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郑氏族谱序言范文求范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2收藏

求郑氏族谱序言范文求范文,第1张

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

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 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 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一本完整的家谱,家谱序言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序言是一本家谱的完整介绍,它类似于一本书的序言,通过阅读家谱序言,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整个家谱的内容,家谱的编修来源,及家谱中的故事。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正在修家谱的人士带去一些帮助。内容如下: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 一、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情况下用支谱的比较多。 二、说明原因:为什么修家谱或续家谱。现在的解释大部分以族谱丢失或毁之贻尽为缘由。 三、叙述现状:说一下现在本族的情况,展望一下在未来家族的发展情况,如社会青年今天东奔西走,在外工作等,为了让本家族成员之间永保联系,勿忘祖宗等。 四、修谱贡献:×××为本次修家谱提供信息资料,×××提供经费,×××撰写等,×××出资修谱。 五、修谱结尾:可以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上具体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六、落款:可以分为两种(1)、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2)、缮写×××,世孙×××等。 诚然,不同家谱在修家谱时,思想也是不同的。有的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喜欢用文言文,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现在人修家谱,则比较喜欢用白话文,目的是可以让后人很清楚的看懂写的是什么,容易理解,不致于造成歧义。 话又说回来,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作用和意义。但结合现今的语言情况来讲,续谱无忧网推荐大家使用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言来写家谱序言。

复修李氏家乘序   清李玉蕃

原稿

尝思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兴废失考,家无乘则支派不明。此家乘所由与国史同修也。然欲修谱必有所本源,而后上明来宗,下示归宿,某支为某祖所发,某支为某祖所传。而子敏迁粤,其后裔曰撰祖,与迁庵公,龙祈公著为家谱,创为遗祝,迨将以远垂后世,昭兹来许也。

翻译:都说家有谱就像国有史一样,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史册,则国家的兴废失考,一个家族若没有家谱则支派不明。所以修族谱的缘由跟修国史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想要修谱必然要有所本源,对上才能阐明宗族,对下可以示归宿。某一支是某一祖所发,某一支是某一祖所传。我祖敏公迁往广东,他的后裔说要写族谱,与迁庵公,龙祈公一同著为家谱。创为遗著。是想将以远垂后世,让后辈能知晓自己前人的情况。

乃大清康熙年间,我祖贤用携子入川而谱又矢其传,则虽辑谱之心,而无所考据其何由。上接本源,下联支派,使某支为某祖所发,某支为某祖所传,皆昭然不爽哉。蕃于此未尝不慨然感叹,以为谱系既失,欲从而修之难矣。

翻译:大清康熙年间,我祖贤用公带着他的几个儿子入川,之后族谱渐渐失传,虽然有心想要编谱,只苦于没有考据。想要著谱,写下来我们的祖先上接哪些本源,下联那些支派,某支是某祖所发,某支是某祖所传,全都一一列明。因此,我未尝不感慨,以为老谱既已失传,想修也难啊。

乃于壬辰岁从游玉陶兄馆,使得我相芳,相凤二公于简州所抄之谱而阅之。又未尝不欣然赏异。以为失而复得,未必非列祖在天之灵,由以默致之也。然其字句失之繁冗,邻其俚俗,复得玉陶兄从而笔削之,而谱帙乃称完备焉。

翻译:之后我在壬辰年与玉陶兄一同游馆,得知我相芳,相凤二公访得简阳地区李氏本支保有旧谱,于是二公抄了回来,我欣喜异常。我想,这样的失而复得,未必不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啊。然而其间有些内容缺失,记录得也很繁冗。之后我和玉陶兄又加以编辑,复修。致此谱牒就比较完备了。

是曰,撰祖非迁庵公,龙祈公,非芳凤二公不能。继而芳凤二公之美,又非玉陶兄不能传也。抑闻之善作者,必期善成。有始者,尤贵有终。

  翻译:这样说吧,撰写族谱的是我祖迁庵公,龙祈公。之后如果没有芳公,凤公访得旧谱,这个事也成不了。芳凤二公访得老谱后,如果没有玉陶兄,就没有复修谱这件事,则族谱就不能传承下去。也听说善作者必然期待可以善成,有始,然而能够有终者则更难能可贵。

惟冀自兹以往,支支好义,世世同心,将此谱梓之枣梨,使支分派别可识一脉之渊源,念本联宗可继万年之似续。上以承先志,下以启后人。庶不负曰撰祖与迁庵公,龙祈公垂后之意,暨芳凤二公抄谱之心,与玉陶兄修谱之志也。

  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日裔孙玉蕃字自新号春山谨撰

(现在把谱修好了),惟有希望自此以后,支支好义,世世同心,将谱上记录的兄弟之间,(备注:枣梨,一个典故:让枣推梨,比喻兄弟之间的友爱。这里代指兄弟)。使得支分派别可以清楚一脉渊源,念本联宗可以继承万年永续。对上可承先人遗志,对下开启后代有人。则不辜负迁庵公,龙祈公想要把族谱流传下去的心意,和芳凤二公抄谱的心,以及玉陶兄修谱的志愿啊!

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日裔孙玉蕃字自新号春山谨撰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家谱序言,多为自序、他序两种。宋代欧阳修、苏洵既自编家谱,又为自编家谱作序。他序的也很多,为了提高家谱的荣誉和地位,不少家谱往往请名人、政界要人作序。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张居正,清代的赵翼、张廷玉、丘逢甲,民国的汤寿潜、段祺瑞、徐世昌等就为他人家谱作序。现代新修家谱也有请名人作序的。如著名作家谢冰心就为其家乡《横岭谢氏族谱》作序。家谱序言数量,清、民国时期为最多,其次是明代,再次是元代。据估计有几百万篇。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好比家谱的窗口,通过序言,我们不仅了解家谱的编写背景、意图、经过,而且了解家谱的内容梗概、作用、价值等一些基础性的谱学理论知识。如明洪经《增进贤双乳洪氏族谱序》说:“夫族谱者,所以辨姓氏,明尊卑,分亲疏,重申联族也。”清胡廷臣《商水李氏族谱序》也说:“族之有谱也,所以详世系、志功德。上明崇孝敬,下以敦雍睦而劝戒之。”

序言开始,对编写家谱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简略表述,接着说明作谱的缘由、指导思想、目的、作用。古代编修家谱的序言,首先指出编修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说明家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王朝纲《续修刘文恪公支谱序》说:“公卿大夫之家有族谱,犯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君之仁暴,臣之贤不肖,政事之得失,风俗之美恶,气化之盛衰.其兴亡治乱之迹,开卷无不了然。家有谱则支裔之亲疏,踪迹之聚散,品行之优劣,年寿之长短,家世之盛衰,按籍而稽.无不如诸指掌,使后世子孙知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教宗睦族之意,知有所劝,亦知有所诫。族谱之所系,重大如此。”序把家谱与正史对比说明修谱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修谱的目的在于教育子孙后人遵守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加强宗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2、编写家谱的社会背景、目的和作用,也就是说明编写原因。

3、简述新修家谱的内容,评价家谱质量。

4、简述编修家谱的经过和组织情况 、修谱贡献(含经费等)

5、结尾:日期、落款等

《易》始乾坤而生,六子相生至六十四卦,而变易无穷;乐以律吕而沦,五音相济至八十一数,而咏间不息。占《易》者,得其一爻,亦足以观,而不知阴阳之合德;作乐者,理属一音,亦足以娱,而不知声永之克谐。夫人本天祖而生,一姓相传,云礽无极,考厥所始,一脉如源。倘不纪诸谱系,则立世久远,繁衍涣散,势必尊者知其为尊,而不知敬;亲者知其为亲,而不知爱。各支属支,忘其本宗骨肉而秦越,不犹占一词而眛乾坤之大义,聆一音而不识大成之声振也哉?故谱牒之作,上溯由来,下分支派,鳞次胫列,挈领提纲。纵观之,由身而父而祖,以溯于曾高太始,少一气之流传;横视之,由亲而一从再从,以逮夫曾玄疏远,皆一脉之流贯。犹之八八分爻,无非乾坤健顺之所施;九九定数,无非律吕阴阳之所泻。源远者,属流长;本固者,属枝茂。祖宗万年,绵绵绳绳;子孙千亿,林林总总。敬所尊,爱所亲,仁孝之思,曷有其极!

一六四四年九月,福临入北京,十月既帝位(顺治皇帝),十二月发圈地令。满清入主中原,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掠夺土地,大规模地圈占汉人土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逼迫迁徙关外垦荒种地,很多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饥寒交迫,社会秩序动荡不安。顺治三年(1647),先祖为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在当时直隶河间府献县(属鳌拜势力范围),带地充军。奉旨出民入旗,编入汉军镶黄旗,任佐领。顺治六年(1650),先祖奉旨携家眷带兵移居关东奉天红螺岘山区连山铺(现葫芦岛市),建屯扎寨,起名:冮 家屯(注:1906年清政府在家屯设抚民厅,后改锦西厅,隶属锦州府)。康熙八年五月(这年鳌拜死1669。5),先祖奉调迁徙广陵(现北宁市)衣巫闾山东麓,建屯立寨,名冮家沟。雍正十年五月(1732。5),先祖率族人由冮家沟东移广宁正白第一旗界内。小黑山以北,墩台山以南,钟乳山下,建屯立寨,因墩台山有烽火台,起名:冮家台。彰武县章古台门的始祖为冮守良、新民马蹄岗子的始祖为冮义良。显然冮守良与冮义良是亲哥俩。彰武章古台门的谱序“守成文德单,佐廷误用冮守良名为谱序,既冮守良的谱序为良而不为守,后人并不知道先祖还有冮义良,据说为第四代人立谱。辽中县刘二卜镇高登卜村的先祖冮仕格,据说源于冮台,由于无谱序可寻,故不敢妄断。内蒙古扎兰屯市关门山乡的先祖为冮发,由于地域遥远,没机会和其后人直接接触,情况不详。红螺岘山区的冮家屯(现名葫芦岛市钢屯)葬有三座祖坟,广陵(现北宁市冮家)衣巫闾山东的冮家沟葬有七座祖坟还有很多田地,迁居冮台时,每年十月左右,族人赶着马车去冮家沟那里收租子祭扫祖坟,回来后杀猪宰羊祭奠祖先,氏族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共叙家常,欢欢喜喜准备过新年。那时我们氏族谱表由冮显臣一家供奉,氏族中每家娶亲生子都要到他家拜祖,并把新人或孩子的名字添入谱表。冮台、马蹄岗子、章古台门氏族都供奉祖先太太,故疑源于一个祖先,曾是一家人。

冮显泰,俗称老营长、抚顺、辽阳、黑山一带有很多他的传闻佳话,对后人产生很多激励。冮显珍俗称老团长、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全军覆没,只落个光棍团长。他们两个与张作霖家族的关联是很好的文学素材与历史资料,《沈阳文史资料》第五辑(1984年3月),关于征集《沈阳文史资料》参考题目中军政历史人物——奉系军阀时期第六项:军政人物中就有冮显泰,冮显珍。先祖在第一次定立家谱中发出感慨“可惜先祖展经纶,遗留田地为儿孙。至今族内文风断,恭录谱书示后人。”已经意识到文化对氏族发展的重要性,寄希望于后人,故立谱书:“天仕单朝文,尚宪。”那时候我们氏族并不大,正象谱书记载“先远三代宗亲”,所以修订家谱足不出户就能办到。

第二次整理家谱时为民国三年冮殿升在他所留下家谱中写出“幼读诗书十几年,文未发科武未谙。只落糊口舌耕业,愧见先祖到黄泉。”那时候科举已废,行武时髦,但他对武又不熟悉,只能靠教书谋生的感慨。当时氏族势力大,凝聚力强,回家探亲祭扫祖墓者频繁,外部情况清楚,整理家谱可以人不出村就能办到。

第三次整理家谱时,已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公有制的建立冲击了私有观念与财产,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人际关系有了新的内容,个人的进步必须体现在同私有观念与财产的决裂上,氏族基础发生了动摇,血统观念日趋淡薄,从殿字开始,起名已不受谱序约束,随意性很强,氏族的凝聚力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少数人满怀对祖先的敬意,对氏族的亲情,留下一本本手抄本,并做了有限的补订,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为这次家谱整理奠定了很好平台。

第四次整理家谱是在改革开放政策遍地开花结果的时候,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建立,开辟了新的视野,人们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群体的文化素质空前提高,经济的增长,生活的改善,以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好的社会关系能创造财富已为大家所接受,志同道合的群体能创造财富也已为大家所接受,在这些活动中人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活动的快节奏,使人们对资本的运用与理解有了新的飞跃。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倍受青睐。氏族是社会资本,新的氏族观念也就萌发出来,寻亲访友日趋增多,寻根问祖也日趋增多,这时候人们感到急需一部既能反映自己的过去又要体现现代氏族情况的家谱。

第四次整理家谱工作量之大,覆盖面之广,是空前未有,它充分利用了高新技术手段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树森大叔为扩大家谱接续规模上,八次去冮台,抄一百七十七户的户口,又对四十多人进行走访,座谈,访七台子时,在冮明武的热情帮助下,当即完成九十一人的接续。黑山县内冮氏族人的接续,历时六十多天,查找外地冮氏族人发出信件二十八封,共拨打长途电话四十六次。查到冮树卓、冮树振等多人的后代子孙。为冮树昌、冮树春、冮殿荣等找到了后人。家谱中记载冮显明没有后人,在走访中经发现有有误,所以这次接续为他进行了更正。彰武县氏族情况的收集,在冮雨林的带领下,冮殿坤、冮峰出来协助,他仅用二十多天就走访十四个村屯,完成了三百八十九人的资料收集,把资料送到黑山。笔者听到有人接续家谱的消息后,几次专程来到黑山,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且亲自去黑山县八道壕乡冮台、彰武县及彰武县西六家子乡甘九窝铺村、辽宁省新民县东蛇山子乡马蹄岗子村、长春市南关区幸福乡、要以接续的家谱为蓝本,用科学的方法编排成册留给族人,由此看来一部家谱是凝聚几代冮氏族人心血的历史谱书。家谱接续中了解到族人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黑山县八道壕乡冮台、大虎山乡七台子、丁马窝卜;彰武县的哈尔套乡黄花村杏树洼子、何家;丰田乡小王家村、红山村、四间房村;平安乡四家子、赵家屯;五蜂镇东升村;四合城乡土城子;盘山县喜彬乡钱家村;法库县包家镇十家子村;阜新县富荣镇乡王金荒村;北宁市高力板乡陈屯村;锦西高桥镇上坎子村;海城市牛庄;长春市南关区幸福乡光明村;内蒙古通辽市;与我族谱序不同的冮族人居住的地点是:辽宁省新民县东蛇山子乡马蹄岗子村;彰武县西六家子乡甘九窝铺村;辽中县刘二卜镇高登卜村;四川省彭县。另外与我冮姓音同字不同的刚姓人的地点是:辽阳市塔子岭乡刚家卜村;河北省肃宁县沃北乡大王庄;西丰县乐善乡公河屯 2001年12月29日完稿件于通辽市大林。

求郑氏族谱序言范文求范文

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