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内容,习俗的含义和人们是怎么做的。
春节习俗有:
一、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二、贴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三、守岁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四、放爆竹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五、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六、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七、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中国的春节也叫农历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大约在公历二月左右。它是属于庆贺性的节日,是以庆祝过去一年农业丰收,人畜两旺,并祈愿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所以它形成了连续性或系列性的喜庆活动的特点。
中国人过年有很多习俗,而且由来已久。早在中国古书《周礼》上就有记载。“年”是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头上长角,十分凶残,每到冬末春初便跑出来伤害人和牲畜,所以人们便聚到一起防卫它,据说它很怕火、声响和红颜色,因此过年时人们要放爆竹,贴春联。中国人过年的风俗习惯大致有以下一些:
一吃年饭和守岁。中国过年的庆贺活动是从十二月三十日开始的,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叫除夕。过去,在这一天,家家要做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墙上挂上祖先像或家谱,屋内屋外供奉各种神佛。全家人在家长带领下,要先向祖先和神佛行礼祭拜,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饭”。现在人们不再注重祭祖拜神了,但丰盛的年饭一定要吃的,因为这一天是全家人团圆相聚的日子,在外面工作或学习的人,要在吃年饭前赶回家里,此时亲人们久别重逢,品尝着美味佳肴,喝着各种各样的美酒,真是说不完的快乐和喜悦。
年饭吃的食品,中国各地有所差异。有的地方在饭菜中一定要有鱼,因为中文“鱼”和“余”是同音,人们利用谐音,表示“吉庆有余”;也有的地方要吃年糕,因为“年糕”和“年高”也是谐音,表示年年增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步步高;还有的地方要吃丸子,因为丸子是圆形的,意味着“合家团圆”。在中国北方,到了午夜十二点时,要吃饺子,它的寓意,一种说法是:饺子是皮包着馅,是把过去一年中的琐琐碎碎不顺心的事,都包在饺子里吃掉,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还有一种说法是,饺子形状像金元宝,人们吃这种食物,意味着元宝滚滚,发财多福。在台湾祭祖时,有在供品中放一碗插着花朵的米饭的习俗,这叫“春花饭”。因闽方言中“春”与“剩”音近,意味着年年有剩余。还有的地方,用柏枝插上柿子和橘子,意思是“百事吉祥”。
除夕晚上全家人是一夜不睡觉,称作“守岁”,据说此种习俗始于1500多年前南北朝时代。此夜,华灯璀璨,室暖茶香,水果糖点齐全,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或打麻将,或玩扑克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或促膝谈心,孩子们也尽情戏耍,真是其乐融融。
到了夜里12点,新的一年开始了,这时鞭炮齐鸣,华灯放亮,人们的欢乐达到了高潮,大家互相拜年,恭贺新喜,祝愿美好的未来。这时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些钱,叫作“压岁钱”,钱装在红色袋中,被称作“红包”,孩子们得到“红包”,更是欢乐无比。
二贴门神、“福”“寿”字和挂“吊钱儿”。由于过年是庆贺一年的丰收,,并祝愿新的一年幸福健康,于是人们把红纸裁成方形,写上“福”、“寿”大字,贴在房屋各处,取“多福”“长寿”的意思。有时还故意把“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倒)了”。同时春节还有驱灾避邪的内容,人们把门神的画像,贴在门的两旁,意思是有门神站岗把守,各种害人的大鬼小鬼不能进宅,所以一家人会平平安安。所谓“吊钱儿”,是用彩色纸刻的窗花,贴挂在门、窗上,上面刻的字多为“四字格”,如,“合家欢乐”,“金玉满堂”,“日进斗金”,“五谷丰登”等。这种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剪纸,配上大红春联,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红火、喜庆。
三贴春联。春联也叫对子,是把红纸裁成长条,用毛笔写上各种吉祥语,贴在门的两侧,门上面再贴一短条,叫横批。此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年”怕红色,所以要贴红春联,也有人说,是来自古代“桃符”,是为了驱鬼避邪。春联是一种独特的中华文化,上面的词句充满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例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千里春风传捷报,满天瑞雪兆丰年”。“四季春为首,五福寿当先”等。另外,人们还把红纸裁成长条,写上吉祥语,到处张贴,比如,在一出门的地方,贴上一条“出门见喜”,在屋内稍高一点的地方,贴上一条“抬头见喜”,在养猪的地方,贴上“肥猪满圈”,在车马棚内贴上“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有的商家为了祈求新的一年买卖更加红火,写上“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总之,人们想尽办法制造喜庆快乐的氛围,表达着祈求平安、吉祥、富裕、健康的心情。
四贴年画。春节时家家都要贴年画,年画也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年画的内容也是吉祥喜庆,比如,画上一个胖男孩,抱着一条大鲤鱼,意思是“年年有余”。画五个蝙蝠,寓意是“五福临门”。画松树和仙鹤,寓意是“松鹤同春”,表示健康长寿。屋内贴上各种年画,更增加了喜庆的气氛。长期以来,中国年画形成了独自风格,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出现了山东潍坊,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各具特色的传统年画名生产家。
五放鞭炮。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也是一种盛行的活动。据说这种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时是燃烧竹子,使其发出“噼啪”声,借以驱逐怪兽,所以它的名字叫“爆竹”,现在人们已不再烧竹子了,改放火药做的鞭炮。
六舞龙灯,耍狮子。龙是中国人喜爱的吉祥动物,春节时,人们用竹条、布、绸等各种材料,做成龙灯,内燃蜡烛或放电池灯,舞动起来,很是好看。狮子原产地不是中国,它是从波斯传入,唐代时就有了舞狮了,舞狮是由几个人来表演,他们披着狮装,模仿狮子跳跃、搔痒、翻滚等各种动作,有的狮舞演员,还在很高的木桩上表演一些惊险动作,煞是好看。
七拜年。这是春节活动中另外一种重要活动。首先,拜年要在家庭内部进行,一家之内,按照老幼辈分,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在过去,是要磕头的,现在也要行礼问候。到了一月一日元旦,亲戚朋友间要互相走动拜年,这是很重要的社交活动,是一种礼尚往来。人们常常带一些节日礼品,彼此祝贺新年,增进友谊和亲情。
八春节还有一些禁忌。因为春节是一个快乐喜庆的节日,所以人们在语言中,要说吉利快乐的话,像“福” 、“禄” 、“寿” 、“喜” “财”等字眼。人们厌恶的“病”“死”“丧”“败”“破”“倒霉”等字是绝对不能说的,唯恐这样的话语,会给人带来灾难和不幸。家里大人怕孩子不懂事,不小心说出这样话,于是在墙上贴一纸条,写着“童言无忌”,意思是孩子的话是不算数的,说了没关系,以此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春节的习俗有;
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5团年饭
吃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
参考资料:
过年饺子 北方人的习惯,除夕晚上要吃饺子。按老习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家里就得开始包饺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饺子。这两顿的饺子比较特别,要随机包进硬币、糖果、年糕、红枣、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币代表来年不愁钱,小孩子吃到年糕会长个,吃到糖果则预示着甜甜蜜蜜。大家吃吃笑笑,小孩们更是不为吃饺子,就是相互攀比谁吃出的吉祥物多。 除夕祭祖 年三十要吃饺子,但比饺子更重要的是祭祖,这可是除夕夜最不可少的事情。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正间地的墙上,安放供桌,摆好供品。年夜饭之前得放鞭炮,家中的男性得祭拜祖先,小孩和妇女是不能参加的。祭祖就要磕头,这磕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按家中的辈分高低,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跪拜,表情要肃穆,穿戴也得整齐。 忌讳 从除夕晚上开始,就算进入新年了,在说话和生活中就有很多禁忌。比如蒜不能叫蒜,\“蒜”和\“散”谐音,过年讲究团圆哪能说离散呢,所以蒜就得说\“意和菜”;东西吃完了,不能说\“完了”或者\“没了”,要说\“不多了”或者不说;吃的花生皮、瓜子皮等,不能用扫帚清扫,因为会把福气财气洗扫没了,只有初三放鞭炮送神之后,才可以动扫帚、添水缸;不能使用刀叉,有的人家甚至连药不能吃。另外,说话带脏字或者打架等等,都是大忌,总之和过年的喜庆气氛不协调地,都是禁止的。 压岁钱 压岁钱,这大概是孩子们喜爱春节的最重要的理由了。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按照习俗,第一个包着压岁钱的红包往往都是父母给的,往往在年夜饭之后,父母就给孩子们发放红包和糖果,另外还有人家习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者新衣服的口袋中。
有民谣道出黑龙江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x0d\ 小年祭灶\x0d\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黑龙江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x0d\ 扫尘\x0d\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x0d\ 春节的准备\x0d\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x0d\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x0d\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x0d\ 贴春联 \x0d\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x0d\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x0d\ 福倒(到)了 \x0d\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x0d\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x0d\ 请财神\x0d\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x0d\ 祭神祭祖\x0d\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x0d\ 守岁与“年夜饭”\x0d\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x0d\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x0d\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x0d\ 放鞭炮\x0d\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x0d\ 初一初二不扫地\x0d\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x0d\ 拜年\x0d\\x0d\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x0d\“破五”吃饺子\x0d\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河北、山西、内蒙、东北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祭祀祖先时用,将其称为yun,我理解应为:“殒”,也有人解释为“云”,上面写着“昔故本音 × 氏门中先远历代宗亲”,类似于昭穆表,或世系表的一张纸。
初六晚上会撤供。
撤供时只撤掉供碗把悬挂的家谱取下从下向上卷好放在供桌上原来的位置,两边的配屏不动香炉烛台保持原样,收起一切供器和家谱。这样规矩的人家都有接神送神的规矩。供家谱,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同时也寄托了后辈对来年的幸福安康的希望。
供老祖宗最好的时间就是除夕的早上。因为据说在神灵世界,只有除夕这天才会给灵体们放假,它们才能收取人们烧过去的纸钱和贡品。有些人总会提前几天去祭祖,这样是不对的,做事要做到点上才最管用。中国人最讲“百善孝为先”和“仁义礼智信”,故此,春节一定要首先供奉祖先,也就是一家人的老祖宗!供奉祖先的意义一是在于体现“大孝”的传统。二是求得祖先对子孙后代的保护!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春节习俗的内容,习俗的含义和人们是怎么做的。
本文2023-09-28 19:53: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