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7收藏

范仲淹的简介和主要作品,第1张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的代表作品是《师说》,优秀的文章有:《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

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送穷文》、《平淮西碑》等。

其诗主要有:《山石》、《汴州乱》、《南山》、《石鼓歌》、《陆浑山火》、《日食》、《题汴梁》、《题驿梁》、《题楚王庙》、《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饮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

轶事典故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

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

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3、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v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约作于景v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 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此言颇类似于美国开国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原文是PatrickHenry在公元1775年的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Givemelibertyivemedeath),但比他晚讲了七百四十年。

1、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诗人。

2、范仲淹个人介绍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于康定元年(1040年),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后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国公。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

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请出京,历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人,著名的 政治 家、文学家。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范仲淹生平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范仲淹生平资料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 家、文学家。年少时家贫但非常好学,对 天下 有自己的抱负追求,常常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在乐。”。

范仲淹在二十多岁离开家,来到应天府书院苦读学习。五年之后考取了进士。做官之后,范仲淹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权力参与国家大事,自己的才华始终无法得到展示。在三十四岁时,他向上级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盐水治水的 成功 证明了范仲淹的才华,这一举动深得百姓的好评。

在位期间,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到了贬职。出任秘阁校理,几次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的弊端,因此被贬为通判。等章太后去世后,范仲淹任左司谏,因批评仁宗荒地废除皇后被贬到睦州。在任国子监时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

任职期间范仲淹还通过自己的才干修复了同西夏的关系,使得边关外无一失。由于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的汗马功劳,范仲淹被提升为参知政事,这个升迁为他实现自己的改革理想创造了条件。

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但没到一年,就惨遭夭折。原因是改革出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在奸臣和宦官勾结下,改革以失败而告知。范仲淹也因此被罢免参加政事。

范仲淹六十三岁, 疾病 缠身,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可是在徐州中途,因病加重,与世长辞。

范仲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章,最著名的就是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哪里人

对于范仲淹哪里人这一问题,社会上存在三个版本。一版本说范仲淹是今江苏苏州人,主要依据是在今苏州还保存原来的范氏祖居遗迹。在古代的中国,家族是构成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而且同一姓氏大都是同一族人,也大都居住在一起。比如山东曲阜的孔氏一族,孔子之后两千余年孔家世代祖居与此。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就有了范仲淹是今苏州人这一版本。关于范仲淹哪里人的第二个版本则是说范仲淹是今河北正定县人。首先,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在真定府为官。而且范仲淹在《移苏州谢两府启》中自述:某生于唐虞。而唐虞在古代泛指河北。这些依据都指明范仲淹与河北正定有撇不清的关系,所以说范仲淹是河北正定县人仿佛也合乎情理。

人们在查阅大量 历史 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就范仲淹哪里人这一问题,发现了第三个版本,即范仲淹是陕西人,这个版本始于上海辞海《唐宋词鉴赏辞典》,书中认为范仲淹先祖是陕西人。当然中国汉语中关于“哪里人”的问题,其实是个很多元的问题。既可问家族所居,亦可询自身所在,即可问出生地,也可指长期生活的地方。汉语的万千变化,仅从此问中就可略见一斑。因此,以古书上不同场景的只言片语来证明或证伪,都难以成为铁证。

 范仲淹死后的谥号

谈到范仲淹死后谥号,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谥号。谥号是指人去世后,由后人给予其评价性的称呼。其字数长度不一定,有的一两个字,有的甚至二十来字,这要根据其官位而定。谥号最早出现在东亚古代国家,其国王、王子、大臣、皇后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他们的生活 故事 和性格修养,评价其优劣,并给予其一个富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一些受中国 文化 深刻影响的邻国也在使用,但并非每个古代王国都采用谥号。

范仲淹死后谥号是文正,是在范仲淹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这个谥号很好的反映了范仲淹的伟大功绩和刚正不阿的形象。范仲淹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帅领,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 教育 家。他领导的庆历改革运动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他制定的军事制度和战略 措施 的改善,使西部边境得到长期的稳定。

他培养出大量的顶尖学者,为宋代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的理论和崇高的理想以及仁人道德,是中国文明的光辉,朱熹称他为史上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作为这样一名胸怀大志、刚正不阿的文人名将,朝廷将范仲淹死后谥号定为“文正”恰到好处,“文”字体现了范仲淹“经天纬地”的才能文略以及勤学好问的优良品德,“正”字,巧妙地反映出他不慕名利、正气凛然的气质。

1 范仲淹生平简介

2 包公简介资料

3 张郃的生平简介

4 范成大生平简介资料

5 柳公权生平简介

当然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通过读书提高见识或待考取功名后为国分忧。另外他遵从传统的宗法制度,超越家,重视族,坚持将光宗耀祖、赡宗睦族视为己任。其子范纯仁曰:“臣父仲淹,先任资政殿学士日,于苏州吴、长两县置田十余顷。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一直以来范仲淹致力于修家谱,创义田,兴义庄,通过多种手段为范氏家族建立了一个多重架构的宗族福利保障体系。

其次,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若没有范氏子孙们的自觉认同,也很难造就这般荣耀。明末范凤翼在《复宗侄孙石夫孝廉书》中曰:“质老同宗同道,生平知己,何异同胞。”范景文亦有赠诗:“水木自吴天衍派,玺书专尚月为卿。同人应语偕忧乐,独往宁堪滞钓耕。”他们都是范仲淹的后世,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能很明显地看出他们强烈的精神归属感。他们往往是通过家谱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和世系脉络,并以史为鉴——择其善者发扬光大,其不善者摒弃修正。

除此,不忘出身,重教守业也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范仲淹生于贫寒之家,即使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朝廷贵族,但人们常说“攻城容易,守城难”,家道中落的戏码时常发生,就连朝代都会更替,更何况是家族?范氏家族历代子孙严于律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并对前人的事情铭记于心。

范文正公家训不过百字: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虽然只有区区百字,其中蕴含的真谛是无穷的,总的来说,它是在告诫后世要不断学习,不忘出身,完善自我,积善行德。

范仲淹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