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咏雪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第1张

中国历史上女性能够留下名字的,少之又少,富贵人家也不一样有机会留下名字的,可以说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基本没机会,而且能够保留好名声的,数量也似乎有限。其实能不能留下名字,关键在于文人,在历史的记录中,文盲是没有机会的,文人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这不?卓文君嫁了才子司马相如,就成了名人。

帝王一般喜欢美女,文人喜欢才女,如果两下得利,叫做风流佳话,不好了,就是红颜祸水,总之女人背黑锅。文人讲究多,只追求漂亮的,显得没品味,所以真正入文人法眼的女性,一般来说文采还是很出众的,不够级别的,也就扔到“小女子”那个类别去了。

但是女人风头太厉害了,男人也会发憷的,所以即使如今女博士也总是被妖魔化,以至于前些日子新闻里的笼斗女王,因为高学历而渲染了一番。蔡文姬流落匈奴,一身文采无处发挥,也就不会令左贤王担心。而蔡文姬一生颠沛,得曹操帮助回归家园,死后还为了避讳司马昭,强行把名字里的昭变成了文,在没有了回复的机会。(陶渊明在唐朝避讳李渊,而被叫成了陶深明。)

蔡文姬就不说了,这历史上有才的女性,结果也总是磕磕绊绊,李清照算是遇到不错的丈夫,却也是不免后半生家国破碎之后的飘零,于是也就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然而与他们相比,东晋的谢道韫则是另外一番寂寞。

谢道韫出身豪门,身份高贵,是谢安的侄女,老爸谢奕也做到安西将军,谢家是晋朝的顶级豪门,与王家并称,使得她几乎有着“公主”一般的待遇,接受了顶级的教育,而谢大**本身也有很好的天赋,学得很好,深得谢安的喜欢。

女孩长大了,要嫁人,门当户对,选择了王家,王羲之的儿子,老二王凝之。王羲之与谢安的关系很好,王羲之是最牛的书法家,谢安也曾向他学习书法,也一起参加了兰亭的集会。(就是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所记载的那次。)这点关系下,两家结亲,无论私情还是政治需要,都是合情合理。爹是英雄儿好汉,这话既有道理又没道理,王羲之如此牛,儿子似乎也该很牛,不错,却是有牛的,老七王献之就很牛,一度人们认为他的书法就超过了老爹。可是王家不是后来的杨家将,有七郎八虎的威风,这老二确实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新婚不久,谢道韫就表达了对丈夫的不满。然而,两大豪门之间的婚姻,解除并不容易,成本很高的。爱情是两个人的,婚姻则是两个家族的。谢道韫虽然真性情,直言不讳,但也不是不明事理,还是接受了这桩婚姻,一个人独自难受。

谢道韫在历史上留下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咏雪”。说的是有一年下雪,谢安挑起话题,用什么比喻雪?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南方下大雪花的时候并不多,谢朗的比方其实还可以,可是谢道韫一开腔,就镇住了全场: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是谢家的精神领袖,也是总教师,谢家的子弟们大都听过他讲课,谢道韫这一句深得谢安的赏识,谢朗的比方表明了雪的颜色形态,而谢道韫还比拟出了雪落下来的一种动态,水准一下子就上去了。

江东子弟多才俊,谢道韫自己多文采,自然对于丈夫有很大的精神要求,王凝之并不能满足,而且简直是令她失望。

王凝之后来被任命为会稽太守,谢道韫也跟着一起过去了。东晋王朝虽然在淝水之战赢了,后方的情况也出来了,孙恩领导的五斗米道开始造反,打到会稽(就是现在的绍兴)的时候,王太守居然不好好布置防御,结果孙恩破城,王老爷想逃没逃了,被抓住杀掉了。

这个时候,如果谢道韫选择逃跑的话,脱身的机会还是有的,然而她选择了一种非常刚烈的做法。《资治通鉴》里面有一段记叙: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什么意思?就是带自己的丫鬟,拿着刀保卫家园,杀了几个人,然后被抓。

据说孙恩并没有杀她,但是谢道韫也没有离开,在那里终老。黄易的小说《边荒传说》则给出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结局,谢道韫与孙恩对拼内功,重伤。

与历史上的众多半边天比较来说,谢道韫因为出身,也因为才气,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声,一直留进了《三字经》,谢道韫因为与谢安谢玄这样顶级的人物站在一起,才有了走进历史的聚光灯下的机会,而更多的女性连点痕迹都没有,而即使这点机会,我们依然无从知道谢道韫的出生与死亡。

在历史上,很多女性连给个名字的机会都没有,在本家家谱里,女性不会留下痕迹,而在丈夫家,也只是留下一个娘家的姓氏,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连受教育的权利也都剥夺了。谢道韫敢作敢为真性情,即使有谢安支持,也无法摆脱婚姻家族的枷锁,寂寞余生。

东汉时的首席才女班昭,其实一生也是苦闷之极,写女诫的目的,恐怕是基于对于女性地位的认识,给出所谓的建议。秦汉以来,女性的独立地位渐渐被剥夺,政治经济地位的滑落至下,女性把自己放于从属低下的位置,这是特定时代的认识,但是古语柔也罢,弱也罢,都不是当代意义了,班昭给出的是一种争取权利的策略,至于后来变成男性社会对于女性压迫的依据,则是另外一回事。

谢道韫受制于门第,即使她没有门第之见,别人也不敢接纳,而相当的豪门子弟,大都变成圈养的动物,哪里有多少生机?偏偏同辈中又有谢玄这样的绝顶才俊,谢道韫的选择注定是悲剧。也许这成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依据,然而这种貌似正确的论断虽然似乎减少了女性的痛苦,实质上是以麻痹神经来达到减除痛苦的目标,可是女性没了思想,还是人吗?

《咏雪》最后要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主要是坐着借此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地位,赞美了谢道韫的才华。

《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宋代苏轼在他的《谢人见和雪夜诗》中写道: “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道出了对谢道韫比喻的称赞和对“渔蓑”佳句的赞美。

谢道韫有了一个别名:“咏絮女”。之后,“咏絮女”成为才女的代名词。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的判词,其中“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也是借指《红楼梦》中的才女。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1]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2] 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3] 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咏雪》通过谢家弟子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什么和什么

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和才气。

最能表现谢道韫才气的句子是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

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文章通过担任朝廷要职的谢安,只要有空闲日子,便进行家庭教育来表现良好的家庭教养。通过事件中长辈有所问题,子辈便能有回答来表现儿童的聪慧。言语第二之七十一、咏雪之才(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谢太傅(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给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起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谢安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咏雪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中国历史上女性能够留下名字的,少之又少,富贵人家也不一样有机会留下名字的,可以说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基本没机会,而且能够保留好名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