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教的创教神话以及神灵谱系,是如何构建出来的?
提起全真教大家都不陌生,在金庸老先生的很多小说中,都有提到过这个宗教。
宗教的创始人为王重阳,但是如果真的要追溯其起源可以上至黄帝,轩辕黄帝的很多思想与道教不谋而合,不过也有很多说法是老子为道教之主。《魏书》也肯定了老子的地位:“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全真教是金朝初期创立的门派。
而元,明时期的一些传记也构建了全真教的神话体系。
从王重阳开始,他就向其弟子反复强调,自己曾经遇到“真仙”指导,他将他遇到的三位仙人称之为“三师”,在其《了了歌》中有言“汉正阳兮为的祖,唐纯阳兮做师父,燕国海蟾是叔主,终南重阳兮弟子聚。为弟子,便归依,侍奉三师合圣机。”在这个神话体系之中王重阳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成为全真派的创始人,而和他同时期的全真七子也具有了很高的地位,如在《射雕英雄传》中出现的马钰、丘处机等,他将自己同一些先贤和神仙联系在一起。
之后的全真七子也依照他所构建的体系不断扩大教派的规模,采用诗歌、传记、小说等手法不断传播演变,自己和教徒们同羽化成仙的故事宣扬了出去。正因为如此,全真教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民众们纷纷修建道观,为其供奉神位。除了道家的三仙,还加上了王重阳本人被称为四仙。后来又经过演变,将东华帝君也加了进来形成了五祖。
在王重阳仙逝之后,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道长甚至开始建造神仙雕塑,类似于佛教的一些工程,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造神运动。看来全真教的神灵谱系的架构主要是依靠小说传记的凭证,再加上全真七子后续的填补,不断扩容,逐渐演变逐渐神话,最后还形成了南北合流的趋势。
魔怪??妖怪吧看西游记去那里面多!谱系这玩意除了山海经貌似还真没其他的了!神话中的谱系我倒可以给你看看自己感受吧
盘古开天辟地后,鸿均老祖大概是天地初生第一人,他得道后之后又收了道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西方二圣:接引,准提,以及女娲娘娘等六人为徒,这六人 也就是后来的六大圣人。
女娲本身是妖族唯一的圣人,又造出了人族,从这点来看,我们人类和妖族其实是亲戚。妖族首领是妖皇帝俊和东皇太一,以下是凤凰大神的二儿子妖师鲲鹏,再下面则是妖帅计蒙 ,英招,飞廉,九婴,商羊,钦原,鬼车,白泽等大妖。
巫族则是盘古大神的直系后代,最强大的是十二祖巫,帝江,句芒,蓐收,共工,祝融,烛九阴,强良,奢比尸,天吴,龠兹,玄冥,后土
因妖族两位大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战于不周山,导致天柱倒塌,女娲奉鸿均老祖法旨补天,后鸿均老祖为维护三界平静而设立天庭
立天庭之后,妖族大圣帝俊进天庭成为第一代天帝,另一位妖族大圣东皇太一成为掌管天下妖族的帝王。
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三清太上老君建立八景宫,创立人教,原始天尊建立玉虚宫,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跟妖族关系比较亲近,收了不少妖怪弟子,建 立碧游宫,创立截教,是当时最大的宗教势力西方二圣接引准提创立西方教,也就是后来的佛教。女娲没有教门,但为人族圣母和妖族守护圣人。
第一次无量量劫是龙凤大战貌似那时候还没有圣人龙凤麒麟三族大战 龙族执掌天下鳞甲 麒麟统帅天下走兽 凤凰总领天下飞禽然后打完 三组退隐 (三次无量量劫中最惨烈的一次)
第二次无量量劫就是后羿那倒霉孩射了帝俊他九个儿子 然后两边人打完元气大伤都退隐了
第三次封神大战因为帝俊和太一战死,当时在天上当官的也都是妖族,死的都差不多了,天庭无主,所以鸿钧道祖发下封神榜,准备弄一批新神仙上来,当然,同时也 是为了铲除在人间的残余妖怪势力通天教主估计是看不下去了,发动自己手下妖怪弟子跟原始天尊的人打,当时西方佛教只是个小势力,接引和准提完全就是准备占便宜的 后来看过封神的都知道截教被接引准提俩人不要脸的围攻小辈弟子 美其名曰是“你与我西方有缘”然后不是杀了 就是拐走 通天教主一怒摆了个非四圣人不得破的诛仙剑阵 这俩狗胆鼠辈就窜了 换成三清圣人的进一步内战 太清道德真君圣人感悟天道在周不在商 故而助阵阐教 而后跑路的俩鸟蛋又回来了 最后演变成太清,玉清,接引,准提VS通天教主,天下第一杀阵诛仙剑阵 各路门下弟子VS阐教万仙阵 后来诛仙阵破诛仙四剑被抢阵图也没了 准提这个号称第一不要脸的又跑到小辈的阵地掠夺了N多阐教众人就是后来的三千佛陀五百罗汉之流 据可靠消息得知伏虎罗汉前身截教叛徒长耳定光仙
封神之战后通天教主战败,洪荒血统的妖怪基本上死光了,原始天尊手下十二大弟子也有好几个投靠了佛门,包括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燃灯上古佛(阐教副教主),拘留孙佛。据有关可靠小道消息说 观世音原名慈航真人 性别男 年龄老妖怪级 后去了趟泰国转变成后世的观世音 通天座下大弟子多宝道人被太上老君化胡成佛,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又称多宝如来,佛门利用此契机发展壮大,原始天尊也成功发展一批新神仙进天庭,也就是封神之战战死的各路仙人和哪吒杨戬那帮人,这就是第二代天庭。相反,准提脱离佛门,自创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并且收了关门弟子孙悟空,这也可以说是对道家的一种埋伏,佛门和道家的矛盾估计那时侯就埋下了。 多宝如来佛祖在之后和西方教划清了关系,自己成立了灵山,接引自称阿弥陀佛,带领老派的西方教建立极乐世界,佛门也不是没有矛盾的。。。
值得一说的就是封神之战后期出现了四大灵猴参战,这也是四大灵猴第一次在天地间亮相,四猴之首的通臂猿猴袁洪带着他的梅山六兄弟和千里眼顺风耳,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西 周大军和阐教人马。(通臂猿猴拿千山捉五岳如同儿戏)不过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时天道摆明了向着周朝 这猴子也不知为啥蹦跶到商朝那边了
应该是谱系,谱系的意思是指:家谱上的记录或物种变化的系统。
拼音pǔ xì。
释义所有家族成员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的表现等资料,并按一定格式将这些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谱。
出处《隋书·经籍志二》: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
近义词谱籍。
示例
1、明代归有光《朱夫人郑氏六十寿序》:至于今四百余年,谱系不绝。
2、清代顾炎武《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才名留史传,谱系出先公。
3、范文澜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东晋、南朝,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
谱系造句
1、阿尔泰学普遍应用的语言谱系论,是现代阿尔泰语系的各个语言,随着原始阿尔泰语分散后发展过来的。
2、陶弘景则编造神仙谱系,建立教派的传授历史,并提出融摄儒释道三教的教义。
3、相对于知识考古学,福柯谱系学提出了起源分析和微观权力分析的新方法。
4、随后引出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概念,并总结出一个谱系框架图,最后概括出学习技术系统谱系框架的优势特点。
5、北宋景德年间,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
神话 故事 是由一些个性鲜明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和一些神化了反面人物为角色。那你知道佛教的神话 传说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佛教的神话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的神话传说: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国家里名气最大的神将,他们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三界说”。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人类社会居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居此界,诸天神亦居此界。不过,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离人世最近。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处。
佛经说,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罗山,此山有山峰,称须弥四宝山,“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 琵琶 。“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持国”,“持国”的意思就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既然同为乐神,那么乾闼婆王是持国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增长”。“增长”指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毗留博叉”意译“广目”,即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为群龙领袖,故手持一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
——银鼠。“毗沙门”意译即“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在印度古神话中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佛教的神话传说:摩诃目犍连
简称目犍连,目连, 历史 上真有其人,出身于婆罗门,本来信外道,弟子百余人,后来听了释迦牟尼的讲学,为之折服,于是率领弟子投奔了草创时期的佛教,这对佛教是个莫大的支持。后来目犍连就成了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当然在后来的佛教教化中,他被渐渐神化,成为“神通第一”,可以一下飞上兜率天。
目连救母其实没什么好玩的,故事是说古印度某个国首富的一个老头乐善好施,而他lp正好相反,非常抠门,而且对待僧侣态度不好,遇到化缘的从不施舍。老头老年得子,取名目连。目连长大成人,老爹死了。目连外出经商,回家后听说老妈待人不善(主要是对和尚不好,哈哈),就规劝母亲。他妈一听,死要面子,就说:“你怎么不相信自己的母亲如果我待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后下阿鼻地狱。”结果第七天她就死。双亲都没了,目连便出了家,后来成了如来十大弟子。成佛的目犍连一日闲逛,在天堂看到了父亲,但是没发现母亲。后来在阿鼻地狱找到了已经变成饿鬼的母亲。目连不忍,想给母亲食物,但是食物没等到口就烧成灰烬。目连没有 办法 ,捶胸顿足。
回来后,目连跟如来说想救母亲,如来说你想救你母亲,只能让全 天下 的鬼都吃饱了,才能 成功 。于是目连就在七月十五请求十方僧众广置芋兰盆(梵语,意思是“救倒悬”)会,超度恶鬼,目连母亲终于得救,不过只能转世成为一条黑狗。在后来,还是靠着目连的法力再次投胎,成了人身,后来升入天堂。
故事本身没什么意思,除了解释了芋兰盆节的来历,就是搞佛教的意识形态 教育 。不过后来民间炒作的目连救母故事就丰富得多,京剧《目连救母》中更是穿插了很多杂耍杂技。
一般认为明吴元泰《南游记》中讲华光天王马华光马王爷地狱救母的故事脱胎于目连救母,不过更是热闹,马王爷大闹三界,最后更是跟曾经同样打闹三界的孙悟空打了一架。
佛教的神话传说:佛教的神祗系统
佛国神仙系统的领导阶层,是佛集团,这是佛国神仙系统的统治集团。其最高统领就是“释尊”释迦牟尼。释尊是佛教的刨始人,为佛门第一神,他兼具了人和冲的身份。随着大乘兴起,佛的教义开始演变,佛的队伍发展壮大起来,佛的身份不被释牟尼独有。于是,出现了释迦佛作为应身,与其法身、报身同尊的三身佛;有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接班人串为一线的竖三世佛;有按空间区域承包管辖范围的横三世佛;密宗系统还按东南西北中确立了正方佛;还有慎忠追远不忘先贤的过去七佛。佛的队伍因佛理的流衍,各宗派的解释而发展,还有许多不太著名的佛,“与那些名头巨大的佛组成了这一佛国第一阶层。
仅次于佛集团的第二阶层佛国神仙就是菩萨。菩萨因其证得的果位低于佛,他的职责就是作佛的助手,用佛的教义、宗旨解救芸芸众生,将他们度脱到极乐世界。菩萨的队伍很庞大,著名的有文殊、大势至、弥勒、金刚手、虚空藏、除盖障、普贤、地藏等“八大菩萨”,其中文殊、普贤、地藏和观世音又在汉化佛教中被尊为“四大菩萨”,并依托五台、峨眉、九华、普陀四大名山形成四大道场。
菩萨之下,就是罗汉集团。在大乘佛教中,罗汉是修证的第三等果位。而在小乘佛教里,就以罗汉为修行第一果位了。大乘对罗汉指明的任务是在世间流通佛法。最早有四大罗汉,他们是接受释牟尼亲自托附的遗命,为佛教弘法而住世不涅磐,这四位罗汉就是著名的佛的因弟子,大迦叶比丘;啦б比丘,宾头卢比丘,罗目侯罗比丘。后来,逐渐形成十六、十八乃至五百、八百罗汉。
以上三个阶层代表佛修证果值的三个等级、三个层次。除此之外,佛国神祗队伍就庞杂了。
佛国的护法神队伍,规模极其浩大,来历和出身亦不凡,有自己培养的嫡系,也有收编邪魔外道的起义队伍。由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阿修罗、摩目侯迎罗等系统组成的百万大军就是著名的护法“ 天龙八部 ……
二十诸天则是更为强大的护法军团。后来,二十诸天扩大编制,将道教的神仙拉来入伙,再加上自己新发展的一支队伍,形成二十四诸天,力量更加壮大。
在护法神的队伍中,还有专门护寺的伽蓝神以及十大明王等。
佛国的神祗,除了以上大家较为熟悉的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因宗派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体系,有的一神数名,还有的多神一名。佛国神仙队伍相当杂乱,谱系很难理清楚。
佛门神祗的生成,大致有如下主要原因:历史上确有其人,如佛祖饶材帷7鸾檀戳⑹逼谑牟尼的弟子后来也都被尊奉为神,如。“十大佛弟子”,第一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后来形成了五百罗汉,等等。
吸收其他神话传说中的神祗为佛教神祗,这在护法神队伍中最多,天龙八部和二十诸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古印度神话中吸收过来的。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的许多神话传说也在佛教中获得了新的解释。佛教在流传中还大量吸收地方神话,将地方种与佛门神连通,这是相当有利于佛教的传播的。如在西藏,格萨尔成了佛教的战神,观世音显化为__,班禅则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在汉地佛教,道教的紫微大帝、东吕大帝、雷神被吸收为二十四诸天为佛护法去了。
佛教神祗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汉化世俗化演变,神低队伍更加丰富完整。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通过与中国 文化 的契合,佛教发生了有利于在中国传布的转变,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佛门的诸神被中国文化的浓厚色彩重新描摹了一番。比如在佛教中,劝喻人世跳出轮回不生不死主张不要子嗣,而在汉地佛教却专设了“送子观音”、“送子弥勒”和“送子娘娘”,很显然这是中国 传统文化 中多子多福观念在佛教中的反映,是儒家忠孝思想的一种宗教代言。其实,这正是佛教在中国立足生根广为流传和长存不衰的重要原因,是佛教获取广泛的民间信仰的“让步政策”。另外如菩萨,本来是无生死无性别的神仙,但是在汉地佛教中,菩萨多着女装,特别是观世音菩萨,一派唐代贵族妇女装束,这与崇尚阴柔之美的中国文化心理相合,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这尊“东方的维纳斯”为自已消灭解难。
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一步世俗化。民间对通过烧香拜佛,以期消灭祈福,“解除焦虑,去除痛苦、渴求福泽的形式越来越热切。佛国神仙的功能是非凡的,民间的渴求,愿望都可以通过诸神而得以实现,但诸神是飘渺的,不可捉摸的。这中间联通的桥梁就是通过一系列礼佛拜种的法事来实现的。佛教正是通过这些关心民间疾苦、法力无边的诸神而深入人心,俗众也正是通过诸神而了解信奉佛教。神灵成为大众与佛教相互沟通的中介。诸种的队伍随着民间对佛教的日益功利化、实用化的要求而发展完善。
这种世俗化结果强烈地影响了民间信仰,在民间最受欢迎的、直接关怀民间疾苦的神仙如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已逐渐从一个宗教信仰对象形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信仰的迷信对象。这种迷信风俗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中国文化改造佛教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化身说,佛门的神仙来到中国后被历来就有迅速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所修整,归化为中国民间喜爱的另一种形象。
如五代时的布袋和尚成为弥勒的化身,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至今令人喜爱,以至家喻户晓。地藏化身为金乔觉;观世音化身为泗州大圣;少林寺僧为紧那罗的化身;李靖为北方多闻天王的化身。
总之,英雄都有来历,圣贤出身皆显赫。济公、疯僧、关羽也都成了佛门之神。此外,历史名臣如韩擒虎、寇准、范仲淹、包拯等,死后也在阴间任职,成了阎王。
猜你感 兴趣 :
1 佛教的神话传说
2 佛教的神话传说精选
3 中国佛教神话故事
4 关于佛教的神话故事
佛教没有邪宗宗派,多为外道牵强附会。
附佛外道为摩诃止观所举三种外道之一。指依附于佛法而立错误思想者。如华严宗指小乘之犊子部为附佛法外道。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二中):‘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上引之中,佛法外外道指佛法以外之教,或其信奉者。又虽学佛之教,然其见解与佛法相违背者,称为学佛法成外道。
附佛外道为佛教术语,含贬义。通常用以称呼被主流佛教界认为是附会佛教、歪曲与篡改佛教教义和历史的新兴宗教、宗派及学说。外道为一个佛教术语,指与佛教哲理不同的哲学或宗教组织,无贬义。而附会佛法则被称附佛外道,视为邪说。著名的例子为法 轮 功 、卢 胜 彦
我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附佛外道,大略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
一、其教首率多自称或被徒众称为佛、菩萨降世,或自称苦修悟道,或现神异惑人。如北朝法庆、隋宋子贤、向海明等,皆自称弥勒佛降世,多白衣长发,“称解禅观,妄说灾祥”。宋子贤还“善为幻术”,“能变作佛形”,现光明、火坑等境,因致“远近惑信”。向海明能依归心者“辄获吉梦”,由是“人皆惑之”,“翕然称为大圣”(《隋书》卷二三)。罗教教祖据称自幼奉佛,多方参访,苦修十三年而悟道。西大乘教祖吕氏尼有“阻驾出征”的神异,被视为观音菩萨或无生老母化身。闻香教创立者王森据说因救孤仙而得异香之术,人闻其香,“心即迷惑,妄有所见”。黄天教祖李宾号称“普明如来”、“皇极古佛”,其妻称“普光佛”,其二女称“普净佛”、“普照佛”。真空教祖廖帝聘称“无极圣祖投化”。一贯道创始人王觉一号称“王古佛”,传其掌心有古佛字纹,该教所奉的第十三祖杨还虚、徐还虚,号称观音、弥勒二古佛托化,其前身青莲教的五位祖师“五老”被称为“先天五老古佛”化身。圆顿教祖弓长所造《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中,自称阿弥陀佛、真武老祖、天真古佛临凡。其它附佛外道教首,也多自称古佛降世、菩萨化现。这显然是一种利用民众崇佛心理欺世惑众、诱人入教的手段。
二、附佛外道的教首祖师,绝大多数为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很低的在家人,至高不过贡生,多有家室之累,往往传位于其子女。即使是僧尼,也多属不守佛戒、不通佛法的伪僧,多带头破戒,如北魏法庆以尼惠晖等为妻,唐武德元年(618年)造反称帝的怀戌沙门高昙晟,立尼静宣为”耶输皇后“,西大乘教皇姑寺的尼众皆蓄发作男子揖,不具尼僧威仪。这与正统佛教的祖师大德绝大多数是佛学湛深、戒珠清净、解行超群、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出家比丘,形成显明对比。
三、附佛外道皆表面崇佛,打着佛教或佛教新派的旗号。其教名目如“白莲”、“大乘”、“真空”、“圆顿”等,多取自佛书,白莲教由佛教白莲宗衍变而成,罗教、大乘教、鸡足山大乘教、黄天道、圆顿教、一贯道等声称出达摩、慧能门下,编造有以禅宗六代祖师为前辈祖师的传宗谱系。它们虽然也尊奉、礼拜佛菩萨,但其归依对象与正统佛教并不相同,多神、佛共奉,如鸡足山大乘教崇奉无极圣祖、玉皇大帝、弥勒佛,弘阳教奉“混元老祖”为唯一至上神,罗教、真空教、圆顿教、一贯道等皆以“无生老母”为诸佛之上的最高神,为其实际归依的对象,“无生老母”乃一杜撰的神祗,与佛教无关。至于自称出达摩、慧能门下,则纯属假冒,无何凭据。
四、附佛外道虽假佛教为幌子,其实并不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宝,尤其是不皈依以僧伽为核心的佛教教团,不皈依代表佛陀正法的佛教各宗祖师大德的正见,而且多反对、否认、排斥正统佛教、住持僧伽。如北魏僧法庆以“新佛出世,除去旧魔”为口号,对指为“旧魔”的正统佛教进行疯狂破坏,“所在屠灭寺舍,斩戮僧尼,焚烧经像”(《魏书·元遥传》),实为灭佛魔王。罗教、真空教、一贯道等虽自称宗门儿孙,而扬言六祖后佛法不传出家人,只传在家人(指他们所奉的教首),否认宗门法脉,实际只皈依罗祖等教首。其活动多不在合法寺庙,不受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与正统佛教历来以合法寺庙为传播中心、受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情况颇为不同。
五、附佛外道虽然也有奉、诵《金刚经》等佛经、念阿弥陀佛者,但实际上主要尊奉其教祖编造的“五部六册”等伪经,其说多杂糅三教言句,鄙俚粗浅,难登大雅之堂,不堪与浩瀚精深的佛教三藏相提并论。其所宣扬,虽亦颇有行善修道乃至真空无生、明心见性等相似于佛法的词旨,但总的看来,不成系统,佛学水平甚低,不具佛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核心义理,不具正见,且往往篡改、曲解佛经。如佛教《弥勒上生经》等明明说弥勒下生成佛在“将来久远”、“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以后,附佛外道则篡改为现在下生,以便作他们假冒弥勒佛的依据。元明以来诸附佛外道共同宣扬、作为其教义支柱的“三佛应劫”说,称过去燃灯佛出青阳劫、管度道人道姑,现在释迦佛出红阳劫,管度和尚尼姑,未来弥勒佛出白阳劫,管度在家贫男贫女,此说不见于经传,纯属无稽之谈。附佛外道经书中水平最高、最近禅语,曾被兰风和尚评颂的“五部六册”,大略以未有天地之前的“不动虚空”为当人自性、诸佛法身。《苦功悟道卷》载,罗祖自言他参禅时,蒙“老真空发大慈悲,从西南放道白光,摄照我身,梦中摄省”,方得“心地开通”。“老真空”实际上是人格化的神明,又称“无极圣祖”,后来更被进一步神格化。罗祖还反对净土信仰,混同儒释道,鼓吹“三教原来只一般”。从宗门正见看,此乃错认光影,堕于忆想空,其所见“真空”并非佛法所言缘起性空、本来空性,乃外道见解。当时高僧莲池大师及紫柏真可弟子密藏道开,曾予批驳,斥其“假正助邪,诳吓聋瞽”。附佛外道教人的修炼功夫,往往须赌咒盟誓方得其传,其实不过杂糅释道修持法之皮毛,不得释道之真髓,如黄天教实以丹道诱人,然所传并非真正丹道,有些道门虽亦念阿弥陀佛,而不依净宗正旨。附佛外道还往往编造一些政治世变方面的预言谶记以煽惑人心。总之,附佛外道的教义终归以背离佛法正道、“心游道外”为实质。
六、附佛外道往往有反当局的政治目的,常造反作乱。诸附佛外道,差不多都曾有过造反的历史,“教案”千宗,班班可考。附佛外道之所以多次更换名目,便是为躲避朝廷镇压。附佛外道因秘密活动,易与黑社会牵连,至如青帮、一贯道等,其教首与地方封建豪强结合,进行贩私行动、霸赌包娼、贩卖人口等罪恶活动,近代以来又有投靠帝国主义、卖国蠹民的丑史。附佛外道教首,多由索取信施、剥削徒众而发财致富。如罗祖自建经堂传道后,移家眷于石匣,“远来馈送颇多,因而致富”(《军机处录副奏折》)。其后代袭掌教权,多藉教发财。莲池大师当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罗祖“口谈清虚,而心图利养,名无为而实有为耳”(《正讹集》)。闻香教祖王森当教主后,迅速由一穷皮匠变为一方巨富,田产遍天下,庄园“屹立如城”。向信徒索取香钱,逐级往上递交,是他们致富的财源。设置封建等级制的严格管理体制以紧紧控制信徒,于是便成为各附佛外道的拿手好戏。附佛外道屡禁不绝,其教首甘冒杀身之险违法传道的一大原因,大概与贩毒分子一样,是被巨大的经济利益所驱动
一、起源不同:
1、道教是我国的原住宗教,早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它以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为基础,以道家学说为理论支柱,通过糅合鬼神祭祀、神话传说、方技巫术等民间信仰发展而来。其尊老子为神明,将老子的著作作为经典传颂。
2、佛教则是外来宗教,其传世人释迦牟尼比孔子的生活年代还要靠前,所以其比道教出现得早,后者在东汉时期才建立起教派,而这时,释教也恰从中亚各地区传入中国。虽然是外来宗教,但是释教的适应能力极强,为了发展壮大自己,对自己进行本土化改造。
二、世界观不同:
1、道教其实有一个很朴素的观点,那就是看待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要从最本真的角度出发。道教的神明们虽然谱系杂乱,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等级落差,不像佛教那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分类。
2、而在佛教眼里,道教神明虽然修炼成了仙身,拥有了极长的寿命,但仍在轮回之内,仍然要受苦,是一种不完全的超脱。由此可见,这两教之间都对对方的修行表示怀疑,无法在本源问题上获得意见上的统一。
三、修行目的不同:
1、道教将“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徒众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求得正道,羽化飞升。成仙后就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是其对人生的极致追求,是俗世享乐祈愿的一种变形。仙们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远离红尘,不受世俗拘束。
2、佛教认为人世皆苦,只有超脱生死、不入轮回才能够获得解脱,所以他们的修行也是为了求得正果。
佛教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次大陆,雅利安人占统治地位,婆罗门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婆罗门教奉行种姓制度。因为种族等级、社会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长期巨大差异,古印度社会分化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等四种非常不平等阶级,婆罗门掌握宗教领域,尤其是祭祀活动,刹帝利袭军政,吠舍经营商业和手工业等,首陀罗为贫穷的自由民,但是接近奴隶的地位[3]。
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出身于释迦族,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在母亲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于兰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七日后,母亲过世,由姨母大爱道抚养成人。29岁时,当他视察子民的时候,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虽然不断沉思,但不得离苦之道,于是离开皇宫,遍访名师,苦修6年。35岁,在菩提树下禅定49日,战胜天魔的威胁、诱惑而悟道,成为佛陀。
在鹿野苑开始以四圣谛之说,口传佛教,在45年内度化了众多弟子。80岁时肉身去世(称为“入灭”)。
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入灭(称为“佛灭”)后不久,有大迦叶主持,在王舍城集合了五百名被认为已经证得罗汉果位的僧人(五百罗汉)确立最初的佛经体系。此次集结由迦叶主持,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修多罗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毗尼藏)。[4][5]
佛教经典的第二次结集据记载发生在佛灭后百年。[5]根据南传佛教《岛史》的记载,是由于毗舍离比丘违反十种戒律的规定(十事),为此集合了七百名比丘讨论十事是否符合佛法。讨论的结果为“十事”非法,七百比丘并在此后合诵经典。同时,毗舍离僧人为代表的人数众多的僧人也集合了一万人,并进行了自己的集结,称为大集结。由此,并引起了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由于是佛教僧团的第一次重大分裂,故称为“根本分裂”。以上大众部和上座部的前身所进行的集结一并被称为第二次集结。
部派佛教时期主条目:部派佛教
自从第二次结集后,佛教分化为大众部与上座部两大部派,史称“根本分裂”。[6]上座部是一些长老所支持的学说,属于正统派。大众部则是众多僧侣所信奉的。[7]后来随着教徒对戒律、教义见解的差异,两大部派又再度分化,大约持续到西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主流慢慢形成大乘佛教为止,此即所谓的“枝末分裂”。[6]大众部先后发展成为一说部、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部和北山部等。上座部则分裂出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和经量部等。[8]
孔雀帝国阿育王时期
婆罗米文石柱阿育王敕令碎片
在阿育王时期,佛教在孔雀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播参见:孔雀王朝、阿育王及第三次结集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并没有把佛教定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9]为了扶持佛教,他投入了大量金钱,护送大量僧人到印度各地传教,并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这些佛塔都供奉著舎利。百姓都认为兴建这些佛塔是积德行善,造福百姓。后来,阿育王子女相继出家,佛教也开始传播到斯里兰卡与孟族地区。[10]
第三次结集的记录仅保存在南传佛教的文献中,没有其他资料可供印证,故有学者对这次集结持怀疑态度。根据南传佛教的资料,这次集结发生在阿育王时代,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集合了一千名阿罗汉,历时九个月,并成立了《论事》这部典籍。根据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这次集结的成果可知的仅为《论事》的成立,故即使在历史上存在这次集结,其范围也仅在部派内部,且根据对《论事》的研究,若存在这次集结,其时代当在公元前二世纪。
大乘佛教时期贵霜帝国时期是佛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此时佛教分离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贬称以前各派教义为小乘佛教。但是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采取大小乘兼容的政策,其中世友就是小乘佛学家,马鸣则是大乘佛学家。
贵霜帝国:第四次结集及贵霜帝国
根据玄奘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末所附录的诗,佛灭后四百年在迦湿弥罗,以迦腻色迦王为施主,由肋尊者主持[11]召集五百阿罗汉集结三藏,即为《优婆提舍论》注释经藏,为《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藏和为《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其中论藏部分(对法)便是《大毗婆沙论》。完成后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牒,以梵文镂刻笔录,建塔珍藏,另外把手抄本远送各地以作流传。这次集会,有学者称为第四次结集。[12][5]
笈多王朝及戒日王朝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发展,大臣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一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文化的学术中心。遗存的佛教建筑以阿旃陀石窟及爱罗拉石窟为经典。前者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奥藩加巴德县之阿旃陀村附近,开凿于瓦古尔纳河谷的花岗岩壁上,共二十九个洞窟。于公元前一世纪至650年间建成,当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现印度风格。室门依地势建造,上有飞檐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类壁雕,多来自佛教传说,然而却洋溢生活气息。爱罗拉石窟距奥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于三世纪,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种宗教庙宇,香火不断。
波罗王朝
波罗王朝以其对佛教的支持和庇护而闻名;该王朝是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在波罗王朝中后期,印度西部的佛教已经被伊斯兰教入侵者消灭,只在东印还得以留存。历代波罗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谓“波罗七代护法”),他们长期出资建设北印著名的佛教综合大学那烂陀寺和超戒寺。其中以研究密宗为主的超戒寺是波罗王朝国王达摩波罗主持修建的,据说规模比笈多王朝时修建的那烂陀寺还大。达摩波罗还建立了另一座密宗大寺飞行寺。这几座宏伟的佛教研究机构都在12~13世纪的穆斯林入侵时期被彻底毁灭。波罗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
佛教的传播北传佛教主条目:汉传佛教、日本佛教、韩国佛教和越南佛教
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现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藏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佛教的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等处,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者。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在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
佛教传入越南的时间最早大约在汉献帝初平年间。根据《佛祖通载》卷五说,“会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牟子常以五经难之。”根据《梁高僧传》卷一的《康僧会传》:“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会年十余岁,二亲并终,至孝服毕出家。”“笃至好学,明解三藏。”[13]
藏传佛教主条目:藏传佛教
拉萨布达拉宫藏传佛教开始于西元四世纪中叶,藏王拉托托日年赞的时期开始在西藏出现佛教三宝所依和供奉。西藏的松赞干布藏王先后娶了尼泊尔毗俱底公主(布里库捉,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女儿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同时也从尼泊尔和迦湿弥罗等国引进诸多经书,佛像和佛塔.[14]在他的两个妻子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且在拉萨兴建了大昭寺与小昭寺。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逐渐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但此时仍有许多人反对。后寂护大师返印,敦请莲华生大士由印度入藏,传入密宗,折服了原来盛行的苯教,佛教于是得到了弘扬。
寂护与莲华生大士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赤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此时建立的,称宁玛派,又称旧派。
当时又有唐朝禅师摩诃衍(Mahayana),藏文称其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扬禅宗,后与莲花戒辩论失败,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
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朗达玛灭佛,曾有一段时间(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后来由图波特多康二区地区再度传入,藏传佛教又得复苏。在朗达玛灭佛后,因经典散失,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称为伏藏,根据前弘期旧译经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称为宁玛派,又称旧派。而在朗达玛灭佛之后,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译的经典,称新译。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后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印度比哈尔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庙在1203年被入侵军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著名的译师有马尔巴等人。
十一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传播中观应成派大义,同时藏族比丘仁钦桑波(宝贤)等翻译了很多的经论。
印度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里,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著数量庞大,这些译著都非常重要。
藏传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时代,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见面殿下在蒙古传播的种子,蒙古源流说,俺答汗的从孙切尽皇台吉是第一位信仰藏传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纪中几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藏传佛教。[16]
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传入斯里兰卡的佛教属于上座部的一支,又称分别说部,宏传于印度西南部,与印度东方的大众部、西部的说一切有部顶足而三,在教义上,虽然传承自上座部,但也采取部份大众部的看法。因此传入锡兰的分支,也受到其他二部的影响。
上座部佛教于11世纪传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其势力使南传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锡兰于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锡兰臻于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上座部佛教。14世纪中叶老挝国王法昂娶柬埔寨吴哥王的女儿为妻并引入上座部佛教,从而传播遍布于整个湄公河流域。
在1361年,锡兰僧王被暹罗(今泰国)素可泰王请至国内建立僧团,这是泰国佛教的开始。此时,缅甸、暹罗和柬埔寨等地的僧人也不断进入锡兰,学习佛法,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之后,也根据他们所受的戒律,在他们国内建立僧团,称为僧伽罗僧团。这些僧侣,将锡兰大寺派的佛教传承,带往东南亚各地,成为南传佛教的开始。
随着南传佛教的快速发展,锡兰因为国力衰弱,又受到外国势力侵入,本土的佛教反而衰落了下去。至11世纪时,曾经派使者至缅甸,请缅甸派遣僧人至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至18世纪,锡兰本土的佛教绝迹,教典散失,僧团、寺院也消失了。1750年,遣使至暹罗,请求僧人至锡兰传戒。暹罗国王于1753年派优波离等十名僧侣至锡兰授戒,并且将巴利文三藏重新携至锡兰,这也是目前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自缅甸受戒,建立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自缅甸传回蓝曼匿派。虽然现代锡兰佛教可分为三大派系,但在见解上,他们都渊源于大寺派,所以教义仍然是相同的。
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南传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地区。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南宋景炎二年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如就所属部派来说,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道教
道教的起源现存的史料和道教经书中的说法各不相同。《魏书》中认为道教起源于老子;葛洪则认为起源于“二仪未分”之时的“元始天王”(这种说法常常被许多研究者斥之为无稽之谈)。陈撄宁认为道教“远溯黄老,兼综百家”。目前普遍认为道教源於中国古代各地的巫术和鬼神信仰,而後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与儒、道、释、墨、五行、阴阳等诸家学说相结合创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体系。
先秦时期神仙思想对道教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战国时许多地区出现了鼓吹长生不老和不死之药的方士,这成为了道教服食丹药成仙的思想渊源,分别影响了道教丹鼎派外丹和内丹两派的发展。
在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及谶纬之学的兴起,对道教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佛教的传入也加速了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佛尊谱系直接启发了道家构建出完整的道教神仙谱系。而方仙道和黄老道在汉朝的泛滥对道教的产生起了催化的作用。
在东汉,还出现了以修道炼养解释《道德经》的著作《老子想尔注》,这被认为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标志。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道教的出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战国时方仙道的兴起,到西汉谶纬之学的盛行和黄老道的出现,已经开始有类似道教组织的活动存在了。早期道教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
东汉末年後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团体开始兴起,以教团领袖个人魅力,并利用各种咒禁、符籙、禳祓等手段作为解救民间各种问题传布教义的早期道教团体遍布於中国各地。这一时期的道教主要活动于下层社会,并且往往用来作为武装起义的精神号召。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政府对此问题开始重视。一方面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也加以利用改造。而一部分道教徒也向上层社会靠拢,参与宫廷政治;一部分专门从事修炼;另一部分仍然在民间活动,为农民起义者所利用,例如黄巾起义。
而天师道广泛流传,东晋后期又产生了上清派和灵宝派。葛洪、陆修静、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将重新将散布於各地的道教经典、科仪重新整理,使得道教开始有较为完整的神话体系、科仪,使得道教组织更为完善。尤其在北周,道教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新兴的楼观道也由此大兴,成为直到唐朝以来的最大道派。
道教在南北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更加迅速。因此佛道之间也产生了斗争和融合。这个斗争的标志是顾欢所著《夷夏论》,他站在道教立场上反对佛教。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满,纷纷撰文进行驳斥。在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也有许多人主张二者互相调和。在这次斗争中,上清派和灵宝派吸取了部分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天堂、地狱等理论。而当时佛教也吸取了一些道教的神仙思想等。
道教在南北朝时期还造作了大量的经书,道教经书的分类方法三洞四辅十二类就是这时形成的。这是道观也大量兴建,进而促使了道教戒律的制定。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之时,受到皇室的推崇,道教大兴。隋朝时,茅山宗成为道教的主要派系。元始天尊在此时被奉为最高神灵;道教修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丹”一词也形成于此时。
而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因此尊老子李耳为李氏之祖,并於乾封元年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天宝元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四子所著之书改称真经。因此时名道辈出,学说各有旨趣而让道教的思想、义理、哲学体系有更加完整的发展,特别是唐末五代初名道士杜光庭将之系统化的整理、归类,促进了道教在之後的传布。此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也在这时编纂完成。
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后,道教开始相对衰落。虽然唐朝皇帝自始至终奉行崇道政策,但是藩镇割据等变乱还是削弱了道教的发展。到五代十国,虽然战乱频仍,但是还有许多皇帝崇奉道教。道教虽然在这一时期宫观毁坏,道士逃散,经书散失,但是道教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典型的是茅山宗中衍生出南岳天台派。
宋辽金元时期道教两宋是道教另一个发展期,历位皇帝皆崇尚道教,真宗亦仿唐代皇帝将赵氏血统与道教神祇相结合,宋徽宗更封己为道君皇帝,使道教更为兴盛。另一方面,政府也对道教加强管理,主要是任用道官,赐师号、紫衣,对出家道士进行考试,以保证道教的一定文化素质。
北宋时,由于皇帝的支持,经常做法事,使符箓派系得到了一定发展。
在道教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对道教内丹理论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道教的内丹术在北宋之后成为道教修炼术的主流,道教理论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外丹术则逐渐走向衰落。
儒释二教思想与道教渐渐融合,“三教归一”的观念开始,得道成仙思想亦由个人幸福的追求变为入世、救世。由於两宋庶民经济发达,各地民间信仰与道教相结合,庶民神祇纷纷被道教吸收,产生了新一波的造神热潮。
北宋灭亡后,金朝与南宋形成了以内丹修养为主的全真道,内丹与符箓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符箓道派。而北宋的宋真宗、宋徽宗更是极端推崇道教。
此外,南宋时期道教则更活跃于民间,并且和南方的巫术相结合,充实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形成了三山符箓为代表的符箓道派。
元朝建立后,道教在组织发展上非常兴盛,并且逐渐合流,形成了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道派。全真道的丘处机由于受到皇帝的赏识,全真道得到了新生的发展。但是到了李志常掌教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袒护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许多道经被焚毁。
明清时期道教明清时期,虽然有少数皇帝沈迷於道教,但由於政治因素以及道教更为世俗化之後,使得道教教义无有进展,科仪更为繁杂,道士们多唯利是图,使得士人逐渐轻视。
明朝时,道教派别被官方正式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道派。正一道更受到官方的重视。而官方吸取了元朝下层人民利用民间宗教进行起义和道教发展过滥的教训,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道教的管束。
明朝时期的道教对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出现了以转写鬼神故事为主题的神魔小说。
进入清朝以后,道教的发展开始衰落,理论上的发展趋于停滞,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开始减弱。
民国时期道教鸦片战争以后,道教发展每况愈下,宫观、道士数量急剧减少。而且由于统治者对道教重视程度的降低,迫使道教向民间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此外,庙会活动热烈。
台湾近现代的道教台湾日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
1949年,正一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1969年张恩溥过世後传於堂侄张源先,是为六十四代天师,现居台湾南投县嗣汉天师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受到很大的冲击。正一道被取缔,全真道的道士被强迫还俗。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逐渐恢复。
全真教的创教神话以及神灵谱系,是如何构建出来的?
本文2023-09-28 15:27: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2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