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音乐文化的知识(要多)
分类: 娱乐休闲 >> 音乐
问题描述:
要做小报用(A4)
要精!!!~~
好的给10分
解析:
我国和日本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展开音乐文化的交流,而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尤其是日本的圣德太子(574--622)摄政时期开始,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日本曾先后派遣十九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国来,其中每个使团都设有音乐长、音乐生,他们在我国学习我国的音乐,并且又把我国的音乐带回到日本,从而使我国音乐在日本国土上得以广泛的流传,并对日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音乐的内容形式和音乐理论思想两部分。 隋唐时期我国传入日本的音乐内容,主要有唐乐、伎乐、散乐三种。唐乐是唐代宴会时使用的音乐,即我们所说的燕乐或俗乐,它们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改造为日本的雅乐。唐燕乐曲调传到日本的共计百首以上,日本至今还保存有《秦王破阵乐》等二十几首唐代燕乐的古乐谱,有些曲目现在仍在日本的舞台上演奏,一些日本的民谣,如筑前的黑田节(黑田调)据说就是唐乐《越天乐》的曲调配上日语歌词而形成的一种民谣。
伎乐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即我国的乐舞,由于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相传在隋炀帝大业八年(612 年),在吴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传授伎乐,由于当时的圣德太子十分喜爱伎乐,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从味糜之学习,并且在雅乐寮职员令里设了伎乐师、伎乐生,最后更把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随后伎乐在日本逐渐盛行起来,并对日本能乐形成了很大影响,流传到日本的伎乐曲目有:《狮子舞》、《吴公》、《金刚》、《迦楼罗》、《婆罗门》、《昆仑》、《力士》、《大孤》、《醉胡》、《武德乐》,称为十伎乐。
散乐即我国的百戏和杂戏,它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的一种节目,唐代年间与唐乐一起传入日本。日本对散乐非常重视,朝廷指定散乐户,以演奏散乐为世业,受国家的保护和奖励。散乐与伎乐随着雅乐的兴盛开始从宫廷流入民间,后来与日本原有的滑稽伎结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乐剧,即能乐。
除了上述的三种音乐,隋唐的许多民间歌曲也随着日本留学生的归国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民间音调产生很大影响,大约八世纪,日本流行一种俗称"催马乐"(saybala )的歌谣俗曲,据日本学者河口慧海考证,saybala 是 语"saybar"(地方恋歌)的音译,日语saybala 的内容并不限于爱情,歌词中有时掺杂着藏语,从这些乐曲中可以窥见我国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的踪迹。 在隋唐两代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同样对日本形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算筝和琴。十三弦的筝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一并流传过去的还有民间的许多筝独奏曲,多数传向日本的九州。据日本的《琴曲抄》的序言中记载,一位叫石川色子的女官,在彦山跟唐人学得筝曲后于公元八八七年将这些筝曲传给了当时的宇多天皇。筝及筝曲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了日本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不少现代的日本民族音乐作品都是为筝而作。
我国七弦琴在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至今珍藏着唐代传入的七弦古琴,同时,在日本很早就流传了我国的著名琴曲《易水》、《幽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末隋初的丘公明撰编的《碣石调幽兰》在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至今仍完好地被收藏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谱(在我国已失传)。琴和琴谱流传到日本以后,同样被日本人民欣然接受,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琴乐。
另外,公元八三五年日本的腾原贞敏留学到我国后,在扬州跟随当地琵琶名师廉十郎进修琵琶,深得廉十郎的喜爱,后廉十郎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另外相赠琵琶谱本数十卷,公元八三九年,腾原贞敏回国时带回这些曲谱及临别受廉十郎相赠的琵琶两面(玄象、青山),据日本伊庭孝的《日本音乐史》记载,腾原贞敏从唐带回的琵琶乐谱包括《流泉》、《啄木》、《杨贞藻》等琵琶秘曲。
除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盛唐时期十分重要的一样乐器--尺八,也于隋唐年间传入日本,据记载,在日本的天武天皇时代,邀请到日本去传授中国音乐文化的唐乐师中,就包括了专门的尺八师,他们为日本的宫廷培养了两名尺八生,后尺八在日本日渐发展并传入民间,成为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代表性民族乐器。(中国除了福建闽南的"南音"中还使用尺八外,其他地区已经失传)
公元七三二年,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归国时,从我国带回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乐书要录》十卷。《乐书要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这部著作十卷本在日本完好地保存了四百多年,后来才渐渐残缺,现在日本仍保存有其中的五、六、七卷;另外一位日本派来我国留学的名叫永忠的僧侣在我国学习经论以及音律,归国时带回律吕旋宫图、日月图各两卷、以及律管十二只。随着这些音乐理论著作的大量传入,我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也传入了日本。
我国的儒家礼乐思想传入日本以后,为日本朝廷所接受。公元七五七年,日本孝谦天皇的诏敕中出现了移风易俗的礼乐思想:"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从孝谦天皇的诏敕中可以看出,日本对音乐价值的认识和儒家的礼乐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这种礼乐思想指导下,日本对音乐的追求也同样是所谓的"雅正"之乐,排斥所谓的"*乐"。
我国古代音乐观的阴阳五行说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古代音乐观形成了很大影响。日本的音乐家们也开始认为宇宙是由土、金、水、木、火五个要素组成,与此对应的音乐调式也因此产生一越调、平调、盘涉调、双调和黄钟调,即我国的五声调式。另外,除了五声调式,和我国一样,日本也分别把五行和时节(土用、秋、冬、春、夏)、音阶(五声音阶)、方位(中央、西、北、东、南)、颜色(黄、白、黑、青、赤)及国家的组成要素(君、臣、物、民、事)相互对应,并受我国的音乐思想影响产生"平调亡国论"的论调,在《教训抄》(日文)卷六的《平调》项中有此注解:"平调金商也,西方音也,亡国音也。"
上面是古代隋唐对日本音乐的影响,网上找到的。
下面我自己再对日本流行音乐做一些阐述: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本是没有自己的音乐语言的。但是正是拜此所赐,日本的流行音乐广为吸收世界各国音乐精髓,再加以变化,逐渐形成日本流行音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Jpop。日本流行音乐听觉效果上面偏重中、高频段的声音效果,低频段较欧美音乐来说要弱很多,这点从日本生产的音箱上面就可以得出结论-中高频表现极突出,而相对来说低频就很一般了。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听Jpop很舒服的一个方面-没有让内脏产生共鸣的低频。音乐方面,Jpop的和声进行主要由Loop式的循环和声和恰当的转调组成,对于口水歌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无限创新的路子给口水歌以严重的冲击。乐器方面,由于Jpop的风格涉及范围极广,所以在Jpop里面各种声音都会听到,从乐队里最常见的乐器,到完全利用设备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应有尽有,甚至本民族的乐器例如尺八、三味线等也会加入到流行音乐当中来。制作和录音方面,Jpop的出品要求非常高,所以基本上不会听到品质低劣的音乐。
以上这些关于Jpop的是本人的一些理解,希望可以帮上忙。
说点题外话,第一个回答问题的朋友,希望你能理解“文化与政治相剥离”的道理。
据传
梁代琴家丘明 / 春秋孔子
所传的一首古琴曲
是为今唯一所见
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
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
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
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
十九世纪末
杨守敬先生
在日本访求古书的时候
发现了这首琴曲
全谱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乐的演奏手法
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曲名之前冠以调名
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
据推断
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
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
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碣石舞曲调
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
谱序中指出“声微而志远”
全曲共分四段
曲调清丽委婉
其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
谱末的小注中又说
“此弄宜缓,消息弹之”
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
“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
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
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节拍较自由
第二段与第三段
采用了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音乐旋律
在音色上有较大的变化和对比
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
第四段的音乐大部份都用清澈的泛音演奏
情调明朗,象征著光明即将来临
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
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
《碣石调幽兰》
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
左法指法
「耶卧」、「住」、「抑」、「末」、「蹴」、「蹙」、「唈」「复泛」、「仰泛」「互泛」、「放」
右手指法
「掌」、「半扶」、「打」、「摘」、「劈」、「却转」、「转指」、「龊」「历」、「发刺」、「齐撮」
共法
「纵容」、「节」
徽位
「豆」
明弦位、徽数
「取声」、「附弦」
是手法谱一种,谱后所注
此曲速度不宜快弹,而应缓缓弹奏
说明对兰花的描写不应以其外形取悦于人
表达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心理状态
如需要《碣石调·幽兰》简谱
可在公众号后台发送碣石调·幽兰
不管你和古琴是因为何种因缘上生根
都要尽可能的让它去发芽
慢慢的成长、开花、结果
真的希望你们能做到真实不虚地以琴为伴
一旦坚持下来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据载,安倍晴明是活跃于平安时代中期的阴阳师。平安时代是一个高层外表文治、和平,而内部却充满了肮脏的贵族权力斗争的时代。由于当时公家统治的无能,造成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在这种的恶劣的情况下,底层的人民产生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疑问。而高层的有能者和权力失败者也有着“政局江河日下,如何才能挽救?”的疑问。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负面的情绪充斥了一个时代,与之具来的便是怨灵的出现,而同这些危害人类的怨灵对抗就是阴阳师们的工作。再加上当时日本京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天灾人祸:大地震、大火、洪灾等情形不断涌现,因此人心惶惶,鬼神之乱甚嚣尘上,不仅上位者信之凿凿,连百姓间也流行起来。贵族们对方位、日期的吉凶之说深信不移,每逢出门均要挑日子挑方位,一有疾病灾祸就托言鬼物生灵作祟或碰上百鬼夜行等不洁之物。因此,当时的贵族熟知阴阳道的各种禁忌,严格遵守其礼仪及法令,就连起床、洗漱、吃饭等日常生活琐事都有相应的禁忌。而朝廷行事的吉凶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所以说当时的阴阳道不但在国家拥有专属的部门--阴阳寮(阴阳寮是中务省管辖下的六寮之一,负责观测天文、气象以及占卜、制定历法等,除官员外,还有阴阳师、阴阳博士、阴阳生、历博士、历生、天文博士、天文生、漏刻博士、守辰丁等职员),同时也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实施,这一时期的阴阳道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以禁忌和咒术为主的信仰,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了。阴阳师因此作为平安时代的“国家公务员”而活跃与政治舞台上。更有意思的是,因为阴阳道被天皇家独占,在公家中还发展起了“民间阴阳道”。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暂且不表,我们切入正题。
安倍晴明是历代阴阳师中最优秀,最杰出,最伟大的一个,他的能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代,任何一个阴阳师。从野史(古典)《今昔物语》的记载来看,晴明在出生的时候就曾经看见凭依在其家女佣身上的灵体。根据《宇治拾遗物语》和《古事谈》的记载,晴明的正体是位有很高道行高僧的转世,在修业中又获得了操控鬼神和精灵的能力。更有传说指晴明幼年时曾在夜行时察觉到百鬼出行,而不经意救了当时掌管阴阳寮的主祭贺茂忠行一命。由此贺茂忠行发现了他的天性资质,开始把他作为爱徒进行熏陶,并将阴阳道悉数传授于晴明。
然而,要从正史中寻找安倍晴明的事迹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可以用一个“迷”字来形容。首先他的确切生殁时间无法判定。一说是延喜21年(921年)--宽弘2年(1005年)享年85岁。但据《土御门家记录》记载,安倍晴明仅享年45岁。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只能说:是迷,是迷,还是迷。
然后就是确切出身地的问题,在历史上其出生地盖着这样鲜红的大印:“不详”,而主要的传说有以下三种:1)大阪说:大阪市阿倍野元町,有安倍晴明神社,并有神祭活动。立有“安倍晴明诞生传承地”的石碑,旁边还有晴明生产用烧热水的水井遗迹。
2)茨城说:据今最古老的晴明传记《ほき抄》收录的《由来》记载,晴明的诞生地在常陆国筑波山麓的猫岛,也就是现在茨城县真壁郡明野町猫岛。猫岛是高松家的旧领地,有作为晴明诞生地证据的晴明神社。另外,高松家在宝永八年(1711年)时还有《晴明传记》收藏。常陆国在晴明诞生前有朝廷下旨从京都派遣阴阳师的记录。虽然是有关阴阳道的考证,却没有确实的猫岛是晴明诞生地的证据。
3)香川说:《赞岐国大日记》里有晴明是在赞岐国香东郡井原庄诞生的记录。还有,在丸龟藩的公撰地方志《西赞府志》有晴明是赞岐国香川郡由佐的诞生记录。有趣的是赞岐国由佐和常陆国猫岛有密切的关系,由佐的地名是因为常陆国出身的由佐氏而得名。
接下来是出身的问题,根据现有资料所见,其氏源始于孝元帝之皇子大彦命,在《古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倭根子日子国玖琉命(孝元天皇)在轻地之原宫,治理天下…………此天皇的儿子共计五位。若倭根子日子大毗毗命治理天下,其兄大毗古命的儿子建沼河别命为阿倍臣等的祖先”。晴明一脉安倍氏祖乃是大彦命之11代孙--阿倍仓桥麻吕,又名阿部内麻吕。仓桥麻吕在大化改新时任左大臣,其子安倍御主人在文武天皇时任右大臣,见记于《竹取物语》,为辉夜姬取火鼠皮。仓桥麻吕女小足媛为孝德天皇妃,生有马皇子,是天智天皇的竞争对手,中了苏我赤兄的诡计而被杀害。由此看来安倍晴明本应身世显赫,出身高贵。但为什么在物语传说中安倍一族传至其父之时已然没落。这确是不得而知的。
根据安倍家系图,晴明之父为大膳大夫(负责天皇膳食,属于宫内省官员)安倍益材。安倍御主人以来安倍家8代目。镰仓以来的传奇物语中叫做安倍保名,现代又有考证晴明的父亲为平将门。安倍晴明母亲是白狐的化身是古代传说下来的,最近的研究表明其母是山民。在平安时代,在城市以外的地方居住的人是很稀少的,被统称为“山民”,其地位不高。安倍晴明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出身微贱这一事实,而故意隐瞒了真相。然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由于时时与大自然为伍,感受天地之间的灵气(这个……怎么越说越觉得像人猿泰山啊-_-|||) ,自然拥有城里人所无法理解的能力。所以,安倍晴明强大的灵能有一部分是继承其母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传说是多样的,有另一说是游女(日本全国游历的巫女,最有名者是安土桃山时期的“出云的阿国”),也有是橘文子生的说法。但通常认为母亲是平民所以无记载。
与其母一样,安倍晴明的婚姻问题也是充满谜团的。传说为贺茂沙罗,贺茂忠行之女,14岁死于难产。后娶亲生女儿安倍沙耶为妻。还有就是令人充满疑问的土御门殿的妹妹缘,但这位土御门殿究竟是谁,却让人难觅其踪。(安倍……土御门,不会又是人们有关XX的恶癖好吧,汗~~~)
相对于其复杂的身世而言,让人比较明了的倒是晴明的子嗣,据《古今著闻集》、《荣花物语》、《小右》记载,其长子安倍吉平,任阴阳博士。次子安倍吉昌为阴阳头务。然而无法避免的是,这里面也仍有传说,另一说则为其亲生女沙耶所生安倍德郁,为芦屋道满所杀。(附:安倍家系图)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位迷一般人物的生平。安倍晴明于921年(藤原氏摄关政治的鼎盛时期)出生于奈良时代阿倍右大臣的家中。他从小就热爱天文学、占星学。也许真的是一种宿命,到了960年,也就是其40岁时成为“阴阳寮”的天文得业生,后又成为天文博士。历任大膳大夫、天文博士、主计权助、毂仓院别当、播磨守、左京权大夫,长保三年(1001年)任从四品下,这已经超出了从五品上阴阳头的最高品衔。遗憾的是关于晴明幼年到中年的记录全无,就连留存于世的画像中,也仅有其中年以后的模样。这只怕也是其充满神秘感的原因之一。因此古往今来有关其青年时代的小说传记也数不胜数。在《今昔物语》卷24第16话记载晴明于贺茂忠行处修习阴阳道时,随行忠行的牛车看到了鬼的姿态,忠行发现了晴明的超能力,将自己的法术象“倒瓶中水”一样全部教授给晴明。但是也有说晴明的师傅是忠行之子保宪。为土御门神道的始祖。还有一种说法是安倍晴明从朱雀帝到一条帝共侍奉了六代帝王(朱雀、村上、冷泉、圆融、花山、一条)。在村上帝那一代时,在城刑山得到了伯道仙人的传授,回朝创立了日本独特的阴阳道。规范了朝廷祭祀政策和人民生活的方式。直到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避讳、历法、占卜方法等等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虽然占星、预言不以为信,但至少说明安倍晴明有着洞悉人心、分析政局的敏锐感觉。而他制订完善的天文历法,更充分显示出他非凡的数学、天文学才能。安倍晴明一生虽著书无数,但其著作存世仅《占事略决》一本,书中主要描述了五行诸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表示出来的占术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实践的应用方法。书中还记载了许多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占卜方法。是关于阴阳道占卜的重要文献。 这也许就是这位充满了魅力的迷一般的人物给后人留下的另一个谜团。
记录中的晴明:
(1岁)晴明诞生
(54岁)天文博士晴明上密奏
(58岁)阴阳博士晴明宅第遭雷击。
(65岁)为藤原实资家妇女生产实行祓术。
上表建议除锡纻的时间。
(66岁)预知花山天皇出家。
受花山天皇之命命封印那智山的天狗。
(68岁)为藤原实资举行鬼气祭。
上表建议惑星祭的时间。
(69岁)为了天皇举行泰山府君祭。
(74岁)上表建议仁王会的时间。
上表雷雨御占的事情。
(77岁)主计助安倍晴明上表修理宜阳殿的御剑。
上表建议东三条院行幸的时间。
占卜天皇牙痛的原因。
(79岁)上表建议太皇太后昌子内亲王的行程与时间。
昌子迁居的御所实地检查。
上表建议放解火灾祭的时间。
上表建议立彰子为皇后的时间。
(80岁)上表建议法舆院行幸的时间。
占卜藤原行成的住所发生怪事的原因。
侍奉天皇出御。
(81岁)占卜东三条院的渡御。
上表东三条院葬仪法事的杂事。
上表宫内火灾和其他的日常事情。
(82岁)举行泰山府君祭。
(83岁)占卜敦康亲王的病。
决定木幡三昧堂的选址。
因赖道的乳母死亡,让道长的贺茂参拜延期。
让道长停止造佛像。
(84岁)举行五龙祭。
占卜彰子中宫大原野之行延迟还是取消。
占卜多武峰鸣动的原因。
为道长的大般若经供养举行祭祀。
(85岁)在道长搬迁到东三条的新宅第前为其作法事。
天文博士从四位下安倍晴明死去。
特别记述:现在京都市上京区掘川通一条上晴明町的晴明神社有定期的祭祀活动。被称为晴明桔梗印的象征天地五行,表示将宇宙万物除灾清净的祈祷咒符被奉为神印。
在右京区嵯峨角仓町有晴明的墓所,9月26日是晴明的命日,在这里举行祭典。
小插曲
阴阳师能操纵式神,式神是能够操纵按照阴阳师主人的命令而行动的鬼神。安倍晴明一直在自由驱使着式神。关于操纵式神,一直都充满了神秘而为人所津津乐道。在这里,介绍一下晴明和围绕其式神发生的有趣插曲:
就在某日晴明于宽朝僧正的僧房进行谈话之时,年轻的公卿和僧人充满好奇的问道:“您操纵式神,但能在瞬间杀死人吗?”晴明回答:“虽不能那样简单地杀人,不过,如果略施力道也不是没有问题。可是,因为不知道使之复活的方法,那就成作孽了。”
恰好此时庭院中有只青蛙,看到它,公卿便说:“请给我看看如何杀死那只青蛙吧。”晴明一边说着“作孽啊……”一边又说“如果亲身试验的话……”摘下一片草叶,念诵着什么咒文后往青蛙的方向投去,草叶落在青蛙身上的同时,它竟然呈被压扁貌而溃烂至死了。
还有,晴明都是在家中无人之时使用式神,看不见人的姿态,只见蔀上上下下穿梭。据说还有没人锁门,门就关上了的事。这是可在《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看到的篇章,这些都是描述了晴明不为人知的一面的书。
《幽兰》文字谱目前藏于哪里介绍如下:
目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幽兰》又名《猗兰》,相传是孔子所作。蔡邕《琴操》云:“《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在明清琴谱中,《幽兰》、《猗兰》皆有多种谱本,然解题皆相近。现存的《幽兰》最早谱本为《古逸丛书》所录的唐人手抄文字谱,全称为《碣石调---幽兰》,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清末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的。
这是一部由唐朝人手抄的琴谱,也是目前发现仅有的一首用文字记录的原始琴谱,它用文字标明琴曲演奏时左手用什么样的指法,按某弦的几徽几分,右手用什么样的指法进行弹奏。全谱分为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到二十四字不等,共有四干九百五十四个汉字。
后来,驻日公使黎庶昌将它刊影在他编的《古逸丛书》当中,遂为国内琴家得见并打谱整理出来,乃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古琴曲谱。
古琴在3000年的发展过程中,遗存了600多首琴曲,又因流派、传承和个人风格不同,产生
了3000多首传谱。这些古老的琴曲,都是通过一种独特的记谱法得以保留至今。
江南古琴谱的演变分成三个阶段:
A、 文字谱―――唐朝以前,人们通过用语言文字,记录一首琴曲每个音所在的弦数和徽位
。左手用哪一手指按住哪根弦,右手用哪一手指拨弹。并加入节奏快慢的提示。因此,记叙
一个音,短则一两句,长则三到四句。一首《幽兰》约十几分钟。一千多个音,要记成文字
谱,是非常艰辛繁难的。据考,北魏神龟年间、陈仲儒用文字记写有《琴用指法》。我国现
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先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
B、 减字谱―――中唐时期,曹柔完成了从文字谱到减字谱的改进。减字谱继承了文字谱的
思维轨迹,但将文字描述中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哪根弦、哪个徽位、左手指法、右手指法)
分别用汉字减少笔画的偏旁,重新组成一个方块字。减字谱大大简化了琴谱的篇幅。历经千
年,至今还在使用。
C、 解放后,琴家们将减字谱的下方再配上五线谱或简谱,帮助描述乐曲的音高与旋律。进
一步简化了古琴学习难度。
平安时代(Heian Period) 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平城京迁都到山城国的长冈(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由于平安京于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也有一说784年决定迁都的时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国都的名字。 平安时代之前的时代是奈良时代,它之后的时代是鎌仓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同时佛教得到发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公元781年—公元808年在位)即位。为了推进改革,他在打倒僧道镜而取得统治实权的藤原种继(公元738年一公元785年)支持下,于公元784年迁都山背国(今京都府中南部)的长冈,离开了贵族和大寺院等守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平城京。守旧势力企图加以阻止,将倡议迁都者藤原种继杀害,但是大伴氏、佐伯氏、丹治比氏等阴谋分子旋即受到严惩。延历13年(公元794年)都城又从长冈迁到山背国的葛野,称平安京(今京都),从迁都平安至公元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400年期间,史称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以后,京都仍是日本的都城,直至明治维新时。 桓武天皇积极维护法制,刷新新地方政治。公元786年制定国郡司考绩条例16条,用以考核地方官吏政绩,打击贪官污吏。延历16年(公元797年)新设勘解由使,责成其严格监督新任国司与前任的交接事宜,起到整饰地方官纪的作用。另外任用有才能者为郡司,突破谱第禁区,还大力裁减编外国司郡司。 社会经济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桓武天皇鉴于班田收授制度在其实施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乃将班授时间从6年一班改为12年一班,他还实行贷稻(出举稻)制和改革良贱制度,将出举稻的利率从50%降至30%;公元789年承认良贱之间通婚为合法,所生子女为“良民”。良贱制度修改是从法律上取消奴隶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此基础上,10世纪初醍醐天皇统治时期(公元898年—公元929年)终于法律明定废除奴隶制。 在军制方面,由于公地公民制在瓦解,公民兵制已行不通,延历11年(公元792年)桓武天皇乃废除边境以外各地的征兵制,而代之以从郡司子弟和富裕者中招募的“健儿制”。[注3]桓武朝改革使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徭役负担相对地有所减轻,奴婢逐步得到解放,这应视为班田农民和奴隶长期以来进行各种形式斗争的另一成果。 桓武朝的改革使封建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天皇制集权国家的权威得以保持。自公元789年起桓武天皇三次用兵东北虾夷地区,第三次时任命坂上田村麻吕(公元758年—公元811年)为征夷大将军,延历21年(公元802年)田村麻吕率军4万往征,确保了北上川中游胆泽之地,在此筑胆泽城置镇守府;803年又在胆泽城以北筑志波城,从而巩固了这个地区的封建统治。桓武天皇也曾向日本海方面出羽开拓疆土,势力达到能代川流域。 嵯峨等朝的改革 桓武朝以后诸代天皇也进行了改革。嵯峨天皇(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为加强天皇权力,提高工 做效率率,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整顿,设置“藏人”和“检非违使”。这两者都是令里没有规定的官职,故称“令外官”。藏人侍于天皇左右,掌管机密文件,传达天皇诏效,检非违使执掌京都军事、警察、审判事宜。这两个原属临时性的官职后来改为常设,置藏人所和检非违使厅,权限越来越大。随着不断改革,原有许多律令内容已经过时,条文需要不断修改,嵯峨天皇命制定“格式”,取年号名《弘仁格式》。“格”是经过修改的律文,“式”是为律文之应用所做的种种细目规定。淳和朝于天长10年(公元833年)修成养老令官撰注释书《令义解》10卷,统一和固定了令的解释,并具有令的同等效力。清和朝于贞观11年(公元869年)制定《贞观格式》(格12卷,式20卷),还模仿唐制进一步改进了宫廷仪式。这样,桓武之后的几个天皇企图通过设置令外官和制定格、式,为重建和维持动摇了的律令制作了不懈的努力。 封建统治阶级虽然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但是作为早期封建国家掠夺农民的土地制度——班田制的崩溃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进入公元9世纪,班田制已难以推行,征课庸调已无意义。桓武改革之后,京畿地方从公元810年至公元827年的17年间甚至没有举行过班田,而从公元828年班田到下一次班田(公元881年)更整整经历了53年的岁月。 追问: 芦屋道满的有吗?皇族 子嗣 ?有醍醐天皇以及他的子嗣的有没? 回答: 作为列传的压轴人物,芦屋道满可说确是当之无愧。他不属于贺茂或安倍两家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游荡于民间的播磨流 阴阳师 。在流传下来的古籍之中,芦屋道满长被当作唯一可与 晴明 匹敌的对手来进行描写。 相对 于晴 明效忠关白"藤 原道 长,道满则选择了道长的政敌藤原显光作为自己的依靠。然而其后不久,道满却在一次针对道长的诅咒仪式中被晴明击败,被朝廷流放到了播磨。在 室町时代 播磨地志《峰相记》中,可以看到有关他的记录。道满死后,其子孙 辗转 迁移到 濑户内海 附近的英贺、三宅等地,继承先祖的事业,仍旧以阴阳师的身份出现在各个历史时代当中。直至今日,日本各地仍残留着许多「芦屋冢」、「道满冢」和「道满井」,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位“邪恶”阴阳师的追慕之情。 醍醐天皇 登基后,藤原时平和菅原道真分别担任朝廷的左右大臣,菅原道真出身平民,藤原时平同他的矛盾日益加深。901年,藤原时平妄说,菅原道真想要密谋废立,让醍醐天皇的胞弟齐世皇子篡位,因而 策动 醍醐天皇将菅原道真贬黜,赶出朝廷。朝廷大权再次落入 藤原氏 手里。宇多法皇闻知后,立刻来到宫中,想为菅原道真求情。但皇宫被藤原家的亲信派兵把守,宇多法皇在宫门外等了一夜,竟然见不到醍醐天皇。他只好黯然离去,从此再也不过问世事,一心钻研密宗 佛法 。931年,终老于 仁和寺 中,享年65岁。 醍醐天皇时代是日本从 唐风 文化向和风文化转型的时代,宫廷贵族文化开始形成,所以后世文人学者将这个时期视为理想的 圣代 。 菅原道真被贬到九州之后,于903年郁悒而亡。这之后的909年,正值年 富力 强的藤原时平竟死于39岁的盛年。923年,藤原时平的妹妹所生 皇太子 夭折。人们把世间的这些灾异都看作是菅原道真的 冤魂 在作祟,醍醐天皇连忙为他恢复名誉。可是925年,藤原时平的 外孙 刚刚被立为太子就死去了,年仅5岁。这一来,使醍醐天皇疑神疑 鬼变 得精神十分紧张。930年夏天,几个朝廷大臣在 雷雨 中被雷击死。醍醐天皇受惊吓得病,只好让位给太子。他不久在46岁的壮年死去。
碣石调幽兰
我国最古老的古琴曲谱是南朝梁代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该曲曲调清丽委婉。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该曲曲调清丽委婉。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院,仍保持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
十九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求古的时候,发现了这首琴曲。全谱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碣石调·幽兰》全曲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节拍较自由;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了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音乐旋律,在音色上有较大的变化和对比,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第四段的音乐大部分都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调明朗,象征著光明即将来临,表达作者通过兰花的性格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未来。
此谱原件藏于日本,清末学者杨守敬于1880—1884年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此谱的宝素堂抄本,后由当时驻日公使黎庶昌摹刻后收入他所辑印的《古逸丛书》中,于光绪十年(1884)出版行世。
现《琴曲集成》所收录的《碣石调·幽兰》谱,是据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所赠照片影印的,实际上是为《古逸本》的母本。全谱共有汉字4954字,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述琴曲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像文字谱中“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这样两句话,用减字谱就只要一个符号):
从谱前小序可知,现存《碣石调·幽兰》是南朝梁会稽人丘明(493—590)临终前传给王叔明,当是六朝旧曲。丘明是梁末的隐士,隐于九嶷山,隋开皇十年(590),于丹阳县卒,时年97岁。他精于琴,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并“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不过,从此抄本的字迹和指法来看,疑是在唐代初年转写的。杨守敬在《经籍访古志》中指明出宝素堂之影写本“书法遒劲,字字飞动,审是李唐人真迹”。
此谱在国内刊行之后,京师琴家杨宗稷于1911—1914年间对此谱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与打谱,并刊行了《幽兰古指法解》《幽兰减字谱》《幽兰五行谱》。至20世纪50年代,又有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荪、吴振平等前辈琴家对琴曲《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并使其相关的研究得以深入。
“碣石调”的曲调来源很早,一般认为魏晋时已作为舞曲来演奏。早在三国时,曹操在其清商乐中,作有《步出夏门行》之诗。《南齐书·乐志》曰:“碣石调篇,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歌》,其歌四章。”今存《碣石调·幽兰》谱,也是分为四拍,正与“其歌四章”的曲体结构相合。
《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南朝诗人谢惠连《雪赋》中有“楚谣以《幽兰》俪曲”的记载。它后来被改编成瑟曲、笳曲、琴曲,许多文人也都写诗描述它。如晋代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云:“悲歌吐清音,雅韵播《幽兰》。”北魏鹿悉《讽真定公二首》中日:“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梁代柳恽《捣衣诗》曰:“清夜促柱奏《幽兰》。”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也提到:“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可见,琴曲《幽兰》在汉魏六朝时期已是一首很著名的琴曲。
北京一扫几日前的雾霾,晴空万里,家中兰花仿佛也有所感应,应时应景地开了。如洗的碧空,加之若有若无的清冽兰香,不觉一扫连日来的胸中块垒,心情变得温和而沉静。
如同士无故不撤琴瑟一般,文人亦多爱兰。从屈原的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到孔子的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兰花就这样在它的自然属性与儒家人格中寻到了契合点。琴为声之至清,以声之清写兰之清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碣石调幽兰》就是这样一首琴曲。
《碣石调幽兰》,又名《猗兰》,相传为孔子所做,由梁陈之际的丘明传谱,后传给陈宜都王陈叔明。可以想见,此曲当有更早的渊源。全谱为纸本墨书一卷,卷高174厘米,全卷长4231厘米。由224行4954个汉字组成,是现今为止唯一的一首由汉字记写的琴谱。这种用文字记写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古琴谱,被形象地称为文字谱。该谱之后还记录了诸如《楚调》《白雪》等59个曲名。
《幽兰》谱原存于日本京都市西贺茂神光院,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清末时期,著名藏书家杨守敬在驻日期间影摹了这份珍贵的琴谱,并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古逸丛书》。查阜西先生当年对此谱的评价如今看来依旧掷地有声:自《古逸丛书》于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影印行世以来,我国琴家、史家、考古学家对于此谱之为唐代写本,均无异词,《幽兰》古琴谱遂为现存我国最古之乐谱矣。
孔子操琴
自《幽兰》一曲行世之后,数十年来无琴人敢于问津。直至杨时百的`出现。由于古琴谱不标注节奏,就某种意义而言,古琴的指法中就包含着旋律结构、逻辑重音等音乐信息。但此谱距当时已有千年之久,指法古奥,结构繁复,与我们现今的演奏习惯迥异,因此,对古指法的解读就成为《幽兰》打谱最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一步。杨时百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利用明代清初琴谱中所载的指法解释以及平常经史之论作为依据,倔强为之(查阜西语),从初时之诠释古指法、进而文字谱解译,乃至最终打谱,前后历时三年始成。之后的四十年,《幽兰》似乎又淹没于世,直到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0月文代会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向查阜西提出建议,希望能发动各地琴友,发掘南朝、隋、唐年间流行的琴曲《幽兰》以及绝响多年的《广陵散》。查阜西遂发函至上海、南通、杭州、广州、成都等地的琴坛故交,提出发掘《幽兰》的倡议。信函发出仅两月余,琴人便以书信的形式展开《幽兰》指法与调弦法的探讨。经过三年的努力,有管平湖、徐立孙、姚丙炎等七人弹出此曲,并在当时的中国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留下音档。其中徐立孙、姚丙炎、薛志章等版本均译成现代记谱,收入《幽兰研究实录》中。70年代后,陈长林、吴文光、龚一等大量琴家和学者亦都加入研究《幽兰》行列,对此谱的版本、指法、律调等内容进行探讨,时至今日,此谱依旧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大凡听过《幽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怪。我却不然!1987年,我尚在上初中,父亲为上海中唱编辑了一盘介绍古琴的盒带,名为《太古遗音》。如今孔夫子网上尚能寻到,只是标价由当日的数元变为数百元。至今我依然记得,音乐初起,《忆故人》的旋律中,赵亮朗诵着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在这盘盒带中,父亲收录了吴文光先生演奏的《碣石调幽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首琴曲。起始的数声,便深深地砸进心底,小小年纪,竟有了沉郁的感觉。没有觉得怪,也没想过是否听得懂,只是单纯地喜欢、感动。以致很长的时间里,它都是我写作业时的背景音乐。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多年后能有机会和吴先生学习古琴,学习我自小喜爱的《幽兰》。
关于日本音乐文化的知识(要多)
本文2023-09-28 20:54: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