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父亲是谁?祖籍是那里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7收藏

刘墉的父亲是谁?祖籍是那里人?,第1张

清代刘墉父亲刘统勋,上面的已经介绍很清楚了,祖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诸城县逄戈庄,现在行政上划归高密市。原先诸城又称东武,刘墉是东武刘氏一族,但诸城作为刘墉的出生地是毫无疑问的,但其祖从何处迁来现在尚有争议。 二、江苏徐州府砀山县(现划归安徽砀山县),据《东武刘氏家谱》的记载,东武刘氏是从砀山县大刘庄迁到诸城。因为这一记载比较明确,且是刘统勋所记,我以前比较支持这种观点。但是现在各处争刘墉的的很多,有人对此有所质疑。由于刘统勋本人为《东武刘氏家谱》中的第八世,刘墉为九世,由此有人认为到刘统勋写家谱时,东武刘氏迁诸城的时间已过于久远,刘统勋所记录不一定准确。 三、江苏省徐州丰县欢口镇刘大营村。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2010年后,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刘遵标等人考证的。主要证据是刘氏的按五行的排辈以及丰县的始祖刘顺墓碑。这一说法得到诸城部分刘氏的认可。 四、江苏省徐州邳州坊上村。邳州刘氏是汉宣帝的后裔,最早定居沛县乡贤里。元朝末年(1344年)黄河决堤,丰沛一片汪洋,两兄弟刘开、刘问迁居邳州土山镇,被邳州刘氏奉为一世始祖。明朝洪武25年(1385年),二世祖刘洪钧迁居官湖镇坊上村繁衍生息。明朝成化14年(1479年),刘洪均的曾孙刘凤(14世)外出漂泊,十余年后定居山东诸城,9代后刘墉出生,被邳州刘氏奉为14世祖。邳州刘氏族谱,分别成册于光绪33年和民国6年得两个版本,上面都有“五祖刘凤迁居诸城”的明确记载。 五、日照说。这主要源于日照市史志办的一些考证。但有关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明确资料并不多。日照地区主要有两大支刘姓。一支为日照刘(主要集中在东港区),这族刘姓跟刘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主要是祖上多代的关系,与刘墉本人关系不是很近。另一支为诸城刘(主要集中在日照五莲叩官镇),其家谱一直续用《东武刘氏家谱》,据家谱记录,该支是是从诸城所迁刘墉(“老三”支)后代中的一支(刘墉排行老三,其后人又称“老三”支)。我个人不认可刘墉祖籍与日照有关的这种说法,但是刘墉确有后代遍布潍坊、日照、青岛、台湾、海外等很多地方。 六、广东省中山市溪角乡龙瑞村。该说主要是从刘邦至刘备至刘子平(江苏南京)再迁诸城一路考证下来的。 其刘墉认祖,因族人怕牵连而未成的故事与刘氏刘墉一族后人的传说到有几分相似之处。 七、北京说。这种说法很荒谬,主要是混淆了清朝刘墉与台湾作家刘墉籍贯所致。台湾作家刘墉籍贯可能是北京。 刘墉祖籍说法比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地争名人的现象所致。刘墉本人名望极高,刘墉一族清代为官者众多且自刘必显起多有清廉之名。自刘墉的高祖父刘通考中了秀才起,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祖父刘棨已官至四川布政使,刘棨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刘墉父辈、同辈、子孙辈为官者更多。其中刘墉一族为官七品以上至少70余人。 二、刘墉时,其祖籍就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应该说,诸城刘氏应该从江苏、安徽一带迁到诸城的。相传,到刘统勋、刘墉时期诸城刘氏一支曾想认祖归宗,但是由于通讯不便,时间较久,族人不识,祖籍处族人担心被骗或担心是逃犯受到牵连——也有说法是担心刘墉一族官大,有可能得罪人或惹怒皇上而获罪,怕今后被牵连——故不愿相认。由此刘统勋担心自己后人无法认祖,为理顺诸城刘氏后代关系而编写《东武刘氏家谱》,以传后人。因此刘氏迁到诸城以前有争议,此后基本无争议。 三、有一种说法是在《东武刘氏家谱》之前的刘氏家谱有部分被战火焚毁,致使有些难考证。 四、其它原因,不再多述。

  纪昀,字晓岚,号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世称茶星、纪河间。谥文达。

  雍正二年 甲辰 1724年 1岁

  六月十五日午时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属河北沧县)。

  其时,祖父天申五十九岁,继祖母张氏四十七岁;父容舒三十八岁,母张氏二十九岁。

  雍正三年 乙巳 1725年 2岁

  河间、献县大饥,祖父天申捐米六千石,煮粥赈济灾民。

  四月,大将军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岳钟琪署理川陕总督。

  雍正五年 丁未 1727年 4岁

  从师于交河(今属河北泊头)老儒及孺爱,开始读书写字。

  雍正七年 己酉 1729年 6岁

  三月,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分领西部和北部兵营,筹备出征准噶尔部。

  六月,雍正帝誓师南海子。因西北即将用兵,设军机房,即此后之军机处,代替内阁。军机处制度,由大学士张廷玉拟定。

  雍正九年 辛亥 1731年 8岁

  四月,准噶尔部进犯吐鲁番。

  雍正十年 壬子 1732年 9岁

  五月十四日,祖父天申卒。

  十月,岳钟琪因用兵失误,被夺公爵,削职拘禁。

  雍正十一年 癸丑 1733年 10岁

  二月,爱新觉罗·弘历被封为宝亲王。

  夏,随侍祖母于沧州上河涯别墅。

  雍正十二年 甲寅 1734年 11岁

  父容舒官户部,随父进京,寓于岳钟琪虎坊桥故邸。

  雍正十三年 乙卯 1735年 12岁

  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驾崩,宝亲王弘历即位,次年改元乾隆。

  是年,南宫(今属河北)鲍梓出任献县教谕。

  乾隆元年 丙辰 1736年 13岁

  三月,谕令颁《十三经》、《二十一史》于各省会及府州县学,又命将康熙帝御制《周易折中》、《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及《诗》、《书》、《春秋》各传、说,汇纂成书,存诸太学,刊示士子。

  九月,举行博学鸿词科,各省督、抚共保荐一百七十六人,取中刘纶等十五人,分别授予编修、检讨、庶吉士。

  乾隆二年 丁巳 1737年 14岁

  是年,听史松涛先生与父容舒讲一贪官故事,后写入《滦阳消夏录》。

  乾隆三年 戊午 1738年 15岁

  与陈枫崖、窦鼐、刘补山、蔡季实、刘西野、李应弦、陆青来等人,同师事董邦达。

  夏,返回献县,与从兄纪昭、纪易读书于崔尔庄三层楼上。

  乾隆四年 己未 1739年 16岁

  与东光(今属河北)李云举、霍养仲就读于北京生云精舍,师事李云举之兄李若龙。

  乾隆五年 庚申 1740年 17岁

  自京师还乡,准备应童子试。婚娶东光马永图之女为妻。马氏年长晓岚三岁。

  乾隆六年 辛酉 1741年 18岁

  正月,诏令各省督抚、学政留心采访近世“研究六经,阐明性理”之著述,随时进呈。

  十二月,左都御史刘统勋奏请裁抑大学士张廷玉势力。

  乾隆七年 壬戌 1742年 19岁

  三月,革职侍郎方苞奉旨在三礼馆效力赎罪,分纂《周礼》已竣。后因年老多病,赏给翰林院侍讲顶戴,准其回籍。

  乾隆八年 癸亥 1743年 20岁

  读书于岳父马永图家,学问日进。

  正月,撰《〈安阳县志〉序》。

  十二月二十七日,长子汝佶生。

  乾隆九年 甲子 1744年 21岁

  仍就读于岳父马永图家,得见《马氏家乘》旧谱。

  在河间府应科试,学使赵大鲸擢为第一名秀才。

  乾隆十年 乙丑 1745年 22岁

  冬,在河间应岁试。

  乾隆十一年 丙寅 1746年 23岁

  四月,介福由太仆寺卿迁内阁学士。介福,纪晓岚会试座师之一。

  乾隆十二年 丁卯 1747年 24岁

  三月,路过天津,闻有烈女张氏未嫁夫死,自溺以殉,次年作《张烈女诗》。

  八月,应顺天乡试,名列第一,座师阿克敦、刘统勋,房师陈锷。从兄纪昭同年举于乡。

  九月十三日,次子汝传生。

  是年,结识刘统勋之子刘墉。

  乾隆十三年 戊辰 1748年 25岁

  参加会试,因“以经破题”,落第。

  三月,清廷继续用兵于大金川。

  四月,谕今岳钟琪为征剿大金川提督。

  是年,与秦大士、卢文弨、张坦、周筠奚、陈筠亭、王又会、左羹塘、丁药圃、钱大昕、从兄纪昭等人结成文社,看花命酒,诗句唱和。

  同年,纳侍姬郭彩符,郭时年十三。

  乾隆十四年 己巳 1749年 26岁

  在京师准备应礼部试。

  十一月,大学士张廷玉以原官致仕。

  乾隆十五年 庚午 1750年 27岁

  四月十六日,母张氏卒。

  乾隆十六年 辛未 1751年 28岁

  在京师习制义,与田中仪、宋弼、董元度等过从甚密。

  乾隆十七年 壬申 1752年 29岁

  七月,与聂际茂、法南野、田中仪、宋清远(宋弼之父)聚会于宋弼家,大谈狐仙故事。

  是年,聂际茂被晓岚聘为西席。

  乾隆十八年 癸酉 1753年 30岁

  乾隆十九年 庚午 1754年 31岁

  四月三十日,会试中第二十二名,正考官为大学士陈世倌,副考官为礼部侍郎介福、内阁学士钱维城,房师孙人龙,读卷官为杨锡绂;廷对奏策,列二甲第四名,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

  夏,同年姜炳璋将史荣著《风雅遗音》赠与晓岚。

  是年,父容舒云南姚安知府任满,回乡守母孝。

  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率众来降。

  戴震至京。

  乾隆二十年 乙亥 1755年 32岁

  与钱大昕、王昶、朱筠等折节结交戴震。晓岚聘戴震为西席。

  二月,清廷两路出师,进攻达瓦齐,平定伊犁。

  三月,准噶尔各部先后来降,行献俘大礼,晓岚撰《平定准噶尔赋》。

  是年,父容舒刊订《景城纪氏家谱》。

  编次《张为〈主客图〉》。

  鲍梓因病辞去献县教谕。至此,鲍连任献县教谕七届,长达二十年,

  为献县培养出五个 进士,晓岚即出其门下。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1756年 33岁

  二月,阿睦尔撒纳复叛,清军开至伊犁,阿逃往哈萨克。

  夏,为戴震刊印《〈考工记〉图注》,并为之序。

  秋,因纂修《热河志》,扈从热河。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1757年 34岁

  散馆,授编修,擢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

  从兄纪昭成进士。

  是年,撰《沈氏四声考》二卷,断定陆法言《切韵》“实窃据沈约而作”。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1758年 35岁

  大考,列二等第七名,充武英殿纂修。

  五月十七日,三叔容雅卒。

  秋,好友田中仪卒。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1759年 36岁

  充功臣馆总纂。

  正月二十日,撰《书张氏重刊〈广韵〉后》。

  正月二十五日,阅《通考》所载《五音韵谱》前后二序,撰《书毛氏重刊〈说文〉后》。

  二月,撰《〈沈氏四声考〉序》。

  六月,《唐人试律说》由外甥马葆善缮勒成卷。

  业师董邦达招饮,为晓岚作《秋林觅句图》;秋,钱塘沈朗为晓岚作小像,董邦达又为其补成《幽篁独坐图》。

  七月,充山西乡试正考官。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1760年 37岁

  充任国史馆总纂,并充会试同考官。

  二月,审定史荣《风雅遗音》,自为序。

  九月,复阅《唐人试律说》,重为点勘增补,重自为序。

  是年,又撰《书韩致尧〈翰林集〉后》、 《书〈八唐人集〉后》,继而点阅《香奁集》。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1761年 38岁

  以京察一等,道府记名,充庶吉士小教习、方略馆总校。

  春,告假养病,天津北仓赵姓姻家请题主,奉父命前往,归宿于杨村。

  十月十日,编定《庚辰集》,自为序。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1762年 39岁

  闰五月二十四日,刊刻《庚辰集》,再为序。

  六月,从座师钱维城处借阅《后山集》,开始钩稽缮录。

  秋,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十月初八,离京赴福建学政任。

  是年,删正《才调集》,点论李商隐、黄庭坚诗集,辑《唐人诗略》八卷,撰《南行杂咏》一卷。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1763年 40岁

  仍任福建学政。

  十月,按试汀州。

  十一月初六,补授翰林院侍读。

  乾隆二十九年 甲申 1764年 41岁

  夏,父容舒至福建学政官署,不久还乡。

  七月三十日,完成《后山集》的钩稽缮录,撰《书〈后山集钞〉序》于福建学政署之镜烟堂,并 编定《镜烟堂十种》。

  八月二十五日,父容舒卒,奔丧还乡守孝。

  乾隆三十年 乙酉 1765年 42岁.

  四月,宿岳父马氏家。

  八月,长子汝佶中举。

  乾隆三十一年 丙戌 1766年 43岁

  服丧里居。

  七、八月间,门人李文藻求晓岚为其父撰墓志铭。

  九月二十七日,三子汝似生。

  是年,续修《纪氏家谱》,撰《景城纪氏家谱序例》,又撰《〈马氏重修家乘〉序》、《〈渠阳王氏世系考〉序》、《〈河间孔氏族〉序》、《〈棠樾鲍氏宜忠堂支谱〉序》、《〈汾阳曹氏族谱〉序》等,并删正《帝京景物略》,自为二序。

  乾隆三十二年 丁亥 1767年 44岁

  正月,服阕赴补,补授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授左春坊左庶子。又任三通馆提调兼纂修,奉诏续修《通典》、《通志》, 改订《文献通考》。

  是年,删削浦起龙注《史通》,名之曰《史通削繁》。

  乾隆三十三年 戊子 1788年 45岁

  二月初九,补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以其“学问素优,予以外任,转恐不能尽其所长,著以四品衔,仍留庶子任”。

  四月十四日,乾隆帝于太和殿亲试翰林等官,晓 岚列二等十六名,授翰林院侍读学士。

  六月二十五日,两淮节年提引案发,涉及晓岚姻亲卢见曾(晓岚长女嫁见曾孙荫文),将查封其家产。晓岚先为漏言传信,获罪革职。

  八月,谪戍乌鲁木齐。途中过陕西,在同年谢宝树官署小住。

  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 1769年 46岁

  到达乌鲁木齐,任戍所印务章京。

  二月,朱珪出任山西布政使。

  五月至十一月,门生李文藻为谒选居京师百顺胡同,多次到晓岚家问候,并为之检曝书籍。

  七月,业师董邦达卒,谥文恪。

  乾隆三十五年 庚寅 1770年 47岁

  仍在乌鲁木齐佐助军务。

  八月,从兄纪昭卒。

  十二月,乾隆帝召还晓岚。

  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 1771年 48岁

  正月,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的重重压榨,东归祖国。

  二月,治装东归,途中吟诗一百六十首,名之曰《乌鲁木齐杂诗》。三月初一,自为序。过山西,在朱珪官署留数日。

  六月,至京师,同年钱大昕往候。

  八月,为多次点评的《苏文忠公诗集》写序作跋。

  八月初六,评阅《文心雕龙》毕。

  十月初七,迎乾隆帝于密云(今属北京),立成五言三十六韵《御试土尔扈特部归顺诗》,颇得乾隆帝优奖,复授翰林院编修。

  十二月,撰《〈瀛奎律髓刊误〉序》。

  是年,与晓岚一别十六年未见,年已七十二岁高龄的老友聂际茂自山东长山(今山东邹平)骑驴至京师看望晓岚,令其激动不已,感赋长句。

  同年,点勘《王子安集》、《韩致尧集》、《唐诗鼓吹》诸书。

  乾隆三十七年 壬辰 1772年 49岁

  重任庶吉士小教习。

  正月初七,撰《〈史通削繁〉序》。

  三月三十日,侍姬郭彩符殁。

  十月,座师钱维城卒,谥文敏。

  乾隆三十八年 癸巳 1773年 50岁

  春,小金川叛乱起。

  二月二十一日,谕令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荐晓岚任总纂官。

  五月初三,业师裘曰修卒,谥文达。

  六月二十五日,座师刘纶卒,谥文定。

  十月,清廷平定小金川叛乱。

  十一月,补翰林院侍读。

  十一月十六日,座师刘统勋卒,谥文正。

  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 1774年 51岁

  正月,清军进兵大金川。

  正月初八,乾隆帝设诗宴于重华宫,晓岚以内廷翰林被召。

  三月初三,与《四库全书》总篡官陆锡熊,纂修翁方纲、朱筠、林澍藩、姚鼐、程晋芳、任大椿、周永年、钱载等三十九人,出右安门十里,至草桥,且聚于曹学闵斋中,举修禊故事。

  四月,谕令武英殿所刊《四库全书》活字版定名为武英殿聚珍本。

  五月十四日,因献书一百零五部,为北方藏书家 之首,蒙赐内府初印《佩文韵府》一部。

  七月,奉旨编撰《四库简明书目》。

  八月,谕令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规制,建文源、文渊、文津、文溯四阁,以备收藏《四库全书》。

  九月,直隶盐山县民遣兄投送字贴案发,牵扯到晓岚,幸未获咎。

  十二月,长子汝佶因与债家涉讼,吏部议处,降三级留任,仍令在馆办理总纂事务。

  是年,纳侍姬沈明玕,沈时年十三岁。

  乾隆四十年 乙未 1775年 52岁

  吏部开呈翰林院侍读学士名单,本无晓岚之名。乾隆帝以其在《四库全书》馆尽心 尽力,命一并列名。

  十一月,任《胜朝殉节诸臣录》总纂官。

  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 1776年 53岁

  二月,调侍讲学士。

  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

  晓岚撰《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

  夏,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成。

  其后,京郊圆明园文源阁成。

  六月,拟定文渊阁的人员编制。

  九月,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

  九月三十日,谕令刊印《四库全书考证》。

  乾隆四十二年 丁酉 1777年 54岁

  正月初四,与曹学闵、曹文埴、王昶等小聚。

  三月二十四日,四库馆臣校书讹误,交部议处,晓岚等三人以特旨免。

  五月二十七日,挚友戴震卒,享年五十五岁。

  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帝赏赐四库馆臣哈蜜瓜,晓岚等一百五十四人联句谢恩。

  十一月十九日,伯兄纪晫卒,享年七十二岁。

  是年,京察一等。

  是年,撰《翰林院侍讲寅桥刘公墓志铭》,为姻亲苏兰成 撰《交河县岁贡生友菊苏公合葬墓志铭》。

  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 1778年 55岁

  撰《书〈吴观察家传〉后》。

  乾隆四十四年 己亥 1779年 56岁

  三月,擢詹事府詹事。

  四月,擢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至是,始出翰林院。

  十二月,四库馆应办各项书籍已全部进呈完毕。

  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 1780年 57岁

  正月,乾隆帝南巡,晓岚撰《五巡江浙恩纶颂》。

  五月,尹壮图由太仆寺少卿迁内阁学士。

  六月,删削《明懿安皇后外传》。

  八月,晓岚受知师、《四库全书》正总裁、文渊阁大学士程景伊卒,谥文恭。

  八月十三日,乾隆帝七旬万寿庆典,晓岚撰《七旬万寿赋》。

  九月,奉命与陆锡熊、陆费墀、孙士毅等领纂《历代职官表》。

  冬,因校书讹误,被记过三次。

  是年,应献县日华书院讲席邵玉清之请,撰《日华书院碑记》。

  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 1781年 58岁

  二月十六日,修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

  三月,姻亲、山西按察使袁守诚卒(晓岚次女嫁袁守试第三子袁煦),撰《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曙海 袁公墓志铭》。

  十月十六日,谕令晓岚等“详加校勘,依例改纂” 《契丹国志》。

  是年,同年朱筠卒,晓岚制挽联。

  乾隆四十七年 壬寅 1782年 59岁

  正月,第一份《四库全书》告成,贮于文渊阁, 晓岚上《〈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

  二月,以《四库全书》成,乾隆帝临幸文渊阁赐宴,并赏赉有差。

  四月,调补兵部右侍郎,仍兼直阁事。改任不开 缺,晓岚创此先例。

  七月,《四库全书》第二、三、四份抄成。乾隆帝命再续缮三份,分存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七月十四日,谕令纂修《河源纪略》 ,晓岚、彭元瑞、陆锡熊、陆费墀、吴省兰、任大椿、王念孙等 皆预其役。

  秋,平原(今属山东)董元度将东归,翁方纲、方昂等在城南东湖柳村崇效寺为其饯行,晓岚等亦前往与其恋别述怀。

  是年,《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勒成。

  乾隆四十八年 癸卯 1783年 60岁

  三月,转兵部左侍郎。

  六月十五日,六十寿辰。翁方纲赠《纪晓岚少司马六十寿诗》二首。

  是年,为门生梁章钜祖父撰《梁天池封翁八十序》; 又为王启绪撰墓志铭。

  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1784年 61岁

  二月,乾隆帝南巡出发前,以御制《济水考》寄晓岚,命其据各说经家及舆地家之说详考之,文成后复奏。

  三月,充会试副考官。洪亮吉应此次会试。该房编修祥庆阅卷最迟,至四月四日方将全部试卷呈递正、副主考。晓岚奇赏洪卷,必欲置第一。监试丰润、郑澄等因得卷迟而疑之,欲移之四十名外。晓岚坚执与争,胡高望调停其事,遂置不录。晓岚在洪亮吉卷尾赋《惜春词》六首寄意,又去洪之寓所相访。

  十一月二十七日,四子汝亿生。

  是年,又知武会试贡举。

  乾隆五十年 乙巳 1785年 62岁

  正月初六,乾隆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晓岚以兵部侍郎赴宴,赋《乙巳正月预千叟宴恭纪八首》。

  同月,授左都御史。

  是年,撰《翰林院侍讲荫台王公墓志铭》、《直隶枣强县知县寓圃任公墓志铭》。

  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 1786年 63岁

  七月二十四日,阅旧题张氏重刊《广韵》,疏所未及,再书其后。

  乾隆五十二年 丁未 1787年 64岁

  正月,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

  四月二十日,充殿试读卷官,管鸿胪寺印钥。

  五月十九日,乾隆帝因晓岚、陆锡熊、陆费墀等 所校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有引李清、钱谦益言论 未经删削,以及《黄庭坚集》有连篇累页空白未补,令晓岚、陆锡熊二人一体分赔,令陆费墀自己出资,照文渊等三阁式样罚赔。

  冬,为校勘文津阁存《四库全书》,至承德避暑山庄。

  是年,撰《御制题明朱载堉〈琴谱乐律全书〉 恭跋》。

  乾隆五十三年 戊申 1788年 65岁

  秋,为校《四库全书》复至避暑山庄。

  十月,赐紫禁城骑马,充武会试正考官。

  是年,王昶外迁江西布政使,离京前,晓岚邀同年夜聚,为其饯行。

  《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卒于杭州西湖文澜阁。

  撰《直隶广平府同知前湖北武汉黄德道蕴斋卢公墓志铭》。

  乾隆五十四年 己酉 1789年 66岁

  五月,为校《四库全书》,又至避暑山庄,成《滦阳消夏录》六卷。

  是年,撰《户部陕西司员外郎季荀马公墓志铭》。

  纳侍姬玉台,玉台时年十六岁。

  乾隆五十五年 庚戌 1790年 67岁

  三月十八日,遣三子汝似之妇井氏还乡致祭四叔母亡灵,共撰《祭四叔母文》。

  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八十寿辰,举行隆重庆典。

  十一月,内阁学士尹壮图参奏案发。

  是年,第三女卒,年仅十岁。

  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 1791年 68岁

  正月,改任左都御史,刘墉任礼部尚书。

  四月二十五日,侍姬沈明玕卒,享年三十岁。

  夏,跋李绶自定年谱后。

  王昶邀晓岚、陆健男等至其寓小聚。

  七月二十一,撰《〈如是我闻〉序》。

  七月,为蒋秋吟《考具诗》作跋。

  因误校扬雄《法言》,再次获咎,申饬议处。晓岚传齐原赴热河各

  员,赴圆明园文源阁校书。

  九月,文源阁图书全部校勘完毕。

  十二月,再次将文渊阁图书细心校勘。

  是年,侍姬玉台卒,享年十八岁。

  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 1792年 69岁

  春,《四库全书》总纂官陆锡熊病死于去盛京(今辽宁沈阳)文溯阁校书的途中。

  三月二日,与刘墉等在朝房值班,自拟挽联示之众人,曰: “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三月,携从侄汝伦校书于圆明园文源阁。

  四月,携从侄汝伦校书于避暑山庄文津阁,并为汝伦所撰《逊斋易述》作序。

  五月,上疏乾隆帝,为畿辅灾民请赈。

  六月, 《槐西杂志》四卷成书,自为序。

  八月,复迁礼部尚书。

  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 1793年 70岁

  七月二十五日,《姑妄听之》四卷成书,自为序。

  是年,为德州李东圃《周易义象合纂》一书作序。

  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 1794年 71岁

  春,应朝鲜贡使通文馆教授金成中之请,为《李参奉诗钞》作序。

  五月,因礼部迟误祈雨祭典,被罚俸两年。

  七月,朝鲜冬至兼谢恩正使洪良浩到京。

  冬,结识洪良浩,并为其《耳溪诗集》、《耳溪文集》作序。

  是年,撰《黎君易注序》、《都察院左都御史杏浦李公合葬墓志铭》、《德宏王公合葬墓志铭》、《刘文定公配许夫人墓志铭》。

  乾隆六十年 乙卯 1795年 72岁

  四月初八,元配马氏夫人卒,享年七十五岁。

  四月,以礼部尚书兼署左都御史。

  九月初三,乾隆帝立第十五皇子颙琰为皇太子,定明年为嘉庆元年。

  冬,结识朝鲜进贺副使徐有功,并为其《明皋文集》作序。

  是年,领纂《八旗通志》,撰《〈月山诗集〉序》、《郭茗山诗集序》。

  嘉庆元年 丙辰 1796年 73岁

  正月,乾隆帝传位,自称太上皇帝,皇太子爱新觉罗·颙琰即皇帝位,改元嘉庆。

  正月初五,嘉庆帝奉太上皇临幸宁寿宫星极殿,举行千叟宴。

  三月初六,充会试正考官,撰《丙辰会试录序》、《会试策问五道》。

  六月初一,调任兵部尚书。

  七月,孙士毅卒,谥文靖,享年七十七岁。

  撰《兵部尚书刘恪简公合葬墓志铭》。

  九月,刑部左侍郎李封卒,为撰墓志铭。

  十月十四日,调左都御史。

  是年,又撰《伯兄晴湖公墓志铭》、《祭理藩院 尚书显庭留公文》、《铁冶亭玉阆峰两学士对雨图》、《题蒋秋吟〈保阳诗〉后》。

  同年,朝鲜友人洪良浩之子洪熏谷至京,多次拜 望晓岚。

  嘉庆二年 丁巳 1797年 74岁

  六月,撰《刑部河南司员外郎前江苏按察使司按 察使检斋王公墓志铭》,为其仕途坎坷、屡遭株连受 贬而惋惜不平。

  八月,迁礼部尚书。

  秋,在积庆亭家赏菊,为其祖父撰《积静逸先生经义序》。

  嘉庆三年 戊午 1798年 75岁

  二月初八,与同人小聚城南,有诗记之。

  五月,扈从避暑山庄,撰《田侯松岩诗序》。

  七月,《滦阳续录》六卷成书,初十于礼部直庐自为序。

  八月,扈从避暑山庄,撰《振斯张公墓志铭》、《内务府郎中黄钟姚公墓表》。

  嘉庆四年 己未 1799年 76岁

  正月初三,太上皇爱新觉罗·弘历驾崩,享年八十九岁。

  正月初四, 褫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衔。

  初八,下和珅于狱。十五日,宣布和珅二十条罪 状。十八日,赐和珅自尽。

  二月,充高宗实录馆总裁。

  三月,朝鲜书状官徐有闻曰:“和珅专权数十 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

  四月,嘉庆帝诏尹壮图至京,赐给事中衔,令其回云南原籍侍母,他年再候旨来京供职。晓岚应尹壮图之请,为其母撰《尹太夫人八十寿序》,并借此为尹鸣不平。

  十月初六,充武会试正考官。

  十一月,朝鲜使节对刘墉、晓岚评价极高:“刚方正直推刘墉,风流儒雅推纪昀。”

  是年,孙纪树馨由荫生选授刑部江西司员外郎。

  戈源卒,晓岚撰《戈太仆传》。

  嘉庆五年 庚申 1800年 77岁

  正月,兵部尚书金士松卒,谥文简,为其撰墓志铭。

  闰四月,江苏布政使方昂卒,为其撰墓志铭。

  八月,《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二十四卷,编定刊行,门人北平盛时彦作序。

  九月,云南迤南兵备道龚敬身卒,为其制挽联。

  为朝鲜医学著作《济众新编》作序。

  是年,应甲戌同年姜炳璋之孙之请,为其《诗序补义》作序。

  嘉庆六年 辛酉 1801年 78岁

  十月初一,撰《直隶遵化州知州鼎北李公墓表》。

  十一月初八,充《大清会典》馆副总裁。

  是年,又撰《〈鹤街诗稿〉序》、《鲍肯园先生小传》。

  嘉庆七年 壬戌 1802年 79岁

  二月初四,充京师监粜大臣。

  三月初六,充会试正考官 。

  是年,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岸淮刘公墓志铭》、《云南迤南兵备道匏伯龚公墓志铭》。

  嘉庆八年 癸亥 1803年 80岁

  正月,铁保调任山东巡抚,有淄石砚寄晓岚,晓岚有诗回赠。

  二月,门人蒋士铨遣专使求晓岚为赵渭川《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作序。

  春,偶见赵渭川新修《安阳县志》,赞其“体例谨严,考证详确”,欣然为之作序。

  四月初二,嘉庆帝拟将乾隆帝御制诗文及续办《方略》、《纪略》等书,续缮于《四库全书》内,谕令晓岚详悉具明,开单具奏。

  六月十五日,八十寿辰,嘉庆帝特命上驷院卿常贵颁赐珍品,以志祝贺。

  六月,署理兵部尚书,并教习庶吉士。

  七月,易县(今属河北)太平峪地宫竣工,孝淑皇后灵柩移此安葬。因办事王大臣具奏仪折内言词不妥,嘉庆帝对有关人等各予处分有差,惟对晓岚颇为谅解: “纪昀久任礼部,向来于典礼事宜尚为谙习。惟年已八旬,于各处事务不能兼顾。纪昀无庸署理兵部尚书,并革去文渊阁直阁事、教习庶吉士,仍带革职留任。”

  九月,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彭元瑞卒,谥文勤,晓岚为制挽联。

  十月,孝淑皇后奉安礼成,宽免日前各王大臣的处分。

  是年,山东巡抚铁保疏请增设左丘明世袭五经博士,晓岚率礼部议驳。

  为刘墉临王羲之帖撰书后。

  嘉庆九年 甲子 1804年 81岁

  十二月,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卒,谥文清。

  是年,次子汝传擢滇南知州,孙树馨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

  山东巡抚铁保再次上疏,另请设汉儒郑玄为五经博士,晓岚再率礼部议驳。

  同年钱大昕卒。

  撰《工部右侍郎斋园蒋公行状》。

  嘉庆十年 乙丑 1805年 82岁

  正月二十六日,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 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二月初四,与朱珪联辔入内阁,同赴翰林院中堂任。

  二月初十,病;十三日朱珪登门探视;十四日酉时卒于北京虎坊桥阅故宅。

  嘉庆帝命散秩大臣德通带领侍卫十名,往奠茶酒,赏银五百两治丧,谥文达,并亲自撰写御祭文和御赐 碑文,高度评价了晓岚的一生。

  关于纪晓岚相貌和其他相关信息请参考http://wwwjixiaolancom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十年(1805),享年八十五岁,谥清正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江宁知府太原知府广西考官江西盐道漕运按察使湖南巡抚吏部尚书河道总督直隶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他还是诗人书法家有<<石庵诗集>>与<<清爱堂帖>>传世

  观其一生,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再其调回京后不阿附和绅而独善其身,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不可能与权势滔天的和绅针锋相对

  与纪昀、和珅并为乾隆朝三大中堂。 刘墉与纪昀与和绅年纪相差十分悬殊,有三十多岁,即他们的暮年正是和珅的盛年,二人即使反和,也没站在一线主力军上,最多是参谋之类。甚至据说和还救过纪,因此二人关系不差。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迁很快。刘统勋死前,刘墉一直未得入京为官。他死后,刘墉才入朝为官。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刘墉于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则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同时也隐约看出,做了很长时间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纪昀

  (1724-1805)

  纪昀(jì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高祖纪坤(1570—1642),庠生,屡试不第,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曾祖父纪钰(1632—1716),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才学曾受皇帝褒奖。祖父纪天申(1665—1732),监生,做过县丞。父亲纪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至纪容舒,纪氏家道衰而复兴,更加重视读书,遗训尚有“贫莫断书香”一语。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种,79309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际上是一部学术史,对每一部书和源流、价值等都作了介绍。它成为后来学者研究这些古书的一个切入点。很多大学者都承认,他们是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手作学问的。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纪晓岚一生精力,悉注于此,故其他著作较少。《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毫无疑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纪昀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丝毫不可忽视。以《总目》而言,全书行文风格一致,思想主旨贯通,都昭示了纪昀“笔削一贯”的重要作用。四库馆总阅官朱珪在纪昀墓志铭中写道:“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云:“或言纪文达公(昀)博览淹贯,何以不著书?余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一手裁定”、“一手删定”、“一手编注”《总目》或者说纪昀“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都说明纪昀对《总目》所倾注的心血得到时人和后人的公认。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纪昀的学术文化思想就不是什么无本之木了。正如黄云眉所言:“就形式观之,《提要》似为多人心血之结晶品,其实此书经纪氏之增窜删改、整齐画一而后,多人之意志已不可见,所可见者,纪氏一人之主张而已。”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和一手删定的《总目》问世以来,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赞誉。阮元说:“高宗纯皇帝命辑《四库全书》,公(纪昀)总其成,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所撰定《总目提要》多至万余种,考古必求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允。”江藩指出:“《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也。”有目共睹的学术价值还使得这部大著的文化影响历久不绝。晚清张之洞对读书士人谈到:“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对该书有精深研究的余嘉锡说:“《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他还谈到清朝嘉道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将其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他对《总目》的缺点多有指摘,但也承认自己“略知学术门径,实受《总目》之赐”。

  纪昀在四库馆修书十年,“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其辛劳不言而喻,却也是人生收获颇丰的十年。他既为恰逢“王事适我”的历史机遇而欣慰,又为“期于世事有补”愿望的实现而自豪。正如他在《自题校勘四库书砚》诗中所云:“检校牙签十余万,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曾读人间未见书”只是一个表象,纪昀和他的同仁们为中国学术文化树立的一座丰碑才是看不见的永恒!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文学

  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他三十岁以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姑妄听之》自序),加之治学刻苦,博闻强记,故贯彻儒籍,旁通百家。其学术,“主要在辨汉宋儒学之是非,析诗文流派之正伪”(纪维九《纪晓岚》),主持风会,为世所宗,实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纪晓岚为文,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看得出,他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承认“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诗日变而日新”,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气运”和“风尚”,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拟议”又要有“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对“门户”,反对“舍是非而争胜负”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只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选、评点其它一些书籍,也参与了另外一些官书的纂修。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种,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内容上虽有宣传因果报应等糟粕的一面,但在不少篇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不失为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先生对纪晓岚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藉位高望重以传者矣。”(《中国小说史略》)。其《纪文达公遗集》,是纪晓岚的一部诗文总集,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政治

  在政治上,纪晓岚也是很有见地的,惜为其文名所掩。他认为,“教民之道,因其势则行之易,拂其势则行之难”。主张“酌乎事势”,趋利避害。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因势利导。其目的在于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起一决横流,出现明末农民大起义那种局面。纪晓岚的家族,在明末动乱中经受过严重的挫折和打击。纪晓岚重视民情,因势利导的主张,不能不说是一种经验之谈。同时也说明,他对当时在“盛世”掩盖下的各种社会矛盾,看得比较尖锐。正是由于这一点,他对民间疾苦比较关注。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严重水灾,盗贼蜂起,大批饥民拥入京师就食,秩序十分混乱,大有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之势。纪晓岚看到这种情势,急忙向皇帝上疏陈情,剖析利害,奏请截留南漕官粮万石,到灾区设粥放赈,京师饥民不驱自退,社会秩序安定下来。虽然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朝廷统治,但在客观上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不能不说是一宗善政。

  在政治上提倡“酌乎事势”,因势利导,在理论上就不能不起来批判宋儒之苛察。自从宋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以后,流毒明清,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被抬到了吓人的高度,程朱理学成了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些道学家只会空谈义理性命,一遇实际问题,就茫然如坠五里雾中。等而下之的,更是一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纪晓岚对道学家的迂腐和虚伪十分痛恨,其冷嘲热讽,但有机会,一触即发,措词也相当尖刻。在《阅微草堂笔记》的一则故事中,他甚至借冥王之口,向社会疾呼道:“宋以来固执一理而不揆事势之利害者,独此人也哉!”在他八十岁那年,还挺身而出,就烈女范畴问题向程朱理学展开了一场挑战。有司规定,妇女抗节被杀者为烈女,予以旌表;而对“捆缚受污,不屈见戕”者,不以烈女视之,例不旌表。纪对此大不以为然,以为纯属道学家不情之论。他公然郑重上表称:“捍刃捐生,其志与抗节被杀者无异。如忠臣烈士,誓不从贼,虽缚使跪拜,可谓之屈膝贼廷哉?”经他慷慨陈词,皇帝“敕下有司,略示区别,予以旌表”。纪晓岚无疑是胜利了。这虽然是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争论,但在如何看待妇女这个社会问题上,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纪晓岚“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是十分中肯的。他与那些虚伪的道学先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物。纪晓岚及其作品,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清朝刘墉刘罗锅有家谱的,永字和子字辈是刘墉的第3代,其他别的地方也有他的后代。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扩展资料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

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

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 

参考资料:-刘墉

刘统勋为什么杀了二个儿子

对刘统勋杀子的事情,很多网友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情的记载,可见这只是野史。当时乾隆对刘统勋问话,说他的儿子之后玷污了他的名声该怎么办

当时刘统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回到家后拿起刀就准备把两个儿子都杀掉。当时刘墉因为身体灵活而逃过一劫,在太后知道情况之后,才救下了刘墉。

刘统勋和刘罗锅关系:

刘统勋家中几代为官,从小受到的教育比较好,加上后天的努力,很早的时候刘统勋考上进士,成为乾隆的左膀右臂。

相比较刘统勋而言,或许更多的人知道刘罗锅。刘罗锅同样是乾隆时期一位正直的清官,在很多故事中刘罗锅给我们的形象总是很丑,很多影视作品中为了突出刘罗锅的才能,说他是出身平凡,还有的说家庭非常的困难,但历史上的他并不是这样。

其实历史中刘统勋是刘罗锅的父亲,刘罗锅相比父亲刘统勋而言,处理事情更加的圆滑。但历史上的刘墉并没有做到丞相的位置上,而刘统勋做到了,刘罗锅和刘统勋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乾隆去世之后,嘉庆皇帝对和_非常的不满意,但刘罗锅并没有让皇帝下令将和_凌迟处死,而是选让其自尽,给和_留足了颜面。

刘墉后代被满门抄斩

我和刘墉同族,19世纪末先祖从山东渡河到辽宁,后到内蒙,清爱堂刘氏,抄斩纯属扯,之前平坟,我家族不少人都被刨了,还有不少族人在,怎么可能抄斩,被平坟后政府都给重建了,中央也下命令了,先祖离开时说过家族还有不少亲人在做官。我家只是东武刘氏,但不是刘墉后代,刘墉后代我也不确定有没有,我先族没带家谱,和兄长父亲在辽宁分散,先祖说是刘墉后代,然后我做了基因检测和东武刘氏的对上了。东武刘氏后人的家谱搜索下网上应该有,我之前微信别人山东的亲人给我传过,那格式我没看懂,刘墉有没有后代都不好说,有传说刘墉没有代,清爱堂刘氏也没多少和东武刘氏有关系的,东武刘氏自己给别的老刘家送的牌匾清爱堂。特意搜索的来回复你的,闲着没事刷手机,热搜上冒出个刘墉后代满门抄斩,你知不知道满门抄斩,我们这些只要没和刘墉支系分家,会一块杀了。

刘墉为什么叫三千岁

这个说法是民间的杜撰,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

在说有关刘墉的这则野史时,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于十七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出生,是山东人。在雍正二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的功名,在他有了为官的资格后,官运是一路亨通,曾担任过刑部尚书,也担任过工部尚书、甚至还做过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及军机大臣。因为为官清廉,又非常的忠诚于皇上,所以在后来的时候还成为了清朝的宰相。在他为官的这四十多年里,非常的正直有胆识,而且他不论是出任什么样的官职,都能够在那个位置上做出成绩,做出水准,所以很受皇帝的喜爱和欢迎。

可好景不长的是,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刘统勋照例去紫禁城上早朝,可就在下人们抬着轿子的时候,越来越觉得不对经,忽然间轿子内出现了倾斜,就在此时,人们才发现坐在里面的刘大人此时双目紧闭,虽然在发现了情况,也有御医赶来救治,可最终还是没有将他救活。

乾隆皇帝在后来前往刘墉的家中对其进行悼念,在看到了宰相家中很是朴素,又想起了他以往的种种,便很是感动。据说乾隆在还没有回到宫中的时候就掩面而泣,说自己又失去了一位重臣。

为了纪念刘统勋的功绩和贡献,乾隆皇帝特意将他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

刘墉

他是刘统勋的长子,出生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初,家里的籍贯是如今的安徽砀山。被人们称为清朝注明的书法家、政治家,是继父亲后的一代名相。

他是在乾隆十六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先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知府、、等职位。刘墉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不仅奉公守法,而且清正廉洁,曾多次被皇帝夸奖。而且刘墉在书法的造诣上也是很深的,所以人们也将其称为是“浓墨宰相”。

民间的野史趣事

之所以会有刘墉被称为九千岁这个梗,其实是因为一段野史,而这段野史拥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这个版本说刘统勋因为年老,所以想要将自己的官位辞掉,可是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皇帝的反对,一时因为此时的皇帝急需人才,二是因为他舍不得这位和自己共事了多年的老臣。可是在看到他心意已决后,便也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送别刘统勋时,皇帝半开玩笑的问他:“你确实是一个大忠臣,你对于国家的贡献我都是看在眼里的,可若是你以后的孩子不忠于国家该怎么办?”

刘统勋以为皇帝是在怀疑自己的忠心,本就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他在回家后,二话没说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给杀了,正当他准备杀刘墉的时候,却发现刘墉早已经跑没影了。

刘墉为了保命拦住了太后的圣驾,并向太后说明的原委,于是太后便当即下令封刘墉为“御儿干殿下”,也就算是太后的干儿子,这才使得他在后来保住了性命。

版本二

这个版本的大概意思是说刘统勋的两个儿子触及了国家的法律,被他自己亲手给杀掉了。在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情后非常的可怜刘家。有一天,太后召见刘墉,为了考验他的聪明程度,一直在问他问题,而刘墉也是对答如流,也正是如此得到了太后的喜爱,并一高兴便封他为“御儿干殿下”。

刘墉的三个儿子叫什么

清朝的刘墉没有亲生儿子,但他将侄儿刘锡朋认做了继子。历史上于刘墉的生平记载非常多,但是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

轶事典故:“罗锅”传说

刘墉与纪昀、和_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刘墉的父亲是谁?祖籍是那里人?

清代刘墉父亲刘统勋,上面的已经介绍很清楚了,祖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诸城县逄戈庄,现在行政上划归高密市。原先诸城又称东武,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