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关系很好的皇帝和亲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历史上有没有关系很好的皇帝和亲王,第1张

雍正和怡亲王(十三阿哥允祥)

直隶总督蔡珽说:“皇上于怡亲王友爱之道尽于极处…………“,朝鲜使臣说:“十三王,总揽天下事”,“胡人(满人)畏王甚于皇帝”

世宗(雍正)之待怡贤王

1、赐府邸在东华门外,赐园林在圆明园旁,赐墓穴在泰陵侧(可惜十三没接受),有值房在养心殿后。曾诗句云“心悬北阙知忠悃,第赐东华表令仪。 禁院联辉双蒂树,上林移植万年枝。”双蒂树,嗯嗯。

2、怡王逝后,置“血泪巾帕”于金棺中,示“永诀”之意;滴泪研磨,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字样。

3、怡王之“怡”字,取《论语》“兄弟怡怡”之说,与雍正之雍,共有“雍雍怡怡”之意。赐交辉园则取《诗经》“棠棣交辉”之说,满是情谊之喻。

4、怡王出巡直隶水利,选派侍卫服侍,每命中使(宫中太监的尊称)前驱置办精美饭食。怡王堪陵,下旨造办处备齐各种外出用品,比如帽架子、打火机、眼罩等。平日所赐,更是数不胜数。

5、怡王死后世宗将其平日进上物件另外收藏一室,不与日常所用掺杂,恐触目伤怀。

6、怡王四年生病,特命贝子弘昌在宫中召集僧道祈祷,并留有画作。七年底怡王病重,令百官每日焚香祝祷。

7、怡王病时,世宗亦有重病,及怡王薨逝,世宗抱病,以每天两千字的频率不断发上谕赞扬怡王盛德,称为“周公”、“宇宙全人”,时间持续到当年七八月份。

8、怡王逝后当天,世宗开始布置后事,预嘱将怡王所留玻璃鼻烟壶放入梓宫中陪葬。

9、怡王逝于五月初四,此后世宗每逢端午,皆“罢称觞”,次年端午时有“节届香蒲陈似旧,供来细葛赐谁先”的痛呼。而怡王逝后的中秋,皇帝便作出“九殿三重谁为友”的哀叹。

10、怡王生前每年生辰、乔迁、册封,死后的初祭、大祭、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出殡,皇帝都有赐诗和祭诗。月祭、四时大祭,全派皇子、亲王。出殡时皇帝带领所有妃嫔、子弟诸侄亲送,写出“生死之难忘者情也”“得贤弟而中道捐弃,朕兄之凉德也”的话,令人肝肠寸断。

11、怡王多次出京,却没留下单独的奏折,连请安折都没有,不知去向也,嘿嘿。(难道是也随葬泰陵了?)

12、怡王的生母追赠皇贵妃陪葬景陵、怡王嫡妃兆佳氏每年生日都有造办处的赏赐记录(后妃都没见有造办处赏赐记录的)、怡王诸子入学与诸皇子的赏赐相同,尚未成年都封以高爵。连早殇庶子都以贝勒礼葬,更有一孙年方一岁,也封为贝勒,朝鲜人称为“非礼太过”。一女封和硕公主,一女虽封郡主但死后得祭文两篇,同固伦公主例。连庶子弘昌之妻,死后亦加祭一次,有祭文。怡王家人之赏,实在无以复加。

13、怡王死后,皇帝命侍卫监视临丧诸臣,有哭之哀者加官,不哀者贬官之说,皇帝之兄诚亲王因“无戚容”而遭圈禁。

14、怡王行册封礼时所派正使为大学士马齐、侧使为领侍卫内大臣马武,俱正一品,礼逾“立后”,灵牌配太庙,行礼以郡王。郡王对怡王灵牌行一跪三叩礼。怡王家庙、所遗贤良寺、各处怡亲王祠,都用王府规制,绿琉璃瓦,设“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牌。

15、怡王病时所用主治医生为太医院使刘声芳,为便于诊治,皇帝特加刘声芳户部侍郎衔。

怡王对世宗

1、世宗即位前怡王给世宗的赠诗有三十二首之多,还经常向四哥请教佛学问题。为侄子弘昼寻医找药,救其命,世宗命弘昼尊称怡王为“父”。

2、世宗即位,怡王总理政务不提,另管内务府、造办处、雍和宫所有事务,皇帝的吃喝拉撒安全保卫全部一肩挑,据我统计造办处档案,雍正元年一月,怡王下给造办处的“王谕”超过一百条,有时候一天达到七八条之多。

3、怡王在王府、交辉园为世宗烧珐琅、存大炮、养戏子、画地图、接待外国使节、留住外官督抚。这哪里还是王府和花园,明明就个紫禁城分部,和各地驻京办的结合。(我要是兆佳氏肯定无语了,没见过在家里放大炮的,也不怕走火!)

4、怡王给四哥设计服装(包括盔甲)、设计龙床(大家忍住,千万别笑哈)、设计轿子、设计眼镜、鼻烟壶、望远镜、印章、玉带等等等等,每次嘱咐的那个细啊。

最强的,他对四哥身体各个部位的尺寸了解极清晰,设计服装的时候张口就是袖子加几寸、腰身瘦几寸,我真的服了!

5、带着四哥的儿子去围猎,包括两岁的儿子福惠也扔给十三带去木兰围场,四哥可真是放心。

6、跟四哥一点也不客气,没事儿去圆明园钓个鱼,还把钓上来的鱼送人。从造办处随便拿个锅碗瓢盆的,也不和四说一声。

7、病重时怕四哥担心,四哥在圆明园他就跑去西山,或者回府。四哥跑回宫中他就让人催四哥回圆明园。身体能动的时候每隔几天强忍病痛去看四哥,等实在不行了,却不肯让四哥来看他。等到快死了,都被抬上太平板了,还派人去和四哥说:“我今天好多了,皇上不要担心。”

8、在身体非常不好的情况下赶去为四哥堪陵,以致一病不起。雍正三年直隶大水,严冬时节亲往赈济,大年三十前一天才回京,又累病了,把四哥心疼得啊!

9、送给四哥的东西都极尽精美,连奏折匣子和封套都好的无可挑剔。所有节年和四哥的生日,都亲自备办各种四哥喜欢的东西,他门下官员供奉给他的礼物,也必定先给四哥过目,请四哥把喜欢的留下。

10、对于四哥看中的官员,都亲自掏腰包赏赐,每次三五百两不止。

11、对四哥不像对皇帝,有意见也不客气,和四哥玩“色变”,四哥有时候很“怕”他老人家,外省督抚有想越过户部直接请皇帝办什么事的,都会被皇帝臭骂,因为十三弟会不高兴。

12、直隶总督蔡珽说:“皇上于怡亲王友爱之道尽于极处。”江苏巡抚张楷(王爷门下)说:“皇上有何事不告诉我们王爷,我们王爷有何事不能奏之皇上。”朝鲜使臣说:“十三王,总揽天下事”,“胡人(满人)畏王甚于皇帝”,“皇帝每见辱于十三王(朝鲜人觉得皇帝对怡王太好,甚至有点不自尊重的意思,是被十三所辱。)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靖难获胜后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经过十多年的策划和后续建设,终于将大明都城自南京迁往北京(京师)。此后京师北京作为大明国都,延续了二百二十四年。成祖及其之后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在此去世。

自迁都后,原大明皇室的家庙----太庙,也从南京迁往京师,供奉明太祖朱元璋以下历代大明皇帝的神主,及太祖追赠的四代祖先(德祖、懿祖、熙祖、仁祖)牌位。

太庙,起源在三代,夏时期就有了雏形,当时称为“世室”,商朝时称“重屋”,周代称“明堂”,自秦汉起,始称“太庙”。这即是帝王家庙,用于祭祀祖先,传承统治合法性。太庙里祖先的牌位,几乎相当于社稷的代指。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兴起于东北的清政权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占据了京师。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占据了京师后,立即将继位不久的顺治帝迎进京师,入居于明皇宫紫禁城,之后又将及清朝前两代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牌位,及清太祖追赠的四代祖先(肇祖、兴祖、景祖、显祖)牌位自盛京(沈阳)原清室太庙迁往京师,摆放进原属于明朝皇室的家庙---京师太庙。

为什么清军刚刚入关,只不过占据了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中原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明朝剩余势力、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等三方统治之下,清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就要急不可耐地将小皇帝接到京师居住,并立马把清朝太庙中历代皇帝牌位奉迎至京师,摆进原本明朝的太庙中?

其实,这个和中华历代传统王朝更替兴亡中所遵循的“顺应天意、传承有序”是分不开的,清朝原本发源于东北,和明朝相互争斗、厮杀了近三十年,在明朝内外交困、被农民起义军攻破京师的情况下,抓住机会,得以入主中原。

为了显示自己夺取社稷是顺应天意,得国合法,那么清朝就必须把自己包装为明朝得合法继承者,以此获取程序上的正义性。这也是为了以后争取天下人心最有利的手段。

而太庙,及其所供奉的皇帝牌位,差不多可以算作江山社稷的化身。清朝是以接受明朝大臣(吴三桂)借兵复仇的名义出兵关内的,在击败李自成起义军之后,顺势占领了京师,并以明崇祯帝已死,明朝已亡(其实南方明朝剩余势力还很强,不过多尔衮当看不到)的理由,宣布清朝接替了明朝的传承,成为中原新的主人,作为新一代王朝,来统治天下。

所以,将清朝的皇帝牌位摆进太庙,就是向天下宣布,清朝已经接替明朝,顺治帝也成为新的天子,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正统。

虽然在实际上清朝对于前明宗室皇族大加杀戮,恨不得斩草除根。但是表面上,对于毫无危害的明朝帝陵、太庙,清朝统治者为了表示尊崇,并拉拢汉族官员及民众,还是加以保护、修缮,表明自己是继承明朝的正统地位,天命所归,同时也是收买广大汉族士绅民心。

但是清朝已经占据了京师,将来还要继续南下,攻取中原及南方,皇帝也来到京师住进皇宫,前代皇帝的神主也摆进了太庙。即使在尊崇前明皇帝,也不可能让他们的神主继续摆在太庙,和清朝皇帝的神主放在一起。

于是,清朝统治者有样学样,学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创明朝时,在南京另立历代帝王庙,把元朝部分皇帝神主和之前各王朝开国或者中兴皇帝的神主一同安放供奉的做法,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首先将崇祯帝的神主供奉在明朝于嘉靖十年(1531年)于京师(北京)所修建的历代帝王庙中,八月,明太祖的神主也被移到历代帝王庙供奉。

1形容居所的成语

安常处顺 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

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家落户 安:安置;落户:指定居。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四章:“台湾每年可收二三季,我们去只要辛苦得几个月,就可以安家落户了。”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

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白云亲舍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楚棺秦楼 旧时指歌舞场所,也错指 居住的地方。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楔子:“这里是官府黄堂,又不是秦楼楚馆。”

楚馆秦楼 楚馆: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美人入宫;秦楼: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穆公建楼给她居住。指歌舞妓院场所。

出处: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也不知他在楚馆秦楼贪恋着谁,全不想养育的深恩义。” 洞天福地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

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出处: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福地洞天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出处: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根生土长 当地出生长大。

也指世代居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他又不是咱们家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

广夏细旃 高大的房屋,精致的毡毯。指居住条件优越。

出处:语出《汉书·王吉传》:“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在前,劝诵在后。”颜师古注:“广夏,大屋也。

旃,与毡同。” 虎窟龙潭 窟:洞穴;潭:深水池。

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出处: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怕筑成传说墙,愁扳折朱云槛,急跳出虎窟龙潭。” 荒无人烟 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出处:穆欣《南线巡回·解放西昌之战》:“部队指战员忍饥受寒,翻越高达四千二百多米荒无人烟的大山。”

鸡栖凤巢 栖:居住。鸡住在凤凰的窝里。

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据高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角巾私第 角巾:古时隐士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私第:私人住宅。

脱掉官服,戴上头巾,居住在私宅。指闲居不仕。

出处:《晋书·王濬传》:“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 金屋藏娇 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

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

也指取妾。 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旧地重游 重新来到曾经居住过或游览过的地方。 居大不易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

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 累块积苏 重迭的土块和堆积的柴草。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简陋。

出处:《列子·周穆王》:“帝之所居,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 累苏积块 重迭的土块和堆积的柴草。

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简陋。同“累块积苏”。

出处:清·钱谦益《自拂水步至吾谷登南岩憩维摩寺》诗:“恍然生身 上,累苏积块何足省。” 龙潭虎窟 潭:深水池;窟:洞穴。

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 枇杷门巷 旧时指 居住的地方。

出处: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门里闭门居。” 三迁之教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食毛践土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

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体国经野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

泛指治理国家。 出处:《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天下为家 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

2关于帝王的词语

关于帝王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爱国如家: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爱民恤物:恤:怜惜;物:自我以外的人或环境,指众人。爱护和体恤百姓。旧用为对帝王、官吏的赞辞。

白龙鱼服:鱼服:穿起鱼的外衣。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百兽率舞: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包元履德:元:善。指心怀善意,行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古代对帝王的谀词。

补过拾遗: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不刊之典: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不刊之书: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不迁之庙: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祧之宗: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

不祧之祖: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草庐三顾: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朝奏暮召: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朝奏夕召: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称孤道寡: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乘舆播迁:乘舆:帝王坐的车。指帝王流亡在外。

乘舆播越:乘舆:帝王乘坐的车;播越:离散,流亡。指帝王流亡在外。

赤心报国: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出警入跸:警:警戒;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指旧时帝王外出和回来时,路过的地方严加戒备。

出震继离:指帝王登基即位。

传圭袭组:指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创业守成:创建帝王基业,保住已有的地位。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垂裳而治:垂衣而能治理天下。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赐茅授土: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丹书白马: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丹书铁契: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丹书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弹压山川:旧时形容帝王的威力很大,足以制服山河。

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3描写帝王的成语

爱国如家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出处:汉·荀悦《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书·刘聪传》:“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

白龙鱼服 鱼服:穿起鱼的外衣。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

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昔日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 百兽率舞 各种野兽,相率起舞。

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出处:《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补过拾遗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

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出处:《汉书·汲黯传》:“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不刊之典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出处:《梁书·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 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不迁之庙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祧之宗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 出处: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曾文正公略师班氏,其文规恢闳阔,遂崒然直哜两汉,况进于此者邪?故今断以马、班、韩、欧为百世不祧之宗云。”

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

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出处:《宋史·礼志九》:“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太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长驾远驭 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羁縻边远地区。

出处:清·龚自珍《安边绥远疏》:“虽有长驾远驭之君,乘兵力之盛,凿空开边,一旦不能有,则议者纷纷请弃地,或退保九边已耳。” 长辔远御 ①放长缰绳,驾马远行。

比喻帝王用某种政策、手段羁縻边远地区。②比喻驾驭创作手段从容达到写作的理想境界。

出处: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长辔远御,妙略潜授。” 朝奏暮召 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

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出处: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扞主父偃呴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

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朝奏夕召 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出处:见“朝奏暮召”。 称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称。

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出处:元·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三折:“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我关某疋马单刀镇荆襄。” 称王称霸 王:帝王;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比喻凭借权势横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脑自居。 出处: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宋·汪元量《读史》:“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 赤心报国 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

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出震继离 指帝王登基即位。 传圭袭组 指取得功名。

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出处:明·宋濂《送黄仲恭赴官馀姚序》:“士君子非以传圭袭组为难,能世其德业为难。”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赐茅授土 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出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

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出处:《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

4形容居所的成语有哪些

安堵如常居无求安暮云亲舍香闺绣户

释义

1安堵如常:堵:墙壁,居所。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2居无求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3暮云亲舍:亲:父母,亲人;舍:居所。比喻客居他乡,思念亲人。

4香闺绣户:闺:女子住房。华美溢香的大家闺秀的居所。

5安常处顺: 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6安家落户: 安:安置;落户:指定居。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7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8白云亲舍: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9楚棺秦楼:旧时指歌舞场所,也错指 居住的地方。

10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5描写楼阁的词语

宝殿珠楼 贝阕珠宫 背山起楼 比屋连甍 碧瓦重檐 碧瓦朱甍 飞阁流丹 飞檐斗拱 飞檐流阁 飞檐翘角 粉妆玉砌 凤阁龙楼 富丽堂皇 干霄拂云 干霄凌云 桂殿兰宫 红粉青楼 红墙碧瓦 画栋雕梁 栉比鳞次 重楼叠阁 重楼飞阁 重楼复阁 重檐碧瓦 朱阁青楼 朱门绣户 朱甍碧瓦 瑶台琼室 云窗雾阁

飞檐反宇:飞檐:屋檐上翘其角更加突出,犹如飞翼;反宇:屋檐上仰起的瓦头。屋檐上翘,瓦头仰起。形容楼阁、宫殿等建筑外形精巧美观。

凤阁龙楼:帝王居住的楼阁。

画阁朱楼:彩绘装饰的楼阁。形容精巧豪华的建筑。

阆苑琼楼:阆:空旷,宽阔;琼:赤色玉。广大的园林,华美的楼阁。传说中的神仙住处。也指皇帝贵族的宫苑。

龙楼凤阁: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琼台玉阁:琼:美玉。指神话故事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堂皇的建筑物。

琼台玉宇:琼:美玉;宇:屋檐,引申为楼房。指神话故事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堂皇的建筑物。

山外青山楼外楼:山外有青山,楼阁外还有楼阁。比喻优秀之中有优秀,先进之中有先进。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形容亭台楼阁之多。

雾阁云窗:云雾笼罩的楼阁门窗。指高楼。

仙山琼阁: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雨栋风帘:形容高敞华美的楼阁。

雨帘云栋:形容高敞华美的楼阁。

玉楼金殿: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

玉楼金阁: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

玉楼金阙: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

云窗雾阁:为云雾缭绕的窗户和居室。借指高耸入云的楼阁。亦指建于极高处的楼阁。

云窗雾槛:为云雾缭绕的窗户和居室。借指高耸入云的楼阁。亦指建于极高处的楼阁。

朱楼翠阁:红色和青色的楼阁。指华美精致的建筑。

朱楼绮户:富丽华美的楼阁。

朱榭雕阑:朱:红色。形容楼阁漆红饰绿,建筑豪华富丽

希望能帮到你!

6描写"帝王"的成语

1、爱国如家[ ài guó rú jiā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2、称孤道寡[ chēng gū dào guǎ ]: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3、二帝三王[ èr dì sān wáng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4、富有四海 [ fù yǒu sì hǎi ]:有:占有,享有;四海:指全国。充分享有全国的一切财富。旧时形容帝王最富有。

5、昏庸无道 [ hūn yōng wú dào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

6、圣帝明王 [ shèng dì míng wáng ]: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

7形容帝王的成语

爱国如家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白龙鱼服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百兽率舞 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稗官野史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

补过拾遗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

称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8形容“帝王”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帝王”的成语有:飞龙在天、宫邻金虎、尧天舜日、知人善任、节俭爱民、为人苛察、内政修明、宽厚著称、勤政爱民、事必躬亲。

1 飞龙在天fēi lóng zài tiān:比喻帝王在位。

2 宫邻金虎gōng lín jīn hǔ: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3 尧天舜日yáo tiān shùn rì: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尧、舜在位的时期。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时候。

4 知人善任zhī rén shàn rèn: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 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5 为人苛察wei ren gou cha:比喻为人不能太过精明苛察,容易没有朋友。

6 内政修明nei zheng xiu ming:比喻帝王对处理内政很拿手。

7 宽厚著称kuan hou zhu cheng:比喻帝王仁心宅厚。

8 勤政爱民qin zheng ai ming :比喻帝王处理政务爱民如子。

9 事必躬亲shì bì gōng qīn: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9关于帝王的词语有哪些

爱民恤物:ài mín xù wù 恤:怜惜;物:自我以外的人或环境,指众人。爱护和体恤百姓。旧用为对帝王、官吏的赞辞。

白龙鱼服:bái lóng yú fú 鱼服:穿起鱼的外衣。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稗官野史:bài guān yě shǐ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爱国如家:ài guó rú jiā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补过拾遗:bǔ guò shí yí 拾遗:纠正帝王的过失。填补、纠正帝王的过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缺点。

不刊之书:bù kān zhī shū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不迁之庙:bù qiān zhī miào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祧之祖:bù tiāo zhī zǔ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草庐三顾:cǎo lú sān gù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垂拱而治:chuí gǒng ér zhì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丹书铁契:dān shū tiě qì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1690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浙江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东晋

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

南北朝

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灵隐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

北周武帝年间(561-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此次法难称为北周武帝灭佛。这次法难对北方寺院打击很大,南方寺院稍好。有些胆小的僧人,风闻法难之声,便悄悄溜走,还俗的还俗,隐居的隐居,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恢复佛教,派僧人慧诞法师来杭弘扬佛法。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寺庙内的钟声冷冷清清,烟火熄灭。

五代十国

吴越王钱缪时,该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字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吴越王钱弘从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只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

北宋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赐名"景德灵隐禅寺"。

天圣八年(1030年),因灵隐寺斋僧施粥的需要,将位于杭州、秀州(今嘉兴)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佘亩,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

景佑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制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

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

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人藏。末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人《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圣地。

南宋

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和孝宗时常到灵隐寺进香,闲暇之际,挥洒翰墨。宋理宗把显亲禅寺原有的大雄宝殿改名为“觉皇殿”,另外赐书“妙庄严域”四字。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亲临灵隐,宣慧远奏对,又赐号“瞎堂禅师”,改法堂名为“直指堂”,又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宋理宗赐号的"觉皂殿"蠹朽倾颓,重修,历时四年,于元仁宗皂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尽管住持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仅建了方丈室与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把灵隐寺住持见心来复召京说法,轰动朝野,四众归敬。明太祖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授以金褴袈裟,并命他撰"正心"、"崇本"、"观道"、"敬贤"四箴。

明代初创之时,崇尚佛法,不久,就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的措施。灵隐寺僧十白"法难"惨剧再一次降临,便主动把宋时朝廷所赐的杭、秀(今嘉兴)两州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灵隐寺僧的这种做法,深得明太祖赏识,所以他把其中的部分田地赐还给灵隐寺。洪武三年(1370年),灵隐寺失火,损失较重。

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禅寺"。因一时资金不足,佛殿内的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毕,由僧善才募施装修大佛诸天及诸供具。觉皇殿总是多灾多难,至宣德五年(1430年),觉皇殿再次毁于火。

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昙缵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

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这时,寺内已恢复建有弥勒阁、莲峰阁、千佛殿、延宾水阁,望海阁及白云庵、松源庵等,稍具旧时规模。

隆庆三年(1569年),灵隐寺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

万历十一年(1583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大殿仿唐而建,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

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在弥勒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方丈室。方丈室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为之撰记。

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遭灾祸,全寺失慎于火,除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外,其余悉付祝融之口。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时,驾幸灵隐寺。当时的住持是谛晖,请康熙皇帝题一块匾额。康熙亲书"云林"二字,灵隐寺遂改名为"云林禅寺"。之后,康熙皇帝在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又三至灵隐,均有记游诗文留下。

乾隆初年,住持巨涛,嗣法谛晖,博涉群书,于佛学造诣颇深,为朝野所重。当时的光禄少卿扬州的汪应庚来游灵隐,与巨涛一见如故,捐资重修大雄宅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鹫峰径等,总共用去费用二万余两银子。从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至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历时三年。

乾隆年间,乾隆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驾幸灵隐,都有诗留下,刊刻于石。

嘉庆二十一年(816年)秋,灵隐寺毁于火。这次的修复工程,自清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七日始,至道光八年(1828年)四月十六日止,共用银十三万七千余两,使得灵隐"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

道光十四年(1834年),阮元为浙江巡抚,对灵隐关照有加。他主持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议藏灵隐,故建了"灵隐书藏"。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毁,灵隐寺仅存天王殿与罗汉堂。灵隐书藏中的珍贵藏物大量流人民间乃至湮没。

宣统二年(1910年),昔征重建大雄宝殿,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是清廷从美洲购买而得,原系修理颐和园的,因时局不稳,无法整修,故而南运杭州,修建灵隐。

民国

民国六年(1917年),建大悲阁。

民国廿五年(1936年)冬,罗汉堂失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韦驮像。

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一月,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灵隐寺内的客堂、伽蓝殿、梵香阁及东山门,因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

建国后

解放之后,由于灵隐寺大殿遭受白蚁蚀蛀,大殿正中部分倒塌,佛像被压毁。1952年夏,由民政厅组成"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由政府拨款,经两年多时间,大殿竣工。有关大殿佛像的塑造问题,也得到时任总理周恩来的亲自批示。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开始进行全面整修,共耗资130余万元。寺内佛像,全部贴金,石塔与经幢等进行保护性整修,并对飞来峰造像进行修补。这项修复工程于1980年结束。

1982年,实行"双轨制",对外有"十方丛林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经费来源方面,通过实行"门票制"(香花券)。

1987年实施的《灵隐寺总体规划》(即十年规划),在杭州市佛教协会支持下,监院根源、继云、体严率两序大众,并得到海内外众多佛弟子的护持与关心,全面整修了大雄宝殿,将佛像进行了重新贴金工作。

1998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他引领一些有才识的僧众骨干,充分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按"伽蓝规制",纵深布局,完善古刹的庄严氛围,重建了藏经楼。

1951年成立洪湖县时,由沔阳、嘉鱼两县划来部分地区合并为洪湖县第二区,辖龙口镇和堤街、高桥等乡。1958年改龙口公社。1961年改龙口区,原4个管理区改为5个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复称龙口公社。1984年分置龙口镇和高桥、堤街、和里3乡,1987年组建龙口镇。

1996年,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辖蒋家墩、十屋、八屋墩、刘家边、高峰岭、汪家洲、杜家洲、肖家洲、群台、中村、堤街、红洲、王家庙、月华、民心、王家边、套口、华严、双潭、双桥、下街头、粮洲、老洲、金家堤、河岭上、鲤鱼湖、傍湖、利国、乌沙、送奶洲、宝塔洲31个行政村和龙口居委会。

2004年,镇政府驻龙口,人口49191人,面积1435平方千米,辖龙口1个居委会和五星、良洲、老洲、金星、河岭、双湖、傍湖、利国、乌沙、送奶、堤街、洪洲、月华、同兴、华严、套口、双坛、双桥、高陆、石屋、八屋、群合、高洪、刘家、高桥、群兴、三洪、汪塔、蔬菜、宝塔、王家庙、王家边32个行政村。2005年,人口52173人。

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21083102:~001 121龙口街道居委会 ~200 220高陆村 ~201 220石屋村 ~202 220八屋村 ~203 220群合村 ~204 220高洪村 ~205 220刘家村 ~206 220高桥村 ~207 220农联村 ~208 220群星村 ~209 122三红村 ~210 122堤街村 ~211 122红洲村 ~212 122王家庙村 ~213 220月华村 ~214 220同兴村 ~215 220王家边村 ~216 220华严村 ~217 220套口村 ~218 220双桥村 ~219 220双潭村 ~220 220五星村 ~221 220良洲村 ~222 220老洲村 ~223 220金星村 ~224 220河岭村 ~225 220双湖村 ~226 220傍湖村 ~227 220利国村 ~228 220乌沙村 ~229 220送奶村 ~230 220宝塔村 ~231 220蔬菜村

王家庙村是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郑家寨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40310126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403。邮政编码为2535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4,车牌号码为鲁N。王家庙村与郑家寨村、前后张村、小郑家村、后李家村、前李家村、王世言村、北姚村、张家庙村、栾家村、高士风村、李士若村、李五清村、小葛家村、陈大亮村、小周家村、张贩村、李廷辉村、杨马二庄村、官道魏村、赵绪家村、李金池村、三教堂村、大吴家村、西蔡家村、东蔡家村、钟家寨村、大单家村、白家庄村、公路韩家村、大马家村、帽张家村、汪家村、封家村、小单家村、洼李家村、大邱家村、王美韩村、王家庄村、杨张寺村、吴辛家村、刘楼村、芦家村、纪家村、蛤蟆街村、李红家村、南姚家村、谷家村、小马家村、前秦村、后秦村、李家坊村、张高村、西马家村、东祝村、西祝村、小孙家村、李家庄村、老官张村、老官陈村、赵辛村、碱场店村、姜复初村、胜刘家村、门楼徐家村、小夏家村、台家村、张挂村、东傅家村、西盐场村、东盐场村、后王寨村、东王寨村、西王寨村、东霍寨村、西霍寨村、尚家庵村、罗家院村、乔家庄村、鸦虎寨村、刘家纸坊村、小韩家村、小郭家村、后侯村、前侯村、三肖村、东金傅寨村、西金傅寨村、杨冲霄村、穆家村、大宗村、赵玉枝村、小魏村、邓家村、张丰池村、小王家村、阎傅楼村、苗家村相邻。

王家庙村附近有东方朔公园、金庄龙虾旅游观光园、陵县文博苑、源盛泰旅游风景区、薛庄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旅游景点,有陵县神头香椿、陵县西葫、干烧冬笋、老唐烤鸡、徽王庄玫瑰香葡萄等特产。

历史上有没有关系很好的皇帝和亲王

雍正和怡亲王(十三阿哥允祥)直隶总督蔡珽说:“皇上于怡亲王友爱之道尽于极处…………“,朝鲜使臣说:“十三王,总揽天下事”,“胡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