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嵩山地质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5月4日发布施行),“嵩山地质遗迹”应属于第二章地质遗迹的保护内容第七条第一款“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中的“典型层型剖而和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形迹”类地质遗迹。
依据嵩山地区助质遗迹的分布特点,确定对构造遗迹点采用点保护,对“五代同堂”典型层型剖面采用线保护,确立了8个保护点,9条保护线。17个保护对象分布在嵩山地区东经112°45ˊ至113°18ˊ,北纬34°18ˊ,至34°40ˊ,至34°40ˊ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遗迹保护点的范围确定,以出露最佳部位为基准点,通过不整合接触界面走向画轴线,划定保护范围。
剖面保护线的确定,依据出露最佳部位及地理状况自起点到终点划定剖面线长度,平行剖面线向两侧各延伸50米为保护范围,具体保护地点(段)及范围如下:
(1)“嵩阳运动”(代号SGl)、“中岳运动”(代号SG2)、“少林运动”(代号SG3)构造遗迹点保护面积
SGl-1登封市龙山头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l00000㎡
SG1-2登封市北玄天庙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229400 ㎡
SG1-3登封市石船北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480㎡
SG2-1少林水库水坝西山坡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180000 ㎡
SG2-2少林水库尖哨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750000 ㎡
SG2-3少林水库大岭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500000 ㎡
SG3-1少林寺西山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500000 ㎡
SG3-2少林寺塔水磨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400000 ㎡
(2)“五代同堂”典型层型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代号SD)保护面积
SDl登封君召北石牌河—老羊沟太古界登封群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期2800m,面积280000 ㎡。
SD2登封罗汉洞—峻极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2100,宽l00m,面积210000 ㎡
SD3登封猎渔沟—张庄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岭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2650m,宽100m,面积265000 ㎡
SD4登封庙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庙坡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100m,100m,面积1l0000 ㎡
SD5登封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1550m,宽100m,面积155000 ㎡
SD6登封君召北峡口—偃师佛光峪乡何瑶中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3000m,宽100m,面积300000 ㎡
SD7登封关口—巩义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质剖面遗迹保护区长6100m,宽100m,面积610000 ㎡
SD8登封新新煤矿—陈楼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3600m,宽l00,面积360000 ㎡
SD9登封告成贾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4800m,宽100m,面积480000 ㎡
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5429880 ㎡ 嵩山地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嵩箕小区,地层出路齐全,几乎出露了华北各时代的地层,层序清楚。出露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岩层近东西向展布,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著,接触关系一目了然。
登封群(Ar)分布于登封城至鞍坡山以西,总体呈东西向展布,构成登封大背斜的核部,同时呈现许多向北伸展的分支,一条深入嵩山腹地,一条分布于登封城至十里铺一带,往西在莲花寺,如风庵及挡阳山、鞍坡山以西都有向北伸出的登封群分布,它们构成一系列向北北东倾伏的主要由嵩山群复背斜的核部。
登封群的研究始于解放初期,张伯声发表的《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一文把不整合于嵩山石英岩下的片麻岩称为“泰山杂岩”(张伯声,1951)。后来,马否垣(1957)命名“登封杂岩”,登封群始得名。1964年1:20万临汝幅区测在登封市西部君召老羊沟—石牌河一带建立嵩箕小区太古界标准剖面。
中岳运动使嵩山群谐调产生紧密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其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不同等级或尺度的构造形迹在一起,不同世代、不同成因的形变和地质事件叠置,构造形迹极其复杂,为构造解析及研究提供了从手标本到大型构造范围的实验场。
嵩山群各组剖面保护区段选在出露齐全的四个地段 SD2罗汉洞一峻极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地层剖面;SD3猎渔沟—涨庄下元古界嵩山群无指岭组地层剖面;SD4庙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庙坡组地层剖面;SD5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组地层剖面。 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剖面
马鞍山群Pt2mn分布在本区广大地区,岩层近东西向延伸(见地形地质图),划分为上、下亚群两部分,为一套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底部砂砾岩,局部见巨砾,岩性较单一,层位稳定,为紫红色中厚—巨厚层状中—粗粒石英岩状砂岩。(见图6-1-9)与下伏嵩山群呈角度不整合。
五佛山群分布在木区嵩山西坡到偃师佛光峪一带,为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岩性主要为灰色、背色中厚—薄层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建造,自下而上划分为葡萄峪组、骆驼畔组、何家寨组。与上覆地层寒武系辛集组呈角度不整合关系,此为少林运动的不整合面。
对于少林运动在五佛山区所形成的构造形态,马杏垣教授等建立了“重力滑动构造系统”。下伏系统是登封群、嵩山群和马鞍山群;葡萄峪组为主润滑层,底面为主滑面;骆驼畔组、何家寨组属于滑动系统。重力滑动构造使本区产生了特有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及许多滑动构造景观。选取露头好,层序完整的峡口—何瑶剖面做为马鞍山群、无佛山群保护段。
本区由于晚元古时期叶舞运动使嵩箕地区隆起,处于受剥蚀状态,大部分地段缺失震旦纪沉积,仅南部有罗圈组的出露。 区内第三系分布零星,多为第四系覆盖,少量沟谷中可见露头,多分布在山前丘陵岗坡地带,根据岩性特征和岩层上下接触关系,分为下第三系陈宅沟组(Ec)和上第三系洛阳组(NI)。陈家沟组在告城李家外、肖家沟一带出露较好,发育完整,为一套碎屑沉积建造,洛阳组主要分部于西部登封周家沟、北旨村、大龙屋等沟山前垄岗带,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建造,为山麓洪积—湖泊沉积环境。
第四系分布广泛,出露面积广,约占本区的40%,主要分布于颖河两岸和嵩山南北两侧的山麓地带,由松散的碎屑沉积物组成,局部呈半胶结状态。各统地层发育较好。出露齐全,成因类型复杂。以冲积、洪积、冰碛为主,次风积、残积、坡积、沼泽及牛轭湖沉积等,多为复合成因类型,是研究第四纪地质的良好区域。区内黄土、砂、砾层发育,其中赋存丰富的粘土矿和砂矿。根据古生物组合,成因类型、岩性岩相、地貌特征、层位关系和考古资料等,第四系划分为下更新统(Qlgl),中更新统(Q2al-pl),上更新统(Q3al),全新统(Q4),各地层剖面。
第三系、第四系剖面保护地选在出露、发育良好的登封告成李沟唐庄一带。 岩石(含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及特有成分结构、构造)区内岩浆岩主要为中基性岩脉或岩墙及花岗岩体,主要为嵩阳期、中岳期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侵入。
太古代侵入岩为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玢岩,呈小岩株或脉岩产出 侵人各类片麻岩或者老岩体内,一般数米至数十米,大者300-400米,岩石深受变质,片理发育。
早元古代末伴随中岳运动的岩浆活动,根据侵入时间的前后,可分两个序列。基性岩体—伟晶岩脉—石英脉系列,以及花岗岩—辉绿岩—石英斑岩系列。形成两个较大的岩体——石称花岗岩体、向家寨花岗岩体。其它均沿裂隙贯入,形成岩脉或岩墙。石称花岗岩体出露面积约70km2,侵入到嵩山群中;白家寨花岗岩体出露约4km2,被马鞍山群不整合覆盖。两个岩体代表了中岳运动晚期的异地花岗岩。 嵩山地区近三十亿年的地壳发展历史,可分成太古宙(登封群Ar)、早元古界(嵩山群Pt1)、中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及显生宙四大阶段或巨旋回。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质事件组合,特别是地壳运动的多幕性,留下多期变形的构造特征,构成各自的形变历史序列。
根据嵩山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及各建造之间发生的构造运动,将区内沉积划分为四个构造巨旋回,八个构造旋回和四个构造亚旋回。
重要矿床
古采矿遗址
冰川地质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 地貌景观(岩熔地貌、冻融地貌、冰川地貌、(现丹霞) 地貌、风成地貌(雅丹、风积)、火山地貌、海岸地貌、黄岗岩地貌、砂岩峰林地貌、变质峰林地貌、土石林地貌、峡谷地貌、构造地貌)
嵩山有七十二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峰蜂峻拨,峰峰诱人。山中涌泉、天溪、飞瀑、龙潭,细流滚涌、珠雾飞溅。青山绿水构绘了嵩山既雄伟又秀丽的景色。嵩山素有二十景,以诗为证:“月满嵩门正中秋,轩辕早行雾中游。颖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阴溽暑收。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龙潭贯珠琼浆飞,嵩阳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线,御寨落日苍谷口。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宾座山头。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帘飞瀑震山吼。高峰虎踞云天啸,猴王观天盼解咒。熊山积雪称奇观,峻极远眺大池悠。” 嵩山景色惊险处让人魂飞魄散,迷人处使人逗留忘返。奇观令你盘桓,佳致命你留连。而此,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名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名道、骚人墨客等来嵩山禅祭、隐居、传道、讲学、习武、游览,成为世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组合情况(景系、景群、景点、景物) 分布情况
特征性(与国内、外比较)
保护状态
形成史
嵩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主要保护清晰、完整保存下来的嵩山地区近三十亿年地壳历史发展重要转折时期的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嵩阳运动“(23亿年±), “中岳运动”(185亿年±),“少林运动”(57亿年±),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典型构造形态遗迹;嵩山地区小范围内连续、完整出露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记录着地质构造演变历史的变质岩、沉积岩地层层序,即地学界称之的“五代同堂”,以及各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
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
扩展资料:
少林寺寺内外碑铭繁多,其中元代碑铭不仅数量可观,且大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历史、书法艺术、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献。在少林寺甫道右侧“慈云堂”碑廊里,奇碑珍铭琳琅满目。
塔林北约一公里为初祖庵。它是河南省遗存文物中最古老的一 座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祖师像。
2013年5月,中国国务院将少林寺古建筑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少林寺
少林寺大小洪拳作一粗略探讨,以作抛砖引玉。望武林界师友教正为幸。
善于少林洪拳之名称,流传有不同的解释,相传此拳为宋核祖赵匡胤所传。其一,赵在少林寺学艺三年,后偷跑出少林,打关东,创关西,被后代称为艺祖,留太祖长拳和小洪拳。(见风尘拳术秘录)其二是宋太祖传下大洪拳,二祖赵光义传下二洪拳。(现在沛县流传有二洪拳)。其三是宋太祖传下大洪拳,后演变为大小洪拳门。(现黄河流域有大小洪拳门)其四是洪拳源于初祖达摩大师,其行惠可传下的洪拳称为二洪拳(见老游残记)其五据少林寺现任名誉方丈德禅大师报说,少林洪拳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是洪武年间传下的拳,故称洪拳。其六是宋太祖赵匡小时的拳为小洪拳,成年后所练之拳为大洪拳,年老后所练之拳为老洪拳(现登封地区流传有老洪拳)。从套路结构分析,小洪拳难度较小,大洪拳难度较大,老洪拳难度罗大洪拳略小,似为小洪拳适合入门少年练,大拳适合功力深厚之青年练,二洪拳老洪拳则难度适中,介于大小洪拳之间也。
现武术界流传有多种内容不贩大小洪拳,问其源流则皆承府源出少林门派。大致分为四类:
1、核祖门洪拳,2、黄河两岸分为大小洪拳门的洪拳,3、沛县二洪拳门,4、登封地区的老洪拳
少林寺和洪拳门的一些拳谱中,有宋太祖传下大洪拳的记载:例如少林寺古拳谱中云“太祖弘拳实难招,拉开四平着眼瞧……老祖一扫占中间,背稍打,左颠还。抽身回到金鸾殿,若问此拳名和姓,太祖关东大洪拳。”关于小洪拳,则有“作脚跑、抹眉拳、抽身回在金鸾殿,问此拳和姓,太宗留下小洪拳。”为什么说是宋太祖有不是明太祖呢?笔者认为和宋太祖打关东闯关西打拳卖艺的传说有关,例如少林古谱中有关东拳谱:“太祖横拳到管(关)东,邪行跃步称英雄……打罢管东回来路,打下港山定太平。”由此可知,大小洪拳关东拳和太祖有关,而且是打天下时势练,而后来又“打下江山定太平。”在上打关东创关西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以笔者认为太祖是指宋祖赵匡胤。有关太祖之传说,风尘拳术秘录中论之甚详:“……神手洪拳赵太祖,创荡江湖有大名,洪拳九九八十一,传在人间定太平。”(拳术历代源流歌)又云“太祖拳拉四平,斜行跃步拉七星,对面踏下刀出鞘,东山路上赌输赢……”论其艺祖之名时则云“赵太祖亦称艺祖,精擅拳术,湖超创荡,擅使龙形棍,所习亦属少林派。因久演练,化出手势甚多,相传江湖上之大小洪拳即其所演。故至今卖解家祖述之云”(风尘拳术秘录)。上上述论述可知所谓太祖即是指宋太祖赵匡胤,由此而知,关东拳大小拳皆是太祖赵匡胤势抟也。为什么说洪拳源于少林呢?相传宋太祖学艺少林,可作此论之旁证是洪拳谱中把洪写为横的,如“起手横拳实难招”,又如邪形,四平,部分少林其它拳系中用此名之招甚多,可知原为一源,由历代横拳演变为“洪”拳或“弘”拳。开封周围亦有称之为红拳者,以区别子路所传之“白锤”。
有关洪拳是明代拳之传说,见于拳谱记载的不多见,少林僧德禅大师所说是明朝拳之根据,可能是师承相传,究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港拳于明朝大盛则是事实。港武年号之由来是事和洪拳武技帮他打天下有关亦不易考,明代少林僧众殿宇大发展之事实则证明少林寺僧甚得明皇敬重,明之洪武之后小山方丈又挂过元帅印,很多武僧在征战和抗倭中被封僧官,当可证当时之兴盛也。由此可知洪拳在明代是很发展的,大小洪拳源流可知为太祖现传。关于二洪拳之二洪拳之源流,一云为赵光义所传,是为二洪拳(沛县此拳流传甚广)或云是视野宗二祖惠可所传,已不可考矣。关于老洪拳之说,是否太祖老时所创,也不易考证,登封磨沟等处有善此拳者,亦少林宗派也。
洪拳不仅有大小老等套路,而且发展成大洪拳门和小洪拳门派,其派以大或小洪拳为门派名,又有其它拳棍刀枪对练等,黄河流域封丘滑县等处此拳甚多,和太祖门等皆为太祖传下之拳形成之门派。此亦可见太祖洪拳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也。
现武术界流传的大小洪拳大部分和少林寺大小洪拳皆大不相同,在套路中有个别动作和少林寺洪拳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少林传出后,各代拳师以自己爱好,添头去尾,迎合表演完善各自发展变化不同,故原貌皆非。 少林寺内目前流传有小洪拳和大洪拳,小洪拳一路五十余动作大洪拳三路,一百多个动作。有人认为小洪拳是少林十八趟拳之“母拳”,大拳为诸拳之“使”拳,所谓母拳,十八拳由之而生者也。所谓使拳令发号,兼有军中差役之劳亦旁助于主拳更好发挥资效能之为也。(见少林寺内外功真传及少林拳秘传二书)笔者认为小洪拳为筑基之拳,大洪拳为盘练身体各部提高功力之拳。立基之后进而提高,行功积力进入上乘也。其“弘”者能使功力弘大之意也。
据笔者多年研究体察,少林寺小洪拳风格古朴、系偏重步法身法之基本训练,属少林僧入门奠基之拳。其如书法之永字八法。其高、低、斜、正、束、放、转、侧等身法皆重复出现,一笔一划皆正楷功力。拳、掌、肘、膝等用法皆在套路中重复安排,且皆左右对称,多资重复,使初学者无形中增长各项技能;其套路编排可谓独具匠心,既浅显易学易练,又深奥含难测之拳理,使练习者随日久深有拳之体察见解,玩味无,尽毕生之精力也难尽得其奥妙。比少林寺洪拳之又一珍奥处也! 大洪拳难度较大,进退纵跳势法多变;后大殿有明代练拳留下的脚窝,笔者练大洪拳时双眼脚皆正在脚窝处,可为脚窝,笔者练大洪拳时双恨脚皆正在脚窝处,可为脚窝之形成提一拳之根据。由此当知明朝此拳之大盛,创此拳当在明以前之宋代。此与《江湖风尘秘录》中所说之宋太祖传大小洪拳之论相符合。但宋术祖学艺少林,三年后逃出少林创江湖,当不可能是自创自编之拳,此拳原系少林古传当可证明也。太祖贵为天子,后代尊爷,沿袭为太祖洪拳和太祖长拳。少林古拳谱云:“ 太祖洪拳步幅宽,拧身拗步下单鞭”皆此拳源之一斑也。
洪拳创于何时,因古代少林拳大部分已为石友三之大火焚毁,已不易考证,但根据唐李世民御碑载之十三和尚救唐王之事,则可知少林武术隋唐时已声名大振,亦可能为唐以来少林古传套路之一,至宋代为宋太祖阐所,盛于明代洪武年,称为洪拳。
此论之另一佐证是:小洪拳每势发力皆用内劲,和少林绝技心意把有诸多相同之处。由此可知,此拳之为少林十八趟拳之母拳,实为少林开山拳之一也。以上为笔者多年潜修之一点雏议,求教于海内外大德之斧正为幸也。 hgJj[l
四、特点:
1、小洪拳和大洪拳结构之特点不同。少林寺小洪拳和大洪拳之特点既有少林寺武术的相同处,又各有其不同处,浅论之为:
(一)小洪拳各势束而身小。大洪拳各势疏而身大。例如动作相同的束身七星:小洪拳之七星,束身皆要束下,束如伏猫;而大洪拳中之束身,七星则势高而疏,有显著之不同。
(二)小港拳只一路,套路中无跳跃,束身,斜形,劈腿,盘肘,皆左右对称之双势。单鞭在小洪拳为马步。亦可显出大洪拳势大。小洪拳套路短,难度小,重在身法高低,步之进退及掌肘膝之基本用法之训练,为初学入门奠基之拳。大洪拳套路长,难度大,着重功力及身体各部之盘练。难度较大,一次连练三路需较高之功力。为提高功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小洪拳恨脚少,皆是单恨脚,大洪拳不仅恨脚多。而且 都是双恨脚,此不是二拳不同之处,同时是大洪拳特点之一也。
(四)小洪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步幅小,连继上步返身顾后,平掌倒退皆严谨法度,着重实用。大洪拳则窜蹦跳跃,进退腾挪,扫腿旋风,二起飞脚变化复杂,奇招妙出也。 (五)大小洪拳起式或收势不同,套路结构不同。小洪拳起式为怀中抱月,大洪拳三段起式依次为白云盖顶,2、三砍手,3、三轰手。小洪关收势为坐山架,大洪拳为拉弓式;小洪拳套中每趟往返距离不同,三段连在一起练时有的路趟两边扩展,打前顾后,变换方向多。与小洪拳有显著之不同。
(六)小洪拳每势一招即接下势,大洪拳则连击,此为用法特点之显著不同,例如小洪拳之抢手,为单抡手,大洪拳则为三抡手,三砍掌,三打拳,双绝手三摇身。既一势之中连三招,较小港拳又进一层,着重势法变化招术相连也。
(七)小洪拳着重培根,大洪拳用法多变。例如大洪拳里有抓地撒、迎面撒、背后撒。皆用土撒敌之奇招,小洪拳中无也;又如一些手法如挽手、双绝、三出锤等皆比小洪拳这用法深一层也。
wFc>>D C
(八)小洪拳发力柔中含刚,出手皆带身法,较紧密,如书法之小楷娟秀雄厚皆有之;大洪拳则纵横往来如书法之行草,较豪放也。此风格上之差别也。
2、共同之特点:
(一)皆有少林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之风格,在出拳及套路结构上此特点大小洪拳一云致。
(二)朴实无华,攻防明显,技击方法突出,勇猛雄厚,起落动静鲜明,套路风格基本相同。
(三)练大小洪拳时三节、四稍、五行、六合要求相同,发劲要求相同,三性调养相同,出拳法诀拳诀语(要求)相同。
(四)内外相合,以气催力,出手发声,气随手出气随手入,呼吸动静之配合相同。 > |4SHv
y\]e7 ;
(五)手不离胸,肘不离肋,打前顾后变换方向转身多,一手连三手多。如小洪拳转身扳手接上步劈心,捧腿接彩脚邪行,恨脚海底炮接阴阳锤。大洪拳之进步三打拳。退步三冲天炮,挽手,扳手,回身三抢手,一拳两抢单风贯耳、回身燕子钻林分心腿,摆莲腿绝手等。大小洪拳结构皆有连击,大洪拳连击之程度较高,但皆有连击之特点。
(六)恨脚聚劲相同。小洪拳是单恨脚,大洪拳是双恨脚,但套路恨脚多,以恨脚聚力之特点相同,尤其是大洪拳之双恨脚,又名双聚脚,是通过恨脚以聚全身之力也。经等者多年考查,少林锤窝系集体练大洪拳时所形成,足见恨脚力量之大。此为少林寺洪拳特点之一。
(一)皆以“拳把十法要诀”之要求准则。
(二)大洪拳在小港拳练有一定功力之基础上才可练习。如文之重视八法。重视武之八势,体察内外相合呼吸动静之要求,练出内劲,由刚返柔至刚柔相济。
&t)TYmW
(三)练大浪花要三路一段段慢慢往上增加,即先练第一段,反复练,练至不汗不喘有余力时把第三段加上,至又练至不汗不喘有余劲时再加上第三段一次连续练三段。并要受段提高,反复颠倒顺序练,即连练第三段或第二段,然后再练第一段,总要练至每段皆达到势正招园,能一次打完三段而不沔不喘者,功力已较一般人强许多也。一般瓣套五六十个动作。但大洪拳三段一百多个动作,而且后段跳跃多,故能一气练完功力必深厚也。 )RY)gA
$U !p!j:
以上为对洪拳特点之粗略探讨,其它如用法特点,风格诸特点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详论了。
1、少林寺大小洪拳之名称源流和宋太祖有关,源出少林,是明代以前之拳法。
2、洪拳流派甚多,各不相同,但皆源于少林宗派,其小洪二洪大洪是否是以练拳年龄而分之,有待进一步研究。
3、少林寺洪拳结构科学,用法奇妙,有诸多特点。
4、少林寺大小洪拳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总风格大致相同,套路结构,难度、势法又有诸多不同。
5、少林寺锤窝形成之拳提法,是集体练大洪拳所形成。
CH3}H% ~
6、洪拳是少林寺武术中的重要拳路,是培基础,盘身体,练功力的有效套路(方法)。 7、少林拳有诸风格、结构、练习、技击上之特点,其发声配合,呼吸动静配合。双恨脚等皆是其显著特点。
以上是对洪拳肤浅讲座,可能有诸多谬误,求教于国内外师友教正为幸也。
1、被记,从打渔杀家考证洪拳历史,教师爷拳架有老虎大张嘴、张嘴大老虎、单鞭、扁担,皆小洪拳名称,为借鉴变怀中抱月、白云盖顶、上步一掌、猿猴缩身、劈心掌、转面扳手、上步一掌、转身捧腿、外摆莲、邪行、压手束身、上步批腿、邪行、撂手、老虎大张嘴、双云顶、七星拳、马步单鞭、抱手束身、上步抡手、旋风脚、挽手冲天炮、蝎子尾、狮子大张口、抬步一掌、平掌倒退两步、转身捧腿、单踩脚、盘肘虎抱头、上步一掌、转身捧腿、单踩脚、盘肘虎抱头,压手束身、批腿、盘肘虎抱头、蹲桩掠手、老虎大张嘴。云顶跳步七星势、马步单鞭、抱手束身、跟步枪手、单彩脚、劈心掌,回身掌、翻身掌、跳步海底捞月、恨脚海底炮、出阳锤、摘耳炮、满肚痛、滚手束身、弓步劈心掌、云央恨脚海底炮。左批山、右批山、坐山架。
第一节,双抱拳,白云盖顶,跃步撂手、盘肘、双聚脚、大七星、顺步单鞭、怀中抱月、恨脚挽手退步三打冲天炮、上步三打拳、双绝、云顶七星、单鞭、怀中抱月、上步扳手、转脸一拳、两枪、回头望月、三扒步、双恨脚、小跨虎、提手炮、跳步单、起身盘肘、迎面撒、左盘肘、右盘肘、提手炮、一拳一枪、十字彩脚、二起脚、金刚捣臼、提手炮、起身金鸡独立、扎地撅、三出手、鹞子翻身、夯地锤、双恨脚、上步一拳、两枪手、单风贯耳、抱肘、倒步鹞子钻木、起身单踢、双摆脚、双绝、倒步云顶、大跨虎、踢手炮、跳步单、二起彩脚、五花坐山。
第二节:三砍手、三打拳、云顶七星、跳步单、提手炮、厂起彩脚、坐山架、前跳两步、单、冲天炮、双恨脚、跳步冲天炮、云顶、坐山架、提手炮、扫堂腿、二起彩脚坐山架、旋风脚、猛虎甩尾、提手炮、一拳、一枪拉弓式。 {
第三节:三轰手、云顶、七星、单鞭、怀中抱月、三摇身(肘)、翻身打、海底炮、冲天炮、五子登科、三轰手、迎面撒、左边果、右边果、提手炮、一拳、一枪、拉弓式。
太祖弘拳实难招,拉开四平前后稍。左表龙、右探马,剪子股,下擒拿。望眉攒,加反背,如虎山起火炮。鹞子钻林只一躲,招阳起手乱丢砖,左边丢下骑马势,左边拉开探马拳。两脚打出双飞燕,孤树盘根在中间。十字彩脚往上打,上步就打朝阳拳。邪行虎、下单鞭,老祖一扫占中间,,背稍打,左颠还,退步回,到金鸾,问此拳名和姓,嵩山古刹少林传。
招军起手探马拳,抽足趁步单鞭,上步丢下斜跨虎,跳步又打七星拳。踢一步跟步就踩,落下来珍珠倒卷帘。左翻身乌龙倒,右翻身抓虎抓挡,撩眼拳疾进急打,倒打鞭认人敢跟,上趟锤打的扒山猛虎,下趟锤打的人人惊慌,望北斗扎下五虎群羊,打盘肘紧紧踏下七星。
小弘势拳直难,招阳起势探马拳。起身就使横锤打,提炮往后沙一拳,左右探头转,步步挑把下单鞭。右边定下罗罗势,左边又打太祖拳。偷步四平往前转,二起棍子打盖拳,挑把滚身鬼捣臼,身定势白虎拳。转身进步左探马,偷脚偷步底四拳。二起一对双飞燕,盘龙金鸡猛虎反。夜探海回头转,仙人指路能灭山。稳稳不动靠山势,威震乾坤横势转。左右四平金刚势,降龙伏虎移泰山。仙人提路往前进,偷步偷脚站中间。金龙盘爪拦井势,探马猿猴把镇观。
太祖洪拳拉四平,斜行跃步踏七星,对面踏下刀出鞘,东山路上赌输赢,通臂锤儿往里打,伏虎势儿打拦马,上打凤凰单展翅,下打叶底双插花。
江湖拳话之赵太祖洪拳歌
神手洪拳赵太祖 ,创荡江湖有大名,留下洪拳三百手,传在人间定太平,少年学就拳脚艺,老师面前用过功,巧打洪拳显手段 ,自古少年出英雄,二手双足,变化无穷。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小横拳势真难,观招阳,起手探马拳,赶身就使横捶打,提炮往后沙一拳,左右探马分头转,步步桃把下单鞭,右边定下罗罗势,左边又打太祖拳,偷步四平往前转,二起根子打盖拳,跳把滚身鬼捣臼,抽身定势臼孤虎拳,移身进步左探马,偷脚挪步低四平,二起一对双飞燕。盘龙势金鸡独立,大吊势猛虎翻身,剪一步夜义探海,回头势仙人指路,灭山势文王访贤,靠山势威震乾坤,邪行跃步横势转,左右死平也当先,金刚势把抓虎尾,伏虎势推倒泰山,仙人居顶往前行,偷脚偷步鬼,中间定下香炉势,坐山势金龙盘爪,井栏势探马当先,倒刹势跃步当先,莫秋势猿猴看花。
太祖横拳到管东,邪行跃步称英雄,迎门打进刀出鞘,倒剪一步不容情,上打高探马,下打底水笼,,二起踩脚往上打,背后飞剑斩黄龙,三捶打得知风响,打下江山定太平。
太祖洪拳实难招,拉开四平着眼瞧,左丘刘、右探马,剪子股下擒拿,望眉尖,加上反腿如搜山,鹞子钻林只一躲,召阳起鼓乱丢砖,骑马势、探马拳,偷脚捻步下单鞭,起去又打双飞脚,脑后批心一脚蹬,就地鸽子大挟胸,作脚炮抹眉拳,抽身回在金銮殿,若问此拳名和姓,太祖留下小洪拳。
太子洪拳实难招,拉开四平着眼瞧,左擒牛、右探马,剪子股下擒拿。批脸攒,加上反炮如搜山,鹞子钻林只一躲,昭阳起手乱丢砖,左边丢下骑马势,右边拉开探马拳,两脚打出双飞,钣树盘根在中间,十字脚望上打,上步就打朝阳拳,邪行虎下单鞭,老祖一扫占中间,背稍打,左颠还,抽身回到金銮殿,问此拳名和姓,太祖关东大洪拳。 N
《少林寺志》、《少林武僧志》、《少林宗派家谱》、《登封县志》、《中国武术史》、《少林七十二艺》、《说嵩》、《纪效新书》、《国术大全》、《形意拳学》、《中国气功史》、《少林寺资料集》、《少林寺资料续集》、《中国佛教禅宗》、《中国佛教史》、《大止观》、《六妙法门、》《心经》、《风尘秘录》、《筋经义》、《易筋洗髓合编》、《少林古传拳谱》、《古代保镖师喊镖用语录》(古手抄本)、《五灯会元》、《唐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论语》、《孟子》。
低[低、氐、邸、砥、厎,读音作dǐ(ㄉㄧˇ),亦可读作zhǐ(ㄓˇ),不可读作dī(ㄉㄧ)]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五世孙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而异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氐族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
传说,少典氏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557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称为少典,娶妻有娇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黄帝,衍传炎、黄世胄满人间。
神农氏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厉氏后来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为:柱生庆甲;庆甲生甲和临;临传承;承传魁;魁传明;明传直;直传厘;厘传居(哀);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钜、封父、富父;伯陵生蜂和逄,逄生殳、延和鼓,鼓生灵恝,灵恝生氐。
这样,氐氏族人的源流世系便为:少典→神农(轨)→临魁→姜柱→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器→伯陵→逄→鼓→灵恝→氐(互)。
氐之后裔一直以“盍稚”为自称,而“氐”、“互”则是其他民族对氐氏族人的称呼。魏、晋两朝以后,渐为自称,此为正宗氐氏。
氐氏后裔繁衍为庞大的氐族,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夸氏、勾氏、勾龙氏、吕氏、申氏、许氏、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杨氏、蒲氏、齐氏、符氏……等等诸氏。
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各种政权,例如:东汉末期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及阴平国(公元477~580年);东晋朝时期关中扶风元氏后裔齐氏所建立的流民齐氏政权(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蒲氏后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国(公元351~944年)、吕氏建立的后凉国(公元396~403年);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等。
到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政权期间,氐族人发展强盛至颠峰状态,总人口接近百万。随着历史的演进,氐族人最终逐渐被融合于黄帝世系之中,成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的砥氏、氐氏、邸氏、低氏、狄氏、翟氏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低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邸”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国”(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世代在邸国相袭繁衍了将近两千年。
到春秋时期,邸国被莒国所并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邸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官。他以故国的国名“邸”字“去邑当氐”,令后裔以“氐”为姓氏,称氐氏,后有加“亻”偏旁称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称砥氏者,砥氏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顾东高《大事年表》记载,“邸国,妘姓,子爵,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
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并入鲁国。
到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地被并入楚国,称邸县。史籍《姓苑》中也记载,邸为县名,邸氏当以县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砥氏,也有简笔为氐氏者,改笔为低氏者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邸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其后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谐音汉字“邸”为姓氏,汉化称邸氏,后有去“邑”简笔为氐氏者,也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砥砺,是古代对磨刀石的称谓,俗称砥石。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荆州砺砥砮丹。砥细于砺。”在史籍《山海经》中也记载:“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有专职制作和贩卖砥砺的工匠、商贾,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或物品为姓氏者,称砥氏。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去“石”改“邑”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称低氏者,还有简笔为氐氏者,但读音皆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来就有对专职磨刀、剪的工匠称作砥工、砥匠、游砥师傅等,该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亦或有引为姓氏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属于以神话传说为氏。
砥柱,亦称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动的山状岩体,例如 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黄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黄河的河南三门峡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称之为“峡东砥柱”,政治家称之为“中流砥柱”,黄河上的艄公则千百年来称它为“朝我来”。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里已经有数万年,神话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而在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船驶往黄河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船只就要被风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对其他船工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之后就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船工们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的黄河中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只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旋浪将船只推向下游,离开了险地。当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时,只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岛,昂头挺立在浪涛滚滚的黄河激流中。从此以后,它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艄公们都含着热泪把这座“中流砥柱”称为“朝我来!”它成了峡谷中的永久性航标,所有的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只要朝砥柱直冲过去,在眼看船头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只推向旁边的航道,并避开航道中的明岛暗礁,顺利驶出三门峡峡谷。
人们自古以来,就用“中流砥柱”来形容那些勇敢无畏、坚强不屈、或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在典籍《晏子春秋·谏下》中就有:“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黄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为姓氏者,称砥氏、厎氏,后有去“石”简笔为氐氏者,亦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得姓始祖:邸就郤。
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贵霜政权,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的后裔后入居中原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氏,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注:
本书总体上倾向于低、氐、邸、砥诸姓氏源出氐族人之说。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山西省、陕西省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 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号: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登封市此次临时闭环管理持续到11月25日24时,也就是说11月26日,除高风险区外的其他区域就可解除闭环管理。
登封市此次临时闭环管理持续到11月25日24时,也就是说11月26日,除高风险区外的其他区域就可解除闭环管理。
提前三天报备,落实三天三检并做好健康监测。
7日内有低风险区旅居史的来(返) 郑人员:落实三天三检(常态化防控时调整为三天两检),并做好健康监测。
闭环管理要求
参加疫情防控、医疗卫生、应急抢险、物资保供等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凭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和单位证明“点对点”出入。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地转为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工作,非必要不跨区域流动。
居民非必要不外出,确需离开的凭居住地所属村(社区)证明,查验健康码绿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域外来(返)人员,需提前报备,如实提供行程,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和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达后须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
登封嵩山地质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本文2023-09-28 20:59: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