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谱向字辈下面的辈分是什么字
在3300例中去找吧,有可能会找到上百个不同系列的“向”字字辈谱: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sc=&kw=%C3%E0%D1%F4%C0%EE%CA%CF&rs2=0&myselectvalue=1&word=%C3%E0%D1%F4%C0%EE%CA%CF&submit=%B0%D9%B6%C8%D2%BB%CF%C2&tb=on
至1995年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周姓家谱共计59部,其中有10部以上的为江苏、浙江、湖南三省。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录:1840年至1988年9月逝世的周姓名人188人,其中8人以上的省份依次为:浙江31人、江苏(包括上海) 26人、湖南24人、湖北18人、安徽15人、四川12人、广东 (包括海南)8人,其他省份则在6人以下。
据1993年11月19日《经济晚报》、1995年2月 13日《光明日报》载文统计,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现代汉族的19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现代汉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1991年第3期载,周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这就是说,现代周姓人口不少于1300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周姓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2.1%。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台湾土著、瑶、东乡、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保安、黎、壮、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介绍文件
周姓起源
关于“周”字
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带“口”字,只表示界划分明的农田,经过衍化,才形成今天的形象。
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
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螈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
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
(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
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世纪》,他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忠臣微子,关押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率领本部族,并联合其他势力,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 (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东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大夫在畿(ji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说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挟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居然敢不
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他们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
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四、他姓改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介绍文件
周姓迁徙史
秦汉以前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王必),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 (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 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 (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
湖北仙桃葛家湾<葛氏宗谱>
从湖北省仙桃市葛家湾“文纪堂”《葛氏宗谱》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赢姓,自赢天为伏羲东相,受采于葛。民风浑朴。历数传至虞(指:虞舜。笔者注)时,赢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赐伯翳姓,为顿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伦。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无记载;
伦,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焕;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焕,子无记载;
藩,子无记载;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铠。
第六世:铠,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东乙。
第八世:东乙:子二:启力、宜力。
第九世:启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顷。
第十世:仲名,子无记载;
仲,受伯爵,子一:亿先。
第十一世:亿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诠、话;
昊,子一:发。
第十三世:诠,子无记载;
话,子无记载;
发,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读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农。
第十八世;农,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云。
第廿一世:云,受伯爵,分居南阳,81岁而终,子一:开。
第廿二世:开,居河南城,子一:彦。
第廿三世:彦,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洁翘。
第廿六世:洁翘,为商司寇,后隐居不仕(笔者注:具体年代无考,但根据该谱所载人口繁衍平均30年为一代的情况推测,二十六代约为780年之内,从舜帝算下来,可知年代大约应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时期)。
第廿七世:覃华,子一:荫夏。
第廿八世:荫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继。
第三十世:继,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监。
第三四世:监,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仓野(野的异体),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则,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子一。(笔者注:这里成木迁居南京句容的说法及其年代与前面所述的葛庐迁居南京句容,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者两个都是真的。但若成木迁居是真的,则时间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来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葛庐的东汉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庐投奔早已在那里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产饶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离,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终,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细,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会,子一。
第四七世:盘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诚绝伦,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笔者注:司植,掌管农业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载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异体),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乔,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钺,子一。
第六六世:雍,为周大夫(笔者注:66世祖与61世祖从任职时间上看有矛盾,61世祖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时期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职,则到66世祖时间至少也要过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时已是秦代,如何仍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经解文,名震京苏,子一。
第六九世:诞,子一。
第七十世:龙,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闵,子一。
第七四世: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苏,子一。
第七六世:颖,子一。
第七七世: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子一。
第七八世:观,子二:芄、艾。(笔者注:如果此谱记载是准确的,那么,至此我葛氏才结束七十七代几乎是单传的局面,好危险!)
第七九世:芄,子二:兴、弥。
艾,“未详”(笔者注:原谱记载如此,我认为可能是有后,因情况不明无记)。
第八十世:兴,颖川太守,子一:邕;
弥,“未详”。
第八一世:邕,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号怀冰,封祁侯,配孔氏(注:这是第一个有配偶的记载。此与前面葛氏名人中所叙述的葛玄也对上号了),子一。
第八三世:绥贵,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晋中大夫,配闵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职勾漏令,配鲍太史之女(注:这也和前面所叙述的葛洪对上号了,由此说明,仙桃葛家湾这部宗谱是“南葛”谱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关内侯,配苏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吴氏,子一。
第八九世:琐,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谅,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强,封服远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职,封服远侯,配蒋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却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顺,唐羽林大将军封国谷侯,配黄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学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费氏,子二:从周、从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涛;
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详;
从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苍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赐爵,子一:高士;
苍野,配倪氏,子一:兰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阴,子一:详;
兰岩,配涂氏,子四:庚明、启明、越兴、鼎兴。
第百一世:详,子一:惟甫;
庚明,子孙分迁繁衍;
启明,居江阴;
越兴,居会稽山阴,子二:澄、瑞。
鼎兴,?后周显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彭…,殁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于梁贞明元年(915年)殁于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岁,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详;
瑞,字大木,?,子二:长子不详,次子植;
德延,?,配陈氏,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殁于宋详符九年(1017年),夫妇具葬青山冈,子一:继芳;
德褒,字盘训,幼工字画南郡皆称,配杨氏,夫妇具葬东山,子未详。
第百三世:宓,庆历(1041年--)进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书;
植,字正始,子:通、(其余?);
继芳,配蒋氏,夫妇具葬青山冈,子四:桢、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书,煕宁进士,仕至朝奉郎,赠鲁国公,子一:次中;
通,植长子,字汝智;长子竣()?
桢,?配李氏,与夫同年同月日生,后夫5日殁,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于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资奇敏十岁能文,于天圣年间登进士调蒲圻县后又调柳州府,配刘氏;
安,字嗣康,生于咸平元年,配杨氏,继何氏;
泰,嗣宁,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绍圣进士,赠吴国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长子,字子恭,子二:怀敏、怀俊;
高,伤命于至和元年,配朱氏守节抚子尽天年而终,子二:元、杰(夭);
茂,字如松,生于(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学,年十九而觞。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郧;
怀敏,号云岭,精五经七书,补幕府参谋,出师战灵寇败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怀俊,子未详;
元,字人(大?)魁,生于送宝元三年,殁于大观二年,配王氏,生于宝元?年,殁于大观?年,子五:淳、美、敬、约、逊。
第百七世:郧,子一:日华;
常,字居敏,举宋仁宗至和进授颖卅团练,配谢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简,配林氏,子未详;
淳,字舜温,生于宋嘉佑五年,殁于绍兴九年,配李氏,子三:栋、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于绍兴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贤淑无嗣;
约,字舜俭,配黄氏,子一:名辅;
逊,字舜让,配毛氏,继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终。
第百八世:日华,子一:钧;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进士授诏卅牧,配黄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韩氏;
敬修,号盛唐,贡生,配盛氏,子一:邛;
栋,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贵,生于元丰六年,殁于绍兴廿年,配熊氏,子四:处敬、处义、处仁、处智;
登,字良用,生于元丰八年,殁于绍兴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处义;
儒,字显佐,配雷氏;
名辅,字良弼,配熊氏,子二:处确、处素。
第百九世:钧,祖立象致仕未归,公遂落籍(江西)吉水,殁葬庐陵城北,子一:俊彦;
邵,字秉恭,配黄氏,子二:燖、烬;
宓,字秉良,宋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配徐氏,子一:炽(chi);
邛,字秉植,配杨氏,子二:焕、烜;
处敬,字必恭,生于宋元符三年,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
处义,字必谦,生于崇宁二年,殁于淳熙五年,配徐氏,与夫同年同月日时,先夫一年而殁,子二:远、浩(奉登公禋祀);
处仁,字必爱,生于崇宁五年,到省城应试舟中溺水而亡,配张氏;
处智,字必达,生于大观四年,配丰氏,子一:宽;
处确,字必识,配王氏;
处素,字必朴,配张氏。
第百十世:俊彦,子一:宗臣;
燖,字叔溢,配曾氏,子一:勅(chi);
烬,字叔亮,通五经为当世名儒,享年八十三岁,配胡氏,子二:勃、勅;
炽,字叔敬,配夏氏,子未详;
焕,字叔章,配王氏,子一:劬(qu);
烜,未详;
远,字可久,精医,著有十药神书传世,生于宋建炎三年,享年百三十一岁,历十七主;配聂氏,生于建炎二年殁于景定三年,享年百三十五岁,历十八主,子六:自坎、自银、自离、自晋、自济、自观;(笔者注:奇怪,这个葛远与前面所引资料中明代那个葛乾孙的字相同,都是“可久”,又都精医,但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
宽,字可厚,配黄氏,子四:自乾、自复、自巽、自泰;
浩,字可大,配徐氏,子三:自震、自坤、自兑。
百十一世:宗臣,子一:延直;
勅(注:此字为别字借用,原字为“朿”字右边加个“力”旁,电脑和辞典中都找不到故用“勅”字代替),字熙爵,配左氏,继范氏,子一:齐;
勃,字熙绩,配陈氏,子一:楚;
勅,配周氏,子未详;
劬,字熙谟,进士,配臧氏,子一:泰;
自坎,字清元号智叟,迁武昌蒲圻县新店,配谢氏,继杨氏,子一:伯士;
自银,甘肃守备,(其余未详);
自离,配熊氏,子四:德卿、真卿、俊卿、懋卿;
自晋,徙通城麻布市,配李氏,子二:伯六、仲三;
自济,配朱氏;
自观,子二:令卿、御卿;
自震,配陈氏,子一:名卿,迁咸宁;
自坤,配杨氏,子三:华苑、美清、洪清;
自兑,迁荆州;
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
自巽,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
自泰,迁清江,配李氏。
百十二世:延直,子一:文龙;
齐,事实未详;
楚,字点天,配陆氏,子三:广汝、广渊、广润;
泰,字晓溪,配何氏,子二:广济、广潮;
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蕃衍;
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
懋卿,迁丰城县;
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
令卿,未详;
御卿,居桃源县城南;
名卿,配刘氏,子一:兴情;
华苑,未详;
美清,配谢氏,子一:光化;
洪清,配孙氏,子二:兴仁、兴让。
百十三世:文龙,子一:幼敏;
广汝,德佑年间进士(1275-)任德州正堂,配叶氏,子二:翘然、卓然;
广渊,广润,隐梧桐岭;
广济,进士,配康氏,子未详;
广潮,情况不详;
兴情,迁淦州;
光化,配余氏;
兴仁,配邹氏,子一:英;
兴让,幼贫奇英迁湖南长沙(笔者注:此句费解,原文如此)。
百十四世:幼敏,子二:天声、天瑞;
翘然,卓然,均未详;
英,未详。
百十五世:天声,子三:以义、以礼、以智;
天瑞,字思舜,生于元至元十九年三月初三(1282年),配罗氏,子四:仕贤、仕贵、仕昌、仕安。
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
以礼,配方氏,子一:道亮;
以智,配李氏,子一:清隐;
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
仕安,生于元至治三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八年,配陈氏,子二:子覃、永年。
百十七世:道亮,迁江南六合县,配黄氏,子一:应期;
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
子覃,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初二,殁于明宣德三年,配涂氏,子一:浚哲;
永年,生于明洪武五年十月十九日,殁于永乐二十年,配唐氏,子三:浚川、浚渊、浚源。
百十八世:应期,配冯氏,子一:显祖;
浚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腊月初十,殁于宣德九年,配李氏,子一:延广;
浚川,生于明建文元年,配邹氏,子一:清保;
浚渊,浚源,情况不详。
百十九世:显祖,迁湖广汉川县麻河,配云氏,子二:荣、华;
延广,名蔓,生于明永乐九年十月初一,配罗氏,子二:荣英、荣美;
清保,情况不详。
百二十世:荣,居汉川城,配刘氏,子四:春旸、春旺、春昭、春明;
华,居汉川麻河,配王氏,子二:春芳、春莠;
荣英,生于明正统九年五月初五,配罗氏,子二:长生、载生;
荣美,生于明正统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配李氏,子一:同生。
始迁祖自吴入楚,散居湖广各地。道亮公徙江南六合县,亮公孙显祖公复迁汉阳府,汉川县麻河葛家门。亮公五世孙,春旸公次子铭公移居汉川葛家塘。道亮公五世孙春莠公子鸾公仍居麻河渡。东旸公徙仙桃市大福乡葛家湾村。毓秀公徙汉阳府汉川县道人桥葛家台。光霞公徙安陆府天门县俞家畈。我族自伯翳而后子孙繁衍,辗转迁徙,遍布神州。然代远年湮,无从详考,自始迁祖起,详纪以示后代。
四、观葛家湾《葛氏宗谱》的几点思考
第一,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那样艰苦原始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传抄并保留一部从得姓之初一直到现在一脉相连的完整的宗谱,可以说,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没有的,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伟大!这使得我们后裔,不得不对我们的先人所做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宗谱,就为我们弄清葛氏源流提供了最宝贵的基础。
第二,正是有了这部宗谱,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该谱为纵线,来收集其历史上的各分支了,这就明确的多,省事的多了。比如,该谱中主要分支线索有:
1、第21世祖葛云,“受伯爵,分居南阳”。可考的问题是,既然是分居南阳,那说明他还有兄弟辈,如查明他在祖籍的兄弟的分支谱系,就接上头了。
2、第40世祖葛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可考的问题是,他的迁居南京句容的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比葛庐南迁要早900多年,而且所迁的地点吉阳里又非常具体,那么现居句容的葛氏族人就可以到吉阳里访查一下,是否在葛庐之外另有成木后代,二者的关系便可弄清楚。
3、第74世葛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可考的问题是,我怀疑,这个74世祖葛绩可能就是前面所引资料中葛洪所说的那个把官让给弟弟自己渡江的“曏祖浦庐”,因为从时间上推算七十四代也差不多正是东汉开国时期。是否是后人在资料传写的过程中把曏祖渡江结庐误读为人名浦庐了?当然我的这一推测也有疑点,那就是如果74代祖就是那个渡江的先祖,那么为什么在这部谱中没有对他佐光武帝起兵并且让官不做渡江这么重要的事件只字未提呢?
4、第77世葛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谱上和前面所引的资料中都记载了他,这就相互印证了谱和资料的真实性。那么,以谱为纵线查分支的想法就是正确而又简便的。
5、第82世葛玄,与前面葛氏名人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第85世葛洪也与前面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对不上的是,谱中葛玄的儿子是第83世葛绥贵,在资料中却是葛系,谱中孙子是第84世葛和,在资料中是葛悌。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从其他资料考证。
6、第97世祖葛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祥。该祖的后代情况可从古陈留郡考。
7、第98世祖葛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可考江阴的葛氏情况。
8、第101世葛庚明,子孙分迁繁衍。迁哪里去了?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葛启明,居江阴。江阴的葛氏后代据此可接上。
9、第102世葛澄,葛瑞,子未详。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
10、第103世祖叫葛宓,第109世祖又有个葛宓,是谱在辗转传抄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写错,还是祖孙两代重名?
11、从第103世葛宓、第104世葛思书、第105世葛次中、第106世葛立象,到109世葛宓,与前面葛氏名人资料中所引的葛宫、葛书思、葛胜仲、葛立方,葛邲五代比较,我觉得有某些相似之处。请看:第一,他们都是江阴人;第二,经历相象,第103世葛宓为庆历(1041年--)进士,葛宫举进士;葛思书与葛书思名字一字不差只是颠倒,葛思书为煕宁进士,葛书思登进士第;葛次中与葛胜仲名字一字之差,均为绍圣进士;葛立象与葛立方名字又是一字之差;葛立方孙葛邲,隆兴进士,绍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而该谱第109世葛宓,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二人名字相似,官职相同,只是登进士的时间记载不同;第三,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同,都在宋煕宁、绍圣年前后。为此我怀疑,他们是否就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有一方在传写中写误了?
12、第109世祖葛处敬,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古巴陵姓葛的后裔可据此续接。
13、第110世:葛炽,葛烜,子未详。有此二公谱的可接上。
14、葛远,字可久,精医,享年百三十一岁,配聂氏,享年百三十五岁,,而前面所引资料中说明代有个葛乾孙也是字可久,明医。奇怪,这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有此谱的可据以考证。
15、第111世葛勅,配周氏,子未详。有此公谱的可接上。
第111世葛自银,甘肃守备。因远离家乡而情况不明,甘肃有姓葛的可据此续接家谱。
葛自济,配朱氏。葛自兑,迁荆州。葛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葛自撰,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葛自泰,迁清江,配李氏。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谱。
16、第112世葛齐,事实未详;葛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繁衍;葛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葛懋卿,迁丰城县;葛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葛令卿,未详;葛御卿,居桃源县;
葛华苑,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7、百十三世:葛广渊,广润,隐梧桐岭;广济,进士,子未详;广潮,情况不详;兴情,迁淦州;光化,配余氏;兴让,迁湖南长沙。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8、第114世:葛翘然,卓然,均未详;英,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9、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0、百十七世:葛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1、百十八世:葛浚渊,浚源,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2、百十九世:清保,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湖北仙桃葛家湾<葛氏宗谱>
从湖北省仙桃市葛家湾“文纪堂”《葛氏宗谱》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赢姓,自赢天为伏羲东相,受采于葛。民风浑朴。历数传至虞(指:虞舜。笔者注)时,赢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赐伯翳姓,为顿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伦。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无记载;
伦,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焕;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焕,子无记载;
藩,子无记载;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铠。
第六世:铠,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东乙。
第八世:东乙:子二:启力、宜力。
第九世:启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顷。
第十世:仲名,子无记载;
仲,受伯爵,子一:亿先。
第十一世:亿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诠、话;
昊,子一:发。
第十三世:诠,子无记载;
话,子无记载;
发,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读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农。
第十八世;农,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云。
第廿一世:云,受伯爵,分居南阳,81岁而终,子一:开。
第廿二世:开,居河南城,子一:彦。
第廿三世:彦,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洁翘。
第廿六世:洁翘,为商司寇,后隐居不仕(笔者注:具体年代无考,但根据该谱所载人口繁衍平均30年为一代的情况推测,二十六代约为780年之内,从舜帝算下来,可知年代大约应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时期)。
第廿七世:覃华,子一:荫夏。
第廿八世:荫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继。
第三十世:继,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监。
第三四世:监,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仓野(野的异体),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则,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子一。(笔者注:这里成木迁居南京句容的说法及其年代与前面所述的葛庐迁居南京句容,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者两个都是真的。但若成木迁居是真的,则时间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来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葛庐的东汉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庐投奔早已在那里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产饶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离,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终,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细,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会,子一。
第四七世:盘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诚绝伦,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笔者注:司植,掌管农业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载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异体),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乔,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钺,子一。
第六六世:雍,为周大夫(笔者注:66世祖与61世祖从任职时间上看有矛盾,61世祖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时期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职,则到66世祖时间至少也要过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时已是秦代,如何仍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经解文,名震京苏,子一。
第六九世:诞,子一。
第七十世:龙,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闵,子一。
第七四世: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苏,子一。
第七六世:颖,子一。
第七七世: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子一。
第七八世:观,子二:芄、艾。(笔者注:如果此谱记载是准确的,那么,至此我葛氏才结束七十七代几乎是单传的局面,好危险!)
第七九世:芄,子二:兴、弥。
艾,“未详”(笔者注:原谱记载如此,我认为可能是有后,因情况不明无记)。
第八十世:兴,颖川太守,子一:邕;
弥,“未详”。
第八一世:邕,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号怀冰,封祁侯,配孔氏(注:这是第一个有配偶的记载。此与前面葛氏名人中所叙述的葛玄也对上号了),子一。
第八三世:绥贵,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晋中大夫,配闵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职勾漏令,配鲍太史之女(注:这也和前面所叙述的葛洪对上号了,由此说明,仙桃葛家湾这部宗谱是“南葛”谱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关内侯,配苏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吴氏,子一。
第八九世:琐,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谅,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强,封服远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职,封服远侯,配蒋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却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顺,唐羽林大将军封国谷侯,配黄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学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费氏,子二:从周、从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涛;
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详;
从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苍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赐爵,子一:高士;
苍野,配倪氏,子一:兰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阴,子一:详;
兰岩,配涂氏,子四:庚明、启明、越兴、鼎兴。
第百一世:详,子一:惟甫;
庚明,子孙分迁繁衍;
启明,居江阴;
越兴,居会稽山阴,子二:澄、瑞。
鼎兴,?后周显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彭…,殁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于梁贞明元年(915年)殁于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岁,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详;
瑞,字大木,?,子二:长子不详,次子植;
德延,?,配陈氏,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殁于宋详符九年(1017年),夫妇具葬青山冈,子一:继芳;
德褒,字盘训,幼工字画南郡皆称,配杨氏,夫妇具葬东山,子未详。
第百三世:宓,庆历(1041年--)进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书;
植,字正始,子:通、(其余?);
继芳,配蒋氏,夫妇具葬青山冈,子四:桢、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书,煕宁进士,仕至朝奉郎,赠鲁国公,子一:次中;
通,植长子,字汝智;长子竣()?
桢,?配李氏,与夫同年同月日生,后夫5日殁,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于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资奇敏十岁能文,于天圣年间登进士调蒲圻县后又调柳州府,配刘氏;
安,字嗣康,生于咸平元年,配杨氏,继何氏;
泰,嗣宁,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绍圣进士,赠吴国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长子,字子恭,子二:怀敏、怀俊;
高,伤命于至和元年,配朱氏守节抚子尽天年而终,子二:元、杰(夭);
茂,字如松,生于(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学,年十九而觞。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郧;
怀敏,号云岭,精五经七书,补幕府参谋,出师战灵寇败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怀俊,子未详;
元,字人(大?)魁,生于送宝元三年,殁于大观二年,配王氏,生于宝元?年,殁于大观?年,子五:淳、美、敬、约、逊。
第百七世:郧,子一:日华;
常,字居敏,举宋仁宗至和进授颖卅团练,配谢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简,配林氏,子未详;
淳,字舜温,生于宋嘉佑五年,殁于绍兴九年,配李氏,子三:栋、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于绍兴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贤淑无嗣;
约,字舜俭,配黄氏,子一:名辅;
逊,字舜让,配毛氏,继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终。
第百八世:日华,子一:钧;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进士授诏卅牧,配黄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韩氏;
敬修,号盛唐,贡生,配盛氏,子一:邛;
栋,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贵,生于元丰六年,殁于绍兴廿年,配熊氏,子四:处敬、处义、处仁、处智;
登,字良用,生于元丰八年,殁于绍兴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处义;
儒,字显佐,配雷氏;
名辅,字良弼,配熊氏,子二:处确、处素
李氏家谱向字辈下面的辈分是什么字
本文2023-09-28 17:42: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