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族谱
1,安徽省金寨县: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2,安徽省亳州市: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3,安徽省桐城市: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4,山东省齐河县: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5,山东省新泰市: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6,山东省淄博市: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7,山东省青岛市: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8,山东省兖州市: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9,山东省诸城市: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10,河南省郸城县: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张姓
有。
1、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朝宗室,隋文帝杨坚之孙,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萧皇后)。
2、杨暕(585年-618年),字世朏,小字阿孩 ,隋炀帝杨广次子,元德太子杨昭同母弟,母亲为皇后萧氏(萧皇后)。
3、杨杲(607年-618年),小字季子。父隋炀帝杨广,母萧嫔。大业九年(613年),年仅七岁,封为赵王。
4、南阳公主杨氏(586年-?),隋炀帝杨广长女,母萧皇后。南阳公主姿容俱美、言行有节,隋炀帝特所钟爱。开皇十九年,下嫁许国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为妇谨肃有礼,世以为贤,有子宇文禅师。
5、杨侑[yòu] (605年-619年),即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 ,隋朝第三位皇帝。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一统江山,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杨广亡国的原因在于好大喜功且贪慕虚荣。
扩展资料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 ,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参考资料:
琅琅乾坤,源远流长,冯氏起源,斯于何时毕万封冯城,其为正宗冯氏家族,今昔非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冯氏家族的一员,我迫切希望想了解自己的祖先追溯那远古幽幽的梦想和追求冥想、空灵、超越、时间、万物、爱情穿越时空结合与冥冥之中那是另一种境界^^^^^^^^
冯姓家谱目录 (重新收录)
10884天津亦政堂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印本 三册
注:冯晋初修於清嘉庆十年,此为三修,谱后有
附卷。
10885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
(清)冯埏纂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快雪堂刻本
北图 河北涿县档
10886山西代县代州道后冯氏世谱二卷
(清)冯廷正续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三册
辽宁图 美国
10887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曦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首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
学 山西图 辽宁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888上海崇明冯氏支谱
(清)冯泰松辑
清光绪刻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0889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翼云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
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冯骈始纂。
10890江苏南通冯氏族谱八卷
(清)冯梦龙等辑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四册
江苏南通市图
10891江苏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
(清)南通冯氏合族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树堂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图
10892江苏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震 冯兆鳌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十一年(1532)冯赞始修。
10893江苏镇江京口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春纂
清同治元年(1862)稿本
江苏镇江市博
10894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爱恒主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啬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895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根奎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冯樟明正德六年始修,此为九修。
10896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冯汉南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四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正德间,此为十修。
10897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惠芳修
清光绪四年(1878)大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10898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伦正堂刊本 二十五册
美国
10899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冯向荣主修
民国三年(1914)大树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美国
10900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
(清)冯伯奇等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10901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
(清)冯汝冀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树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二年(1553)冯古田、冯义正始修。
10902江苏江阴澄江君山冯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荣森等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大树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10903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冯廷楠 冯邦彦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刻本 十五册
哈尔滨师大
注:明万历元年冯秋田始纂。
10904江苏常熟冯氏家谱一卷
(清)冯大勋重修 冯国鑫增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 宣统二年
(1910) 增修 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10905浙江馀杭禹航钦德冯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乃文等序
民国四年(1915)会经堂刊本 三册
美国
10906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俊翰 冯圣谟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0907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中旬 冯义法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十册
天一阁
10908浙江慈溪冯氏福聚宗谱十卷
(明)冯绍功 冯文灿等同辑
明天启五年(1625)写本 四册
浙江图
注: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10909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
(清)冯祖恩辑
清同治元年(1862)木刻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0910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胡次乾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胡德嘉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
10911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
(清)冯秉良等编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辽宁图
注:此谱系冯氏十一世孙冯秉良及其子侄等三
修。
10912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
(清)冯锦堂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树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10913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
(清)冯奕瑞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树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浙江图
注:清乾隆二年冯正宾始修,此为五修。
10914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
(清)冯浩等纂
稿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10915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锡曾修辑
清乾隆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16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文金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继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17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
(清)冯焕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永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918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
(清)冯宾皱 冯尧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19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
(民国)冯金昌重修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10920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一枝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二十六册
历史所
10921浙江临海涌泉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冯志杰等
民国二年(1914)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列传二册,内集诗三册,
文一册,外集诗一册,文一册)
浙江临海县涌泉村
10922浙江临海庄头冯氏家乘四卷
(民国)冯宾侯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10923安徽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冯景坊等编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安徽徽州市博
10924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景铭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钞本 六册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5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民国)冯百川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6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
(民国)冯景坡续修
清光绪至民国间钞写本 一册
安徽图
10927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
(清)冯惠堂 冯绍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8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
(民国)冯义民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9湖北黄陂冯氏宗谱
(民国)冯氏瑞锦堂木活字本 八册
武汉图
10930湖北新洲冯氏宗谱一卷
(清)冯镇金 冯镇文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冯田反村
10931湖北黄冈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冯功名主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氏天宝堂活字本
十二册
武汉图
注:冯和卿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此为二修。
10932湖北崇阳冯氏宗谱
(民国)冯君祥主修 冯停科督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本
湖北崇阳县档
10933湖北沔阳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振邦 冯立志主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沔阳冯氏三元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武汉图
注:冯立榜初修於清光绪二十五年。
10934湖南长沙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冯祖杰 冯芳桩等主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树德堂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二十八年冯效周、冯廷献首修。。
10935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冯作安 冯孝周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活字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0936湖南长沙善邑西湖冯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冯德錡等修
大树堂刻本 十六册
中央民院
10937湖南湘潭冯氏续修支谱八卷
(清)冯开来纂
清同治元年(1862)凌云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38湖南湘潭冯氏三修族谱
(清)冯泽煌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
河北大学
10939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0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
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冯秩词 冯敦澍纂修
民国九年(1920)大树堂刻本 四十册
广东中山图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三十三年 冯一荣首修。
10941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冯运开修 冯家典纂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2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怡恕堂家谱》
10943广东南海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文轩编
民国十一年(1922)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4广东新会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
(清)冯章较编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5广东新会冯氏族谱不分卷
(清)冯兆桂修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0946广东新会冯氏务滋堂家谱
(民国)冯昆霭编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0947广东阳江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士芬续修
清光绪八年(1882)铅印本
广东阳江县南埠石潭寨村
注:谱始纂於清嘉庆二年。
10948四川华阳冯氏族谱一卷
(民国)冯文端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0949四川内江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锡馨 冯成烈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10950四川宣汉冯氏宗谱三卷
(民国)冯恺之 冯国纲重修
民国九年(1920)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北图 10951贵州金沙五叶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调鼎纂修
清光绪刻本 十册
10952陕西西安冯氏族谱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修 万历四十五年
(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四川重庆布图
康熙间刻《冯少墟集》本
南京大学
清光绪间刻《冯少墟集》本
首都图
10953陕西西安冯氏家乘一卷
(明)冯从吾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冯少墟集》本
北京师大
清康熙间刻《冯恭定公全书》本
四川重庆市图
10954 冯氏宗谱十卷
(明)冯楷纂修
明嘉靖刻本
北图(存卷4-10)
10955 冯氏宗谱
(清)冯嗣英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一册
北图
10956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辽宁博
10957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
(清)冯仁均 冯义址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六册
四川图
10958 冯氏世谱一卷
(清)冯大勋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八世份早小元钞本
一册
上海图
10959 五牧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二十五册
上海图
10960 冯氏宗谱八卷
冯树春纂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0961 冯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冯赓法主修
民国五年(1916)四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0962 分阳冯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冯培根主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冯世治始修於明万历十二年,此为七修。
10963 冯氏家谱
民国钞本 一册
北图
注:卷端题《始迁嘉兴本支分谱》。
10964 冯氏家谱十四卷
山东益都县档
10965贵州毕节原大定府支系《冯氏族谱》
—→道光陆年孟秋月(即1826年)序。
叶赫那拉氏族谱概况
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纳兰氏族谱》
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湮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主要收藏地及修谱时间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目前笔者所能查到与听到的叶赫那拉氏族谱大约有十几部,现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谱时间等情况列一简表说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情况一览表
编辑本段重要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
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分析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问,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是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
,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后为努尔哈赤大福晋,在努尔哈赤死后殉葬;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将二谱连用,不但记述世系辈数增加,在时间上可自明中叶(成化年间)至清末,顺延四百余年。这样,将是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叶赫纳兰氏世系脉络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记述内容最具体的一部珍贵史料。
《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辑,后经其曾孙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谱首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庆十七年兴泰初修序,道光二年兴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兴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为世系图、齿序图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图及墓志。尾为世系年表。此谱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辑谱人常安为祭吉四世孙。
《叶赫纳兰氏族谱》自辑谱人常英曾祖紧吉记起,檗吉有子五人:长日嘎尔萨,次日阿尔萨,三日法尔萨,四日黑塞(亦称墨色或黑子,应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称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个)。嘎尔萨一子日佛鼎(无嗣)。阿尔萨一子日和让(亦称和尚,应是乳名)。有二子,长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儿时取父母年龄相加之数为名。法尔萨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长日常泰,次日常福。法尔萨次子日五达子(无嗣):墨塞一子日堆齐,堆齐一子日常英,即辑谱人。常英有子二人:长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长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长日兴泰,即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谱之人。次日兴城,季日兴怡。兴泰有子三人:长日祥安(无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谱之人。次日普安,亦称浦安。官至翰林,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场案”获罪,被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斩杀;季日铭安,曾任奉天将军;曾安一子,日那桐,为此谱之末代人。
《叶赫-佟氏》
叶赫佟氏:原系海西女贞族部落,祖籍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自治镇的叶赫那拉古城,满族人以地为姓,姓叶赫那拉,后冠佟姓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贞族后,成为麾下的成员,改为满族,隶属镶黄旗,为荡平明末势力作出了贡献在顺治元年(1644年)4月,顺治皇帝率满族起驾入关,其中,佟姓为从龙入关之首入关后,佟祖那郎阿及其兄弟又于康熙初年从军,出征广西 贵州 云南等地,参加平定吴三桂等三藩叛乱,为清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平叛后,奉命返回京城住西山大营,兄弟数人只他一人荣归,其弟英能战死在沙场
清廷入关后,由于大批满族人从龙入关,对辽东地区实行封禁,使辽沈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域呈现荒城废堡,败瓦颓桓,沃野千里,全无可恃的空虚局面,而沙皇俄国入侵我黑龙江流域日趋猖狂,残害百姓,掠夺财产康熙皇帝对沙皇的入侵十分关注,从康熙十年到二十五年,三次巡视关外,决心重振肇兴福地于是把入关平叛后在京城附近的满族八旗兵派驻辽沈各地其祖那郎阿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奉旨到凤城任城守尉,管辖辽东广大地区他忠于职守,沿边设卡立哨,巡防查边,兼理中江税务,督查民生,整修交通驿道,处理旗民事务,维护根本重地
始祖到凤城任职后把在北京和梨树地方的家眷迁移到凤城东部的两山夹一平原的石桥子做为祖居地为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先和故乡,把此处定名为梨树沟(即现在的凤城市东汤镇石桥村梨树沟)后来,子孙繁衍生息,移居凤城各地,特别是在东汤 石城 大兴 爱阳 赛马 草河 大堡和凤城城区有众多族人聚居,在辽宁省的本溪 宽甸 桓仁 岫岩 西丰等各县均分布有多支族人居住,在吉林 黑龙江(齐齐哈尔 七台河 牡丹江 林口 勃力)内蒙古 北京 四川 江西 广东 广西 湖北等省都有叶赫那拉佟氏族人
叶赫那拉佟氏家族,复姓叶自十代起,按文明承圣志 才德殿英贤 国本佩宏业 和祥保万年辈字起名,并延续至今
我叶赫佟氏自那郎阿逝后立为始迁租,到目前已三百余年历史,传世十六代,三万余人
参考文献:叶赫那拉佟氏
叶赫佟氏与慈禧的一些往事
叶赫后人,佟文家在访问记录中是这样记载的:原来慈禧父母家境贫寒,又身患重病,在慈禧身下生个儿子,因慈禧父母已无力抚养这个新生儿,只好将儿子送人收养,托付给凤城的叶赫那拉氏佟双喜(熙老爷之父)收养。慈禧进宫升太后,此事一直无人敢提,后来“熙老爷”的儿子佟贵清出了人命官司,才不得不逃进宫廷到慈禧身边避难。此事败露后,慈禧瞒人不过,只好在一次接见德国公使普兰德先生时公开了这个秘密。另据佟承惠说:佟明桂(住东新村,1989年78岁时去世)在清朝光绪年间给在北京的佟熙老爷(佟保谱系,九世,佟宁文德之孙,双喜的三子)赶过马拉轿车,对熙老爷历史和人品了如指掌,经常给他们讲熙老爷故事。
熙老爷在京城是五(六)品官员,因为是叶赫氏,与慈禧太后同是吉林叶赫古城,并以地为氏称叶赫氏,所以引起朝廷注意,叫他把家族和个人历史详尽书面报告朝廷。后来慈禧太后委托其弟弟召见佟熙老爷,他们见面后还相互认识,称兄道弟。
退出官职以后,熙老爷携带小妾(是北京九门提都的妹妹)返乡,当时正是“四合堂”(注)兴盛时期,在梨树甸子(现在叫东新村)有大片土地、山场,佟明桂也跟着回来,仍然给他赶花轿车。熙老爷回来就开一家规模挺大的烧锅,现在在烧锅原址仍保留着当年用的水井(见文物),经营很红火,每三天向凤城送一马车酒。熙老爷回乡也是光宗耀祖,不减在京城时的威风,花轿出入,前呼后拥,声望远扬。
熙老爷儿子佟贵清(可能是过继的),他借着父亲的势力当了保长。东新村有一XV姓人家,是当地有名的恶棍,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凡是别人娶媳妇他要先睡一晚上,否则别想安稳过日子。由于民愤太大,做为保长不能不平民怨,他唆使人在一天黑夜躲藏在树林里,寻机杀害这个恶霸。但这个恶棍也有保镖和枪械,当一个保镖回家报信时,他们紧跟追赶,遇见恶棍父亲等人阻拦,情急之下连杀了四口人。
嗣后,虽然熙老爷有一定影响,但县衙门也不敢不追究命案,且盛京已经知晓。在这种情况下,佟贵清向熙老爷小妾下跪,连声叫“小妈”求助。小妾情急之下答应去见北京九门提都的弟弟求情,并与她随行去承德避暑山庄见正在度假的弟弟。会见当天其弟即叫他们马上离开承德(正常情况亲属来会见可以在避暑山庄停留三天)奔赴北京,把佟贵清藏匿在宫内。
这两段都记述叶赫佟氏与慈禧太后关系,仅供考察参考吧。
《那氏族谱》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相关信息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1,河北任邱边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边方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笃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洲家谱学会。
2,河南封邱边氏重修族谱十卷,(清)边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贻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3,边氏族谱,(清)边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4,河北霸县边氏本支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5,湖北边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6,浙江诸暨暨阳同山边氏宗谱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7,河南封邱边氏族谱十卷,(民国)边济仁、边炳汉等纂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贻谋堂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8,河北泺县边氏家谱四卷,(民国)边柔远篆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华美印刷局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9,山西五台边家庄支系《五台边氏家谱》,清中叶时,约于1750年间边成谋创修,1840年由成谋孙边藩吴第二次续修,1951年由边奏联、边奏镛第三次续修。
2005年由边新文主编续修出版。所收录包括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入边家庄的始祖边敬后人,包括支衍到五台神西村、耿家会村、定襄县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县等多个聚居村的族人。现有该支系族人超过3000人,为山西省边姓人口大户之一。
10,山西省五台县坪上支系《五台坪上边氏家谱》,1960年边安棨修谱作序,2003年边宪章主编续修。传该支系自洪武年间志亮志宽二兄弟由洪洞圪针沟大槐树下移至五台县坪上村。
该支系除五台坪上村外,还包括移居于五台雷村、官庄、南北涧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岚、右玉,以及山东、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过1000人。
-边姓
1、浙江杭州耿氏宗谱六卷。编纂人:(民国)耿文联、耿文杏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燕山堂木刻活字本六册。存放位置:辽宁省图书馆。
2、安徽绩溪鱼川耿氏宗谱八卷,首一卷。编纂人:(民国)耿介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本四册。存放位置: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3、湖北红安耿氏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编纂人:(民国)耿良堃、耿显彬等续辑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本。存放位置: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缺第十七卷。
4、耿氏宗谱不分卷。编纂人:(清)耿有光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本一册。存放位置:中国国家图书馆。
扩展资料
耿氏字辈:
1、湖北红安耿字辈:国必思允,世大山定,汝应宗兴,昭忠秉文,普成良显,协纪宏恒,嘉祥启佑,厚尊德仁,茂庆衍勋,士绵俊纯,风存先耀,再赐常钦。(长房国宝公后裔)
2、云南曲靖富源营上大坪耿氏字辈:国凤万朝宗, 文光显士通。昌达明德远,天永献兴隆。家祥顺应东,汉武庆吉鹏。仁能盛高伟,志友道义雄。源泉金陵海,华统宝树宏。江泽贵恒富,贤卫皓长荣。
3、辽宁岫岩耿氏字辈:尚玉志宗庆,文明永贵英,安仁长继世,守义显恩荣。
-耿姓
1、关于家谱封面
设计及其族谱命名问题。一般来说,族谱封面、名称应当简洁明了,避免复杂化。并且封面有自己姓氏标识或者是那个地区的姓氏等
2、关于目录、序文
字体的编排问题。每篇序文都要有标题,有作者署名,不能笼统处理,要分列之。并且序文不要不留空白的一篇接着一篇刊载。版面出现部分空白,这是正常的作法。字体太小,老年人看不清,阅读不方便。
3、关于垂线图设计及其编排问题
垂线图设计要简洁、便于阅读。要先设计总系,再行分支。这样阅读起来就很方便。
4、关于族谱中文章的标点问题
有的族谱中,部分文章标了点,有的没标点,编排方式不统一,这样不妥,应当全部标点。
5、关于家谱序文的写作问题。
族谱序文的写作,同样是有一定的规律。今人在编纂族谱时,大部分修谱人也写了序跋。但是,因为能力和水平问题,所写的序跋不尽人意。迁徙、重要人物、职官等情况;二是本支族家谱的初创、续修等编纂情况,其他内容则不作要求。跋,又名“后序”。
6、关于齿录信息的记载详略问题
从目前看到的新近续修家谱的情况来说,一般而言,个人的齿录,应包含这几个重要内容。男丁:谱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辰、葬地、方位、功名或职官等。女丁:娘家地址、娘家父亲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辰、葬地、方位、儿子数量次序(谱名)、女儿数量及婚配情况(女婿的地址或单位和姓名要载明),修谱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记载。
7、关于女儿是否应该上谱的问题
现在的一部分家谱,以男女平等为由,将女儿上谱,还配了谱名,个人以为不妥。族谱,本来就是以男人为主线的世系图录,女儿只能载于母亲名下。给女儿配个字派、定个“谱名”,是不适宜、不合规矩的。
现今社会,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缘故,独生子女家庭较多,有的家庭只有一个女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8、关于家谱的校对问题。
张姓族谱
本文2023-09-28 18:40: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