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家训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古代名人家训,第1张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

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三、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释义:

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

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父母经常劝勉鼓励我们,询问我们的爱好,督促我们改正缺点,引导优点我们发扬自己的,都既恳切又恰当。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衰落,全家离散零落。兄长抚养我,极其辛苦,但是他仁爱而少威严,对我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对写文章也,很大程度有一些兴趣,但因为与平庸之人相交受到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

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但已习惯成自然,短时间内很难改掉。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很少发生,但还是常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晚上才发现白天的错误,今天才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这都是因为自己从小缺乏教育才会走到这一地步。

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这种体会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就能体会得到的。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小的教育都是从为人上来的。以前分为寒族和士族。普通的家庭里面都是在私塾里面上学学习,但是大家族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族学,拥有自身的特色。

我国古代是封建帝制的大环境下面,各地家族盘更错节,都有相互的联系,这些大家族里面都是出过有名之人的家庭,向比较而言古代的家族和家风有着借鉴意义。

修建族学,首先古代的家风家训可以让族内更加和谐。以前都是一个大家族,而且都是三妻四妾,子女众多,在这样开枝散叶的情况下留下来的血脉也很多。

这个就和古代的分封制相同,你家族的人口不断增多,但是拥有的资源依旧只有这么一部分,于是就会产生嫡庶之分,有的血脉离得比较远。

然后家中产生了一些变故,他们的子女的教育得不到满足,这样就体现出族学的重要性了,族学里面同意宗族的孩子都可以在里面学习,而且组长对成绩优异者有特殊的照顾,这样也能帮助整个族内和谐氛围的营造。

亲邻里,在许多的大家族里面都有着一条祖训,要求家族的人不要自高自大,谦虚低调能够和凌厉之间和谐相处,现在处理不好领里关系的非常多,有的还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现如今的六尺巷就是最好的例子,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就是一种气度,同时呢也有利于凌厉关系的协调。

在我自己家的族谱上面就有很长的篇幅专门讲了家训,要求赵氏子孙要团结邻里,孝敬父母。

古代遗留下来的并不果实,我们要善于发现学习。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国法家法,严格遵守;同族和睦,闾里友好;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合乎礼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规范祭祀;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家训,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家庭的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国家有法律,家庭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训。家训对一个家庭风气、氛围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训

一,《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包拯还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

现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对子孙有很强的教化、指导作用!

二,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应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名句摘选

1,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2,巧伪不如拙诚。

3,夜觉昨非,今悔昨失。

4,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5,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6,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7,多言多败,多事多患。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8,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

9,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10,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四,《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严格意义上《曾国藩家书》不算家训,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却对家庭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提高,客观上起到了家训的作用。

从《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他引用谚语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吾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

五,《郑氏规范》

1、“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孔子问:“学礼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2、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5、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旧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个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争智慧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以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贱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古代名人家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