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游览孔子故里——孔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图文游览孔子故里——孔庙,第1张

首先给大家介绍下孔庙的由来和背景,然后我们再根据导览图一一介绍孔庙景区。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 历史 。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 历史 。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 历史 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 历史 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 社会 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下面请跟随平面图,我们一一游览。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 社会 ,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助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 历史 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1964年移入孔庙。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形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为同文门。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情况。清代奎文阁中的藏书又有增添,清晚期将藏书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迹图绘画,二是明代雕刻圣迹图木板,三是明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这里陈列的系明木板圣迹图印本。圣迹图全套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南排中间两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的;次外两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其它均为清代建筑。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见于《阿房宫赋》,至于其建筑结构是什么样子,已无法确知。

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在孔庙内1372块碑刻中,按其重量来说,最重的一块碑应数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位置在大成门前东侧),这幢碑碑身重35吨,连赑屃水盘共65吨重。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然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往曲阜,济宁到曲阜90华里,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头,趁冬季寒冷,地上泼水结冰,碑从冰上滑行,文献上讲每天走卧牛之地,这样90华里路运了整整十五个昼夜,耗费库银600余两。

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原门三间,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此门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此处并五门,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院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门并立,东西各有掖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中路为祭祀孔子夫妇及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

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

此树最早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手植桧树原有三株,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枯死。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复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再生,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毁于兵火。到此,相传原孔子手植桧树绝迹。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学堂教授张 将原东庑废墟上发出的桧树苗移栽于此地,即为第四代手植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庙着火,此树被烧死,仅存树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着火,烧毁树身,仅存下约半米高的树桩。树桩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锯掉树桩,现石栏内尚保留有第四代树的树根。现在挺挺高耸的桧树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复生的再生桧。因此,如果算孔子亲植,那么正好是第五代树。现手植桧高大劲拨,围有二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十五、六米,树头向南倾斜,不知为什么,清代复生的手植桧树的形状竟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上原手植桧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有人认为这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系,不知能否解释清了。仔细想来,似乎有些道理。

先师手植树历来受到重视,“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将它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将手植桧与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诗为证:“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

树东立有一碑《先师手植桧》,此碑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字体酣畅,浑厚有力,是明代杨光训手书。

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扩建,位置后移。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植杏树,名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至于原来没有杏坛,或者说有杏坛在什么地方已无法考证了。一般来说《庄子》上面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但《庄子》下篇一般认为是伪作,而《渔父篇》出自《庄子》下篇。因此,对于原杏坛的记载真伪难辨,尚不得考证。

杏坛内现有石碑两幢,背东面西一碑为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石于亭内的,面南一碑为清高宗乾隆手书的《杏坛赞》,写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杏坛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这种结构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四面悬山,十字结脊,巨角重檐,黄瓦朱栏,雕梁画栋,精美华丽,从四面观看形状一致,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亭周围有方正石栏,亭前水波花纹石雕香炉,传系金代遗物。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火后重建的。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

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35米,南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双层石栏设计规整古雅,有复道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在 历史 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子两侧神龛内为四配,东位面西的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东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执躬圭,如古代上公礼制。其后还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内除17座塑像外,还有10方巨匾(有的还未复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两侧是咸丰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立极”等,门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后是寝殿。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是春秋末期宋国人,复姓亓官,十九岁嫁给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关于亓官氏的情况典籍中记载较少,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追封孔子夫人“郓国夫人”,元代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为“至圣先师”,她也改称为“至圣先师夫人”。最初鲁哀公立庙时,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开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过亓官氏的塑像,后改为画像,清雍正年间火后重建时,改为木制牌位,上写“至圣先师夫人神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有供桌。

大成殿两侧是东西两庑。始建于唐代,二十余间,明代成化年间扩建到一百间,其中包括两头的角门。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毁于雷火,现存为清雍正时期的建筑。庑88间,连廊带门整整100间,每庑全长163米,两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东西两庑北部现陈列玉虹楼法帖。玉虹楼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孔继涑整理刻成的。孔继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体实,一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是当时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的女婿。求学于张照,一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名重当时,与梁同书齐名,并称南梁北孔。玉虹楼是他的书房号,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称为“玉虹楼法帖”。玉虹楼石刻共584块,拓印装裱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整个玉虹楼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继涑独家刻成,是我国珍贵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故宅门里是当年孔子的故居原址。虽不引人注目,但却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庙就在这里。里面御赞碑亭一间,据说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孔子家住阙里,故宅门所对的街道即是阙里街,阙指石阙。汉代在此街南首建有石阙两个,元代扩修孔庙时移入孔庙,“里”是指乡里即村庄或街道,因石阙得名阙里。

在山东曲阜孔庙诗礼堂后,故井以东。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

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

孔府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也是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规模仅次于皇宫的孔府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孔庙的旁边,悉心看管孔子的遗物。

1055年,北宋仁宗赵祯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并下令在曲阜建造了衍圣公府。1377年,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时,朝廷在阙里孔庙及孔子故居以东新建了衍圣公府。

弘治年间遭火灾,并在1513年移到曲阜孔庙的东侧,以便于保卫。于是,孔庙和孔府便一起成为了曲阜的中心建筑。

后来,衍圣公府成为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场所,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的建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不仅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古代的历代王朝中都享有尊贵的荣誉,被称为是仅次于皇宫的府邸,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经过多年的修建,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皇室对孔家的重视,严嵩和乾隆等都曾和孔家结成姻亲,这些都促使孔府的规模不断扩大,孔府内的古迹名胜也不断增多。

在明朝时期,孔府的占地面积为16公顷,后世逐渐缩小,到清代时为45公顷。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整个府邸为九进庭院,三路布局。

孔府的东路,即东学,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同时,孔府的府内还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

孔府坐北朝南,大门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

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朝权臣严嵩手书。

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代编写《四库全书》的大学士纪昀所书写的。

这副对联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省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

原来,对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而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学贯古今、知识渊博的纪昀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这倒不是。

据解释,富字上面少一点,叫做富贵无顶。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叫做文章通天。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由此可见,这副字美文佳的奇特对联,恰恰显示了书写者的匠心独到之处,从而概括出孔府千百年来不同凡响的公府第和圣人家的气派。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

二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的“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

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平时人们只允许只走腋门,正门不开,用以表示庄严。

入圣人之门,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即是重光门。

重光门为木质构架,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于遮堂门。屏门顶上覆有灰瓦。门楣因悬挂有明世宗亲颁的“恩赐重光”匾额,所以被后世称为重光门。

重光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4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

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宦人家是没有资格建造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如此殊荣,在《论语·八佾》中也有“邦君树塞门”的相关记载。

在过去,重光门一般都是不开的,只有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的时候,才会在鸣礼炮13响之后正式开门,故又称仪门。

过了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为孔府的大堂。

大堂在孔府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为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

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了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等。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块“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的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

大堂内的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镰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

另外,大堂内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和“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每当衍圣出行时,都会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

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其他大臣弹劾之后,听说皇帝要治他的罪,就慌忙跑来孔府请求他的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是孔府主人拒绝了,相传这个阁老凳就是当年严阁老坐候的凳子。

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二堂的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通石碑,其中还有后来清朝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和“松鹤图”等,是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时被赏赐的。

二堂两头还有两厅,一个为启事厅,一个为伴官厅。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院里有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也称内宅院。内宅门有道禁门,使内宅门与外界相隔绝。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还特赐了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将会严惩不贷。

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一般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

内宅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叫做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在孔府内宅门的内壁上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所以这个墙壁又叫贪壁。

传说贪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贪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

过去官宦人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孔府将“贪”画在一出门就可以看到的地方,目的是为了告诫子孙不要贪赃枉法,也算作是孔家的一条重要家训吧。

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驻足观看此画,并有人喊“过贪门”,以戒要清正廉洁,不贪赃枉法。

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厅七间,名叫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棵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

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4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垫脚石。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的戏班子,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就会马上开锣唱戏。

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题笔写的“寿”字。

室内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还有色彩鲜艳、花纹古朴的明代“景泰蓝”。

中间桌上摆设着一大套满汉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别雕有鹿、鸭、鱼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达190多道。

长期以来,孔府形成了一种精细独特的菜肴孔府菜。各种菜制作讲究,取名典雅,如绣球鱼翅、珍珠海参、神仙鸭子、诗礼银杏、玉笔虾仁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

西里间,为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架上还陈列着儒家经书和孔氏的家谱。

穿过前上房,过一道低矮的小门,便是前堂楼院。院内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恬静雅致,大有步移景迁之感。

前堂楼是七间两层楼阁,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的“多宝阁”内,摆设着凤冠、人参、珊瑚、灵芝、玉雕、牙雕等。

里套间为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

孔子第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14岁时写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条幅,原封不动地挂在壁上。

后堂楼是两层前出廊的七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两层前出廊的配楼各三间,是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陈列着孔德成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

东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摆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东墙上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照,后堂皇楼西边的两间是孔德成夫人奶妈的卧室。

院内的楼是当年府内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内客亲属的住宅。

孔府花园在孔府内宅后院,又名铁山园,其实铁山园内并无铁山,只在花园西北隅有几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而已。相传,此石还有一段来历。

原来,孔府花园由第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扩建而成,其间经过三次大修。建园之时,有人送来古鲁城内炼铁的铁渣石,类似陨石。

园主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天降神石,象征孔府从此时来运转,兴旺发达,而且与孔庆镕的名字意义相合,于是把它们布置在园中,并命名为铁山园,自己也自号“铁山园主人”。

明代弘治年间进行扩建时,由长沙李东阳监工设计。李东阳当时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但是他为什么要亲自设计呢?

原来,李东阳的女儿嫁给了孔子第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做了一品公夫人。因此,为了女儿,李东阳才如此大卖力气,修建花园。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庙后,李东阳曾四次作诗写赋,勒碑刻铭,记此盛举。

铁山园建造完成之后,到了明嘉靖年间,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做了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成为当朝的首相。

此时,严嵩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成为一品夫人。

和孔府接亲之后,权臣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并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园更为可观。

孔府花园从李东阳、严嵩到后来的乾隆皇帝,曾前后3次大修,其间还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园越修越大,占地已达10余亩,也因为有了这些权贵的支持,所以孔府后花园不仅宏大,而且显得美观、华贵、大方。

园林处在原孔府轴线的最北部,也用轴线布局,正是北方特点,其布局仿北京紫禁城御花园的格局。按照古代礼制,普通花园是不允许有这种布局的,而孔府后花园的这布局,再一次彰显了孔府地位的不凡。

花园中路也是轴线,非常明确,在轴线南端有植柏台,四周花砖砌矮墙,有三面台阶通上下,台中植柏树。靠近古木有盆景铁石置于托台上,托台四面浮雕有双龙、双麒麟、双凤等,石边立一石匾,上题写有“孔府天下第一家”的字样。

台下为“五柏抱槐”,此柏名为五君子柏,一棵柏树在根部就分成5条枝干,最奇的是在5条枝干中间抱有一棵槐树。这棵槐树穿柏身而生,实为奇观。

据说,这棵槐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孔庆镕曾赋诗赞道:

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

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

曲径荫遮暑,高槐翠减浓。

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轴线的最北端是一幢后来新建的新花厅,北依孔府后墙,抱厦亭与后正厅相接,亭开敞无墙,厅青砖厚砌,这种组合既左右对称和四平八稳,又通透开敞,活泼可爱,在抱厦亭前面的两柱上有题联:

寻梅觅竹骚人来;

赏兰观菊贤者至,

花厅前面绕抱厦亭设观景台,台四周为青砖砌矮墙,与轴线之南的柏台一致,形成南北呼应。花厅是孔府主人平时赏花、赏月和会见重要客人的地方,有时也在此设宴,厅东西有花树和竹丛。

厅西为一六角重檐亭,亭宝顶较小,宝珠立于细柱上,立面构图高挑,显得轻盈,具有南方园林建筑的特点,但是做法却是北方样式,屋面厚重,起翘很少。

枋间板只作菱形图案,没有彩画,全涂朱红,柱间设单板坐凳,亭内设石桌,不设石几,显得过于朴素。亭西为花房。

中轴的新花厅的东面为旧花厅,面阔三间,上覆龙瓦,梁枋皆彩画花卉,显得古雅而华丽。

依路南行为荷花池,池很小,只几平方米,但是池中荷花盛开,十分清雅。

过荷花池,来到鱼池,池中养鱼,架曲桥。桥面很狭窄,两面用木栏杆。但栏杆却很有特色,横栏竖杆,杆顶为莲花头雕刻,构图简洁。水池中立有多处湖石作为孤赏石。

桥北为扇亭,亭东南西三面用青砖砌栏杆,可当做槛,亭梁枋皆有彩画,内容多为梅、兰、菊、竹、麋鹿、山水等。

桥南为大湖石假山,桥三面用栏杆围护,不让人攀登,唯北面与桥接,花园西部为牡丹园和芍药圃。

在孔府花园的西南隅,有一幅出自清末不知名画家之手的壁画,画面上有一条大路,一排高树,朝观者而来,景色奇妙无比。

原来,画家巧用边与角的效应,使观看的人无论站在哪个方向,只要能看到画上的路,就会感到这条路是正对着自己的,令人称奇。因此有人为画提名为:“人人有路”。

纵观孔府后花园全园,北方园林特征主要表现于明显的中轴线,建筑的梁架及彩画,水面等山水组合则有江南园林风格,植物特征北方色彩更浓,松、柏、槐等较多。虽然整体布置显得较为散乱,缺乏统一感,但作为一座后花园,其气魄是令人惊叹的。

此外,孔府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古迹,这些古迹名胜许多都具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从这一处处古迹名胜中,能够看到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时的尊贵。

曲阜孔府大门

孔府作为贵族世家,不仅有豪华的府第,而且还占有大量土地和田产,并有管理着一定数量户人的官衙,因而必然设立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机构,以维护其统治。这套机构主要有百户、管勾、司乐、典籍、知印、掌书六厅组成。六厅在历史上是陆续建置的,明初已经完备,到清代完全固定下来。六厅是仿照皇宫的六部设立的,六厅之中百户、管勾、典籍、司乐四厅简称兵、农、礼、乐四司,是孔府管理机构的核心,是统治庙户、佃户、礼生、乐舞生的主要工具。除六厅外,孔府还有自成体系的保甲级织,保证了其基层统治的稳定。

1、百户厅

百户厅,又称“钦设林庙守卫司”,设有林庙守卫百户官一名,简称百户。百户厅是管辖林庙、书院户丁,约束巡防、护卫林庙,征收丁银,办理与祀典有关的所有祭品等事宜的机构。

根据孔府档案记载,百户最早设置是在东汉桓帝元嘉二年(公元152年),“鲁相乙瑛,尝以孔子庙有礼器,无人掌领,请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之。后世以期管辖洒扫百户,其官遂为百户,又以职司巡徼,有武备焉。”按照职责,百户厅属于司兵的。

百户最先由孔姓族人担任,以后改为生员,到明孝宗弘治年间,又挑选洒扫庙户中的“才德兼备者”充当,于是百户的地位就大为降低,并且不得与典籍、司乐、管勾等其它属官并列。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衍圣公孔毓圻以“礼乐兵农未全,诚为缺典”为由,奏请朝廷,以管勾、典籍、司乐等例,改为由咨部补授,从此百户的地位才又提高。依照康熙年间的规定,百户授四品顶戴、补服、系刀,有伞、锣、兽刀、棍、锁、蓝旗等军牢仪仗。其属员有健丁80名(由庙户中挑选),供其差遣。

百户对于所属的林庙户丁,完全是一种统治者的身份。可以刊发告示,摊派差役,拘讯责打不服管束的户丁。对庙户的编审,完全掌握在百户厅手中。1913年,孔府正式成立了30人编制的奉卫队,有了守护孔林、孔庙和看家护宅的统一武装,守卫百户也被奉卫队取代了。

2、管勾厅

管勾厅是孔府最高的财政机构,掌管租税收入、祭祀支出、祭品供给等事务,即孔府的租粮、租银、集税、筹办祭品等都属管勾厅掌管。它还是孔府最高的民政机构,管理着广大佃户,在佃户中编保甲,审理佃户之间罪在枷责以下的民事案件。

管勾,最早设立于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当时是“掌领礼乐”的官员。到明代,管勾官的职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礼乐官员变为屯田管勾,专司钱粮,统辖佃户,并提高了官员的品级。

孔府的管勾厅设正六品管勾官一名,下设屯官、总甲、小甲。在六厅中管勾厅是最庞大的一个机构,管理和统治着广大佃户。由于管勾厅是直接管理佃户的机构,所以在祀田最多、佃户最集中的山东巨野县设有“管勾衙门”,并设屯官八名,后增至九名,屯官为八品。管勾与屯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他们对佃户直接干预和催督粮银等。管勾和屯官遇官缺时,由孔府在生员士绅中拣选“身家清白,无碍过犯”的人,然后行文吏部,“奏请给札赴任”。

3、典籍厅

典籍厅是孔府专门管理典章制度,保存历代帝王赐书典籍,出卖官爵,管理和训练礼生的机构。

根据孔府档案记载,“奎文阁典籍一员,正七品。掌奎文阁书籍及礼生。元武宗至大二年,五十四代衍圣公思晦,以赐书甚多,请照国子监例,设典籍一员,经中书议准。”皇帝赐书,是对衍圣公的恩赏。奎文阁前廊下所立明代石碑“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文记载了当时赐书和藏书的盛况。宋、金、元、明、清各代不断赐书,使阁中藏书不断增加,增设典籍官管理书籍典章成为必然。

典籍厅除负责保存历代帝王御赐典籍外,还掌管着祀典制度,兼司组织人员教授礼生,参照古礼,演习礼仪,以适应祭孔时的需要。它的实际权力虽然不如百户厅、管勾厅,但它是孔府的神职机关,是不可缺少的机构。典籍有官缺,需咨吏部补选。

4、司乐厅

司乐厅是孔府主管祭孔乐章、舞蹈(八佾舞),保存乐器舞具、培养乐舞生等事宜的机构。据孔府档案记载,“司乐一员,正七品。掌乐章乐器而教肄乐生。元仁宗延佑六年,五十四代衍圣公思晦请置,明因之。”

祭孔是孔府的主要职责,由衍圣公主祭,还有从祭160人,乐舞生120人,礼生80人。为保证每年多次祭孔时对乐舞生的需要,孔府在曲阜城里设“古乐传习所”,由司乐官组织古乐传习所的生员演习古乐与八佾舞。演习乐舞的乐章、乐器、服装及奏乐、习舞时的一切事宜,均由司乐官派人管理。司乐厅是祭祀孔子的不可缺少之机构,虽然实际权力比百户、管勾等厅小些,但作为神职机构,掌管着音乐舞蹈,继承传统礼乐,因而受到孔府的特别重视。

5、知印厅

知印厅掌握着孔府的文书印信。据孔府档案记载,“知印一员,正七品,掌公府文书印信。明太祖洪武二年建。”由此可知,知印厅平时的职责就是掌管府内各种印信,如衍圣公印章、孔庭族长印章、圣庙执事官印章和签押公文等。

衍圣公享有很多帝王赏赐的特权,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大夫”、“赏戴双眼花翎”、“赏穿带嗉貂褂”、“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省学务”、“太子太保”等。皇帝在赐予特权的同时,往往也赐给大印,这些大印也交由知印厅保管。

6、掌书厅

掌书厅专门负责孔府的文移书写,管理衍圣公的表笺奏章,负责管理一切档案,办理上下文书、来往信件、布告、法令、信票、执照、咨文等文书事宜。据孔府档案记载掌书一员,正七品,掌公府文书印信,设自元成宗元贞二年。”

掌书厅所藏孔府档案,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家族档案,保存了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到1948年7月,四百多年的档案史料。原来按《千字文》开头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分成八类。孔府档案记载了孔氏家族的袭封、宗族、属员、公府职掌、祭典、财政、租税、集市、徭役、林庙管理、户人、文书、刑讼、庶务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孔府的面貌。”

7、保甲组织

中国历史上的保甲制度,始于宋代,明清两代有类似设施。保甲的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行各户互相监督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孔府的屯、佃户也是按保甲编位,实行保甲制度,从最基层开始,严格地把户人管束起来。

孔府的保甲自成体系,不归州县编审,不管庙、佃户人籍是何处,保甲的编审稽查都由管勾厅专管。孔府对保甲的编审比较严格,在挨门排户登记后,编牌、造册、填发门牌,清册一式二份,一呈孔府以备稽查;一移送所在州县备案,以防一户两隶。对有些编查保甲态度不积极,行动不迅速的地方,孔府便严加督促。

孔府的保甲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单是孔府给予执照的庄头、总甲、小甲,就有一百几十人,还有总甲、小甲们雇佣的长催、抗褡一类收租人员,更不计其数。到清乾隆年间,各屯甲首已多达五百多人。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孔庙的导游词介绍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孔庙导游词介绍1

尊敬的各位来宾:

你们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门的委托,对光临名城曲阜参观游览的各位佳宾表示热烈地欢迎。我有幸为大家导游陪同参观,非常高兴,这是咱们共同颀赏学习的好机会。看后请留下宝贵意见。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孔庙导游词介绍2

各位佳宾:

《论语》上面开篇有一句话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我就以孔子的这句名言,热烈地欢迎您来孔子的故乡曲阜参观游览。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游览并进行导游服务,非常感谢您的合作,并衷心地希望您对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评意见。

在来曲阜之前,许多朋友可能已对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并不十分详细,现在,我就在进入景点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曲阜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现有人中62万其中城区人口10万,面积约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县,金太宗天会7年(公元1129年),又复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个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这片神圣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这里留下了踪迹。据《史记》、《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称都曲阜,崩葬云阳山",现在曲阜城东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坟墓--少昊陵。中国有句俗话说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这里,从黄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黄土高原迁徙的过程,而我们的母亲之河,黄河、长江,从黄土高原之上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最后汇入大海呢!中国还有句古话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实际上,江北的圣人几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国封建时代,受到皇帝赐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们分别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头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两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后世33代曾在鲁国为国君,至今山东称鲁,即起于此。现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众多,文化灿烂,有国家级文物古迹4处,省级11处,市级100余处。1982年曲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联合国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曲阜对东方文化的重要贡献,不少人称曲阜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东方的麦加"。在这里,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奋,因为这里深扎着中华民族的根,深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各位朋友,在中国,在东方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地上,你也许读不懂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许不理解人头兽身表现什么,象征什么。但是,当你走进中国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劳动创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触到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儒家文化的气息,你便能由此体验到中国人民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异。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去探究中华民族的个性与品格,都不难发现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儒家文化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时代鲁国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16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儿,开始了他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独自谋生、学习和奋斗的一生。

孔子少年发奋自学,勤而好问,青年时代便掌握了参与贵族政治必须熟悉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进而掌握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内容,为创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础。

孔子30岁设学授徒,开始了漫长的教育生涯,他首开中国私人讲学、面向民众,提倡"有教无类"之风,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51岁时,才做了中都县令,后来曾在鲁摄相事,然而时间不长,他便辞了官,离开鲁国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行。

孔子在68岁时回到鲁国,他把几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学和文献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是艰苦卓绝、激励奋发的一生,是春风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书立说,济时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躯体虽已灰飞烟灭,但他的思想,却潜入每个东方人的心灵,他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品格,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孔子还将引导着人类,跨向21世纪。

曲阜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很多,大部分与孔子和孔子文化有关。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门外,城门的北面是被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庙。城门的正上方有"万仞宫墙"4个大字。"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8尺。据说,有人称赞孔子的弟子子贡很有学问,子贡听说以后,就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学问只有墙头这么高,人们一看便会看见墙内的一切,而我的老师孔子的这道墙有数仞,不找到它的门是不能看到墙内宗庙之美丽、房舍的多种多样"。后人为表达对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缵宗就写了"万仞宫墙"4个字镶在城门上,清代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对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换上了自己写的"万仞宫墙"4个大字。这就是"万仞宫墙"的来历。

孔庙是后人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庙宇,始建于孔子死后第2年。面积有3275亩,仿皇宫之制,分九进院落,左右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共有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54座门坊共466间,南北长约1公里。孔庙恢宏壮丽,面积之大,历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庙大门东墙外面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碑刻,过去,任何官员至此,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轿,以表示对孔子的尊重。

孔庙导游词介绍3

各地的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曲阜。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贺,是来自快乐旅行团的一名导游,以后大家叫我小贺就行啦!不用客气!言归正传,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曲阜的孔府。我在车上先和大家说一下注意事项,我们的集合、自由游览时间已经公布了,请大家不要迟到,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其他人,另外,请大家认清我们快乐旅游团的标志,看!我们的标志是一面旗子上面有一只鸟儿。请大家认清标志,不要走丢。谢谢大家的合作!

大家看!这就是有名的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他有一个有名的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的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居住在他旁边的孔庙中。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看!这气魄雄伟的门就是孔府的大门,坐北朝南。左右两侧,两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那两个柱子上悬挂的对联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看!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现在我们来到了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脚石。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的戏班子,主人一声令下,马上开锣唱戏。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

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还有色彩鲜艳、花纹古朴的明代

图文游览孔子故里——孔庙

首先给大家介绍下孔庙的由来和背景,然后我们再根据导览图一一介绍孔庙景区。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