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氏族谱的族谱
第一序
祖始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东乡,开基迨(dai)始。
仕臣(前一代)公,唐季官京都御史,配盛氏,旋任就居南昌府丰城县,地名丰家村。生子四,聂元光、聂元明、聂元正、聂元大。聂元明、聂元正、聂元大三公继承右江,仍居江西泰和。
聂元光(前二代)公,擢(zhuo)登科第,官任长沙府通判,配董氏。生四子,聂荣、聂向、聂透、聂敷。聂元光,唐庄宗同光二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壮宗二年,即公元924年,——转载者注),辞职未归,寄居长沙黄道门配凌坡,于同光三年赴湘乡县,暂寓优府庙前,遍觅阴基阳宅;聂元光公,迁居衡州府衡山县大悲,地名金华;
聂向(前三代)公,择地辰州龙潭金华铺,地名西洋,则为余族分派之始祖;聂透公,立基湘乡县长安乡雷家村,地名卯(印)溪;聂敷公,由卯(印)溪迁居宝庆府邵阳县,地名玉桥铺。生二子,聂致尧、聂致舜。聂致尧生二子,聂承龙、聂承虎;聂致舜生二子,聂承富、聂承贵。承贵见玉桥铺基址湫隘(jiao、ai),随迁新溪永宁乡,地名高坪。舜祖二子承富、承贵,复移居枫树林,柴木溪,转徙崇山里。由斯以观,则余族之派衍湖南省者,
元光(前二代)公,官湖南长沙始焉。(郡廪生:廷弼撰) 河东堂
炎帝后裔聂,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记载:“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又汉代学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聂本地名,因以为氏。”我国的聂氏家族最初出现于卫国,以地为氏,迄今大约3000年的历史。但追究其姓源,则系出于姜姓,望出河东。齐丁公分封其支子于聂邑[城] ,为齐国附庸,其后有聂氏。
聂氏源出于春秋时齐国丁公的后代,子孙封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后裔以封地为姓。聂氏望出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堂号称河东堂。堂联云:“草泽辛楚第,晚唐诗韵家”。典出唐代诗人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家境贫寒,擢进士,曾任华阴县尉,仕途不得意。他经草泽辛劳,仿景写意,诗韵雅俗兼美,受人称赏,影响当时。又云:“贡士得人(聂昌),悯农有咏”(聂夷中)。“播千古英风之侠(聂政),谋九重挞武之豪”(聂壹)。 ,后以国为氏,于亡国后迁至卫。卫国本是姜太公的子孙所建,因而他们的老祖宗应是姜子牙。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战国时韩国有侠客聂政。三国吴有丹阳太守聂友。唐代末有诗人聂夷中,。宋代有临州人聂昌;新安人有翰林院侍读学士聂冠卿。清代衡阳人有聂缉规,为曾国藩之婿,历官江苏巡抚;长山人聂际茂,通五书,尤工篆刻,官至京师。 再续族谱前言:近因有机会读到数姓族谱,都以一姓为脉,记人丁繁衍状况,常有“家训”作为该姓教育子孙的准则。族谱是人类生命链的延续;是一个家族繁衍过程的民间历史记录;是唯一一种将名人、权贵和庶民并列的史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编写和记录家谱者。综合各族“家训”,可窥中华民族之魂。我姓族谱中所立“家训”要求族人“重学”、“修行”、“禁*赌”、“戒烟毒”、“不违国法”、“慎重交友”、“以勤立业”、“以俭成家”、“智力致富”,如能为官当以国为重家为轻;为民当自食其力,创业有成,不成为国家和我族之废人。
因此颇爱教益,则生续谱之念,加之族人也殷切希望有人成头续谱,我族原族谱至今近百年,多代无记载等诸多因素,促使我增强续谱信心,为此我与正明、全三、辉炳、基成商议一至同意,分头调查,收集抄本,所到之处族人无不鼎力支持。据原谱载“吾系出姜姓,自齐丁公封支子于聂城,因以为氏”;“史载河间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以上是否我嫡宗未考证。我姓虽在史籍中名人不乏,但未考证,不录入谱,以避沽名钓誉,遗笑后世。再谱以“记前人之实而传后人之信”为准则。
近代我姓也不乏名人,如聂荣臻、聂力、聂荣贵、聂勋财等,但望后代不以他们的名誉为炫耀资本,当继其志,努力奋斗,创丰硕业绩于未来。
我祖从江西迁到贵州时,把在江西带来的老族谱丢失,于是在清朝嘉庆元年丙辰(即公元一七九六年)十月左右重续族谱,在江西部份因无据可考,故未载入谱中。该谱本为大本,后于民国丙辰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夏重续谱,改为小本。现因大本未找到。只以小本为据再续。因史料不足,时间久远,族人分散,多无联系,无力将其全续,仅能把原谱中长房(天佑祖)之后查确部份相续,根据当今政策,把女儿、女婿也录入谱中。原谱中的“家训”、“治家格言”等将其增减,译成现代语言载入谱中。由于人力不足,谱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持谱人可据实修改增补,另根据以后新增人口可在后面空白面中记载。 河南济源承留镇聂姓寻根据族谱记载:
始祖聂茂,晋人也,自公迁济邑北杜村娶栲栳村李氏之女生聂美 尔时平地山地不计其数余粮无算。(从晋何地迁入无记载)
于大明正统二年四月朔日圣旨旌河南省怀庆府济源县善民聂茂。
现谨将各世祖列出为纪:
始 祖:聂茂
二世祖:聂美
三世祖:聂鳌 聂福
四世祖:廷玉 廷瑞 廷钦 廷厚 廷玺 廷润 廷佐 廷佑
五世祖:鸾 凤 贯 玄 平 直 佩 冲 隆 扩 广 傅 良 增 琴 棋 书 画
自六世祖辈字:万 永 应 奉 世 宗 延 起 景 天 国 有 怀 宪 乃 积 同 庆 喜 成
1989年冬,诸公筹措朝祖庙祭祖坟续家谱期望永世相传。祖繁不及记载,将八世祖应芷迁河南济源大峪村(现该村迁至济源承留镇)七子分为七门始续记。
续辈字: 宗功继繁荣 家道兆年兴 志思承先德 太和祥瑞恒
寻祖觅根,自始祖茂公以上无考, 江西宜春万载聂氏六修族谱新序;
自万载县城向东去数里山清水秀大有可观此何地也东歧高峰乔松白鹤冈楼一看有笑可直骄傲宜人满畅其怀我祖先一清公熙朝善士当世奇人志在高山流水遍游名山川由上高敖阳寨溪至万载而东歧观景娱情流连往返遂卜居於此焉祥钟地脉灶发千烟福自天申气更万象十余世成一世族为了世代远人繁恐亲疏莫辨失序生殁婚嫁恐无所直维成公不劳立成草谱易失草式至乾隆十年由维和公等竭阙精神始辑族谱吾东歧聂氏之族谱於时有也重修於乾隆四十一年又於嘉庆辛酉年再修又於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后又於民国九年再复修至今七十五年多年深月久生日繁存殁莫识旧岁经各房全族商议决定本族之谱再行重修不容稍绶各位捐款等大力支持择吉日设付款印刷人所载之俾传后子孙不忘为有敬祝序族人大发大旺大富发子发孙万年长谨以为序 太始祖,大宋户部尚书。讳昌,字贲远,号居庵,乃宋朝进士,原籍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稽查南雄府始兴县新村《聂氏族谱》,奉宋朝崇义公为始祖。以吾昌公为五世叔祖也,祖初仕为河南开封府君,寻升光禄寺大夫,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奉旨与耿南仲同议两河疆界,至绛州罹,因金人之难而尽节焉。时终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丙辰日蒙。
帝赐谧忠愍公祖,妣赵氏(郡主),诰封一品夫人,合葬于古冈怀仁都一图五甲,土名汾水冈莲花台五马钦泉山,坐壬向丙税归。
源清都一图五甲聂亿万户丁聂发。
二世祖,宋敕授文林郎,特受南雄府始兴县知县,讳发,字成之,号振乐。……
怎样才能做到续好家谱
什么叫续谱?说白了就是找人,把一个家族所有的人全都能找到,然后写在家谱上。
“文革”以后,还有一些没有被烧的家谱,近几年来,有的家族开始做了续谱的工作。
但现在仍有一些还没有进行续谱。
有一些老旧家谱上不接老祖,下不接后人,或上接老祖,但下又不接后人。
研究家谱申民风老人说,这叫断代谱。
失去了现在的作用和今后长久存在的意义。
据了解有的老家谱现在已有七八十年没有续谱了,时间长的有近百年没有续谱了。
时间长不续谱,这样下去就会使有的家谱失去应有的作用。
据说上海第一大博物馆现藏存家谱档案八万余册,比其他国家都多,是世界之最。
有人花高价出买,给多少钱也不卖,作为国家文物长期保留。
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
有的家族想要续谱,但由于脱离历史时间长,困难多,找人不好找,所以有的家族放弃了续谱的工作。
有的想续谱但困难多,又在困难之中。
本人曾也做过一个阶段的续谱工作,遇到的问题不少,困难也很多,也曾有过灰心不想再继续续下去了,但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我克服了困难,在家族人的帮助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找到了家族人378人,应找到的都已经找到,终于完成了续谱的任务。
在续谱工作中,我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也学习到了一点经验,续谱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长久性。
这次续谱用了15年的时间,下次再续谱可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能够节省时间,节省人力和物力,并能做到保证家谱的长久存在。
一、为什么要续家谱,家谱的用处和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现在续家谱没有用了,有家谱也用不着了。
世上没有绝对有用的东西,但也没有绝对没有用的东西,有用和没有用都是相对的,这才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我们说家谱是有一定用处的。
(一)起源和血缘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庭的起源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人员的发展和变化。
是一个家族血缘的记载,是证明一个家族血缘的依据。
惟有家谱才能证明一个家族人员的血缘关系,能够找到血缘,知道了血缘关系才能够防止近亲结婚,对提高人的素质和健康,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好处。
(二)《家谱》是一种传统文化
《家谱》是一个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家谱才能够反映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人们的思想。
家谱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申老说,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谱的遗失将给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家谱》是纪念先祖,敬重前人,尊敬长辈,团结家族人,祭祖祭祀,最简便,最好的一种形式。
一个家谱就象征一个家族的团结,便于沟通、往来,互相交流,可以继承和传代,具有历史深远的意义。
(四)《家谱》是一个家族最大、最好、最全的人事档案库。
可以查找某人人,供人们查找资料。
(五)《家谱》最大的用处就是能够维系一个家族的完整和长久的存在。
用长远的观点看, 没有家谱,便没有一个家族的永久存在。
有人说没有家谱也会照样有家族,家族是永远存在的。
这不一定,一个家族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家谱没有人继承了,这个家族也便不存在了,这是一。
还有家族人就是有,你到哪里去找你的家族人?你依据什么为凭证说是你的家族人。
同姓不等于一个家族人,因为同姓家族人太多。
家谱证明家族如同证明一个家族人血缘一样,所以说没有家谱便没有家族。
世界上过去的历史事物都是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给人们提供了认
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完美世界,这是人类的根本任务。
世界是美丽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人类生活中多彩的篇章。
只有这样的去看才能爱你的家谱。
二、如何做到克服在续谱中遇到的困难
我在续谱中遇到有五难。
(一)不知情的人多,知情的人太少。
我的《家谱》(族谱)是在清朝前半期时立的《家谱》。
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有十二代人。
前六代是老家谱,在“文革”期间也被烧了。
是一位有心的族弟当时他用笔偷偷地把老祖宗的名字抄写记下来,又保管起来了。
“文革”后,我才知道,并取得了联系。
我的祖父杨喜清是杨家第七代人,1870年生人,同年随同父母和三位亲叔叔一起从河北省河间府(现河间市)宁静县大杨家庄逃荒来到东北,落脚在吉林省怀德县朝阳坡镇西八家子屯开荒种地。
到1930年第六代4位老爷子先后去世,家族分成四大股份。
我祖父是第一大股长房人,有两个弟弟。
四股排行也是老大,有堂弟七人,共有兄弟10人,妯娌10人,亲堂姐妹11人,第七代共有31人。
我是从第七代人续谱的,时间是1990年开始的,距离上次续谱已有60多年,当我开始调查时,第七代人早已全部去世。
第八代有69人,调查时,在世的只有15人,有的人连自己父母的名字都忘了,调查时知情的人少,非常的困难。
(二)面积大、路线长
在东北有吉林省怀德县、公主岭、朝阳坡、清水沟子、玉川、八家子、长春等地。
在黑龙江省有佳木斯、黑河等地。
沈阳、大连、河南省郑州、上海、河北、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
(三)调查需要时间,需要人力、物力和经费,无有人出,没有人纳。
(四)有阻力,有人反对,不赞成,不拥护,不支持,不配合。
(五)不会写,没有写过,不知怎么写。
除了五难,还有干扰、讽言和讽语。
如有人说纯属是吃饱饭撑的,是没有什么事情干了。
也有人说是为了搞虚名堂,为了虚荣心等等。
对以上的这些困难,我们的做法是:
确定目标不动摇,面对困难顶着干。
讽言讽语任去说,需要经费自掏包。
详信依多数人,续成家谱是真的。
三、续家谱老传统保留不能丢,同时也要有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的家族素有历史悠久,勤劳俭朴,忠厚仁义,财产富有,勤俭节约,诗书门第,勤于学习,互为友好,全家族人一家亲的光荣传统。
(一)突破了旧礼教的三个规定,树立新观念。
我的家族在封建旧礼教时期有三个不上家谱的规定。
1、活着的人不能上家谱。
2、家中出生女性不能上家谱。
3、出嫁的姑 不能上家谱。
新续家谱打破了这三个规定。
活着的人上家谱没有任何妨碍,有好处没有坏处。
家中只有出生男人上家谱,女人不上家谱是不平等的,出嫁女上家谱是因为血缘不能变,当今的社会是男女平等的社会,男女平等从家谱上也要体现出来,也是为了全家族的团结,这对研究家史是有其必要的。
对出嫁女的男方和社会并无有影响。
(二)续家谱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的组织才能保证家谱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做法是实行四定:
1、定点。
就是定一个指定的地方。
要选择比较中心地带人员多又比较集中,后继有人,居住能长久,有变化也小,交通方便,通信便利的地方为最好。
定点处设有长期总负责人。
2、定人。
为了防止没有人问,无有人管,没有人抓的问题,根据已往长期以来的情况看定人是需要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尽管定人也不十分保险,但总比不定人要好,人是第一因素。
定人就是明确有人负责。
定人要按家族股份有多少和股份大小而定,每个股份最少定一个人,股份大的人口多的定二个人最多不超过三个人。
人员要由各股份推选和志愿者承担。
3、定任务。
1)每个续谱负责人要明确自己承担的义务,平时要把婚丧嫁娶,新出生的婴儿时间,名字都要记好,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好人好事,如见义勇为者,凡是受到社会上表彰的好人好事都要记上,平时记平时积累,用时不难。
用时就有现成的材料,不用再去调查,这样记的人和事又真实可,可性强。
2)要防止新出生的婴儿重名。
关于重名问题,现在国家是做不到不叫重名的。
作为一个家族现在是能够做到不叫重名的。
重名在历史上就有,是一个大老难,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新出生婴儿起名之前,先要和续谱处联系,现在有多少新生婴儿,都叫什么名字,了解知道后,再给新出生婴儿起名,这样做就不会有重名的。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电话几乎城市、农村家家都有,打一个电话又快,省时省力,不用走路就可解决,事在人为,就看做不做。
有几百人的一个家族,在一代有二代人没有重名的(指是男的)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大成绩,说明这个家族是沟通的,有联系的,是团结的,否则做不到。
4、定时间。
每10年续一次谱,50年一大续。
下次续谱订2017年1月2月为续谱时间,两个月完成。
各个股份续谱负责人要在2017年的1月完成,将2006年1月1日到2016年底,所记收到的情况写成汇表,邮给或送给定点处。
二月份定点处负责人要把各个股份邮送的报表进行汇总,然后再回给各个股份。
这样得到每个股份以少换多,邮出一份材料,可以得到多份材料,每个股都可以自己进行续谱,不用再去调查。
(三)建立规章制度
没有规章制度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不成规则。
规章和制度是规范人们的正确行为,引导人们走上正路,使要做的事情得到保证和实现。
对多数人是一个借鉴,对少数人是一个强制。
我们的规章制度是
1、各股续谱的负责人一定要负起责任,一定要按时完成本股自己所担当的任务,不能马马虎虎,上要对起祖宗,下要对起后人,要为家族负责,要为后人负责,完不成任务的责任要自负。
2、各股负责人的权利,有代表权,有参与权,有提出意见和建议权,有提出家谱修订和修改权,但要经过多数人的同意。
3、各股续谱负责人不能无故缺席,因个人有事脱离不开,一定要找一个人代替自己,不能空位,不能没有人管,一定要完成任务。
4、一定要保证时间,时间确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时间,谁打乱时间,要由谁负责任。
5、各股向定点邮汇报表,邮取材料来回邮资费用,要由自己承担。
6、续谱方案发给续谱负责人每人一份。
对其他人要进行宣传,要使人人都知道。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0 页: 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7 页: 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分享:
“我姓‘哈’,是回族,平时也感觉到人们对我的姓氏的好奇,所以搭乘贵报‘寻找拥有稀罕姓氏的你’的活动,把我们的姓氏渊源展现给大家。”日前,一位叫哈红旗的读者,讲述了哈姓的来历。
哈红旗说,“哈”氏家族的始祖是哈喇卜丁,系西北沙漠山后人氏。于公元一四五零年来中原,保大明英宗(朱祁镇)重登皇位,因功被钦赐“忠顺”,后安置于河间。皇上降诏曰:“尔之子孙即朕之子孙,朕之子孙享万年之福,尔之子孙亦享万年之乐,与国同休。煌煌天语,载在勅书,共守遵行,至今为诏。”此,哈氏内迁之始事也。
“全国哈姓人氏都是由落户河间府的始祖‘哈喇卜丁’的几门几世几支,不断向外沿袭的,即全国姓哈的人,几乎都是河间的始祖‘哈喇卜丁’的后代。”哈红旗说,石家庄就有比较出名的清真饭店“哈老太太”。
据哈红旗讲,他家有一本哈氏家谱,是其爷爷“哈凤林”历时四年用毛笔字翻抄的1661年哈氏老家谱,并对后代加叙分支录入。哈氏家族1661年的老家谱,保留在河北河间“哈凤林”老先生手中。哈氏家族每年正月初六都在河间始祖的墓地祭祀祖先,来自全国各地的哈氏家族后代都会汇聚河间,以此来怀念始祖,并通过哈氏家谱的展示对哈氏后代给予良好的励志教育。
为更多把哈氏家谱展示给全国的哈氏家族,哈红旗把哈氏家谱的部分章节拍了下来,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自己的家族文化。
王承泽
少倜傥有志节,郡庠生,咸丰戊午举人。己未正月石达开由江西犯湖南,西趋宝庆、锋锐甚,前知府邵绶名奉檄留守,旋摄郡、悉以军事委承泽。承泽素知兵,又善拊循,联乡勇为十六团,间出奇断贼抄掠,人心大定。四月十二日,贼七八万趋城南卸甲坡,总兵田兴恕与战不利,明日率选先锋设伏败之,贼死者数千。达开怒,悉众二十万自祁阳来、连营城南,达开驻泥湾朱家冲大屋后峦山,分屯歇场岭、七星岭、燕子岩、头桥。二十六日,总兵周宽世、候选道赵焕联先后来援,营东塔岭,鼓楼城南有高山可瞰城中,兴恕驰据其岭。二十八日贼来争,击走之,游击田兴让没于阵。五月,贼为浮桥于神滩渡,承泽遣死士迎击之,擒斩数百,贼攻赵焕连营不克。十一日,承泽复斫贼于石山亭,斩数十级,达开愈愤、促其党赖裕新由武冈屯城北资岸,东、西、南三路贼均屯近郊,连营数十里,皆掘濠深丈余、广二丈,为久驻计,城危甚,承泽虑兵疲,编居民更番登守。援军候选府刘岳昭、王勋,副将杨恒升、佘星沅、何绍彩,游击黄三清皆至,贼袭破绍彩、三清营,势益炽。六月,荆宜施道李续宜率所部赴援,布政使刘长佑、候补道刘坤一、候补府江忠义等军亦渡紫阳河、次渔溪。当是时合围数月、文问不通、食且尽,承泽募泅者密书告长佑,请先攻北岸,城中兵夹击可得志。亡何贼攻长佑于渔溪,长佑连败之,二十六日,达开自率数万由佘湖山下来攻,承泽合城外军迎斩数千级。明日,承泽仍击贼于石山亭,望见北岸兵方筑垒、旗皆白,谓诸将曰:此必李公先锋,北岸当贼锋锐,贼迫其未阵,必无幸矣,盍往攻北贼?诸将犹豫,承泽与兴恕由北门浮桥渡资直前,会白旗军毁田江渡贼垒、斩千余人,城中始确知续宜军至。是夜东南贼从神滩渡资,旦日为长蛇阵向续宜,续宜伏兵小山,观战酣、突起击之,贼大败反走。承泽军已间行火贼营,贼骇奔、诸军乘之,死伤堕水者万余人,僵尸蔽江水,围遂解、达开宵遁,承泽以功授知州、加知府衔、赏花翎。未几石逆骁目彭大顺等陷城步、绥宁,复逼县境,承泽仍董城守事,建置城上守舍数百座,增储义谷二万石有奇,贼探知不可犯,改道去。邵最近粤,被寇终无恙者,承泽力也。
同治壬戌从刘坤一击贼广西,破鼎砦、龙岩,克复贵县、进攻覃塘,甲子捣平天砦,擒逆首黄鼎凤伏诛,浔州肃清,以道员补用、加按察使衔。辛未坤一巡抚江西,奏以承泽统江西陆军,顷之有疾,癸酉秋乞归,数月卒,年四十八。承泽性孝友、善结纳,笃于风义,慨然有济世志。既守邵有功,封疆大吏争欲致承泽,承泽益自奋,中道摧折,惜未竟其用。
(根据这些内容,加以修改,应该可以。查一下历史记录,肯定可以写一个传记。至于当年的诰命,没有也就算了,造一个假的也不好。)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聂氏族谱的族谱
本文2023-09-28 20:07: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