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姓氏起源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2]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文化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10余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当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这段时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2005年10月20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宣布,中国的孔子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的族人传承至今已繁衍有82代。孔子世家谱自明朝以来,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孔子后代展开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续修孔子世家谱工作,宁陵县孔子后裔专门召开了宁陵派宗亲大会,参与家谱续修工作。目前,孔子的后裔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在宁陵,作为一支圣人孔子嫡裔的重要分支——宁陵派①,自唐朝迄今已经1300多年,成为孔子后裔中重要的、影响较大、人数众多的大宗派。据《孔氏家族体系考略》记载:“宁陵派,三十五代贤后。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商丘县、柘城县、洛阳县、淮阳县、洛宁县、封丘县、安徽太和县、山东曹县、荷泽县、河北长垣县、沙河县、邯郸县、隆平县、刑台县、尧山县、瑶山县、吉林九台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为什么孔子后裔会在宁陵形成庞大且有重要影响的宁陵派呢?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御敕在宁陵县孔集建孔庙?为什么孔子的子孙有两公三侯葬在孔集?孔集原名褚堌村,为什么后来改名孔集村了呢?这,都要从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葬在宁陵说起。 2006年12月24日,笔者专程赶到孔集乡孔集村寻访千年褒圣侯墓遗址及孔子后裔在宁陵的情况,一一解开了上述谜底。千年褒圣侯墓
初到孔集,笔者并不太清楚孔子后裔都居住在哪里。于是,走到孔集乡政府附近向街上的群众询问。他们告诉笔者,孔家的人在孔集多的很哪!从310国道向北、乡政府向东,整个孔集东村都是孔家的人。按照他们的指点,在孔集东村,笔者找到了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知。
孔令知,今年65岁,孔集村村委委员。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却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在他的家里,笔者竟然看到了他珍藏多年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共计8卷。在了解到来意后,他进入内室拿出了一个用硬牛皮纸包裹整齐的包裹,小心的打开,那纸页微微泛黄、略显破旧、并有稍许残缺的孔氏家谱跃入眼帘。 孔子第76代孙孔集孔令知讲解孔氏宁陵派渊源
据孔令知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仅存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最近一次续修孔氏家谱,山东曲阜多次来人查询、复印这套家谱。
从这套家谱开始,孔令知翻开其中的内页找到相关内容,开始讲述宁陵孔氏后裔的渊源和发展。他说,以前孔集有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的墓地和文庙,规模很大。孔氏宁陵派的开启,就与褒圣侯墓建在宁陵有关;孔集文庙还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御批敕建成的。
郭文德说,当年的褒圣侯墓就在今天的孔集卫生院院内
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褒圣侯墓是孔子33承嗣嫡代孙孔德伦的陵墓。孔德伦,字大经,世袭封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奉敕迁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天授二年(691年)去逝,享年71岁,葬于此。据记载,褒圣侯墓高3米,周围40米,砖包。墓前有石桌、石凳。神道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猴、石蜡台,工艺精致,惟妙惟肖。正门有石牌坊。墓区占地五顷四,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举行大祭,方圆百姓来这里朝拜,香火缭绕。墓北有文庙,三间大殿,东西廊房,五脊六兽,古朴壮观。②今天的孔圣庙的遗址处只能看到当年庙上拆下的古砖了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御敕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呢?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孔令知请出孔家家谱宁陵卷的主编、孔集乡中退休老校长郭文德介绍。郭文德也在孔集集上住,因学识渊博,又是孔家外甥,他多次参与搜集、整理孔氏宁陵派的相关资料,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今年又主持召开了宁陵孔氏宗亲大会,着手孔家家谱宁陵卷的续修工作。郭文德以对孔氏宁陵派历史渊源和孔家世传典故的熟知,向笔者娓娓道来:
隋灭唐兴,历史变迁。孔德伦当时还是世袭隋朝的绍圣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封为褒圣侯。对此,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曾撰书《孔子庙堂碑》,碑文内容是记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孔子庙堂碑》于唐武德九年刻,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
唐朝初年,国内局势及其动荡,外忧内患,极具军事、领导才能的李世民通过东征西战赫赫战功和“玄武门之变”取得帝位,唐高祖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一边理顺朝政,一边强化军事征战,讨伐叛乱。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辽海兵乱,山东也政局动荡,不服从唐朝统治,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向东征伐辽东(我们常说的薛仁贵征东,即是从此发迹)、平抚山东。皇帝出征,程咬金率其婿孔德伦跟随。当大军行走至古宋国西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东南4里(今史张楼与黄楼北地)时,安营下寨住宿,孔德伦这时却得急病病故。因征战行程吃紧,临时将孔德伦寄埋到了宁陵。这么重要的人物埋葬,当然不同于一般百姓,尽管时间紧迫,李世民还是命令地方官员建了一个寺庙“寄骨寺”,寄放孔德伦的尸骨。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只听其音、不辩其意,便成了“己古寺”。
再说大军平叛凯旋归来,唐太宗李世民回到长安。想到自己的重臣孔德伦还在宁陵寄埋,于是命令程咬金料理后事,御批白银10斤,就地隆重厚葬孔德伦。程咬金射箭点穴,给墓地选风水宝地。程咬金从寄埋孔德伦尸骨的小吴“寄骨寺”前向西射箭,结果箭落在褚堌村十字街处。村人以为侯爵阴阳宅基均为五顷四,恐怕村子划在墓区之内,家园外迁。再者,十字街处也不能埋人。于是,把箭悄悄挪到了村南今天的孔集乡政府、乡卫生院处。差官追箭至此,即为墓穴。建褒圣侯悬棺墓,童男童女各8个殉葬,盛礼殡埋后,留杨虎一队守护墓地。西到杨庙集,南到周式碑,东到小吴庄,北至宋胡同,方圆七里之内不完皇粮,只交一部分祭田钱(相当于祭祀招待费用)。
关于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还有个说法。据《唐史·名人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因辽海兵乱,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危害孔子后裔;又因为孔子的先祖曾被封于宋,诏令褒圣侯孔德伦迁到古宋之地,暂避兵乱之祸。“太宗曰:‘宋,亦尔先人微子所封之地。’诏居中土。”③孔德伦遂率家南渡黄河,迁居宁陵之褚堌村,“袭于此,是为宁陵阙里”。唐太宗十一年诏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此后世召孔氏子孙朝会之始。敕其在当地建孔庙,赐予祭田,供奉祖先。天授二年(691年)孔德伦“寿卒于官寓”,享年71岁,葬宁陵县褚堌村。武则天10月20日赐葬孔德伦玺、书、衣服等。
以上两种说法,内容虽然不尽相同,而褒圣侯孔德伦死后葬于褚堌村,却是公认的。从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的褒圣侯墓碑文和《唐史·名人志》记载内容来看,《唐史·名人志》记载的迁居原因更权威、可信。
唐朝以后,褚堌村的孔宪禄(四品奉祀官)和商堤口的解老总主持扩建村落,挖壕筑寨,使村庄面积达十六顷之多。原有48户人家。以后孔姓人家迁入繁衍较多,逢集逢会,遂将褚堌村改名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对而称孔家集为大孔集,现简称孔集。④ 孔氏宁陵派的源头
孔德伦在宁陵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孔崇基在云南做官,“中宗嗣圣十二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受朝散大夫。初武后时,封先圣为道隆公;至是,以邹鲁百户为采邑。年五十六卒,葬宁陵父墓东。”⑤二儿子孔子叹摄宁陵祀事,“年七十九卒,附葬父墓东。”两人去世后,都在孔集与父亲合葬。
孔德伦的大儿子孔崇基生子孔璲之,“璲之,字藏晖。唐明皇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进封文宣公,除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食邑一百户。年六十四卒,葬宁陵祖墓南。子一,萱。”二儿子孔子叹生子孔贤,“贤,字元亨。幼端颖,十岁能文章,登进士第。历太子中舍、深州刺史,政绩著闻,上赐白金十斤、衡水庄一区、叙修宁陵林庙祭田五十亩,永免赋役。年五十九卒,子三:蕴、蒙、蓄。”⑥孔氏谱书言孔贤进士及第,不见于《登科记考》。孔贤为宁陵派之始祖。
孔子第36代裔孙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宁陵祖墓东。子一,齐卿。”⑦
孔子第37代裔孙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罗难,归葬宁陵。子三:惟晊、惟昉、惟时。”⑧
孔子第38代裔孙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李纳子师道败诛、东平兵解,留幼弟惟时与贤曾孙惟一守宁陵祖庙墓。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东。子一,策。”“惟昉,一名文整,授兖州参军,无传。”“惟时,一名文谨,授兖州都督公曹参军。家宁陵,奉祀事。子二:克宽、克贡。”⑨
至此,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于宁陵。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一、孔惟时驻守,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郭文德告诉笔者,孔氏家族在历史上一直很受尊崇的。大的不说,就从交公粮上来说,解放前一直是免缴的。他举了个例子,睢阳区的坞墙乡解放前有很多宁陵派孔姓族人,当地国民政府让其缴纳公粮。孔姓族人就搬出历朝历代皇上对孔姓后人免缴公粮的谕旨,和当地政府打官司,结果赢了官司,再也不完粮当差。郏县孔氏家族在当地也是望族,大学生多是孔姓人。当地政府建了孔庙、圣林,年年祭祖,以感谢圣人的恩泽。
据1992年版《宁陵县志》记载,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果,宁陵县共有孔姓子孙2579人。孔令知告诉笔者,目前全县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楼、孔小楼、西小孔集、孔庄、刘洼、孟士图、南孔庄、二郎庙等村。
根据《重修褒圣侯墓碑文》⑩记载,褒圣侯墓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三侯墓冢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洪武十六年(1383年)裔孙孔希祯修复如故,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
孔令知说,如今其他各地宁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都要来孔集寻根问祖。但是,现在在孔集寻找褒圣侯墓、文庙的踪迹,已经只剩遗址。想要恢复旧貌,牵涉到资金、土地等诸多因素,很不好办。说到这,孔令知一脸的无奈。据他介绍,褒圣侯墓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平毁;文庙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拆毁。今天,我们只能从先人的文字描述中想象,或从残存的斑驳的古砖气息中感受那昔日的盛况。
在孔令知、郭文德两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先后来到褒圣侯墓、孔圣庙的遗址探访。在褒圣侯墓的遗址处,如今已经是孔集卫生院的办公区,盖上了楼房;后面是乡政府的办公楼。郭文德说,当年盖楼挖地基时,曾经毁坏了很多墓,很多尸骨被挖出,当地的孔氏族人为此还和施工单位发生了纠纷,经过调解才算平息。在文庙的遗址处,笔者总算还能找到些孔圣庙当年的痕迹,那就是庙被拆后的古砖如今被供销社的主房和院内的一些住房所使用,虽然有些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斑驳脱落,但其历史的沧桑更见执着。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从孔子至今,250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从褒圣侯到现在,宁陵孔子后裔也已经传承将近50代,并分布到全国各地。
今天,我们怀念孔子,是因为他的思想使王者取得了统治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了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今天,我们探寻褒圣侯墓,是因为它的存在昭示了孔子后裔新的迁徙地域的开拓,将圣人的思想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孔集,因孔子的后裔而得名;宁陵派,孔氏家族的大宗派。
宁陵,以你们的存在而骄傲。
注释:
①《孔氏家族体系考略》: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湖南派、浏阳江派、浏阳派、鲁山派。
②《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名胜古迹”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
④《宁陵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5月版。
⑤—⑨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⑩见清宣统三年版《宁陵县志》。
附:唐褒圣侯墓碑文
褒圣侯姓孔氏,名德伦,先师孔子三十三代孙。侯当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改封褒圣,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迨则天武后天授二年十月二十日赐侯敕书及时服,享年七十一,寿卒于官寓,葬宁陵县褚崮村。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大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两侯墓涿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孙希祯,岁时舆祀,恒怆于怀,欲修筑之而力弗能也。既又官于朝者几三年,而松愀之念,不少置焉。及去官家居,得遂其志。即与族人协谋,因故迹筑而封之。扫除荒恶,培植邱木,使其复其旧。既襄事,乃遣其弟希贤,持孔氏族谱,不远数千里来征文,将刊诸石以表其墓。昌惟先圣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其言载五经,垂教后代,炳然如日月之丽空,故与天地同始终。其林庙邱垄,历代崇奉之,莫有毁伤,宜其巍然与龟蒙同悠久,其宗支葬于他所者,亦互为后世共瞻仰。褒圣侯之墓为河水垫没,虽曰不幸,然使其无兴修之人,则莽然终为荆棘之墟。今幸赖侯有裔孙如希祯者,克诚先绪,力为兴修之,先祖之灵魂得永宁于九泉之下,不可谓之贤者乎?
张昌(国子助教)撰文
查家谱,呀,古代知识分子家庭都有家谱,名人家必备的,所以还是很好找的。去上海图书馆看看去,那集合了全国家谱,最多的地方。 一般大家族都有家谱,不止一份,最著名的是孔子家谱,孟子家谱。
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二、世系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愍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
八代孙 孔谦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
十二代孙 孔延年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
远古没有,夏商有,周代到春秋时还有,但到了战国,那些所谓的贵族基本都被打倒了,比如孟子。只要人有本事,能给当时各个国君带来现实的好处,就能当大官,鸡鸣狗盗之辈也无所谓。
到了魏晋南北朝甚至唐代,也曾有过贵族姓氏,比如王、谢两大家族。但并不是所有的王姓,同一姓氏地位也会差很多。比如同为贵族姓氏的琅玡王氏和太原王氏,两者都有共同的祖先,但是前者地位要高于后者,至于其他的王氏,根本就算不上贵族姓氏。
宋代以,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大族之间遭到毁灭姓打击,很多家谱被毁。所以现存家谱除了孔子家谱以外大多是后人凭想象瞎胡联,可信度不高。而且,从宋代开始,国家不在为选某某家族为士族,也不为某大族修家谱,官员的选拔也不用去查其家谱,只要这个人上下三代都是良民就可以做官。
而且,即使是皇族,如果与当朝皇帝家相隔太远,也是平民一个。我有个老师是清代皇族,但他家自太他曾祖就是贫农。
孔子世家谱数字化系统可以在“孔子世家谱数字化系统”官方网站上访问和使用。这个数字化系统是为了方便人们查看和研究孔子家族谱系而开发的。数字化系统将孔子家族谱系以计算机可读取的形式进行了存储和展示,并提供了相关的搜索和比较功能,让用户更容易地进行查询。该系统的开发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背景和准确信息。
中国修建族谱是哪个朝代开始盛行的
本文2023-09-28 19:38: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