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动物园有熊猫吗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没有熊猫的,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建于秦皇岛和北戴河之间的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内,占地344公顷,面积334公顷,东临渤海湾,南连北戴河鸽子窝,西倚京山铁路,北靠亚运村,园内放养着来自国内外的150余种7000余头(只)动物。园内共分为笼养区、猛兽区、非洲动物区、草食动物区、涉禽园、雉鸡园、孔雀园、游禽湖等八个动物展区。
野生动物园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旅游行业十佳旅游景区”,“河北省文明风景区示范点”,“全省旅游景区综合治理达标单位”,“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文明旅游风景示范点”等多项荣誉。
2002年取得首批“国家4A级景区”称号。
2021年12月31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发布公告,暂停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重庆自然博物馆在今年1月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举办了熊猫展,这一次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4月底,不过之前会收费的熊猫展在每周三的时候都是免费的,所以想要去参观一下的小伙伴们,趁着展览还没结束并且门票免费的情况,赶紧去吧。
基础信息时间:2019年1月29日至2019年4月28日
地点;重庆自然博物馆一楼
门票:20元
参观者请凭票入场,全价票20元,半价票10元,半价票限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使用,要求复核有效证件;
13米以下儿童在家长陪护下免票参观,残疾人、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免票参观
介绍展览面积约1600平方米,以“熊猫大事件”“揭秘大熊猫”“大熊猫演化”和“保护大熊猫”为线索,以现生大熊猫标本和不同演化时期的化石为依据,融合艺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复原熊猫的家谱宗族,展示熊猫发现与研究、保护与文化等内容,讲述大熊猫与人类同行800万年的故事。
特展厅门口,手捧翠竹的塑化大熊猫“新妮儿”开门迎客,它于2016年因患十二指肠梗阻离世。仔细观察“新妮儿”,还可以看到它因输液,前肢部分毛发被剃掉后裸露的皮肤。据讲解员解析,这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生命奥秘博物馆精心制作的世界首套大熊猫塑化标本。塑化标本无毒无味,不会有传统标本常有的福尔马林味儿,还可以展示内部结构。在特展厅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它的皮毛,还能观察它的骨骼和内脏。
展厅内以实物展品为主,使用精密展柜陈列贵重标本,在化石珍品室,你可以看到完整度接近70%的巴氏大熊猫骨架化石。此外,展厅还配套了生境模拟、多媒体三维影像、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活跃展览气氛,为游人带来立体的、灵动的、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这些利用数字化技术,扫描化石并复原其完整形态,3D打印的古熊猫骨架、头骨等展品,复原度极高,这是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全新体验!”指着展厅内熊猫多媒体三维影像,年逾古稀的87岁老人、时任重庆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先生激动地表示,这些熊猫三维影像制作得非常棒!据悉,这是由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亲任监制,由重庆自然博物馆首席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周宗凯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观展游客呈现的一份特礼,极大地提高了本次展览的科技、艺术含量。
“博物馆举办大熊猫主题不仅是为了追溯历史事件,纪念大熊猫的科学发现,更是为了宣传中国保护研究大熊猫取得的卓越成就。”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表示,展出活动结束后,还将在国内巡展并向境外推广。
在随后进行的“专家面对面”座谈环节中,行业大咖们围绕展览策划,现代标本制作技术,古动物科学复原,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等话题进行交流发言。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代表围绕馆校共建、研学活动与科普教育等话题分享经验与心得。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幸军,北碚区副区长刘永,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副主任钟冰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生命奥秘博物馆创始人、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隋鸿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重庆自然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展览科学顾问黄万波,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宗凯以及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馆副馆长陈俊逸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免费时间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了《熊猫时代》特展“周三免费日”活动,一直持续到4月28日,每周三都可以免费看“熊猫展”哦。
周三免费日活动参与方式,在《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特展展览期间,每逢周三将实行免费参观,前来现场的观众只需关注重庆自然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入场。
经历了筏子漂流事件。在2022年8月,大熊猫海滨在四川宜宾的九寨溶景区内进行筏子漂流时,发生了事故,船只翻覆,大熊猫海滨与其他游客一起被困在水中,幸好经过救援后,大熊猫海滨成功脱离险境。大熊猫海滨的筏子漂流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也引发了关于旅游安全的思考和警惕,更加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我国是一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熊猫。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说起大熊猫,首先要为它正名。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发现大熊猫,大约过了70年左右,他们才第一次捕捉到熊猫。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这年3月在四川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皮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毛。十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肢、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此后不久,他在公开自己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黑白熊。
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为“猫熊”。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做“猫熊”。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一行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此后又有一种香烟命名为“熊猫牌香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又由于它形体肥大,在“熊猫”二字前面又加了个“大”字。“大熊猫”就成了“官名”。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坚持叫它“大猫熊”了。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稀”在哪里呢?
大熊猫独产于我国,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从栖息地看,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此外,只有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有零星的大熊猫了。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在1000只左右。
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稀少呢?这与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相关。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对幼仔大约也只带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了。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而且大熊猫发情期极短,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相同,而它的择偶性又很强,从不随意结交异性伙伴。此外,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一至二仔,而它又只具备喂养一个小仔的能力。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大熊猫极为稀有了。
大熊猫只栖息在我国的四川西北和秦岭南坡。因为那里是一片深山峡谷,气候湿润、温暖。冬夏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夏季平均气温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气温不低于-6℃,年降雨量可达1700~1800毫米。随着地势由低向高生长着亚热带、温带、寒带的许多植物。一座高山,由山脚到山颠几乎四季并存。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荫蔽日的浓密森林外,还夹杂有片片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华桔竹等比比皆是,这就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适宜的活动、栖息的场所。
大熊猫以食竹为主,而且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掉20-30公斤竹子。但大熊猫吃得多,吸收得并不多。因为它的消化力差。一只大熊猫每天要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忙于进食,有时长达十六七个小时。但是它肠道短,更不像牛羊等食草动物那样有复胃,食物很快就通过消化道了。为了维持生存,它只有不停地吃。当然不停地排泄,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有时甚至边吃边拉,边走边拉,走到哪里,拉到哪里。大熊猫以食竹为主,竹笋、竹叶、竹竿都来者不拒。它也食肉,食竹鼠、羊、猪甚至羊猪的骨头都是它的美味佳肴。人们在捕猎熊猫时常常用煮熟的肉或骨头当诱饵,而大熊猫则因为贪吃而成为捕猎者的笼中物。
大熊猫不仅喜欢吃竹子,也喜欢喝水,而且一喝就喝个够,肚子喝得圆滚滚的,以至喝得走不动路,迷迷糊糊地躺在地上,这就是人们说的“醉水”。但是过几个小时,它自己就会醒过来。
大熊猫长得一幅温文尔雅的样子,一般情况下,无论与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都能和平共处,表现出友善的样子。但是当遇到自己的天敌,如黑熊、豺、豹的时候,它是决不甘心示弱的。处在发情期的雄性熊猫到了一起,一场争夺情侣的大战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在动物园里还发生过大熊猫伤害饲养员的事。
熊猫形体硕大,但大熊猫刚刚生下来的幼仔并不“大”,其体重仅在70-180克之间,一个有经验的饲养员竟难以单纯从形体上来断定一只雌性熊猫是否怀孕。初生的仔熊猫虽然很小,但它的生长速度并不慢,到一个月时体重达1500克,半年时则可达14公斤左右,而到一岁时更重达35公斤左右,大约5-6年,达到性成熟期,这时的体重可达100多公斤。
大熊猫因为其数量的“稀”,而显得“珍贵”,但是更重要的不只在数量“稀”,而在其品种确实“珍”。大熊猫是一种当今动物世界中留存着的极少数原始而又古老的物种,动物学界因此称它为动物中的“活化石”。据对大熊猫的化石测定,可以推断大约1200万年前大熊猫就在地球上出现了,但是体型比现在的大熊猫小,到300万年前的更新纪中期才有个头较大的大熊猫。这与当时地球上气候湿润,能给大熊猫提供丰富的食物密切相关。那时大熊猫的分布面比现在广得多。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陕西、山西等地都有过大熊猫的足迹。由于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化,尤其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把大熊猫最终“挤”到了四川西部的一条高山狭谷之中。然而历经千万年的变化,大熊猫还是幸存下来了,除了形体的变化外,它的身体内部结构几乎没有变化,而与之同时代的巨齿虎、猛玛等早就从地球上绝迹了。“动物的活化石”的美称,对于大熊猫来说,那是当之无愧的了。正是由于大熊猫的无可比拟的珍稀,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61年选定大熊猫作为该会的会徽标志。
大熊猫既然如此珍贵、稀有,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数量迅速增加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只能保护其不受伤害,保证其自然繁殖。然而大熊猫的自然繁殖率极低,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依靠人工繁殖了。但人工繁殖也不是易事。首先,大熊猫的人工饲养量极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可供人工授精的熊猫数量极少。此外,由于受大熊猫生理研究和人工授精技术的局限,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即使人工授精成功,每胎最多两只。而大熊猫产仔后,仔熊猫的成活率也不足百分之五十。由此看来,大熊猫家族的繁盛,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们期盼着有关专家们尽早解决这一难题。
再说说大熊猫的“家谱”问题。动物学界发现大熊猫在1869年,而我国对于大熊猫早就有所记载,只不过不叫大熊猫罢了。早在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中对大熊猫就有过记载,书中称其为“狨”;在《后汉书》中称其为“貊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貘屏赞》中的“貘”也就是大熊猫。唐代咸阳宫中的上林苑还饲养过大熊猫。到了宋代,又有大熊猫为貔休。然而上面这些称呼都是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俗名,而不是动物界确认的学名。从亲缘上讲,大熊猫与熊有某些亲缘关系,而与猫则说不上一点亲缘关系。国外的科学家们总想从亲缘关系上将它归属于熊类或浣熊类,我国的动物学家们则从实际出发,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而此科仅有一属一种,这样“大熊猫”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它的正式称号。
大熊猫还有不少别名、别号。由于它独产于我国,国外有人称它为华熊;由于它以食竹为主,有人称它为竹熊;由于它我是动物中的活化石,太珍贵了毛色以白为主,有人称它为白熊;由于它白色中夹黑,有人称它为花熊;由于它与熊有亲缘关系而又有些像猫,有人称它为大猫熊,这些都是它的别名。大熊猫是一种现存的古老物种,有人就给它起了“动物的活化石”这一别号;大熊猫栖息在深山幽谷的密密竹林之中,因而又获得了“竹林隐士”的别号。
大熊猫以其珍贵而稀有,获得过不少无可比拟的殊荣:在1990年举行的亚运会上,大熊猫被定为大会的吉祥物。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为了给大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洛杉矶市政特地向我国借了一对大熊猫,该市动物园更因此比往年多接待了100多万参观者。1978年我国赠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兰兰”不幸病故,一亿多人口的日本国竟有3000万人为大熊猫致哀,日本首相也在哀悼者的行列中。世界人民这样珍视大熊猫,作为大熊猫故乡的中国人,更应当无比珍爱我国所独有的国宝大熊猫。
秦皇岛动物园有熊猫吗
本文2023-09-28 17:02: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