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高姓联谊研究会参加会议发言稿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5收藏

中华高姓联谊研究会参加会议发言稿,第1张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宗长、各位来宾:

下午好!

我是甘肃白银市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66年高三毕业,文革使我跳出“农门”的梦想破灭,回乡当过农民、做过生产队会计、打过工、当过民办教师,71年上了西北师范大学,留校做过校团委书记、校体委副主任、系主任、总支书记、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78年当过全国团十大代表,受到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的接见,07年以教授级退休,现已近古稀之年。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人的根本是“忠孝两全”。我只所以有今天,得益于祖宗的荫庇,父辈的恩惠。有幅对联说得好:“恶不灭,祖宗有余德,余德尽,恶必灭;德不昌,祖宗有余殃,余殃尽,德必昌。”所以,我始终坚持积善行德,爱国爱家,敬祖睦族,孝顺父母。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孝的故事,以作孝道之风范。我和高山水等几位宗亲于09年编辑了《中华高氏24孝》,发表在家谱网和《渤海藏真》4、5期会刊上,以作高氏的孝道之风范。我的父母年近90相继去世后,我万分悲痛,整天听思念父母的歌曲,一次听刘和刚唱的《父亲》这首歌时,跟着边唱边放声大哭。百事孝为先,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呀!

我的始迁祖高克尊于5百多年前,跟随明朝肃王从山东登州府渤海县圆圆村到甘肃戎边,落户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后裔人口近6万。明末九世祖高秉信创建的高家祠堂,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占祥和高昌礼两位部长都题了祠堂门匾。今天我们甘肃条城高氏家族,我的爷爷高孝友、侄子高子堂、高佑仓、高有为、孙子高健民等祖孙6代就来了十几人参加今天的宗亲大会。衷心感谢高昂会长和志超会长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同海内外近千名宗亲相聚联谊的机会!热烈祝贺中华高姓宗亲总会(中华高姓文化研究会)二届二次大会在昆明胜利召开!

各位宗亲!

寻根问祖,天下高姓系渤海。

认祖归宗,四海一脉汇华夏。

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生命之所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才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深。”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和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寻根问祖,姓氏通史细说来龙去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庴人”,当然无“氏”,故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同姓不婚,同氏可婚”。“氏在别贵贱”,“姓则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地望明贵贱”。“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与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代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到1870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由家庭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由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有帝王气,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一门而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家族精神乃中华精神之缩影。在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里,吾人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来盛衰、之死去活来……

中华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等的发展和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丰富多彩,至今犹存的以姓氏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琳琅满目。高姓是其中之一。高姓杰出人物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文明社会发展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为帝王者叱咤风云,纵横捭阖;为人臣者尽忠尽节,鞠躬尽瘁;为文者传道授义,为武者陷阵冲锋。不知有多少高姓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名门望族、书香门弟、将帅之家的功勋美德,名流千古,永芳百世。

“渤海一郡九州望,东西南北有同宗”。在中国历史渊远之长河中,高姓世代繁衍勃发,渤海高氏、渔阳高氏、辽东高氏、河南高氏、晋陵高氏,成为著名的“高姓五望”;高姓有大小王朝政权7 个:第一个是西汉至唐初高句丽政权,共存近800 年,传21 王;第二个是十六国时期北燕高云政权;第三个是北朝时的北齐政权,也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一个王朝,传六代8 主(含自称为帝的高延宗和高绍义),延续28 年,使高姓在南北朝时期获得了天下至尊的地位;第四个是隋末,高开道于618 年在渔阳称燕王,建燕国,历史四年(384--409);第五个是五代十国时的荆南政权,传三世5王,史称“南平国”,共存57 年;第六个是宋元佑九年大理国高升泰政权,高升泰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还王位给段氏;第七个是公元1115 年,高永昌自称大渤海国皇帝,建元隆基,建大渤海国政权时间不足一年。据初步考证,高姓帝王39 个(含高丽国王21 个和宋三朝听政高皇后)、宰相82 个(含大理国宰相10 个),高姓著名人物仅《古今图书集成·高姓部》自西周至明代列传498 人,《二十五史》传记319 人;高姓人物著作仅《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正史和《四库全书》共收录87 人,凡142 部,合计3407 卷,其他才子佳人、传世佳作和名臣名将、名门望族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探究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秉承中华姓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氏族精神,发扬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我们要深入探究高姓的祖先及支系的来龙去脉,达到“认祖归宗,昭示后人”之目的;以利于发掘传统高氏文化的优秀部分,弘扬祖宗功勋美德,启迪后代立志创业;以利于秉承健康文明的高氏家庭伦理道德,忠孝美德,诚信为本的人文精神。为此,我从两千年开始研习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现将我研习的一点肤浅体会——《高氏颂——怀祖》借此机会向各位宗亲作一摘要汇报如下:

高氏颂—怀祖

中华高姓,源远流长。追溯远祖,炎黄高阳。

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被生民,泽垂万世。

赫皇元祖,炎帝神农。伯夷烈山,德惠永长。

岳后吕尚,扶周称王。太公姜尚,功著封齐。

始祖高傒,辅桓称霸。王父高邑,以高为氏。

高姓正始,繁衍四海。声威天下,木本水源。

山东发祥,春秋勃发。英贤代出,人文蔚煌。

孔门高柴,传薪四方。渐离义胆,击筑送行。

东汉高洪,渤海始祖。曹魏高柔,位列三公。

北魏高允,五朝名相。北齐高洋,天下至尊。

奠基高欢,神武皇帝。隋唐八相,威震朝纲。

最为出名,高俭士廉。一家三相,世人美谈。

将相高适,诗名北疆。高釴之家,进士五人。

北宋太后,听政九年。南宋临建,五王祠筑。

高家杨家,将帅齐名。元代智耀,文臣楷模。

明相高拱,权重威高。举正承颜,状元位高。

德旸主编,永乐大典。攀龙泰斗,学本程朱。

帝宠士奇,礼部雄文。启翔奇才,四杰八怪。

凤翰非凡,板桥题碑。高鹗则诚,琵琶红楼。

梦旦创编,四角辞海。博士高鲁,天文创始。

总督斌晋,治水闻名。名医斗魁,济贫救民。

举人凌霨,代总摄总。跟孙剑父,一代宗师。

二大中央,执委君宇。国副主席,崇民高岗。

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氏墙固植,清辉雅范。

高姓五望,高氏七邦。帝王国君,三十有九。

公卿宰相,八十有二。名家列传,五六百人。

名著数百,四库全收。书画珍品,流芳百世。

祖宗雄宏,万代兴盛。文武光耀,千古垂名。

各位宗亲,2005年,我又收集资料,查阅书刊,编辑了以炎黄颛顼高阳氏、子牙高傒先祖像开头,以云南大理白族高姓民居、包括移居台湾的6000多户高姓人士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台湾中山堂、高家百姓对谱祭祀祖先的场景结束,精华高氏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献、名胜、遗迹等相关内容的《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百图》,在高氏家谱网和《渤海藏真》第4、5期上发表,在甘肃榆中县青城镇高家祠堂展出。有专家看到说,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的历史长卷。

各位宗亲,为了更好得团结宗亲,凝聚人心,敬祖睦族,光前裕后,传承高姓美德,弘扬高姓文化,繁荣高家,昌盛高姓,必须构建高氏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自古有之,这就是修纂宗族家谱、修建宗族祠堂,这就是建立宗亲会、高研会和高氏网站。

在现当代,海外从1936年06月01日菲律宾烈山五姓联宗总会成立开始,到1956年12月04日台北市高姓宗亲联谊会成立,1964年04月20日基隆市高姓宗亲会成立,1964年10月22日台北市烈山五姓宗亲会于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1972年12月22日泰国高氏宗亲总会成立等等。

大陆从1976年02月14日福建大平宗亲会成立开始,到1996年02月24日福建省“高东溪裔孙联谊会”在石码镇高坑村成立,1997年10月高路加编著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出版,2004年12月23日中华高氏八闽宗亲联谊会成立,2005年 06月19日厦门姓氏源流研究会烈山五姓(吕、卢、高、纪、许)分会于厦门福联大酒店成立等等。

2005年08月11日高有德创立[高氏家园] 网站,接着老来乐汇同高超、高振宇,高洪祥、高建人、高广伟、高名健、高林一帮不为名利只热心于高姓文化研究的年轻人相继创立高氏家谱网和QQ群。

直到2006年11月25日由高明忠、高福舜、高路加、高志超等宗亲在温州创立了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经过2007年12月1日在厦门召开的中华高研会第二次大会和首届世界高姓联谊大会,中华高研会安徽黄山第三次大会、河南商丘第四次大会、温州龙港换届第五次大会,到这次昆明二届二次大会。还有北京于2010年10月成立的中华高家历史文化研究会,2010年12月26日昆明成立的中国西南高姓宗亲联谊会,2012年4月1日北京成立的北京高元傒祖文化发展中心、华夏高姓文化研究会和高姓简史编辑委员会,还有山东临淄高傒始祖墓文化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成立等等,这些高氏发展平台的搭建,有力地推动了海内外宗亲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联谊凝聚、成立分会;调查研究、修纂家谱;修建祠堂、拜祖祭祖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国内这些高研会、宗亲会的大部分活动,感悟很深。

各位宗亲,2008年10月25日中华高姓文化研究会第三次黄山大会通过了《中华高姓大通谱》编纂计划。在总会的领导下,2009年2月21日,在广州花都区召开了第一次《中华高氏大通谱》编委会全体会议,此后经过杭州、北京、厦门共四次大通谱编委会会议,在大通谱理事会的支持下,编委们日夜苦战,《中华高氏大通谱总谱》基本完稿。不幸的是出现了分裂, 2011年8月北京高家会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中华高姓宗亲总会也一直在积极热情地编写出版《中华高姓总谱》,直到今天的大会还在积极的搜集各分会提前准备好《总谱》尚未提交的资料。我衷心希望两谱能合二为一,统一出版。

各位宗亲,高岳在北京的会上说,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提出要反思我们高家的文化。春秋时期,高氏执掌国政风火两百年,为什么最后被陈氏夺取了政权?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为什么只延续了28 年,被一个小小的北周所灭,而且好几个皇帝都是短命的?隋末,高开道在渔阳称燕王,建燕国,为什么只历史四年?五代十国时的荆南政权,为什么只是在夹缝中生存了57 年;公元1115 年,高永昌建大渤海国政权为什么时间不足一年。现在,高姓在政坛上的群星,为什么寥若晨星?究其原因是高家的文化出了问题,“礼崩乐坏”了!我们一定要抱着上对历代祖先负责、下对万代子孙负责的态度,整纪风、整家风、整族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振兴高家,复兴高氏。

各位宗亲,天下高姓是一家,都是出自大中华。我自始至终在做和合统一、团结和谐的促进工作,一贯主张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心胸宽大,大度容人,包容厚德,海纳百川,团结统一,和谐高家,大公无私,正道修谱。

各位宗亲,我们必须明确五点:第一,必须明确成立研究会和宗亲会的宗旨原则、目的任务、运行规则;第二,必须明确家谱的功能、家谱的内容、家谱的体例、家谱的格式;第三,必须明确修谱的目的、修谱的规则、修谱的方法;第四,必须明确总谱版权的持有人;第五,必须明确宗亲捐款使用的财务账目要公开透明。

随着我们宗亲队伍的逐步扩大,我们要积极的在合法化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的领导,使我们的宗亲组织世世代代的永远的健康的发展下去。

最后希望我们海内外高氏宗亲爱国爱家,和亲睦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和合力,胜金玉,共同为深入研究高氏文化多出成果,为弘扬中华多做一些实际贡献。

祝宗亲大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宗亲福寿康宁!

谢谢大家!

什么叫华夏血统呢,按照现在的研究,所有的血统都是非洲十万年前人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汉民族的血统纯净率在90%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民族。你说的那些确实都存在,但换个角度想,比如现在,其他少数民族都融入汉民族中,能掺杂多少,汉民族人口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至于你说的秦始皇与孔子时代的人血统延续,如果按现在的人口计算,万分之一,也就是才十多万人,这肯定是远低于正确数量的。难道真如韩国说的,这些人的后代都跑韩国去了。

汉族有一个传统就是祖先崇拜,祖坟,家谱这些很多都有据可查,甚至比如孔子的家族,龙虎山张家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家族。族谱这些都能查到。

其实这个也没有什么好争论的,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已经解决了不少类似的问题了。比如通过考古,先秦战国时期的墓葬,可以获得DNA,目前通过DNA比对和筛查,来确认当时的人和现代的人的血缘关系远近与族群远近是很简单的技术。而且通过这项技术,已经找到确认了如今的达斡尔族就是当初统治大辽契丹族的直系后裔。

所以担心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做个测试就能完成了。就好比以前中国人都认为我们的祖先是北京猿人,不是非洲人,但现在的DNA技术,已经证明,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都是非洲人的后裔。这样的研究很多的,稍微查查就知道了。

寒[寒,读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读作hán(ㄏ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出于任姓。而姙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过、戈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

寒氏国所在之地为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寒国是被夏禹所灭的。

夏禹在成为诸侯共主(天子)之后,先举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后,又举益,“任之政”。大禹死后,“以天下授益”,称为后益。但大禹在位时,大力培植其子启的党羽,所以禹虽然在表面上遵循传统禅让制度于后益,实际上已造成了启杀后益取而代之并建立夏王朝的基础。

夏王朝建立以后,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贵族的斗争仍没有结束。夏后启的晚年,沉湎于歌舞,其子太康继位后,更加无道,传至仲康失国。于是来自东夷有穷部落的首领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称为后羿。然而后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于原兽”,终于被自己的家臣、来自东夷寒部落的首领浞所杀。

夏启杀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经过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孙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复夏后旧时民众和联合各诸侯、部落首领攻杀寒浞,“复禹之绩”,恢复了夏的诸侯共主地位。这段历史称作“少康中兴”。

从后启与后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以及从仲康失国到少康复国,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黄炎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逐渐从东夷族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山东省北部与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与薄姑为中心的各方国。

西周初的奄与薄姑,仍是东夷族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族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灭了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并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时期,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化,因此其淮水地区的诸夷,是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亦有文献称为韩浞)。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就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人。寒浞在杀了后羿,夺了王位后,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殪。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权势地位,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少康在有仍部落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但椒还没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后,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还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纶地,少康有十里见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个人(一旅)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他联合进攻寒浞。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引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寒浞被灭之后,寒氏族人南迁徐州、临淮、江西余干,与越人融合为干越、干吴、扬越,后融入楚国,传衍有干氏、赣氏。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技师干将即为干氏族人。寒氏、干氏同宗同源,读音皆为gàn(ㄍ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西部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鲜卑(亦称卑和虏)、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

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是陇西鲜卑中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住牧于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祐邻(拓邻)时率五千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其后部众稍盛,约五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祐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有众七万余落)“迭相攻击”,结果鹿结败而南奔略阳(今甘肃秦安)。于是祐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

祐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十万余落,一落按五口计算,即有五十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大营川)、牵屯山(今甘肃平凉)一带。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当时后赵国的势力已伸入秦陇,使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靖远)。

后来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归降于前秦国苻坚。后在前秦年间(公元351~355年)迁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

公元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国仁脱离前秦国的统治。公元388年,国仁逝世,其弟乾归继位,定都于今兰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国。

公元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合伙灭了西秦国。公元409年,乾归自收族众三万余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公元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又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

公元414年,炽磐出兵灭了南凉国,又逐北凉国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将西秦国的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炽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国灭亡。乞伏鲜卑的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国,跋跋、延祚投归胡夏国,而昙达则为羌人执送于胡夏。

后胡夏君主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国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

后北魏政权灭北凉沟,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族人皆为北魏政权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据传说,乞伏氏首领傉大寒在执政期间虽然比较儒弱,惧他族而举族连连北迁,却是个“多产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还有庶子近百。其子孙在归附北魏政权后,在汉化过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谐音汉字“寒”为姓氏者,称寒氏,读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族寒宕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北史·邓至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一些羌人部落与北魏政权有密切联系,“又有东亭卫、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习山、仓骧、覃水等诸羌国,风俗粗犷,与邓至国不同焉。亦时遣贡使,朝廷纳之,皆假之以杂号将军、子男、渠帅之名。”在史籍《魏书·邓至传》中也提及:“邓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国,时遣使朝贡。”

寒宕部原居藏东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带地区,后归附北魏政权后,举族迁入内地,原居地被东女国所占。

在大唐盛世,寒宕部族人归附唐王朝,取部族名称为汉姓寒氏。公元七世纪左右,为吐蕃族所征服。

二历史名人:

寒 塞:(公元1931~今),傣族;云南西双版纳人。著名元朝官吏。

元朝时期置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西双版纳)总管,寒塞出任总管,佩金虎符。

寒 九:(公元1931~今),北京人。著名舞台美术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内蒙古工艺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1949年3月参加华北革大响应号召支边到内蒙,195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8年毕业应聘再返内蒙工作,主要仍从事舞美创作。

1978年调内蒙古艺校任美术科科主任,1986年艺术学院成立,先任工艺美术系筹备组负责人,后任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绘画书法基础课教研室主任。

由于其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设计过歌剧话剧和京剧等不同题材、风格、不同剧种的大中型剧目五十余台,如话剧《保卫延安》、《草原赞歌》、《青年近卫军》、《邢燕子》、京剧《草原**妹》、《气壮山河》、《巴林怒火》等剧目。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由其设计的《草原**妹》进京参加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和鼓励。

其设计的京剧《气壮山河》参加华北区会演获得好评,此剧的舞美设计(选场)入选全国首届舞美展览。1984年由其设计的《北疆烈火》荣获自治区新创剧目舞美设计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参加《亲家卖粮》电视剧拍摄,该剧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84年创作油画“昭乌达风情”入选自治区现代艺术展览。1987年撰写学术论文《绘画艺术与舞台美术》刊载于艺术学院院报。1987年初评聘为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1989年改聘为副教授。

从1980年起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有关影视设计活动和创作是利用假期完成的。1991年7月离休后,仍从事高考专业课考前补习班,共干了七个年头。1999年春又被内蒙工艺美术专修学院聘为副院长,继续做艺术教育工作。

传略入编《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人才辞典》。

寒 村:(公元1947~今),河南偃师人。著名现代书画家、集邮家。

经济师,陕西第十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系陕西省书协会员、省纺织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1976年11月开始收藏,主集古今名人字画。邮票、信封;兼集票证。有书法论文发表于《艺舟导报》、《武汉书法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

书法作品先后数十次参赛获奖,并被陕西干陵博物馆、河南白马寺、曹州书画院、郑州博览中心、文化部、朱德故居等收藏,多件作品被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家收藏,有书法作品入选《学书法》教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拍卖会,均获成功。

曾为《信息产业报》题写报头。《东方书画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

寒 冰:(公元1958~今),女;黑龙江省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任记者。中国地市报女记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口市女界十杰、海口市巾帼建功“女状元”,中国地市级女记者协会副会长、海口市妇女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口市青联委员、海口市妇联会九届执委,第二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获得者。

1990年来海南,现任海口晚报特刊部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她当过八年中学语文教员,又有十五年记者生涯,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发表新闻作品三百多万字(有三十余篇获国家级好新闻奖)、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

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女记者》、中篇小说《雨夜》、报告文学集《路在脚下》、《丈夫在天涯》、《良知热血催椽笔》、《“逼上梁山”的过海女人》与《寒冰新闻作品集》、《寒冰散文随笔集》等。《丈夫在天涯》被收入“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世纪绝唱》一书中。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信息报》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传播》、《女友》、《妇女之友》、《女子文学》、香港《镜报》等五十余家报刊杂志,均先后编发了其业绩、专访与新闻照片。

其业绩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成就大典》、《中华当代巾帼风采》、《1995年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青少年年鉴》、《中国中青年新闻人物年鉴》等大型资料经典性工具书中。

中华高姓联谊研究会参加会议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宗长、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甘肃白银市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66年高三毕业,文革使我跳出“农门”的梦想破灭,回乡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