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上盘龙柱对联怎么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8浏览:4收藏

家谱上盘龙柱对联怎么写,第1张

金鸡司晨日月照神州;义犬守夜升平固华夏(横批)迎春接福。根据查询中国图书馆网信息显示,家谱上盘龙柱对联:金鸡司晨日月照神州;义犬守夜升平固华夏(横批)迎春接福。根据查询中国图书馆网信息显示,家谱上盘龙柱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也要表达出对人们对春节的美好祝福。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个对联纰漏很多,家谱--三槐、英才--立志 世代--超群,词性都没对上,另外上联平音收、下联仄音收,弄颠倒了。不才略调一下。

承祖风 传家训 德业昭昭繁万代

续族谱 积世功 英才济济茂三槐

曲江衍派源流远

风采流芳世泽长

下泽村余氏大宗祠对联

狮嶂钟灵持厚

蝉林世泽孔长

余氏蝉林祠

下邳衍派家声远

雁塔流芳世泽长

南安院下余氏宗祠对联

三使契丹寒赤胆

七平西夏建奇勋

澄海名贤余氏家庙楹联

耕读为本幸前人双登进士

仁德当先希后辈独占鳌头

湖北孝感祝站镇余氏宗祠

祖自古杉分一脉

族居连幕发千支

燕翼贻谋绵世泽

克绳祖武耀宗风

余氏一脉传千秋

庆府祥和留万芳

宣和天子御书瘦

庆历铮臣谏草香

八贤望重家声远

三谏风高世泽长

宗功祖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

忠孝持家碧海开龙藏

诗书处世青云起雁堂

春祀秋赏万年礼乐

左昭右穆百代源流

宗功祖德千秋难享尽

敬老尊贤万代永长存

先祖功德绵长百代冠裳鹊起

后昆人才继世千秋簪笏蝉联

修宗祠忠心尽职扬名百世

建祖业无私奉献颂德万年

泗水溯源有八贤三谏冠裳显赫

浮洲分派传百子千孙俎豆馨香

鹤山又见鹰扬气祠禴蒸尝永继

鳌水更闻鲤跃声诗书礼乐长弘

杉镇分枝余氏万里鹏程添锦绣

幕洲聚族宗祠千秋祖业更辉煌

鹿洞衍薪传百代人文蔚起留余庆

鹤山崇树本千秋子姓瓜绵沗祖恩

肇下邳衍禅林光前裕后与时俱进

派杉洋支幕浦继往开来为国争光

幕云开处日斜照鹰扬祠上徴佳谶

浦水涨时潮正平鲤跃江头兆吉祥

少师气节凛冰霜名齐庆历三家谏院

殿撰文章昭日月才冠绍熙一代明经

狮距古田彰祖德 先贤百世鸿基定

鹤翔鳌北显宗功 后裔千秋骏业兴

追本泗州承世德同源皆弟兄谦和为贵

札根幕浦绍宗风异姓亦朋友礼让当先

南听敖江浩荡潮数百年望族同怀盛世

西观凤邑氤氲气千余户宗亲共拓新天

自元代开基七百年以至孝承先宗祖功德无量

从昉公衍派廿余世于笃亲启后子孙业勋有光

有4句陈述祖先光辉壮举或志向高远的句子。

1、重拾苍生祖先荣耀。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3、传承千古凌云志。

4、深情永记敬祖宗。这些句子通常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孝敬之心,也体现出家室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贴春联的散文1

又到大年三十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要打上一碗糨糊,把去年残余的已经褪成灰白色的旧春联撕下来,换上崭新的红底金字的新春联。做好这件事,就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结束,而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总把新桃换旧符,想想古人那时候是够麻烦的了,还是现代人省劲,几张红纸就算是应景了。

春联就像春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大不如前了,在过去的岁月里,贴春联绝对是件大事。而且还绝对要有规矩,必须是初一清晨贴。故旧传言,谁家贴得早,谁家的运气就好。于是乎每到初一这一天,我们那几家邻居都要起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已经在屋里抹好了浆糊,再飞快地跑出去贴上。有时候看到别人家也在贴,我们更要笑嘻嘻地加快速度,其实未必是希望好运真的到来,只是有个争强好胜心吧。

春联是必须跑着贴的,一方面有上述这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东北太冷。当年的气候,要比现在冷上十几度,春节的时候经常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要是跑慢一点,没等到门口,春联上的浆糊就冻成了硬块,还得现拿进屋里来,在炉火上烤一会儿才行。

当年的春联是很讲究的,不只要应时,还要应景,只要是个门,就要贴上。卧室、客厅、厨房,有时候连放柴火的仓房门,也要贴上一副。这还不算,墙上要有抬头见喜,窗户上还要贴挂签,就是一种剪纸,上面剪着些吉祥的图案,红红绿绿的迎风飘扬,煞是好看。福字也是和春联一样重要的吉祥物,大门口的福字必须是倒着贴的,取其谐音“福到了。”

而今这一切繁文缛节,已经越来越远了,象征性地贴上春联,再也不用等到初一清晨了,也不必争先恐后了。特别是住在楼里的人们,楼洞狭窄,有时候一起出来贴春联,施展不开,总有一方会笑着谦让,您先来,我一会儿贴。

由此可见,春联的意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随着一些传统的东西,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人们似乎也在深思,怎么能把一个春节过得有年味,是复古还是创新?这一切,都有待我们思索。

贴春联的散文2

贴春联是过年的头等大事,各家各户,都绝不马虎。

农村的老房子没有拆迁的时候,我们把院子里东、西、正房所有的门窗和所有的物件儿都贴上喜庆的春联,需要花费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屋里的房梁、隔扇和大门外别人家的后墙上,年年都一样,前者贴“抬头见喜”,后者贴“出门见喜”。接着,鸡窝和羊圈上贴“六畜兴旺”,水井和树干上贴“春光无限”,院墙上,是“紫气东来”和“吉庆有余”,就连倒垃圾的手推车,也要贴上一联,或“除旧迎新”,或“四季平安”。

那时,所有的春联,都出自父亲之手;遒劲的笔力,把一年的希望和期待,全概括在了长长方方的红纸上。每天出出进进的那扇门,头上是“吉星高照”,两边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平常人家的平常日子,能过的安安稳稳,顺顺当当,且小有进步,便足矣。

旺火是垒在当院,正对院门的那侧,贴着“旺气冲天”。三十儿晚上,开始接神,浇了油的大碳不一会儿就着得通红,辞旧岁的声声爆竹中,你旺我旺家家旺,年的气氛,算是达到了真正的热火朝天。

挂在房檐下头的,是一溜儿在风中唰啦啦作响的五颜六色的“大字”。“大字”是春联的一种,纸大逾尺,每纸一字,多为四字成语。我从小就喜欢念“大字”:一元复始。大地回春。鸟语花香。万象更新。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自力更生。财源广进。诗一般的流畅,念着念着,就念出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念着念着,就把童年念成了少年,把少年念成了成年。

至今,还记得贴在我家老宅院内那些大大小小的“福”字和“春”字。“春”是生长和希望,“福”是顺利和如意,能拥有和珍惜这两个字的人,一辈子,都会过得喜气洋洋。院门上贴的呢,是“向阳庭院花开早,勤劳人家喜事多”。父亲在普天同庆的春节,也不忘用红纸黑字告诫我们,脚踏实地和勤勤恳恳,才是拥有快乐生活的保证。

听说,某年,舅舅的舅舅,因为生活总也难有改善,春节的时候,就写了一幅原创的七字联贴在家里,上联是“年年接神年年穷”,下联是“今年不接行不行”,最妙的是横批那三个字——“问财神”。

似水流年,春联里的日子,谁能说,不是了然于目。

如今,住在高高的楼房里,门,只有一个,春联,也只需贴一幅。贴什么?就贴“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吧,你说呢?

贴春联的散文3

迈进腊月的门槛儿,大年,便在冰天雪地里迎风破土、萌发绿芽;年味,也像水面鼓泡般咕嘟咕嘟窜出来、越冒越浓;特别是过了腊八节,年味更是黏糊浓郁……

走在城区街道,但见港城逐渐变成红色的海洋:大红灯笼开始不断登场,单位、居民门口挂的,露天市场、街边地摊卖的;四处可见的福字、囍字、门联、年画、吉祥饰品物件,门上贴的、街边市面摆的,一片片一排排;各种年货摊位、吃的用的、点心美酒一摞摞一行行,其包装盒镀金烫银大红大绿;随处可见的鞭炮摊店,时不时燃放几挂招徕顾客;街边孩子们乱放鞭炮,捂着耳朵围着炸响起哄叽哇上蹿下跳……

改革开放后的富民政策,使中国大地一派繁荣、旧貌换新颜。

置身闹市,我想起昨天、过去的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远远没有这么红火、富丽的年景。农家过年可欢气了,但是物质极其贫乏;大街小巷不断飘来欢歌笑语,连普通的聊天和打招呼,也变得喜滋滋、乐淘淘,整个村庄喜气洋洋。然而,乡亲们心里不免有几分忧虑、沉重、惆怅,为这“穷过度”苦日子发愁。为过大年,农家可是抻断腰筋奔济努力,才准备出这一点可怜巴巴的过节饭菜。

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多日来我们一直在忙活收拾卫生、做过节的准备。妈妈和姐姐,赶乡村大集买吃的穿的用的。爸爸也从城里买来一部分。等到妈妈彻底打扫完屋子卫生,和我们一起把屋里墙壁天棚用报纸裱糊一新,再蒸出几锅雪白的大团圆饽饽;我们也把院里院外打扫、归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把水缸挑得满满的。年底也如期而至了。家里家外都收拾停当,到腊月二十九傍黑,我烧灶火,妈妈在大锅里熬出糨糊,我和哥哥便开始贴春联。

春联、福字都是爸爸顺便从县城买的,大红纸上有黑字有金字。按农村的传统习俗,家里家外到处都要贴春联、喜帖、福字。街门上的春联最重要,要先贴。我和哥哥在门上用做饭的草扎炊帚刷上糨糊,一个比划、一个掌眼看方位偏正。如果贴歪了或者一高一低,是不吉利的!仔仔细细比量好了高度和左右竖直,才正式把春联按到门板上压实贴紧。内容常见的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是“吉星高照”;“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是“喜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春满人间”之类。贴门联非常隆重而严肃,这个仪式的成败优劣,简直就是象征着、决定了全家一年的`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贴好,站在门前一看,立时,红彤彤的春联一下子就把年味、过年的气氛渲染出来了。心中马上增多了几分喜乐。贴好了街门再贴房门,贴过道门、外屋门、东西厢房门等。内容类似,都是吉祥如意、平安发财、快乐幸福一类。

街门外,对面别人家的墙上要贴上“出门见喜”“出门吉祥”;如果门外有自家的树木或他人的树木,以及路旁电线杆上,都要贴“出门见喜”或“出门吉祥”;屋正门的对面院内墙上,也要贴“出门见喜”;院里院外的粮囤上也要贴对联,至少要贴福字或单帖,如“五谷丰登”“粮米满仓”“年年有余”;院里果树干上贴“瓜果丰登”或“平安吉祥”;鸡窝、鸭舍、兔子窝边,贴一个“金鸡鸣春”或“鸡鸭满笼”“玉兔呈祥”;猪圈墙上要贴“肥猪满圈”或“六畜兴旺”;小推车创在院子里,它也要过年啊!贴“进出吉祥”或“车人平安”;大咸菜缸外面贴“菜丰足食”;茅房里外,也要贴“抬头见喜”“泰康人寿”等吉祥帖……反正到处都要贴,物、事、人大家结伴一起欢天喜地过大年、迎新春、秀幸福!

室内房梁上不贴对联,但要贴“抬头见喜”或”“吉祥如意”条幅;屋内各间墙上要贴大大的方帖福字,而且字头朝下,寓意“福到了”!土炕两边的墙上,除了大胖娃娃年画,画旁边还要贴对联;各间屋内房门边的里外两面,也贴上小一点的门联,或者贴几个单帖,如“抬头见喜”“快乐如意”“丰衣足食”等,单帖的上方要贴个福字;院里压水井要贴上“水井吉祥”“井水丰源”竖条帖;水缸上贴“细水长流”“风水宝地”;石磨边要贴“粮丰足食”;面缸、面盆、菜坛子、盆盆罐罐都要贴小号的福字或单条帖;衣柜、箱子、柜橱也要贴福字或单帖。反正,家里家外所有物品都要沾点红色,一同过年,红色象征着喜气、鸿运、吉祥、幸福。

还要供奉灶神,把灶神的画像贴在锅台后墙上,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灶神上天叙职时说好话、保证来年丰衣足食。

年三十晚上,在自家堂屋墙上贴家谱,供奉本族祖先,家谱两边也贴对联“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或“丰衣足食,富贵荣华”。等待年三十半夜,点香、摆上果盘、饭菜、点心供奉祖先,祈求先祖呵护保佑,全家人平安吉祥、富贵荣华。

室内,窗户两边也要贴对联和横批,左右联的顶上还要贴个小号福字。木棂窗户上要贴剪纸画幅,内容也是连(莲子)年吉祥、年年有余(鱼)、平安吉祥等。所有的帖、联都是大红色!

春联中,洋溢着节日的祥和喜气。红红的对联,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愿和希望,满含乡亲们追慕富裕吉祥安康的朴素愿景。乡亲们热切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能吃饱、穿好,过上安稳的好日子。

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红彤彤的门对儿都就位了。红红火火的对联、福字、喜帖贴遍了房前屋后墙角、树干、电线杆。大街小巷已经被红色所装饰渲染,点燃了欢乐幸福的气氛、欢庆喜悦的节日情绪。小小的村庄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几天来,已经有孩子们不时地点响鞭炮,乡村已经有了一些芳香熏人的鞭炮火药味……

但是,过大年最红火、最隆重、最神圣的仪式,是要等到大年初一零点00:00:00,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竹炸响,作为引子、前导,新的一年才会姗姗迟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就绪,让我们用心静静地欢呼、期待春节——大年的正式登场吧!

贴春联的散文4

贴春联,在我们这里民间也叫贴对子,是每一个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不论家境贫富,不论文化深浅,都要把自己对来年的美好憧憬化作抑扬顿挫的对偶句式贴在自己家的门楣和门边。

小的时候在老家,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要贴上,就连风箱、灶台、水缸、床头、猪舍、鸡窝、农具都要贴上鲜红的春联,只不过这些地方内容基本是固定的,如风箱上贴的是“风声如雷”,灶台上贴“香气扑鼻”,水缸上贴“川流不息”,床头贴“身体健康”,猪舍贴“肥猪满圈”等。那个时候,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围着长条桌一起轮流写春联。为了能够掂起毛笔,那个时候都很喜欢上毛笔课,已进入腊月,就开始找地方练习了,或者石头上,或者报纸木板上,或者空中。对联的内容都是一家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想出来的,至于格式是否符合平仄对称,倒是没有注意,只要是喜庆吉祥的内容就行。

我的印象中,贴春联往往是接近傍晚,天气很冷,一个人端着浆糊,一个人拿着笤帚和春联,挨门挨物把一幅幅或俊或丑、或大或小、或正或斜、或长或短,字体各异的春联贴在早已想好的位置上。然后两个人都搓着已经被春联染红抹黑、冻得有些发痛是小手,站在远处看看贴的是否端正,不行的话,揭下来重贴。都贴好了,总会叫上家人对每幅对联的内容品评一番。一家人看到满院都是红红火火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对联时,心里总是很开心,很开心。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贴完春联的第二天一大早都要呼朋唤友挨家看,看谁家的春联写的字好或者内容好。如果有自己写的了,还一定要让伙伴们进院里到自己写的春联面前“欣赏”。那个时候我们就都挺会讲话的,如果字写的不好看,就说内容写的好;如果内容不好,就说字写的好,反正都是好。我们也知道这不是实话,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快乐。

大学毕业进城了,尤其是在城市安家了之后,春节依然是贴春联。不过这个时候的春联,比起我在老家的春联光鲜了很多,这里的春联不是用墨汁写的,是用金粉,金光闪闪的。也不是自己提笔写的,是机器印刷的,看起来很是整洁干净,字体也在本本儿,比我们写的好看多了。就连贴春联的方式也不一样,不用打浆糊,只需要用透明胶布一粘就行。贴完春联,手上也不会弄得染红带黑了。我感觉城里过年还就是比乡下好,比如贴春联。

孩子大了一点,大年初一我帯孩子到小区和大街上去转转,看看哪家的对联写的好。孩子愉快的接受了任务,还拿了一个小本子,说是见到好的就可以记下来。一开始孩子的兴趣还很高,记了几幅对联,转悠了有半个小时后,孩子就不愿意转悠了,说要回家。我说为啥啊,不是要欣赏春联吗?孩子说,爸爸你真是个近视眼啊,你没有看到每家的都差不多吗?内容差不多,字体也差不多,都是印刷的,没意思。然后,孩子头也不回的就回家了。我自己站在那里环顾了一下,还真是这样,自己也就悻悻的跟在后面回家了。我感觉好像是欠了孩子似,从此再也没有给孩子这样的任务了。每年的贴春联就成了我自己的任务,孩子很少伸手帮忙。

今年的春节到了,又是贴春联的时候了,我对已是高三的女儿说,今年的春联咋弄啊?孩子说,您上街买一付或者到银行营业厅取一副不就行了,反正就是一个形式。我说那样感觉没意思,我们搞个有意思的咋样?孩子问有啥创意。我知道孩子也上过书法课,就说我们自己写。孩子问谁写啊?我说我、你妈妈、还有你啊,我们家就一个门,内容我们自己想。孩子怯怯的问,我能行吗?我说咋不能啊,最少不会写错字吧,只要写的有意义,只要我们开心就行。我的提议得到她妈妈的赞同,孩子看我们都同意了,就也说试试吧。

我找出了尘封已久的毛笔和红纸,麻利的裁好,铺在了餐桌上。家里没有墨水,女儿飞快的去了文具店里买了回来。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开始争先空后的凑内容了,最后是她妈妈出了上句,叫“龙年龙子居龙地”,女儿问有啥讲究啊?妈妈说,因为你爸爸是龙年生的,属龙,也就是龙子,现在咱住在石龙区,所以叫“龙年龙子居龙地”。女儿出的是下联,叫“凤生凤女飞凤窝”。问孩子这个有啥讲究?她说,妈妈属鸡的,鸡也就是凤,我又是她的女儿,也就是凤生凤女了,明年我又要高考,希望能一举考中,走出去,离开爸妈的怀抱去开始自己的生活,不是飞出了凤窝吗,所以叫“凤生凤女飞凤窝”。我听到这里忙说有道理,也算工整,那我凑个横批,就叫“万事如意”吧。

内容出来对了,下面就是写了。她妈妈提笔写了上联,我写了下联。而女儿还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写过毛笔字呢,今天有些害羞,不过最后还是把横批写出来了。我和她妈妈仔细端详了孩子写的字,有点像孩子本人端庄秀丽,最后说,嗯,不错。女儿在我们审视她的毛笔字的时候,才开始还有点紧张,看我们评价挺好,就得意的说,最少没有一个错字。女儿话音刚落,我们一家三口就不由的哈哈大笑了起来。最后女儿说,还得有一个门字,这个我来吧。说完郑重的把一张四四方方的红纸按对角线折叠了一下,对角写了一个大大的“福”。我和她妈妈看着这个“福”字,高兴的说,我们家的福是孩子带来的,我们多么有福啊。说完,又是一阵欢快的笑声。

春联晾干了,我们一家三口共同把它们贴到了我们家的门口。女儿在贴那个“福”字的时候,专门把那个大大的“福”字给倒了过来,说这叫福到咱家了。我和她妈妈忙说,孩子知道的还不少呢!女儿听到我们夸奖,连忙冲着我们做了一个鬼脸,第一个走进了“福”中。

春联贴完了,接下来,我们一家三口开始了愉快的春节生活。

贴春联的散文5

不知道为什么,春节期间当我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望着家家户户贴着一张张印刷精美的春联,总感到一种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年味却是越来越远越来越淡。于是便想起儿时在农村过年贴春联的情景,那浓浓的年味儿,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从容……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鲁中地区的农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对于辛劳一年的农家人来讲,过年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不仅预示着生活的改善,同时也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家庭的团圆与幸福。自然在春节前夕贴春联是农村过年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也是喜迎新春的重头戏之一。

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从这天开始,到腊月30贴春联成了农家人的重要事项之一。(当然,当年有人去世的人家是不贴春联的,因为吃“孝”的缘故,在我们那里要三年以后才能张贴。)那时的春联都是手工书写,不像现在有着速成的印刷品,并且装潢高档内容别致。印象中,我的伯父就是本村有名的书法家,他的毛笔字写的工整秀气,深受大家好评,正因为如此,几乎全村的人都拿着红纸找伯父写春联。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每年一到腊月二十五、六,左邻右舍有的拿着大红纸,有的拿着毛笔带着墨汁,便三三两两来到伯父家,请他写春联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家庭幸福。每到这时,年过七旬的伯父都会戴上花镜,捋着长长的胡须,在大家的拥簇下,拿着备好的笔墨纸砚及小刀、木尺,认真裁纸,做好前提准备工作。我则站在一旁规矩地做些按纸、晾晒的服务工作。在乡亲们的围观下,伯父手拿毛笔,气运丹田,蘸满浓浓的墨汁后,悬腕提笔在裁好的大红纸上写下对新春的祝福。不一会,一幅幅带着墨香的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春联犹如红霞满地铺满了整个室内、院外……这时伯父稍微休息片刻,如同立功的将军,捋着他那长长的胡须,来回踱着八字步,巡视着自己的书写成果,有时点点头表示满意,有时摇摇头感慨万千……

贴春联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大年三十这一天上午,我会起个大早,如同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端着母亲熬好的浆糊,同哥哥姐姐一道,拿着写好的对联,筹划着每个门口逐个张贴……面对大门口的院墙,我们会贴上一个大大的“招财进宝”条幅,在小推车上贴“出入平安”,在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牲口屋内贴上“六畜兴旺”,就连院内的墙上、树上也贴上了“春回大地”、“春光满园”。不长时间,春联便全部贴完了,看着院内、门上花花绿绿焕然一新煞是好看,我们便说着笑着,相互簇拥,奔走于各家门口之间,不知天高地厚地评论着谁家的春联好看,那种愉悦的心情现在想来依旧在眼前回荡……是啊,农村的春节,正是在这红红的春联面前,洋溢着节日的快乐。

然而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写春联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街摆挂的印刷精美的春联,在那火热的叫卖声中,我总会想起儿时伯父写春联的情景,以及贴春联其中的乐趣,那种美好的回忆让我终生难忘。

不好意思 说错了 应该是家谱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你搜一下家谱 百度上就有很详细的介绍啊

家谱上盘龙柱对联怎么写

金鸡司晨日月照神州;义犬守夜升平固华夏(横批)迎春接福。根据查询中国图书馆网信息显示,家谱上盘龙柱对联:金鸡司晨日月照神州;义犬守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