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姓 王孙氏家谱 王孙姓起源 王孙姓名人 王孙姓的来源 王孙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王孙(Wáng sūn 王孙)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王之后,以别称(或以官爵)为氏。据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云:“王孙氏、公孙氏,国自有之。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周代时,周王之孙在诸侯国做官的,别称为王孙,其后代有以祖上别称为姓的,称为王孙氏。又据《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以官爵为氏,有皇、王、公、霸、侯、庶长、不更、公乘、公士等九氏,有爵位后裔可获得氏,因此又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孙氏、公子氏、公孙氏、与士孙氏等六氏。王孙氏族人在后世、特别是明代以后,多简改为“王”氏或“孙”氏,故今天王孙姓的族人甚为稀少。
二、迁徙分布
王孙氏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周定王大夫满为顷王之孙,所以被称为王孙满,其后人即以此为氏。其实类似大夫满后代的王孙氏的情况很多,凡各姬姓诸侯国及周王之子孙仕诸侯者即可用,所以王孙氏源头纷繁,如卫有王孙贾、齐有王孙挥、楚有王孙由……等。据《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以官爵为氏,有皇、王、公、霸、侯、庶长、不更、公乘、公士等九氏,有爵位后裔可获得氏,因此又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孙氏、公子氏、公孙氏、与士孙氏等六氏。还有贾孙氏,它也直接源于王孙氏,据《世本》,为春秋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后;而《姓苑》认为,其孙自以去周王室远,改为贾孙氏,之后讹为古孙氏,音已随变。便又出现古孙氏,《元和姓篡》这样说:“本姬姓,王孙贾之后,随音改为古孙氏。”所以,王孙氏、贾孙氏和古孙氏同出一源。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他们都改复姓为单姓孙氏(或其他姓氏),这些家族于是又成为孙姓(或其他姓氏)族的又一庞大来源。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姓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估计在明初省字改姓的过程中,亦应大都改为“孙”姓(或其他姓氏)。
三、历史名人
王孙圉:春秋时楚国大夫,曾作为使臣出访晋国,晋卿赵简子迎接时故意鸣其佩玉问:“楚国以白珩(一种弧形的佩玉)为国宝,已经多少代了?”王孙圉答:“白珩,是先王的玩物,不足为宝。楚人并不以白珩为宝,而是以人才为宝。我听说可作为国宝的有六种:玉足以庇荫五谷,龟足以显示好坏得失,珠足以抗火灾,金足以御兵乱,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这些都是宝。”王孙圉之所以这样回答,是为了回敬赵简子夸耀自己的佩玉的做法。
王孙满:东周定王时大夫。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之戎(即姜戎,由西北迁至今河南省伊川一带),到达洛水,在周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南郊检阅军队以 ,要看一看象征中国最高权利的九鼎。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时,楚庄王向他询问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王权的象征)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看出其居心,想取代周而占有天下,便委婉地回答:“统治天下在于德政,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但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为臣属过问的。”这就是“问鼎中原”一语的来历。到了战国时,秦国和楚国也都有兴师到周王室问鼎之事。据说到了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宋大丘社灭亡,九鼎被沉没到泗水。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仿照上古盛世的惯例,亦如我们今天成了口头语的“国际惯例”一样,也曾经铸造过九鼎,但也并没有使自己的武周一朝,成为八百年国运昌盛的江山。
四、郡望堂号(缺)
============================================================
王孙姓宗祠通用对联
〖王孙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专对轻白珩之宝;
数言寝问鼎之谋。
——佚名撰王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大夫王孙圉,曾作为使臣出访晋国,晋卿赵简子问楚国白珩(一种弧形的佩玉)之宝,王孙圉答:“白珩,是先王的玩物,不足为宝。我听说可作为国宝的有六种:玉足以庇荫五谷,龟足以显示好坏得失,珠足以抗火灾,金足以御兵乱,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这些都是宝。”下联典指东周定王时大夫王孙满。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之戎(即姜戎,由西北迁至今河南省伊川一带),到达洛水,在周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南郊检阅军队以 。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时,楚庄王向他询问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王权的象征)的大小、轻重。王孙满看出其居心,想取代周而占有天下,便委婉地回答:三代相传,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但天命未改。”这就是“问鼎中原”一语的来历。
============================================================
王孙姓典故、趣事
〖问鼎中原〗
由于天子独尊特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牢大礼,因此鼎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并进而成为传国之宝器。《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夏)远方图物 贡金九枚 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帝王世纪》记载:“汤即天子位,遂迁九鼎于亳。”《左传·桓公二年》亦记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故《史记·周本纪》讲:“此鼎定社稷存亡,故为王者必争。”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问鼎”的故事。
洛阳是东周的都城。楚庄王亲自领兵打败在陆浑一带的戎族以后,又到周定王的边境阅兵,显示楚国势力的强大,想以此威胁周天子,与他分治天下,吓得周定王立即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他。庄王一见王孙满就问:“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从夏传到商,又从商传到周,成为世界上的宝贝,现在放在洛阳。这鼎有多大?有多重?”
这一劈头盖脑的问话,把王孙满吓呆了。因为九鼎是大禹治水时,用九州进贡的铁铸成的,它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标志着天子的尊严,象征着王位的神圣,从来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许任何人过问的。
王孙满呆了一会,赶忙哈起腰,皮笑肉不笑地说:“大王,这九鼎嘛……小人不敢应答啊!”
庄王用轻蔑的口气说:“那九鼎有什么了不起呀?从楚国的仓库里随便拿出一点废铁就足够铸成九鼎!”
王孙满一听这口气,吓得不敢在这里多停留,赶忙向楚王告辞回洛阳。他一边走一边想:自古以来,任何人不敢过问九鼎,今天楚王问九鼎的轻重和大小,而且那样蔑视九鼎,是把周天子没放在眼里,莫非是想灭周朝而统领天下!他越想越害怕,连忙快步往回跑。
此时,周定王在宫里坐立不安,正等着王孙满的消息。王孙满一进宫,周定王劈头就问:“楚国那个叫旅(庄王的名字)的小子说些什么?他地你的态度如何?”
王孙满急忙下跪,结结巴巴地说:“哎呀,不,不得了呀!这世道变、变、变了啊!”说着呜呜地哭了起来。
周定王见此情景,更着急了,赶忙追问:“你快说,是怎么回事?”王孙满一边套一边说:“楚子狗胆包天!,他,他问九鼎有多大、多重,他还说,从楚国仓库里随便拿出一点废铁,就足够铸成九鼎。”
庄王问鼎,有损于天子的尊严,更是对周朝政权的威胁。这平素被尊奉如神的周定王一听到这个消息,又生气又害怕,一时沉默不语,呆若木鸡。过了一会,他起身一遍又遍地抚摸九鼎。大臣们知道了这个消息,都来安慰周定王说:“陛下放心,陛下万福!九鼎天命所系。天命不可改变,苍天会保佑您!”
这段故事固然反映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史实,但更说明了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秦国亦早觊觎周王室的九鼎,竟挺军想夺取九鼎,十分恐慌的周王,采用大臣颜率的计策,求助齐国帮助击退秦国,允诺事后存九鼎于齐国。齐国出兵将秦军击退,便向周王索取九鼎,见此颜率问道,如果把九鼎交给你们,你们将如何搬运回国,齐王说要经过大梁。颜率说,魏国早已企图谋取九鼎了,如路经大梁,魏一定会扣留九鼎。齐王说,那我们改经楚地。颜率说,楚国更是求鼎心切。齐王问,那应该走哪条路呢?颜率便慢条细语地给齐王讲了一段当年周灭商搬迁九鼎的故事,说当年周王为运九鼎,竟动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之多。齐王这时终于明白了颜率的用意,只好作罢。这里颜率的用意实际很清楚,即各国都在贪图九鼎,如果你齐国真的把九鼎运走,其结果势必会终日不得安宁。
1 读书作文谱文言文翻译
常用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的三段译文供参考:其一 武叔卿曰:“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自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润;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倘一时潦草,便尔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白玉上的斑点矣”译文:武叔卿说:“写文章,如果有一稿写成不加点缀而自然就工稳的,那属于“神来之笔”,这(自然是)太好不过的;次一点的,必须精心地思,细致地改如文章起草创作已定,便应从头至尾一一检查圈点文气有不顺处,须疏理使它润爽;结构有不圆满处,要反复锤炼使之圆满;(文章的)脉络有不连贯处,要通融使之连贯;音节有不协合处,要调整使之协合如此仔细推敲,(文章)自然缺点毛病稀少如果一时心气浮燥,随随便便只图小小的成功,(文章中)的小毛病不去除,最终还是美玉上的斑点”注释:武叔卿:人名其二古人虽云,文章多做则疵病不待人指摘而自能知之,然当其甫做就时,疵病亦不能自见,惟过数月始能知之若使当时即知,则亦不下笔矣故当时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之自易,亦惟斯时改之始确耳译文:古人虽然说:文章多做,则缺点毛病不必等到别人指摘,自己也能知道但是当他刚刚做好(文章)时,缺点毛病不能自己发现,只有经过数月才能知道假如他当时就能发现,哪他就不会这样下笔了所以,当时如发现明确的(毛病),当改则改之;若不是这样,不如且放一放,等到数月后,取出(这文章)一看,精美处、丑陋处了然于心,修改它自然容易多了,并且只有在这时修改才是正确恰当的其三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痛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成效”。
2 文言文《家谱记归有光》的原文及翻译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3 给我家的家谱文言文进行加标点好不容易写好了。。。打括号是很不确定的
中间的“徒”是不是“徙”啊?“徙”是迁移的意思呀。后半部分还有“你”的啊,你确定没打错? 那是我见识少了。看得头都晕了。
我就觉得你是故意把标点符号去掉的。难道是做实验? 看看有没有人像我这么傻会帮你加这么长一篇的标点?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也。王氏出於黄帝而蔓延于天下。周灵王时,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谪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王为氏。
自宗敬十六传至西汉元威。元迁琅琊,始分太原、琅琊两派。而威之后世居太原晋阳者也,由威公三十传至唐僖宗中和间。该公字元仁,避地由太原入蜀次(,)由恂徒居庐陵水东。复迁城西,六十里河山金地,置田一万五千亩,好善乐施人,知名人称长者为吴顺义。
辛已“朱梁末帝龙德元年”,龙见所居陂田间 异僧宗会钟门,曰:“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繁衍,且多文士长者,听其言行。”至安城北之连岭,遇一人骑白马,问其地,曰:“大白茆坑稍前二里许,曰小白茆坑。”又曰:“长溪乃家焉。”李氏保大中故居紫气竟天(。)龙复见长者,遂施故居地与西峰寺僧宗会,故号为:龙天寺。寺近之天五百亩,并山林施于寺。河塘之田两百亩施于金城观陂(。)江源之田两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介陂之田一百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绪寺各立祠堂,设长者塑像,忌日修佛事,至今不废,几二百年矣。
吾族自长者公迁居以来,传至于予凡十世,其间有显达者、隐逸者、徒居者、外出者、仍居故址者、与其生没年月日者、娶某氏者、葬某所者,皆无实录传信后世,势将湮没而不可考亲。亲相视为途人,甚至忘其所自出矣。是故由长者公而上,上至于黄帝本源总图,可溯而考也。由长者公而下,下至于余,无有纪述不可得而知也。第以宗谱不创,则世次无以纪亲疏,不辨则招募无以序将奚,以考见前德垂示后裔乎。此吾之所以为尤也,此族谱之所以为作也。夫谱所以纪先世之所从来而不忘所自出,则辨世次叙招募别亲疏明贵贱与其穷达善恶,迁徒外出生娶卒葬,巨细靡不毕书要皆律以信实无溢美耳。然则宗谱之作编纪之严讵可不急乎?况自长者公位下,由吾村而各徒者,或余目出其人,或闻先人之传述某迁某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
又皆书而不可缺者,谨按其世详注迁途:二世肱公四世裳公则同徒居赣州七里镇,六世遇公徒居柳树下,七世丰公徒上东,揭宜公徒居黄屯,区公徒居吉州城内,动公徒居汶源,八世若动公徒居栋头,宰公徒居连岭,为西房祖九世有以公徒居南富,长公徒居永新白茅塘,英公徒居南岭于今,十世同七昆弟徒居甚多,若集徒居西山,所徒居袁州东门,参徒居葛州,缉徒居永兴场,玖徒居连村,淑徒居黄牛石,卿徒居丁塘,合徒居青陂,纹徒居大志,云徒居城门朋田,盛徒居防里,谨徒居胡庐坑,素徒居嘉溪,慎徒居常德,行大徒居凤塘,予兄旦近亦徒居连岭。
自各名东房,此皆本于一祖之人,散徒居本郡及他郡间者。但时以往来相聚,吉庆凶吊,此又不可不纪同编于谱也。且年代益远,派徒益繁。虽本出一源,而不能娶处一邑、一乡以致四时祭礼。你能率一吉凶庆吊,不能归统苟谱。弗创而尊毕,罔辨则百固,不能尽识而名亦难以书(,)知木本水源莫问而宗族等之途(。)人岂不甚失先世之传耶?难亲书则情尽,情尽则服书,服尽则喜不庆哀不吊,亦理势然也。而余之心以祖,祖之万殊一本。何有远近亲疏之间哉?今幸际明时得穷录(,)位迩家居优间,乃仿吾友永叔之式创谱。编次有其本末,其可不纪述以昭示方来乎?于是上自始祖,下迄今兹,考古年今次第编之,巨细不遗时,历两载艰辛备常,始成斯谱。俾传后世,则吾王氏之子孙有所凭。以不吻夫尊卑疏戚之序(,)庶不堕先世之传,而贻示于后人者永矣,为吾王氏之子孙者可不勉哉?故书之以弃其端。
4 文言文雪夜访谱的翻译雪夜访普
原文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译文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太祖)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雪夜访戴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5 文言文《沧州酒谱》怎么翻译参考译文:沧州酒,王士祯称它为“麻姑酒”,然而当地人实际上没有这种称呼。沧州酒不是市井小民所能酿造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掌握好它的水、火的节候。造酒的水虽然取自卫河,但河水不能用来酿酒。必须在南川楼下,像金山在江心取泉水那样,把锡瓶沉到河底,取河中地下涌出的清泉水,才有淡雅的味道。贮存沧州酒怕冷怕热,怕湿怕燥,这些方面不注意,酒的味道就变了。新酿的酒不太好,必须把它放在阁楼里存放十年以上,才算上品,一瓶能值四五两黄金。
下附原文:
沧州酒,阮亭先生①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其酒非市井所能酿,必旧家世族,代相授受,始能得其水火之节候。水虽取于卫河,而黄流不可以为酒,必于南川楼下,如金山取江心泉法,以锡罂②沉至河底,取其地涌之清泉,始有冲虚之致③。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犯之则味败。其新者不甚佳,必置阁至十年以外,乃为上品,一罂可值四五金。——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6 翻译文言文孟春这个月:太阳在白天运行到营室位置,傍晚参宿在中天(正南方),早晨尾宿在中天。这个月以甲乙日为主日,主这个月的天帝是太皞,天神是句芒,动物则以鳞类为主,音以五音中的角音为主,候气律管则应着六律中的太簇,以八为成数,味道以酸为主,气味则以膻为主。以户神为祭祀对象,祭品以脾为上。东风把冰冻化开,虫子开始振动翅膀,冰下过冬的鱼儿开始往水面上游动,水獭把鱼陈列如祭,大雁北归。天子在青阳左边的房间处理政务,乘坐鸾鸟装饰的车,要骑青色的马,车上要插青色蟠龙旗,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玉饰,主食是麦与羊肉。祭祀所用的器皿要简洁而通透。
立春节气正处在这个月中。在立春前三天,太史要禀告天子:“某日立春,盛德在木。”于是天子就开始斋戒。立春当天,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都城东郊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回来后,还要在朝廷上对卿、诸侯和大夫进行赏赐。命令三公广布德教并宣读禁令,对百姓行善施恩。仁政的施行,没有不妥当的。天子还命令太史,要好好守住国家的六典、八法,并观察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不能出差错,不要漏掉记载,一直要好好贯彻,就像刚开始做一样。
这个月,天子要挑选吉日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还要选择良辰,亲自用车拉着农具,放在车上的武士和车夫之间,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耕种天帝的籍田。天子推三下农具,三公推五下,卿、诸侯、大夫们各推九下。返回宫后,在祖庙中举杯饮酒,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要参加,这叫做“劳酒”。
这个月,天上的清轻之气下降,地上的重浊之气上升,天地之气合一,草木繁殖生长。君王要布置农业生产的事情,命令农夫们都要住在田地的东边,都要修整田的界限,修好田间的小路,仔细研究丘陵、阪险、高地和低地,根据地形来种植五谷,要好好教导百姓,天子要亲自过问。农业生产的命令既然要下达,就要先确定标准,这样农民才不会产生疑惑。
这个月,命令乐正率领公卿子弟进入学校学习乐韵歌舞。要修整祭祀的法典,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祭品不要用雌性鸟兽。要禁止伐木,不要打翻鸟巢,不要杀死幼虫和雏鸟,不要杀死小鹿,不要获取鸟蛋,不要聚集多人无所事事,不要修筑城郭,要把暴露在外的尸骨掩埋好。
这个月,不可以大举兴兵,发动战争就一定会发生天灾人祸。不要兴起战争,不可以从我这里发起战争。不要改变上天的规律,不要漠视土地的常理,不要搅乱人的纲纪。
孟春之月实行夏天的政令,那么风雨的到来就不会合乎时节,草木很早就会枯萎,国家就会有大的恐慌事件发生。孟春之月实行秋天的政令,百姓当中就会暴发大的疫情,狂风暴雨就会数次来袭,而且各种各样的杂草反倒会蓬勃生长。孟春之月实行冬天的政令,就会发生大的水灾,大的霜雪会勃然到来,种下的种子也不会深入土壤而扎根。
7 求几篇古文的翻译: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四
舜帝后裔:山海经“海外东经”上传“三国”还发现,在南野“国家”帝俊-E“野南的妻子“在这个国家的3名学生,姓姚,小米食品,4只”山海京海外东经“:”夏侯萨科齐北三个国家,33个国家和地区应该是在今天的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一带。据传说,舜尧姚辉,将他的后裔,被称为南宋,郑樵的小氏族通志“是这样的:”姓姚宇姓姚辉,遇敌生作为学生,姓。此外,根据郑乔说,顺姓桂水居“推断沿姓桂姓,姓姚。 “山海经”为图腾,姓姚的历史。三金鸟氏族中国徐Jiating兽人婚姻的后代。四只鸟,甚至叫的野兽熊等特点,的炎帝家庭铭文条款,这无疑是一个母系。姚甲骨文,非常相似,三个人并列侧,该国可能有三个原因。“姚”姓图腾可能发展为三幅图像。
妫姓,从五个皇帝顺妫姓的后裔。认为属于家族,生活在历史叫他宇顺。后来尧四跃接受转介信作为一个领导者成功的决定,和他的两个女儿对他作为一个妻子。根据顺规则外交官博萨钟志的“尧典”的生活后稷记录百谷;挖沟运河,灌溉,疏通河道和防洪;公布了5个的处罚删除Sixiong家庭。舜知人善任,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官员,如任命禹为司空水和土壤;后稷分管农业的任命放弃了任命司徒,负责合同的五大宗教;,高瑶管理规定五刑,等。顺统治古代优秀的政治稳定和和谐的过程“的评价纪录:世界明德,从皇帝开始? “据传说,信出生的姚辉,他的子孙去,叫姚,南宋郑樵”通志? ·氏族略“记载:”姓遇敌姚辉,盛姓姚,这是结果的姓氏。至于姚辉的确切位置,有两种版本,一种说法南部唐河南省范县张再婚记录的正义“引用”,包括地形,“它写道:”姚辉蒲州弗雷泽县13年。“另一种说法是位于北方的山东省,菏泽县。此外,根据郑乔说,顺的姓桂水居“推断沿姓桂姓,姓姚。
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子姓路,弹簧,供应商,姚国血统,他的孩子和孙子们会叫姚的国家。
各族改变姓氏。属于一个家族的姓氏。 1西进,于强的领导者,姚毅涌动荡的崛起,声称笔记,一起和家人,而不是姓姚。说:“:姚毅南(如规则,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强劲的第一家庭庇护所,西戎锦,世界当雄县路红亭在密封的Shunshao话(在陇西县西)韩强酋长国。随后烧毁可见,姚容易,这在汉代的西羌烧的,他现在的姚姓邢的后代叫他从南安普顿县,“南安姚。后来,他的儿子姚苌后来建立秦政权更强的姓姚迅速繁殖,姚明长大了,姓姚从甘肃陇西地区。满族,女真部悦嘉金州勇士队属于一个家族的姓氏历史清朝通志?家族吗?微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佳瑶石源乐嘉金州勇士队,原生女真满族Yaogiya撒哈拉皇后冠汉姓,后超过瑶,蒙古,明两代蒙古于儿童完成落入一个家族的名字。史料记载,清朝通志·氏族略?8个横幅广告蒙古姓记录,在韩国首尔地方阿鲁科尔沁蒙古。见面后调用一个姓满族转介到撒哈拉大清光绪年间,多冠汉姓姚。在明代,西哈努克,蒙古楚德仕,成为了中国字符姚明在明代,在蒙古人民饶50,活跃在法庭上,韩姓姚,改变它的名字“瑶池,因为它的慈悲为代后裔,姚明说。 ,起源德昂族拉耐族从明代德昂族完整的家庭。德昂族,抗汉拉族,有名无姓。酋长运动大力在明代中央政府,作为一个云南富纵兵邓赵子龙姚迎宾司法管辖区驻扎在姚安,姓韩姚明万历17日年来(农历六月1589年AD),是参与的著名“姚的欢迎改变完成了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一个家族的名字。如今,苗,水,羌,拉祜,彝,土家,壮,白俄罗斯,韩国和其他少数族裔,姚氏族分布。明清,移动中央王朝在南方,西南,西北敬酒,向行政长官韩汉姓的地方,但也走进了婚姻的,所有汉族中国军队在边境汉姓。
耳[耳,读音作ěr(ㄦ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阳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老阳子,亦称聃季、李聃、老子、老聃、老君、老莱子、老彭、彭祖、太史儋等。
老阳子,公元前630~前470年,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学家),官称老聃或老君,聃国彭地(今河南开封),后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因封地在聃国彭地,后人又称他老彭或彭祖。
在传说中,老阳子一生下来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
老阳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所发展。中国之国教的道教历代传人,皆尊老阳子为宗师,并将其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据史书记载,孔子曾求学于老子。
老阳子曾任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的司空,是王族。在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因此,老阳子家族世袭周王朝司空之职至春秋末期。在《史记·管蔡世家》中也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封季载于冉。”冉即聃,因此季载又君称聃季,即聃国的君主,老阳子就是这一事实的继承人,因此又官称老君。“单氏取周”之后,老阳子离周去秦国问祖归宗,死于秦国。
传说老阳子长寿,到一百六十余岁仙逝。其后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然而老阳子的至交好友秦佚来吊唁,来到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
待秦佚欲转身回去时,大家纷纷拦住问道:“你到底是不是老子的好友?”
秦佚答道;“当然。”
大家又问:“既为老子好友,你为何如此薄情少礼?”
秦佚反问:“有何不可?”
众人闻言,皆愤怒而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
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众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那么你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
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
众人听到这里,皆说:“这位秦佚乃是老聃的真友也!”故而推举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后世称此为老阳子的“盖棺之论”。
老阳子撰著有千古流传的《老子》,即后世所称的《道德经》。
人们现在所见到的《道德经》,在战国时期韩非子称之为《周书》,在秦朝时期的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中称为《上至经》,在汉朝初期则直呼为《老子》。
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直到司马迁撰著《史记》时,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因而后世称《老子》为《道德经》。杨雄在《汉志·蜀王本纪》中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在史籍《边让老子铭》中记载:“见迫,遗言道德之经。”
历史上,对《老子》一书最早的称谓,是韩非子的《周书》。周王朝时期,晋国师旷称此举为“修《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最近,在安徽涡阳县郑店村的考古中,发掘出老子在楚国时期的居地,有“关尹墓”、“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还有春秋时期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
《老子》即《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老阳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在老阳子著作《老子》一书中,包含有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阳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汉武帝刘彻执政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大儒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年,汉武帝采纳了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其时,卫绾没有直接指斥黄老之言,但是好黄老之道的汉武帝祖母窦太后仍然力加反对,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儒家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但到了汉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设置五经博士时,儒家经学反而更加齐备。
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汉武帝立即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丞相。田蚡上台后,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们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后,汉王朝的官吏皆出自儒生,儒家迅速发展,成为此后二千余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这种情况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泽十分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汉武帝完全颠覆了前历黄老的“无为之治”之道,为此,他将老阳子当世热称之“聃季”两字各去一半,贬而反称其为“李耳”。
在汉武帝之前,史无“李耳”之称。
据称:在李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耳氏。
本书按:
李耳为耳氏之祖一说,大悖姓氏源起之例。“李耳”之称为汉武帝的贬斥之戏,有汉一朝当无人敢以其为氏。汉亡,亦或有人以之为氏,却无详实记载,因此,此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如耳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中记载:“耳姓,魏国如耳之后。”
如耳。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有名的贤士。
周郝王姬延十九年(魏哀王魏政八年,公元前296年),魏成陵君魏庄辛偕同大将翟章率魏军征伐卫国,连克二城。卫国君主卫嗣君对此感到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整天会同大臣考虑退敌之策。属臣中有人建议请如耳为卫国说情。
如耳是魏国的大夫,但他反对无限制的战争,因此欣然接受了卫嗣君的请求,并十分自信地对卫嗣君说:“大王不要担心,我不仅可以让魏军撤走,并且还要罢免魏成陵君的职位。”
卫嗣君听了之后喜上眉梢,如释负重,高兴地对他说:“先生果真能够做到的话,我愿意世世代代用国家来侍奉您。”
其后,如耳开始实施他的策略。他先是去会见成陵君,对他侃侃而谈:“从前,魏国讨伐赵国,切断了羊肠扳道,攻占了瘀与,诸侯们约定割裂赵国。而赵国并没有因此灭亡,这是由于魏国是诸侯的盟主,它存有宽善之心。现在,卫国遭受魏国打击,濒临灭亡,将要向西请求臣属于秦国,以此来挽救自己的危难。我看与其由秦国来宽释卫国,不如由魏国来宽释卫国。这样的话,卫国一定会永远感激魏国,您认为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啊?”
魏成陵君听了之后仔细考虑了一番,认为如耳的话有理,便满口答应下来。
接着,如耳又会见魏哀王,对他说:“大王,在下曾经去朝见过卫君。卫君原本是周王室的分支,它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内有很多宝器,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现在,卫国虽然迫于危难,但仍然不肯献出那些宝器,因为他们心里认为进攻卫国或者宽释卫国,都不由您说了算。因此,它纵然献出宝器,那也一定不会落到君王您的手里。在下私下里认为,那些首先向您建议宽释卫君的人,必定是接受了卫国的贿赂。”
魏哀王认为如耳之言十分有理,并警惕国内那些主张宽释卫国的人。
如耳离开后不久,魏成陵君回国,按照如耳的话来游说魏王,让他放弃攻打卫国。
魏哀王听完魏成陵君的话,便停止了对卫国的用兵,但同时也认为魏成陵君肯定是接受了卫国的贿赂,就罢免了魏成陵君的职务,并令魏成陵君终身不得觐见。
卫国因此得到了保全。
在如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魏姓氏者,称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末期楚国官吏耳目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耳目史,亦称耳目官,是春秋末期楚国新设置的一个官位,实际上就是一种监察史官,即后世的监察御史。
周敬王姬丐五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熊弃疾病逝,其十岁的儿子芈壬(熊轸)即位,是为楚昭王。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春季,吴王僚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开始发动伐楚的系列战争。
当时,吴国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吴国军队主力与楚国军队相持于潜邑(今安徽霍山),随后吴国军队的退路被楚国军队切断,进退两难。随即,遇吴国发生了宫廷政变,吴王僚被公子阖闾以鱼肠剑刺杀,之后即位,二公子本与阖闾不合,因此公子掩余弃军奔徐国,公子烛庸则奔钟吾国(今江苏宿迁)。
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仲吾国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便转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为了分化打击吴国,当即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并为二公子筑城,还割以城父和胡邑(皆今安徽亳州)之田来扩大两个吴国公子的封邑。
而吴王阖庐因徐国和钟吾国纵令二公子奔楚国,大怒下一举攻灭了这两国。接着以伍子胥为行人,讨问伐楚之术。伍子胥建议:“三分吴军,轮流骚扰楚国。”不久,伍子胥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之后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伯嚭举奇兵突袭养邑,俘虏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并杀之。当时,吴王阖闾问大家是否可以挥军直捣楚国的郢都,军师孙武认为:“吴国经几次战争,民众疲罢,不宜远征,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深入楚国之境。”吴王阖闾听从了孙武的主张,遂退兵。
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吴国按伍子胥的战略,开始实施军事上袭扰楚国边境的策略,都是攻掠楚国边境城邑,待楚国军队主力一到就撤退,这就是伍子胥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著名战术。而这时的楚国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空前的危机正向他们逼近,当时惯于外线作战、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的楚国君臣们,很难想到吴国会打进楚国的腹地甚至郢都来。
而身为吴国执掌军政的大夫伍子胥和孙武,急切地盼望从位于吴、楚之间的小国中找到盟友。因为吴国到楚国路途遥远,吴国军队最大的困难在于后勤补给。吴国虽有良将劲卒,但兵员总数比楚国少得多,欲攻打楚国,非得采取突出奇兵、攻其不备的战略。如果中途没有盟国支援,粮草仅靠吴国自己输送,势必失败。
周敬王十一年(公元前509年),贪婪的楚国令尹囊瓦因为得到了蔡昭侯姬申那华贵的裘袍和精巧的玉佩、以及唐成公姬如梦的两匹骏马,放走了在郢都被关押三年的蔡侯、唐侯回国。蔡、唐二侯离楚国后发誓:“天下诸侯,无论其为谁,如能伐楚,甘充前例。”并请求晋国伐楚国。
到了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春季,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十八国在召陵会盟,商议伐楚。但由于晋国大夫苟演像囊瓦一样贪婪,使得会盟毫无结果。于是,蔡昭侯认为只有吴国才真正具有伐楚之能,便派一位公子到吴国做人质,请求吴国讨伐楚国,伍子胥和孙武因此大喜。于是,经蔡昭侯牵线,吴、蔡、唐三国组织了一个以吴国为主的反楚同盟,而吴国军队的补给,便由蔡国和唐国分担。兵贵神速,吴国不宣而战。吴国军队以当时所能动用的最大兵力和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在楚国人浑浑噩噩之际,突然攻入了楚国的腹地,慌乱的楚国军队节节败退。到农历11月,两军决战于柏举(今湖北安陆),楚国军队主力大败,退到雍澨(今湖北京山),被吴国军队追上,楚国军队随即溃散。吴国军队进逼郢都。
“柏举决战”后的第九天,楚昭王一家连同其妹携随从弃都城外逃避难。第十天,吴国军队攻破郢都。自吴王而下,按尊卑顺序,分别住进楚昭王的宫室和令尹、司马等官员的府第。而伍子胥则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灭家之仇。
后来越王允常见吴军主力久出不归,乘隙袭扰吴国。秦国军队以及散而复聚的楚国军队联合起来,败吴国军队于军祥(今湖北随州)。秦军纵横于方城内外,楚军出没于汉水南北,楚国人则纷纷支援秦军和楚军而阻扰吴军,吴军穷于应付。是年秋,楚、秦合兵击灭为虎作伥的唐国。吴王阖闾见前方大势已去,后方大患日亟,当即命全军撤回吴国。
吴国军队退走之后,楚昭王回到郢都,时为农历10月,历时十月有余的吴楚大战终于结束了。
在这场大战中,受祸最惨的是郢都的楚国人,郢都经吴国军队的残暴蹂躏,已经是残破不堪。于是,楚昭王决定迁都,但仍称之为郢,以示不忘其旧。从楚昭王十一年冬季起,作为新首都的郢,称为“载郢”,其地与楚国第四任君主熊渠所封句禀王治所相近,早就有楚国人聚居,到战国中晚期被称为“江陵”,载郢的遗址在东汉晚期已被称为“纪南城”。载郢成为楚国新都城以后,原来的郢都就改称“鄢郢”了。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病重,临终之际要子西继为王,子西坚辞不受;又要子期为王,子期的态度一如子西;没办法,楚昭王又要子闾(熊启)继为王,子闾也坚持不受,后楚昭王连说了五次,子闾便连辞了五次。子闻见事态如此,为了安慰楚昭王,假意受命,楚昭王遂放心而逝。其后,子闾与子西、子期等商议断决,立即 ,阻绝路口,秘密派精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楚昭王之子熊章到城父即位,是为楚惠王,其母为越国女子。
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楚惠王即立。痛定思痛,楚惠王摈弃了以往历代楚王即位后即穷兵黩武大力外扩的做法,收缩自保,楚国军队全部收缩国内,并竭力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为此,楚惠王特“设耳目史,以督自王而士”的朝堂所有士大夫的行为,以子闾任之,并开始作严格的行为记录(后子闾在“白公之乱”中拒绝当楚王而被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杀死)。
从此,楚国逐渐从濒于危亡的大难中复苏,国力开始渐充,威名益著,而且让其他诸侯国没有感觉像以往争霸主的那种气焰灼人之态,在国内使民众得到了安宁,并在诸侯国面前树立了一个并不招惹反感的形象。
到了九年后的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楚国恢复了元气,楚惠王霸气初涌,乘吴国被越国打败之机,亲率楚军攻吴。第二年的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霸气再现,一举灭了陈国。到了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国势力再次达到鼎盛时期,楚惠王一举灭了蔡国,两年后再灭了杞国。接着,又命公输般制造云梯,如果不是为墨子所止,即会向宋国进攻了。
从此,耳目史之官位为各诸侯国所看重,在整个战国时期,成为国君的特权侍从史官。
到秦朝时期,秦始皇将耳目史改称“御史大夫”,并赋予超然的监察之责,“掌监诸郡”,因此又称“监察御史”,成为天子的重要耳目,并且规定:“耳目官自当独立,其行不受阶级所限。”
自秦朝开始,御史大夫不论品级,总是“立于朝堂正位之左末位”,即最东边第一排第末列之首,随时出告奉谕所察,甚至直言指责天子而无讳。由于御史大夫原是耳目史,职掌监察之职,又在上朝时站居文职站班的最东边,因此又称其为“耳东官”、“闻东史”等。
在耳目史、耳东官、闻东史、御史大夫、监察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耳目氏、耳东氏、闻东氏等,后统称耳东氏,亦有省文简化位单姓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国君世为妫姓。建国君主陈胡公是舜帝后裔,本名妫满,据胙土命氏的之惯,称陈公满、陈满,字少汤。
在史籍《史记·陈杞世家》中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陈国建立后,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境辖地为今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一部分。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陈湣公妫越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灭了陈国,杀陈湣公,其地设为楚国陈县。由于陈地所处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此成了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到了周郝王姬延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熊横干脆就徙都于陈城,史称“陈郢”。
楚灭陈后,陈涽公的长子陈衍避居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次子陈温避祸于晋国,其他陈国公族子弟多纷逃外邦。为避楚人追杀,就有拆“陈”字改为复姓阜东氏、东阜氏者,后以字形近而称耳东氏、东耳氏,亦有简称为耳氏、阜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末三国时期官吏珥笔,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珥笔,指插在帽冠一侧以备记事之笔,后有人将其夹放在上耳轮。
东汉末期至三国、魏、晋时期,人们将史官、谏官别称为“珥笔”,是因为这一类侍从之臣通常将笔插于冠侧。
在史籍《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中就记载:“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在《晋书·杜预传》中也记载:“若珥笔丹墀,端方极言,必有谔谔匪躬之节。”
在史官、谏官等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珥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珥氏、笔氏。后珥氏简笔为耳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汉朝时期南夷儋耳眞番,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
儋耳,是汉朝时期对南越国中古僬侥民族的称谓,也是其居地名儋耳眞番郡之称。国学大师郭沫若考证说:“儋耳之名初见《吕氏春秋》。”
在史籍《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罢儋耳眞番郡。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在史籍《后汉书·明帝纪》中也记载:“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
杨浮在《异物志》中记载:“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
实际上,“儋耳”是秦、汉时期对西南地区百越民族的一种称谓,其时没有行政建制,散落而居。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在汉武帝派楼船将军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举击灭了南越国之后,在其故地设置了儋耳郡,其地在今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地区。
在百越民族归化汉王朝后,其百越民族中有指本民族之汉称或郡制之名为姓氏者,汉化称儋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儋氏、耳氏,主要分布在今云南少数民族彝族、瑶族中。
二分布:
今浙江省的温州市,山西省的临汾洪洞县辛村镇登临村,北京市的通州区、昌平区,河北省的邢台市、保定市,天津市的宝坻县,云南省的哀牢山地区等地,均有耳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耳元明:(生卒年待考),山东即墨人。著名明朝地方官吏。
耳元明在明洪熙年间(公元1425~1426年)任抚州卫(今江西抚州)断事官知事,官位从八品,相当于县令。
王孙姓 王孙氏家谱 王孙姓起源 王孙姓名人 王孙姓的来源 王孙姓简介
本文2023-09-28 19:57: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