内容,乃至中国舞蹈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现实价值

黄陵老秧歌之所以流传很久,而且分布广泛,就说明她已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热爱故土,热爱传统文化的黄陵人的血液之中,挖掘、整理、保护黄陵老秧歌,对于更加深入挖掘老秧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色彩,更好地展示黄陵人民勤劳、朴实、睿智、聪明、豁达、开朗的民族特性以及富有开拓、创新、发展、继承的民族精神和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这些都必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根据老秧歌的独特性,可作为黄陵县地方文化艺术的品牌产业,为游客表演,可获得报酬,则也有经济价值。

(四)老秧歌属于群众性娱乐,春节期间排练老秧歌可以杜绝赌博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陕西省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称王。故轩辕号曰黄帝。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共有四个妃嫔;正妃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记王帝本纪》中说:“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为黄帝正妃”。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织丝为绸,缝绸做衣,后人称她为“先蚕娘娘”,黄陵县城有螺祖养蚕遗址。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传说:彤鱼氏发明了烹调和筷子;方雷氏发明了梳子;嫫母发明了织机和盘线的木拐子,从此才有了布和衣服,后人称她为“先织娘娘”。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12个儿子被他赐姓,有2个儿子从了他的姓,有9个儿子被各封一国,黄帝的孙子颛顼,继承了帝位,号高阳氏;曾孙帝喾也得了天下,号高辛氏;尧帝是黄帝的玄孙,舜帝是黄帝的九代孙,夏禹为黄帝的11代孙,殷汤为黄帝的17代孙,而周文王姬发为黄帝的19代孙,黄帝后裔子孙相承有1520年。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说,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称为“柏树之王”。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6字。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护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旅游,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陕西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1992年开始,国家和民间及海外同胞投入和捐赠了巨额资金对黄帝陵进行了整修,使黄帝陵更加雄伟、庄严、肃穆、古朴、旅游景点和展出文物更加丰富。每年寻根问祖、来黄帝陵旅游的海内外的人很多。陕西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儿女的“根”,已成为炎黄子孙举办盛大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黄陵秧歌舞是流行于黄陵民间的一项古老的舞蹈艺术,由多种舞蹈、杂耍和民歌组成,起源于原始社会,主要是先民们在庆祝战争胜利和获取猎物时,为表达激动之情,随意手舞足蹈,用很简单的形体语言表现喜悦之情,这就是黄陵老秧歌最初的雏形。到了黄帝时代,造文字、做舟车、制衣冠、创医学、定算数、辨音律、定法制,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伶伦制乐后,人们伴随在器物、木头上敲击出的简单粗犷的节奏,踏歌起舞,共享欢乐。黄帝驭龙升天后,人们为了感戴黄帝功德,祈求和谐平安,在祭奠黄帝时,百姓舞之,以祭先祖,从而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原始祭祀舞蹈。到了汉代黄陵老秧歌不断发展、变化,并且从祭祀活动中逐渐深入到民间的节庆之中。据《黄陵县志》记载,黄陵老秧歌真正形成固定的表演程式是在明朝中期。相传黄陵县城东南约十华里的桥沟村刘景,曾供职于宫庭乐府,官拜御史,在朝给宫娥彩女们排练歌舞为职,卸职回乡后,在原来黄陵祭祀舞蹈和黄陵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又将宫庭舞蹈融汇贯穿其中,使黄陵老秧歌日趋成熟,一直沿袭到“文革”前期,社会发展到现在,消失40多年的黄陵老秧歌又一次被民间文艺人士搜集整理,编排出来,使人感觉亲近自然,耳目一新。

般是当年的清明节,“‘文革’后,都是9点50开始的。”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66岁的韩伟说,“黄帝陵祭祀的这个开始时间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来体现该祭祀是天子级别的,这种祭祀等级在先前历代都是国家级别。” 一、祭祀必须是天子级别。韩伟说,民间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没有规模,没有议程,显示不出等级气势,凝聚力不够。

二、展现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把传统文化最好的一面给大家,比如说,要抛弃烧裱、烧纸,在大殿里烧烧烤烤太麻烦了,”韩伟说,“现在民间的祭祀乐舞主题大多是关于红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时找当地戏班来唱折子戏,用那些筐子、篮子、案子做祭器……这些也要取消,某个方面来说,这不是文化范畴。”

三、保证整套礼仪的完整性。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对各套礼仪结合起来的整体效果进行控制,比如整个祭祀现场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话,随便拉个广告气球、横幅什么的,商业广告就全上去了。”

鸣炮是外国人的传统

2003年7月,专家组的方案进入了北京专家评审阶段。初步拟定的祭奠程序为12项:全体肃立;鸣放礼炮;敬奏祭乐;主祭就位;参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乐舞告祭;典礼告成。评审的北京学者认为,鸣炮34响不妥,因为礼仪中的鸣炮源自西方传统ddd过去,海洋国家的舰队在抵达其它国家港口前,先把炮膛里剩余的炮弹全部打掉,用轰轰作响来表示和平。随后,“鸣放礼炮”被改为“鸣钟击鼓”ddd击鼓9下(9为中华礼数中最高位级的数);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阵分别就位的程序。这样,祭祀程序变为7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三鞠躬;乐舞告祭;瞻仰圣殿。

再造青铜祭器

祭器是各个礼仪环节中被关注最多的,对于使用青铜的祭器,没有专家反对ddd青铜器与文字、礼仪、城市被列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负责祭器部分的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镇烽说,“周代祭祀用青铜器,以后包括明清在内的历朝历代祭祀都用青铜,式样上都仿商周,最晚不迟于战国。唐宋时期文献记载,当时国家铸造工场专门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分发到全国各地祭祀场所。”

于是,疑问都集中到了复制哪种青铜器?天子级别的青铜器是什么规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专家组发现各地的祭器体量小、色泽灰暗、组合混乱、质地不一,仪仗旗帜多使用明清戏剧道具,他们认为这“缺乏严肃性”。

吴镇烽介绍,这次在西安一家公司共铸造了55件青铜祭器,花费200万元。鼎、簋分别选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铜簋,作为原形进行仿制。他说:“复制铸造时,只有一两个是在实物上丈量的,其它几乎都根据照片来制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里,只能对比照片仿制。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们放大到了近两米高。”

吴镇烽说,“根据《周历仪礼》记载,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两簋,只有国家最高等级、天子祭祀时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轩辕殿内、黄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征国土社稷的从小到大9个青铜鼎。

为了区别于其它祭器并凸显时代感,每个青铜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鼎铸盛世,用祀永享。黄陵祭器,甲申年春”的类似文字,该铭文为吴镇烽所拟。

在这次为黄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铜祭器中,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是其中的明星。“编钟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复制,65件,花了200多万,”对于复制自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吴镇烽赞不绝口,“每个编钟上的铭文都是挫金的dd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钟上字的位置凹进去,然后浇铸上黄金,挫平dd光挫金就用了10多万元。”

曾侯乙编钟20多年前在湖北随州被发掘,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编钟,重5吨,最大的钟高约15米,重202公斤。在黄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称为“最为宝贵”(与编钟相对的是32件仿江陵彩绘石编磬)。

编钟制作方、湖北博物馆的马业平介绍说,这是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的一套编钟,在之前的普遍认识中,中国古代音乐只有五声音阶,而制造于战国时代的这套编钟不但有六声七声,甚至还有十二半音,与国际通用的c大调同列。先前的乐器,每个振动基频只能产生一个音,战国时代的工匠通过编钟的合瓦形改变振动模式,让它产生出了不同的音。每个钟的各敲击点上都刻有音调的名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等。

曾侯乙编钟上的纹饰相当复杂,完成翻模需要几十个步骤,主要程序是,硅橡胶模-蜡模-硅溶胶-灌铜:首先,用一种国产硅橡胶在曾侯乙编钟上翻模,这种材料是中性的,对金属没有任何腐蚀,并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缩小翻模所带来的收缩比。然后将硅橡胶做成蜡模,用耐火材料把蜡化掉,留下空壳,再浇灌铜水进去……

“编钟上的某些纹饰比头发丝都要细,每个复制过程都将不可避免地使编钟塑形在细微处减弱一点点,”马业平说,“何况编钟不同于普通青铜器,除了复制外形,音色、音阶也必须相同。在形状全部复制完后,要根据青铜物理特性来细微调制,改变每个编钟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误差缩小到最低。”

马业平说,这次在复制的每个步骤中都加入了一些不便透露的新技术,最终的复制品相当棒ddd编钟复制在形状上的误差允许范围是2%,这次被控制在了1%;大钟音色误差允许范围是正负12音分(非常专业的小提琴手对音乐的最高分辨率是5音分,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无法分辨出的差别),该复制品的误差最高为-4音分,小钟的音分误差甚至在正负1音分以内,80%的编钟误差指数都是0。

**佩巾:从汉代文化寻找灵感

围绕这次黄帝陵祭祀而设计的各个分方案中,服装设计众口难调。一开始有专家设计了仿汉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专家评审认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觉。另一个难题是,参加祭祀的共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难让每个人都能穿上合适大小的衣服。

数千个祭祀者的衣服必然会出现色彩差异及服饰造型的区别,为了能够达到整体划一的视觉效果并符合现场气氛需求,负责祭祀服装设计的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张莉设计了长为180cm的**佩巾ddd它的好处在于,满足了视觉上的统一、佩戴方便、可留作纪念,并且不受季节气候、高矮胖瘦限制。

张莉说她这次的设计总体上是从汉代的文化中寻找灵感,并兼顾了地域特色,以汉代瓦当、画像砖等纹饰为点缀。她认为**是跟人最贴切的颜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汉代开始受到青睐,从此成为中国皇室的专宠。**寓意传统文化,代表“阴”、“地”,与祭祀现场大片代表“阳”、“天”的红色正好搭配,何况是在陕西的“黄”土地上祭奠“黄”帝。

据韩伟介绍,有关部门在西安第三印染厂为这次活动共订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乐舞歌声

对于乐舞的方案,陕西省的评审会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规模应考虑礼制问题”。诸如此类的精巧设计在祭祀乐舞表演中随处可见:乐舞歌声来自120人合唱队,象征12亿中国人;古装舞蹈人员走12步一拜,象征一年12个月;演出人员总共365人,象征一年365天。

身着古装的表演人员来自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音乐学院、第四军医大学以及黄陵县中学,或歌或舞的他们,让祭典的时空产生了错觉dd祭祀乐舞的总编导王宏说,上一次以这样的乐舞祭祀黄帝,还是在2000多年前。

《黄陵县志》上记载古代的祭祀,有歌词、曲谱,但乐舞这一祭祀程序很是少见,在民国时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说,当时祭祀只有奏乐,用日常流传的中国民乐,比如唢呐。

黄陵面花属于哪儿的特产

黄陵面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黄陵面花在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