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滕姓的家谱,好辈分用字!
甘肃金昌滕氏字辈::“光宗耀祖”
山东临沂滕氏字辈:“安昌廷兴如丕”
江苏盐城滕氏字辈:“嘉堂鸿恭天大本观其宗作为之如正”。
江苏盐城滕氏字辈:“唯有春长在,其华兆万方,兴隆昌茂盛,福寿永世康,仁义礼智信,忠孝振家邦。”
江苏淮安涟水滕氏字辈:“长城兴万年”。
江苏邳州滕氏字辈:“昌国兴俊元启新建中华”。
湖南永顺滕氏字辈:“成家传代久树建召明德”。
湖南麻阳滕氏字辈:“成家国代久树建昭明德敦伦沛泽长克开荣继序作育裕经邦”。
山东夏津滕氏字辈:“敬承先训永兆如春光守远德庆燕长存”。
山东郓城滕氏字辈:“修敬义景仰忠良克守铭顺万世永昌
安徽和县滕氏字辈:“姬脉衍宏支右启文谋显”
芜湖三山区氏字辈:“本在修得忠孝传家之宝”
滕胤:
扩展资料:
源流之一:
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
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
“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滕姓
1,山东东平乔氏字辈:“家、冠、锡、允、秉、鸿、善、远、培、起、俊、业、吉”。
2,山东无棣大山乔氏字辈:"树、谱、序、宗、亲、本、源、昭、永、世、发、心、成、仕、进、皆、由、兹、推、致”。
3,河南商丘字辈:“宏而时永大,元世泽方正,懋(茂)德传家宝,同文庆国祥。立新维圣道,勤学继书香。积善声明广,宗儒统绪长。科普登崇峰,培才树英良。育人承功业,中华久远昌。
4,江苏睢宁一支乔字辈:“西 文 泽 宏 昌 祥 佳 定 康 安 帮”。
5,江苏高邮乔大庄:“方、松、宗、金、国、正、天、心、顺”。
6,江苏房山乔庄(库北)支字辈:“风 大 云 中 开 高 其 洪 光 寨”。
7,江苏新沂山后支乔氏字辈:“天廷伟,继增汉,万业建,满堂红”。
8,山东肥城乔氏字辈:“兴学明洪善 忠厚传家远”。
9,山东泗水乔氏字辈:“建允修尚志 元立友际长 景显仪维令 国运承续昌”。
10,山东荣成乔氏字辈:“廷聚文学昌辉茂克行邦山海通吉祥万年兆序礼”。
-乔姓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芳梅等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房青云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河堂、泉源堂梓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衡阳房氏续修族谱,(民国)房开甫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民国)房维日等修编,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浏阳清河堂湘鄂赣白茅冲支派房氏族谱,(现代)房兰清等编修,1995年线装竖排本。
广东东莞篁村房氏族谱,(明)陈琏序,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谱,(现代)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1994年国器堂铅印竖排红塑面本。
广东连南房氏年命书,房先清收于《八排瑶古籍汇编 》,内容类似族谱,但体例和意义与士大夫模式的族谱完全不同。它们虽然也是文字的记录,但一般是在祭祀时由主祭人念诵,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口述的传统。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梅州房氏族谱,(现代)房玉宽编印,1995年国器堂纸版横排铅印本。
广东化州房氏族谱,2006年电子版。
浙江房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房东余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三卷,(清)房秋伊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继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圣务、房万珊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房氏族谱,(清)房映煃编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时期房念宗、房固宗、房建修等续编,手抄线装本六册,1984年房昭文修补。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四川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支派房氏家谱,(现代)房明毓编,2004年简体横排电子版。
福建闽浦水南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
福建闽北浦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泉州房氏族谱,(现代)房世明编,2004年中书堂纸版横排胶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前亭村。
江苏溧阳新仓(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雎宁房氏族谱,1992年清河堂三修,成于1994年,铅印竖排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雎宁市黄河南雎宁村。
山东微山世善堂房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成谱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续修,房台等人于1988年重修。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山东沾化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
山东菏泽郓城房氏族谱、巨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现存于当地房氏宗族。
安徽和县明礼堂房氏宗谱,(现代)房仕九、房淑焕等编,1993年宣纸线装竖排八卷本。
河南内乡房氏族谱,(现代)房立定等编,2004年简体横排复制本。
山西大宁房氏族谱,迁(支)祖:房锦芝 主编:房喜生,2005年简装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大宁市道教村。
吉林长春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现被收藏在吉林省长春市李家屯。
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宝大主修,清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房氏家谱,(清)房浩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手写本一卷。现被收藏在山西省交城县觅渊斋。
1、源于冬姓,出自夏朝太史终古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改义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汤王伐夏桀,原夏朝太史终古为人贤德,世人器重,汤王遂召其入商朝,终古归商后,其子孙去“丝”偏旁为冬氏,后又加“人”偏旁为佟氏。2、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历史上女真族中旧姓夹谷氏,汉字译即“佟”,即以汉译字义为氏。历史上满族的旧姓佟佳氏,是以地名命为氏。该部满族先世居满州佟佳,以地名为氏,称佟佳氏。后汉化简改为佟,称佟氏。历史上女真族的佟仓(亦作童仓)氏,即明初建州女真族首领猛可铁帖木儿的次子。后汉化简改为佟,称佟氏。▲得姓始祖:终古。夏朝未年,夏桀的太史官,黄帝的后代,名为终古,他见夏朝气数已尽,就转投商汤,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佟氏,以示与夏朝隔绝。由于他是为难得的贤人,颇受重视,后人以之为荣,就以佟为姓,称为佟氏。故佟氏后人奉终古为佟氏的得姓始祖。▲各支始祖:江苏、山东、安徽、湖南、湖北、东北三省等百万佟(仝)氏族人为元末兵部尚书佟文瑞的后裔。始祖佟文瑞,字福国,原籍辽东。生于公元1320年,卒于1368年。元至正初年,登进士第,御赐榜名密尔麻和谟即元史穆尔玛哈穆特,御批通鉴作麻尔默和谟克。始仕元,累迁至兵部尚书。任职期间,率六子转战沙场,屡建奇功。但却遭佞徒右丞相哈麻诬陷。元顺帝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元亡在即。佟文瑞为尽忠节,告病解甲,率六子来徐州睢邑鲤鱼山杀虎沟之牧马庄隐居。及明定鼎,刘基奉令征诏,佟文瑞守义不屈。及征诏屡下,佟文瑞谓六子曰:“此吾命尽之日也。”随令长子戎更“佟”为“仝”。留居睢邑侍奉母亲,供奉香火。次子佟战回辽东原籍。三子佟戟去陕西。四子佟戵往河南。五子佟勘往湖广。六子佟戬去燕京。佟文瑞又曰:“诏必再至,明吾仇也,断不可仕。”嘱毕,饮鸩而卒。葬于鲤鱼山杀虎沟。随即,长子仝戎带母亲隐居睢邑城东北潘家村,其余五子各带四名家将而散。数年后,始祖母歹氏死,茔葬于睢邑城南二里许金马滩。如今睢宁仝氏都是始祖长子仝戎的后代。六百多年来人丁盛旺,至今已传至二十七世,其族人近十万,遍及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目前,睢宁仝氏家族正在续修第八次族谱,这部族谱还编入了山东郓城追远堂和世德堂合谱的部分内容。所续编的第八次族谱主要内容有:《追远堂·世德堂合谱序》、世德堂一至八次谱序、《福新公传略》、《文瑞公传略》、《文瑞公带六子戎马轶事》、《兵部尚书文瑞公忠臣记》、《仝氏宗祠回忆录》、《仝氏家训》、《寻访先祖行踪记》和郓城、睢宁两地先祖碑文、墓表、功德传,追远堂一至九世谱牒,世德堂全部世系谱牒等。始祖兄长佟福新,生四子:长子佟志斌,次子佟志高,三子佟志刚,四子佟志强。除四子佟志强传至三世外出后失考外,其余三子后裔均已合编入一部族谱,原有祠堂已修缮一新。佟福新及后世先祖之墓犹在,其碑林皆重新竖立。然而,这里祠堂被毁,始祖、始祖母仍茔葬两地,各孤坟一座。始祖六个儿子除长子仝戎的后裔谱牒较全,还有四子佟戵的少数后裔现居河南焦作西马营村已经入谱,六子佟戬的后裔现居山东费县、荷泽部分族人入谱外,其余次子佟战、三子佟戟、五子佟戡之后裔尚无音信,更谈不上入谱了。日出日落,星转斗移,漫长而又匆匆的六百七十多年过去了。始祖、先祖们不知留下了多少事等待后人做。特将《文瑞公第十五世孙熊卜公寻访先祖行踪记》(下简称《寻访先祖记》)一文附印于后。这篇文章写于始祖卒后四百多年,又距现在二百多年,过去很少族人见过,更没有族人研究过、落实过。2006年11月14日,仝氏族人与安徽《和县历阳仝氏宗谱》的总编辑仝道荣取得了联系,并寄去《寻访先祖记》一文。仝道荣为东北满族始祖巴虎特克慎二十一世孙。退休前任河海大学教授,对研究蒙古族历史深有造诣。关于始祖次子佟战,有人认为东北满族佟姓始祖巴虎特克慎(佟满只)很可能就是战祖。其根据有三:其一,《寻访先祖记》中记载“……及在苏州又见同知(官名)佟伟仁者,云称原籍辽东,本朝国初伟仁太高祖佟图赖、佟国纲、佟国维,从龙入中国定天下,去始祖文瑞公十六世,始祖次子战者之后裔也。战祖奉父命回原籍,今人丁甚盛,呼卜为叔。出谱与看,载列始祖章奏战功,内有谏章五条,辞句甚多,未遑抄录,卜之恨事也。及阅戎祖昆仲,疆场效力,事业功绩与卜在扬州佟三泰、佟玉龙家所抄之谱序对之毫无舛错。”从这段叙述看,熊卜既然认定佟伟仁是佟战的十五世孙,佟伟仁的太高祖是佟图赖、高祖是佟国纲、佟国维,当然就是佟战的后裔了。为证实佟战就是巴虎特克慎(佟满只),查阅佟明宽、李德进所编著的《满族佟氏史略》中有记载:“盛年(图赖)生三子:长,国纪、次,国纲、三,国维。”盛年为巴虎特克慎第十世孙。国纪、国纲、国维是第十一世孙。佟伟仁是第十五世孙,就这一点便可证明,巴虎特克慎(佟满只)就是佟战。为了查找佟伟仁,在《满族佟氏史略》(153页)找到巴虎特克慎的第十四世孙,栏下有“茂棋生二子:长,烄、二,炜”字样,却没有找到佟伟仁这个名字。而后,人们又查阅了清朝出版的《养斋丛录》,其中记载:“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这就是说:满人用汉文起名,必须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佟炜后入汉到苏州做同知,改用名为佟伟仁三个字是对的。至于“炜”与“伟”,因为当时熊卜公和伟仁公见面是口头交谈,事后在《寻访先祖记》里,把“炜”写成“伟”那是可以想象的。以上所述同样可以证明佟战就是巴虎特克慎(佟满只)。其二,根据“原籍辽东”和“夹谷曰佟”这两句话,也可以认定巴虎特克慎(佟满只)就是佟战。当年佟战奉父命回原籍辽东,这就明确指出,佟战的老家是辽东。但辽东地方甚大,具体地说又在哪里?这“夹谷曰佟”,就是个准确答案。历史早已考证,“夹谷”本是女真人的姓。“夹谷”译成汉文就是“佟”。这就说明,佟姓族人原来是女真人,后来入汉,便更“夹谷”姓为“佟”姓。这就是说,佟战回到女真人住的地方后,先改名佟满只,后又改用女真人姓名巴虎特克慎,是很自然的。吉祥满族提供的《从佟氏族谱研究看一个氏族发展和演变》中引用了明朝学者所著的《三万卫选簿》一书记载:“居住女真人地区的汉人佟满只,随乡入俗,改用女真人名为巴虎特克慎,渐染女真习俗。”这也证实了巴虎特克慎就是佟战。《满族佟氏史略》的第141页有这样一句话“始祖起初在祥云瑞雾名旺地方所生……”这一句话是虚幻的、假设的、无根据的。其正确答案应当是,始祖佟文瑞的兄长《福新公传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公弟福国名文瑞,习文练武,公常邀水泊梁山之后相辅。”这就说,佟战跟随父母生长在离梁山水泊不远的地方,很可能在鲁南地区一带,亟待考证。其三,章太炎的《佟氏考》中有这样的概述:佟氏先人就是当年镇守潼关的元朝总兵,为避免朱元璋的追杀才改姓“仝”,东迁苏鲁二省及其它各地散居,其中返回老家辽东的一支,就应是当今东北佟氏先人。综上所述,巴虎特克慎(佟满只)。就很可能是始祖佟文瑞的次子佟战。关于佟文瑞的三子佟戟,《寻访先祖记》中说“卜在扬州寅梗子街佟三泰家,三泰云称原籍陕西,生意折本不能回家,在此下户。去始祖文瑞公十六世,呼卜为叔。三泰系始祖第三子名戟者流落陕西之后裔也。”关于佟文瑞的四子佟戵。《寻访先祖记》中说“及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有骡车二辆至祠堂门首,下车进祠瞻仰始祖神位,叩首不已,问其所以,云称佟建功,去始祖十五世,系始祖第四子戵者后裔也。戵祖流落河南,就此下户,今人丁甚盛。”另据七次修编的族谱中记载:“戵祖到河南后,改名叫仝志强,已在河南焦作博爱县西马营村落户。”关于佟文瑞的五子佟戡。《寻访先祖记》中说“次日卜晤佟玉龙于多子街(注:经查此为苏州一条街),云称系文瑞公十七世孙。始祖第五子名戡者流落湖南之后裔也,人丁甚盛……”扬州多子街或湖南、湖北各地佟(仝)氏族人见此信后,请查访、证实,并与江苏佟文瑞之长子仝戎的后裔们联系。关于佟文瑞的六子佟戬。《寻访先祖记》中说“……惜未见戬祖之后辈……戬祖最少,命往燕京,不知其后裔现居何方也?”据佟(仝)氏族人第六次修谱记载:当时佟戬和四名家将在往燕京途中走到山东费县时就下户了。现在费县的佟(仝)氏一支族人,人丁甚多;还有荷泽地区仝氏族人亦不少。
古今中外,都讲名人效应。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是撒氏家族的姓氏名片,也是安徽和县的人文标识。几年前,央视曾推出一档名人真人秀寻根节目《客从何处来》,第二季第二集“撒贝宁篇”收视率攀升,观众纷纷热评,和县撒氏家族因此受到关注。
据《撒氏家谱》载:明朝建文元年(1399),由陕西迁至和州的撒仲谦,家住大西门响水沟,是撒氏家族和州一世祖,距今已600多年。撒姓远祖原居西域为回鹘人,因协助唐王朝平叛有功,被封为懋王,世居关中。撒氏祠堂因此名为“懋颖堂”。撒氏是回民中的大姓,世居和城,枝繁叶茂,以和州为故土,人口渐多,流落外乡,甚至远至西南。各地撒姓人都以和州为根,因为几百年来这里是撒姓的源头。
一、寻遗补憾慰乡邻
《客从何处来·撒贝宁篇》曾在和县实地拍摄三天,节目组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制作图板,还专门采访了多位撒氏耄耋老人。但播出的专题片,却从逃难到达武汉民权路清真寺讲起,向前追述仅用一句话带过:“我的家族原籍在与南京一江之隔的安徽和县”。和县乡亲殷殷期待落空,心中难免有点遗憾。作为热爱文学创作和撒氏家族后人,决定整合多方资料,提笔撰稿,存史寄情,既可抒发对和州故乡的热爱,又弥补了族亲乡邻的遗憾。
走近和州撒氏家族,我们首先要记住八个字:“和、平、应、世,忠、厚、传、家。”这既是撒氏家族的辈分用字,又是血脉传承的祖训族规。撒家人世代铭记“和平忠厚”的朴素理念,每年春节都制成楹联贴在门上,把它当作为人处事、修身齐家的道德标准。
明清以来,撒氏家族在和州多从事与本民族生活习惯相关的手工业和商业。如宰牛、皮坊、烛坊、磨坊、油坊以及篾匠、铁匠、饮食、杂货等行业,经营规模都较小,集中于县城居民区,特别是最繁华的小市口一带。商人常随生意走,为了谋生,家族分支还到含山、南京、苏州、杭州和上海等地开店,撒氏就这样不断向外扩散。
家族历史总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日寇侵华战争给撒氏家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37年12月,日军占领首都南京,一江之隔的和县经常有日机飞临侦察,次年3月18日,三架日机对和县进行了狂轰滥炸,历史给我们留下这样几幅画面:
从高空投弹的日机,一边执行轰炸任务,一边还航拍照片,鸟瞰和州城区一簇簇浓烟连成一片。这是一张从历史档案中翻出的老照片,穿越岁月的尘封,那一簇簇浓烟使人窒息,唤醒了昨天曾经的伤痛,我仿佛依稀听到从空中传来敌机的轰鸣和魔鬼的狞笑。
在地面,和城东西大街化成一片火海,烧了三天三夜仍有余火,数百间店铺和民房焚烧殆尽,其中就有撒万成杂货铺及两层楼房。撒万成杂货店店主撒辅卿(正纲),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流着仇恨的眼泪,死死抱着烧焦的房柱不肯离开,他的侄子奋身钻进炽烈的火场,冒着生命危险把老人救出(见王耀恕著《拙夫走笔》104页)。撒辅卿老人悲愤交加,急火攻心,一下子就疯癫了。和州沦陷后,有一小队日军驻扎在他家宅院,天气寒冷,鬼子兵将桌椅门窗拆了烧火取暖。愤恨至极的撒辅卿老人,乘日军不备,把一盆开水泼到小鬼子身上,后仓皇逃出和州,躲到全椒古河在国民党军队任职文书的孙女婿马维义处。
战火毁了家园,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踏上逃难之路。撒贝宁的曾祖父撒平厚带着一家23口人,加入拥挤混乱的跑反人群。离开和县,沿着县城间简陋的土路,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起早摸黑,风雨泥泞,一个多月跋涉1000多里,经无为、庐江、桐城、潜山、太湖、黄梅、黄岗等县,最终抵达汉口,三个孩子夭折在途中。(见“撒家逃难路线图(1938)”)一家人一路上受尽磨难,是那个年代我们整个民族灾难的缩影。据老人回忆,当年跑反,有钱的跑武汉、四川、重庆。没钱的就到乡下,在周围山上、农村躲藏。撒家逃难的人很多,不止撒平厚家这一支。撒辅卿家三儿子应昌,带着撒、禹两家亲戚从南京跑到重庆,后来又辗转成都、广元、宝鸡,最后到西安。姑姑曾对我回忆说:“我的奶奶(名禹素珍,撒应昌之妻)带着我的姑姑(名撒木兰,当时5岁)也随着人流向武汉、四川方向跑。木兰姑姑说,当时还请了挑夫帮助挑担,一头挑行李物品,一头坐着5岁的姑姑。他们跑到四川千佛山后,有人说不能跑了,再跑就危险了。于是就又往回走到武汉,清真寺收留他们住了一段时间,一家人最终去了西安,来到爷爷撒应昌身边,爷爷在西北公路局当会计,西北公路局当时归西北军管。”
二、撒氏创业也风光
撒贝宁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一个人从哪儿来是终极问题之一,而家族历来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来做这件事情,家里人认为是最有条件的……家里人曾经说过,你应该花点心思,把家里一些故事了解一下,……否则的话再下一辈的孩子们就更难了。”
“创业漫漫,毁于一旦”,日机轰炸毁掉了撒氏几代人的家业,家族创业的故事很值得回溯。清末民初,是和州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因为毗邻南京,是州府所在地,下辖好几个县。撒氏老弟兄六人,在小市口合伙开设了“撒万成”商号,经营美国“美孚煤油”、英国“太古食糖”等五洋杂货。商号前店后坊,即前场营业,后场生产加工糖食糕点等。创业开始经受的磨难,今人难以想象。每日两餐,早干晚稀,没菜吃就用盐炒黄豆下饭;男人剃头,六弟兄互相剃,用剃刀刮掉长发就行了;一件衣服,老大、老二、老三挨着穿,补丁摞补丁,一直穿到破烂不堪。真正是艰苦创业,克勤克俭。
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撒万成”商号由二房撒辅卿主事,三房次子应杰负责内务,五房长子应麟管销售。“撒万成”商号位于和城中心“小市口”偏西。另外在城内还开设分店“撒万新”、“撒万顺”。撒辅卿还以长媳马应玉之名在油坊巷开设了“撒万隆”酱菜店,生产经营酱菜、酱油和米醋。“撒万成”和“撒万隆”的糖坊酱坊,都雇佣了几位大师傅和很多伙计。日机轰炸前,撒辅卿老六房没分家,都在一起吃饭。六房上百口人,聚居在和城小市口偏南一隅的“油坊巷”,南从“大观园”浴室起,北到小市口止,是撒姓开店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人称“撒半街”。
“撒半街”大概有四五十米门面,但进深很深,共有五大进,一大进有三小进,中间还有庭院。它不是一支一时刻意建设的,是撒姓族人相互聚拢自然形成的。撒贝宁曾祖父开的“在城内要算是一等的大酒馆”,在小市口西门,不在“撒半街”。“聚族而居”是家族制的起源和特征,也是家族沿袭的生活方式。各支各房相聚而居,店舍墙连瓦接,房屋彼此相挨,延长成为街巷,而后被和城人以“撒半街”称之,由此可见家族当年的兴旺,也显示撒氏对和城发展的贡献。
能够反映当年撒氏经营状态的是进货。当时“撒万成”商号除去糖食糕点等由作坊自制外,其他大宗商品如“美孚洋油”、“太古白糖”都是从南京进货。据老人回忆:一般两个月要进一次货,进货大船从南京下关码头直抵和州金河口码头,在码头卸完货用独轮车分装好,运到城内“撒万成”商号库房。从金河口码头到和州县城的十里长堤上,独轮车从头看不到尾,沿途农民驻足观看,相互转告说:“撒万成又进货了!”
最难忘的是撒、禹两家儿女嫁娶,当时两家是换亲,即撒家长女(撒应玉)嫁到禹家,禹家女儿(禹素珍)嫁给撒家(三儿撒应昌)。“撒万成”和“禹广源”在当时是两家有名的商号,堪称和州商界翘楚。撒禹两家,娶媳妇,嫁女儿,亲上加亲,双喜双庆,真是“门当当,户对对,天作之合良缘配”。洋鼓敲,洋号吹,鞭炮鸣,人声沸,震耳欲聋,盛况空前,那个场景,那个气派,为和州城前所未有,多年后老人们回忆旧事也还津津乐道。
三、拒侮抗日添荣耀
和州撒氏家族与日本侵略者有着不共戴天的国恨家仇,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整个家族都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去。有的浴血前线,有的挥汗后方,有的声名远播,有的无声反抗,这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
撒贝宁的四爷爷(四叔公)撒应水,19岁在武汉参加战时干部服务团(简称“战干团”),22岁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客从何处来·撒贝宁篇》提到他的英名,从而使后人铭记。
撒家参加“战干团”的还有个女子叫撒慧(惠)英,论辈分是撒应水的侄女,当年不在武汉而在宜昌。撒慧英生在和州,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婚离家,在进步青年买德钧影响下,1936年投身抗日队伍,两人在湖北宜昌参加战地干部服务团,每天与全国各地爱国流亡青年一起宣传抗日。1937年与买德钧结婚,辗转到重庆、西安等地,因参加革命,1945年丈夫被国民党杀害。不到30岁的撒慧英,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和州。她重整娘家衰落的生意,协助夫君买家搞船运,在南京到和县金河口码头间运输货物。后来她又搞公路运输,1947年创办和含汽车运输公司,自任董事长,为纪念夫君对外一直用夫姓,名为“买英”。紧接着又卖地投资修筑和含公路,1949年解放后公路被国家收管。这段修筑和含公路的历史,曾录入巢湖地区交通志。撒慧英无愧为撒氏家族的女中豪杰。
“撒万成”老掌柜撒辅卿的二儿子撒应瑞,早年曾在含山开设撒万成分号,并兼任和含两县商会会长。和县沦陷后,日本人要在和县成立维持会,有意挑选撒应瑞担任会长,几代人创下的家业毁於日机轰炸,国恨家仇压在心头,撒应瑞愤然拒绝。他带着家人逃出和城,躲到南京水西门外,靠其子(世良、世勋、世光)在外打工或做小贩维持生活。
撒辅卿的小女儿撒应珍,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购买抗生素等药品。
特别是撒应瑞的长子撒世良(撒辅卿之孙),不堪忍受日寇凌辱,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成为一名中国远征军的士兵。撒世良参加中国远征军的史实,是前几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后被发掘出来的,一时间竟成“网红”,他的故事曲折感人。
穷人孩子早当家,商人儿孙爱闯荡。在经商环境下长大的撒世良。12岁就只身一人到上海当学徒,“淞沪抗战”他跟随逃难人群返回和州。为了当兵吃饭,也为了抗日复仇,他跑到安徽六安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在西安当勤务兵,挨饿受累遭歧视,找个机会开溜当了逃兵。从终南山到陕西武功,再到宝鸡,流浪飘泊。在宝鸡找到三叔撒应昌,经介绍跟师傅学驾驶,随后在西北公路局五中队当上了汽车司机。
当时从宝鸡到成都遇到搭便车的旅客,要付给15两黄金。一次他开车到重庆,去看望堂姐撒惠英。惠英姐无论在和州开店时,还是跑反到异乡,都为家族做了很多事。撒世良跟堂姐很亲近,为感恩就接济她一点金子买米,因此招来厄运。军统局以走私罪将他抓起来,车和执照全部没收。关押数月,转到渣滓洞,继续关押,后来虽被释放,但汽车没收了,再次走上流浪之路。
能够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很大程度出于偶然。撒世良在重庆时,有位安徽老乡在国民党营造司当司长,他帮司长修好了一辆年久失修的进口汽车,司长留他当了司机。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暴发,中、美、英结为同盟国,中国派遣远征军出国作战。为了补充兵源,国民政府广泛动员学生参军,他怀着满腔抗日爱国热情报名参加了学生军。
学生军集训后选择去向,撒世良选择去印度。1943年春,经过乘船,转汽车,再乘美军运输机,沿着著名的驼峰航线,飞到印度汀江。中国远征军士兵五六十人,在美军基地清洗换装,乘火车到加尔各答,换船到兰姆伽。兰姆伽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偏僻小镇。著名的盟军大本营就在这里,中国驻印军队的驻地和训练基地也在这里,撒世良在兰姆伽待了一年多。
凭着开车技能,撒世良被分配到中国驻印军战车四营。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战车学校在兰姆伽正式成立,撒世良当上了教官助理。在中美官兵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坦克、装甲车驾驶员,送往缅甸抗日前线。1944年1月,第一支中国装甲部队出现在胡康河谷,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中国军人的英勇善战,美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驻印军所向披靡,解放了缅甸,恢复了滇缅公路运输线,为抗战转入全面反攻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4年冬,日军侵犯贵州独山,贵阳告急,国民党急调学生军回国。他们从印度飞回云南,奉命奔赴贵阳。但由于坦克吨位过重无法过桥,最终两辆15吨重的坦克掉进河里。失去坦克的士兵,自寻生计就散伙了。撒世良跟随国民党军炮兵五团来到贵阳,在这里结婚成了家。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此时,老婆怀孕,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去广东湛江接车,后辗转柳州、香港、海南岛,发现上当受骗,鬼使神差竟然又当上国民党兵。在海南岛撒世良遭受诬陷关进牢房,后被转到广州番禺监狱。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打到广东,撒世良被从监狱救出。他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没有领路费回家,而是留在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是邓华。撒世良还是干老本行开汽车,最初执行的任务是运送武器弹药到花县,他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回顾撒世良的一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最后却“劫波渡尽,迎来光明”。无论投身中国远征军,还是加入人民解放军,他都是普通一兵。没有浴血疆场,未立显赫战功,但有着真实的人生,同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一样,为民族解放事业作过贡献。撒世良转业到衡阳铁路局,后来在广西柳州定居,他的很多亲戚都在和县,亲侄子就住在马鞍山市。
四、和州撒氏一家亲
撒贝宁曾感慨说:“我发现背井离乡的过程从未停止,并且可能越走越远。我们永远会在路上,永远也回不了头,但是你别忘了根在那儿。”这不是撒贝宁个人的感慨,是与他有相同际遇游子的共同感怀,也是这次在进行家族调查时我们深深的感悟。
撒贝宁到和县是来寻根的。往事过去已七八十年,孙辈来寻找祖父、曾祖父的生活痕迹,人去物非,时过境迁,中断太久,续之岂易?徒劳也属难免。撒氏系非农村聚居型家族,经商之人对地域依存度较低,他们将本取利,寻找财路,家随生意走,撒氏家族就这样一支又一支走四方,奔远方。
奔远方,难回乡,血脉乡情化愁肠。在采访中,对于撒氏谱系和辈分能说清的已经很少,很多事都搞不清。第一因为没有家谱,家族人太分散,也没有人来续家谱;第二是家族大,分支多,走动少,联系松散;第三有的起名不带辈分字,有的不用名而用号,后人已无从咨询查考;第四由于旧社会回民必须娶回民,不许娶汉民,通婚限制造成择偶面狭窄,辈分常常搞乱,形成拐弯抹角都连得上,反正都是亲戚,到最后就互相都喊老表。被采访的耄耋老人言之凿凿:“和州姓撒的规规矩矩就是一家。”这种笼统之言,虽属无奈,但也确实。撒氏家族的这种尴尬,在很多家族中都存在。
追根溯源,连线忆旧,凡联系到的家族后人都非常热心。我们运用电话、视频现代通讯手段,辗转寻找散落各地的族亲,了解往事和现状。这个几百年来生活在和州的家族,已扩散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个姓氏独特的少数民族家族,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他们其中出了很多杰出人物,如:南京东南大学教授、著名锅炉专家撒应禄,上海市医药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电渗析水处理专家撒应福,乐队指挥家、作曲家撒世斌,以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等。无疑为这个家族争光添彩。“撒”姓宗亲在异地他乡有缘相聚,依然亲情如故。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撒辅卿的小孙女撒惠文从柳州去武汉参加物资交流会,与撒贝宁伯父撒世富邂逅。四十年前跑反失散,四十年后意外重逢,两家惊喜万分。撒世富的胞弟撒世贵,有子撒贝宁和女撒贝娜。他乡遇族人,喜极的世富将惠文携带的女儿取名为:撒贝妮。撒贝娜和撒贝妮,一族两支并蒂花,延续亲情传佳话。武汉和柳州两支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另外,撒贝宁前往广西柳州考察乡村小学教育状况,撒世良之子撒忠民也大力协助;撒贝宁来安徽和县寻根调查,由晚两辈的撒曼丽全程陪同。天高地远隔不断,血脉亲情能跨越。
追根溯源,实地觅踪,撒忠铭先生为我们带路寻找岁月的遗痕。当年的石板街巷已经不见踪影,闹市口再也找不到祖辈生活的印迹,我们在拥挤不堪、布局零乱的楼房巷道中穿行,询问这儿那儿曾经的面貌。在狭窄巷道的最深处,忠铭老人打开一座老屋,饱含岁月沧桑感的青砖小瓦,整块青条石门槛,黝黑积尘的屋内隔板,杂草丛生的荒芜院落,这是撒氏家族唯一幸存的旧居,已被定为危房,等待拆迁。走出老屋是“篾匠街”,一条街仅存两三户篾匠,基本已名存实亡。人们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感叹时代发展太快。
这趟和县撒家寻根,我们不止一次来到镇淮楼,登临这座地标建筑,凭楼远眺,思絮飘渺。镇淮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爱心依旧的老祖母,以其博大的胸怀将子孙后辈尽揽身边。镇淮楼,记住了背井离乡之人难舍难分的泪眼,珍藏起久别重逢儿女笑容绽放的照片。面对镇淮楼,撒氏家族掏心倾诉。今后不管走向何方,都不会忘记和县故土;不管在哪里扎根,都一定守住“和、平、应、世,忠、厚、传、家”这八个字,把家族这份正知正念永远牢记心上。
备注:
本文在调查和写作中,得到撒木兰、撒惠文、撒惠玲、撒忠铭、撒忠泉、撒文瑾、和撒曼丽等家族宗亲提供资料和帮助,在此统一予以答谢。另外还使用了《和县志》和其他资料。初稿完成后,制作“美篇”在家族微信群中征求意见,网上多个公众号转发,反响较为强烈,撒氏族人提出的补充修改意见,基本上都采纳了。
家族如同百年老树,盘根错节,枝叶繁茂。虽已尽心竭力,并征求意见作了修改,但错讹缺失仍再所难免,恳请撒氏宗亲指正。
纸张上有些字迹还十分清晰,有些因为破损或卷起,或缺失。
这是一套捐献的家谱,等待修补。
对古籍进行修复,是从物质层面进行修复、保护。
纸张取下来进行分页。
修复前的拍摄保存。
将一页估计整平。
工作人员在调纸的颜色。
将古籍上的污渍清洗干净。
在古籍修复中,浆糊是必不可少的。
把水分挤压出去。
用毛巾擦干水分。
细节部分用毛笔去清理污渍。
古籍修复。
用镊子修复破损的书籍。
染色后的纸张需要晾干。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古籍。
“书医”们:为古籍“续命”。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修复好的古籍有没有漏洞。
修复后多余的纸张裁剪。
敲打古籍,在装订的时候才会平整。
由于两册家谱太大,放不进压平机,用石板压着。
修复后装订。
毛笔、喷壶、镊子、浆糊都是古籍修复的基本工具。
如今,古籍修复的传统工艺已经成为一项冷门手艺,但人们对纸质书籍的热爱,仍不改初心。
修族谱和建祠堂对我们中国来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它的意义就是为了纪念家族的先人,也是为了团结一个家族。祠堂作为人们追思祖先,缅怀先祖的一个媒介,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家族祠堂记录了整一个家族的盛衰,更是整一个家族最圣洁的地方,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承载着保护它的使命。
一、纪念家族先人族谱记录了整一个姓氏的族人的发展,包括每一个族人,他的生平,家境以及功绩。首先,修族谱,建祠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纪念祖先,崇仰祖先的美德。记录了整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为了能够记录起家族他的本质以及起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录了家族的最本质的精神灵魂,中国人纪念祖先,同时是在纪念一个家族文化,中国文化。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先人的缅怀以及纪念,从真正意义上将中华的优秀传统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至今。
二、加强民族团结当人们在建祠堂以及发生修族谱的时候,也是在保存家族的历史,家族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宗祠是一个家族血脉的联系的标志,也能够代表一个家族的盛衰兴亡。所以它可以加强民族的团结,任何一个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了振兴自己的家族而做出巨大的努力,因为家族是他们的港湾,也是他们的归宿。当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将自己的成败紧紧地联系于一个家族的时候,那么这个家族将会变得无比团结,也充满力量。
如今,尽管很多的祠堂都被破坏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愿意掏出资金来拯救这些祠堂,重新修复祠堂。所以如今这些祠堂,更多的是中国历史最珍贵的遗迹,也包含着中国无尽的丰富的历史。这里曾经陈列过各种各样的书画,也铭刻着无数的族规家训,也收藏了很多宝贵的宗谱,是我们无尽的财富。
谁知道滕姓的家谱,好辈分用字!
本文2023-09-28 18:49: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