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狮的历史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世界华人的传播下,舞狮已经走向世界,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表演与比赛。舞狮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体育艺术。 舞狮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最早的传说认为,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在中国逐渐兴起。因此,舞狮是中国与西亚、南亚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
更多的传说认为,舞狮本来就起源中国。由于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武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祈求生活平安详宁,就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人们已不满足于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主要有以下的起源说:
汉代起源说。有关舞狮子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按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便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就将狮皮剥下,由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南北朝起源说。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舞狮子。相传北魏时屡受匈奴侵扰。有一次,匈奴特制木雕狮头并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北魏进贡,意图在舞狮时行刺魏帝,幸亏被忠臣识破,匈奴使者才知难而退。但是,北魏皇帝喜爱上了舞狮,命令仿制,舞狮得以流传后世。也有说法认为,舞狮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是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刺史檀和之奉命征讨林邑,林邑王范阳指挥士兵,操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使宋兵无可奈何。宋先锋官想到百兽害怕狮子,想必大象也不例外,于是命士兵做了很多假狮子。每只假狮子由两个士兵披挂着,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隐伏于草丛中。双方交战,宋军放出了许多张开血口的假狮子,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林邑军全军败退。从此,舞狮在军队里流传开来,后来又流传到民间。五代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一带。
唐代起源说。传说唐明皇有一天做梦,梦见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自己。这只怪兽没有恶意,在台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想重睹这一现象,于是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样制造出来,同时让乐部用雄壮的锣鼓配乐编成舞蹈。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在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
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在浙江举行的灯节上,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聚集观看舞狮子的盛况。 南粤大地,以其北隔五岭,南接大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出敢于拼搏进取,务实致用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
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岭南地区的舞狮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南狮由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与北狮相近,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狮又被称为醒狮。
传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
有智者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染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大家依计而行,他们埋伏于“年兽”必经之地。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听见,吓坏了,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并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们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和吉祥的象征。后来,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庆典上表演舞狮,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相关史料也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四乡和相邻郡县多有到佛山采购狮子和锣鼓,这使南海的舞狮技艺得到流传和推广。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狮就种类而言分为四大流派,有南海大头狮、鹤山鸭嘴狮、清远英德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各地方的不同特点:广州、佛山的大头狮俗称“佛庄、笑狮”,它的外形取唐代石雕狮子的精华,特点是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笑。鹤山的鸭嘴狮头稍长,俗称“鹤庄、画形、禽形或豹仔”,特点是眼企、吊眉、嘴形有鸭嘴和青蛙嘴两种。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和雷州的鹦雄狮等,其狮头有大号、二号和三号之分,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
关于南狮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似,南狮突出一个“醒”字,就必须在“跃”、“扑”、“扎”三方面下功夫,功夫老练的舞狮手舞起狮来,已经达到睡狮已醒,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形神俱备,人狮一体。
传承与创新 南狮文化与技艺
在广东,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舞狮助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各个自然村落每年都会舞狮游行,鸣放鞭炮,耍武比艺,共祝万事顺意,人乐年丰。脱胎于唐代宫廷狮子舞的广东南狮,在广东田野的自娱自乐中轻松过滤掉宫廷艺术的迟缓慵懒,注入草根的积极爽朗。
明清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谋生,南狮也像对家人的牵挂一样,被人们带着漂洋过海,成为今天维系华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也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化最生动的一个样本。现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活动”,日本横滨中华街的华人学校里,舞狮是男生们的必练功夫。2007年,“舞狮”被马来西亚官方列为本国50大国家文物遗产,得到政府固定拨款支持发展,成为维系大马华人社会的又一纽带。
反过来,流传到海外的舞狮也在推动中国舞狮的更新。20世纪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舞狮界经过精研中国舞狮,创出动作惊险、更具观赏性的高桩舞狮。脱胎于广东南狮的高桩舞狮回流中国,诞生了现在的“竞技南狮”。如今,各种舞狮大赛的竞技场上,在25米-3米的高桩上演绎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已然成为夺取锦标的最有力法宝。湛江的许屋、太平镇等舞狮团,甚至已经开发出高桩单狮“飞跃穿火圈”的绝活。提起这些,湛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朱卫国总是心潮澎湃,因为他知道这是舞狮发展历程中一次了不起的跨越。
南狮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历代相传,鼎盛不衰,是我国众多民族体育中的一朵亮丽的奇葩。舞狮文化内涵丰富,狮是一种雄健、威武、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项运动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通过人体之间的搭配连接、密切合作,模仿狮的各种形态动物,来表现体意,是最能体现我国民俗民风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南狮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其不愧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但能烘托节日热闹气氛,而且显示出我国人民尚武、爱国的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当代流行的西方体育无法比拟的。
南狮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南狮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有机构成,寄托了岭南先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甚至可以从南狮演变与发展轨迹中看出岭南文明不断进步、冲突、融合的轨迹。在发展过程中,南狮文化广泛地吸纳了各个文化特质,形成了岭南文化先进而鲜明的文化性格,成为岭南文化的缩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南狮文化被广大华侨带到了东南亚、欧美地区,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核,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黏合剂”,对推动民族认同、民族和解、跨文化交流与互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南狮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当前,以南狮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受到冲击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大,抢救与维护已经刻不容缓,保护与传承南狮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要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保护该运动,要建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专门的南狮研究与保护机构,逐步实现南狮文化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使我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共存共荣,交相辉映,永葆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姿。
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舞龙舞狮象征着兴旺和吉祥,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传统艺术性,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华。在人们的记忆中,有锣鼓伴奏,龙随乐舞。舞龙结合着跳跃、扑腾、登高、翻转、踩球等高难动作,让人喜闻乐见。因此舞龙舞狮活动成为喜庆佳节的最佳的民间活动。今天的龙狮运动,它已经从民间文体活动变成一项集武术、杂技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其技艺发展水平之高,遍及范围之广,还有其未来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处处显示着这个古老的健身娱乐项目的时代新魅力。舞龙舞狮深受世界和各族人民的喜爱,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由此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龙狮文化。
龙狮运动简介:
===========》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龙狮文化。
舞龙舞狮在中国,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其形式、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北狮动作轻巧,以跳跃、翻腾为主,流行於华北中原和中南、华东部分地区;南狮则动作大而威猛,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盛行於广东、广西、港澳台、新加坡等地。舞龙有火龙、草龙、布龙、纸龙、段龙、筐龙、灯龙等近百种。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在旧社会,有的地方久旱不雨,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
在近代,龙狮运动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十年来,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舞龙、舞狮运动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国际性的龙狮比赛也逐年增多,现代的舞龙舞狮,已由一般的表演活动,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多种功能於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为促进舞龙、舞狮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开展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国家体育总局于1995年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并多次举办了国际及国内龙狮赛事。目前,在国际上也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总部设在北京。
舞龙的来由:
==========》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狮的来由:
==========》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现代龙狮运动特点:
===============》
现代竞技舞龙以九节布龙为代表。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在2020米正方形平整场地上舞动。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像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展现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奔腾争跃的精神风貌。
现代竟技舞狮源起于80年代,由狮头、狮尾组成的单狮,在长10-14米,最高不超逾3米,最低不低逾08米的桩阵上,运用各种步形步法,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来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颤心惊而又昂然振奋。
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中国舞狮的传统源于一千九百多年前波斯与中国贸易中,波斯商人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而历史上中国的自然环境没有狮子生存,狮子由于体形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国人不受狮患所害因而民众对狮子有了亲切感。
传说古时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尾岁末出现,到处槽蹋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堪其苦。后来,人们想了个办法,用竹篾扎成许多狮子的形状,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赶镇压魔邪或示威武。当怪兽出现时,大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
从此,当地乡民认为狮子确有镇妖驱邪之功,有吉祥之兆,都希望狮子能到家门前舞动一番,以消除灾害,预呈吉祥。于是每年春节,挨家挨户舞狮拜年,渐渐蔚成风气。为了迎接瑞狮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挂个红包,狮子舞毕,举首衔去红包。由于华人在世界各地传播,舞狮得到了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
藤县舞狮的历史与中原文化的南传有着深厚的联系。藤县几乎每个村都有舞狮队。有松散形临时成立的狮队,也有固定组织的狮队。有组织的以村或社、姓族专门成立舞狮队、“堂”社,选出“堂主”组织狮队的训练和联系表演。能担任堂主是一个人有名望和能力的体现,常有人乐此不疲担此重任。
藤县有名的狮队有藤城渔业社狮队、藤州镇的积庆堂、蒙江的子孙堂、少英堂、四知堂、沛国堂等。蒙江的子孙堂狮队师承广东佛山舞狮技艺,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禤洲狮队以高超的桩上舞狮技艺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声誉,但他们是在1997年时才开始向蒙江子孙堂拜师学艺的。
表演舞狮的都是些生活并不富裕的民间艺人,他们平时组织人员一边劳作,一边抽闲训练舞狮,到节庆时参与当地节庆、满月、贺寿、开业、庆典等表演舞狮,为主家增加喜庆,取吉祥如意之意,获取酬金。
特邀表演舞狮时双方会约定酬金的多少,主家要给予相应舞狮表演水平的酬金。有名的舞狮堂常是主家争相出高酬金邀请的对象,各主家往往会攀比给出高数额酬金,显示自己的富有。
另外,也有狮队主动上门舞狮讨酬金的。他们先派人持红贴上门,上写“春节喜庆,是日神狮临门恭贺新年。盘古庙神狮队拜”字样,然后醒狮上门起舞,为主家增添喜庆求吉利,讨“利市”。主家为求吉利一般不会拒绝,然后燃炮仗、发红包相迎送。
改革开放初春节群众文娱活动较少,藤县的舞狮之风兴盛一时。县城春节主要的文化体育活动由经济宽裕的单位出高价请“狮子摘银牌”,其时街巷阻塞满是人群,炮仗声、锣鼓声、欢呼声交集一起,热闹非凡。
县体育部门也在春节期间连续数年举办过全县的传统舞狮舞龙比赛。1997年蒙江镇曾出现“百狮闹蒙城”的热闹景象。近两年新春年初三在县城举行的龙狮献瑞大游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喜爱舞狮的人群。
2003年和2006年墨西哥人马琳、廖宁,瑞典人阿培分别不远重洋来藤县的小岛禤洲拜师学艺,在梧州成为新闻。
2004年7月禤洲狮队荣获马来西亚“云顶杯”第六届世界舞狮争霸赛冠军,获得“世界狮王”和“东方狮王”的美称。藤县农民以舞狮传播中华文化、为国争光在广西、梧州更是传为佳话。
原县体育局副局长廖金胜还担任过1999年举办的广西第一届舞狮比赛的总裁判长,制订了比赛的规则和评分标准。他培育了获得2004年马来西亚“云顶杯”第六届世界舞狮争霸赛冠军队----禤洲狮队。在2004年8月他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和社会体育中心的国际舞狮裁判、教练的考试,当时广西仅两人,全国仅三十五名。他因培育了禤洲狮队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的称号。他担任了在马来西亚美里、云顶、广东佛山举办的国际、世界舞狮赛的裁判。2006年9月他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中心和国家龙狮协会,指定担任梧州第四届宝石节国际舞狮裁判的副裁判长,被人尊称为“狮王”。
关于我国舞狮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至今尚未有定论。
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远古起源说认为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汉代起源说认为起源于汉代的“象人”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
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扩展资料:
舞狮分为北狮、南狮。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来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妙维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
——舞狮
禤洲属藤县境内一个自然村,是西江浔江段上的一个绿岛,位于广西藤县城东区约15公里,宽1公里。全村分4个片,25个村民小组耕地1680亩,人口5300人。岛内设有小学3所,初中1所,学生共900人。禤洲岛上常年绿树婆娑,一幢幢现代的中西洋楼掩映在翠竹绿树间,一条条水泥硬化的乡间小道四通八达,一艘艘鱼船机艇穿梭于江中,银色的沙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片片岭南特有的名优水果——荔枝、龙眼树布满田野、山坡。岛内有抗日将领石云飞故居,北回归线从岛内穿过。优美的山川、河流养育着勤劳、善良、好客的禤洲人民。近年来,一支钦誉国内乃至东南亚一带的农民武术醒狮队,就诞生在这片热土上。
禤洲武术队由邓明华、廖金胜、祝启春等人创建于1995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的梅花桩舞狮绝技倾倒观众。藤县素有舞狮、武术表演的传统,逢节庆喜事之时,群狮起舞,贺庆祝福吉祥如意,为发展藤县狮艺,廖金胜教练和禤洲岛的村民邓明华商讨增设武术队和醒狮队的打算,他们一拍即合,廖、邓二人决定在有习武传统的禤洲岛上建立一支农民武术醒狮队。狮队成立之初请蒙江狮为他们打好狮艺基础动作。回来后学员家长上山背木头,在门前空地上埋桩设阵、舞箩筐、敲木盆训练。这支农民狮队诞生了,6月份自筹资金购买新狮及自制桩阵,为党的生日献上一份特殊的献礼——雄狮。
武术醒狮队的学员都是来自禤洲村中、小学的学生,每年在校学生约有50%学生参加过武术学习,几年来接受过武术练习的学生达2000多人。武术队运动员、舞狮运动员达300多人,禤洲狮队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器材自己制。县委、县政府对该队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大会上赞扬,特别是经费方面给予多次大力支持,文体部门也从人力和技术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使狮队在全区、全国和国际的比赛中都获得骄人的成绩。
狮队成立三个月后,首次参加梧州市中小生运动会就囊括武术比赛全部金牌和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8年参加广西区武术集训赛,获女子南拳第一名和第二名。
1999的参加梧州市第八届运动会武术比赛,获得三金、四银、三铜,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1999年在南宁参加广西第三届狮王争霸赛,获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
2000年参加广西农民运动会武术比赛,获一金八银。
2000年5月代表广西武术院赴长沙参加全国第三届南北狮王争霸赛获第三名,被命名为国家A级狮队。
2000年10月参加广西第四届狮王大赛,获南狮第一名、第二名。
2000年11月代表广西赴四川绵阳参加全国农运会舞狮比赛,获南狮第二名,北狮第二名。
2001年元宵节广东佛山狮王之王争霸赛,获第二名。
2001年3月赴四川成都参加国际桃花节龙狮争霸赛,获舞狮第一名。
2001年5月赴福建石狮参加第五届国际舞狮邀请赛获第二名。
2002年8月参加革命秦皇岛全国体育健身大赛舞狮比赛,获南狮第二名,北狮第三名。
2002年11月17日参加广东高要全国赛马B组第一名。
2003年11月中国民间舞狮湛江邀请赛获金奖。
2004年5月浙江天台中国南北狮王邀请赛马获第一名。
2004年7月马来西亚第六届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第一名,并获东方狮王称号,中国住马来西亚大使到会祝贺并接见。
2004年9月将赴山西晋中市参加“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比赛。
2004年9月将赴随梧州市文化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法国社因庆祝我国国庆55周年表演。
禤洲狮队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拥有能上桩表演的运动员有三组,后备上桩二组,舞地狮(少年组)9组,包括武术表演运动员等共50人。狮队的整体技术提高较快,并赶上全国高水平,不仅发扬传统舞狮技术,而且有不少高难度动作还是独创的,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甚少出现。狮队多次被邀请到广东、广西、四川等县市表演,每年演出达180多场次,观众80多万人次,所到之处均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不少观众连看几场。在表演中只见狮子踏着铿锵的鼓点在高桩上扑、跃、跳、滚、腾、跨、探、挟、转、飞桩,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时而灵空探险,时而雄狮抖威,又见金狮倒挂、醉狮独峰赏月、瑞狮闯悬崖攀绝壁、绝壁采灵芝,正是惊险中力与美的造型绝技。该团还独创了侧空翻下桩、钢线前滚翻、钢线上一字腿、钢线劈叉等高难度动作和飞距367米,独抵挟腰转体450度绝技,堪称全国一绝,技惊四座地,扬名东南亚,钦誉粤、港、澳。该团将武术、杂技、技巧、体操、舞蹈等技术融于狮艺之中,把狮子的喜、怒、醉、乐、寻、惊、疑、动、静、醒等神态、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如此难度动作一个接一个,精彩惊险技艺一环扣一环,环环既精彩又有惊无险,直看得四座观众眼花了乱、目瞪口呆,掌声、喝彩声一浪高于一浪,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美好回忆和综合艺术享受。
2003年9月7日,梧州市钟想廷市长和县委书记等市县领导视察禤洲岛时,给予禤洲狮队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中央电视台、凤凰台、广西、梧州电视台多次报道实况,人民日报、广西日报、梧州各报纸不断报道狮队的特出新闻、外国和广东、广西、湖南、浙江、不断来人岛欣赏舞狮,一个中国南狮训练基地在岛中形成。以狮会友,促进禤洲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一个集旅游、渡假、习狮练武的新禤洲岛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雄狮扬名,绿岛璀璨,愿禤洲狮队再创辉煌,为将中国舞狮推向奥运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所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看看全国不同地区的端午风俗吧~
1、河北——吃樱桃桑葚,五毒饼,馈赠礼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2、山东——饮酒,缠七色线,带符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3、广东——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
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4、广西——舞龙、舞狮、腰鼓、包凉棕
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或者棕**。
5、浙江——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
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金华一带的端午,直到今还有出嫁的女儿给父母“担端午”的习俗,女儿准备一担粽子,粽子每五个为一小扎,两个小扎结为一束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同时,还有送猪肉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肉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色,多则十二色;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几个不同省份关于端午风俗的介绍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风俗呢?欢迎补充,咱们在评论区里相见吧~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解说词,在写作上,解说词有一定的书写规范。怎么写解说词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舞龙舞狮解说词,欢迎大家分享。
舞龙舞狮解说词 篇1狮子在中国民间被视为“祥瑞之兽”,人们希望以狮子“百兽之王”威武、勇猛的形象,来驱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康。舞狮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活动,每逢春节、节庆、店庆、庆典开幕、商号开张、开工奠基、酒宴、或其他的一些喜庆活动都纷纷以舞狮作为重头戏,在锣鼓鞭炮声中,群狮狂舞欢跃,为节日增添许多热闹喜庆气氛。
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佛山醒狮被称为"南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南狮造型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活动。
舞狮点睛,在舞狮中用朱砂点睛,象征着狮子从沉睡中醒来下山觅食。一般在庆典活动中由领导执笔点睛,点睛后红包从狮嘴送进,寓意事业崭新的开始步步高升。
就步法来说,有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内外转身摆脚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汇在一个“舞”中,这种“舞”,一般体现在采青的狮舞上,因此,“采青”成为舞狮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所采的“青”是一颗带头的生菜,菜中扎有红包,有连年“生财”的谐音。舞者采到“青”以后,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舞龙舞狮解说词 篇2横戈百兽,推狮为首,千古华夏,唯龙独尊。”
“一点狮嘴,笑口常开祝富贵;
二点耳腔,左右逢缘听八方;
三点天庭,鸿运当头照吉星;
四点眼睛,眼观六路志千里”。
伴着石狮市文体局局长一首《龙狮颂》,由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秘书长余汉桥先生、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陆开锦先生、福建省体育局党组书记杨文科先生、福建省农体协副主席龙珩先生、中共石狮市委书记黄源水先生、石狮市委副书记、石狮市人民政府市长高云程先生为龙狮点睛,锣鼓喧扬,舞龙舞狮大赛正式开始。
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阵阵响起,一条条锦色长龙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他们穿着艳丽的龙装,手舞长龙、蛟龙出海、穿梭前进、龙游四海,腾飞云霄,不是真龙胜似真龙。高超的技艺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再现了运动员及石狮人不屈不饶、奔腾争跃、喜气洋和的精神面貌。
南狮和北狮作为舞狮中的两种不同表演风格,南狮体现威武粗犷、鼓乐激昂、好斗善征的形象,擅长在桩上施展绝活。在22个高低不等的金黄桩木上,耀武扬威的雄狮在奋力的采青,激扬的鼓乐阵阵响起,雄师见青、喜青、望青、探青、采青、吐青……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敏捷。时而兴高采烈的神情,时而愤恨发恶,于形之中,在现雄狮威武。
北狮庄重雍容、保留着唐室皇族气派,体现着机智灵敏、无畏勇敢、憨厚、贪玩逗趣的形象,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千般威武千般美,男儿身手古今齐,代表福建省出场的“东方醒狮”赢得了满堂喝彩。只看引球员一个高空翻滚,“锣鼓响,狮头摆,追绣球,飙起来,威扫平原天下知,吼嘿,看我雄狮第一帅。”再现“天下第一狮”的雄姿。
锣愈击愈紧,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险、狮愈跳愈高,观众随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卧滚抖、勇猛憨厚、惊险逗趣的北狮表演,赢得满堂喝彩;由醒狮出洞,到整装待发再到顶天立地、双狮抢球,满载而归。但听掌声雷动、喝彩不断。
最终石狮市金凯圣醒狮团、湖北农民体协队以精湛的表演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北狮全能金奖;佛山南粤龙狮运动协会、梧州市石裘山景区醒狮队获得了南狮项目的全能金奖;湖北农民体协舞龙队、江苏溧阳金盛龙狮团获得了舞龙项目的`全能金奖。
石狮人与生惧备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近年来,石狮舞狮队,屡创佳绩,以精湛的技艺,超群的功底征服国内外观众并为国家和盛市争得了荣誉。先后获得第一届、第二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冠军;第三届全国南北狮王争霸赛和2007年全国舞龙舞狮邀请赛北狮冠军;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北狮金牌,被誉为“天下第一狮”。并应邀到日本、菲律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表演。石狮舞狮训练基地被省农体协确定为“北狮培训基地”。
舞狮石狮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狮子的正义、勇猛、吉祥、喜庆正是石狮人民精神的再现。石狮的北狮也已成为民族传统和健身活动的亮点,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狮文化品牌,成为石狮人向内持续发展,向外大力宣传的有力武器。有狮心的人也定会狮行天下!
与舞龙舞狮邀请赛同期举行的闽台狮文化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河东堂”狮子博物馆馆长、金门风狮爷研究专家以及来自福建、泉州、石狮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演讲,推动了海峡两岸“狮文化”的学术交流,展示了闽台狮文化的深刻内涵。
音乐会举行了颁奖典礼、“勇猛憨厚如有神,惊险逗趣满堂彩;敢拼敢闯勇创新,四方争霸展风采。”一首由福建石狮农村合作银行合唱团演唱的《天下第一狮》借狮子展现石狮的美好形象。
舞狮起源于广东省。舞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遂溪的舞狮队中,有男子女子醒狮队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
艺术风格
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们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民间较流行地说北狮源自北魏。舞狮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除作为宫中娱乐之处,亦为胡人一解思乡之情。至南宋称之为北狮。
南狮的历史
本文2023-09-28 15:44: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