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韩国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5收藏

历史中的韩国,第1张

1中国历史上的韩国

韩国战国七雄之一

周代诸侯国:韩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始祖:韩景侯韩虔 镞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史记(卷45:韩世家)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世系列表

下表按《史记·六国年表》订:

韩氏领袖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

韩武子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在位16年

韩国君主

韩景侯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在位9年

韩烈侯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又称韩武侯)

韩文侯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在位10年

韩哀侯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在位3年

韩共侯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在位12年(又称韩懿侯或韩庄侯)

韩厘侯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在位30年(韩昭侯)

韩威侯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在位21年(前323年称王,即韩宣王或韩宣惠王)

韩襄王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韩襄哀王或韩悼襄王)

韩厘王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韩桓惠王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在位34年

韩王安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韩废王)

2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一衣带水,历史文化悠久交流频繁中国历史文

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巨大影响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与朝鲜陆地相接,海上交通也便执捷,所以有了很多相同的文化习俗历史上,朝鲜可能是高丽王朝的承继者,而古代高丽王朝与中国有很多相通的东西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那时起,高丽王朝的政治、经济大部效仿我国唐朝和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官制方面的三省、六尚书、九寺等与我国古代极其相似高丽王朝与我国同期的北宋王朝,有着密切友好的关系两国常派使臣、留学生、商人、僧侣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朝鲜后来分裂成为南朝鲜和北朝鲜,作为韩国的前身南朝鲜自是与高丽王朝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韩国的祖先从中国那里自然是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韩国字和日本字一样,都效仿了中国方块汉字,有大家一看就认识的汉字,只是用在韩国那里也和日本一样,发音和意思都不同了从中国延承了汉字,再加上他们自创的一些奇怪符号,这样就组成了韩国的语言文字但倘若韩国人因此而主他们就是汉字的创始人,那真的是贻笑大方了,毕竟,中国所有的文字都是方块汉字,没有任何演变,而他们将汉字引用了一小部分过去后,就想凭此说汉字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的,那就太没有说服力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国《离骚》作者屈原投江后,引来的粽子传说,自古就经典流传,可见端午节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可是韩国却成功将端午节申遗成韩国的传统节日,这样的申遗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世界申遗组织根本没有谁去考究在中国,承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家谱一直流传至今,而孔子在中国的后代已经承继到七十几代了可是韩国人却认为孔子是他们的祖先,已经在对孔子学说进行申遗了韩国之所以认定这些是他们的文化,只能说明中国文化对韩国从古时起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潜移默化,让韩国人固执的认为这些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当然,韩国人对孔子的尊重是值得提倡的5月11日,韩国还在首尔举行了祭祀孔子的盛大活动这相比国内,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孔子是被否定的,被贬称为孔老六,谈孔色变的这段历史来说,倒是韩国人更尊重中国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对他们影响巨大,使得韩国人分不清你我了无论如何,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就要让世界明白,那绝对不是其他国家通过申遗而能据为己有的中国之大,中国文化影响之大,要让世界震撼。

3关于韩国的历史

●2005年10月,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韩国江陵胜出。

●2006年10月,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教授宣称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并建议 恢复汉字申遗。

●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甚至有学者考证出神农氏、西施和李时珍(《本草纲目》)都是韩国人。

●2006年10月,韩国欲将祭孔大典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同年,韩国宣称欲将科举制度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10月,韩国宣称孔子是韩国人。

●2006年10月,韩国宣称要与中国争当“人参宗主国”。

●2007年6月,某韩企业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的。

●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

●2007年10月,韩国学者称中国神话大多起源自韩国,之后有韩国企业称“豆浆是韩国人发明的”在网上引中国网民痛批。

●2008年6月,韩国韩医协会称韩国针灸标准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标准

我做的总结:人家都已经不要脸了我们还管它干嘛

4历史上的韩国是不是属于中国

那得看哪个时候,不过朝鲜在历史上有很多时期,相传在公元前2333年,檀君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

不过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更没什么文物证明,史学家普遍认为是虚构。正史里,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商纣王之兄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联合朝鲜半岛土著建立“箕氏侯国”,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这个有文字记载。西汉初,燕王卢绾部将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北部自立,史称卫氏朝鲜;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汉朝辽东四郡,当时的朝鲜北部就是如今的朝鲜,是卫氏朝鲜和汉四郡;南部就是三韩,相当今日的韩国。

5韩国近代历史

2004年,时任汉城市市长的李明博提出把“汉城市”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

随后2005年1月,韩国 通过决议,“汉城”一词不再使用 ,改称“首尔”。 “汉城(SEOUL)”改首尔,准确说是更正错误地名,而不是改名,也不是针对中国,更不存在“脱汉”的问题。

其实 国家更改本国地名本是该国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何况韩国 仅仅把改了几十年地名(长期没有与其韩文对应的法定汉字地名)的城市名正式用汉字命名而已,因为韩国人至今仍习惯沿用汉字起名和使用汉字为城市命名,首尔的韩文地名是韩国地名和自然事物名称中唯一的非汉字式名称来源,也就是说韩国的所有地名中唯有首尔是非汉字式地名。网上以讹传讹造谣说韩国 将汉江改“韩江”纯粹是无稽之谈,无中生有,汉字在韩国至今是非主流的通用辅助文字,韩国人将继续使用汉字为地名选字命名,因为汉字起名是韩国人的历史传统,为非汉字地名选用汉字命名也是韩国的内政和 。

古今中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名称变更,是常见的普遍现象,如中国首都曾几次变更名称,直到现代正式定名为北京,国际上此类现象举不胜数,如近年非洲国家扎伊尔改名为民主刚果,俄罗斯圣彼得堡几易城市名称等等,我们 也及时接受新名,而不是继续使用旧称称呼其地,为何? 就是对 国家的尊重。“名从主人”是各国翻译和转写外国人名地名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外国地名中译通则中明确规定“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以该国语言的标准音为依据”,又有“以该国官方文字的名称为依据”的明确条例。

汉字在公元前后传播到朝鲜半岛,韩国人民开始使用汉字为韩语地名注音,后来直接使用汉字为城市命名。 历史上的首尔。

也曾几经更名,公元前18年,百济在此修筑“慰礼城”,设为国都,其城池雏形开始发轫。474年,高句丽击退百济,于此地设置“北汉山郡”(注:韩语中Han[译为汉或韩]为大和无限之意)。

668年,新罗打败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北汉山郡改为“汉山州”,随后又直称“汉州”。935年,高丽灭新罗,先是改其为“南京”,后因其汉山之南汉江之北的方位,改称“汉阳”。

1393年,朝鲜王朝决定以此为都,遂大兴土木,用心构建,从此定名为“汉城”(韩语读音Hansung)。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将“汉城”改为“京城”(日语读音Keijo)。

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光复。韩国人民改“京城”为韩语固有语地名“Seo Ul(意为首都)”,虽然口称它为“首府”,却因没有对应汉字,仅用韩文拼写,Seoul遂成了朝鲜半岛唯一没有汉字标记的城市。

从此西方国家用“Seoul”称呼该城市,使用汉字的日本也用非汉字的片假名(日语中用来标记外来语或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文字)来称呼Seoul,这也是唯一日本非日文汉字标记的韩国地名,而华人世界因Seoul没有对应汉字,故长期使用历史上的旧称“汉城”来标记Seoul。 这个韩语固有地名Seoul,长期成为韩国境内唯一没有法定中文对应名称的地名(据说中国大陆曾短期使用过音译名“苏乌”,但不久,为了与其他华语地区统一,便沿用了朝鲜王朝时期的旧称“汉城”)。

当然,在韩国民间,虽然韩文固有地名已颁布实行,可是因没有汉字名字对应,也屡见使用非法定汉字地名“汉城”指代Seoul。这从当时的韩国中文出版物和老照片等影音资料里找到例证。

但也因使用非统一的法定汉字名称而带来了“地名混乱”。如韩国首都有两所大学,一是Seoul大学(韩国第一高等学府),另一是汉城大学(Hansung,首都的私立大学),在汉字表述中全部标记为“汉城”大学,这就造成交往的混乱。

中韩建交之后,随着两国交往的加深和频繁,类似的混乱也层出不穷,而对Seoul城市的汉译错误地名,也不符合中国法定的外国地名翻译原则,2005年初,韩国 正式以法定的形式将韩国唯一没有汉字对应的首都名称用汉字“首尔”标记,也明确宣布不再使用旧称“汉城”,而“汉城”也就成了韩国首都首尔的历史地名,如北平仅仅是北京的历史地名,而不是今天的名称一样,中国人称呼韩国首都使用中文译名“首尔”,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有关外国地名翻译使用规定。 首尔古时因位于汉江之北,得名“汉阳”。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定都汉阳后,改名为“汉城”。近代朝鲜半岛受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汉城改称“京城”。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更名为韩语固有词,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语意为“首都”。本地汉语地名古来即为“汉城”。

首尔作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相传公元前18年,百济始祖温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筑慰礼城定都,后改称首尔。公元392年~475年高句丽占领这一地区,将汉江南北地区称为北汉山州,把现在首尔附近称为南平壤。

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后,将此地编入汉山州。高丽成宗(公元960~997年)将此地升格为杨州牧(高丽12牧之一)。

1068年又将其升格为三小京(西京、东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宫,1308年升格为汉阳府。

朝鲜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兴土木,1394年迁。

6韩国历史概况

史前时代 经人类学研究发现, 在70万年前, 韩半岛就有人类居住。

古朝鲜( BC 2333~BC 108) 据传, 神话人物 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了韩国第一个王国- 古朝鲜。 此后, 几个部族由满州南部地区移到韩半岛。

三国时代( BC 57~AD 676) 高句丽, 百济, 新罗建于一世纪。 这期间古代国家的政治体系, 宗教(佛教和儒教) 文化得到发展。

统一新罗时代( AD 676~AD 935) 新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佛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普及。 统一新罗因贵族的霸权争斗而衰退, 935年归属高丽。

高丽王朝(AD 918~1392) 高丽建于918年。 佛教在这一时期被定为国教, 给政治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著名文物有高丽青瓷和《高丽大藏经》。 高丽时代发明了直指。

直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活字本,比古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本早了78年。14世纪中期后,高丽衰退。

朝鲜王朝(1392~1910) 朝鲜王朝建于14世纪末, 儒教成为国教, 对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443年发明了韩文字母。

由于日本的侵略(1592年, 任辰倭乱)和外国势力的侵略使朝鲜开始走向衰退。 日本统治时期(1910~1945) 1876年朝鲜王朝被日本强迫打开了门户。

1910年日本占领韩国, 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日本被联军打败投降。 大韩民国(1945~至今) 1945年日本被联军投降后撤离韩国。

其后韩半岛分为韩国与北韩。 韩国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 1953年6月27日签定停战协定。

2000年历史性的南北韩首脑会谈在北韩的首都平壤召开。 ■ 世界年献 韩国 中国 日本 西洋 BC 青铜器时代 绳文时代 美索布达米亚埃及王国初期 2000 商 (1600-1046) 周 (1046-256) 1000 青铜器时代古朝鲜 春秋时代 (770-476) 罗马帝国建国(735) 500 铁器时代 夫余国 战国时代(475-221) 青铜器时代 弥生时代 第1次迦太基战争 (264-241) 第2次迦太基战争 (219-201) 200 三韩时代 100 三国时代: 新罗 (57 BC-AD668) 高句丽 (37 BC-AD668) 百济 (18 BC-AD660) 伽倻 (42-562) AD 200 东汉(25-220) 三国时代(220-280) 铁器时代 30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古坟时代 确立新教(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392) 罗马帝国分裂(395) 400 南北朝时代(420-581) 英国出现盎格鲁-撒克逊部落 (Anglo-Saxon)(499) 500 飞鸟时代(552-645) ( 教) (570-632) 600 统一新罗时代 (676-935) 渤海王国 (698-926)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奈良时代(645-794) 海纪拉纪元 (Hegira 622) 和利斯兰时代的开始 700 平安时代(794-1185) 800 查理曼(Charle agne) 成为新罗马帝国帝王 900 高丽时代(918-1392) 五代十国(907-979) 宋(960-1279) 1000 第1次十字军战争 (1096-1099) 1100 元朝(1279-1368) 镰仓时代 (1185-1392) 1200 明朝(1368-1644) 英国大 (Magna Carta)(1215) 1300 朝鲜时代 (1392-1910) 室町(足利)时代 (1392-1568) 百年战争(1338-1453) 1400 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 (1397-1468)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 1500 桃山时代 (1568-1615)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7) 1600 清(1644-1911) 德川时代 (1615-1867) 30年战争 (1618-1648) 1700 1800 大韩帝国宣布 (1897) 明治时代 (1868-1912)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1900 日殖民时期(1910) 大韩民国成立(1948) 625战争 (1950-1953) 中国民国成立 (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1926-1988) 平成时代(1989-) 第1次世界大战 (1914-19158) 第2次世界大战。

7[黑塔利亚]德国的历史中,日尔曼,普鲁士,德意志几个代称,分别属

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普鲁士民族都是在说德国人那个希特勒不就叫嚣着日尔曼民族万岁么,说其是唯一伟大的民族(其实他自己是奥地利人)!说句不严谨的话,就像我们中国56个民族一样,像英国有什么英吉利(英格兰)England,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威尔士Wales,苏格兰Scotland,就是这样的!普鲁士 (德语:Preusz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英语:Prussia )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

1、朱姓辈分表:

朱姓明代皇族字辈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子晋王朱棡家族: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子燕王朱棣家族:“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该支皇族在明亡后改姓邹。

子周王朱橚家族: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子楚王朱桢家族: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子齐王朱榑家族: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子鲁王朱檀家族: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子蜀王朱椿家族: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子代王朱桂家族: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子肃王朱楧家族: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子辽王朱植家族: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子庆王朱(木+旃)家族: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昆

子岷王朱楩家族: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鎔基即是岷王后裔。

子谷王朱橞家族: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朱松家族: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子沈王朱模家族: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 ,圭璧澈澄昂

子唐王朱柽家族: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子伊王朱劮(木+彝)家族: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子蓼王朱楠家族:天运开中远,危国挺起元,思文光仕泽,福寿永廷年。该支皇族在明亡后改姓廖。(改姓的此支皇族把“泽”字改为“敬”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分支)朱氏字辈:

学景洪继广,成宪庆繁祥。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光裕堂朱氏字辈:

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2、朱姓家谱:家谱的编修是部分家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罚。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中宗李显(656-710)

(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

(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

(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昔者周有天下,封国七十,而同姓居五十三焉,後世不以为私也,盖所以隆本支,崇屏卫。虽其弊也,以侵凌王室,有末大之患,然亦崇奖扶持,犹四百馀年而後亡,盖其德与力皆不足矣,而其势或然也。至汉鉴秦,务广宗室,世其国地,不幸世绝若罪除,辄复续以存其祭祀,与为长久之计,故自三代以来,独汉为长世。唐有天下三百年,子孙蕃衍,可谓盛矣!其初皆有封爵,至其世远亲尽,则各随其人贤愚,遂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至或流落於民间,甚可叹也!然其疏戚远近,源流所来,可以考见,作宗室世系表。

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於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於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其後有李宗,字尊祖,魏封於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祐,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曰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禹,字子通。弟忠,顿丘房始祖也。禹生丞公,字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干,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次公生轨,字文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弟潜,申公房始祖也。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俊熙,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丹杨房始祖也;次曰柔,字德远,北地太守。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柔生弇,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丞,姑臧房始祖也;曰茂,炖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祖也。歆字士业,西凉後主。八子:勗、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後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後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後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後无闻;次曰太祖;次乞豆。

定州刺史房表

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後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八子,长曰延伯,生於山东。其後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

南阳公房

南阳公延伯。 隋广平太守昭贵。

  周南阳太守昭仲。 秘书丞元璋。 司驾员外郎朏。

  监察御史晞。

讌王房

谯王真字长宣。 竟陵郡王道素,以雍王第五男韶子继。

蔡王房表

毕王房表

雍王房表

郇王房表

大郑王房表

代祖元皇帝讳昺,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四子:长曰高祖,次曰梁王澄,次曰蜀王湛,次曰汉王洪。

梁王房表

蜀王房,後为渤海王房。表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二十二子,分十五房:曰楚王智云,曰荆王元景,曰徐王元礼,曰韩王元嘉,曰彭王元则,曰郑王元懿,曰霍王元轨,曰虢王凤,曰道王元庆,曰邓王元裕,曰舒王元名,曰鲁王灵夔,曰江王元祥,曰密王元晓,曰滕王元婴。智云、元景皆无後。

徐王房。

徐康王元礼。 淮南王茂。 嗣王、宗正员外卿璀。 嗣王、馀杭郡司马延年。 嗣王、施州刺史讽。

  淮南公蕃。

  汶山公蓁。

韩王房,建中元年诏改为嗣郓王房,懿宗即位,复旧。

韩王元嘉。 颍川郡公训。

  武陵郡王谊。 楚国公野。

  黄国公撰。

  上党郡公谌。

  嗣韩王、太仆卿讷。 嗣王叔璩。 嗣郓王炜。

彭王房。

彭思王元则。 绚,以霍王元轨第五子继。 志谦。

  嗣王、左千牛卫将军志暕。

小郑王房,称惠郑王房。表

霍王房。

霍王元轨。 江都郡王绪。 嗣王志顺。 嗣王、左千牛员外将军晖。

  安定郡王纯。 邵国公志直,以南阳郡公纲长子继。

  胙国公绰。 翼国公志廉,以南昌郡公绚长子继。

  南阳公纲。 袭公志悌。

  南昌郡公绚。

  山阳郡公绎。

虢王房。

虢庄王凤。 嗣王翼。 嗣王宇。

  郐国公顒。

  定襄公、宣州刺史宏。 嗣虢王、秘书监邕。 嗣王、河南节度使巨。 嗣王、左金吾大将军则之。

  豳国公、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承昭,字承昭。 循王府长史宗之。

  太仆寺主簿徵。

  榆次令应。

  润之。

  东莞郡公茂融。 濮阳郡王、宗正卿彻。

  中山郡公尧臣。 袭公、宗正卿伯潜。 郑州刺史韬。 密令承皓。

  燕郡公舜臣。

道王房。

道孝王元庆。 嗣王诱。

  东安郡公、寿州刺史询。 嗣王、宗正卿微。 嗣王、宗正卿鍊。 嗣王、京兆尹实。

  南康郡公谅。 嗣公崎。

  信安郡公诩。

  广汉郡公谧。

  鄱阳郡公諲。

  敷城郡公诞。 右千牛将军岑。 嗣公云。 兵部郎中洞清。

  鲁阳郡公●。

  修城郡公●。 兵部尚书辟彊,元庆十一世孙。 鸿胪卿绍封。 仁济。 匡远字圣文。

  允济。 在愚字韬业。

邓王房。

邓康王元裕。 嗣王炅,以江王第五子继。

舒王房,建中元年改为嗣郢王房。

舒王元名。 豫章王亶。 嗣王、左威卫将军津。 嗣王万。 嗣王藻。

  鄅国公昭。

鲁王房,宝应元年改为嗣邹王房。

鲁王灵夔。 清河郡王诜。

  范阳郡王、左散骑常侍蔼。 嗣王、宗正卿道坚。 嗣邹王、太仆卿字。 萃。

  蔡国公道钦。

  戴国公、宗正卿道邃。

江王房表。

密王房。

密贞王元晓。 南安王颖。 嗣王勗。

  亮。 嗣王昙。

滕王房。

滕王元婴。 薛国公脩琦。

  长安公脩珌。

  嗣滕王脩瑀。

  下邳公脩瑶。

  兰陵公脩璩。 金山公知礼。

  昌宁公知节。

  临海公脩珍。

  临淮公脩琬。

  脩顼。

  脩○。

  脩琨。

  脩珽。

  脩瑑。

  脩琮。

  脩○。

  脩珵。

  脩琈。

  脩琚。

  脩○。 嗣滕王涉,本名茂宗。 嗣王、殿中监湛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十四子:长曰恒山愍王承乾,次曰楚王宽,出继。次曰吴王恪,次曰濮王泰,次曰庶人祐,附濮王谱。次曰蜀王愔,次曰蒋王恽,次曰越王贞,次曰高宗,次曰纪王慎,次曰江王嚣,次曰代王简,次曰赵王福,次曰曹王明。嚣、简、福皆附曹王谱。

恒山愍王房表

吴王房表

濮王房表

蒋王房表

越王房表

纪王房表

曹王房表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八子。

燕王房。

燕王忠。

泽王房。

泽王上金。 长平王义瑜。

  义璡。

  义琛。

  义珍。

  义现。

  义玮。

  义玫。

  义珪。

  嗣信王义珣。 嗣王、守光禄卿潓。 嗣王润。

许王房。

许王素节。 琪。

  瑛。

  ○。

  琬。

  瓒。

  瑒。

  瑗。

  琛。

  唐臣。

  中山郡王琳。 灵昌太守、夔国公随。 库部员外郎侠。

  嗣许王、秘书监瓘。 嗣王、宗正少卿解。 嗣王、殿中监昭。

  嗣泽王璆。 郢国公、梓州刺史谦。

  汝南公、兵部郎中巽。

  益。

  巴国公钦古。 袭公贲。

大邠章怀太子房。

章怀太子贤。 义丰王光顺。

  邠王守礼。 广武王承宏。

  秘书少监承骞。

  嗣邠王承宁。 嗣王諝。

  炖煌王承寀。

  仪王司马承宥。

  梁王谘议参军承寰。

  梁王谘议参军承寔。

  丰王友承。

  丰王友承实。

  信王谘议参军承賨。

  信王谘议参军承○。

  延王友承○。

  延王友承容。

  荣王谘议参军承突。

  荣王谘议参军承○。

  永王友承○。

  永王友承寪。

  济王谘议参军承寯。

  济王谘议参军承○。

  永安郡王、赠毕王守义。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四子。

湖阳郡王房。

节愍太子重俊。 湖阳郡王宗晖。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六子。

让皇帝房,亦曰宁王房。表

惠庄太子房,亦曰申王房。表

惠文太子房,亦曰岐王房。

惠文太子范。 河东郡王瑾。

  河西郡王玠。

  嗣岐王珍,以惠宣太子子继。 嗣王逸。 嗣王愈。 嗣王云翰。

惠宣太子房,亦曰薛王房。

惠宣太子业。 乐安郡王瑗。

  荣阳郡王瑒。 绛州长史迥。

  遐。

  嗣薛王琄。

  嗣王邃。 嗣王宓。 嗣王知柔,相昭宗。

  特进璨。

  特进璩。

  琛。

  璪。

  琇。 逢。

  琼。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二十三子。自玄宗以後,诸王不出閤,不分房,子孙阙而不见。 二十三子表表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十四子。

越王系。 武威郡王建。

  兴道郡王逌。

  延德郡王○。

承天皇帝倓。

彭王仅。 常山郡王镇。

兖王僩。

泾王侹。 延德郡王○。

襄王○。 伊吾郡王宣。

  乐安郡王寀。

杞王倕。 同昌郡王○。

邵王偲。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二十子。

昭靖太子邈。 舒王谊。 宁塞郡王、太仆卿涉。

  清河郡王、太府卿汭。

  灵溪郡王咏。

睦王述。 恭化郡王谓。

  洪源郡王、太常卿讽。

丹王逾。 宁朔郡王、宗正卿访。

恩王连。 景城郡王、大理卿诲。

韩王○。 安康郡王谐。

简王遘。 恩平郡王、司农卿证。

益王乃。

○王迅。

忻王造。 武威郡王太府卿诸。

韶王暹。 晋昌郡王、鸿胪卿诩。

嘉王运。 新安郡王、太仆卿欣。

端王遇。 新兴郡王、卫尉卿诚。

循王遹。 平乐郡王、光禄卿护。

恭王通。

原王逵。

雅王逸。

蜀王○。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十一子。

通王谌。 山阳郡王缄。

虔王谅。

资王谦。

昭王诫。

钦王谔。

珍王諴。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二十二子。

郯王经。 东平郡王恪。

均王纬。

溆王纵。 清河郡王怀。

莒王纾。 内黄郡王悺。

密王绸。

郇王总。

邵王约。

宋王结。

集王缃。

冀王絿。

和王绮。

衡王绚。

钦王绩。

会王纁。

福王绾。 高阳郡王慎。

珍王缮。

抚王紘。 中山郡王。

岳王绲。

袁王绅。 安善郡王慬。

桂王纶。

翼王緷。 上谷郡王○。

蕲王缉。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二十子。

惠昭皇太子宁。

澧王恽。 东阳郡王汉。

  安陆郡王源。

  临川郡王演。

深王悰。 河内郡王潭。

  吴兴郡王淑。

洋王忻。 颍川郡王沛。

绛王悟。 新安郡王洙。

  高平郡王滂。

建王恪。

鄜王憬。 平阳郡王溥。

琼王悦。 河间郡王津。

沔王恂。 晋陵郡王瀛。

婺王怿。 新平郡王。

茂王 武功郡王潓。

淄王○。 许昌郡王澣。

  冯翊郡王滋。

衢王憺。 晋平郡王涉。

澶王○。 鴈门郡王泞。

棣王惴。

彭王惕。

信王○。

荣王愦。 嗣王令平。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五子。

怀懿太子凑。

安王溶。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五子。

悼怀太子普。

梁王休复。

襄王执中。

纪王言扬。

陈王成美。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二子。

庄恪太子永。

蒋王宗俭。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五子。

杞王峻。

益王岘。

兖王岐。

德王峄。

昌王嵯。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知章仁神德懿道大孝皇帝十一子。

靖怀太子渼。

雅王泾。

卫王灌。

夔王滋。

庆王沂。

濮王泽。

怀王洽。

鄂王润。

昭王汭。

康王汶。

广王澭。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八子。

魏王俏。

凉王侹。

蜀王佶。

威王侃。

吉王保。

恭哀太子倚。

僖宗圣神聦睿仁哲明孝皇帝二子。

建王震。

益王陛。

昭宗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十七子。

德王裕。

棣王祤。

虔王禊。

沂王礼。

遂王禕。

景王秘。

祁王祺。

雅王禛。

琼王祥。

端王祯。

丰王祁。

和王福。

登王禧。

嘉王祜。

颍王禔。

蔡王祐。

宗室四十一房:一曰定州刺史,二曰南阳公,三曰谯王,四曰蔡王,五曰毕王,六曰雍王,七曰郇王,八曰大郑王,九曰蜀王,十曰巢王,十一曰大楚王,十二曰荆王,十三曰徐王,十四曰韩王,十五曰彭王,十六曰小郑王,十七曰霍王,十八曰虢王,十九曰道王,二十曰邓王,二十一曰舒王,二十二曰鲁王,二十三曰江王,二十四曰密王,二十五曰滕王,二十六曰恒山王,二十七曰吴王,二十八曰濮王,二十九曰蒋王,三十曰越王,三十一曰纪王,三十二曰曹王,三十三曰泽王,三十四曰章怀太子,三十五曰湖阳郡王,三十六曰让皇帝,三十七曰惠庄太子,三十八曰惠文太子,三十九曰惠宣太子,蜀王房又有陇西、渤海二房附见其谱,定著三十九房。终唐之世,有宰相十一人。郇王房有林甫、回;郑王房有程、石、福;小郑王房有勉、夷简、宗闵;恒山王房有适之;吴王房有岘;惠宣太子房有知柔。

历史中的韩国

1中国历史上的韩国 韩国战国七雄之一 周代诸侯国:韩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