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小时候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林肯小时候的故事,第1张

林肯小时候,父母都是垦荒者,收入很低,生活贫困。一口三餐,勉强充饥,根本没有钱买玩具、连环画和书。 父母白天到外面去做工,晚上回来。七岁的林肯每天都要去野外拣树枝,挖树根,弄柴禾,并把它们背回家,堆到住室的旁边,以供全家做饭和取暖之用。由于生活贫苦,林肯小时候只上了四个月的小学,就辍学了。此后再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林肯后来具有的丰富知识,是他长期刻苦自学获得的。 对于少年林肯来说,最愉快的是在晚饭后那段时间,妈妈给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林肯和姐姐就坐在树桩上,侧目静听,这时少年林肯仿佛被带到梦一样的世界。靠着长期刻苦自学,林肯获得渊博知识,而且他还学会了做人,人品高尚,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记忆力和很强的工作能力,赢得美国国民的拥护被选为大总统。有趣的是,原来与他竞争总统的一个候选人西沃德,曾经是哈佛大学法律学教授兼任纽约州长。此人的学识和经验在共和党里是首屈一指的,可是他没有竞争过林肯,总统交椅被林肯夺走了。西沃德在林肯手下当了总理。但是,对于自尊心很强的西沃德来说,是不甘心在林肯手下工作的,因为林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然而,西沃德在林肯手下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对林肯的人品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对林肯的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林肯那强烈的求知欲和出色的记忆力,似乎是由于他儿童时代的回忆。每当他要学习知识,或要记忆某一事物时,头脑里总会回想起少年时代坐在树桩上听慈祥母亲讲故事那种欢乐愉快的情景,以及给予他的激励。这个故事是不是可以说明,在良好的心境下学习,学习效率非常高。 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政治家,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出生于肯塔基州,第十六任美国总统。

与乔治·华盛顿,富兰克林·罗斯福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其任总统期间,南北战争爆发,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他维护联邦完整,废除奴隶制。

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击败南方分离势力并推动经济现代化。1865年4月遇刺身亡,林肯是第一个遭遇刺杀的美国总统,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

扩展资料:

1863年,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从而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4月,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实行了新的进攻计划,先摧毁了要塞周围的各个据点,然后包围了维克斯堡。海军也来助战,从陆地和水上同时进攻,猛烈炮击要塞,震耳欲聋的炮声一直响了47天之久。

7月1日到3日,双方在华盛顿以北的葛底斯堡展开了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7月4日,困守要塞的南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北军重创南军,使南军损失了36万人,从此北军开始进入反攻,而南军只有防守了。

-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是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他出生于社会低层,具有勤劳、俭朴、谦虚和诚恳的品格。他进白宫后,在奴隶制等问题上,政界发生倾轧,国家出现分裂,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日常工作中他不顾个人安全,每天挤出大量时间接见群众,听取申诉,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在他任职期间,由于各种反动势力的影响,政策上有过踌躇和动摇,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签署了著名的《解放宣言》,解决了当时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四年国内战争中,他亲自指挥作战。领导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林肯于1 8 6 5 年4 月1 5 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1809212,生日

1818年10月5日(林肯9岁时),母亲南施汉克斯去世,年仅35岁。

1824年(15岁)开始上学。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落选。同年(23岁),工作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未获入学资格。

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同年年底(24岁),再次破产。接下来,他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

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赢了。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29岁),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遭到拒绝。

1854年(45岁),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张。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1862年9月22日,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马克思称赞这个宣言是“联邦成立以来的美国史上最重要的文件”。

北美洲原是印第安人故乡,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不断地向北美洲移民,并在这里建立13个殖民地。殖民者残暴地屠杀土著居民,使印第安人濒临绝种。于是,他们又从非洲掳掠来大批黑人充当奴隶,这些黑人奴隶就如同农奴主饲养的牲口,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随着掳掠来的黑人奴隶的增多,黑奴问题成了美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林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就同情黑人农奴的悲惨遭遇。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奴隶贩子当众毒打侮辱黑奴,他小声地向同伴说:“等到有那么一天,我有机会来打击这一制度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它彻底打垮。”1834年他跨入政界后,多次发表关于解放黑人的演说,特别是1856年竞选副总统时,明确表示:“我们将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

林肯的解放黑奴的主张,遭到美国南部农奴主的强烈反对,却符合美国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需要自由地招聘廉价的劳力,在北方资产阶级的支持下,1860年,林肯选为美国第十六届总统。美国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于1861年2月组成了南方联盟。4月12日,向北方发动进攻。美国南北战争就此开始。由于北方资产阶级林肯政府没有充分准备,内战初期,北方失利,华盛顿几乎失守。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1862年,林肯采取了革命性的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是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各州的黑奴“永远获得自由”,“可参加合众国军队”。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的革命积极性,很快就有50万至75万工人参加了军队,南方有50万黑人逃离种植园,在敌人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奴隶主的10万军队,使南方在经济上濒于崩溃。于是,战争形势急转直下。1865年4月3日,南方首都里士满被北军攻克。历时4年之久的南北战争,以北部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

南北战争 - 战争概述

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CivilWar,US),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中,双方战费消耗150亿美元。北军伤亡63万人,南军伤亡48万人。战争显示了近代工业的威力,双方都大量装备了新式线膛武器,促进了散开队形、野战工事和步兵近迫作业的运用和发展。铁路和电报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装甲舰、地雷、水雷和潜水艇。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伤亡人数超过60万,但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南北战争 - 历史背景

南北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急需劳动力,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尤为激烈,

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容许奴隶制存在的州,奴隶主利用其在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

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于是在堪萨斯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利用斯科特判决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1861年2月组成邦联政府,戴维斯当选总统。同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南北战争 - 第一阶段

南北战争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民主党遭到惨败,这就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佐治亚、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诸州相继脱离,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

战争初期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北方有2234万人口,南方只有910万,而且其中有380多万是黑奴。北方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军队。而且,内战前夕J.布坎南总统(奴隶主的代理人)曾设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钱输送到南方去。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

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因此,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中,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权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

南北战争

1861年4月12日叛乱政府军开始炮轰在南卡罗来纳的联邦萨姆特要塞,4月14日攻陷。林肯政府于4月15日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不久,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4州退出联邦参加南部联盟。南军准备充分,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海军基地诺福克。

1861年5月6日占领铁路枢纽马纳萨斯,进逼华盛顿,北军仓促应战,5月24日进入福吉尼亚。7月21日,北军被击溃,逃回华盛顿,林肯紧急动员50万志愿军。

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奴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南北战争 - 第二阶段

美国南北战争进程示意图

1862年,北军发动进攻,西线由格兰特指挥,进展顺利,2月攻克亨利堡和多纳尔森堡,4月在夏洛战役中击败南军,5月攻克科林斯和孟菲斯,解放了肯塔基和田那西。东线北军则进展迟缓,7月被罗伯特李指挥的南军击溃,李乘胜北进,8月在布尔河再次击败北军,兵临华盛顿,9月两军进行安提塔姆会战,李被击退。12月北军在弗雷德里斯克堡战役中再次被李击败。

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预备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 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英国工人阶级也展开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的干涉计划。

林肯政府还实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万黑人报名参加北方军队,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隶;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6474公顷土地,在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清洗军队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开始实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从而,增强北方的兵力。同时,林肯调整了军事领导机构,实行统一指挥,任命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格兰特为全军统帅。

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后又颁布“宅地法”,允许所有美国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同年5月,北军再次进攻里士满,在切斯罗维尔被李击退。5月22日北军发动总攻,进行了长达47天的炮击,6月李再次北进。

南北战争

1863年7月1日两军在葛底斯堡展开决战,7月3日南军被击败。在李北进的同时,格兰特在西线包围了南军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维克斯堡,7月4日南军投降。7月8日北军占领哈得逊港,南军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9月北军攻克查塔努加,11月击退南军的反击。

1863年,北方在军事上出现转机。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歼灭南军28万人,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战场上的主动权转到北方军队手中。

1864年,北方最高统帅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强大攻势。在东线以消耗敌人力量为主要目标;在西线用强大兵力深入敌方腹地,切断“南部同盟”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

1864年9月,W.T.谢尔曼将军摩下的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著名的“向海洋进军”,在进军中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军事设施,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经济力量,使南方经济陷于瘫痪。在东线,格兰特将军统率北军把敌军驱逼到叛乱“首都”里士满附近。

1865年初,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北方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几乎断绝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同时,南方内部也出现反对派,许多小农加入“联邦派”从事反战活动。南方逃兵与日俱增。粮食及日用品匮乏。

1865年4月9日,李的部队陷入北方军队的重围之中,被迫向格兰特请降。南北战争终止。美国恢复统一。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南北战争 - 重大战役

南北战争

北军司令格兰特和名将谢尔曼共同制定了“总体战略”,即不但消灭敌人军队,还要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和敌方居民的战斗意志。正如谢尔曼说的:要使敌人今后几代也不敢发动战争,“我们一定要清除和摧毁一切障碍,如有必要,就杀死每一个人,夺走每一寸土地,没收每一件财物。一句话,破坏我们认为应该破坏的一切东西”北方军队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术,从1863年起,双方进行了三次大战:

昌西洛维尔战役

1863年4—5月,北军波托马克军团13万人同李指挥的南军6万人在昌西洛维尔激战。李克服了兵力上的劣势,机动灵活地与北军周旋,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北军主力,亲率主力迂回包抄北军,从侧翼和背后袭击北军,一举将北军击溃,北军损失了17万人,南军损失12万人。但南军骁将“石墙”杰克逊被击毙。这是南方取得的最后一次战役的胜利。

葛底斯堡战役

南北战争

1863年6月,李军8万攻入宾夕法尼亚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急召波托马克军团11万人迎击。这次李低估了对手,以为又和以前一样指挥拙劣,自己能轻易取胜,因此没采用惯用的牵制行动。未料北军已任命悍将米德任军团司令。米德率军在交通枢纽葛底斯堡堵住李军。7月1日,李军向北军防守的高地发起猛攻。第一天便突破北军防线,北军死伤惨重,仅被俘就达5000多人。李得意起来,令部队停下来休息,等待后续部队上来,从而给北军以喘息之机。7月2日下午,南军以300门大炮猛攻,北军奋勇抗击,顶住了南军的攻击。第三天,南军孤注一掷,发起总攻。几个师长旅长亲自挥刀上阵冲锋。北军炮兵以猛烈火力吞噬了一群群南军士兵。但南军不顾惨重伤亡终于冲上北军主阵地公墓岭顶峰,双方展开白刃战。这时北军全线反攻,终将南军全歼。只见北军阵地上到处堆积双方士兵的尸体,南军2个旅长和15个团长全都阵亡,死伤28万。北军伤亡也达23万。李率军后撤。这次大战是内战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场上有棵树竟身中250弹。这一仗扭转了东线战局,从此北方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维克斯堡战役

维克斯堡是控制密西西比河和西部铁路网的战略要地,南军在此严密设防,号称“南方的直布罗陀”。北军几次进攻都失利了。从1863年2月开始,格兰特率3个军团7万多人围攻此堡。因敌工事坚固,几次进攻受挫。格兰特便采取围困战术,切断了敌军所有的供应线。经过几个月围困,堡内敌军弹尽粮绝,连猫、老鼠都被吃光了。

北军又连续47天炮轰,迫使南军7月4日举白旗投降。北军共俘敌37万,内有15名将军,缴获大炮172门。至此,北方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将南方领土一切两半。

三次大战后,南军气数已尽,北军士气越来越高,不断发起强大攻势。1863年11月,又取得查塔努加战役胜利,击溃南军46万,向南方后方进攻的大门敞开了。

南北战争

1864年,北军向南方发起三路攻势。在东战场,格兰特采用消耗战略,经荒野战役、冷港会战,使李军团主力消耗殆尽,损失32万,再无力进攻了。在西线,谢尔曼长途奔袭敌后方。他指挥10万大军插入南方腹地,9月攻占南方最大工业城市亚特兰大。从11月15日起,又挑选62万精兵,发起“向海洋进军”,一个多月大军长驱300多英里,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烧毁种植园、城镇和村庄,摧毁工厂企业,连铁轨都拆下来弄弯。南方到处火光冲天,一片废墟。12月21日大军攻占了萨凡纳,完成了摧毁南方后方的任务。与此同时,北方海军也对南方实行“窒息式封锁”,完全切断了南方对外联系。

1865年,南方已山穷水尽,濒临崩溃的边缘。北军从陆海两个方向发起最后攻势,北军攻克重镇彼得斯堡和南方首都里士满,李军还剩不到3万残兵败将,4月9日被迫向格兰特投降。不久,南方残军17万全部放下武器。在北方取得胜利的时刻,南方奴隶主分子暗杀了林肯总统。但这一垂死挣扎挽救不了南方失败的厄运。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南方奴隶制度的灭亡而告终。北方胜利的原因,是由于林肯能顺应历史潮流,采取解放黑人等一系列革命措施,调动了北方广大人民和黑人的积极性,同时国际正义力量的大力支援,南北方经济力量的悬殊也是北方胜利的重要因素。

这场战争具有现代总体战争的许多特点:双方均实行征兵制,共动员了400万人参战;双方均动员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战争目标不仅要消灭对方,而且要摧毁对方的社会经济制度,彻底征服对方;双方共死亡62万人,其中北方36万,南方26万,伤者百万以上,耗资250亿美元。损失之大,消耗之严重,均为近代战争之首。此外,战争中广泛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无线电报、装甲列车、卡宾枪、开花炮弹、照相侦察、高空气球、装甲舰、水雷、潜水艇、扫雷装置,等等。这些使战争面貌大为改观,后勤供应也更为复杂。因此这场战争在军事史上占有显著地位,被称为“第一次现代战争”。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南北战争 - 内战意义

南北战争

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实施 ,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美国式道路的胜利。因而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黑人在内战后的重建时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视和种植场主的剥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权及选举权,从奴隶枷锁下解放出来。因此,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是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的。

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南北战争中工业革命带来了军事上的巨大进步,双方使用了金属弹壳和后装填步枪作战,使用铁路和蒸汽船实现快速的兵力机动和集结,使用蒸汽铁甲战舰进行海战,机械连发枪第一次投入实战,特别是北方发展了制造标准化零件组装武器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南北战争的局限性在于林肯只是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这些黑人虽然被解放了,但是并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力。

他的父亲和当时大多数美国农民一样,有很大的地需要辛苦耕种同时还要做这做那,曾经做过鞋匠、伐木工人和木匠等。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 亚伯拉罕·林肯(8张)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父母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他们以种田和打猎为生。1816年,林肯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西南部,开荒种地为生。9岁的时候,林肯的母亲就去世了。 一年后,父亲与一位寡妇结婚。继母慈祥勤劳,对待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林肯也敬爱继母,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由于家境贫穷,林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为了维持家计,少年时的林肯当过俄亥俄河上的摆渡工、种植园的工人、店员和木工。18岁那年,身材高大(193米)的林肯为一个船主所雇佣,与人同乘一条平底驳船顺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里到达奥尔良。 在25岁以前,林肯没有固定的职业,四处谋生。成年后,他成为一名当地土地测绘员,因精通测量和计算,常被人们请去解决地界纠纷。在艰苦的劳作之余,林肯始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他夜读的灯火总要闪烁到很晚很晚。在青年时代,林肯通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读了《美国历史》,还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他通过自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充满智慧的人。在一场政治集会上他第一次发表了政治演说。由于抨击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众事业的建议,林肯在公众中有了影响,加上他具有杰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选为州议员。 两年后,林肯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不久又成为州议会辉格党领袖。1834年8月,25岁的林肯当选为州议员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同时管理乡间邮政所,也从事土地测量,并在友人的帮助下钻研法律。几年后,他成为一名律师。积累了州议员的经验之后,1846年,他当选为美国众议员。1847年,林肯作为辉格党的代表,参加了国会议员的竞选,获得了成功,第一次来到首都华盛顿。在此前后,关于奴隶制度的争论,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这场争论中,林肯逐渐成为反对蓄奴主义者。他认为奴隶制度最终应归于消灭,首先应该在首都华盛顿取消奴隶制。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的蓄奴主义者则疯狂地反对林肯。1850年,美国的奴隶主势力大增,林肯退出国会,继续当律师。 1860年,林肯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1月,选举揭晓,以200万票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但在奴隶主控制的南部10个州,他没有得到1张选票。 1865年4月14日晚10时15分,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遇刺,次日身亡。5月4日,林肯葬于橡树岭公墓。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尽管他在边疆只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林肯小时候的故事

林肯小时候,父母都是垦荒者,收入很低,生活贫困。一口三餐,勉强充饥,根本没有钱买玩具、连环画和书。 父母白天到外面去做工,晚上回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