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锦:“华南文化史的标本”令人惊叹的美丽
黎锦经历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是黎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黎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海南岛黎族地区考察的史图博,也曾用非常专业的眼光记叙黎锦。他对黎族的织锦情有独钟!所到之处,“狂”买黎族妇女的服装;对于服装艺术的描绘,笔触特别细腻动人。他称赞:“妇女服装在海南岛土著居民中,最有艺术性和最美丽的纺织与刺绣,技术特别发达。”他从研究人类学的角度,重视黎族妇女服饰中的创造艺术,因为黎锦是黎族写在服饰上的无言的历史。连同黎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记下上世纪30年代黎族的人文生态。
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黎锦的传承是母女之间口耳相传,在传授技术的同时也传授了优秀的人伦美德。黎锦是黎族历史从远古到现代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和民族特有的哲理。黎锦运用海南的生态材料进行艺术创造,完全使用手工制作所织的黎锦,“粲然若写”。
黎锦源于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这是黎族妇女以她们卓越的智慧所创造的独具黎族文化特色和民族审美魅力的服饰文化,并在历史上不断地积累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成就了光彩灿烂的黎族织锦。(文:周伟民、唐玲玲)
山栏酒——黎家人的“茅台酒”
山栏稻是一种山地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有关资料记载,山栏米“其粒绝白”,“一家煮山栏饭全村香”,营养丰富,是黎族迎接贵客的珍品。用山栏米酿的酒称为山栏酒,由于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有“黎家美酒”的美誉。山栏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而且也能烧死地表的害虫。所以,种植山栏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体现了黎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然而这种耕作方式是以破坏大片的森林,改变土壤结构为代价的。在地广人稀的时候森林可以通过演替慢慢恢复,到了近现代人口增多给森林和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了。现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砍伐森林,山栏稻种植的面积也不如以前广泛。清香扑鼻的山栏米饭、香醇的山栏米酒也就日显珍贵。
黎族纹身:纹在脸上的文化
纹身的工具比较简单,多是就地取材。主要有藤刺、拍针棒和染料。藤刺多用白藤刺。白藤在黎族地区生长较多,白藤密生利刺,有单生和互生两种,单生的要求刺要锋利,刺必须整齐地排列在藤枝同侧的轴心线上;互生(即对生)的两行刺要排列整齐,刺要等长,间距相等,一般取一至两组。手握部分长短随意。剥去外皮,仅留木骨。要保持藤刺清洁,以免施文后感染生病。在没有白藤的地方,可用其他植物坚硬而锋利的荆刺为工具。拍针棒是文身用来拍打藤刺的工具,或竹或木,也有用筷子的。染料是在文身时用来绘染花纹图案用的。多用当地所生树木的炭木合植物油、水,或植物叶、茎、果的汁液。不同地方所用的树木也不同。如苦子大炭合油、麻枫树籽灰合水、色坎木灰合棕油、象斑树果灰合油、松明子灰合象斑树合油等。这些树木均是当地黎族的叫法。
纹身的工作都由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妇女担任。多是被文者的亲戚,祖母、母亲、姐姐、姑母、姨母等担任。在文身的过程中,首先要选定吉日,由主文师举行仪式,杀鸡摆酒设祭品,向祖先鬼报告受文者的名字,求保佑平安。主文婆用树叶在施文场上扫一番,说是赶走“凶魂”,并把树叶挂在门上,以表示忌讳,不许外人内进。参与施文程序的人员,除了主文婆和受文者母亲外,还得邀请二三个已完成文身的妇女参加。施文成功之后,要煮龙眼树叶水洗身,受文者的父母要杀鸡或猪,摆席请酒,庆贺主祚赐予受文者美丽的容貌。主文婆的报酬甚丰,有的是两块光洋,大米一箩,有的交一头牛作为酬谢。如施文失败,归咎于鬼魂捣乱,受文者家要敲锣打鼓,杀牲祭祖先鬼,祈求祖先赐于文身者美丽的容貌。
纹身对于黎族来说,是一项神圣的人生生活内容,所以,文身的仪式与过程自然也深受黎族人的重视。可以说,文身过去是每一个黎族妇女生命礼俗中的成年礼,因此,文身的礼俗、仪式与禁忌也十分复杂。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乐器
黎族乐器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资料介绍,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山猪经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后就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主要有八大件
历史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着零星的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baikebaidu/kVUmnm
黎族人的相貌特征 20分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等,其中头巾的两侧绣有汉文字,巾长155厘米,宽235厘米。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摆长,后下摆短,衣胸两侧绣花纹,长55厘米,腰围40厘米,衣袖通长106厘米,筒裙长50厘米,腰围38厘米,棉质布料彩带长4米,宽20厘米,这个彩带是黎族结婚时习惯绕在床顶边。服饰式样都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饰品有铜耳坠、铅手镯、银质钮扣、珠子、耳铃、脚镯、项饰、发饰等,铜耳坠顶部有一弯扣,下端一弯勾,橙**,铅质手镯:镯身锻成一簿铅片圈,内平滑,外原两凸起的铅片弯勾而成,表面有绳纹,弦纹。生产、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萝、竹笠、鱼笼、露儿叶席、狩猎工具、捕渔工具、多种独木器物等。
黎族的传统文化 10分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黎族服饰风格独特,无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为纺织的原料。公元五世纪的时候,黎族的纺织工艺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除筒裙外,用黎锦做的花幅、壁挂、花带、挂包等工艺品颇受人民的喜爱。
黎族有什么习俗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风俗习惯: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阀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主要节日简介:黎族三月三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我们要做黎族服饰, 给起个好听的名称 100分 华派 中国派
黎族和苗族是一个族吗?如果不是哪个早点!想知道他们的东西?求! 二者不是一个族。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
黎族有什么生活习性???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1、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2、和解礼仪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4、丧葬礼仪
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礼礼仪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有什么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有那些节日? 1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保亭、昌江、白沙、陵水、乐东、东方和琼中七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通什(2001年改为五指山市)二市,其余散居在海口、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安定等县市。此外,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有部分黎族分布。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黎族有1247814人,其中海南省有1172181人。
2 黎族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有冬至节、四月八等。此外,黎族还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最重要的节日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的节日与其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功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风俗习惯: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阀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主要节日简介:黎族三月三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春节有什么风俗 黎族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1,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2,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3,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黎族有什么习俗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有什么生活习性???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1、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2、和解礼仪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4、丧葬礼仪
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礼礼仪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乐器
黎族乐器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资料介绍,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山猪经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后就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主要有八大件
历史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着零星的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baikebaidu/kVUmnm
海南的节日都有什么 府城元宵节换花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 主要地点:海口市府城)
琼山市府所在地府城镇元宵节是
找意中人交换。换香时相互祝福,说
镇 倡导把换香改为换花,得到群
便灯光如昼,游人如织。只见青年男
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青年男女的传统节庆活动。是日夜幕
些吉利话。回家时在路边采摘一二绿
众拥护,自此“换香节”成了“换花
女各自手中持有鲜花数束,在人流中
降临,青年男女纷纷出门,手持香火
叶,象征永葆青春。1986年府城
节”。每年元宵节夜,府城五公祠前
寻觅意中人交换,互道好运,到处洋
军坡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
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 也称为
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
“海南冼夫人文化节”。
为期四天的庆典活动,这是纪念冼夫
儋州中秋歌节(调声对歌)
中秋歌节(调声对歌)是儋州市
当作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美好日子。他
地开展“调声(对歌)”比赛活动。
着,由各自的“歌头”领唱,集体对
签,千姿百态。对歌不受时间限制,
都有统一服饰。现在调声对歌已经成
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北部地区群众在中秋等节日举行的民
们利用中秋节集市见面的机会,在附
“调声”时不同村的男女青年距离三
歌。对歌时队形随时变化,或半圆或
以“唱倒”对方中止。赛歌活动一般
为当地喜庆节日的一项文艺活动。往
间娱乐活动。尤其是青年男女把此时
近的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发
米左右各自排成一列,互相用小指勾
一字摆开。歌手们手舞足蹈,男唱女
为下午三时至六时。对歌比赛时各队
往十几队几十队男女歌手互比高低,
黎家三月三
海南黎家独特的古老淳朴、美丽
的洪灾,人死兽亡,有一对兄妹随洪
决定分头去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
、庆祝本民族再生繁衍的传统节日,
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中起舞同
终身。现在黎族青年男女恋爱方式已
艺活动,但在一些地方通过对歌倾诉
地方,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庆祝活
迷人的民族节日。相传远古时代,聚
水漂流到一个叫燕窝岭的地方被树枝
三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从此,每年农
同时也是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美好日
欢,对歌传情。情投意合者即双双离
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许多变化,“三
爱情的古风犹存。后来三月三也定为
动。
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到一场特大
卡住了,才幸得生存。兄妹长大后,
历三月初三便成了黎族同胞纪念祖先
子。每到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鲜
开舞场,隐进树林,互赠信物,订下
月三”对歌也已演化为节日的群众文
苗族人民的节日。在黎、苗族聚居的
海南国际椰子节(时间:农历四月初 主要地点:海南岛各主要城市及旅游区)
1992年4月,海南省举办了
自此海南省每年举办一次椰子节。椰
族武术擂台赛、文体表演、黎族苗族
子节为契机,开展招商引资、经贸洽
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椰子节一问世
子节内容有椰城灯会、椰子一条街、
婚礼表演、祭祖等文化、体育、竞技
谈活动。世界借此更加了解海南,海
,就被海内外普遍接受,广泛认同。
黎族苗族联欢节、国际龙舟比赛、民
、娱乐活动。岛内外各类商家还以椰
南借此也更加走向世界。
海南欢乐节
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
大型活动,开展选美大赛等。
乐节”是海南岛最大的节日,届时一
般要举办文艺、体育、民族、民俗等
文昌元宵送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
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
打鼓,燃放炮竹沿村 。然后到离
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
着一盏盏花灯(花灯上有>>
黎族服饰的介绍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12008年6月14日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申报的黎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111)
黎族妇女的服饰有哪些民族特色? 黎族有五个方言区,方言区里还分若干土语,那么服饰就各有特色。
哈方言黎族服饰款式较多,有穿长筒裙和短筒裙。长裙长至小腿多折于右侧 衣服有领有扣开襟。短裙遮住膝盖。图案多为人纹,动物纹,植物纹等。衣服有开襟无领无钮无扣。衣服多为黑和蓝色,衣服分为绣花和不绣花两种。
杞方言服饰也分为几款。有穿长裙和短裙,长裙多折于后边,穿有开右襟的素色衣,结发插银簪带银项圈银链。短裙长及膝盖。织有各色花纹,衣服有对襟无领和有领绣花衣。服饰整体艳丽。
赛方言服饰。穿长裙折于后,筒裙下摆镶入云母片织花。穿高领右襟衣。头绑黑色头巾。飘于背后。结发插银簪。带银项圈银链。
美孚方言区服饰,穿长裙折在前,织花。衣服为方领对襟上衣,衣边绣花。头绑黑白相间的头巾。胸挂银配饰。
润方言服饰。穿超短裙裙长28厘米左右,有银腰带。织花。多为大人纹。衣服为贯首衣。衣边两侧绣花多为龙纹鸟纹马纹等。双面绣德技艺高超。头裹大黑头巾尾部绣花。
海口在哪有卖黎族服装 楼主想要买的是黎锦吗?
在海南省图书馆(国兴大道)有一家黎锦坊,是专门的黎锦的展示、销售。
我们要做黎族服饰, 给起个好听的名称 100分 华派 中国派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乐器
黎族乐器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资料介绍,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山猪经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后就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主要有八大件
历史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着零星的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baikebaidu/kVUmnm
求黎族服饰的特点 和做法还有他们服饰的意义急啊 等下要用的 谢谢啊 黎族有五个方言区,方言区里还分若干土语,那么服饰就各有特色。
哈方言黎族服饰款式较多,有穿长筒裙和短筒裙。长裙长至小腿多折于右侧 衣服有领有扣开襟。短裙遮住膝盖。图案多为人纹,动物纹,植物纹等。衣服有开襟无领无钮无扣。衣服多为黑和蓝色,衣服分为绣花和不绣花两种。
杞方言服饰也分为几款。有穿长裙和短裙,长裙多折于后边,穿有开右襟的素色衣,结发插银簪带银项圈银链。短裙长及膝盖。织有各色花纹,衣服有对襟无领和有领绣花衣。服饰整体艳丽。
赛方言服饰。穿长裙折于后,筒裙下摆镶入云母片织花。穿高领右襟衣。头绑黑色头巾。飘于背后。结发插银簪。带银项圈银链。
美孚方言区服饰,穿长裙折在前,织花。衣服为方领对襟上衣,衣边绣花。头绑黑白相间的头巾。胸挂银配饰。
润方言服饰。穿超短裙裙长28厘米左右,有银腰带。织花。多为大人纹。衣服为贯首衣。衣边两侧绣花多为龙纹鸟纹马纹等。双面绣德技艺高超。头裹大黑头巾尾部绣花。
太多了说不完。。。
黎族资料 20分 黎族文化
海南省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是海南岛中部山区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全县面积11606平方公里,人口16万人,其中黎族人口9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1%,保亭的县名来源于明代的“宝亭司”,到了清代改称“保亭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正式设立县行政建制,1987年成立保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地区的黎族有杞、哈、赛等方言,每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习俗亦有所异,但是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基本相同。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和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海岛文化。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中的光荣的一员,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超百万的一个民族。他们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黎族先民长期在这块孤岛上开拓、繁衍、直至今天。他们在披荆斩棘开拓荒岛的过程中,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的物质条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进入海南时,发现这个“东西南北方千里”的“大洲”,“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福,拧麻、捕鱼、狩猎。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麋鹿,兵则矛盾,躬驽,竹矢,或骨为镞。”可见汉以前这里的先民已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他们是我国纺织业的创始人。黎族盛产的珍珠,吉贝(黎锦、黎单)、五色藤、沉香、益智子等,历代都是进贡封建朝廷的贡品,其中黎族纺织品,曾被诗人誉为“机抒精工,百卉千年”。黎族人民在开发海南岛、建设海岛的斗争中,不但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他们在自己独特的生产工具、耕种方法和方式。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神奇的神话故事、有优美的歌谣、富有海岛特色的民族乐器和广为流传的舞蹈、音乐。尽管文化较落后,他们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使用的结绳、刻木记事法、动物记日法以及度量衡等。
黎族风俗习惯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黎族的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船形房是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半圆柱状,用竹木扎架,上面盖着茅草。金字形房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再糊一层泥。黎族人主食是大米,传统的竹筒饭异香扑鼻。男女都爱喝糯米酒,常常是几个人围酒坛而坐,用一根细竹管插入坛内,轮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
黎族的服饰也非常有特色:妇女穿着对襟的长袖上衣,下着筒裙,有的穿套头式上衣,头发束在脑后,插着骨簪等装饰品,戴着绿花头巾;男子以红布或黑布缠头,穿无领的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
黎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寡妇有改嫁的自由。
黎人去世,他们实行丧葬是土葬,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对墓地的选择比较重视。
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礼节:客人来了,主人在门口迎接,拿出烟叶、烟筒和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入屋内饮酒。酒席上宾主对坐,若是男客,则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则先吃饭后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则边喝酒边对歌。
禁忌:平日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不能提及先辈的名字,如外人不慎当面提其先辈名字,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部分>>
想知道: 海南省 海南到三亚的途中哪有卖黎族服装的 在哪 你真要想卖黎族服装,请到海南省五指山市卖,哪里是正宗的黎族服装,而且是手工业制作。
黎族有什么习俗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有哪些特色?
本文2023-09-28 17:37: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