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任氏族谱》辈分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8收藏

求《任氏族谱》辈分表,第1张

不同省份《任氏族谱》辈分表不一样:

贵州省任氏字辈:洪文济莲王,光先明景兴,启发正仕有,孟中永乐清;

贵州遵义一部分:清 炳 培 金 玉

湖南省任氏字辈:湖南湘潭县一部分:派、演、治、觉、鼎、思、仁、廷、任、学、开、体、应、先、恒、文、章、永、世、卓。湖南邵阳的一部分:祥、建、忠、凤、朝;印、国、正、学、仕;文、景、良、志、相;家、道、永、光、昌湖南岳;

云南省任氏字辈:云南省威信县:九廷相元荣,茂国兴周,家申云南文山:望国有景,家传世代

北京市任氏字辈:北京房山任家营村、村书记任廷臣,提供、祖父叫任自新,自之后的辈分为:自、弘、天、景、硕、玉、永、国、文、廷、万、振、洪、这是他家排下来的。北京房山的一部分:显。成。全。正。国。和。顺。灯。明。荣

扩展资料:

当代任姓的人口已达420万,是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600年中任姓人口由31万增到420余万,增长了约13倍多,任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这五省的任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约占了全国任姓总人口的11%。

全国形成了以豫冀晋鲁为中心的北方任姓分布区、长江以南少任姓的布局。在近600年期间,任姓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

任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豫鲁大部、冀京津、陕晋、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和江西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任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51%的任姓群体。

在河南东南、山东南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川渝、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大部,任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一06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26%的任姓群体。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李氏家族有4支,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

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族谱

河南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山东省李氏字辈: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四川李氏字辈:登春程之国国正天兴顺文光定绍勋思维继永德万世辅长青。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

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李姓在中国的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2010年,据国家统计数据普查显示人口为9200余万;历代名人有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李姓人口众多,在中国有李姓人口约9200多万。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亿人。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所以李姓声威显赫。

历史教授钱文忠指出,李姓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的李姓人有60多个。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扩展资料:

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

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亿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同时也是华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12亿人。

-李氏

                        -李氏家谱

密[密,读音作mì(ㄇㄧ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商朝时期密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朝时期,有密须国(今甘肃灵台),传说为黄帝之子姞的后裔在商武丁时期被赐封的诸侯国,后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其国君的后世子孙以国名“密须”为姓氏,称为密须氏,后省文简为单姓密氏、须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密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郑通志·氏族略》记载:“密,密康公之后。”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注释:“康公,周共工时人,封于密(今甘肃灵台),建密国,因称密康公。共工灭密,其后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密国,是西周王朝初期的姬姓小国;周共工,就是周恭王姬扈。

密国原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是商末周文王灭姞姓密须国之后,在其旧地重新分封的姬姓诸侯小国。在史籍《国语·周语》中记载:“恭王游于泾上……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显然,当时是密康公没有给周共工献贡,因而得罪了周共工,在周共工回朝一年内遭到了亡国之祸。以后,处于西部地区姬姓密国重新被周共工迁都到今河南省新密市境内。

春秋时期,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国的附庸邑。其国子民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密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时期的党项族密纳克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党项族,为古羌族中的西羌分支,原居住在今 、青海、四川等省区的交界地区。

隋末唐初,古西羌族中的党项族人开始兴盛起来,其占据的地区,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三千余里。党项族人以姓氏作为部落的名称,过着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

藏文史籍《智者喜宴》中记载:同唐朝文成公主结亲、至今传为佳话的藏族首领松赞干布“曾娶了五个王妃,其中一位就是弭药王之女茹雍妃洁莫尊”。其所记载的“弭药”就是指党项族。在史籍《 政史》一书中记载:“所谓党项,是指住在青海湖以北宁夏南部的党项密纳克而言,亦称蕃密纳克,即藏木雅人。党项密纳克在被成吉思汗灭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迁至康区打箭炉附近,称康木雅。”这在史籍《木雅五学者传记》中也说:“木雅分两部分,一为青海、甘肃等地的木雅地区,一为多墨木雅地区。”多墨系指丹巴、道孚、理唐、木里地区,又称木雅热岗。

党项密纳克氏族人后来在西夏王朝建立以后,迅速归拢于西夏王朝,其中有许多人出任西夏重臣,由于西夏王朝崇尚汉文化,因以“密纳克”为汉化姓氏,并取谐音汉字“密”为姓氏,称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鄂密特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上都河(今内蒙古多伦上都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Emit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鄂氏者。

②蒙古族乌密氏,亦称乌弥氏,世居察哈尔地区(今河北张家口)。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Umi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吴氏者。

③蒙古族苏密尔氏,亦称舒穆尔氏、苏默尔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黄山地区。后有满族亦引以为姓氏,满语为Sumir Hala,后有冠汉姓为密氏、徐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密扎氏,满语为Mija Hala,属于卦勒察女真,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所冠汉姓为密氏、米氏。

②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 Hala,汉义为“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区,所冠汉姓多为蔡氏,亦有取汉姓为密氏者。

③满族赛密哷氏,源于金国时期白号姓氏塞蒲里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支流俄罗斯布列雅河)、齐齐哈尔、长白山、黑龙江沿岸等地区。赛密哷氏为满洲巨族,后多冠汉姓为柴氏、密氏、赛氏等。

二迁徙分布:

密氏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

密须国在甘肃省灵台县治西二十五公里的百里镇。密须国在商末时期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

周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今天的百里中学后院,据说就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一公里处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

今江苏省的东海县,贵州省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台湾省的台北县等地,均有密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密 佑:南宋庐州人,咸淳年间官江西都统,在进贤坪迎战元军,率众逆战进贤坪。元兵呼曰:“降者乎?斗者乎?”密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进,至龙马坪,元军围之数重,矢下如雨。密佑身被四矢、三枪,犹挥双刀,率死士数十人斫围南走,前渡,桥板断,被执。宋都木达曰:“壮士也!”元军欲降之,系之月余,终不屈。骂万石为卖国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木达又命刘盘、吕师夔以金符遗之,许以官,密佑不受。复令佑子说之曰:“父死,子安之?”密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怡然解衣请刑,遂死,元兵皆泣下。密佑之先,密州人,后渡淮,居庐州。

密 定:明初金筑安抚司人,洪武四年归附明朝,诏赐文绮三匹,置金筑长官司,秩正六品,隶四川行省,授予密定为安抚使,世袭。洪武十四年敕劳密定曰:“西南诸部虽归附,然暂入贡而已。尔密定首献马五百匹,以助征讨,其诚可嘉,故遣特使往谕,俟班师之日,重劳尔功。”升金筑长官司为安抚司,仍以密定为安抚使,予世袭。十六年,密定遣使贡方物。十八年,密定遣弟保珠来贡。二十九年以金筑安抚司隶贵州军民指挥使司。永乐初年,金筑安抚得垛来朝,赐绒锦文绮。洪熙、宣德改元,皆贡马。十年,直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五年,安抚金镛贡马。成化、弘治、隆庆时历朝贡。万历四十年,吏部覆巡抚胡桂芳奏:“金筑安抚土舍金大章乞改土为流,设官建治,钦定州名,铸给印信,改州判为流官。授大章土知州,予四品服色,不许管事。子孙承袭,隶州于贵阳府。”遂改金筑安抚司为广顺州。

密不齐:(生卒年待考),误称宓子贱,亦称亶父,字子贱;鲁国人。著名孔子弟子之一,鲁国大夫。密不齐是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是孔子的学生。

密 忠:(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

密元礼:(生卒年待考),著名西夏王朝御史中丞。

密 镛:(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凤阳同知。

密 聪:(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内黄知县。

密聪杰:(公元1980~今),上海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检索。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2、堂号(缺)

============================================================

密姓宗祠通用对联

〖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宋季都统;

汉代尚书。

——佚名撰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密佑,官江西都统,与元兵战,被执,不屈而死。下联典指汉·密忠,官至尚书郎。

-----------------------------------------------------------------

〖密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安抚归洪武;

都统抗元军。

——李文郑撰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金筑安抚司人密定,洪武初年归附明朝,被授予安抚使。下联典指南宋庐州人密佑,咸淳年间官江西都统,在进贤坪迎战元军,身中四箭三枪后被俘,不屈被杀。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白

(701-762) 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后尝寓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不善政治,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之乱时,曾与永王一起平乱。后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李升

五代时前蜀成都人,小字锦奴。长于写蜀中山水,细润中有气韵,极为米芾所推赏。画《高贤图》,苍茫类董源,而秀雅似王维。得李思训笔法,而清丽过之。亦称“小李将军”。尝于益州圣寿寺壁画《三峡图》、《雾中山图》各一堵。大圣慈寺画《汉州三学山图》、《彭州至德山图》、《二十四化山图》等传于世。

李昱

元明间浙江钱塘人,字宗表,号草阁。元末避居永康、东阳间,授徒为业。明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有《草阁集》。

李昪

(889-943) 五代时南唐创建者。徐州人,一说海州人,字正伦。仕吴,为镇海军节度使副使、行润州刺史、左仆射。天祚三年代吴称帝,建国号大齐,以金陵为西都、扬州为东都。自云唐玄宗十六子永王璘后裔,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昪,改国号大唐,史称南唐。在位七年。卒谥烈祖。

李畋

宋成都华阳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号谷子。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以学行为乡里所称。甚得张咏器重。累官知荥州。神宗熙宁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传赞》、《道德经疏》、《张乖崖语录》、《谷子》及歌诗杂文。

李铉

北齐渤海南皮人,字宝鼎。家贫,春夏务农,秋冬入学。从师学《诗》、《书》、《三礼》及《左氏春秋》,又从大儒徐遵明受业五年,称高第。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等合三十余卷。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后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齐文宣帝时,累迁至国子博士。

李文甫

(1892-1911) 清广东东莞人,字炽。光绪三十四年在香港与汪精卫、胡汉民共组同盟会南方支部。任《中国日报》经理,兼《时事画报》等政,宣传革命。宣统二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广州起义,进攻督署,被捕牺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文忠

(1339-1384) 明初凤阳府盱眙人,字思本,小字保儿。朱元璋姊子。十四岁至朱元璋军中,从姓朱。龙凤十二年,下杭州,加浙江行省平章事,复李姓。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家居恂恂若儒者。尝劝帝少诛戮,勿近宦官,忤旨,屡被谴责,遂得疾病死。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李世民

唐朝皇帝。遍祖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高祖武德元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屡有功绩。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受禅即帝位,尊父为太上皇。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外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铁勒、回纥等族尊之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长生药”中毒死,谥文皇帝。

李百川

(1721?-1771后) 清浙江人,一作山西人,据今人考证,可能为江南人。家境屡遭变故,生计困窘,曾为乡塾。性喜谈鬼,多读野史稗乘,乾隆十八年起作《绿野仙踪》,至二十七年成书。

李自成

(1606-1645) 明陕西米脂人,初名鸿基,小名黄来儿、枣儿。幼年贫苦。天启六年,为米脂县银川驿驿卒,崇祯三年被裁,遂聚众起事,投高迎祥。迎祥号闯王,被俘遇害,自成继其名号,后为孙传庭所败,首领多降,独自成隐匿于豫陕山中,坚持不稍屈。然复起复败。后入河南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号召,复聚众至百万,占襄阳,称新顺王。又占领西安,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占领北京。旋为清兵及吴三桂军所败。四月二十九日,称帝于北京。次日,弃城西走。永昌二年,于湖北九宫山遇害。

李时珍

(1518-1593) 明湖广蕲州人,字东璧,号濒湖。世业医。官楚王府奉祠正。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学,穷搜博采,历时二十七年,阅书八百余种,并随时随地进行实地考察,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三百七十四种,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绘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另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李秀成

(1823-1864) 清广西藤县人,原名以文。咸丰元年参加太平军。以骁勇善战,积功升地官正丞相、合天侯。石达开出走,擢为副掌率、合天交,与陈玉成共主军政。咸丰八年,三河之战大败清军。次年,封忠王。咸丰十年,用“围魏救赵”之计,解天京围,破清江南大营。经略苏、常,东攻上海,西援天京。同治三年,困守天京,城陷被俘。有自述数万言,旋被害。

李广田

(1906-1968) 山东邹平人。本姓王,因贫,过继李姓舅父,改姓李,号洗岑。著有《诗的艺术》、《创作论》、《文艺书简》、《春城集》、《画廊集》、《李广田散文选》等论著、诗及散文。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黄冈人(祖父母蒙古族厍李氏,后为李姓,落籍湖北黄冈,母汉人)。原名仲揆,小字福生,改名四光。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立人。曾留日,1910年回国,武昌起义,参加革命。1913年赴英留学,入伯明翰大学,专攻地质。1920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二至四届副主席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曾当选为中共九届中央委员。病逝于北京。生平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作出卓越的贡献。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立三

(1899-1967) 湖南醴陵人。幼名凤生,学名隆郅等,号柏生等,后改名立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与陈延年、周恩来等在巴黎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次年去安源从事工人运动,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之后,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上海区委职工委员会书记。1925年改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后当选中华全总执委。1928年当选为中共政治局常委,兼任秘书长、宣传部长。1930年在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期间,曾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去莫斯科学习,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和外国文出版局工作,并主编《救国时报》。1946年回国后,先后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东北局委员、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城工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席,劳动部部长,华北局书记等职。为中共四至八届中央委员,五、立两届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

李亚农

(1902,一作1906-1962) 四川江津人。又名旦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科。1927后在加入中国***。1929年被捕。1932后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回国。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华东研究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主席。病逝。著有《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中国领主制和地主制》、《西周与东周》、《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及上例等。

李耳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

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广

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皋陶

李崇鞠

李景湘

李观

始祖:李观,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卒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贲、贵。

李观

始祖:李观,字远宝,行二世居陇西年二十四举进士,又举博学鸿词为太子校书,年二十九卒于京师,迁葬庆义乡地名嵩原配。方氏岁同夫处,子三:李贯、贲、贵。

李胜

李胜,字行皆未详,由抚州临川之裔上徙居丰城正格乡新城里之湖茫前此盖以七八世皆不可考见至是而族始著。

李文魁

东支第一支世祖:李文魁,字廷臣,元配虞公之女,有子二:长:李泮,次:李淳

李谷

始祖:李谷,字惟珍,又字德师,号养,民年二十七岁举进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封赵国公,转岭南节度合,谥英烈王,生大唐昭宜天佑元年甲子八月初四日,殁周世宗显德四年丁巳,葬兴宁县地名沪溪青划旧洞宾卧地形称将军冢其行实详廿二史载谱首。元配桂氏夫人,殁葬洛阳,生二子:长吉;次珙。继配卢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天佑二年乙丑七月十五日,殁显德二年乙卯塟箭岗岭仙人斜坐形。生一子:琰。

李雄

始祖:李雄

李德护

李德护,一名德祜,字行之,号潜龙,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没,葬十六都 三甲荷叶塘左侧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于墓左,嘉庆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道光甲申复于祠前填补余地增设花墙并设石榴于墓前以冲之盖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有图傅。谨按老谱载,祖于洪武甲子由茶陵州迁居湘潭一百三地地名白石即今之十六都三甲龙船港下白石头埠口也,其生年怀麓堂旧谱载至正甲申而无月日暾本堂宗谱至正甲申二月十一午时重修谱载至正乙已三月十一辰时今并刚其年月日时但书至正年号傅信不傅疑犹史之有阙文也。,重修谱载宣德年没,无干支月日敦本堂宗谱则载宣德二年六月十五寅时没,今依重修谱非敢擅删,亦云慎了至其世次自西平起则祖为二十二派自庆远祖迁茶陵州起则祖为七派然今之居湘潭者迈衍历蕃星罗暮布皆,祖之苗裔则固潭之初祖也,谱纪潭族必尊,祖为一派以别于前非畧先而详后也,亦犹苏明允纪近不纪远之意云尔。配段氏,茶夫州万富之女,明洪武年生,宣德年后葬十六都三甲青石保黄桑市大汤湖右岸鴌形乾山异向四子以斌祔左四媳黄氏祔右再左则七派孙乾晹祔之各堆平列,妣于洪武戊申六月十七未时生,宣德辛亥十月二十九卯时没,今尽则其年月日时但书洪武宣德年号非故也,子:以仁;以信;以文;以斌;以智

李太郞

李太郞,讳志扬,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第三都大王庙炉头土地圳上李讳核公之子落籍湘乡旧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纳滩,元至大三年庚戌八月十五日未时生,寿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初二日辰时故,葬纳滩道观山辛山乙向。配扈氏,元延佑元年甲寅二月十五日子时生,寿六十五,明洪武十一年戊午三月十一日申时故,葬十九都地名紫花塘屋后寅山申向。子一:华

李信

始祖01-006 李信,配靳氏,生子二:长南道,次从道。

李序典

河头初祖:李序典,生卒未详,子三,廷满、廷忠、廷俸。

李富二

迁居镇城始祖:李富二,谨案,公为,福十五公子始由开沙迁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详开沙族谱兹谨奉,公为一世祖,公字用汇生明嘉靖巳亥时卒,万厯丙申三月十五日申时,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十二月初五日卯时,卒万厯戊子六月二十七日酉时,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发泰

始祖:李发泰,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午时生,寿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时终,葬宝些毛塘下,因风水不便,迁石羊山金铖形山丙。配李氏,一娘厂酉至正十七年八月初三日寅时生,年二十五辛酉洪武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巳时终,葬大蹶头界山下东向。马氏,二娘,即今罗尾马家塘镇乾女,乙巳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初五日辰时生,年五十一乙末永乐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戌时终,葬毛塘下褒迁石羊山金铖形癸山丁,生子四,均福,均爱,均轩,均兴。 排行诗:

李火德

一派始祖:李火德,字处士,乐善累德济人,利物生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十一月初八日子时籍福建汀州府宣化县石壁村李家坊,时宋鼎方新兵戈蔓野昆季避乱散处异乡,公从汀郡之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家焉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壬寅八月十五日吉时,寿九十七岁卒,葬福建汀州府梅花岭火浪里丙向,孟博两谱谓葬丰朗岗螃蠏游江形甲向系,九月丙午日寅时送到穴前,忽烈风猛雨,震电交作,送者逃避少焉雨霄,其填自成惟聚附因傅为天葬云,配伍氏,卒葬府城学衙内。孟傅两谱谓,葬伴公冢臂侧甲向,副室陈氏五十六岁兴伍继卒,葬同学衙内。孟傅谱谓,葬同夫山溪背田珑中木星火首飞鸡落洋形山子三,名:乾、坤、巽,生女二按孟傅两谱谓,长培乾次培云三培坤存孝旧谱,公年六十尚未有嗣,因取贷东郊经陈潜宅触犬吠人出觇退言曰:何人也。乃丰朗岗之无嗣翁也,公闻言悄然归以语伍氏慰曰。毋彼寿殆天假以启君裔也,当闻仁者必有后,请为纳侧室,遂邀媒礼聘卜筮偕止乃归公之陈氏处子年直九性贞淑嫔六年生三子二女,后与伍氏同郭天年,相继而终。

李观隆

始祖:李观隆,福二府召元季自乡塘乡三十都西康卜居手办乡十八都三桥之东。

李八

始祖:李八,义行载邑志配氏钞氏杨氏,钞生三子:思忠、将、宣。

李毓俊 李一慈

始世祖:李毓俊,福定漳州府海澄县一世祖:李一慈,字文爆,迁居鄞县家井巷。

李京

一世祖:李京,原名佯,字拍柔,一字昌大旧书太大公唐懿宗咸通二年辛巳生,原父昭王讳汭避黄巢乱南从居饮黄墩后梁县平三年已巳,因梁篡唐启卜得乾之二殳见龙在出之吉,遂于浮梁之界田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卒,以曾孙贵懋贵赠安南节度讨撀使银青光录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葬界出佛王山风吹罗带形乙向娶刺史方肱公女,赠夫人侧室方氏,同赠夫人二妣同葬,界山大机岭金锡煑陶形一墓 向,一墓乙向生子三:仲皋、仲安、仲亨。京公为三田始证谱载公生年,处不同世远年,湮无可质宝唯老谱有南从事略一篇云是,京公自叙 昭王生于开成庚申崩于乾符丙申则京公生年当依界出谱生于唐通辛巳为是我岩田前谱历 公生于光启丙午是时,昭王崩已九年矣不能无疑兹改而复志之以俟异日参考。

李玘

始祖:李玘,字德温仃一配战氏生子三:岊、忌、平。

李性泉

一世主:李性泉,明乡饮大实名字,生卒俟考由常州府无锡县府塘桥,后居苏郡配陆氏,生卒俟考,合葬吴县二都五啚菜字井山,子沧州

李瑞珍

始迁姐:李瑞珍,字玉矶顺治十年癸巳二月二十四日未时生,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卒,年五十岁配黄氏顺治十三年丙申八月二十六日亥时生,乾隆五年庚申十月初五日巳时卒,寿八十五岁,合葬西门外高家村西汤家坟斜对面主穴戌山辰向,子二:长云升次俊升,自金陵迁居常州西门西里桥为西里桥派始祖。

李十三

一世祖:李十三,始祖 自立字处已生于宋理示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无成宗 年十月七日,享年八十有馀,元配 氏继配有滨方氏皆无出 自厚公生一子,不 承祀抚颇桥沈氏子甥辈承系即安一公也。

李恪

一世组:李恪,母随阳帝女,公性英果太巍欲立为太子,长孙无忌阻之,于贞观二十一年分封吴王,从永徽元年追封为 林王,沛配夫人萧氏,生子四 、玮、琨、璄。钟历襄州刺史大将军,封成王另派琨、玮严太常正卿璄另派。

李贵三

迁桐始祖:一世祖:李贵三,原依太始祖居江右鄱阳逮元季皖桐龙 因复迁桐卜居龙河。生失考,配朱氏生失考,生子一:宗胜,公妣卒失考,合葬龙河保祖基旁枫树墩蜘蛛结纲形有碑。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省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生平

  李自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发现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这个地方正是当年党项拓拔氏东迁后聚居的地方。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属太安里二甲李氏。李自成先祖由甘肃太安迁入陕西省米脂县李家站(西夏李继迁兵站)居住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迁至原米脂地长峁村(现属横山县)《米脂县· 李自成族裔考》中记载到:"自成籍本县太安里二甲,世居北乡,距城七十里海会寺沟之李家站。"

  兵变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进行了驿站改革,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征战

  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

  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

  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

  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张献忠与李自成不合,乃分军东走。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迂安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难不死。

  称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1],与将士们共享。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入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2],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3]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4],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5]。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

  覆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1645年神秘消失。

  李自成的民族考证

  李自成是党项族后代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李自成两次称帝都以李继迁为太祖

  第一次称王于西安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

  第二次称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纪闻》: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

  甲午申刻,传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驮金帛,纷纷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后,曾创立了一些礼仪制,主要是结合历代朝廷和自身党项民族的生活礼节,使其礼仪大气而庄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礼仪制度 《明季北略》: 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纷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门为大顺门,颁发冠服,大僚则加雉尾于冠服,方领,又收各牙牌,自务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纪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定思小纪》“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蓝,俱刊定成。

  李自成第十四孙的陕西铜川矿务局工作的李志强:"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拔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秃发"习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着和当初建立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人的"秃发"习俗,村里的人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男丁习武之风较为普遍。

  西夏专家唐荣尧先生苦心研究西夏党项民族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他跑遍了大西北党项民族、羌族人的发源地和隐居地。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草地,行程数万公里。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上过青藏高原,去过尼泊尔山区;在唐荣尧先生的研究中,确认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李自成》的作者教授历史学家姚雪垠到李继迁寨考察过,在他的历史名著《李自成》一书中(第四卷第十六章),这样写道:"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几年来要取代明朝的梦想今日实现,一时志得意满,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在马上他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他已经破了北京,不久将平定江南,混一字内,李继迁传到李元昊,又传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发扬光大。"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汉人,李自成是党项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于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今属横山)的李自成的祖先应该是党项羌族人——也就是说,李自成应该是党项羌族人的后代 。"

  陕西历史研究所专家李登第和米脂县李自成纪念馆原馆长盛长明:"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太平村发现整理的《李自成家谱》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后代,系党项族。"

  著名作家丁玲: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才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事实就是如此嘛。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昨日黄花,在这里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2 李自成是鲜卑党项后裔。

  因为李自成尊李继迁为祖,而李继迁自称是鲜卑之后。(《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拔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拔氏。”)

  3 李自成是汉族的观点。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

  民国小说家李健侯在他的《永昌演义》里说:“自成之败,非特自成之不幸,抑亦吾汉族之大不幸也。汉族不知助自成以拒满清,而反从满清以寇自成,” 李健侯在《永昌演义》说: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

  历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第十六章:①西夏国――我国古代一支少数民族名叫党项,属于羌族。党项人以姓氏分为许多部落,拓拔一支势力较强,唐末居住于今宁夏、陕、甘边区及与内蒙古接壤一带。其部落首领拓拔思恭,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氏。传了七代到李继迁,自称夏国王。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于 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传国将近二百年,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士也与汉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县的李继迁寨人,称李继迁为始祖,听以他虽系汉族,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我们要据此考证一下李自成的民族所属。 有的人说了,难道李自成不是汉族人麼?据我考证,李自成还真的不是汉族人。” 纪连海说的有的人就把李自成当汉人。

  米脂县政协委员高埃飞:而李自成是地地道道的米脂太安二甲老户,纯属汉人。

  李自成殉难杂说

  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李自成学术讨论会上就已被专家们所确认。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有争论。《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近年来,李自成殉难经过有以下几种说法:

  自缢说

  自缢者自尽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据是清军统帅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奏报中说:“……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但是后人认为,李自成久经沙场,果敢坚强,绝无自杀之可能。而且阿济格的说法,并非亲眼所见,故真实性甚低。

  战死说

  《通山县志》中的记载为:“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没有一个地方明确指出,程九伯的确杀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说杀死了李延。那么李延又究竟是谁?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

  然而,在查阅了《米脂县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乡的史料后,发现记载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说法很多,却唯独没有延字。

  误死说

  误死即误伤致死。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中说:李自成率二十骑到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搏斗死说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但刀被血渍又渗人泥浆;一时没拔出。正在这时,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

  夹山寺禅隐说

  观点: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点十分明显: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归隐说

  李自成亲族提出的观点

  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人。据记载,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形势逆转,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遂葬于此。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并增建了拱桥、层台、花坛、墓碑、陈列馆、休息厅等附属建筑。墓碑上书“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题,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附近还有落印荡、激战坡等遗址。南虹桥在通城县城东南16公里鲤港河上。因形若长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为邑中著名石桥之一。青石叠砌,五拱并置,长40米,高5米,宽5米,设计大方,结构坚实,卓跞宏伟。经历百余年风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荡漾,夹岸树木,烟霞掩映,异景别趣。

  李自成行宫

  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行宫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并建立李自成纪念馆介绍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

  交通:从榆林乘车到米脂即可,行程约 2小时,车费6元左右(单程)。

  门票:5元

  同名小说

  一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

求《任氏族谱》辈分表

不同省份《任氏族谱》辈分表不一样:贵州省任氏字辈:洪文济莲王,光先明景兴,启发正仕有,孟中永乐清;贵州遵义一部分:清 炳 培 金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