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第1张

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太多选择部分供你参考:

1斥山、大山前、晒字、固山后、佛东夼、北庄、凤口集等6村于姓字辈:其中,培怀德进,荣华富贵。

2西山后、中山后、帽埠屯等3村于姓字辈:鸿树德政,继述祖宗,本源永立,世续常召。

3大水泊、文登营、十里头、长耩等4村于姓字辈:成德修士福,长详万年春,中合传先训,诗书启后坤。

4窑南坡于姓字辈:广振进秀,在学景盈。

5-1西寨、河圈于姓字辈:为仁宜刚(末)政,作文序官尚,吏部府,躯七尺,丈夫子也。

5-2大水泊石羊、大众、西楼、西龙格、柳林、五里庄、生地等7村于姓辈份派字:为人宜刚正,造右续观尝。

5-3西渠格、后岛于姓字辈排字 :为人宜忠正 造文序观赏 。

5-4北陡埠)姓于的排字是:人为宜刚正,造文徐官商.

6-1下铺子、于家产。南郑格、大界石、崮头集、大宅库、胡家西等7村于姓字辈:文夕宏昌运,源泉乃在兹,寸人方守本,福利永勤之。

7大水泊、麦疃后于姓字辈:文学(末)衍生,忠候(厚)传家,子孙昌寿,福贵荣花(华)。

8斥山、大水泊、山马于、山马刘、白玉庄、新白玉、西楼、西龙格、胡家西、东蔄山等8村于姓字辈:宗士新宜沐,从忠辅国卿。诗书先贤述,显效传家封。山马于(泊子)于辅海提供。丛忠辅国卿,诗学胜贤礼。西楼于模卿提供。白玉庄于姓:从忠辅国。白玉庄于辅俭提供。山马于:文从忠国海。山马刘:从忠。白玉庄:忠建国。新白玉:从国。胡家西、东蔄山:文。

9斥山、大水泊、白玉庄、大床、青龙夼、硝疃等村于姓字辈:南国藩(范)(下)方建,西(夕)旗世祖昌。

10大水泊、花岛、东孔格、小葛家、小床等4村于姓字辈:思秉登克维,有方凤肇清(末),树勋(下)培锡(夕)泽,桂爃(荣)基镇瀛,模熙(烯)增铭法,相辉堂■澄。

11于家英、北大英:诗书传家远,开

12大宅库、东英武、鞠北庄、红石头、峰北等5村于姓字辈:乃家升振宗

13南申格、胡家北、下韩家、傋南庄、东杨格:荣人学洞。

14东申格、北申格、郝家庄、西武林:文术树洪振国(镇洪树炆)。

15南截山、大产:绍元(末)传傲栋基叙。

16大水泊、石灰窑、文山于姓字辈:恩克吉(末)复礼(末)

1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学忠克国明。

17 大水泊、西下庄、南古场于姓字辈:国连洪昌运,永远进保田 。

19于家产于姓字辈:殷书香培广绍 。

20下冷家于姓字辈:可德以仁为本 。

21于家英于姓字辈:文运天开日,家道益升时,以兹为斯序,祖得永昌。

22辛店子于连逢后裔于姓字辈。忠厚传仁德,长然大汉丰;逢时为国歧,奋义在山东。

23乳山司马庄、泽头于家河、虎口山于氏字辈:思尔尚可哉,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24大水泊井南于姓字辈:元宝恩明德,富贵永世长,福正本庆志 。

25-1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于姓字辈:天连希振德洪青。

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维德洪章,吉文福厚。

25-2大水泊西南村、南汤村、河东:万培洪孝忠。

25-3大水泊东南村:仁清文世延德保辉正东。

25-4大水泊《孟元公支谱》字辈:25世首用 逢时为国器,奋翼在山东。忠厚传仁德,常延大汉风。

25-4大水泊、辽宁: 河海江宏广原木永长青 忠厚传家远 富贵荣华生。

26院东:振作德宗洪敬喜福政。

2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于家口:书春会国兰得秀新。

28万家口、鱼池、百寿庄:文金保得元吉中培。

29汪疃:洪同庆培德荣振常会从家世。

30泽上:厚基(末)昌德远(末)。

31集东、小沟、大沟、大河、三庄:华章国福宪。

32南鱼池:敬本建(鉴)润树。

32 家庄、隋家庄、万家寨:维文振。西海庄:维文术夕。

33北崮头:智夕(锡)洪。岚子后:夕(锡)洪文。崮头集:文会洪。河北崮头:安。于家:智文夕华。

34-1大水泊、威海徐家疃于姓字辈:学允锡文,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禧龙光,一心敬德。

34-2大水泊、翠峡口是大水泊十世五支于姓字辈:基铤源,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锡隆光,易新盛德。

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双市社玉浦庄现在各类史书均查不到。现在把我编辑周姓资料转给你:

周族来自陕西岐山,后迁到河南省汝南县(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至驻马店市东面约32公里一带)居住。

周姓祖籍据光绪《文登县志冢墓》载,奉州大夫海州知州周进忠墓在城北十里,北陡埠村北山,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碑,祖籍及迁入年代不祥。2007年4月24日公布周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0姓。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共11307人,为第12姓。

周姓1宋时久居龙山北陡埠;2宋中期由龙山北陡埠迁入高村;3元泰定元年(1324年)由江西吉水迁入文登城西门外西关西明处大众;4元泰定元年由江西吉水迁入宋村周格庄;6 元泰定元年由江西吉水迁入文城柳林;7元末由小云南迁入高村沙柳沙柳周家;8元末由北陡埠迁入高村二甲;9元末迁入黄海边高村望海初家周格庄;10明洪武元年由贵州省迁入葛家黄龙岘;11明初(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张家产军营;12明初由北陡埠迁入界石蒿耩;13明初由高村迁入蔄山管山;14明初迁入泽库港南;14明初(末)由泽库港南迁入界石北崮头;15明初迁入泽头大洼;16 明嘉靖时由周格庄迁入宋村;17明中期迁入蔄山东床;18明万历以前由高村迁入高村万家庄;18明万历时由高村万家庄迁入高村慈口观(北陡埠系);19明天顺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入高村南藤圈;20明天顺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入高村南藤圈,以后由南藤圈迁入西藤圈;21明末由张家产告驾口迁入侯家时家滩;22明末迁入小界石;23清初由高村迁入葛家周家埠;24清初由莱阳水沟头迁入文登营沙河子;25清初由龙山北陡埠迁入高村墩后;26清初由泽库姚家迁入泽库南岭;27清初由高村迁入泽库寨东周家;28清顺治时由高村二甲迁入侯家汤家;29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小观迁入小观风口集;30明末由龙山北陡埠迁入文城九里水头九里村;31(北陡埠系)迁入宋村寺前;32(北陡埠系)迁入宋村郭家店;33清康熙时由荣成黄山迁入高村万家 ;34清康熙时由山阴县迁入北京大兴县,清乾隆时由河西迁入高村周家庵;35清乾隆时由张家产军营迁入侯家大时家;36清乾隆时由侯家大时家迁入侯家朱家;37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垛山周家迁入高村虎山;40清道光时由威海迁入大水泊大河;41清同治时由高村万家迁入侯家大时家;42原籍山阴县,清康熙时避兵乱北上流寓大兴县,清光绪已卯年(1879年)由北京大兴县迁入侯家南养鱼池;43清光绪九年(1883年)迁入蔄山官道北;43清光绪时由高村汤西迁入高村西藤圈;44清末由高村迁入高村唐家嘴子;45由荣成小李家迁入高村辛店子;46(北陡埠系)迁入天福东藕湾;47(北陡埠系)迁入文城东杨格;48迁入天福北潘家夼。

北陡埠、九里水头、寺前、东藕湾、文城东杨格等村周姓字辈派字:维学志承先,修仁世泽岩,克中有乃孝,任尔子孙贤。(九里水头周姓范字第四世周承彬提供)

高村荣成字辈派字:“文学志承先,修yin仁shi世ze泽yan岩,ke克zhong中you有nan南xiao孝,yi以er尔hou厚dai代xian贤。

高村二甲字辈派字 :钟玉培基远,繁殷树叶宏,慎思追士道,时代炳根荣。

辛店子字辈派字 :有义庆新春

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的周家(平山海兴周姓)家谱中字表:士德元丕振 ,文武祥广顺 ,兴隆成嘉兆,完事启鸿俊 。

山东文登八里水头周家村(九里水头周家村),来自辽宁省盖州市归洲镇房身村字辈派字:文德传家宝。《文登姓氏》

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985928html

《中华薛氏通谱》编委会(筹)2017年7月7-10

        2017年7月7日至10日,在参加山西薛氏联谊会与深圳薛氏宗亲会在太原的交流会后,薛宗汉、薛重生与山西薛氏联谊会秘书长薛秀斌全程陪同进行了吕梁市薛氏族谱调查,并认真研讨了吕梁薛氏迁徙历史与河东薛氏族系对接梳理问题。

      本次调查得到吕梁市薛氏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薛玉龙、薛铭得(明德)、薛汉光、薛长生等研究会领导的大力协助和密贴配合,也得到专程自柳林赶来送交家谱的五位薛氏宗亲的支持,大家都热情地参加了吕梁薛氏文化大讨论。吕梁市领导及有关朋友也大力支持了调查工作并提供了热情的帮助。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本次共收集吕梁薛氏族谱27份,查阅并收集了《汾州府志》、《永宁州志》,涉及到汾阳县、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石楼县、临县、永宁州(石洲)、宁乡县等涉及明清薛氏进士、举人及其相关史料,取得了较丰富的宝贵资料,为《中华薛氏通谱山西卷》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史料。

吕梁薛氏通谱调查简报:

1. 吕梁薛氏家族基本信息

吕梁市明清时期隶属于汾州府,明初河东薛氏移民吕梁的缘由尚不清楚,但是依据现在吕梁地区薛氏人口已达十万之众的数量分析,明初薛氏移民支系具有多源性和多时段性,且不排除吕梁自明朝之前就有河东薛氏或非河东支系薛氏落籍此地。从所收集的近三十部家族资料所记述的族系原居住地多为河东及陕西,但多数家谱对原支系先祖及居住地村庄皆无准确记载。现吕梁薛氏居住地非常广泛,明初迁徙此地后,有经历了多次的频繁迁徙,寻找更好的土地资源和家族发展空间。因此,吕梁薛氏的分布甚为广泛,仅在临县一域就有薛氏家族居住的249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75个村庄,百人以下的174个村庄。

二 明清两朝汾州府薛氏概况

据《汾州府志》、《永宁州志》及吕梁薛氏族谱资料,明清时期,吕梁薛氏人才辈出,薛氏人才以进士举人身份从吕梁山地走向九州各府各县仕宦做官,以清廉为民之志造福一方,入乡贤名宦者多人。据《山西通志》与地方志所列薛氏科举人物,现将名录列述于下,主要是希望吕梁宗亲进行修改并提供族谱信息,可以在文档基础上直接进行修改完善,在返回给薛重生即可,谢谢!

汾州府薛氏进士举人仕宦名录

(初稿存在一定的内容和文字错误,请修正)

1)薛琮,石州入,教授;

2)薛禄,临县人,安俯同知;

3)薛箴,石楼人,监特士;

4)薛清,石楼人,知州;

5)薛东海,石州人,滑县县丞;

6)薛呜凤,介休入;

7)薛瑾光,?人,?;

8)薛谦,宁乡县人,鳯翔府官;

9)薛炳,?人,武贤乡岁;

10)薛俊,?人,天顺朝贡生,知县;

11)薛捧章,?人,知县;

12)薛傅;?人,县府主簿;

13)薛良德,?人,嘉靖中贡生,州图;

14)薛固龄,?人,镂源上盐;

15)薛寅白,?人,礼绅;

16)薛尚义,?人,州府教授;

17)薛忠,?人,长垣县承;

18)薛凤翱,?人,威县训导;

19)薛善,?人,经历;

20)薛荒,?人,经历

21)薛维屏,?人,?任职;

22)薛锺秀,州任之贤;

23)薛登五,介休县人;

24)薛昌图,海州人;

25)薛维,?人,州判;

26)薛国昌,汾阳人;

27)薛启情,永州人,武举;

28)薛有焕,?人,乡贤;

29)薛琮,石州人,授授;

30)薛箴,石楼入,国子监博士;

31)薛清,石州入,高邮知州

32)薛鸣凤介休人

33)薛钟陇,汾阳人

34)薛谦,汾州人,正统中贡生,推官;

35)薛炳,?人,京东知事;

36)薛俊,临县人,知县

37)薛泰,临县人,县丞;

38)薛仪,?人,临淮主簿

39)薛良,汾州人,嘉靖中贡生,教谕

40)薛固龄;?人,婺源主簿

41)薛鸣凤,介休人,四年乙卯举人;

42)薛钟,汾阳人,任职?

43)薛谦,汾州人,正统中贡生;

44)薛炳,宁乡县人,京东知事;

45)薛俊,临县人,知县

46)薛仪,?人,临淮主簿

47)薛良,汾州人,嘉靖中贡生,教谕

48)薛固龄;?人,婺源主簿

49)薛寅,永宁州人,任职?

50)薛尚义,?人,州府教授

51)薛忠,?人,长垣县丞

52)薛春芳,永宁人,承考;

53)薛维屏,?人,平定训导;

54)薛文杰,?人,曲沃训导;

55)薛锺秀,石楼县人,乙卯副榜,州府任职

56)薛登五,介休县人,

57)薛昌龄,?人,明贡监,州目;之列仕籍者

58)薛海,?人,明贡监,州目;

59)薛国昌,汾肠人,明嘉靖丙午武举;

60)薛启后,永宁州人,明嘉靖丙午武举;

61)薛肤,汾阳人,万历癸丑武进士;

(以上汾州-吕梁薛氏人物以明朝人物为主,人名有重列者,可修正)

三 吕梁薛氏族谱

    本次及2015年薛军帮助收集的吕梁薛氏族谱累计近三十余部,但几乎都是断代支谱,在研讨会上,认为目前需要结合各种地方志和其他历史资料,尽可能完善吕梁薛氏各地支系的源流梳理工作。会上提出当前三个努力弥补完善的措施:

(1)结合府志、州志、县志史料,以吕梁薛氏科举人物信息为线索,进行各地支系的梳理工作;

(2)结合山西、陕西及相关地区的族谱资料,查找与吕梁薛氏迁徙有关的族谱信息,追踪始迁祖的原居住地和支系归属信息;

(3)对吕梁现有的族谱进行支系梳理,将全地区的各村薛氏支系进行大清理和大归纳,理清吕梁薛氏支系脉络。对现存的三十份族谱进行支系梳理工作量巨大,希望尽快建立吕梁薛氏支系梳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将上述明清薛氏人物纳入到吕梁薛氏通谱之中;

(4)与陕西佳县、吴堡、榆林薛氏建立密切修谱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协调支系梳理,完善并提高该地区跨省支系梳理和修谱工作。

四 致谢

本次赴吕梁进行《中华薛氏通谱》调研,得到山西薛氏联谊会秘书处和吕梁市薛氏家谱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特表衷心感谢。《中华薛氏通谱》是全薛族的谱牒文化工程,她关系到中华乃至全球薛姓的每一个族人,让我们团结起来,为薛氏五千年文化而骄傲!为遍布全国及全球的河东薛氏后裔的寻根问祖贡献我们的力量!

《中华薛氏通谱》编委会

祖籍山东登州府现叫文登县陈姓,

般情况

保、

字辈与文登

字辈都

清朝末期各自编排

山东

各自编排字辈

与祖籍字辈

查询

待百

使用

文登2007

底统计近40

村庄7660

第19姓

文登陈姓字辈派字:

、柳林、沙

、汤南等村陈姓辈份:文

召穆

序伦传祖训

营南陈家、九

、杜梨花、候家庵、东耩、营南庄、李家夼、东古场、

黄岚等村陈姓辈份

:石召宗序,培建宏模

白鹿淀陈姓辈份:宗孔宏

典秉贵俊兴

显维德胜曾

永远振家声

汪疃镇许家屯陈姓辈份派字:庆章世

陈家屯陈姓辈份:芝秀玉文立

承光戏红喜

陈家屯陈姓辈份:

家德安佩

秀玉文礼

承洪光杰世

巨峰街放雷子――震梁!”

这是句老话,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海曲梁氏源于巨峰、兴于巨峰。

梁氏是老姓,源出有三:

一是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嬴姓伯益后裔非子,善养马,周孝王任其职司养马,并封秦邑,称秦嬴。非子曾孙秦仲,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兵败被杀。秦仲五子率兵继续征战,终于打败西戎。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建梁国,称梁康伯。康伯后的君主称梁伯。后秦穆公灭梁国,改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是为梁氏。

二是以邑为姓。春秋时,晋国有解梁、高粱、曲梁等城邑。公元前645年,晋惠公用五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以封地名“梁”为姓。

三是胡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代北的拨列兰氏,因随魏孝文帝移都洛阳,定居中原,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梁。

至于海曲梁氏究竟源自何支,笔者无考。据目前所接触到的史料,其始祖来日照时间,应在宋末元初。

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近交远攻,将“网中之鱼”南宋暂放一边,先征服西、北诸国,最后于1276年2月兵入临安,南宋亡。

为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元世祖把全国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西域各国先降元的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的法律地位、政治待遇和经济负担迥异。如元法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分属不同衙门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费就可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执持弓矢等武器。在朝廷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副职。如地方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蒙古人科举出身,一正式委任就是从六品,而色目、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等等。

其中,汉人、南人之分,目的是分化中原汉民族,即故意制造出南、北汉人之别,在政治、经济上多少给北方(黄河以北)汉人微小利益,孤立长江南的汉人。把南方汉人每廿家编成一甲,蒙古人、色目人为甲主,甲内人衣、食、住、行皆归甲主支配。甲主对甲内男人任意驱使打骂,对女性任意凌辱,甚至将南人逮住与牲畜样标价买卖,一个南人与一头驴价格相差无几。

宋末元初,梁氏先祖为求一线活路,从苏州东门外杆石桥辗转逃亡来到日照,既未敢在地肥水足的东部沿海安家,更未敢在已“升格”为县的日照城落户,而是一头扎进当时仍是穷山恶水的西北山里,在今巨峰镇大土山西北一个叫城子庄的地方(今名消失)落脚,虽经近百年繁衍,至元末年也只留下了兄弟3人,且究竟是第几代也无从知晓,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

据民间相传,为彻底摧垮汉人的心理,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庶民百姓起大名,更谈不上字、号,只准按出生的先后叫大,次生的叫二……或以父母年龄相加之和再冠以姓就是大名,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梁氏一世祖原名即可能是梁大、梁二或梁三,已不可考。

后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揭竿反元,郭子仪、张士诚、陈友谅、方士珍等各路草莽相继举兵,梁氏兄弟在兵荒马乱中离散,一个逃到蓬莱后分支荣城,一个逃到沂州(今临沂)石拉渊,只有一人仍留城子庄。

此时,中原遍地烽烟,乱世英雄起四方,自幼出家皇觉寺为僧的朱元璋(1328―1398)于元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投郭子仪部下,郭子仪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为亲兵。朱元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仪大喜,署为镇抚,并将养女马氏嫁与元璋为妻。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仪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九月,郭天叙战死,部将尽归朱元璋。

按军师刘伯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朱元璋广聘谋士,招兵买马,削平各路群雄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举兵北伐,元至正廿七年十月(1367)十月誓师,大军进入山东,所向披靡,先后克临沂、益都、淄川、济南,聊城等府县,明洪武元年二月(1368)平定山东。随即,转攻河南,堵塞潼关,最后取陕西、山西。

梁氏一世祖在岳父刘公支持下,率家乡青壮年投身明军,后随信国公汤和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于明洪武四年(1371)晋见朱元璋。当时,大脚马皇后伴驾,见梁身材魁伟高大,面目黝黑,说这员将又黑又丑。朱元璋随口说:那就叫他梁黑丑吧。经汤和指点,梁扑通跪倒,叩头高喊:谢主隆恩。

自此,梁氏一世祖始有正式大名。

至于日照梁氏更远来源,据民国《临淄县志》记载梁家庄位于临淄城以西,愚公山东南六公里,乌河东岸(时水),自明初由山西枣强县迁此落居立庄,称柳林梁家庄,柳氏衰败后名为“梁家庄”。

其《梁氏家谱原序》记:

夫谓水长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发有本。物理皆然,而况于人乎。然则人有祖宗,河水木之有源本也。我梁氏原居临淄之西,时水之东,柳林梁家庄是故土。出难居、庠衿者,寡而皆有醇厚风焉,故能偕时水永传焉。不幸明末鼎革之际,屡遭兵火,而族谱以失,无论枝叶莫考,即奕业仅存一线矣。如文升祖原兄弟八人,相传往寿光者,往日照者,往河南者,往洪庄者,其余不知何往。惟文升祖遗居此土,至今八世,尚未有谱,急欲纂修,每苦于无稽,所可幸者,有子材族伯尚能记数世之宗派,于是修成族谱,俟后人以备考,则后之子若孙庶有以承先启后,永传勿替云。

康熙五十六孟夏 八世孙 之琇谨识

其《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由此可知,日照梁氏与临淄、寿光、河南及洪庄梁氏共一远族。

2

元明鼎革,百废待举,但此时刚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却深为倭冠劫掠而忧。当时日本正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诸侯组织武士、浪人——史书上说的“倭寇”和武士与张士诚、方国珍残余相勾结,占据沿海小岛,对东南沿海一带烧、杀、虏、掠,无恶不作,尤其对鲁、苏、浙、闽等沿海县城州府危害最烈,史书称“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时出剽掠,扰滨海之民”。

大明立国后,山东沿海抗倭事宜由山东都指挥使司统一负责,下设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3大营、11卫、14所、20巡检司、243墩、129堡。

对此,史书上记得非常清楚:

洪武十有六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汤和于东海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选练墩卒,棋布守御。

――《安东卫志•序》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中也载: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

按明兵制,卫以下设五个千户所,每所统兵1120人,设正五品千户(千总)一人。梁黑丑随汤和参与防倭,后屯军巨峰,负责保卫日照沿海一带,战时出征,回营三分军事,七分耕种,因数建奇功,被封千户。

据史料记载,梁黑丑不但战功卓著,忠于大明,而且昭示后代要“忠心报国”。其后代秉承祖训。因“忠心报国”载入明、清两朝史册和方志者不乏其人。

梁黑丑六世孙梁美,明嘉靖时代人(生卒失考)见徐、邳、莒三州盐贩猖獗,既走私食盐,还结伙抢劫百姓,遂上书县、府,经山东巡抚袁公上达,朝廷以闻,命青州兵备道康天爵在巨峰建“营山寨”防卫。梁美献良田数亩作官署用,且与乡民积极协助建兵营。光绪版《日照县志》记,时人称之为:皤皤黄发,更事必多者”。

有关“巨峰寨”的营建,谨抄明朝黄祯《巨峰寨记》如下:

巨峰在日照西南隅,青州兵备所筑也。为古琅琊地,西距沂济,东北濒海,实东秦要害之区。

我国家建官,具有深意。或营土以分防,或屯田而遥制,而又专之以兵方宪者,所以觌武而警怠也。

嘉靖兴治,东海不波,廷臣有议裁青州兵备。余时在职,叨听,议论曰:“海上之山多矿,伐菹煮海利莫大焉。夫利者盗之丛也,矿盐者天地左藏也。多矿民犷,多盐民卤,盗由生也。兵备是庇。”天子曰:“可”。于今十年,三选厥司,得我东汾。东汾康姓,名天爵,临汾人,因号东汾居士。嘉靖癸已,来典慈土。首询黄发者,黄发皤皤,更事必多,曰:“维矿夫盐徒,青州祸胎。念哉,鉴哉!”越明年,盐徒扰南鄙,东汾檄兵往平之。至则狼籍,居民去矣。或曰:“盐徒者,东西南北人也。其散若飙,其合若鸟,出没无常。不为之所,无以杜绝乱阶。”东汾听舆人之谋,请之巡抚袁公,巡按方公。曰:“盐之于人,譬水火也。官盐之法害于私贩,民歉其情。是故贩者,假水火以窃人,所谓潢池之盗也。又突出无常,疲我奔命。寨守善胜,可备永图。盗息邪心,官盐无滞,又两得之也。夫防民之情,甚于水火,东西草莽匪盗,盐是忧,寨不可少。”乃相土得巨峰山,傍淮海之交,控喉扼吭,爰筑斯防。为之寨栅,营堂宇,立门屏,制金石之械若干。屹然为一方巨镇。榜曰“巨峰”。分青州卫官军、莒州日照土兵备守之。盐徒以宁。愚窃谓东方之患,盐人盗水,矿人盗山,乱之本也。矿人跃捷善战,习于山。嗷嗷之区,马不及旋,射不及发,一人足以走壮士,乃东方之奇兵也。今皆在龟蒙山中,即土著之人。故善用之则有青阳山之捷,不善用之则有玉堂之变,顾制御者何如耳。余见东汾与之以诚。既多谋以破其党,又养锐以胁其变,复招徕以羁縻其徒。此康子筑无形之寨以治矿人,而又在堂宇屏蕃之外也。后之兵备兹士者,或不可以少此哉?寨创自嘉靖十三年。董斯役者:莒州知州林渠,淄川尹李信,日照尹颜绣。

梁黑丑七世孙梁儒,平倭中履立战功,明嘉靖皇帝敕为锦衣卫从六品“忠武”,诏命进京赴任。梁儒应诏北上,半路因病而卒。噩耗传来,自山东南部至苏、浙沿海百姓闻之,皆为痛惜,当地知者,失声痛哭。内阁大学士徐阶闻讯甚为哀怜,制匾一块,亲书:

沿海保障

梁儒子孙将此匾悬于大门额三百余年,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烬于兵燹。

十五世孙梁统传被清乾隆皇帝敕封四品武德郎,并上追封一代。

十七世孙梁鸿博任巨峰镇第一任镇长。

十八世孙梁蔼清被清光绪皇帝敕封为从六品儒林郎,上追封二代。

梁氏历代忠勇厚德,抗外侮,护百姓,严族规,重门风,族内有衣食无着,死者无力葬,鳏男无力娶者,阖族按贫富出资相助处理丧事或帮助迎娶,此风为世人所羡。

经几百年发展,巨峰人丁梁氏日繁,后人散居鲁、苏等省数十个村庄,人口达四、五万之众,并多有旅居海外、者。故清末民初,日照县传:

丁、牟、秦、安、李,别忘巨峰梁!

梁氏族谱

一 世 黑丑 十 九 世 立

二 世 温 二 十 世 培

三 世 友 才 二十一世 作 顺

四 世 钢 二十二世 启 田

五 世 普 二十三世 允 乃

六 世 美 二十四世 夕 年

七 世 儒 二十五世 周 家

八 世 鲸 二十六世 合 气

九 世 任 崇 二十七世 方 庆

十 世 有 秋 二十八世 周() 全

十一世 錞 二十九世 修 念

十二世 世 三 十 世 本 公

十三世 光 三十一世 乐 波

十四世 仕 三十二世 奇 升

十五世 传 李 三十三世 稀 铳

十六世 壬 三十四世 履 正

十七世 鸿 三十五世 新 汉

十八世 清 三十六世 恒 曾

聊城人都知道阳谷“武松打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在冠县还有一个“降服狮子”的传统舞蹈。300多年前,堂邑县南邢庄(今属冠县)流传着一种特殊舞蹈—降狮舞,并很快流传到冠县柳林南街,该村第一大姓杨氏家族将这一古老艺术世代传承,杨家家谱显示至今已有9代传人,而降狮舞却在发源地南邢庄失传了。

珍贵 全省发现3处,柳林傩舞保存最完好

 杨国雨手持八卦阴阳旗,扮演降狮人“回回”和两只狮子表演,通过“踩鼓”、“查蹄印”、“单咬”、“双咬”、“走四门”等一系列舞蹈动作,表现一个“回回”寻找、搏斗最终降服“无名歹兽”的故事。舞蹈中“回回”有独白,还和乐队有对话。

 冠县柳林镇是鲁西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文化站站长杨国雨年纪不大,却对当地文化了如指掌,历史人文典故信手拈来。他介绍,柳林降狮舞虽叫“狮舞”,其实是最古老的舞蹈—傩舞。降狮舞“降狮人”和“狮子”均为头盔型面具,是傩舞最典型的文化特征。傩舞与祭祀密切相关,有祈祷、招魂等功能,降狮舞主要在庙会、葬礼上表演。傩舞中动物形象时常错位,降狮舞中“狮子”额头上有“王”字,又象虎,舞中称之“无名歹兽”。

 2010年,经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认定,该舞为傩舞,且是到目前为止全省发现的3处傩舞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

 溯源 发源地已失传,柳林杨家传承9代人

 南邢庄时期的降狮舞已不可考,目前流传柳林镇的降狮舞在旧社会主要用于祭祀娱神,多在庙会上演出。所谓“娱神”也是一种祭祀方式,年关时节也表演“降狮舞”自娱自乐。

 杨国雨介绍,远古时期,部落林立,信仰繁杂,对神灵原始崇拜成为傩舞、傩戏产生的母体。随着历史进步,古老的傩文化仅在贫困、闭塞之地得以保存。冠县位于冀、鲁、豫交界处,自古贫穷闭塞,为傩文化产生和传承提供了适宜空间。柳林降狮舞就是一种具有典型傩舞、傩戏特征的传统舞蹈。

 傩舞发源于原堂邑县南邢庄,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留。在漫长传承中,傩舞这一古老名称渐被遗忘,因与兴起的“狮舞”相似,便被称为“狮舞”。名称虽改,但傩舞的基本特征都保存至今。

 柳林杨氏家族是柳林南街第一大姓,家族崇文尚武,文人武将辈出。为保家族兴旺,公元1770年前后,杨氏族人从南邢庄学得此艺,从此代代相传,至今已9代,历时近300年。而在原地南邢庄,该技艺早已灭绝,柳林南街成为分布地。

 现状 抢救性挖掘,努力培养年轻接班人

 冠县资深文史专家任金光对降狮舞有着深厚感情。他说,降狮舞传承近300年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停止活动。此后50多年,许多老艺人相继离世,服装、道具、乐器大部散失,不少舞蹈套路、锣鼓经失传。

  2003年,该项目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乃让和两兄弟杨乃毅、杨乃富,组织老艺人回忆、记录、整理舞蹈套路、对白、锣鼓经等,自费修复传世道具服装,购置装备乐器。三人个人出资20000元,终因财力有限,至今各方面规模均不到原来一半,舞蹈、伴奏之套路也仅仅整理出一部分。当年老艺人仅存5人,平均年龄75岁以上,朝不保夕,青年人中愿传承此项技艺者甚少,后继无人问题已迫在眉睫。

 为保护和传承这项弥足珍贵的传统舞蹈,冠县和柳林文化部门对降狮舞进一步抢救性挖掘,丰富、完备现有档案,并努力培养年轻接班人,全面传承技艺。

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

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太多选择部分供你参考:1斥山、大山前、晒字、固山后、佛东夼、北庄、凤口集等6村于姓字辈:其中,培怀德进,荣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