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位于哪个风景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索溪峪位于哪个风景区,第1张

索溪峪又叫作索溪,它隶属于武陵源风景区。索溪峪以奇山、秀水、险桥而著称,又因溪水像绳索一般而为世人津津乐道。索溪峪的外貌呈现盆地形状,四周高而中间比较低。此外,索溪峪开发了八个小景区,目前已经有三百多个景点供世人参观。

索溪峪三日旅游攻略:

第一天:森林公园,金鞭溪的观音送子、金鞭岩、师徒取经、劈山求母、蜡烛峰、长寿泉、文星岩、植物根劈、双龟探溪、秀才藏书、紫草潭、千里相会、从千里相会的乱窜坡爬山上到袁家界(也可在水绕四门坐百龙电梯(72元一人自费)上袁家界),下午游览袁家界的后花园、迷魂台、天下第一桥等景点,晚住景区农家旅馆。

 

第二天: 上午游览天子山的大观台、一步难行、神鸡啄食(可观十里画廊的全景)、仙人桥、天子座。下午游玩2010年张家界核心景区撤迁后无法游玩的绝景--杨家界、大湘西最著名的土匪窝——乌龙寨、一步登天、空中走廊、乌龙寨、三道鬼门关、四道城墙,天波府、金鸡报晓等景点,晚住景区。 

 

第三天:游览游览峰林之王–天子山,神堂湾、点将台、贺龙公园、云青岩、画中游、御笔峰、仙女献花,西海石林等景点后乘坐天子山索道下山到十里画廊后看采药老人,三姐妹峰,全家福,顶天楼,寿星迎宾等景点,结束愉快的张家界之行!(如对十里画廊没有兴趣可从天子山大门出山,这样可少坐一次索道) 。

在朱家峪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

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光绪皇帝亲笔题字 “明经进士”匾额。朱逢寅自幼聪颖伶俐,勤奋好学,屡试屡第。先中秀才,又中廪生,再中贡生,方圆百里无人不晓。光绪年间朱逢寅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并任候选训导。中年后在家开设私塾,桃李满天下。他的得意门生当属翰林院编修主持刘元亮(今章丘旧城西南温家庄人)和奉天(沈阳)总兵刘仲度(今官庄街道刘家赵庄人),两名学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在此基础上,朱家峪开办了山阴小学,校门是仿照当时培养革命军官的黄埔军校校门所建。由山里五庄庄长组成建校董事会研究通过,呈报县府核准,将胡山东麓圣水泉旁的庙田36亩作为山阴小学的学田,并将大柏树一棵充做小学的基金,建起了山阴小学。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清末至今,全村教师120余人。从建国至2003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150余人。朱家峪学子早已迈进了南开、北大和清华大学的校门。

现山阴小学已做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览馆了。这里的房屋青砖灰瓦,古朴庄重,展出的既有独轮车和过去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有织土布的现场表演,还有一个房间模拟了当年私塾,里面摆了8张课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还有过去学生们穿的长袍马褂。人去屋空,朗朗的读书声已不在,但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还有那不泯的童心,将朱家峪封存久远的历史翻开

呈现在世人面前。游客勾起美好回忆和遐想的同时,更是被古人对追求知识、渴望教育、改变命运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村内有一座祠堂,体现了朱氏家族重视文化的传统。家祠位于旧村北首东侧,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领袖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墙碑载“历时既近周甲祠屋剥蚀……”复修于民国廿六年(1937)荷月。

家祠共分里外两院,里院有建筑古雅而壮观的祠堂,堂前原有名木四株,现只存高大的桧树一棵。“光绪年间,1893年,朱家朱凤皋考取了五品举人,因此立这个旗杆座,自古以来这个建筑就叫旗杆座,这是做官的一种标志。再看上面那个七星图,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就是宋代理学家、哲学家、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朱熹,他也是儒家学派正宗继承人,他下生的时候,脸上右脸部有七个黑点,像天上的那个北斗星,这是朱氏家族文运图腾,以此激励朱氏后人要刻苦读书,以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村人还将村西的山叫做笔架山,连那山都是成笔架,可见这里的文风之盛。

朱家峪的书卷气是充盈饱满的,文脉传承中涵养的内在气度,连山水风物似乎都透着文雅。礼门,有阁曰文昌,有楼曰魁星,有山曰文峰、笔架,足见了朱家峪人对文教的尊崇与坚守。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里峪村对于很多游客来说确实值得一游,这里简直就是被遗忘的古典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唯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紧密和谐的相融在一起,堪称精品旅游景点的典范。

就在这片山沟沟里,埋藏着一个国家级保护村落,堪称现代版“世外桃源”,那就是卫辉市里峪村。

2018年,里峪村入选国家级保护村落名录,这个太行深处的小山村,终于回到了人们视野。

里峪村也叫“鲤鱼村”

里峪村,出了不少文化人,清朝还有秀才举人。“人杰”和“地灵”脱不了关系。里峪村四面环山,沧河的一条支流经过。站在高处看,凸起的山脊犹如“鱼鳍”,整个村落形如一条鲤鱼,两个拱形石寨门就像鲤鱼的两个眼睛。

所以,里峪村又名“鲤鱼村”,象征着“鱼跃龙门,吉祥如意”。

石头山村百年老宅遍布

里峪村有100多户人家,村民居住的大都是灰瓦、青石的房子。东村石头房365间,西村石头屋400间,一半以上是百年老宅,有的已存在300多年。这些曲折蜿蜒的山路,高高低低的农家,演绎着自然与人居和谐共生的古朴画卷。

里峪村地处卫辉、淇县、林州三县市的交界处。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官道要隘,连接着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

当时村中居住的也有不少大户人家。门前的“拴马石”造型仿佛鲤鱼眼,诉说着无声的历史故事。

而今,村中只剩大量残破的明清民居,杂草丛生,已无人居住。行走在断瓦残垣间,仿佛还能感受到几百年前那个兴旺家族的传奇故事。漫行刘氏老宅、魏长根老宅等多处古民居,你能感受到岁月沧桑,欣赏“云深处”、“诗书门第”等石匾书法之美。

神奇皂角树树干中空活千年

里峪村村口有一棵树皂角树,已有千年历史,树干被火烧空却依然坚强存活。皂角树为里峪人遮阳挡日,被村民视为庇佑村子的神树。常有村民在树下闲坐谈天。

大地锅农家菜咕嘟生香

里峪村是太行山的传奇,它延续着历史深处的秘密。里峪村也是民风淳朴的和谐画卷,那里随处可见端着饭碗串门的乡亲,随时能听到古朴亲切的乡音。

来到里峪,山中特色的野菜不可不尝,英英菜、黄荆菜、鬼见愁叶,吃起来开胃又爽口。

散养的柴鸡肉质紧实,地锅柴火灶,咕嘟嘟地炖起来,满院生香。一顿简单的农家饭,却满含着山里人的质朴之情。

由于交通不便,里峪村现在还未曾被大规模开发,甚至连个像样的卫生间都没有,还是原始的“旱厕”,正因如此,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质感,以及岁月留下的厚重痕迹。

除了大规模保存的明清民居,里峪村还拥有翠岩寺、南山石佛庵、殷商末期的皇姑庵等旅游资源。近年来,里峪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当地村委的不懈努力下,正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目标和计划。

杀节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杀节

作者:不猎

第一章 先生,后生

更新时间2012-9-28 1:55:39 字数:3091

 胡杨峪,真的有很多胡杨树。

  胡杨峪位于楼烦城西五十里,两面环山,只有东西峪口可以进入,峪内数千顷山地、过百顷麦田,养活这里三百余户人家。

  人丁的兴旺,也让这里的百姓滋生了让自家孩子读书的念头,私塾也应运而生。胡杨峪这帮苦哈哈在地里刨了一辈子食的乡民,自然无法胜任先生这一在他们看来极其神圣的职业,只能千方百计托人寻找一些落第的秀才。

  没奈何,虽然束脩不算菲薄,但胡杨峪地理太偏,极为苦寒,便是最穷酸的落魄秀才也不过熬了半个月便黯然离去,直让三老伤透了脑筋。

  或许是被三老的诚意所动,郡学的学正吕蒙正极力向三老推荐了一位年轻的先生,说是自家远房侄子,在云州老家也有秀才功名,不敢说才高八斗,但教个蒙学还是绰绰有余的。

  先生姓戚,喜食鸡;先生十五,好豆腐。

  在三老及众乡邻看来,先生在这两点上让人略有微词外,倒也算得上完美。戚先生大名戚云,长得眉清目秀,虽然是个年轻后生,但言行举止都颇有分寸,偏生还略带风趣,自然颇受胡杨峪大姑娘小媳妇的欢迎。

  喜食鸡,束脩又哪里受得住戚云这般吃法?亏得这胡杨峪的左右山岭上稚鸡不少,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戚云没少上山去祸害那些稚鸡,倒也隔三差五的能满足一下口舌之欲。胡杨峪便有人家每日间磨那豆腐,戚云偏好的这一口倒是每日间都能满足。

  先生有仆,名胡涂。……

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民间流传的关于苏洵的故事真的很多,有他勤奋自强的一些亲身经历,也有他通过文学与朋友分享好作品的。当然,也有一些关于他和他家人的琐事。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苏洵绘画

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苏洵指导孩子学习的故事。苏洵的两个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上学。他们非常活跃,经常因阅读而分心。苏洵也打过他们,骂过他们,但似乎只是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他想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方法。

从那以后,苏洵每次看到孩子在周围玩耍,都故意什么都不说,然后悄悄跑到一边看书,看起来特别害怕被两个孩子看到。结果两兄弟也想知道他爸爸在看什么,于是他爸爸走后,他就去偷偷找出书,在角落里看了起来。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都爱上了读书。不管他们做过什么工作,都应该看一看,借鉴一下。苏洵的目的就这样轻松实现了。作为父亲,他对孩子们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这是一个关于苏洵教育引导孩子学习的小故事。看似简单,但确实起到了教育作用。当然,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苏洵本人就很有才华,但是他的才华是在书本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他甚至因为写不出满意的文章,把稿子烧了一次。才取得突破和进步。

现在有很多关于苏洵的故事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用它们来鼓励我们的孩子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当他们有逃避困难的想法,我们就会看看古人的努力,恢复他们的士气。

苏洵是什么时候成为进士的?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辙之父。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巨匠。他的文章很独特,他的写作风格也很独特。他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苏洵中了进士吗?苏洵是什么时候成为进士的?

苏洵雕像

事实上,苏洵没有通过进士考试。虽然他参加了考试,但没有通过。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以及二哥苏洵,都通过了入学考试。所以苏洵的文章虽然众所周知,但他很遗憾自己没有通过进士考试。

苏洵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他不喜欢阅读。他喜欢整天旅行。他娶了世成——,一个优秀的家庭成员后,没有任何进展。他没有对他的家庭负责。经过一系列事件,苏洵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责任,27号发脾气了。他通读名著,研究诗词和书籍,最后写出了自己的文章。

然而,在一些文献中,对于苏洵何时成为学者的问题,却有其他的答案。据说苏洵27岁发脾气,后来带着两个儿子考了进士。还提到写欧阳修的时候,苏洵父子都是成功的候选人。但在《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文献中,明确指出苏洵“少年未中科举,仕途未中”。这说明他并没有得到学者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科举”的头衔。

只有古人可能知道苏洵什么时候会成为秀才。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苏洵应该取一个学者的名字,因为他的文章,他的文学造诣,他对后世的影响是绰绰有余的。

苏洵的名句

苏洵生于北宋。在我们的初中和高中课本上,经常看到他的散文诗等等。在我们的印象中,苏洵是一个很有文采的魅力青年。然而事实是,苏洵年轻的时候并不喜欢学习。因为父亲是一家之主,苏洵小时候并不觉得累。他每天都和朋友出去玩。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失败了。

苏洵形象

之后,苏洵跟随陈红梅等人踏上了前往峨眉山的四方之旅。游览结束后,他听说西北的岷山也很壮观。这次旅行持续了半年。回家后,他发现妻子面容憔悴。通过妻子的叙述,他看到了儿子倔强的影子。直到那时,他才开始考虑他的家庭和未来。

他失去母亲后,他的哥哥让他整理家谱。从此,苏洵热衷于学习。凭着努力和才华,苏洵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此,苏洵的名言家喻户晓。在苏洵的散文名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大气。他所有的文章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很多人对苏洵关于秦始皇为什么能够一统六国的著名论述印象深刻。在这篇文章中,苏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在当时的人看来,六国的统一是因为秦国的强大。但是,苏洵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由于其他国家的不统一,秦能统一了六国。各国皇帝都没有长远的眼光。他们只考虑自己国家的切身利益,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秦国强大、勇敢、善战、统一六国。

直到现在,苏洵的名句依然能被各个地区的学生听到。显然,苏洵对全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名言只能流传到今天。

苏洵的诗

苏洵是古代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生活在北宋时期。北宋继承了唐朝。唐诗在宋代非常流行。所以宋代很多文人也喜欢写诗。宋代著名学者苏洵,天生喜欢写诗。他对苏洵的散文和苏洵的诗歌都有很高的造诣。

苏洵地图

苏洵的哥哥曾经和苏洵一起游览过美丽的风景。他的哥哥问他是否可以写一些文章来描述美丽的风景。苏洵也想写点文章。他觉得自己心里有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回到家,他读了许多唐诗,觉得豁然开朗。想到他看到的美丽景色,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游嘉洲龙岩》。这首诗里的‘山阔水阔,如你所见,气候铁定霜降’非常有名。

苏洵对散文和诗歌创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很了解社会,不与奢靡的官员和大人物勾结。他的诗很有见地。在一首送王立步到徐州的诗中,他写道“徐州胜而不问,红门豪门尽在徐”,讽刺了当时徐州奢靡之家的奢侈。

苏洵的很多诗都是送给朋友的。他当官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他的文章在当时非常有名,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所以,很多人都想了解他。他的送别诗很有意义。在《白马过浔水,红旗照蜀山》这首诗里,他写了琼州路的风景,通过风景表达了他的离别之情。

1、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国分“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

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烧北少林”后,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德忠五人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护,秘密开“反清复明”展活动,称为少林五祖。

2、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孙楡罔之长子。《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春秋合谶图》说:“轩辕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黄帝之后嫘祖的父亲,原居雷泽(今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

因“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后裔以山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为姓曰雷;到南宋时,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长子方以平改为邝姓。这就叫“方、雷、邝三姓同源,皆来自方雷。”

4、方腊

方腊(约1076-1121)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

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方腊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

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5、方浚颐 

方浚颐 (1815-1888),字饮苕,号子箴,又号梦园,安徽定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

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

参考资料:

-方姓

索溪峪位于哪个风景区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