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吕氏家谱编辑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17收藏

云南宣威吕氏家谱编辑是谁,第1张

吕有凯。

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显示,吕有凯是吕氏家谱编辑。

吕有凯,贵州盘县人,生于1952年,转业军人,历任班长、股长、财务科长、副局长。享受公务员“三五政策”退休后,专业专职从事家族文化研究。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我印象里记得我们家族的家谱

第一本 前面几页是编撰人对家族的期望 一般写一些 什么愿赵氏(鄙人姓赵)腾飞什么玩意的 想不起来了 其实就是尊重编撰人 不让他们白忙活(也给工资我爷爷也参加了 编撰 我还去了几次呢) 然后后面就是我们家族的族规 然后后面就是 我们家族怎么来到现在居住的地方的 为什么来 。然后我们是第几代编撰的一类话 还有编撰家谱谁捐款了 等等然后就是目录了 。当然 第一本是写不完的 以此类推

然后后面就是目录 然后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一个表一张纸 一个枝干表 谁是谁的儿子 谁是第几代 那个祖宗和那个祖宗是什么关系 全是枝干表

然后就开始再往后排下一代人的姓名 再下一代 再下一代 家住哪里辈分等等写的清清楚楚 。。。一直写到现在的(我是第19代 我们家谱共26本 我的名字在第17本)

然后 最后几本写的是我们家族的名人 我记得看到有个是中了 举人的还是状元啥玩意 的人把他写过的文章和诗(说实话 写的不怎么样)都写在族谱上了 反正是只要是名人全写 最后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还有3本吧 写的什么不记得了 ,,,这都是 一年前看过的了。。我那时候刚刚复员 回家没事帮着抄去了,,)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家谱: 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在这里通过手机家谱软件可以帮助您清晰的整理家族信息,追根溯源记录家族发展的故事,让家谱可以更好的传承一代又一代,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手机家谱制作方法,希望能更好的对家谱进行记录。

工具/原料

手机微信端家谱软件

方法/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创建自己的家谱,找到自己的姓氏,根据姓氏创建

家谱创建成功后,可以通过管理家谱,完善家谱资料

添加家族成员资料。

在整理家族成员资料时,我们还可以邀请家族成员一起来完善资料

可以通过微信的分享功能将家谱传播出去,在家谱树中点击右下角分享再点击右上角…选择分享的渠道。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QQ空间、QQ好友等不同渠道。分享出去后用户可以查看家谱信息、申请加入家谱、参与完善家谱信息、分享家谱、邀请家谱、查看电子家谱等。

注意:家谱可以设置不同权限,当设置非自由访问的时候,加入会员需要后台审核后才可以有权限查看访问。

在家谱完善过程中,或者完善后可以将某个成员信息点分派到对应的族人管理完善,这样新族人进入后直接有对应点的管理、编辑权限,不用后台审核方便快捷。点击某个分派的点,点击下面的邀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微信好友分享给他,用户进入家谱后既绑定对应成员点信息,可以对当前成员点进行编辑、添加、删除等操作。

电子家谱书

资料完善后,家谱资料将以电子电子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家谱树界面右下角点击电子书,确认信息正确后进入家谱电子书。通过手指左右滑动翻页查看,电子书也会自动翻页。

这样一本手机家谱就制作完成了。

山西太原,四川成都。

「霍」源出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文王第六子叔处,受封于霍国(在今山西省霍县)。其时霍叔与管叔蔡叔共同监管殷商遗民,称为"三监"。周成王时,武庚伙同霍叔等叛乱,平息以后,霍叔降为庶人。霍国后裔,以国名"霍"为氏。2出自先姓,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霍,将霍地封给先且居,称霍伯。

迁徙分布

霍(Huò)姓源于山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就是距现在3100多年前,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就是现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霍州市,称为霍国,后来霍叔和蔡叔、管叔一起奉命监管殷商遗民,当时称他们为三监。霍国的后人以国为氏而姓了霍。在临汾市郊区的高堆村居住的霍氏人家,就是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后裔,他们在这里世代繁衍,已经生活了2000多年了。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了1000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姓人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诲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姓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姓族氏。霍姓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年(1416年)明朝先后八次移民。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隋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霍姓人氏是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姓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姓,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霍姓居全省第71位。

霍去病:山西省平阳(今临汾)人,西汉大将,18岁时就以善于骑射而为人知晓,20多岁就开始带兵打仗,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骠骑大将军。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中文名

段姓家谱

包 括

谱名、谱序、凡例、遗像

名 称

“族谱”、“宗谱”、“家谱”

起 源

周朝

目录

1 族谱定义

2 意义

3 文献目录

▪ 段姓家谱

▪ 其他

族谱定义

编辑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有“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名称。谱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修谱在唐宋时已很盛行。

族谱的体例,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记、遗稿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将家族的源起、迁徙、繁衍、发展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艰难,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意义

编辑

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

段姓的家乘谱牒现在在各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收藏的有百种以上。在民间段氏人家所收藏的则在千种以上。

典型的如湖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610多万字,纲举目张,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多段姓早在汉代已有都获公修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姓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姓子孙迁播、家族繁衍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20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次盛起。现代、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众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国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固皇皇一大宗族也”。这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0世纪末期的族谱更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献目录

编辑

段姓家谱

1、陕西韩城《段氏世谱》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编修 现藏韩城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2、山东莒县《段氏族谱》

明代嘉庆五年编修 现藏莒县安庄镇大咸服村段姓家中

3、山东聊城《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六年编修 现藏聊城小段庄部分段姓族人家中

4、河南民权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隆庆三年编修 现藏民权前后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5、山东曹县段庄《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元年编修 现藏曹县段庄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6、陕西韩城段氏《东门世谱》

七续本 清道光三十年段培梧、段培竹主修 现藏韩城三甲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7、河南孟县《段氏宗谱》

清乾隆九年编修 现藏孟县段庄、段西、段东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8、全国《段氏宗谱》(8册)

清光绪十四年编修

9、山西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卷一)

(1942年段殿甲钞本)清乾隆十二年段成鸾编撰 现藏洪洞县档案馆

10、江苏金坛《段氏家乘》(卷一)

清光绪七年段溶源编撰 现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11、江苏句容《句曲段氏重修宗谱》

清光绪四年段雍梧、段纯宽重修 现藏江苏档案馆(存卷一)

12、江西鄱阳《鄱阳段氏宗谱》(10卷)

清光绪八年段绍洛编撰 现藏上海图书馆

13、湖北新洲《段氏宗谱》(14卷)

清光绪三十年段光裕、段清海创修 现藏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14、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

清光绪二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5、湖南邵阳《段氏族谱》(32卷)

清同治十年段祥习、段乾定等编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6、四川内江《段氏家谱》(四卷)

清咸丰七年段正颜、段正钫等编修 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17、云南墨江《段氏家谱》

清咸丰十一年段思周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18、全国《段氏族谱》(20卷)

1917年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 现藏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19、江苏串县《段氏族谱》(四卷)

1936年段文德编纂 现藏丰县赵庄乡段堤口村

20、浙江常山《段氏宗谱》(28卷)

1944年段小根重修 现藏常山县芳村镇雅塘村

21、湖北恩施巴东县《段氏家谱》(七卷)

2015年清明由段绪胜(策划)段绪军(编修)段绪松(审核)、段绪海(审核)、

段绪可(审核)重修。现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甘溪村。

其他

22、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1926年木刻本 现藏常山县芙蓉乡西岭足村

23、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铅印本) 1925年段传鼎等编修 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24、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21卷) 1916年段文铿编修 现藏浙江省图书馆(存三册)

25、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木活字版) 现藏江西省图书馆

26、湖北《沔阳段氏宗谱》 1918年段世芳主修 现藏武汉市图书馆

27、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1921年段子钦修撰 现藏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

28、湖南宁益《段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铅印本) 1930年段万醇主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29、湖南《湘潭城北段氏宗谱》(铅印本,分卷) 1920年段盛骐等编修 现藏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30、湖南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20卷) 1928年段世晖纂修 现藏广东中山市图书馆

31、湖南湘乡《段氏四修族谱》(20卷) 1927年段其选修、段为旸纂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32、四川江北《段氏宗谱》(19卷) 1913年段平福等编纂,江北段氏家祠刻本 现藏重庆市图书馆

33、湖北大冶《段氏续修宗祠》(19册) 19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4、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 (15卷) 1919年段励初等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5、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氏宗谱》(10册) 1920年段伯诗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南京市图书馆

36、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 1958年段守源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37、湖北英山新修《段氏宗谱》(12册) 1988年段任良主编,段兆雄、段子中等协编 现藏海峡两岸段姓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38、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 1988年编撰 现藏黔阳段氏宗祠

39、陕西韩城《寿寺村段氏支谱》(已残) 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段四教主修 现藏韩城寿寺村(北寿、中寿、南寿) 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多为手抄本

40、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 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段明浩等篡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41、湖南冷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 1949年段楚贤主修 现藏冷水江市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注:1990年冷水江《段氏六修族谱》也已编修出版)

42、安徽芜湖《段氏宗谱》 1919年段静朗编修 现藏芜湖档案馆和芜湖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堂号来历

43、江苏省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刻本共九册 (

清)睿源纂 藏地:南京大学

44、湖南新化·《段氏重修族谱》首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木刻本 藏地:湖南省冷水江市禾青镇双星村

45、湖南黔阳·《段氏族谱》(四修)首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活字木刻本一册 段尚烈主修 朱清芳、谭鸿勋刻印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6、湖南黔阳·《段氏族谱》(五修)一套共八册 1990年铅印本 段惟俊、段天成、段成万主编 藏地:湖南省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

47、湖南南县·厅华《段氏族谱》(酉阳堂) 清乾隆十七年(1752)撰修本 1993年撰修本 藏地:湖南省南县波拔乡长缨村

48、湖南洞口·五修《段氏族谱》卷首共三册 1992年电脑照排 段为元、段为恒等20人主修 藏地:湖南省洞口县城西蔡家塘

49、云南·《段氏大理国始末》 藏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清)冯(更生)撰

50、湖北建始《段氏族谱》,1993年由段新载(段昌禄)整理修订,藏于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杉木村段家湾

段姓字辈

(派语)

有的辈字纯属用于区别辈分,没有连贯的特殊确定意义。有的则体现出某种家族精神、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举例如下:

1、山西省霍州市下乐坪段氏辈字:

国、振、际、培、可、士、英、志、书、远。

2、云南省墨江县段氏辈字:

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

3、湖南省洞口县段氏新旧辈字:

子应祖永崇,德泽远立本,起鸿壬申昌,

隆盛庆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学大显荣。

4、新化段氏辈字:

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

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5、江西省都昌县段氏辈字:

至则正濇穆,列信敏安直,温简廉宽栗,毅环吉表鋋,思课世日元,甲保恺悌均,瑄鍧茂仁义,桂华升世德,本自远云庆,万载嗣兴隆,谟训守为典,嘉猷代建功,运会际雍熙,安敦业恢洪,积厚永延祚,平康集祜同,弘仁图报国,履恕重亲民,宝露滋兰芷,春辉润柏松,千秋彰彦杰,泰顺步鹏程。

6、湖南省黔阳县段氏后续的辈字:

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

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世派

7、湖南耒阳段氏辈字:

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德,俊秀振宗声。

绍业徽先绪,昌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8、洞庭湖区(酉阳堂)段氏辈字:

廷若尚文明,一士钟泽相。

光祖修心德,传家孝友先。

立朝崇正学,经世在名贤。

9、湖北省大悟县段氏辈字:

天、彦、纯、才、宏、祖、绪(世)、守、光、先。

10、湖北省英山县段氏辈字:

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宗权圆义德

11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何家畔段氏辈字

文,德,克,宏,儒,伍,义,登,高,峰

12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城关镇温泉村段氏辈字

德 显 进 士 文 ,永 存 必 时 兴 ,德 贵 贞 邦 远 ,安 邦 定 河 村。(错字请纠正)

湖北英山段氏宗谱1988版

13、湖北省孝南区的段氏辈字:

修、齐、治、平,安、邦、定、国

修、齐、治、平,寓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安、邦、定、国,告诫该辈段氏后代要以国家的安定繁荣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14、安徽肥西的段氏辈字:

士先立品、大启贤能、忠心秉正、永遵祖言、定有余庆

(目前大约辈字区间在“大”--“忠”段)

15、甘肃省金塔县古城乡新头分村(现名:新分村)段姓辈字

兴、文、中、正、楷,英、武、善、士、德

16、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段氏辈字

文、连、长、富、贵、钰、德、正、景、芳

本族段姓相传自明朝来自山西洪桐县。具体无考,待本人以后花些精力作些考证。

17甘肃省会宁县刘寨乡段氏辈字

成、文、永、其

18湖北省建始县

一道懋嘉士,长嗣启远昌,秉恢承亮泽,克象昭天章,

19湖北江陵、监利、汉川、洪湖四地联宗(京兆堂)段氏辈字:

江陵:长、嗣、启、远、昌,秉、恢、承、亮、泽。 监利:正、大、振、家、声,甲、第、光、先、德。 汉川:启、贤、良、奇、功,纪、盛、唐、凤、庭。 洪湖:振、文、章、华、国,书、礼、传、家、先。 以上四地段姓,从“泽、德、庭、先”后开始,统一使用派语: 同、 宗、 迪、 慧、 颖, 经、 纬、 兴、 康、 邦, 祖、 训 、育 、英、 才, 后、 能、 谱、 瑞、 芳。

20:安徽临泉县牛庄乡段寨段氏辈字

玉、允、应、宗、成、堂(慎)、世、永、广(洪)、昌

21河北省清河县华家那村段氏辈字

瀛、堂、德、兴、茂;学、仕、纪、明、良。

22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坪镇长兴村段氏辈字(清光绪年间由淄川区张庄乡卢家庄迁至长兴村)

孔、绪、立、连、世、昌、延。

四、段姓字辈(派语)

展开

编辑本段

一、族谱定义

牒是记述姓氏家

族发展历史的重要

文献,有

族谱

宗谱

家谱

家乘

等名称。谱

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修

谱在唐宋时已很

盛行。

族谱的

体例,一般包

括谱名、谱序

、凡例、遗像

、像赞、祠规

、族约、

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

记、

遗稿

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

将家族的源起、

迁徙

繁衍、发展

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

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

艰难,从中受

到教育和启迪

编辑本段

二、意义

氏族谱,反映

了段氏家族发

展的历史和思

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

,则又集

中体现在历届

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

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

均收存在族谱

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

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

族本支的源流和

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

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

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

的机会阐发一

种同宗精神,

教育后代如

何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弘扬祖德,

遵循族规

奋发图

强。下面就不

同时代各地的

段氏族谱作一

些有选择的介

绍。

的家乘

谱牒现在在各

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收藏的

有百种以上。

在民间段

氏人家所收藏的

则在千种以

上。

典型的如湖

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

610

多万字

,纲举目张,

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

多段姓早在汉代已有都获公修

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

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

姓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

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姓

子孙迁

播、家族繁衍

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

族谱,大多修

撰于明、清时

期和民国

时期,而尤以清

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

20

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

次盛起。现代、当代

的段氏族谱

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

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

20

纪初就开始表现

出浓

厚的民主思

想。主张强

族兴邦,以

身为炎黄子

孙而感到自

豪。

众族蕃

矣,上溯

其初

,皆一人

之身也

国四万万

同胞,皆

黄帝子孙

,固皇皇

一大宗族

。这完

全摒弃了狭隘

的宗族主义思想,

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20

纪末期的族谱更

体现出新的时

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

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

姓子女,

只要改姓均可

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

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

允许的。由此

可以看出人们

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编辑本段

三、文献目录

段姓

家谱

1

陕西韩城《段

氏世谱》

明代天启

二年(

1622

年)段四教编修

现藏韩城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2

山东莒县《段

氏族谱》

明代嘉庆

五年编修

现藏莒县棋山乡威服

村段姓家中

3

山东聊城《段

氏家谱》

明代嘉庆

六年编修

云南宣威吕氏家谱编辑是谁

吕有凯。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显示,吕有凯是吕氏家谱编辑。吕有凯,贵州盘县人,生于1952年,转业军人,历任班长、股长、财务科长、副局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