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第1张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三个体系: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蒙古爵位,清朝分封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分为9个等级,在伯爵以上都是超品,所谓的超品就是官员的品级比正一品还高。曾国藩因为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清朝封为一等毅勇侯,所以曾国藩的官品就是超过正一品了,而且清朝还规定“世袭罔替”,就是说可以世世代代的承袭下去,不用降等。

清朝的爵位一般是代降一等,每世袭一代降一等,降完为止,实际的执行中并不严格,都是取决于皇帝老儿的态度,有的可以世袭罔替的不让世袭,有的应该代降一等的不降,有的不该降的降了。而曾国藩的爵位世袭了三代,到第三代清朝灭亡了。曾国藩是第一代,曾国藩死后他的儿子曾纪泽承袭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因为要派他出使英、法参与外交,所以才把迟迟没有批复的承袭的爵位批下来,曾纪泽才能袭爵,他一袭爵就是超品了,对于他参与外交有帮助。

曾纪泽袭了爵位,出使英、法等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最著名的是经过与沙俄的谈判收回了新疆伊犁地区。清朝先是派崇厚去与沙俄谈判,结果崇厚私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但也正是在曾纪泽的努力下,废除了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这是曾纪泽的一大贡献。

曾纪泽身体不好,此时已经染病,到1890年病逝,享年51岁。曾纪泽死后,这个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应由长子承袭,但是,慈禧太后没有让这个24岁的进士承袭,也没有让次子曾广铨承袭——这是从曾纪鸿家过继的——倒也正常。但是,偏偏让17岁的曾广銮承袭了,他当时还没有功名,所以承袭这个一等毅勇侯之前,慈禧太后还让他补荫,他从一个没有功名的人,一下子补成了从五品的官员——郎中了。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又赏戴花翎,这些都是在为这个袭爵做准备。

为什么慈禧太后要这样做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清朝要利用汉人官员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满足官员大多颟顸愚蠢,自私自利,就像那个完颜崇厚,竟敢借谈判之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后来还是靠曾纪泽挽回了一些损失,清政府深知靠这些满蒙官员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还要靠汉族官员办事,所以对这个爵位还是要让曾家承袭下去,但是也要予以限制,所以选择了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曾广銮,而放弃了年轻有为的曾广钧。

当时曾广钧已经中进士了,如果再袭爵那他的前途真的不可限量,这是慈禧不愿看到的,所以选一个年轻孩子袭爵便于控制,威胁会小很多,这个曾广銮最后官至左副都御史,清朝灭亡以后还担任过议员,1920年去世,三代一等毅勇侯到此结束。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 立者和统帅。下面是 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 年 11 月 26 日-1872 年 3 月 12 日),汉族,初名 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 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 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 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8 岁能读 四书、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 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 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 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 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 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 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1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 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 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 年 12 月 26 日) ,曾国藩出生于 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 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 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 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 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 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 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 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 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 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 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 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 居于湘乡会馆。 十年七迁 道光十八年(1838 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2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曾国藩简介,他一步一步地踏上 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朝考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 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 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7 月,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8 月,补 授翰林院侍讲。12 月,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转侍读。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3 月,任会试同考官。5 月,升詹事府右 春坊右庶子。9 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 月,充日讲起 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大考二等,6 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 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 月,署兵部左侍 郎。次年 6 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 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 级。 组建湘军 咸丰元年(1851 年)1 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 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3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 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 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5 月,署刑部右侍郎。10 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咸丰二年(1852 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 月,充江西乡试正考 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 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 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 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 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 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1 月,清 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 亮基办理团练。咸丰三年(1853 年),借着清 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 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 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 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 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 西洋火炮,筹建水师。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 5000 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 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镇压天国 咸丰四年(1854 年)2 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4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 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 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 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 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 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咸丰,率大小船舰 240 艘,水陆大军 17000 人,挥师东下。3 月,岳州战事不利。4 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 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此时,塔齐布与守备杨载福、知县彭玉麟带领陆军攻克湘潭。七 月二十五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击杀太平军曾 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因功赏三品顶戴。10 月 14 日取武昌、汉阳, 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因曾国藩努力推辞,而赏 兵部侍郎衔。12 月 2 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五千, 进围九江。曾国藩因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咸丰五年(1855 年)2 月 12 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 烧毁湘军战船 100 余艘。

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 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曾国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亲自到江西招兵 造船。7 月,塔齐布卒于军营,曾国藩赶往九江,统帅他的部队。8 月,收复湖口。9 月,补授兵部右侍郎。5咸丰六年(1856 年),石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坐困南昌,这时 罗泽南卒于军营中,彭玉麟走千里杀入重围至南昌助守。9 月 2 日, 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 月,曾国藩在 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咸丰七年(1857 年)2 月 20 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 籍奔丧。7 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 “思云馆”。咸丰八年(1858 年)5 月 19 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 九江。7 月 13 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救援福建。十二 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咸丰九年(1859 年)11 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 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咸丰十年(1860 年)2 月,曾国藩破陈玉成于太湖。由于两江总督 何桂清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

4 月,清廷命曾国 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 月,实授 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 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 藩督办。攻占南京 咸丰十一年(1861 年)9 月 5 日,湘军攻陷安庆。9 月 25 日,曾 国藩移住安庆。12 月 20 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 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 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6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 年)1 月 31 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 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 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 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同治三年(1864 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 月,湘军攻破 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 无数曾国藩简介,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同月, 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八 月,奏准裁撤湘军 25000 人。追剿捻军 同治四年(1865 年)1 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 17 首,编《鸣原 堂论文》。3 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 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 月 26 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 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 320 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 追踪。9 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 榜招员。10 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 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 局。12 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同治五年(1866 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7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 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 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 灭捻军。主办洋务 同治六年(1867 年)3 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5 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 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 年)4 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 月 31 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 月, 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2 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天津教案 同治七年(1868 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奉命前往天 津,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 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 首杀人的 8 人,充军流放 25 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 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 46 万两银,并由崇厚派 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省馆所书楹帖 被毁,曾国藩深知其中和战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 曾 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于是召来李鸿章处理案情。8回任两江 同治九年(1870 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 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同治十年(1871 年)8 月 19 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 洋学艺折》。

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同治十一年(1872 年)2 月 27 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 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 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 业局,荐举刘翰清“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 舌蹇不能语。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 年 3 月 12 日) ,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 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 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 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 月 25 日,灵柩运抵长沙。7 月 19 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同治十二年(1873 年)12 月 13 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 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主要成就 政治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 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9“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 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 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 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 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 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 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 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 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 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 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 ……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军事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 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 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 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10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 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 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 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 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 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 179 人中,儒生出身的 104 人, 占 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 着。他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 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 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 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伦理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

曾 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 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 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 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 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 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 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 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 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11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 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 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 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 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 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 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 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

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 《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 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 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 神教育, 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化 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 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 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 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 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12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 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 《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 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 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思想学术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 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宋明理学实际上分 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 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 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 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 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 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 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 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 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 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 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13而薄。 书法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 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 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 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 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 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 130 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 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 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 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14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饱受争议的政治家,一方面他为清朝振兴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少的功绩,另一方面,在率领湘军时对南京城的屠杀,被人们不认可。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的家族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家族成员受曾国藩优秀思想影响,大多都在各行各业扮演者关键角色,像这样有如此多的可用之才,有分布如此之广的家族,值得我们去考究和探索。

首先曾国藩的直系后裔中,当官从政的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祖先的的政治生涯虽然成功,但是因为决策出错,越是有地位的人,缺点就会越被放大;也许是因为同情祖父的遭遇,为大清朝做出的贡献,到现如今却还保守质疑。曾的后代多选择从商或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除了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影响后人,留下自己的足迹外。曾的后代用经济上的为百姓谋福利,用文化上的著作学识来引导后人,曾的后代中,留学国外的并不少见,可见当时的洋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是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无论前往西方的道路多么艰难坎坷,在当时不得不承认,有优秀的东西在吸引着每一位爱国志士想要去一探究竟。

曾在家书中寄托了对后人深切的关心和厚爱,他教诲自己的孩子和后代,许多做人的道理。曾的后人大多继承了这些诸多的优良品格,也算是对曾国藩最好的回报,用贤良的做人方式诠释着曾家后代的骄傲,维护着曾国藩的荣誉,给所有质疑声一次沉重的反击。

曾国藩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基本继承了曾国藩的一些优良品格,他们都在事业上遵守规矩,在为人处事上老实诚信,在决断事务时谨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勤奋刻苦。

曾国藩后代

民国时期,曾家的后代便很少从事政治生活,当官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受了曾国藩的启示,也许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又或是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见解,曾的后代,大多选择从商办厂,着实有资本家救国的远大抱负。

还有部分有条件的选择出国留学。目前国内能找到的曾的后代,大约有几十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成就显著的人,原中国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母亲就是曾国藩的曾孙女。北京双榆树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的成功人士,他也是曾国藩的后代。在长沙,曾宪华、曾宪琪,曾国藩的曾孙,曾孙女一生都没有摆脱“曾”字,两人坎坷的命运也凸显出曾国藩这位人物的争议性。而两人的后代则是将曾姓当作荣耀,受曾国藩影响,曾家人对权和钱的追求并没有特别强烈,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乐土,享受着生活,丝毫不被影响。

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该多做学问,后人更是将这一点发扬广发,这使得曾国藩后代中的女性也不乏拥有杰出才华的,她们素质很高,在国外发展的机会也很多,思想观念的改变,加之人生追求开始发生变化后,也就导致了她们与婚姻的无缘。在这一百多年里,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现在能做到接近历史,应该是对曾家子孙最好的回馈。

曾国藩儿子

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是曾国藩的次子,他曾经担任过清朝驻英国法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著名外交大臣曾纪泽

小时候的曾国藩受的教育就同龄人更为严苛,当时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留洋学习的浪潮,曾纪泽背负起事业救国的抱负,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西方的道路。光绪五年,巴西想要和中国建交,曾纪泽建议朝廷同意,得到广泛认可,次年因为崇厚与俄国签订卖国条约,割让了中国北方,中俄边境的部分土地,曾纪泽被派到俄国,并与俄商议领土归属问题。

在历时2年五十多次的会面后,收回了部分领土。中法战争期间,曾纪泽第一个站出来 ,与法国人争辩毫不示弱,为中国人树立了榜样,就算身患重病,曾纪泽依旧坚守岗位,与法国人斗争到底。光绪十二年,曾纪泽回到祖国的怀抱,北洋水师的创立也有曾纪泽的一份功劳,加强了我回国的海军实力,在应对外国侵略者我们能有自己的军队保卫祖国和河山。曾纪泽留洋学习的日子一点都不敢松懈,他研究了英国的海军实力为什么如何强大,他深入学习近代的海军史,为中国海军力量注入新生力量。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向外国学习的知识分子,曾纪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在增强我国军事储备实力等诸多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方方面面,给我国清末时期的动荡不稳定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我国洋务运动以及思想改造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曾国藩评价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缺乏争议性,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没有亲临现场感受一个个伟大壮举的诞生。我们唯有通过不断考究,不断了解事情真相,才能将历史人物完完全全的还原出来。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他是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先驱,他在教导士兵的时候,用礼来约束部下,儒家精神的熏陶,让曾国藩手下的湘军在作战的时候拥有严明的纪律性,将士们个个如虎添翼,超常发挥。他创作的《爱民歌》更是成为毛主席治军的依据,

曾国藩在修身治国齐家上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完人,古人推崇的完成一番事业、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给后代留下著作,这三点曾国藩全都做到了,他先是镇压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可微的清王朝,再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得到一致认可,然后他的著作也被后人完整的保留下来,并称为后代学习的准则。

曾国藩还是培养人才和推荐人才的高手,因为他的决策明确,为中国输送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正兴实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得大家的宝贵意见都综合考略,扬长避短后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曾国藩更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守孝道,对母亲关爱有加,他是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孩子们大多受曾国藩优秀的品质影响,后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曾国藩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这些诸多优秀品格,让他无论受多大的打击,都能保持平常心,不灰心丧气,从而再接再厉,直到完成自己的事业,完成自己的报国梦。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

1864年,湘军攻下天京,曾国藩有了绝佳的机会成为皇帝,当时的曾国藩兵权在手,又有高官厚爵,可以说是称帝的绝佳时机。曾国藩的部下也多次向他建议,希望曾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曾国藩不称帝

然而曾国藩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么我们说,一生为朝廷的曾国藩,为什么不亲手经营这片他过去努力维护下来的天下呢,难道曾国藩一生的最终目标仅仅只是做一回个好大臣吗。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并且省某远虑的老城,或许是他预见自己成为皇帝后会发生什么自己也想不到的事。

我们先归纳几个原因,看看思维如此敏锐的曾国藩究竟想到了什么当时人们没有考虑到的。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举动是否能证明当时朝中大臣已再没有能与曾相媲美的智力了。首先曾国藩已经看到了清 在对抗洋人的态度上软弱无能,但是对待汉朝官员上确是机关算尽。当时湘军的兵力虽在长江数省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清 的眼线遍布四周,对湘军早有防备。左宗棠的存在,在当时对曾国藩来说是很大的制约,加之左宗棠在为清 效力。

对于自己手中的部下,曾国藩也不是非常有信心,三十万大军,能自由调动的却只有区区十余万,而且李鸿章虽说是曾国藩亲手扶植,其忠臣度却还有待考验。湘军的名声似乎越来越不好,作风也越来越备受争议,名声的败坏程度让曾国藩不敢贸然动用湘军。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就算现在表面权曾国藩称帝,不知道何时也会过河拆桥,篡夺皇位之事也并非不可能,到时候我曾国藩可能要背上历史骂名。正因为这些原因,曾国藩没有称帝,而是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兵权一点一点操控在手中,漫漫侵蚀着清 的残余力量,让清 有还手之心却没有还手之力。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传了多少代?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三个体系: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蒙古爵位,清朝分封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分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