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姓人口数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木姓人口数量,第1张

  来自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木姓排名第288,木姓人口17万

  ---------------------------------------------------------------

  木(Mù)姓源出有六:

  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2、出自端木姓,为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为避仇所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3、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4、出自回族中有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又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载,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5、出自明朝时云南纳西族贵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赐姓木。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四个音字制。明洪武十六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朱明王后,在朝觐时,朱元璋问他要个什么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说要跟皇上一个姓,旁边的官员连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说请皇上恩赐。朱元璋没有计较:“你的心意我明白,从朱字中分出一个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干,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赐你木姓木姓吧”。从此纳西族有了第一个汉姓木。阿甲阿得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木,称木氏。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为木氏贵族专用,对百姓木氏仿朱元璋另赐了个“和”姓。“和”表示木上添一撇,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加一口,为背上木家筐篮。“和”即奴仆、劳者。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木氏归明以后,逐步接受汉文化,并有了汉字之讳。木姓建筑古城时,如果仿照汉城四周高筑墙,则木字就变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愿筑城墙。

  6、出自南方少数民族中有木氏。

  木姓-迁徙分布

  子贡庐墓处

  木姓源于今河南浚县,下传至秦代时,子贡九世孙端木肇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去端姓木,举族隐居于鲁。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土崩瓦解,端木肇之子庚又复姓端木,并迁归原籍。亦有子孙仍旧以木为姓,或留居山东,或迁归原籍。汉魏三国时,木姓有落籍今河北省境者。两晋南北朝时期,木姓人口繁衍依旧不很旺盛,主要的繁衍地仍旧在中原,亦有少量木姓播迁江南,进入今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境。

  隋唐两代,木姓人口始渐多起来,并且尤其以两晋南北朝时期播迁至浙江湖州的木姓表现最为抢眼,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因古时此地属吴兴郡,故后世木姓有以吴兴为其郡望堂号的。北宋末年,金兵压境,宋廷南渡,子贡第五十代孙端木高次子端木曾迁居江南太平府当涂县(今属安徽)。此支及吴兴木姓以后又多次迁移、流布,逐渐散居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有仍姓端木者,有省端姓木者,亦有省木姓端者。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蹂躏江南,作为毗邻国都杭州的吴兴而言,可谓危如累卵,木姓不能不徙奔他乡,有进入今江西、福建、广东等地者。

  明清两代,俱对子贡进行追封,此时木姓有回归祖居地河南的,但此际木姓繁衍之中心却在今山东省境,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等地木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历民国而今,经过各种动乱、运动,自然的、非自然的多种移民活动,木姓逐渐广布于西北、西南、华东的大部分省份,并有移居台湾以及其他国家的。 如今,木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以山东省此姓为多。

  木姓-郡望堂号

  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吴兴郡,三国吴设置,治所在乌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辖境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等地,兼有江苏省宜兴等地。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为吴兴郡。

  堂号:“黎阳”、“瑚琏”、“先贤”等。

  木姓-宗族特征

  1、木姓得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2、木、端木、端三姓俱为端木赐之后,也就是说,三姓起源于同一个祖宗。

  3、因木姓源起先贤子贡,族人深为之骄傲,故木姓族人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宗族活动较多,历来有修家庙、续家谱的传统。

  4、木姓传至今已有八十余代。

  5、其名人较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远不及同宗端木氏。

  木姓-历史名人

  木华黎

  木 楹:宋代人,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

  木增:明代诗人。丽江土知府木青长子,万历二十六年(1558年)袭父职,被称为“木天王”。有军事、文学才干,政治开明,维护祖国统一。在职20年间,多次出征,势力西及边疆,北达理塘。先后向进行输军饷及助陵工银二万余两,赴京陈言边政大事,大力引进汉族及白族先进生产技术,办作坊,开金银铜矿,吸收汉藏的宗教与文化。被明朝视为滇南的屏藩,历授云南、广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参政头衔。爱好汉文化,工诗能文,善书法,著有《芝山云过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龙、唐泰等分别为其诗文作序和跋。所著《芝山云过集》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

  木待问:浙江省永嘉(今温州市)人,字蕴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状元。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辨理,争执中打了起来。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宋孝宗鄙视木侍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坐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木华黎:蒙古札剌儿氏,元初大臣。与父追随铁木真于微弱之际,元初四杰之一。铁木真建号为成吉思汗,任左手万户。成吉思汗六年,随从攻金。自此连年在中原作战。九年,领兵攻取辽河流域各地。次年,取金之北京。十二年,封太师、国王,建行省于燕,负责太行以南军事。陆续攻取河北、山西、山东大片地区。

  木花里:元代将领。乌密氏,察罕子。事宪宗,直宿卫,从攻钓鱼山,以功授四斡耳朵怯怜口千户。至元四年,从攻宋,自江陵略地还,升蒙古军万户。复攻襄樊有功。卒于军。

  木天骏:南宋浙江省瑞安人,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木姓-宗祠通用对联

  〖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官声传东浙;

  理学阐南轩。

  ——佚名撰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木楹,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下联典指南宋瑞安人木天骏,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丽江古城木氏府署

  洪武帝赐扁给木姓土司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氏府署(简称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字元朝(1253年)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革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 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纳西族木姓土司的宫殿——木府

  从元代木氏家族的几代土司所任职衔及管辖区域可帧超木氏家族自元以来,就已成为滇西北能够左右局势之雄强,这为木氏家族统治势力后来的延续、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背景。明中央王朝的庇护、褒赏扶持。自本得始至明末懿,木氏土司共传承十四世,他们依次是:

  木得(阿木阿得) 木初(阿习阿牙) 木土(阿牙阿秋)

  木森(阿秋阿公) 木嵌(阿地阿习) 木泰(阿习阿牙)

  木定(阿牙阿秋) 木公(阿秋阿公) 木高(阿公阿目)

  木东(阿木阿都) 木旺(阿都阿胜) 木青(阿胜阿宅)

  木增(阿宅阿寺) 木懿(阿寺阿春)

  均为丽江土知府职。明代木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势力范围越扩越大,至明万历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明中央王朝对其重用和扶持的结果。丽江是滇藏交通枢纽和门户,同时又是云南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木氏家族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成为明中央王朝管理和控制滇西北地区理想的依靠力量。木氏家族代代恭顺听命于朝,以剿杀征战称功,示效忠诚;世世进京朝贡不绝,得朝廷封赐恩赏。

  〖丽江古城木氏府署楹联〗

  凤诏每来红日近;

  鹤飞不到白云间。

  ——佚名撰木府大门联

  万卷图书天禄上;

  四时云物月华中。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正门联

  木增土司

  万卷楼实际上就是木府的书房。这是一代文臣木增土司所引以为豪的地方。其间藏有中华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华,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土书画,可谓翰林珍奇、学苑瑰宝集于一楼。万卷楼”四面有门,门门有联,联联有韵。木增,号生白,是个善于诗词文赋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写下1000多篇诗文,收入《啸月堂诗》、《山中逸趣》、《光碧楼诗抄》等6部集子,有诗1000多首收入《四库全书》和《云南丛书》。他还写作了30多首词,20多篇辞赋,是磨些族第一个创作此类作品的作家。木增还是个书法家。草书对联“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传世至今被丽江市博物馆收藏。木增为倡导汉文化,特盖“万卷楼”,广集百家之书,其用心良苦,堪称楷模。对于木氏土司作家群的诗文造诣,历史上已有“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之美誉。这是木氏土司对外开放新和,吸收外域外族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

  谈空客喜花含笑;

  说法僧闲鸟乱啼。

  ——木增自题木府万卷楼联

  华名已透金闺籍;

  丽藻新摛玉岳篇。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笔如玉笋霜气锐;

  砚是银湖墨浪潮。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鸾鹤在霄时现影;

  芝兰出地自生香。

  ——佚名撰木府土知府木氏夫妇寝室联

  令人惊讶的是土司夫妇竟是分床而居的,但这符合纳西人的生活习俗。纳西族聚居地丽江,历来有“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之称,这里离女儿国泸沽湖很近,每家都是女人当家,种田、收割等力气活儿都是女人的事,男人在家只是打牌喝茶聊天,乐哉悠哉,许多穷人都是兄弟共妻。当这个女子属于兄弟中的一个人时,另外几个往往远走他乡,因此并不存在什么争风吃醋。另一方面,纳西夫妇分床而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妇女要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儿,不与丈夫住在一起更可以使他休息好。最有成就的第十九代土司木增的书法挂在正房墙上,一看那浪漫、潇洒飘逸的书法就知道木增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土司,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书法家。

  官拜五朝抚圣主;

  世居三甸守规恢。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廊柱楹联

  大明世宗皇帝赐匾给木姓土司

  议事厅气势恢宏、十分壮观,三个匾额竟都是“诚心报国”。议事厅的正中有一个虎皮座椅,那是土司的座位,座椅前方两三米处的天花板上绘着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讲解员说:土司之所以把座椅铺上一张虎皮,还是在暗示自己无心从政、只想当个占山为王的土司而已。而上方的金龙,则意味着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皇上的眼皮地下进行,自己不想也不可能犯上作乱。

  权镇铁桥垂法远;

  兵威桐柱赐恩多。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联

  峰常绚彩何须梦;

  天自书云为纪祥。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第十九代土司木增曾出家,倒长松树的位置正是木增出家修行的地点。这棵松树有三、四米高,所有枝杈无不向下生长,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设想一下,如果茅盾先生看到这棵树的话,也会惊叹不已——这棵树那种向下生长的势头就像其它树木枝杈一律向上那样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玉垒千年存古雪;

  金沙万里走波澜。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金画滚龙蟠御字;

  玉音玺篆焕云霭。

  ——佚名撰木府玉音楼联

  字逼钟王,才追李杜;

  气凌万仞,伸厉九霄。

  ——佚名撰木府万卷楼侧门联

  念叨封疆,出万金而佐饷;

  情关廊庙,陈十事以输忠。

  ——佚名撰木府议事厅联

  蝉脱浊秽中,浮游尘埃外;

  高蹈苍山上,消遥解脱林。

  ——佚名撰木府三清殿联

木华黎出身蒙古札剌儿氏,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东,早年被父亲送给年长8岁的铁木真做“梯己奴隶”。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时,木华黎因功封千户长兼左翼万户长,统汗庭以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的广大地区,子孙世袭罔替。1217年,木华黎被铁木真封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全权指挥攻金。1223年,木华黎渡黄河至闻喜(山西闻喜县),在军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那么身为奴隶的木华黎权利和封地到底多大呢?他死后元庭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封地和后代的呢?

《元史·木华黎传》:诏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分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十军,及吾也而契丹、蕃、汉等军,并属麾下。且谕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赐大驾所建九斿大旗,仍谕诸将曰:“木华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

在成吉思汗西征时,已经被成吉思汗封为“太师、国王”的木华黎手持只有成吉思汗才配拥有的“白纛”,理论上可以认为,金朝的所有土地都是封给木华黎的。但那时候,蒙古只占据了金朝北部,主要据点就是燕京(北京)和云中(大同)。

木华黎的权力,来自于“白纛”。连成吉思汗的弟弟都只有“花纛”。换句话说,在早期蒙古汗国,最高权力的象征就是“白纛”,见“白纛”有如见成吉思汗本人。同金朝作战的所有蒙古汗国的军队(主要是投靠蒙古的汉人、契丹人军阀),都受木华黎节制。

所以史书记载,有很多中原人不知道成吉思汗,只知道“权皇帝”木华黎。“权”就是代理,也就是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很长时间不知道蒙古国的“皇帝”是谁,但都知道有个代理的“皇帝”就是木华黎。

所以当时宋朝书籍这样记载:十年以来,东征西讨,威震夷夏,征伐大事,皆决于己,故曰权皇帝,衣服制度,全用天子礼。

然而,木华黎的封地也并不明确,似乎整个中原都是他的,但又似乎哪儿都不是他的。而中原,则是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们费力经营的地方,有正牌的皇帝经营,木华黎和他的后人一直战战兢兢地活着,安分守己,不结党私营,也不发展私兵(只有成吉思汗时代封的一千户札剌亦儿人)。

木华黎子孙,继承了“国王”之位的,在蒙元内部还是有一定的超额特权。比如木华黎的儿子孛鲁,在招降红袄军后,就上表成吉思汗问怎么处置,成吉思汗就表示你不是“国王”嘛,中原的事儿你有权便宜行事,于是孛鲁就直接封红袄军首领李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

同样,木华黎后人世袭札剌亦儿部首领,可称国王;另一支封东平王。终元之世,子孙袭国王称号者共12人,又有建国王旗帜者7人。四怯薛之一,一直由木华黎后人为长。作为“官n代”,其子孙起仕往往以一品至三品的高官为起点,好几位曾当过丞相。是蒙古贵族汉法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321年,元英宗追赠木华黎为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武”。次年,元廷建木华黎祠于东平。

笃[笃,读音作dǔ(ㄉㄨˇ)]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南北朝时期的笃马河,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笃马河,就是今马颊河,在汉、南北朝、唐朝初期称作笃马河。据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著名学者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记载:“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二十里。”这里所说的平原县,即今山东省的德州市。

笃马河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道,为大禹所疏“九河”之一,数千年来,沧桑屡变,古河已堙。

笃马河源出河南省濮阳县金堤闸,东北流经河南省濮阳、清丰、南乐,河北省大名,至莘县沙王庄进入山东境内,经莘县、冠县、聊城、临清、茌平、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临邑、乐陵、庆云等县,至无棣县黄柏岭以下注入渤海。河道全长四百二十八公里,流域面积八千三百三十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三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鸿雁渠、德王河、裕民渠、唐公沟、笃马河、朱家河、宁津新河、跃马河等。

据史书记载,笃马河在历史上由于受黄河决口、南北大运河的开挖、引水济运和减河分洪等影响,历史变迁与治理频繁。

自东周黄河大徙后,直到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北出漳卫达六百十三年之久,造成笃马河重大变迁。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黄河决口于馆陶沙丘堰,刷出一条屯氏河,东北流经今临清西南、清河、冀县、沧州一带。汉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黄河在灵县(今山东高唐)呜渎口溃决,冲出一条呜渎河,又穿过屯别河,此出为屯氏别河,在今恩县以西分为南北二支,南支称屯氏别河南渎,在平原、乐陵间,沿笃马河东北流至无棣、沾化一带,又沿钩盘河东流入渤海;北支叫屯氏别河北渎,经今平原、德县、乐陵、无棣以北入海。

进入唐朝后,黄河水患日益频繁,在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唐朝 为分泄黄河洪水,利用黄河故道及笃马河为主体,开通了一条从清丰、南乐,经莘县、冠县、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乐陵至无棣入渤海的排水河道,即唐开马颊河。当时叫“新河”,走向大体与黄河平行,从此,马颊河代替了古老的笃马河,在历史上又称为“唐故大河北支”。

在史籍《大清一统志》中记载:“唐时马颊河出澶州、清丰界。”就其分黄作用来说,马颊河当出于濮阳、清丰间的黄河故道,由此东北流,经今清丰北,又东北经南乐北进入山东境,又东北经冠县、莘县间,又东北经堂邑、清平以北,又东北经高唐、夏津间,又东北经平原以西、德县以北,乐陵之南,无棣之北,至月河海口注入渤海。从流径路线看,在平原以上基本沿行了笃马河故道,平原、德县之间沿行了汉代屯氏别河北渎的一段,而以下则沿行了古鬲津河的下游,较古笃马河的出海路线略向北移。从此,不仅濮阳以西古笃马河的上源完全湮没,而且使平原、德州间的古笃马河行于马颊河之南,终于演变为马颊河的支流。

在居于笃马河流域的住民中,古来即有以大禹治水所疏浚的笃马河名称为姓氏者,称笃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笃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出自,属于以为氏。

延笃,公元?~167年,字叔坚,南阳犨人(今河南鲁山)。

延笃少从唐溪典、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于京师。举孝廉后官为平阳候相,后以师丧弃官。

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曾以延笃为博士,拜议郎,与朱穆、百边韶共著作东观。不久又官升京兆尹。

延笃为官宽仁爱民,深受百姓的欢戴。后以正直而得罪了权臣梁冀,遂以病免归家。在家居时,延笃为教授,后遭党事之祸而被禁锢,深受迫害,身心虚疲。汉永康初年(公元167年),延笃病逝于家乡。家乡民众深切怀念他,勾绘其图形,专供于屈原庙中。

延笃论解经传,多所骏正。著有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等二十篇。

在梁冀横行之际,有延笃的后裔族人为避灾祸,改以其名字为姓氏,称笃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国大将尚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尚笃,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大臣,时任五虎上将赵子龙所部的监军,多次随赵子龙北上伐魏。

诸葛亮属下的督军从事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称赞蜀汉的诸位大臣和将领,其所颂述多载于《蜀书》。在所赞赵子龙、陈叔至时写道:“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惧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

蜀汉政权灭亡后,尚笃的后裔子孙为避免曹魏政权加害,有以先祖名字魏姓氏者,称笃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彝族始祖阿普笃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阿普笃慕是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尊奉的祖先。

彝族在历史上没有定谱的姓氏,所实行的是“父子连名制”。父子连名制,是由父名和子名顺推正违构成的。一般地,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皆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然后依次类推,十代为一轮。

据古彝文典籍《洪水泛滥》的记载,阿普笃慕生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原居蜀地,他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第十三代子孙。在彝族语言中,“阿普”是老祖宗的意思,“笃慕”是他的真正名字。阿普笃慕后娶三妻,生下六子,是为彝族六祖。

阿普笃慕成年后,天降大雨,造成洪灾,迫于洪水,彝族先民们由部落长阿普笃慕率领,从世代居住的地方迁到洛尼山(今云南昭通)一带暂避洪水。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一带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

大约在在周平王姬宜臼十一年(公元前760年),阿普笃慕在“阿努白山”(今落雪山)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长们的大会,将其民众分成六个部落,跟随其六个儿子向外去开拓疆域:

老大慕雅枯和老二慕雅切率领武部落和乍部落向云南的西部、南部和中部发展;

老三慕雅热和老四慕雅卧率领糯部落和恒部落沿着金沙江流域进发,逐渐到达现在的大、小凉山和四川南部;

老五慕克克率领布部落在云南的东部、东北部,以及贵州的兴义、毕节一带发展;

老六慕齐齐率领默部落则到广西的隆林一带发展。

六部在各地生根发芽,繁衍成今天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族。

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彝文典籍中有两种版本予以了记载,一种版本叫作《六祖分支》,另一种版本叫作《我祖魂光辉》,在其中都记载了阿普笃慕将六个部落分向四面八方,去开拓疆域,发展农耕,繁殖六畜,在彝族历史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典籍《苏颇·祭笃慕》中,以阿普笃慕为始祖第一世,以阿普笃慕的名字为姓氏之始,称为笃慕氏,或称作笃氏,形成了彝族笃氏谱系,是为彝族的正统姓氏。

在笃氏谱系中,记述的彝族父子连名制是:祭笃慕(笃祭氏)→慕客客(笃慕氏)→客麻颇(笃客氏)→颇麻查(笃颇氏)→查末勒(笃查氏)→勒阿德(笃勒氏)→德伯栗(笃德氏)→栗托诺(笃栗氏)→诺德布(笃诺氏)→布岜岜(笃布氏)……然后,再从笃祭氏开始进行新的十代子孙轮回。

现代彝族人多使用汉姓,其主要的由来:一是中央 派驻长官赐姓,在封建王朝分封土司时,赐给土司长官一个汉姓,伺候便以赐姓为世代相传的姓氏;二是以地名代姓,用地名的汉字名称首字为世代相传的汉姓;三是与其他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姓氏,另外,还有的是随本部落头人名字的首音汉字为姓氏,或干脆以汉族行政长官的姓氏或名字来作为自己的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木华黎后裔笃麟,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在《陕西大荔拜氏家谱·世由篇》中记载:“拜氏是元朝初年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年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

在拜笃麟的子孙中,有姓拜氏者,也有以先祖名字改汉姓笃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名末清初满族将领完颜·笃尔巴,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完颜部,以部为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时,成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完颜、讷图、喀拉沁、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

在完颜氏后裔中,有一个完颜·笃尔巴,是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厄尔涣,初任佐领,随从爱新觉罗·皇太极征伐明朝,在叙功时授二等轻车都尉。

在完颜·笃尔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汉化简称笃氏。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谱系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1227),孛儿只斤氏,奇渥温姓,乞颜部人。而按照蒙古起名传统,铁木真全名应为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铁木真1162年出生在鄂嫩河畔上游东经115度左右,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国,即位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是海洋的意思,分封了四个万户,九十五个千户。其父也速该,母诃额仑(抢来的别人的老婆),生子女五人,铁木真[长子]、合撒儿[次子]、合赤温[三子]、帖木格[幼子]、帖木仑[长女]。也速该别妻生二子,别里古台、别克帖儿。成吉思汗丁亥年(1227年)七月十二日在攻打西夏时病死于清水县西江,年六十六岁,据说葬于鄂嫩河下游不儿罕合勒敦山之起辇谷,具体实地不详。

一、成吉思汗虎将

四后:孛儿帖大妃、也速干妃、也遂妃、忽兰妃。

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四杰:博尔术、博尔忽、木华黎、赤老温。[者篾勒]

四养子:古出、阔阔出、失吉忽秃忽、孛罗兀。

四万户:木华黎[左手万户]、博尔术[右手万户]、纳牙阿[中军万户]、豁尔赤[林中百姓万户]

二、成吉思汗子孙

术赤子:拔都[次子]、斡鲁朵、别儿哥、忙哥帖木儿

察合台子:木秃干[长子]、拜答儿[三子]

窝阔台子:合失[长子]、贵由[次子]、阔端1、阔出、哈剌察儿和合丹。

拖雷子:蒙哥[长子]、忽必烈[四子]、旭烈兀、阿里不哥[七子]、末哥[九子]

合撒儿子:也古、也孙格

1凉州会盟, 纳入中国版图。

合赤温子:阿勒赤歹

帖木格子:

别里古台子:也速不花、口温不花

木华黎子:孛鲁[长子]

木秃干子:哈剌旭烈兀

合失子:海都

察合台孙:阿只吉、阿鲁忽

帖木格孙:塔察儿、帖木迭儿

合赤温孙:忽剌忽儿

别里古台孙:爪都

贵由子:脑忽

阔出子:失烈门

合丹子:睹尔赤、斡兀勒

孛鲁子:塔思

蒙哥子:阿速台、玉龙答失

斡鲁朵子:合剌察儿

哈剌旭烈兀子:木八剌沙

海都子:察八儿

二、成吉思汗子孙征战功勋录

(一)征服邦国考

1、西辽1124年立国,1218年亡,屈出律为蒙将者别所灭。

2、花剌子模于1210年摩诃末建国,于1221年十月被蒙灭国。

3、大夏1038年李元昊立国,1227年夏亡,皇帝李为蒙将脱栾 扯儿必所杀。

4、金于1115年完颜阿骨打开国,甲午年(1234年)正月金为蒙亡。

5、1231年和1235年窝阔台分别遣将征讨高丽,1238年十二月征服高丽。

6、11年赵匡胤开国,1279年宋为元亡。

(二)四征西夏

攻打西夏《元史》记载共五次;《细说元朝》记载共四次;且时间事件均有很大差异。现以四次之说录之:

第一次:乙丑年(1205年)三月桓宗李纯佑时期,借口是西夏收容王汗儿子你勒合桑昆,攻下乞邻古撒城、落思城。

第二次:丁卯年(1207年)秋西夏王李安全时期,罪名不纳贡,成果为攻下兀剌孩城。

第三次:奎未年(1223年)冬西夏王李遵时期,蒙史天祥破贺兰山。

第四次:乙酉年(1225年)秋时期,借口西夏没送质子,又不参战西域,1227年七月西夏亡。

(三)三征西域

第一次西征

1219年春开始西征花剌子模,西征军总数在二十万左右,1219年9月开始围攻讹答剌城,留察合台、窝阔台以及亦都护的畏吾儿军继续围困讹答剌城。

后分兵三路,术赤率领为右军,阿剌黑、速客秃及塔海为左军,成吉思汗携拖雷为中军主力。讹答剌城六个月后攻陷。

右军进军次昔格纳黑遇抵抗,七日城陷后屠城。1220年4月围攻毡的,未遇抗拒得城。

左军进围巴纳克忒,四日城陷尽屠其军。忽毡。

中军乘冰渡锡尔河,招降匝儿讷黑城、讷儿城,1220年2月开始进围不花剌城,四日后攻陷屠其男子三万,其余充军为奴。三月间抵达撒马耳干,并察合台、窝阔台率军来会。撒马耳干守军十一万,逃离,四日下城,投降军士三万遭屠,得六万人为军为奴。术赤、察合台、窝阔台1220年秋进攻旧都玉龙杰赤,围城七月不能攻下,第二年夏初城陷,得工匠十万,儿童少女为奴,其余尽屠之。

花剌子模于1221年十月灭国。

1222年春成吉思汗派八剌等深入印度追击扎阑丁。1222年初春蒙古军兵败八鲁湾。秋进围范延,察合台爱子木秃干中矢身死,城陷后屠城。

1220年春成吉思汗得撒马耳干城后派遣速不台、哲别对钦察远征,令其三年返。速不台、哲别直入呼罗珊,降巴里黑、屠匝哇,5月24日克你沙不儿。分军两路,速不台连破徒思、担寒、西模娘,进至剌夷,哲别下志费因[伊朗扎哈台]、祃赞答而[伊朗马赞德兰],亦至剌夷会合。打到顿河之西;走过阿速夫海,兵锋

抵可萨半岛〔克里米亚半岛〕,陷速达黑城。1223年夏击败钦察和斡罗思大军,向西走到的涅培儿河〔第聂伯河〕。1223年末蒙古军饱掠东还。至亦的勒河[伏尔加河],进残中流之不里阿耳部。然后取道撤速惕,败康里部。与正在归途中成吉思汗大军会合。1224年成吉思汗大军返师。1225年春,返抵蒙古。西方史学家格鲁塞评价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时说:“将环绕禁院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

第二次西征

1235年春窝阔台遣拔都、贵由、蒙哥、不里、速不台西征。军队总数估计十二万以上。秋,贵由、蒙哥与拔都在不里阿耳之域会合。后屠毁不里阿耳城。1237年12月21日斡罗思也烈赞候国城破,毁城。1238年春攻下莫斯科城,焚毁之。1238年2月8日蒙哥攻下弗拉基米尔城,其他罗思托夫、苏兹达勒等十余城均攻下。1240年1月攻下阿速都城蔑怯思。秋,贵由、蒙哥奉诏东还。1240年秋进毁列阿思拉洼与契尔尼果洼城。1240年12月6日攻取乞瓦城〔基辅〕。继续向西攻陷加里西亚的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

1241年春侵入马扎儿[匈牙利]和孛烈儿[波兰]。1241年三月大败孛烈儿军,烧毁都城克剌可洼城。进入西里西亚攻其都城不勒思老,4月9日列格尼资两军大战,孛烈儿军战败,大公亨利被杀。之后侵入莫剌维亚,直达波西米亚和奥地利边境。1241年4月陷马扎儿不答帛思城,纵火焚烧,尽屠其民。后陷格兰城。1241年12月侵入克罗阿惕,占领扎格列卜。

1242年春得知窝阔台去世,取道塞儿维亚从马札儿还军。1243年初抵达伏尔加河下游拔都住营地。

第三次西征

蒙哥汗派旭烈兀1253年10月出发西征。1255年9月,抵撒麻耳干,翌年初,渡过阿母河。

1256年10月,攻下亦思马因的吉儿都怯堡。11月麦门底司堡等四十余堡皆纳款或遭攻陷。

1257年春,旭烈兀从可疾宁出发,9月抵达哈马丹,开始对雄踞报达[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征服。11月蒙古军开始对报达进行全面进攻。1258年2月10日攻陷报达城,并进行了烧杀抢掠,死亡人数达九万。

1258年9月,开始对叙利亚和埃及的征服。1260年2月25日,蒙古大军攻破阿勒波城。4月6日占领大马司。这是蒙哥死讯至,旭烈兀以军事委怯的不花,旭烈兀返蒙古。怯的不花兵锋远及南部合匝。9月3日,埃及军进至哲林附近之阿音扎鲁德,与蒙古军会战。蒙古军先胜后败,怯的不花被杀,几乎全军陷没。大马司、阿勒波等城,叙利亚全境及于幼发拉底河以外尽归埃及。此次西征以告败结束。

(四)其他功绩

1235年窝阔台择定在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剌和林〔意黑岩团〕山附近建城,定都名为和林。

1267年初筑大都城[北京],僧子聪[刘秉忠]总设计,1293年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木华黎丁丑年(1217年)八月封国王,专一负责继续南征事宜,并指示说:“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1223年三月病死于闻喜。

三、成吉思汗部将逝年代考

术赤1223年死。

察合台1242年病死。

窝阔台大汗1241年阴历十一月初八死,死于毒酒。

拖雷1232年九月病死。

木华黎1223年三月病死。孛鲁于1228年死。孛鲁子塔思嗣位。

拔都于1252年死去。位授拔都子撒里答,后授拔都子兀剌黑赤。

四、成吉思汗以后大事年表

1229年窝阔台被选继大汗位。

1235年拔都西征,兵锋直逼东欧,1241年班师。

1241年窝阔台大汗死。1246年窝阔台子贵由被选继汗位。1248年贵由汗病死。1251年拖雷子蒙哥被选继汗位。1253年皇弟忽必烈灭大理;旭烈兀攻西亚。

1259年蒙哥亲征南宋,死于四川军前。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建立元朝。

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

1274年大举伐宋。1279年灭南宋,全国统一。

1275年第一次遣军侵日本。

1281年第二次遣军侵日本。

1283年侵缅国。

1292年远征爪哇。

1294年忽必烈死,孙铁穆耳嗣位。

1300年征缅。

蒙古汗国世系(1206-1634,包括元朝和北元)

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1206-1227

2、睿宗拖雷监国(太祖四子) 1227-1229

3、太宗窝阔台(木亦坚汗,太祖三子) 1229-1241

4、乃马真皇后监国(太宗后) 1241-1246

5、定宗贵由(库裕克汗,太宗长子) 1246-1248

6、海迷失皇后监国(定宗后) 1248-1251

7、宪宗蒙哥(睿宗长子) 1251-1259

8、世祖忽必烈(薛禅汗,睿宗次子) 1259-1294

9、成宗铁木耳(完者笃汗,世祖次子裕宗真金三子) 1294-1307

10、武宗海山(曲律汗, 1307-1311 ,世祖次子裕宗次子顺宗答啦麻八剌次子)

11、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顺宗三子,武宗弟) 1311-1320

12、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仁宗次子) 1320-1323

13、泰定帝也孙铁木耳(裕宗长子显宗甘麻剌长子) 1323-1328

14、天顺帝阿速吉八(剌察八黑汗,泰定帝长子) 1328

15、明宗和世剌(呼图克图汗,武宗长子) 1328-1329

16、文宗图帖睦尔(扎牙笃汗,武宗次子) 1329-1332

17、宁宗懿麟质班(超克图汗,明宗次子) 1332

18、顺宗妥欢帖睦尔(乌哈葛图汗,明宗长子) 1332-1370

19、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必力克图汗,顺宗长子)1370-1378

20、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顺宗次子) 1378-1388

21、恩科卓里克图汗(脱古思帖木儿长子) 1389-1392

22、额勒伯克汗(脱古思帖木儿次子) 1393-1399

23、坤帖木儿汗(额勒伯克汗长子) 1400-1402

24、额勒锥特穆尔汗(本雅失里,额勒伯克汗次子) 1408-1410

25、德勒伯克汗(答里巴,额勒锥特穆尔汗之子) 1411-1415

26、岱总汗(脱脱不花王, 1433-1451 ,脱古思帖木儿三子哈尔古楚克鸿台吉子阿寨台吉长子)

27、乌珂克图汗(麻尔可儿小王子,岱总汗三子) 1454-1465

28、摩伦汗(脱古思太子,岱总汗长子) 1465-1466

29、满都古勒汗(满都鲁,阿寨台吉三子,岱总汗弟)1475-1479

30、达延汗(巴图孟克,阿寨台吉次子阿葛巴尔济济农子 1480-1517 ,哈尔古楚克台吉子博勒呼济农〔巴颜孟克〕之子)

31、塞音阿拉克汗(巴尔斯博罗特,达延汗三子) 1517-1519

32、阿剌克汗(博迪,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长子) 1519-1547

33、库登汗(达赉逊,阿剌克汗长子) 1548-1557

34、札萨克图汗(图们,库登汗长子) 1558-1592

35、薛禅汗(布延,札萨克图汗长子) 1592-1603

36、库图克图汗(林丹汗,薛禅汗长子莽和克太吉长子) 1603-1634

37、额哲(库图克图汗长子) 1634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公元1219--1502年)

1 术赤1219--1224

2 拔都1224--1256

3 撒里答1256--1257

4 兀喇赤 1257

5 别儿哥汗1257―1266,建萨莱城(约1253―1395为汗国都城)

权臣那海掌权1260―1300

6 蒙哥帖木儿1266--1280

7 脱脱蒙哥1280--1287

8 秃剌不花汗1287--1290

9 脱脱汗1290--1312

10 月即别汗1312―1342,改信 教,杀脱脱子亦勒巴思迷失立,为忽都鲁・帖木儿拥立。

11 扎尼别汗1342--1357

12 别儿迪别汗1357―1359,脱鲁必拥立。

13 忽里纳1359--1360

14 纳兀鲁斯1359--1361

15 乞迪儿 1359―1361,白帐萨昔不花子。白帐始插手金帐事务。

16 帖木儿火者1361,白帐萨昔不花子斡儿答・洒黑子。

17 乞里迪别1360--1362

18 木里汗(阿不剌) 1362―1364,白帐萨昔不花子斡儿答・洒黑的儿子。

米耳・不剌1362/1363

19 阿即思汗1364―1366/67

20 扎尼别二世1366--1367

21 秃伦别哈纳木汗妃 1371/1372

22 亦里班汗1373/1374

23 阿剌火者1373/1374

24 哈只彻尔客思 1374/75

25 爱别汗 1374

26 合里罕1374--1375

27 兀鲁斯汗1375--1377,原白帐汗王,白帐与金帐汗合并。

28 脱脱乞 1377

29 帖木儿灭里斡里兰 1377

30 奥都剌 1362―1370

权臣马买掌权1361―1380

31 马麻锁鲁檀 1370--1377

32 马哈麻不剌 1377--1380

33 脱脱迷失1378―1398,萨莱为帖木儿摧毁。帖木儿支持,以白帐汗夺汗位,统领金白两大汗国。

34 帖木儿忽都鲁 1398--1400

权臣也迪该掌权1398--1419 ,诺盖部落首领

36 沙迪别汗1400--1407

37 不剌汗(不剌锁鲁檀) 1407--1410

38 帖木儿汗1410--1412

39 扎兰丁汗(薛列尼锁鲁檀) 1412

40 乞邻别儿歹 1412--

41 怯别汗--1416

42 扎巴儿别儿迪 1416--1419

43 兀鲁黑 马哈麻 1419―1423

库楚克・马哈麻汗1423―1459,(此据《草原帝国》补)

44 博剌汗1423--1428 ,乌兹别克首领成为金帐大汗。1428年被逐,另建乌兹别克汗国。

45 兀鲁黑马哈麻孛鲁简介, 复位 1428--1437 ,1437年被逐出萨莱,别建喀山汗国。

46 赛亦得阿黑麻 1437--1465

47 阿黑麻汗1465―1481,库楚克・马哈麻汗子,1481年为西伯利亚汗伊巴克杀,国瓦解。

48 赛克赫阿里1481--1502 , 被克里米亚汗国所灭。

1360―1380年间,先后有25位汗,具体见《俄罗斯编年史全集》

参考资料:

1、《金帐汗国兴衰史》,

2、《新编中外历史大系手册》

察合台汗国(1227-1680)

前察合台汗国(1227-1320)

察合台 1227―1242

哈刺旭烈1242―1246

也速蒙哥1246―1252

兀鲁忽乃(女后) 1252―1261

阿鲁忽 1261―1266

木儿剌沙12663―12669

八刺12669―1271

涅古伯127111―1274

秃花帖木儿1274

都哇 1274―1306

宽督 1306―1308

塔里忽 1308―1309

怯别 1308

也先不花1308―1320

西察合台汗国(1320-1362)

怯别(复位) 1320―1326

燕只吉台1326―1330

笃来帖木儿1330―1331

塔儿麻失里1331―1334

不赞 1334

敞失(者臣) 1334―1338

也孙帖木儿1338―1340

阿里・算端1340,窝阔台系后代

麻里没的( ・孛罗)1341―1343

合赞算端1343―1346

答失蛮察1346―1347,窝阔台系后代,为异密迦兹罕立

拜延忽里(巴颜合里) 1347―1358,为异密迦兹罕立

帖木儿沙1358―1362/63,为异密迦兹罕子阿布都拉立

阿迪儿(阿迪勒) 1362/63,为异密忽辛立

合不勒1362/63―1370,为异密忽辛立

锁咬儿哈的迷失1370―1388,窝阔台系后代,瘸子帖木儿立。

1388―1405(),窝阔台系后代,瘸子帖木儿立

附:掌实权的巴鲁剌思部异密权臣

异密迦兹罕1346―1357 被杀

异密阿不都拉1357―1358,异密迦兹罕的儿子

异密忽辛―1370,异密迦兹罕儿子伯思剌依的儿子,为帖木儿杀。

异密哈吉1358―1361

异密塔剌海,帖木儿父

帖木儿 1361―1370

东察合台汗国(1338-1682)

东察合台汗国建国于1338年,1389改称别失八里,1418年改称亦力把里。

也先不花1338―1348

秃黑鲁・帖木儿1348―1363,改信 教,1360年占撒马儿罕,汗国暂时统一,1363年卒后又分裂。

亦里牙思火者1363,为瘸子帖木儿驱逐出河中,国分裂,不久被杀。

哈马鲁丁1363―1389,汗国异密朵豁剌惕家族权臣播鲁只弟弟,忽歹达叔叔,篡权。

黑的儿火者1389―1402,忽歹达立,1378年,带年幼的黑的儿火者迁别失八里。沙迷查干 1402―1408

马哈麻 1408―1415/16

失儿・马黑麻汗1415/16

纳黑失之罕1415/16―1418

失儿・马黑麻汗(复位)1418―1420后

附:掌实权的朵豁剌惕部异密权臣

异密忽歹达1360―1418

亦力把里时期

一、前亦力把里时期

歪思汗 1418―1428,1418年迁都亦力把里(今新疆霍城)

也先不花第二1428―1445

朵思忒・马黑麻1445―1468/69

克伯・速檀・乌黑阑1468/69―1514,只统治吐鲁番地区。

西亦力把里时期(1446-1509)

羽奴思 1446―1487,1446年在安集延一带称汗,1469年统一全汗国。

速檀马哈木1487―1509,据塔什干,为乌兹别克汗国昔班尼杀。塔什干等地陷,国亡。

东亦力把里时期(1423-1580),即吐鲁番政权

尹吉儿察1423―1425

满哥帖木儿1425

巴剌麻儿

也密力火者1452―1469,1448年称王

速檀阿力1469―1478,始称速檀。

速檀阿黑麻1478―1504

速檀满速儿1505―1545

沙汗 1545―1570

马黑麻 1570―1580

1580年亡于叶尔羌汗国。

窝阔台汗国(1225-1309)

窝阔台 1225―1229

贵由 1229―1246

海都12467―1301/02

察八儿1301/02―1309/10

1310年亡于察合台汗国

伊利汗国 (公元1253--1355年)

1 旭烈兀汗1256―1265

2 阿八哈汗1265―1281/82

3 算端阿合马汗 1281/82―1284

4 阿鲁浑汗1284―1291

5 海合都(凯哈塔) 1291―1295

6 拜都汗 1295

7 合赞汗 1295―1304,1265年6月改信 教。

8 完者都 1304―1316

9 不赛因 1316―1335,卒后国瓦解。

10 阿儿帖 1335―1336

11 木撒汗 1336

12 汗1336―1338

13 撒迪别 1339―1340

14 只罕帖木儿1339―1341

15 速来蛮汗1339―1344

16 脱合帖木儿汗1337―1352

17 努失儿完1344―1355

1355年国亡。

参考资料:1、《新编中外历史大系手册》

白帐汗国(1225--1456)

斡儿答 1225―1280,术赤长子,拔都兄。

科齐 1280―1301

伯颜 1301―1309

萨昔不花1309―1315,汗国真正形成。

额儿曾(阿必散) 1315―1320,萨昔不花子

木八剌・火者1320/21―1344/45,萨昔不花子,阿必散弟。沉台 1344/45―1360/61孛鲁简介,阿必散子

希木台1360/61,沉台子

兀鲁思 1361―1375/76,都昔格纳黑城,沉台子,希木台弟。脱黑脱乞牙1375/76

帖木儿灭里1375/76

脱脱迷失1376―1391

科利贾克1391―1420

博剌克 1420―1456

参考资料:网上,《金帐汗国兴衰史》

蓝帐汗国世系表

昔班(术赤第五子,拔都弟)

子勒哈都儿

子哲齐不花

子巴答忽儿

子蒙哥・帖木儿

子弗剌德

子伊伯剌罕(分治)

弟 ・沙(分治)

木姓人口数量

  来自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木姓排名第288,木姓人口17万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