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妹在古代怎么称呼
1、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明·贾仲名 《萧淑兰》第一折:“你读书人不会谄,为非事无行止,见家兄有甚脸。”
释义:你读书的人不会谄媚,是不是事情没有行动,见我哥哥有什么脸。
2、吾兄:称己之兄或兄辈。
唐·李白《别中都明府兄》诗:“吾兄诗酒继 陶君 ,试宰 中都 天下闻。”
释义:我哥哥诗酒继陶你,试着宰中都是天下闻名。
3、家弟是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
三国·魏·曹植 《释思赋》序:“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
释义:我弟弟从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留恋地,作此赋以赠的。
4、舍姐:对别人称自己的姐姐。
5、舍妹: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家的妹妹。
扩展资料:
古代的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
1)代词称谓 我 你 您 他 她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咱们 人家 咱 大家 各位 诸位
2)社交称谓 先生 ** 女士 夫人 殿下等
3)职衔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 同志 老师 师傅 老板 朋友
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 大名 绰号
6)亲昵称谓
3、敬语和谦语
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 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如, “犬子”“小女”“足下”。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敝:敝国、敝邑
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2、用动词来修饰, 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
伏:伏惟、伏闻
3、用名词来修饰,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纪长的用“家” ,比如: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 (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比如:舍弟、舍侄。总结 “家大舍小令外人”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敬称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附: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 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庠序; 同学称:同窗。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中国古代称谓大观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1 求古诗、文言中的特定称谓
1、亲友间特定称谓: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2、百姓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3、职业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4、朋友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5、年龄称谓: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下寿:六十岁。
古稀、中寿:七十岁。
期颐:一百岁。
重开:指两个花甲,即一百二十岁。
双庆:两个古稀,即一百四十岁。
-尊称
-称谓
2 求文言所有特殊句式名称和例句如题谢谢了如题详细点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
3 古代特定的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
(二)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三)用形容词来称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弟、贤妻;仁兄、仁弟;贵体、贵姓、贵庚;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礼、大作、大驾。
二、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一是:“我”,分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二是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分三种: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体、贱躯、贱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
二 是用动词来修饰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三 是用名词示谦下。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
尊称都属于他称。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业。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志学:15岁。
及笄:女子15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16。
弱冠: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30岁。
不惑:40岁。天命:50岁。
知非之年:50岁。耳顺、花甲之年:60岁。
古稀:70岁。耄耋:80、90岁。
期颐:百岁之人。
4 文言文中,守孝的特定称谓有哪些守丧,用于平常百姓,
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晋书·袁悦之传》
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古代的“丁”和“忧”,其解释不同于现代的“丁”和“忧”。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遭逢居丧”时,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丁忧”,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丁忧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5 “恋人”在文言文中如何称呼郎、夫
一、郎拼音:láng
释义:
1、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2、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3、旧时妻称夫或恋人的称呼。
4、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侍郎。员外郎。
5、姓。
二、夫拼音:fū
释义:
1、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2、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3、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称老师;旧时对恋人的称呼;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4、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令郎[lìng láng]
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2、新郎[xīn láng]
结婚时的男子。
3、女郎[nǚ láng]
指年轻的女子。
4、侍郎[shì láng]
古代官名。西汉时本为宫廷近侍。东汉后,尚书属官任职满三年称侍郎。唐以后官位渐高。为各部尚书的副职。
5、儿郎[ér láng]
男儿;男子。
6 古代有一些特殊称谓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是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指百姓、一切生灵。《文选·史岑》:“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刘良 注:“苍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氓
méng
古代称民(特指外来的):氓隶(充当隶役的平民)。群氓。也作萌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亲兄妹在古代怎么称呼
本文2023-09-28 22:40: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