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与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何不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3收藏

满族与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何不同?,第1张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

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一部谱书就是一部家族简史,查阅谱书自然会找到最准确的依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家谱书已失,可以找其家族中最年长者询问,一般都可以追查到家谱。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所记内容和形式与满族家说为也不一样。

二、对父母的称谓满汉截然不同

过去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汉族人称父母为“爹”、“娘”或“爸”、“妈”。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但在建国前,满族称“爸”、“妈”的绝对没有。可以问其长辈人,在建国前对“他(她)”的我、父母怎样称谓。

三、问其祖籍便可知其民族

阿城或阿城周边的满族,无论是拉林一带南八旗、杨树一带西八旗,料甸满族乡一带东八旗,蜚克图和新乡接壤一带北八旗,还是城中的满族人,或是从外地迁入调入的满族人,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这前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她)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凡汉族皆称祖籍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因为当东北汉族,其祖先大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闯关东迁移而来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四、问其旗籍便知是“旗”、还是“民”

八旗是满族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除坐地满族外,每个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组织之中,因此上年纪的满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未入旗的汉族人,没有旗籍。“旗人”管汉族人称为“民人”。

  五、问其祖先姓氏便能认定是满是汉

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复音老姓虽然都已冠以单音汉姓,但大多数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传,或写于谱书。满族在有八大姓:即佟、关、马、索、齐、富、那、郎。以上八姓,谓之从龙八户。这八大姓氏满族复音老姓分别是:佟即佟佳氏。关即瓜尔佳氏。马即马佳氏。索即索绰络氏。齐即齐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富即富察氏。那氏属以部冠的姓,属叶赫部的则是叶赫那拉氏,属辉发部的则是纳喇氏。 以上两个满族复音老姓改汉单音姓名都姓那。郎即钮钴禄氏(也有直接姓钮的)。

还有肇、金、洪、即爱新觉罗氏。舒姓即舒穆禄氏。祖姓即萨克达氏。费姓即费莫氏,章姓即章佳氏。南姓即纳拉氏。董即董鄂氏。赵即西林觉罗氏,也有姓爱新觉罗氏或伊尔根觉罗氏的。郭即郭洛罗氏,敖即敖济氏,戴即达尔充阿喜氏。何即赫居里氏。纪即锡玛喇氏。唐即他塔拉氏。汪或王即完颜氏。杜即都善氏。苏即苏尔佳复氏。奚即锡克特礼氏或奚沙氏。张即张佳氏。孟即英尔哲墨克勒氏。曹即索绰罗氏。杨即易穆查氏。陈即陈佳氏,吴即乌苏氏。伊即衣察氏等。汉族所姓均为百家姓,而没有满族复音老姓。

六、看其供奉祖先位置,满汉各不相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族人尊西,因为西方象征至贵和首要,所以满族人将祖先神龛(神板和祖宗板)供奉于西墙之上。而多数汉族人祖先供奉于北墙下供桌上。

七、问其祖先业绩,满汉回答各异

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满族人说成是随龙入关。清朝时旗人的男孩下生后就登记在册开始吃俸禄,因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为开拓疆土,奠定我国版图的战史,什么萨尔湖之战、随龙入关、平定三藩叛乱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传,后人不忘祖先的业绩。汉族并非八旗,也无此种历史。

八、问其祖先迁移史,满汉也不一样

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重新拔回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汉族祖辈多是从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一担挑(子女及全部家挡)”闯关东来到东北落户。

九、问其祖先传说,满汉回答不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族广泛流传并且世世代代传颂本民族的《长白仙女》等传说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脚下七个红痦子,乌鸦大救驾、义狗救主,怎样挖捧槌,怎样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国等口碑文学,并以此作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汉族则把这些传说和口碑文学看作是满族的故事。

十、看其老年妇女的穿着打扮,满汉也有很多不同

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满族妇女过去都佩戴头饰,辛亥革命后,虽然不配戴头式了,但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汉族老太太,过去讲究秀女三寸金莲,多数都是裹脚,头发“疙瘩鬏”梳在后脑勺的下侧。

十一、问其都禁忌什么,更能看出满汉不同的风俗

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杀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还有满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鱼猎民族,在狩猎生产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狗非常忠于主人,无论家贫与富,看门护院,围猎警卫,都忠于职守,所以满族忌杀狗和忌吃狗肉等。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过去的满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还有条窄西炕,俗称“万字炕”。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在为不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族人家忌提马鞭者、穿孝服者进屋,如果这种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边说话。汉族人家没有以上那些忌禁。

十二、听其谈话方言、口语、满汉也有差别

年龄销大的一些满族人,在表示同意、赞成、答应时都会随口而出“嗯呐”(实际上是嗯呐的嗯的变音,发音时,舌尖舔上牙里根,嘴唇微张,然后鼻子发出:“嗯”音形成的音,这个音后加呐。到目前为止,这个字从的有字典上都查不到,也无法用汉语拼音标注)。如果让别人干什么或取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表示要赶紧、加快速度就说:“吗溜的。”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管抹布叫“搌布”。满族人管人参叫“棒槌”,管上山采人参的人称“放山人”。管打猎称“打围”。管大衣叫“大氅”。管肮脏叫“埋汰”,管屋内的间壁墙叫“排叉”,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齐不利嗦说成“懒散”(应读成阴平lan

san),管打扮称“扎咕”。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大后天说成“大后儿个”。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管什么时间说成“多咱”。管蜻蜓叫“玛螂”。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汉族人一般没有以上那些口语方言。

十三、看其平时饮食习惯满汉也有好多不同

东北的满族人与汉族人,在饮食习惯上融合较大,但也有好多差别。满族人家来贵客,由男主人按辈份,对等陪客,女主人必须热情周到的站立服务。将饭桌放好后,先请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须当着客人面将桌子再擦一便,然后才能摆好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接着才能两个两个的上菜,菜必须是双儿,绝不出单儿。用好菜好酒待客。必须是满杯酒半杯茶。吃饭时用上碗给客人盛饭,而且只能盛大半碗。待客人将自己碗中的饭要吃没时,及时往碗里续。满族人家在春夏季节普遍都做豆汁,当作饮料,面食较讲究的有粘豆包、甜饼子、黏糕。豆面卷子、锅出溜儿(也叫牛舌饼)等饽饽。春种夏锄时候的主食大多是粘豆包、黄面饼子、黏糕再配上苞米或小米水饭。腊月初八都喝“腊八粥”,并用“腊八粥”祭祖。用“腊八粥”供于果树。过去满族人家下盘酱,就是现在做大酱,也都是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下酱。满族人家都渍酸菜。汉族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及待客和满族是不一样的。

  十四、对环境的要求满族人和其它民族也有些不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族人以干净利嗦而著称。满族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生活、工作的室内外环境很讲究,对装饰、家具、物品等摆放,要求很严格,那种东西摆放在哪,约定俗成,不能随意乱摆乱放,满族老人说:“什么玩艺儿放在哪都要有个地方”。这个“地方”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不能无规矩,杂乱无章,随便乱搁。比如:西墙不准贴有人儿的画儿;西墙不准挂不值钱的摆设,都要天天擦得锃明瓦亮。穿的鞋子不允许放到炕以上的位置。男女穿的裤子、裤头不能挂到人头以上的位置。被褥要叠的整整齐齐。炕面、屋地要始终保持干净利亮、扫地的条帚,绝不允许放到炕上。锅碗瓢盆每餐用完都要洗擦得干干净净,并在碗架里摆放整齐。房、屋、院、杖讲究严实、四至、利落,绝不能粪草连门,散乱无章。正房、厢房、畜棚、厕所布局是有规矩的,不可随意乱建。门前栽柳树,房后栽杨树,不能颠倒。满族人的办公室、桌、椅、板凳摆放规矩,桌面上的物品要始终摆放整齐,其它物品摆放都井然有序,一进屋就给人以干净利嗦之感。否则满族人就会笑话你太“懒散”。其它民族了都很讲究卫生,但没有满族人那些定律。

十五、满族人的礼节

满族素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之风俗。

日常生活中,满族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在过去无论是贫富人家还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晚辈要向长辈请安,行磕头礼或打千。新岁卑幼见到尊长必长跪叩首。就是小孩子们平日在家玩时长者来此也必须

肃立请安,特长者走后方可再玩,否则要遭家长打骂或训诉。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多大,虽然是贵客,也只能坐于旁坐。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长者大坐,小辈或儿孙们都不能与长辈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如途遇长者,必须鞠躬垂手问好。如和长辈相遇或同行,必须先请长辈先行自己跟随其后。如果晚辈因事外出或上学一定要叩问父母,待得到恩准后方可动身,否则不可先行。

外出归来不可先进自己屋内,必须先禀告长者以慰亲心,获准后方可叩谢回房休息。如果晚上回来,也要先去看望长者,如果长者已安睡,悄悄进屋,以手伸到褥子下边试其炕凉热,如过凉或过热,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后,然后才能自己去休息。

过大年时,晚辈无论男女,都要给长辈磕头,族内的外家人,小的要给长者行打千礼,新结婚的媳妇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必须穿戴一新,挨家挨户给族人中长者拜年装烟,而且行跪拜大礼,长者或以钱以物赏给。这在满族人中是非常严格的礼节规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族媳妇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饭,而孙子和孙女则可以。媳妇要垂手站在桌头待老人和孩子吃完饭漱口后,媳妇还得给公婆装完烟,然后才能将饭菜拣到自己屋去吃。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话是真的。

姑娘外出回家也要给长者行礼请安,女人及日常所用之礼皆请安,做法是微低头,两手握空拳顺两腿处自然下滑,双膝微曲。但姑娘给母亲、奶奶、姥姥等长辈请安必须头顶其胸,表示更亲近的大礼。如果平辈相见,无论男女都各用拥抱肩礼,一般兄弟姐妹间相见各用贴面礼,朋友则用擦肩礼。

满族人家来客,如果长者不在家,只能男孩陪客。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例如外祖父来了,按礼只由祖父或父亲相陪,但都不在家,就只能由外孙子相陪,就连祖母都不能上桌,其坐次是外祖父盘腿坐正位,外孙子在左侧炕边耸拉腿而坐。

满族人待客礼节也很讲究。如果是长者来则先请安,然后给客人让坐,用温水打手巾,让客人擦脸、漱口、再装烟倒茶,做饭时锅、碗、瓢、盆、勺子相磕不能出声,否则是表示对客人不欢迎。吃饭时将桌放好,请客人坐正位,然后先用平均干净的搌布当客人的面再将饭桌子擦一遍,接着摆上四个压桌碟,然后再摆吃碟和筷子。摆筷子时不当着客人面墩齐,要将筷子整齐的放在吃碟右侧,粗头向外,细头朝桌子中间。上菜时,一回上2个菜,总菜数要成双而不出单。四季待客的饮食有别,夏取凉、冬用热,春秋凉热要适中,要以礼相待,对客人远接远送。

满族人对人名的称呼,也很讲究。对长辈不准称名道姓,如称名道姓会叫人训斥“没大没小,不懂礼貌”。见到长辈必须按亲戚

或按辈份该叫什么就叫什么,然后请安。见到平辈或晚辈,只能很有礼貌地称名而不道姓,然后再说话或办事。例如:见到或招呼胡振华,只能叫振华你怎么怎么样,而把姓舍去,以表示尊敬重视对方。

随着时代的变革,满族人的礼节变得简化多了,但在部分满族人家特别是满族聚居之屯,有些礼节规矩还是很讲究的,尊敬长者的风俗,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会更加发扬光大。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挂花灯、查日子、贺郎歌、坐红堂、讨钥匙、拜堂彩语等等

1、挂花灯,汉族岁时节日风俗,凡上一年家里生了男宝宝,等正月初十家里就到社庙挂上花灯,家里办酒席,外公外婆就给小孩子送来衣服、背带、玩具等等。

2、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跟现在的订亲宴差不多,男女青年好上之后,请先生算过八字,在婚期之前举行查日子,男方送来彩礼。

3、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

4、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

5、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便向送红包亲郎讨要钥匙。

6、拜彩堂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老祖宗不是请的,祖宗不是外神,那是家传的。

供奉祖先是汉族人的传统,祖宗牌位是讲究传承的,一般来说谁养老送终这个牌位和家谱就传给谁,也象征着谁是正房。其他子女虽然不直接供奉,但逢年过节是要回家祭祖的。

离得远了不方便,或者出五服另立家谱,是要从新设立祖宗牌位的,这个过程可能就是你说是的请。祖先是汉族信仰和敬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供不供没啥影响,即便是汉家的唯心主义角度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大的孝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光宗耀祖,孝道核心是面向未来,祖宗不挑小辈给死者的供奉,换句话说不败家不走下坡路就是最大的孝道

姓氏

最初,中国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而中国汉族之姓则多出于黄帝,炎帝之后,故又称“炎黄子孙”。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

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陆游,号放翁。

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 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名反映了中国汉族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有的用“富、贵、财、禄”等字,希望发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寿”等字,希望健康长寿;有的用“栋、杰、俊、才”等字,希望发达成材。

男子用动物命名时,多用“鹏、龙、虎、豹”,象征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则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征雄伟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应用“凤、莺、鸾、燕”等字和“兰、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温柔、贤惠。

婚姻

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中国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育俗

妇女怀孕,中国汉族俗称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

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中国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

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往兆。现代中国汉族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的还办生日酒,款待亲戚朋友。江南农村还有包周岁粽子的习俗。这种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长,寓意孩子快长大。

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参考资料:

汉族风俗

1、传统文化丰厚。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

2、封建思想浓厚。

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

3、注重称谓礼仪。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

4、重视长幼观念。

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

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

5、强调人际关系。

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

-汉族习俗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汉族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别具一格。

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当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后经发展、演变,一般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

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见礼则相反。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约是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在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也往往边说“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

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

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此外还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时极流行。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满族与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何不同?

一、查阅谱书是满是汉一目了然 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满族人家修谱、续谱的习俗一直沿袭不断。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