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庙称呼和姓氏宗祠都有哪些区别?
祠,起先是用于纪念和祭祀某些伟人的场所,一般是对已故之人,对于在世的也偶有建祠,称为“生祠”。
如《汉书》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随着魏晋南北朝名门望族的出世,祠堂也逐渐普遍化。但,自从科举制的兴起以及望族的消亡,民间祠堂又开始没落,特别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百姓居无定所,祖先的祭祀则仅限于每家每户的正堂。
整个宋代,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文人的异军突起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儒家理学得到了广泛普及,而宗祠的再次推广多赖南宋时期的朱熹。
朱熹在《家礼》中谈到,“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其宗旨是希望有识之家应建立宗祠祭祀祖先,以扬宗功祖德。此外,朱熹也提出了详细的宗祠规制,有钱之族“祠堂之制为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若家贫地狭,则止为一间,不立厨库,而东西壁下置立两柜,西藏遗书、衣物;东藏祭器亦可”。
“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如此在朱熹的倡导下,朱熹理学文化影响下的江西、福建、浙江便在民间掀起了宗祠修建之风,而当时福建适逢经济文化大发展时期,进士辈出,海外贸易发达,大量的文化输出也使得宗祠文化传播至福建之外。
以宗祠之名,一般用于祭祀开基祖或较前世的祖先,大有一地同姓祖祠的意味,故现存地区同姓总祠一般都用“大宗祠”作为尾缀。
而家庙的产生则相对宗祠要晚些,家庙的源头包括宗祠和宗庙,宗庙本是皇权特有的,但随着宋代忠君仁爱思潮的扩大化,大家与小家得到兼顾,朝廷也允许部分高级官员设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自己的祖先。
于是别于宗祠的同族共祭,某宗祠的某人家如有高官产生时,得以以高官的名义设置独有、小众的家庙以自我祭奠,久而久之这种家庙便也成了宗祠的功能而流传于世。
因此,宗祠与家庙的区别在于,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而宗祠则不需要:先有高官才有家庙,先有宗祠才有高官。因此,曾经高官比例较高的浙江、江西和福建便成了家庙的高发地,而其他地方则多见宗祠。
当然像家谱祠堂家庙等,每一个地方都还有独特之处,上述的情况多指南方祠堂与家庙的区别。
而在北方特别在皖北一带,因为历史等原因,祠堂、家谱毁之甚多,每一个乡镇都难寻一座祠堂,但是家庙就很多,这种家庙几个村庄就有一个,或者规模宏大或者就是一间小矮屋,供奉的一般也不是自己的祖先,多是各种道教神灵。
这种“家庙”是有区域和姓氏之分,如某某村某某姓家庙,每年庙会也是依托家庙存在,在临时戏台旁边不远处必定有一个家族的家庙,可能只是历史上在这里存在,如果村子里有两个大的家族,又都有家庙,那么唱社戏就精彩了,因为两家都会攀比的。
同时本家族的人如果事业不顺或者生病又不能通过常规的方法医治,就会带上香烛去家庙里,许愿以求更改命运。家庙也成为维系族人团结和感情依托的地方,这一点和祠堂的功能有点类似。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跟南方的家庙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这种“家庙”是将祖先崇拜和民间信仰合二为一的存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祠堂是祖先供奉的场所,是一个家族文化和家族纪念的象征。在古代,祠堂的规模大小往往是按照家族的人数来决定的。家族人数多的,祠堂就需要更大的面积来进行祭祀。
为了更加精确地掌握家族人口的多少,古代家谱上制定了一种称谓叫做“每丁”。每丁是一个家族中计算人口的单位,即每个成年男性算做一丁,同样每个女性也算做一丁。因此,每丁的含义就是家族里每个成年男女都算做一个单位。
在祠堂的建设和维护中,每丁被用来计算收支、分摊费用,也是衡量一个家族的强弱的标准之一。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家谱中的祠堂内容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 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图案,也有的称祠堂山水图,不仅将祠堂图样,而且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画在图内,使人对整个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图还将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画在图内。就祠堂所辖范围来说,多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总祠图,有支祠图。通谱、统谱中的祠堂图,则是涵盖全省乃至跨几个省区的一个大家族的合祠图、统祠图。 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 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后释文:"丁公祠一所,在南号圩之南汀,去住宅东南仅一里许。向南厅犹五三公所建,后德昭公、德威公以父荐举海鹤公孝义起家,奉主于中厅,专祀之。而邑侯夙感海鹤公好义,又嘉诸子之孝,因赐邑丁公祠匾云。"又如《(湖南湘潭)中湘宾氏五修族谱》(民国37年)《重修祠堂记》,揭示原祠堂因历年既久,岌岌欲坠,乃于嘉庆"五年春,遂倡捐资,鸠工营葺,自携饮食,朝夕督课,其基赴则较前稍上数步,其经制则经十四丈,横八丈,中为正寝,奉始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左偏,奉累代昭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右偏,奉累代穆祖考妣神主居之。前为回廊、为疏楼。推祀祖之意,以祀神,则前之左为文昌帝君祠,前之右为关圣大帝祠。推祖宗之意,以联系姓之欢,则于后建倒厅一,横厅二,以为燕集之处"。将整个祠堂祖先牌位及各厅室位置作了全面介绍。二、论述设立祠堂以及祠堂著二、祠堂的布局。� 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家礼祠堂》的设计来进行布局。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所谓"龛",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夫妇)一块。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祢、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龛中间。这也就是明清时期民间理解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 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享堂也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雕梁画栋,煞是壮观。歙县棠樾鲍氏因孝悌而闻名乡里,其祠堂位于村口,在祠前道路上建有皇帝恩赐匾额的七座石牌坊及一座方亭,两旁配植桃花,其优美的环境和雄壮的气氛为民间所罕见。� 三、祠堂的功能。� 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祠堂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家谱祠堂礼仪中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有的家族还规定,每逢朔望,都开祠设祭,祠堂活动比较频繁。�于谱的重要性。
家庙称呼和姓氏宗祠都有哪些区别?
本文2023-09-28 19:57: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